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巢湖自然灾害历史记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急求巢湖自然灾害历史记录,第1张

  巢湖志

  一、洪涝旱灾

  从历史资料考察,洪涝旱灾成因基本上受气候因素、暴雨及长江高水位以及工程措施、人为因素影响。

  本市受季风影响大,因此有年内降雨分配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降雨量在夏季(6~8月)最多,占年降雨量的50%。春季(3~5月)次之,占年降雨量的30%。秋冬两季雨水较少。夏季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份的季节,少雨年份塘坝水库蓄水量供不应求,容易发生干旱。如1978年降雨量4733毫米,塘坝水库大部分干涸,发生了特大干旱。多雨或突降暴雨年份,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本市易受洪涝灾害主要是圩区。圩区地面高程在7~8米之间,与巢湖及其他河流的水位紧密相关,而巢湖水位又受长江水位的影响,汛期长江水位常高于巢湖水位,湖水不能下泄长江,圩区就经常处于高出地面的外水位压迫之下;特别是有些圩堤堤身单薄低矮,沟塘率低,蓄洪能力小,排涝能力低,遇大暴雨,内外夹攻,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建国后的1969年、1980年、1983年都是由于长江、巢湖水位高,暴雨强度大而造成了洪涝灾害。

  本市塘坝水库工程蓄水容量小,排灌和蓄水工程整体配套和管理不相适应,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弱。山、丘、圩实现沟、渠、路、林配套的较少,渠系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配套工程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有些河道淤塞,宣泄不畅,河、湖滩圈圩相应减少了滞洪能力。

  据省水利设计院《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一文载,本市属于庐州府区、江淮大区。根据近500年历史上水旱发生次数综合统计,发生水灾185次,重现期2~3年;发生旱灾190次,重现期为2~3年。灾害发生大都在夏秋季节。水旱年际连续发生的机遇,连续水出现机遇较多,约20年出现一次;连续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水出现的机遇均约30年出现一次。以近500年系列作统计,特大水年和大旱年(包括特大旱年)的重现期均为70~100年左右。一般水灾的重现期约4年左右,一般旱年重现期为6年左右。从建国后的灾害资料分析,本市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如1954年、1969年、1980年、1983年的洪涝出现;旱灾出现平均是2~3年一次,一般大旱平均4~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旱灾出现周期约10年左右,如1958年、1966年、1978年。较大的洪涝灾害和旱灾是交替出现的。连续旱灾出现在1958年和1959年,1978年和1979年。

  (一)历史上洪涝旱灾纪实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大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水,饥民载道。

  清道光十四年(1834)旱、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冬大雪,压折房屋、竹、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雨冰雹,禾皆受伤。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没田、庐、人、畜,有入市深丈余者。

  清道光三十年(1850)大疫,东黄山一带出姣百余尾,腥水伤禾极广。

  清咸丰六年(1856)庐郡蝗旱,米价腾贵,野有饿殍。

  清同治五年(1866)大水,各湖圩溃,……十六州县蠲免旧欠三年银米。

  清同治八年(1869)大水。

  清同治十年(1871)风灾、虫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大雨,江水骤长数丈,庐州府属之无为州、和州、巢县、含山大小各圩,淹没殆尽。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旱。

  清宣统二年(1910)大旱。

  中华民国14年(1925)全年均旱。

  中华民国15年(1926)旱、蝗。

  中华民国20年(1931)大水灾,客水特大,堤、坝、圩尽溃,人、畜、屋、禾均遭巨灾,长江为四十年最大洪水,水灾之重,实为百年未见,巢县被水淹田2335万亩。

  中华民国21年(1932)大旱灾、蝗虫灾,田禾枯搞,收成大减。

  中华民国23年(1934)大旱,被灾田亩3804万亩,被灾人口26万余人,损失稻谷1521536万担。

  中华民国37年(1948)遍涝。

  其中以民国20年(1931)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广,时间长,损失大,洪水位高达1130米。民国23年(1934)为特大旱灾,沟塘干涸,田地龟裂,禾苗枯死。

  (二)建国后洪涝旱灾

  1949年年降雨量大,江水倒灌,山洪汇集,夏秋两季共淹掉圩口240个,震圩40个,淹没田约1918万亩,其中圩田约1331万亩,重灾民48970万人,轻灾民52260万人。

  1954年,全年降雨量1604毫米。4月份降雨量1045毫米,5月份达2635毫米,6月份降雨达2571毫米,7月份达4836毫米,8月份降雨506毫米,均偏多。仅5~8月的降雨量就达10548毫米,接近或超过正常年景的全年降水量。4月20日水位开始上涨,江水倒灌,加上山洪暴发,四周河水下泻,6月底水位高达1132米,大部圩堤溃漫成灾。7月份水位达1130米,23日全部圩堤溃破,25日铜城闸溃缺。8月份最高水位达1293米。堤溃破后皆陡涨水1米以上,比1931年最高水位高出091米,比1949年最高洪水位高出166米。全县淹没良田约1852万亩,滩田及内河港汊低田淹没9万亩(包括山洪淹没25万亩,江堤溃决后淹没的约127万亩在内),共计受淹约2752万亩。有约41万户、1652万人(包括城镇4535户、约19万人口)受灾。受淹房屋约487万间,倒塌冲毁房屋约134万间。淹死11人,抢险和倒墙打伤8人。家禽家畜溺水死亡甚多。当年粮食减产81487万斤。

  1958年5月1日起,久晴不雨。银屏、凤凰两地历时90天,黄山、柘皋、炯炀、槐林、半汤等地持续103天未下透雨。此间,全县均降雨量991毫米,比上年同期少613毫米,全年降雨量只有864毫米。天气酷热,室外温度达40℃以上,最大蒸发量10毫米,一般在7~8毫米。5月下旬起,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到6月中旬,全县普遍受旱,面积达1232万亩,占实种面积的123%,其中水稻约913万亩,旱作物约319万亩。此后旱情逐渐加重,禾苗枯黄、塘坝开裂、井底断泉。最大受旱面积达8733万亩(水稻5728万亩占实种面积的945%,旱作物3005万亩)。成灾面积75万亩,减产达达5125万斤。全市2058个村庄,约1865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方集乡孙家长村100多户,淘米洗菜用水要到4里外的山涧去挑;团山乡界墩村等30个村庄的400余户,也到3里外去挑水。

  1959年从6月3日至8月底共88天未下透雨,受灾面积67万亩,成灾面积58万亩。

  1961年,春季到秋季干旱,受旱面积52万亩,比较严重的有巢北的青岗、赵集、柳集、方集、分路、庙岗、凤凰、歧阳等乡。当年全县粮食歉收。

  1969年,梅雨季节雨量偏大、降雨集中,仅7月14日至18日5天降雨3509毫米,其中7月15日1天降雨1207毫米,连续大暴雨致使江湖水位猛涨、7月25日,巢湖闸水位118米,山洪暴发。全市受灾面积221万亩,无收面积21万亩,减产约103亿斤,受灾人口达15万。

  1978年是百年来见的夏连秋旱,年降雨量仅有4733毫米,年蒸发量为1540毫米,降雨少,蒸发多,绝大部分塘坝水库干涸。受灾面积31万亩,成灾面积29万亩。受灾244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2%;其中受特重灾人口约122万人,占受灾总人口的50%。

  1980年,从6月中旬到9月上旬,裕溪河出现25年未遇洪水,巢湖发生10年未有过的水情。80天中阴雨42天,多降暴雨,雨量642毫米,8次暴雨过程,先后出现4次洪峰,一次比一次高。9月2日,裕溪河水位1135米,超过1969年最高洪水位12厘米。第四次洪峰时,巢湖闸水位1154米,接近1969年最高洪水位,且水位11米以上持续32天。整个汛情具有1954年的持久性和1969年的紧张性。

  汛期漫堤成灾圩25口,受灾面积910万亩,溃破圩20口,淹田131万亩,洪水钻山淹199万亩;淹没集镇6个,村庄21个,房屋5698间;计受灾3086户、约136万人;倒塌草屋11间,瓦房1379间,淹没排灌站58个,机房127间,电机33台,柴油机3台。

  1983年,5月中旬开始连日阴雨,峏山前圩和坝镇43联圩部分低洼田受淹。6月下旬以后,连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自6月25日至7月17日累计雨量42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40%,最大日雨量129毫米。7月5日,巢南部分地区6小时最大雨量106毫米,湖、河水位迅速上涨。7月26日巢湖闸最高水位1229米。7月14日凤凰颈闸外最高水位1452米,均超过1969年和1980年的最高洪水位,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2个半月。大小圩口险情不断出现,出险的涵闸陡门有605处,险埂要段576处,圩堤渗漏376处,塌堤溜坡554处。7月19日、27日两次受6级以上西南风,8月23日凌晨2~6时受6级以上西北风的袭击,中垾联圩、南大圩等大圩口险情加重。全县共破圩83个,淹没农田约52万亩,占圩口总面积的347%;钻山淹约414万亩,洪水冲毁面积151万亩,其它受淹面积约437万亩。受淹集镇、村庄436个6568户,房屋约127万间,受害群众207万人;淹没电灌站218座、机房236间、电机100台。

  8月份以后,又出现夹秋干,受旱约4,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约193万亩,经济作物约223万亩。

  二、地震

  本市及邻县无为县是几组断裂交汇处。这几组断裂是:北北东方向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和下扬子断裂带;北东方向的滁河断裂和巢湖市——香泉断裂;北西方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北东东方向的高林桥断层和东西方向的照明山断层。

  根据卫星照片分析,桥头集——东关断层、高林桥断层、照明山断层都是些较新、活动较激烈的断层。1585年,在高林桥和照明山断层交汇处附近发生了六级地震;在巢湖市——香泉断裂上,温泉颇为发育。

  著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年代最老、活动历史最长、现在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对它的地震地质特征,本市尚无研究。1984年9月25日,断裂中南端——花塘乡西南三户梅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

回答:1、不同的学校考的科目不同,可参考具体学校招生简章,有的考材料力学,有的考结构力学。但是结构力学一定要学好!!

2、桥梁是土木单独的方向,但有的学校没有这个方向,同济和哈工大的桥梁很不错。

3、建筑学考研不考数学,考两门专业课,专业课要求有素描基础。而土木会考最难的数学和力学。如果说考研的话土木更难。建筑主要是外观设计,比如这个建筑是什么形状。eg:鸟巢的外形的归建筑师管。而土木是内部设计,比如厕所设在哪儿,梁的截面宽度是多少,钢筋用什么型号,是用什么材料砌墙。我是学土木的,特别苦逼,因为如果一个建筑物塌了,要追究土木结构师的责任,但是如果成功了,建筑师就会出名(比如贝聿名)。

4、你说的是哪三个学校?要说土木,全国最牛逼的是同济,然后是清华,天大、哈工大、东南大圩、大连理工、重庆大学都不错。

5、学专业课还是要先定学校,但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一定要会!如果觉得自己有希望进复试,就看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力学什么的,都是很重要的课。

艾玛,累死我了。有疑问可追问。

侯 氏 族 谱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里面不通公交,没办法进去!打车、开车或骑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过去!

公交只到滨湖时代广场!要么坐车到滨湖中心,再花几十元打车过去!

也可以在周谷堆坐235路,到合肥学院新区等公交站下,转坐603路公交到经开区宿松南路始信路最南边的吴岗郢-公交车站(始信路与云二路宿松路交口南边)下,然后再从乡道走上四十多分钟到牛角大圩最北端!

或者坐235路到最底站临湖社区站下,再打车到牛角大圩,再或者多走16公里到吴岗郢站附近路东侧叉路往牛角大圩步走过去!

周谷堆——滨湖时代广场:

公交线路:235路 → 快速公交1号线白班,全程约158公里

1、从周谷堆乘坐235路,经过6站, 到达卫塘站

2、乘坐快速公交1号线白班,经过5站, 到达滨湖时代广场站

滨湖时代广场——牛角大圩南边停车场:约9公里

吴岗郢站——牛角大圩最北端:约42公里

临湖社区——吴岗郢:约16公里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

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急求巢湖自然灾害历史记录

  巢湖志  一、洪涝旱灾  从历史资料考察,洪涝旱灾成因基本上受气候因素、暴雨及长江高水位以及工程措施、人为因素影响。  本市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