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阳河的青州寻古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北阳河的青州寻古,第1张

青州北部,地处青齐沃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古迹遗址众多。仅在高柳镇明代阁老刘珝故里北阳河村四隅,数公里范围内就有刘珝墓、赵鉴墓、孟尝君墓、臧台、马陵台、凤凰台、张高古墓群等多处文物古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对研究古代名人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青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珝墓,人称阁老坟,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明孝宗为追念内阁辅臣刘珝而敕修,墓园占地数十亩,园内松柏成荫,碑碣矗立,石门、石坊、翁仲、御碑依次排列,肃穆壮观,墓门前额镌有“敕修刘氏世墓”匾额。从葬制规格可见一代名相生前之德望。刘珝(1426-1490),明代最有声望的儒学家、政治家之一,入内阁参预政务,为相十余年,刚直不阿,斥奸宦,保国本,大明中兴,功不可没。卒赠太保,谥文和,孝宗帝御制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为三朝元老”,以示旌表。

岁月永流不息,五百年沧桑巨变,名相贤风依然长存。与刘珝墓隔河相望有明代刑部尚书赵鉴墓,赵鉴(1464-1547),成化进士,初授萧山知县,历任大理寺卿,官至刑部尚书。在萧山首创“丁田相折法”,这项改革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奠定了基础,受到嘉靖皇帝的赞赏。赵鉴耄耋之年卒于故里,朝廷遣官祭葬,赠太子太保,谥号康敏,入祀乡贤祠。赵鉴墓规制颇大,墓前古柏苍劲,生机盎然,葱郁苍翠。

战国名贤孟尝君墓在青州城北,与刘珝墓相邻。孟尝君,名田文,齐相田婴之子,袭封薛邑,深得齐王重用,官至宰相。他礼贤下士,养食客三千,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齐名,并称“战国四公子”。田文封地薛邑虽有争议,但其葬地却有史书为证,据嘉靖《青州府志》,孟尝君卒葬青州城北,北阳河西畔。其墓雄踞平原沃野,历尽沧桑巨变,封土遗迹轮廓尚存。孟尝君墓东侧有冯驩墓,今已不存,冯驩,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代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契,废债,传为佳话。

臧台、马陵台、凤凰台是青州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位于北阳河东畔。三台遥遥相对,远处望去,显得特别宏伟。凤凰台南北走向,褐色土夯筑而成,台周夯土围墙遗迹尚存,形似古堡。马陵台位于臧台西侧,台西侧有明代绍兴知府刘庚墓。诸台中臧台出土器物最为丰富,上至龙山文化,下至秦汉时期,跨越时间数千年。从夯土看,台分次夯筑,一为始筑,二为战国整修,三为汉代重修。因时间久远,始建年代难考。据清《寿光县志》,臧台因臧武仲重修而得名。《左传》载,臧武仲,鲁国大夫,官至司寇。因得罪孟孙氏而遭季孙氏讨伐,后奔齐国,卒于臧台,从而留下这段千古史话。

臧台不仅是一处古遗址,也是古代青州一景。明代刘鈗《登臧台》诗曰:

登高台,望明月,击节狂歌唾壶缺。观烟霞之掩映,与林壑之环列。落叶似添秋惨凄,浮云不放山杌捏。有诗慰岑寂,有酒浇郁结。廊庙未足荣,山林岂云洁?乾坤俯仰谩兴慨,万古人间几豪杰”。

青州市北部众多的文物古迹,多已载入各种地方文献,且已得到相应的保护。但在阳河村北却有四座古冢,因处于县市交界,故鲜为人知。古冢东西排列,冢距相隔均约一公里,最西端一座在高柳镇曲屯村东,封土已荡然无存,第二座位于广饶县境内,最东一座位于张高村东,四座古冢保存较好的一座在张高村北青州境内,古冢四面地势开阔,平野突立,远望似丘。封土虽然尚存,但墓主究为何人,千百年来是个未解之谜,幸有民间传说,作为一条仅有的线索。相传当年南齐皇帝萧宝卷,统兵征战,路过此地,不幸公主病逝军中,萧宝卷下令部下将士用军衣兜土,为其女筑起一座高大的墓冢。萧宝卷(483—501年),在位3年。后萧衍称帝,将其废为齐东昏侯。

纵观上述,掩卷长思,封建社会制度虽与今不同,但是古人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后人理应永远记住,让历史这部长卷永远延续下去。。。。。。

吾刘氏世传为云南鸭儿湾村人也,厥后迁青州西关柳树下,绵绵延延遂成巨族。有明年间,因徙民至登,卜居于城东之三十里埠,入蓬莱民版。我始祖天龙公大明年间带同山虎,云豹,云臣徙于登郡东三十里埠之东北里许居住,名曰刘家沟(山东蓬莱刘家沟)并有五言诗八句以供后世命名:建国起洪玉,沛济可永延,懋允焕世德,善继葆书田,志以仁长振,文维大乃传,承开光盛运,福庆万斯年

古地名“海东”即江南的朐阴,你可能姓王,现将“莒州望族考略”附后,可以自己对照。

莒州望族考略

莒县在北周时期改南青州为莒州。隋唐直至清代一千多年间,莒时属青州,时属密州,时改城阳州,但大多属青州府;时领四县,时领三县,时领两县,时废时置。

隋代以莒为州,设刺使;唐代置莒州,州制在沂水,莒属;宋代属密州;金代时改城阳州,时又改莒州;元代以州治莒,领莒、日照、沂水、蒙阴四县;明代以州治县,领日照、沂水两县,属青州府;清代仍以州治县,属青州府,1730年(雍正八年)升为直隶州,仍以州治县,领沂水、日照、蒙阴县,1734年降为散州,仍称莒州。1913年改州为县。

莒州姓氏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变迁中,各个氏族往来迁徙,氏族、名望、郡号等情况,宋元以前的已不可考。明清以后的姓氏,在莒县图书馆的一些氏族人的家谱中有记载,可以查考。这期间,形成的名门望族、赫赫大户、官宦名流,足可以震撼八方。现结合家谱、史志等资料对莒州名门望族作一考察,相信不仅可以丰富莒文化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以历史这面镜子,了解莒地氏族兴替、繁衍生息、政治经济和人文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可以承前启后,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今天,莒地的姓氏已达450多个,人口110万,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些名门望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今天我们仍然知道的不多,以下列出的这些姓氏,仅作为抛砖引玉,提供给有识之士,如有出入,敬请指正。

一、庄氏

莒邑望族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徙自江南东海郡,已六百余年。始祖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长支海后,分住西北庄、河湾、林后、墩后、滩井子、老龙腰、西小庄、大官庄、薛家窖、孙家略庄、赵家楼、东莞、陈村、沂水清泉庄、城西乡波头汪、三山、马鬃窑、文家山后、碥山、齐家庄子、马家庄、兰墩官庄、塔巷、刘家石沟、宣文岭、中泉庄、竹园、范家柳叶、南道口、寨里河、朱家庄子、王家垛庄、莒州城里、诸城贾悦街、盛京(沈阳)、盱眙县等。二支涟后,分住纸房,莒州南关、将军山前、朱家庄子、井子、仕沟、滩井子、夏家沟、塔巷、鸡山、毛家堰、南小官庄、西小官庄、巷庄、田家村、水沟坡、沂水鹤水庄、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后,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岭、沙埠子、庄家庄、庄家埠墩、陈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窑沟西、小公塾、解家庄、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岭、十字路、相邸、坪上、何家店、将军山前、仕沟、莛宾集前、水磨、小官庄、兰墩官庄、砖疃、南道口、墩庄子、下河、营子官庄、时家庄、老龙腰、沙汪头、店头、略庄、庞家垛庄、田家村、吴家朱流、朱楼、孙由集、云里庄、红沟官庄、西安庄、青州府、前横山、河阳河东、黑涧庄、双石头庄、北大崮庄、前葛杭、后葛杭、七宝山、山头渊、河南庄、匣石头、寨西庄、招贤西北汶村、三十里铺、岳家沟、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马庄、坦埠、珠宝庄、刘家店子、薛家孟堰、赵家孟堰、日照邵家沟、关东老城桐家庄子、埠宁县二套孙家崖村等。五支伸后,住汲家庄子。

明清两代,庄氏族人科甲连第,是四百余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进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举人二十八人,岁进士十人,拔贡十二人,岁贡十九人,副贡三人,恩贡、优贡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国学生、太学生、监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职巡按一人,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县十六人、翰林院编修一人、县教谕十六人、训导二十六人、守备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三人、兵马司副指挥三人、礼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阁中书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庄氏家族为莒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较大贡献。十世庄咏,清乾隆戊申科进士,历任县知县、沧州知州、河间府知府等。著有《学庸固知录》、《杜津浅说》等,收入山东文献书目。十一世庄瑶,清嘉庆丁丑科联捷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乡试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庄陔兰,清光绪甲辰科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晋侍读学士。后东渡留学日本,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议员、省图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国学老师等职,书法善颜体,在鲁南有较大影响。

二、管氏

莒北小窑管氏,莒州望族。原籍胶东,宋时因避金乱,迁居江苏海州。明洪武二年迁于莒北双凤山后,辟地结茅立村,村名双山后。始迁祖三公四公失讳,子孙追谥曰:“滨海公”,五世失讳,至六世分为八支。长支迁居庞庄,三支、四支失讳,二支、五支迁居大窑庄,六支仍居双山后,七支迁居罗宅,石灰坡。八支迁居小窑村。

莒北小窑管氏,有“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之佳话,其功名集中在光绪年间,人数不过五、六,名次却列京榜,而且连属同支。据管氏族人称:其祖清、咸、同间尚是烧窑、放蚕之户。至管钿、管镇时,发家而求儿孙追名发迹。为求学不惜耗银财。尊师重教,家教严格。

管廷献,管镇之子,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探花。官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永平府知府等要职。管廷鹗,管镇之子,光绪二年丙子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省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寺正卿……

管廷纲,管镇之子,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初任广西省雒客县知县,后任广西省警察总巡。管象颐,廷献子,光绪十六年庚壬科进士。历任清廷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宣统三年派理江南财政。民国建元曾为众议院议员。袁世凯任总统时,令其任财政次长,颐拒而退职。

管象晋,管镇次子廷俊(廪生少亡)之子,光绪廿四年,戊戌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编修、知府等职。

三、张氏

莒州望族。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晔子:行敏、行正、行义,避元兵,迁海东清河村;七世复回日照太平桥。自一世至六世在金俱有封赠,载金史。明天启间有数支自日照迁莒张家庄(今名张家围子)。始迁祖失讳,无从查考,传系云字辈,即日照谱之十二世。始迁祖以下分三支,长支孟廌居张家庄,次、三失讳无考。居张家庄的又分二支,据1933年日照县太平桥张氏七修族谱载,长支传至三十世。据1993年张家围子谱序载,已续至廿六世。(将太平桥谱中的十二世云字辈为始迁祖,列为一世,可将现谱所列世代减去十一,即是迁莒后的世代)。

明清以来,张氏单传到五世祖后才兄弟二人,六世后共五人,祖孙父子一门四进士,两登相位,参知政事。《沂州府志》载:张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进士,仕至朝散大夫熏骑都尉,镇西军节度副使。张暐,字明仲,张莘卿长子,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张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进士。张行,简字敬甫,大定十九年进士。

四、莒州张家营张氏

张家营张氏,自明洪武廿五年从顺天府宛平县棋盘街来张家营,一世张胜,字开亭,授都指挥使。二世强;三世宠;四世续儒;五世胤,五世分五支;六世献祯,袭至六世都指挥使,清入关明灭,削籍为民。七世垣。世居张家营村(现属沂南县蒲汪镇)。

五、刘氏

峤山小沂水刘氏,汉室苗裔,系出于莒郡望彭城(有大元元贞二年主千户刘旺的立石和乾隆五十三年谱碑汉室苗裔碑文为证)。元朝居小沂水,始祖进,生五子:长用(乐农桑)、次文(莒州盐局税务体领、充盐局官)、三聚(充莒州盐局办课官)、四泽(充莒州首吏、改充莒县县尉、又充三县提领)、五旺(主千户)。各支派徙居上庄、小河、菜园(菜园一世、二世、三世失考,三世生五子:长顺、次、三无后失传、四辰、五仲)顺自菜园徙居后车疃,辰自菜园徙居前车疃,仲居菜园村。后世子孙有德行可称爵位可述后勒之石者三十二人。

以下结合彭城刘,略考东莞莒刘勰、城阳王刘章、小沂水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彭城刘,即始祖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刘肥生九子:太子刘襄、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四子刘将闾、五子刘志、六子刘辟光、七子刘贤、八子刘昂、九子刘雄渠、二世次子、刘盈为孝惠皇帝。城阳景王刘章,生一子刘抚(彭城内史),刘抚之后,一支为未出仕留名,为刘穆之的父亲,穆之生三子,长子刘虑之、次子刘式之、三子刘贞之;一支是刘爽(山阴令),其子刘仲道(余姚令),仲道生五子:刘钦之、刘秀之、刘粹之、刘恭之、刘灵真。刘灵真乃刘勰的祖父。刘勰父刘尚,宋越骑校尉。刘勰,字彦和,南北朝东莞郡莒县都乡长贵里人。著有《文心雕龙》,其远祖为汉城阳王刘章。

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刘章入主城阳国,到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江北莒县刘氏大族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止,共计500年的时间,刘氏族人在此期间在莒地繁衍生息,人口定在不少数,可惜莒县刘氏家族谱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刘勰远族世系已难已确考。近年,在莒县峤山杜家沂水村的小刘家沂水刘氏,存一乾隆五十三年的谱碑,上书“汉室苗裔”其碑文载:“吾族隶莒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第以物换星移,阅数朝兴衰升降,泽既斩而世乎,已莫可考焉……”朱虚侯,即城阳王刘章之早封号,“小沂水刘氏”在明清以后的多部刘氏家谱中记载,是元朝时期刘氏的祖居地。可见,应与刘勰为同一汉室支派,是城阳王刘章的后裔。

六、日照刘氏

自汉隶籍于莒。委因元社将屋,刘氏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刘氏又逃居东海当芦村。始祖刘思源,遵奉朝廷诏命,于洪武三年(1370年),同祖人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后因祖居失火,住宅西移,改称草涧。二世祖福、禄、寿、喜、诗、书、忠、厚。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二世祖禄。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僖公居日照草涧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明谱载,书公分居西刘家沟;碑刻载,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兰山全刘庄)、厚公迁沂水(刘家店)。

刘福后人,刘必显,为刘家第一个进士,明朝天启(1624年)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官至员外郎。刘必显生四子,长子刘祯,次子刘果,三子刘棨,四子刘棐。刘祯贡生,考授从六品。刘果顺治十一年中举,康熙三年中进士,官至江南提学道。刘棨(刘统勋之父)康熙十四年十八岁中举,十年后中进士。官至天津道副使。刘统勋,雍正二年中进士,官庄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乾隆朝最受乾隆器重的重臣之一。刘墉(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庄东阁大学士。刘环之,刘墉之侄,十八岁中举,廿八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七、沈刘庄刘氏

原籍海州人,始迁祖兴元,初迁于莒箕山阴之徕庄,赘于窦民,以功至莒密二州总管。二世、三世袭职。元末流离。五世宽,迁居屋山阴沈刘庄,据《重修莒志》载传至廿十世。有祖堂一所,祭田三十亩。

八、丁氏

丁氏远祖丁兴,世居湖北武昌。元末天下纷乱,持铁枪投朱元璋麾下,有“铁枪丁兴”之称,太祖呼为“黑丁”,以军功除淮安海州百户,子孙世袭而安居其地。明朝初年,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故设卫所以防之,信国公汤和巡边,为坚壁清野之计,今临海居民内徙,始祖丁顺亦在应徒之数。丁顺初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今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丁家庄。始祖之后传四世,名讳均失记。清康熙年间,初修家谱时,以丁良儒为一世,二世丁尧,三世以后记载明晰。明末,丁尧受“大马徭”之困不支,几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镇。丁尧有子四;长介、次佩、三少亡、四珩。丁珩念先荫凋零,因成代业农,屡受官府之迫胁与豪强欺凌,几倾家,乃一意儒业,以冀读书人仁以解所处困境。丁氏从明初迁日照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丁珩有二子:长允元,次元登,乃到丁允元于明天启甲子秋举于乡,旋中崇祯辛未科进士。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家声稍振。丁允元有子十二:长泰、次春、三时、四易、五昱、六早夭、七晨、八早夭、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丁时元之子丁士一,康熙丙武科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为清代丁氏官品之极。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同进士”匾额,祖孙系指允元、士一,父子系指时、士一,兄弟系指泰、时,叔侄系指泰、士一。从丁允元至其曾孙,已达一门六进士,(丁续曾康熙巳未科进士,丁勺曾康熙戊戌科进士。)

据查,清代全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近代主要名人:长支十三世丁惟汾,为国民党创始人之一。十四世丁履俱,曾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三支十五世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世界贡献卓著。

九、王氏

张仙王氏。王氏得姓于周灵王,太子晋,繁衍太原,北宋时有官于江南的朐阴(海东县),罢官后即赴居云台山下当路村,元末王良臣兄弟七人,同时迁徙,始祖良臣则迁莒州的张仙村(现五莲县七宝山镇)至三世分前后三支,老大生三子为前三支,老二生三子为中三支住崖头,老三生四子(一少亡)为后三支,前支居住前张仙、窝疃、窑头、黄龙汪、张老庄、邢家沟、泥沟河、官山沟;后支居后张仙、中村、錾子崖、仲崮、北杏、崖头、小湖、小雹泉,其他散处各村。据《重修莒志》载:时已传至廿十二世,始祖祠在中村,支祠在北杏,三在仲崮。据《张仙王氏族谱》载:现传至廿三代。

主要名人:清末:王献钦,任江苏宿迁县县令;近代:王尽美,祖谱上叫王瑞俊,字灼斋,又名烬美、烬梅。莒县北杏村人,(今属诸城市)中国***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

十、宋氏

黄埠宋氏始迁祖失讳。明成化七年由江苏省京东八里庄迁莒北黄埠,分二支,长支在岔河,二支在大罗庄。据《重修莒志》载,宋氏传至22代,分居东西黄埠,招贤镇、岔河、大小罗庄、东双庙、石汪峪、吉兰、前集、姜家庄、窑头、当门、源河等庄。

主要名人:宋平,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延琴,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抗战前中共莒县特别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宋维运,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莒地稻改最早试种成功者。

十一、李氏

水由、江庄李氏,明末由本省长山县迁莒,居水由村。一世失名,三世管,四世孟德,五世玉焕、玉任,分支玉焕迁居后江庄,后分住段家村、西湖、传家官庄、长安坡、埠堤、松园、略庄、西庄、陵阳、饽椤沟等庄。玉任后迁莒公婆山河北,又分住白家湖、解家庄、燕子湖等庄。据《重修莒志》载,李氏已传至十七世,四世孟德有连环铁甲传世。

李孟德,历任江南新安卫守备,康熙五年,诰授明威将军。其子李玉诰封宣武将军,其子李焕诰封武德将军。

十二、战氏

北汶战氏,明洪武初年来莒,后分住北汶、岔河、招贤、西双庙等村。据《战氏族谱》载,一世祖战完,故后葬于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时,即以战完为一世始祖,完生五子:长懋易、次懋书、三懋诗、四懋麟、五懋孔;懋书生四子:长国儒、次国士、三国彦、四国策;国儒生三子:长维藩,次维宁、三维杨;维宁生三子:长和中、次启中、三钦中。和中生一子凯,钦中生五子:长子捷、次子奏、三子靖、四子烈、五子略;凯生一子锡侯;捷生五子:长子锡卿、次子锡伯、三子锡铤、四子锡黻、五子锡缨;烈生一子锡九;锡侯生四子:长子旭、次子晟、三子普、四子旸;锡伯生二子:长子睿、次子智;锡廷生五子:长子霈、次子云、三子霯、四子雷、五子淮;锡九生五子:长子龙韬,次子龙池,三子龙标,四子龙章,五子龙光。云生二子:长子岱森,次子嵩森。

战氏家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天启五年考中岁贡,授郓城县训导,四世战维宁崇祯十五年岁贡。进入清代后,五世战钦中,于康熙廿一年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六世战捷,康熙廿五年拔贡,授巨野县教谕;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岁贡;战锡九,乾隆七年岁贡,授临朐县训导;八世战云,乾隆三十七年恩贡。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战锡侯虽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是雍正《莒州志》的主要分纂者,他广览博采,收集大量资料,使之流传于后世,贡献突出。

清朝刘墉刘罗锅有家谱的,永字和子字辈是刘墉的第3代,其他别的地方也有他的后代。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扩展资料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

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

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 

参考资料:-刘墉

蓝柳树即今青州市经济开发区懒柳树(原属益都县王母宫公社、青州市东夏镇),至于懒柳树还是蓝柳树,或者蓝刘氏,历史上各有写法。本村姓氏比较多,素有赵钱孙李、段张文宋、柴郎胡鲍、吕毕苟刁之称。

至于各姓之源流,因迁此时间久远,已多数不能追溯,偶有寻根至此者,幸而获传者甚少。

我家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过来的,先时代居住在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开基始祖:刘杨侯。堂号:世德堂,山西省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也是属于大槐树下的(山西省洪洞县),我是王口镇的,我知道的字辈有:维、西(贵、桂)、恩、洪,我是恩字辈的。人们都把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刘姓称谓“王口西刘。”据族谱和史实记载,他们的源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明太祖令山西平阳府内丁多田少及无田户迁徒。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搬倒井刘氏兄弟四人中长、次、三兄弟三人奉令迁徒,四弟留原籍守祖业。按明迁徒规定同姓不能迁徒同地,兄弟三人分迁三地。

长兄:刘(杨)公

迁河间府青州静海西门外(今静海县城关西口子门)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次兄:刘杨侯

以文职承德郎迁顺天府大城王口永定(今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三兄:刘(杨)伯

迁北京彰义门(今北京广安门)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这就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三兄弟的源和分支史实。洪洞县的刘氏宗亲们我们家是刘杨侯的后代,想联系到洪洞县四叔祖和洪洞县上祖的资料。我们家迁移路线洪洞县——河北顺天府大城王口永定——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

 高五王传第八

 说明本传叙述汉高祖 刘邦 五子齐悼惠王刘肥、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共王刘恢、燕灵王刘建之事,尤详于齐王刘肥的世系。《史记》列齐王刘肥于世家,以赵王刘友附于楚元王世家,不传赵隐王刘如意、赵共王刘恢、燕灵王刘建三人。《汉书》对汉高祖八子,除惠帝刘盈和文帝 刘恒 入纪、淮南王刘长另传外,其余五子合传于此;但刘如意、刘恢、刘建等事迹甚少,立传徒具形式,故本篇仍然独详齐王刘肥的家系。刘肥是刘邦长子(庶出),王齐七十余城,为诸侯之首。其子刘襄嗣王,于诸吕谋乱时,与弟刘章卫护汉室。文帝众建诸侯,分齐为七。吴楚七国之乱时,诸齐多数响应。故其后汉朝抑制诸侯。传末, 班固 论齐及诸侯消长,合《史记》之《齐悼惠王世家》和《五宗世宗》两赞以成文,可谓的论。

 高皇帝八男,吕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赵隐王如意,赵姬生淮南厉王长,诸姬生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 王建 (1)。淮南厉王长自有传。

 (1)诸姬:总称姬妾。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1)。高祖六年立,食七十余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孝惠二年,入朝。帝与齐王燕(宴)饮太后前,置齐王上坐(2),如家人礼(3)。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4),令齐王为寿(5)。齐王起,帝亦起,欲俱为寿。太后恐,自起反厄(6)。齐王怪之,因不敢饮,阳 (佯)醉去。问知其鸩,乃忧,自以为不得脱长安(7)。内史士曰(8):太后独有帝与鲁元公主(9),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无患矣。”于是齐王献城阳郡(10),以尊公主为王太后(11)。吕太后喜而许之。乃置酒齐邸,乐饮,遣王归国。后十三年薨,子襄嗣。

 (1)外妇:犹今言姘妇。(2)齐王上坐:齐悼惠王肥乃惠帝之兄,故置于上坐。(3)家人礼:以兄弟相待,不从君臣之礼。 (4)鸩酒:一种毒酒。(5)为寿:祝酒。古时祝酒先自饮,以明酒无恶味,然后再敬长上。(6)反卮:弄翻了酒卮。(7)脱长安:谓脱逃出长安。(8)内史:指齐王国的内史。(9)太后独有帝与鲁元公主:言吕后所亲生的只有惠帝与鲁元公主。(10)献城阳郡:《史记》作“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汤沐邑”,文义较明。城阳郡:原有此郡,置齐王国后,隶属于齐,后称王国,故《地理志》无此郡。(11)尊公主为王太后:参见本书《惠帝纪》及注。

 赵隐王如意,九年立(1)。四年(2),高祖崩,吕太后征王到长安,鸩杀之。无子,绝。

 (1)九年:指汉高帝九年。他皆类比。(2)四年:此指赵王四年。

 赵幽王友,十一年立为淮阳王。赵隐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赵,凡立十四年。友以诸吕女为后(1),不爱,爱它姬。诸吕女怒去,谗之于太后曰:“王曰 ‘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太后怒,以故召赵王。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2),不得食。其群臣或窃馈之,辄捕论之(3)。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悟)。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4),苍天与直(5)!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6)!为王饿死兮,准者怜之吕氏绝理兮(7),托天报仇!”遂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

 (1)诸吕女:吕氏之女。因不知吕氏何人之女,故笼统言之。(2)卫:卫卒。(3)论之:治其罪。(4)快:杨树达、吴恂都疑为“决”。(5)苍天与直:言老天爷来作公正的裁判。(6)自贼:言自杀。(7)绝理:言伤天害理。

 高后崩,孝文即位,立幽王子遂为赵王。二年,有司请立皇子为王。上曰:“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强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皆可王。”于是取赵之河间立辟强,是为河间文王(1)。文王立十三年薨,子哀王福嗣。一年薨,无子,国除。

 (1)河间:河间王国都乐成(在今河北献县东南)。

 赵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时 晁错 以过削赵常山郡,诸侯怨,吴楚反,遂与合谋起兵。其相建德、内史王悍谏,不听。遂烧杀德、悍,发兵注其西界,欲待吴楚俱进,北使匈奴与连和。汉使曲周侯祁寄击之,赵王城守邯郸,相距(拒)七月。吴楚败,匈奴闻之,亦不肯入边。栾布自破齐还(1),并兵引水灌赵城(2)。城坏,王遂自杀,国除。景帝怜赵相、内史守正死,皆封其子为列侯。

 (1)破齐:实际上是破胶东、胶西、川三国围之兵。(2)赵城:指赵王国都邯郸。

赵共王恢。十一年,梁王彭越诛,立恢为梁王。十六年,赵幽王死,吕后徙恢王赵,恢心不乐。太后以吕产女为赵王后,王后从官皆诸吕也,内擅权,微司(伺)赵王,王不得自恣。王有爱姬,王后鸩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思,六月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用妇人故自杀,无思奉宗庙礼,废其嗣。

 (1)恢心不乐:言恢因昔日赵王如意及友皆被害,故心中不乐。

 燕灵王建。十一年,燕王卢绾亡入匈奴,明年,立建为燕王。十五年薨,有美人子(1),太后使人杀之,绝后。

 (1)美人子:燕王美人之子。

 齐悼惠王子,前后凡九人为王;太子襄为齐哀王,次子章为城阳景王,兴居为济北王,将闾为齐王,志为济北王,辟光为济南王,贤为川王,n为胶西王,雄渠为胶东王。

 齐哀王襄,孝惠六年嗣立(1)。明年,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元年(2),以其兄子~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明年,哀王弟章入宿卫于汉,高后封为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皆宿卫长安。高后七年,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是岁,赵王友幽死于邸。三赵王既废,高后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

 (1)孝惠六年:《诸侯王表》作“孝惠七年”。(2)元年:指吕太后元年。

 章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燕(宴)饮,高后令章为酒吏(1)。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进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高后儿子畜之(2),笑曰:“顾乃父知田耳(3),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意。”章曰:“深耕b种(4),立苗欲疏(5);非其种者,锄而去之(6)。”太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7),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太后左右大惊。业已许其军法,亡(无)以罪也。因罢酒。自是后,诸吕惮章,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强(8)。

 (1)酒吏:监酒之官。(2)儿子畜之:谓以小儿视之。(3)乃父:指齐悼惠王肥。(4)b(jì):稠密。b种:喻多生子孙。(5)立苗欲疏:喻分封子弟以为藩辅。(6)章曰等句:喻除异姓王(7)亡酒:言避酒而逃亡。(8)为强:谓因此而加强。

 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1),欲令发兵西(2),朱虚侯、东牟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1)齐王:指齐哀王襄。(2)西:谓西进长安。

 齐王闻此计,与其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兵入卫王宫。魏勃给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1)。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君将兵卫卫王(2)。”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勃既将,以兵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给琅邪王曰:“吕氏为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3),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4),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见齐王计事(5),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乃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1)虎符:发兵的信物。(2)将兵卫卫王:言带领卫士以卫王。(3)自高帝将:自从高帝之时已经为将。(4)离兵:离开齐国之兵。(5)临:齐王国都于临淄,在今山东临淄北。

 琅邪王刘泽既欺(1),不得反国(2),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也,推本言之,大王高皇帝嫡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3)。”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1)欺:被欺骗。(2)反:还也。(3)关:指函谷关。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1)。于是齐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杀三赵王(2),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3)。忠臣进谏,上或(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 (4),未能治天下,固待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5),桥(矫)制以令天下,宗庙以危。寡人帅兵入诛不当王者。”

 (1)济南:即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2)三赵王:指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赵共王恢。(3)四:指齐、济南、琅邪、城阳等四王国。(4)春秋富:言年幼。(5)忠臣:犹中臣。谓朝臣。

 汉闻之,相国吕产等遣大将军颖阴侯灌婴将兵击之(1),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人谕齐王及诸侯(2),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及屯兵西界待约。

 (1)灌婴:本书有其传。(2)谕:谓传告。

 吕禄、吕产欲作乱,朱虚侯章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1)。章首先斩吕产,太尉勃等乃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1)勃:周勃。平:陈平。本书有其传。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1)。访以吕氏故(2),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3),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4),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1)虎而冠:如虎著冠,言其恶。(2)访:犹方。周寿昌以为同“P”,始也。(3)代王:指代王刘恒。(4)以子则顺:齐哀王襄为高帝孙,代王恒为高帝子,所谓“以子则顺”,是言立代王恒为妥。

 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后救火乎(1)!”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 (2),终无他语。灌将军孰(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勃(3)。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及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扫齐相舍人门外。舍人怪之,以为物而司(伺)之(4),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5),曹参因以为舍人。壹为参御言事,以为贤,言之悼惠王,王召见,拜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6)。及悼惠王薨,哀王嗣,勃用事重于相。

 (1)勃曰等句:言国家危难,故举兵救之,来不及等待诏命。(2)恐:畏惧,(3)罢:谓释放。(4)物:谓鬼神。伺:探察。(5)见勃:谓引魏勃见曹参。(6)自置二千石:谓王可以亲自任命王国内的二千石等高官。

 齐王既罢兵归,而代王立,是为孝文帝。

 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予齐,而徒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黄金千斤。

 是岁,齐哀王薨,子文王则嗣。十四年薨,无子,国除。

 城阳景王章,孝文二年以朱虚侯与东牟侯兴居俱立,二年薨,子共王喜嗣。孝文十二年,徙王淮南,五年,复还王城阳,凡立三十三年薨。子顷王延嗣,二十六年薨。子敬王义嗣,九年薨,子惠王武嗣,十一年薨。子荒王顺嗣,四十六年薨。子戴王恢嗣,八年薨。子孝王景嗣,二十四年薨。子哀王云嗣,一年薨,无子,国绝。成帝复立云兄俚为城阳王,王莽时绝。

 济北王兴居初以东牟侯与大臣共立文帝于代邸,曰:“诛吕氏,臣无功,请与太仆滕公俱入清宫(1)。”遂将少帝出,迎皇帝入宫。

 (1)膝公:夏侯婴。清宫:谓清除宫内的异己分子。

 始诛诸吕时,朱虚侯章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章,尽以梁地王兴居。及文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黜其功(1)。二年,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章、兴居意自以失职夺功。岁余,章薨,而匈奴大入边,汉多发兵,丞相灌婴将击之,文帝亲幸太原。兴居以为天子自击胡,遂发兵反。上闻之,罢兵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2),虏济北王。王自杀,国除。

 (1)黜其功:谓不赏之。(2)柴将军:柴武。

 文帝悯济北王逆乱以自灭,明年,尽封悼惠王诸子罢军等七人为列侯(1)。至十五年,齐文王又薨,无子。时悼惠王后尚有城阳王在(2),文帝怜悼惠王嫡嗣之绝,于是乃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齐孝王将阎以杨虚侯立,济北王志以安都侯立,川王贤以武成侯立,胶东王雄渠以白石侯立,胶西王n以平昌侯立,济南王辟光以执侯立(3)。孝文十六年,六王同日俱立。

 (1)七人:钱大昭曰:《本纪》亦作七人。考《王子侯表》,管共侯罢军、氏邱侯宁国、营平侯信都、杨邱侯安、杨虚侯将闾、A侯辟光、安都侯志、平昌侯n、武成侯贤、白石侯雄渠,俱悼惠王子,同日受封。此“七人”当作十人。(2)城阳王:城阳共王喜。(3)A(lì):又作^,县名。在今山东惠民县西。

 立十一年,孝景三年,吴楚反,胶东、胶西、川、济南王皆发兵应吴楚。欲与齐(1),齐孝王狐疑,城守不听,三国兵共围齐(2),齐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天子(3)。天子复令路中大夫还报,告齐王坚守,汉兵今破吴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国兵围临数重,无从入。三国将与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汉已破矣,齐趣(促)下三国,不且见屠。”路中大夫既许,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亚夫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三国将诛路中大夫。

 (1)与齐:犹言结齐。(2)三国:指胶西、淄川、济南三王国。(3)路中大夫:姓路名n,为中大夫。

 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路中大夫从汉来,其大臣乃复劝王无下三国。会汉将来布、平阳侯等兵至齐(1),击破三国兵,解围。已后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饮药自杀。而胶东、胶西、济南、川王皆伏诛,国除。独济北王在。

 (1)平阳侯:曹奇。

 齐孝王之自杀也,景帝闻之,以为齐首善(1),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召立孝王太子寿,是为懿王。二十三年薨,子厉王次昌嗣。

 (1)首善:言起初无逆乱之心。

 其母曰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氏女为王后,王不爱。纪太后欲其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正其后宫无令得近王(1),欲令爱纪氏女。王因与其姊翁主奸。

 (1)纪翁主:纪氏所生之女。诸王女曰“翁主”,纪氏所生女曰“纪翁主”。

 齐有宦者徐甲(1),入事汉皇太后(2),皇太后有爱女曰修成君,修成君非刘氏子(3),太后怜之。修成君有女娥,太后欲嫁之于诸侯。宦者甲乃请使齐,必令王上书请娥。皇太后大喜,使甲之齐。时主父偃知甲之使齐以取后事,亦因谓甲:“即事成,幸言偃女愿得充王后宫。”甲至齐,风(讽)以此事。纪太后怒曰:“王有后,后宫备具。且甲,齐贫人,及为宦者入事汉,初无补益,乃欲乱吾王家!且主父偃何为者乃欲以女充后宫!”甲大穷,还报皇太后曰:“王已愿尚娥(4),然事有所害,恐如燕王。”燕王者,与其子昆弟奸(5),坐死(6)。故以燕感太后(7)。太后曰:“毋复言嫁女齐事。”事浸*闻于上。主父偃由此与齐有隙。

 (1)徐甲:姓徐,不知其名而谓“甲”,犹今言徐某。也可能名甲。(2)皇太后:指武帝之母王太后。(3)修成君非刘氏子:杨树达以为此句乃“文中自注”。(4)尚: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之女。(5)其了昆弟:他的子女辈姐妹。一说他的子女与姐妹。(6)坐死:《史记》作 “新坐死”。(7)以燕感太后:言以燕王事为例,意谓不足以女嫁与之。

 偃方幸用事,因言:“齐临十万户(1),市租千金(2),人众殷富,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及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于是武帝拜偃为齐相,且正其事。偃至齐,急治王后宫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辞及王(3)。王年少,惧以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

 (1)临:齐王国之都。在今山东临淄北。西汉时最大的都市。(2)市租:市场税收,(3)辞及王:提到齐王。

 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败齐(1),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之短(2),天子亦因囚偃。公孙弘曰:“齐王以忧死,无后,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3)。”偃遂坐诛。

 (1)赵王:赵敬肃王彭祖。(2)轻重:谓用心不平。(3)塞:满足。

 厉王立五年,国除。

 济北王志,吴楚反时初亦与通谋,后坚守不发兵(1),故得不诛,徙王川。元朔中(2),齐国绝。

 (1)坚守不发兵:本书《吴王濞传》云,郎中令幼守王不得发兵。(2)元朔:武帝年号(前128——前123)。

 悼惠王后唯有二国:城阳、川。川地比齐(1),武帝为悼惠王家园在齐(1),乃割临东圜(环)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川(2),令奉祭祀。

 (1)比:靠近。(2)环冢园邑:环绕家园之邑,

 志立三十五年薨,是为懿王。子靖王建嗣,二十年薨。子顷王遗嗣,三十五年薨。子思王终古嗣。五凤中(1),青州刺史奏终古所受奴与八子及诸御婢奸 (2),终古或参与被席,或白昼使嬴(裸)伏,犬马交接,终古亲临观,产子,辄曰:“乱不可知,使去其子(3)。”事下丞相御史,奏终古位诸侯王,以令置八子,秩比六百石,所以广嗣重祖也。而终古禽兽行,乱君臣夫妇之别,悖逆人伦(4),请逮捕。有诏削四县。二十八年薨。子考王尚嗣,五年薨(5)。子考王横嗣,三十一年薨。子怀王交嗣,六年薨。子永嗣,王莽时绝。

 (1)五凤:宣帝年号(前57——前54)。(2)八子:姬妾之号。(3)去:除也。(4)悖:乖也。(5)五年:《表》作“六年”,是也。

 赞曰:悼惠之王齐,最为大国。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1),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汉独为置丞相。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2)。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3),贫者或乘牛车。

 (1)激秦:接受秦的历史教训之意。(2)左官:汉时尚右,舍天子而仕于王侯,谓“左官”。附益:言封诸侯过限。阿党:思想与行为上投靠诸侯。(3)唯得衣食租税:谓已失去行政统治权,只有经济剥削权。

北阳河的青州寻古

青州北部,地处青齐沃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古迹遗址众多。仅在高柳镇明代阁老刘珝故里北阳河村四隅,数公里范围内就有刘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