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氏,能举出历史上姓这些姓氏的名人吗?他们都干什么了?
柴姓名人:历史上名人辈出。西汉开国将军柴文封武成侯,汉朝时有柴武,为武成侯之子,大将军,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元前168年)柴武因迎击十四万匈奴骑兵战功卓著,又加封为高唐侯。晋朝时柴文,晋阳太守。唐朝时有柴绍,唐朝开国元勋,山西平阳(既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后又加封谯国王。后周时有柴荣,皇帝,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宋朝时有柴成务,清阴人,字宝臣,博学稽古,有声词学乾德(963—968年)中登进士甲科。以光禄少卿奉使高丽,国人信服。历官中外,皆有能名。真宗时,迁至结事中,终判尚书刑部。宋朝时有柴中行,余千人,字与之。绍兴元年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常与弟中守,中立讲学南溪之上,人称南溪先生。著有《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宋史有传。宋朝时有柴望(1212—1280年)是“柴氏四隐”之首。(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渐江江山人,字仲山,号秋唐,又号归田。宋嘉熙(1237—1238年)为大学上舍,除中书奏名·著有《丙丁龟鉴》十卷。宋朝时有柴元裕,余千人,字益之。通五经,尤长于易。以穷理尽性为本,四方从学此众。题所居斋曰强恕,学者称强恕先生。著《春秋尚书论语解》、《易系大学中庸解》。元朝时有柴潜道,襄陵人,博极群书,工词翰,高尚不乐仕进。教授乡间,以法义陶其后进。人号为秋岩庄靖处士,有《秋岩小稿》。明朝时有柴国柱,西宁卫人。万历中由荫历西要守备,骁勇善射,击冠南川,冲锋陷阵,勇冠一军。功进都指挥佥事,累擢都督佥事,陕西总兵官,必镇甘。河套松山诸部长合兵入寇,国柱檄,诸击几之。寻移镇潘阳,谢病归,天启初,功加左都督。明朝时有柴升,内乡人,字公照。咸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洽时,任广东布政使,计南海贼有功。正清间。进吏部侍郎。刘瑾诛,擢南京兵部尚书。明朝时有柴虎,太祖时以功陛指挥副使,以参政朱亮祖讨方国珍、守温州。明朝时柴车,字叔,永乐中以举人授兵部主事,累官本部侍郎。
米姓名人: 米 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定居润洲(今江苏省镇江)。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侍访录》、《宝晋英光集》等。
米友仁:米芾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间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存世书画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
米喇印:清初西北回族起义领袖。甘肃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人。明末甘州军官。顺治授副将。五年(1648年)与丁国栋率农民起义,杀巡抚张文衡等,废清年号,建政权,受文武官员,连克凉州,兰州等州县,兵重十余万,后兵败阵亡。
米万钟:明书画家,字友石。祖籍顺天。生平酷爱奇石,积蓄奇石甚多,人称友石先生。任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因而削籍,后官至太常少卿。
米汉雯:清代人,米万钟之孙,好学,善写小令,书画继承其家法,人称小米,著有《始存集》。
油姓名人:油凤,明朝人。洪武年间任交趾谅江知府。
盐姓名人:
盐津,汉朝人。曾任北海相。
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著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
盐翼:明代鸿儒。他勤奋学习,精通五经。他提倡读书,讲解伦理,剖析经义。
酱姓名人:无
醋姓名人:无
茶姓名人:
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
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问题一:茶在作为姓氏的时候读什么? 茶chá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AWSU 五笔98:AWSU 仓颉:TOD
笔顺编号:122341234 四角号码:449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36
基本字义
1
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树。~农。
2
特指“茶叶”:绿~。红~。花~。沱~。龙井~。乌龙~。
3
用茶叶沏成的饮料:~水。~饭。~点(茶水、点心)。~话会。~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余饭后。
4
泛指某些饮料:~汤。面~。果~。
5
特指“茶点”:早~。晚~。
详细字义
〈名〉
1
茶树 [tea tree]。山茶科(Theaceae)的一种灌木,有披针形的叶和芳香的白花。如:茶圃(种植茶树的园圃);茶户(栽茶的农户。也指茶商)
2
茶叶。由茶树的嫩叶加工制成,供泡取饮料用 [tea;tea-leaf]
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茶市(茶叶市场)
4
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饮料 [tea]
唐人煎茶,用姜用盐。―― 苏轼《东坡志林》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茶座(茶馆为卖茶而设的座位);茶坊(茶局子、茶局。指茶馆)
6
某些由蒸发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用品 [paste]。如:杏仁茶;面茶
7
某些饮料的名称 [certain kinds of soft drink]。如:奶茶
8
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 [bretrothal presents]。如:三茶六礼;受茶;茶红(订婚时送的礼品,也叫“下茶”或“茶定”)
〈动〉
1
饮茶;喝水 [drink tea]。如:茶话(饮茶谈话)
常用词组
1
茶博士 chábóshì
[waiters in an old-time teahouse] 早期白话中指茶馆的伙计
那茶博士送来一壶茶
2
茶场 cháchǎng
[tea plantation] 种植大片茶树的地方
3
茶匙 cháchí
[teaspoon] 调饮料用的小勺
4
茶道 chádào
[tea ceremony] 烹茶饮茶的艺术
5
茶点 chádiǎn
[refreshment;tea-cake] 清茶与糕点
6
茶饭 cháfàn
[ordinary food and drink] 茶、酒、饭、菜、汤的总称。泛指饮食
这里的茶饭都还可人意
7
茶房 cháfáng
(1)
[room in which the boiled water are placed]∶放茶食、烧开水的地方
(2)
[waiter;boy;bellboy;bellhop;hotel page]∶旧称茶馆、旅店、火车、剧场等处的供应茶水及做杂务的工人
8
茶缸,茶缸子 chágāng,chágāngzi
[mug] 一种通常用金属制或陶制饮杯,一般不带沿,但有把手,呈圆筒状
9
茶馆 cháguǎn
[teahouse] 卖茶和点心的地方,一般设有座位
10
茶褐色 cháhèsè
[dark brown] 像浓茶水那样的深褐色
11
茶壶 cháhú
[teapot] 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
12
茶花,茶花儿 cháhuā,cháhuār
[camellia] 各种茶叶树的花蕾
13
茶话会 cháhuàhuì
[tea party] 备有茶点的招待会
>>
问题二:茶的读音是什么 [读音][chá]
[解释]1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树。~农。 2特指“茶叶”:绿~。红~。花~。沱~。龙井~。乌龙~。
3用茶叶沏成的饮料:~水。~饭。~点(茶水、点心)。~话会。~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余饭后。
问题三:读音是什么茶
问题四:荼姓氏怎么读 只有一个读音,姓氏也读tú
荼
拼音:tú
简体部首:艹,部外笔画:7,总笔画:10
繁体部首:H,部外笔画:7,总笔画:13
五笔86:AWTU 五笔98:AWGS 仓颉:TOMD 郑码:EOMF
笔顺编号:1223411234 四角号码:449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7C
基本字义
● 荼
tú
◎ 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毒(“荼”是苦菜,“毒”指毒虫毒蛇之类,喻毒害,如“~~生灵”)。
◎ 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
◎ 古同“涂”,涂炭。
问题五:茶怎么读 茶chá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茶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AWSU 五笔98:AWSU 仓颉:TOD
笔顺编号:122341234 四角号码:449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36
基本字义
1
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树。~农。
2
特指“茶叶”:绿~。红~。花~。沱~。龙井~。乌龙~。
3
用茶叶沏成的饮料:~水。~饭。~点(茶水、点心)。~话会。~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余饭后。
4 泛指某些饮料:~汤。面~。果~。
5
特指“茶点”:早~。晚~。
问题六:茶姓的由来? 茶姓字源
1、茶字历史演变
茶[茶、荼、x、苦、F、J、茗,读音作chá(ㄔㄚ@)] “茶”之一字,古有荼(chá、tú)、(jiǎ)、苦(kǔ)、F(chá、chuǎn)、J(shè)、茗(mí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 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司马相如在书中提到当时一些药名:“……蜚廉、藿菌、F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共二十味药材。《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F诧”列出,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F”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F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 唐朝以前用“F”表示茶字的资料很多,如“姜、桂、茶F出巴蜀”,吴孙皓“密赐茶F以代酒”,《F赋》,“……晚取为茗或一日F”,“出御F”,还有左思的《娇女》诗中有“心为茶F剧”等词句。到唐玄宗御撰《开元文字音义》将茶字确定下来,并经陆羽《茶经》普及和影响,有字有音的茶就统一了,但其音仍是巴南巴人称茶的古音“F”。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朝学者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F: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J: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初“茶”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2、茶的别名
很多,有F诧、葭萌、消毒臣、清风使、余甘氏、清友、不夜侯、涤烦子等 消毒臣: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朝诗人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清风使:据史籍《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朝诗人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诗人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朝文学家苏易简在>>
问题七:“过”在姓氏里的读音 1佟:做姓氏读音 tóng 2芮:做姓氏读音 ruì 3查:做姓氏读音 zhā 4解:做姓氏读音 xiè 5仇:做姓氏读音 qiú 6种:做姓氏读音 chóng 7任:做姓氏读音 rén 8华:做姓氏读音 huà 9单:做姓氏读音 shàn 10阚:做姓氏读音 kàn 11乜:做姓氏读音 niè 12宁:做姓氏读音 nìng 13炅:做姓氏读音guì 繁读作po 第二声 召读作shao 第四声 么读作yao 第一声 区读作ou 第一声 黑读作he 第四声 雒读作luo 第四声 庹读作tuo 第三声 翟读作zhai第二声 或者 di第二声 郗读作chi第一声 或者 xi第一声 斗,读dòu豆,不读dǒu抖。 种,读chóng虫,不读zhòng众、zhǒng肿。 盖,读gài(概),又读gě(葛),是两个姓。 华,读huà(话),不读huá(滑)。如华罗庚、华君武。 缪,读miào(妙),不读miù(谬)、móu(谋),如缪云台缪贤。 区,读ōu(欧),不读qū驱。 朴,读piáo瓢,不读bǔ普、pò破。朴姓朝鲜族多见。 便,读pián骈,不读biàn变。 乐,读yuè阅,不读lè勒。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 覃,本是谭姓,因避难改姓覃,读tán谈,qín琴都对。 仇,读qiú球,不读chóu愁。如明代画家仇英。 任,读rén人,不读rèn认。如革命家任弼时。 单,读shàn善,不读dān耽。如《说唐》中的单雄信。 折,读shé蛇,不读zhé哲,如北宋名将折可存。佘太君本姓折。 参,读shēn深,不读cān餐。 解,读xiè谢,不读jiě姐。如《水浒》中的解珍、解宝兄弟。 燕,读yān烟,不读yàn艳。 牟,读móu谋,不读mù木。 不,读fǒu否,不读bù布。 当,读dàng荡,不读dāng裆。 员,读yùn运,不读yuán元。如唐朝名臣员千秋。 查,读zhā渣,不读chá茶。如金庸原名查良镛。 曾,读zēng增,不读céng层。如孔子的学生曾参,宋代散文家曾巩。 尉迟,尉读yù玉,不读wèi喂。如:唐初大将尉迟恭。尉单独作姓时读wèi,如战国时军事家尉缭。 令狐,令读líng零,不读lìng另。如唐代宰相令狐楚,《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 澹台,澹读tán谈,不读dàn旦,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长孙,长读zhǎng掌,不读cháng尝,如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鲜于,鲜读xiān先,不读xiǎn显。如:元朝书法家鲜于枢。
问题八:哪些字在变成姓后,读音发生了变化 这个太多了:
朴――――piáo
仇――――qiú
曾――――zēng
种――――chóng
问题九:续作姓氏的时候怎么读 续
拼 音 xù
释义
1连接,接下去:连~。继~。陆~。狗尾~貂(喻不好的东西连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亦喻事物的前后优劣不相称;又常用为自谦之辞,表示不敢与人等列并美的意思)。
2在原有的上面再加:~编。~集。把茶~上。
3姓。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炎帝陵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传说,炎帝神农氏为民生医病而尝百草,在其过程中发明了茶。
在炎帝逝世后,人们便将其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其护陵族人以地名为姓氏,称茶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子姓、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齐太公姜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汉朝时期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茶氏,殷旧姓。齐太公之后有茶氏。”西周初期,子姓殷商族人中就已经有茶氏,后来齐太公姜尚(姜太公、吕尚)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在周王室和齐国为茶师者,专职制茶并侍奉国君用茶,后逐渐成为各诸侯国中的茶大夫,史称“茶正”。其后代因以为姓氏,称茶氏。
茶氏族人在西汉朝中期有渡海赴扶桑倭国者,扶桑倭国在东汉时期归附汉王朝,受封倭奴国金印,茶氏族人在倭奴国生息繁衍,成为今日本国中的大姓家族,还分衍有樽茶氏、博茶氏、吉茶氏等。 苴国之地,自秦、汉可考盛产茶叶。
苴国,都城在土费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称葭萌国。
开明十一世起,苴国与巴国友好,时常与巴国联合抗蜀。后来蜀苴关系恶化。
到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蜀巴两国的交战很频繁,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芦(开明氏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苴侯求救于秦,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苴国共存在56年。
国人在国灭后,不堪秦法的南下逃亡者有以“葭萌”、“苴”(后改为”茶“)为姓氏者,特别是在由古羌族演化出的彝族人中,茶氏更是为多。如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的茶氏,即系该支彝族茶氏族人。 源于姬姓,出自唐朝期茶圣陆羽,属于因故改姓为氏。陆羽,公元733~804年,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陆羽从小就是一个孤儿。他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时的陆羽才三岁,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名的《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智积禅师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后来陆羽就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国辅与陆羽就此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撰著《茶经》。期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唐代宗李豫后来还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升其为太常寺大祝,但陆羽都未就职。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陆羽逝世。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一部《茶经》闻名于世。《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陆羽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中国绵延上千年而不朽的四大文化之一的茶文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在陆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茶仙、茶圣、茶神”为姓氏者,改称茶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什勺氏,出自唐朝时期滇南蒙氏世家,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世代为彝族茶氏,传说其原为云南大姓家族蒙氏,是彝族先民六祖系统米(慕)靡的部落什勺氏的一个分支,原为南诏国王室,后因避难迁居哀牢,而将子孙分别改为茶氏、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羌族、哈尼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茶氏,世代相传至今。
古有荼(chá、tú)、槚(jiǎ)、苦(kǔ)、荈(chá、chuǎn)、蔎(shè)、茗(mí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司马相如在书中提到当时一些药名:“……蜚廉、藿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共二十味药材。《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荈诧”列出,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荈”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唐朝以前用“荈”表示茶字的资料很多,如“姜、桂、茶荈出巴蜀”,吴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荈赋》,“……晚取为茗或一日荈”,“出御荈”,还有左思的《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等词句。到唐玄宗御撰《开元文字音义》将茶字确定下来,并经陆羽《茶经》普及和影响,有字有音的茶就统一了,但其音仍是巴南巴人称茶的古音“荈”。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朝学者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槚: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初“茶”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很多,有荈诧、葭萌、消毒臣、清风使、余甘氏、清友、不夜侯、涤烦子等。
消毒臣: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朝诗人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清风使:据史籍《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朝诗人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诗人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朝文学家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记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朝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不夜侯: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朝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涤烦子:唐朝史籍《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朝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朝诗人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姓氏是中华特有的文化传统,从姓氏之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家族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接触到很多稀奇古怪的姓,比老姓、贶姓、嘿姓、盐姓、茶姓等,
老姓,中国较罕见的姓氏,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春秋宋国有老佐,陈国有老聃(老子),宋代有老麻,明代有老兆详。就是不知道中国人习惯,喊某人老X,喊老姓的人叫“老老”?
贶姓,中国人口很少的姓氏,不超过百人,主要在河南安阳市区。专家认为,贶姓的贶字,是况姓况字的因误写形成。所以,贶姓是况姓的一个支系。
黑姓,部分源于汉族,其他的来源有突厥、回族、蒙古族等。这个姓源于各民族变姓,在今西南地区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有不少,全国黑姓大概有1万多人。
盐姓,中华姓氏之一,非常罕见,不到200人,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据说,有两个来源:一是春秋赖国被毁,子孙得到盐商帮助活命,所以改姓盐;二是周朝有人非常善于制盐,于是周王赐盐姓。
茶姓,来源比较多,但主要是姬姓、子姓、姜姓,另外也有少数民族改为茶姓的。目前,茶姓有13000多人,分布全球,见证了中国茶的古代魅力。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氏,能举出历史上姓这些姓氏的名人吗?他们都干什么了?
本文2023-10-13 19:03: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