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土司是一种什么官阶?和那时候的地主有什么不同?土司的权力应该比较大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土司是一种什么官阶?和那时候的地主有什么不同?土司的权力应该比较大吧,第1张

土司是中央王朝在征服民族地方的时候为了避免战争伤亡的一种妥协,中央王朝承认民族地方部落首领的治权,这些首领通过接受中央王朝的任命表示臣服,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定规模地方武装,世袭地方管理职位,区别于由朝廷任命的“流官”,他们被称为“土司”明清两代的土司最高品级是五品,相当于知府。丽江的那个木土司应该就是五品的,当然他们实际的权力范围要大于知府。但是朝廷对他们也颇为猜忌,一有机会就“改土归流”。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明朝时承宣布政使的辖区是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在正式的档案中,避免使用元朝的“行省”一词,所以在地名下加“等处”。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军事则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管辖。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称为“三司”,皆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三司首长同秩同阶从二品。

清朝沿袭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定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承宣布政使司 性质 :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 前身 :元朝的行中书省 地位 :国家一级行政区 沿革,明朝,清朝,相关机构,明朝,清朝,明代布政使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撤销的布政使司,清代布政使司,直隶承宣布政使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甘肃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撤销的布政使司, 沿革 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明朝时, 承宣布政使司 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承宣布政使,简称 布政使司 布政司 藩司 ,不称“行省”,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 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朱元璋攻下集庆之后自领江南行中书省;韩宋龙凤四年(1358年)在婺州设中书分省,之后每攻掠地方即设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变更地方行政区划,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裁撤行中书省主官行省平章政事与左右丞,将行省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行省左右司为经历司。原行中书省职权至此分割为三,布政使司专责民政事务。承宣布政使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自此,承宣布政使司即取代行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南京(南直隶)不设承宣布政使司,由中书省直辖,故名“直隶”。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全国十二承宣布政使司直属于六部;布政使品秩改为从三品、参政从四品。十四年(1381年)增设左右参议,正四品;各布政使司增设布政使一人,成为左、右二布政使。十五年(1382年)设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1389年)定布政使为从二品。建文年间将布政使降为正三品,并裁减为各一人,明成祖恢复旧制。 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升格为“行在”。五年(1407年)设交趾布政司;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布政使仅置一人)。 宣德三年(1428年)裁撤交趾布政司;全国除了北直隶、南直隶之外,定为十三布政使,通俗称为“两京十三省”。 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临时任制、军事性质的总督或巡抚,如无特别授权监理粮或监理刑名则不得干涉布政使、按察使的职权。自明初到正统年间,布政使司地位等同六部,一般布政使进入中央多为尚书、侍郎,而中央一般委任都察院都御史、御史等出任布政使;景泰后布政司地位下降,没有同六部授官的情形。 清朝 清朝灭亡明朝后,沿袭明制。 顺治三年(1646年),各省仍置左、右布政使,贵州省不设右布政使;废除南直隶部院侍郎,置江南省左右布政使。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分省,江南左布政使驻江宁、右布政使移驻苏州。 康熙二年(1663年)陕西省分省,陕西右布政使移驻巩昌治甘肃;七年湖广省分省,湖广右布政使移驻长沙治湖南。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改陕西左布政使为西安布政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改湖广左布政使为湖北布政使、右布政使为湖南布政使;同时定制将每省两个布政使整合为一个布政使(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不分左右,为从二品,陕西仍为两人,称为“守道”。八年(1669年),直隶省设口北道度支使兼山西布政使衔;改西安布政使为陕西布政使、巩昌布政使移驻兰州为甘肃布政使。 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守道改为直隶布政使。 乾隆十八年(1753年)停止各省守道兼布政使、参政、参议衔。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回驻安庆,江苏布政使分为江宁布政使、苏州布政使;二十六年(1761年)二月定制驻江宁者为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驻苏州者为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至清朝中叶共有十八布政使司,俗称“十八行省”或“内地十八省”。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增设甘肃新疆布政使,驻迪化府。十三年(1887年)台湾建省,增设福建台湾布政使,驻台北府。 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布政使司改设为财政公所,主官仍称布政使,废止经历以下各官职。 相关机构 明朝 布政使司的主官为左右布政使,其下设有: 左右参政(员额不定),从三品;左右参议(员额不定),从四品。 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督粮道(一人,主要负责征收田赋)、督册道(人员不限,设立情况依据本布政司情况而定)、分守道(任意,主要负责向各府、直隶州传达、催办布政司的公事)。 经历司: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一人,从七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大使各一人,从九品;副使各一人。 清朝 布政使司的主官为左右布政使(康熙六年裁减一人),其下设有: 布政使司左右参政,从三品(非常置);左右参议,从三品(非常置)。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江宁、苏州、湖南、甘肃不设);都事一人,从七品(福建、河南各一人)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浙江、福建、四川、山西、甘肃各一人);检校一人,正九品(雍正二年裁)。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康熙三十八年裁)。 库大使一人,正八品。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 宝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康熙三十八年裁)。 明代布政使司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 下辖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太原府。 下辖六府、三直隶州、十六州、九十六县。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开封府。 下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州、七十九县。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西安府。 下辖八府、二十一州、九十五县。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 下辖十三府、六直隶州、十五州、一百十一县、一宣抚司、一安抚司、十六长官司。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南昌府。 下辖十三府、一州、七十七县。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武昌府。 下辖十五府、二直隶州、十七州、一百零八县、二宣慰司、四宣抚司、五安抚司、二十一长官司、五蛮夷长官司。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杭州府。 下辖十一府、一州、七十五县。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福州府。 下辖八府、一直隶州、五十七县。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广州府。 下辖十府、一直隶州、七州、七十五县。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桂林府。 下辖十一府、四十八州、五十县、四长官司。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而设。布政使司衙门驻云南府。 下辖十九府、二御夷府、四十州、三御夷州、三十县、八宣慰司、四宣抚司、五安抚司、三十三长官司、二御夷长官司。 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与都指挥使司共治。布政使司衙门驻贵阳府。 下辖十府、九州、十四县、一宣慰司、七十六长官司。 撤销的布政使司 平燕承宣布政使司 建文时燕王叛,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沦陷,惠帝于真定府另设平燕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未受燕王控制之原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所属府、州、县之政务。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永乐五年(1407年)平定越南内乱而设,至宣德三年(1428年)因反复叛乱,放弃越南而裁撤。 清代布政使司 直隶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保定府。 顺天府以外,下辖十一府、七直隶州、三直隶厅、九州、一厅、一百零四县。 江南承宣布政使司 江宁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江宁府。 曾作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的瞻园 下辖四府、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州、三十县。 苏州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衙门驻苏州府。 下辖四府、一直隶州、四厅、三十二县。 安徽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衙门驻安庆府。 下辖八府、五直隶州、四州、五十一县。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太原府。 下辖九府、十直隶州、六州、十二厅、八十五县。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 下辖十府、三直隶州、八州、九十六县。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开封府。 下辖九府、五直隶州、一直隶厅、五州、九十六县。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西安府。 陕西布政使司衙门 下辖七府、五直隶州、五州、七厅、七十三县。 甘肃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兰州府。 新疆建省后,下辖八府、六直隶州、一直隶厅、六州、八厅、四十七县。 甘肃新疆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衙门驻迪化府。 下辖六府、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一州、一厅、二十一县。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杭州府。 下辖十一府、一直隶厅、一州、一厅、七十五县。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南昌府。 下辖十三府、一直隶州、一州、四厅、七十四县。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湖北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武昌府。 下辖十府、一直隶州、一直隶厅、六十县。 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长沙府。 下辖九府、四直隶州、五直隶厅、三州、六十四县。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 下辖十五府、九直隶州、三直隶厅、十一州、十一厅、一百十八县、二十九土司。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福州府。 台湾建省后,下辖九府、二直隶州、一厅、五十七县。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广州府。 下辖九府、七直隶州、三直隶厅、四州、一厅、七十九县。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桂林府。 下辖十一府、二直隶州、二直隶厅、十五州、八厅、四十九县、二十四土州、四土县、十三土司。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云南府。 下辖十四府、三直隶州、六直隶厅、二十六州、十二厅、四十一县、一土府、三土州、十八土司。 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衙门驻贵阳府。 下辖十二府、一直隶州、三直隶厅、十三州、十一厅、三十四县、五十三土司。 撤销的布政使司 福建台湾承宣布政使司 台湾布政使司衙门 台湾布政使司衙门驻台北府 下辖三府、一州、三厅、十一县。 清光绪21年(1895年),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后,福建台湾布政使司予以裁撤废除。

古时候的土司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治制度,类似于今天的地方政府或行政区划。土司是指一个地区的族长或部落首领,他们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治权,管理着一定范围内的人民和资源。

在明清两代,土司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明朝开始推行“三藩”(即云南、贵州、广西)土司制度,将这些地区的首领任命为土司,并授予他们一定的职权和世袭爵位。清朝时期,土司制度得到更为完善和规范,各地土司都要向清朝官府纳贡,并接受清朝政府的监管和调度。

总之,古时候的土司可以看作是现代地方政府或行政区划的前身,虽然两者存在巨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上的差异,但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功能和责任。

说到这个广西的韦氏其实他们都还是比较出名的,话说他们好像是什么韩信的后代,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下面就着相关的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广西韦氏人口众多,属于壮族的大姓,所以大多韦氏以壮族居多。关于韦姓韩信后裔之说,我认为并不可靠。

1、据说韩信受害于吕后之时,其幼子被萧何秘密送至南海郡,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于是繁衍后代,后来为躲避仇家(这里没说官家)追杀,将韩字去一边留韦,这样就是大家去所熟知的韦姓。也是很多韦姓同胞耳熟能详的故事。目前几乎所有(绝大部分)的广西韦姓人认为韦出于韩。这点也是本人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是韦姓,绝大多数必有这一说法。甚至很多人族谱上有记载。那么问题来了,也是绝大多数人和家谱声称,祖上时宋代随狄青或者杨文广来广西,南征而来。最出名的就是狄青南征侬智高一事。并且地名凿凿,从山东白马县而来。这里请读者注意,不光大部分韦姓人假如如是说,其他姓氏的广西人也这么说。如若不信,可回去自行翻阅族谱。这里主要的矛盾是韩信幼子来到南海郡,是西汉时期,距离现在两千多年了。而随狄青南征,是宋朝时期,很多族谱却坚称这两种来源,时间上不对。而且宋时并无山东省一说,行省制到了元朝才开始设立,所以当时并没有山东省。即便是当时有山东省,据考究也没有白马县这个地方。又说是河南滑县,可谓复纷繁杂。前些年据说曾有广西人去当地寻根问祖,人家并不认可。从时间、空间上有矛盾。除非可以穿越。

2、韩信之前已有韦姓。韦盈之外也有韦姓。很多韦姓家谱尊韩信为祖,也尊韦大诗人韦应物、韦庄、唐朝韦后、京兆韦姓等等为先人。两系并无必然联系,自相矛盾。

3、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公园221年统一六国,开始进攻岭南,收到了当地土著人强烈抵抗,三年不敢卸甲松弩,浮尸流血无数,统帅屠睢被击毙,进攻岭南的难度甚至超过了灭六国的难度。最后开通灵渠,物资跟上,才开始扭转局面,收纳岭南。这足以见得广西当时土著人口不少,不然不足以组织并抵抗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这么久。又根据史料记载,赵陀立国,依靠越人,随越俗。启用大量的越人土著,其宰相吕嘉就是越人。说明两广当时越人之盛。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土著到现在都不见了,没有哪家的族谱承认自己祖上是越人蛮夷,个个都是从山东河南来的个个都是韩信后裔随便翻阅任何一家的族谱,都是名门望族之后。没有哪个的祖上是奴隶,没有哪家的祖上是“蛮夷”。说明当地土著已经改头换面,攀附别人的族谱了。谁能分辨谁是谁非!

4、族谱不可信。家谱的造假之风明清兴起。明之前朝廷规定百姓不能私修族谱,成为达官贵人的专利。洪武年间,朱元璋修家谱,为了撇开放牛娃的出身,将祖上攀附到理学大师朱熹身上,后经大臣反对作罢。此后家谱之风兴起,街头有很多以修订族谱为生的匠人,甚至有了很多固定的家谱模板,套用名人,攀龙附凤。家谱造假之风蔚然兴起,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查阅相关文献记载。最典型的就是土司首领,明明是“蛮夷”之身,却又掩耳盗铃,修订家谱攀附名门望族。可能是封建社会时期,歧视尚存,羞于承认罢了。

5、很多口口声声说是随狄青南征的韦氏,却祭奠和传颂他们的死敌侬智高,这很不合乎常理,至今仍有些地方祭祀他。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这些人故意隐藏了祖上的真实身份。

6、从语言、风俗、文化上来讲,可谓是十万八千里。既然是从山东来,既然是韩信的后裔,那么多多少少总留有那么痕迹吧。

综合来讲,也不能否定韩-韦的存在,只是不占多数而已。毕竟家谱、祖上来源等等都是很复杂的。很多东西经过几代人后就难以追寻了,何况两千多年。尽信书不如无书,别人不同见解也可以相容,不能看到不同说法就像被揭了逆鳞一样,用比较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可能会好一点。

土司又称土官、酋是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扩展资料:

土司制度:

明代既是土司制度的全盛时期,同时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开始制约和削弱土司势力,因此又是土司制度走向崩溃的起点。

明朝平定云南后,自洪武至正统年间 (1368—1449),采取各种措施乃至战争手段,粉碎了分裂势力麓川引发的边疆危机,西南边疆版图得到极大拓展。

明朝版图最盛时几乎包括了今缅甸全境,传统的边疆政区体制已不能满足此时的边疆控制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西南边疆的社会发展状况,明朝在西南边疆逐渐建立起一套 “内边区”与 “外边区”分层管理的政区体制,深刻影响了西南边疆的发展和疆域形成。

—土司

—土司制度

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土司是一种什么官阶?和那时候的地主有什么不同?土司的权力应该比较大吧

土司是中央王朝在征服民族地方的时候为了避免战争伤亡的一种妥协,中央王朝承认民族地方部落首领的治权,这些首领通过接受中央王朝的任命表...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房遗爱的相关新闻下一篇:王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