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老祖宗 不请不送初六撤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大年初六老祖宗 不请不送初六撤供,第1张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重要的节日,比如说结婚,每个地方都会有祭拜神人的风俗,有的供天地,有的供家谱,有的供财神,有的供“天地君亲师”,但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选择供祖宗。“不接不送初六撤供”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供家谱,没有接神送神。

不接不送初六撤供

旧年的最后一天,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会供上家谱烧香。直到初六晚上才会撤下家谱。撤供时只撤掉供碗把悬挂的家谱取下从下向上卷好放在供桌上原来的位置,两边的配屏不动香炉烛台保持原样,收起一切供器和家谱。这样规矩的人家都有接神送神的规矩。供家谱,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同时也寄托了后辈对来年的幸福安康的希望。

供家谱的准备

供家谱一般都是在喜庆的节日,所以很讲究寓意,还有风水。方位最好是北面,家谱后边要贴上一个大福字一张挂钱,炒菜不能有盐,过年不吃素的人家要供煮熟的肥肉,粉条是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供品,鱼也是必不可少的,用鱼做供碗不加任何佐料素油煎炸熟了即可,要五碗供碗和两碗供饭,当然,接年饭是必不可少的,做接年饭时待米煮成八成熟时捞出两个上供用的小碗平碗扣在一起上面按上红枣,这样扣两碗摆在供碗两侧。供桌上还要摆放两摞馒头下边三个上边两个对底摞上共十个,分列两侧上边还要用红颜色点上红点第三种形式是旧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或者十六撤供,馒头要蒸得大讲究刚出锅带汽摆在供桌上。同时不同人家也会有不同的较为特殊的供家谱方式,

其他供家谱的方式

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供家谱的方式其实有三种。除了不接不送初六撤供,有的人家会选择在农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初二或者初三太阳落以后撤供,正月十四上午悬挂家谱供上新的供碗十六晚上撤供,收起一切供器。还有一种是旧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或者十六撤供,也是没有接神和送神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供家谱,都统一有着很长的周期。

1、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2、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

跟家谱有关的经典对联:

1、上联:元吉光耀在上;下联:福禄繁荣来成。

2、上联:宗功丕着钟麟趾;下联:祖泽长绵起凤毛。

3、上联:一脉源流先世泽;下联:满堂酝酿太和春。

4、上联:敬恭诚则笃其庆;下联:昭格明戴赐之光。

5、上联:泽及后裔典万古;下联:姻怡乡党俎千秋。

6、上联: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下联: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7、上联: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下联: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8、上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下联: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9、上联: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下联: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10、上联: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下联: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就是五代人或者五辈人的意思;

如果从自己开始往上算:自己算是一伏,其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

如果自己开始往下算:自己算是一伏,其次是儿子、孙子、重孙、玄孙,这样就算是“五伏”之内了;

扩展资料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都是从自己算起,往上或者往下五个辈分,也有的地方,会从一个血缘关系最近的共同祖辈开始,往下算五代,五伏之内属于一个老祖宗,而五伏之外的,只能算是同宗同姓,就没有比较亲近的血缘关系了。按照现代的医学常识来看,五伏以内禁止通婚,对于后代子女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科学的,有利于提升生育质量。

五伏在古代,还有另外的一套讲究,今天说的五伏,是伏天的伏,在古代五伏的伏是衣服的,按照古代的丧葬制度,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五服之内的人都要穿丧服守孝,这里的“五服”值得就是是古代丧葬制度的五个等级,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按照古代丧葬制度,“五服”有两种算法,从自己开始往上算,自己算是一服,其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另外的算法是从自己开始往下算,自己算是一服,其次是儿子、孙子、重孙、玄孙,这样就算是“五服”之内了,而出了这个范围,就算是出五伏了,只要才不会了五伏,即使有老人去世,也不需要再穿丧服守孝。

参考资料

:五伏

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太庙在明清时期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最高场所。简单的说法就是:“皇家祠堂”。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扩展资料:

几个著名的祠堂:

1、广州陈家祠

祠堂建筑主要有大门、前堂、正堂以及两旁的厢房组成,按中轴对称的方式,围合成庭院。正堂内供奉老祖宗牌,两旁有夹室,分别存放族谱和祭祀用具。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是很重要的社会单位,作为家族代表的祠堂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安徽歙县棠樾村鲍氏支祠

在古代,家族中的重要事情都必须到祠堂中去进行。家族中人结婚,必须到祠堂去举行婚礼;家族中有人去世,必须到祠堂去举行丧礼;家族内部有重要事情,族长在这里召集族人共同商议。

总之所有家务事都到祠堂去,这种做法表明了一种观念,即凡事必告于先祖。同时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忘记根本,所以很多家族祠堂的名称也都具有这种含义,例如“敦本堂”、“叙伦堂"等等。

3、汝城金山村李氏家庙

祠堂是一个家族或姓氏的代表,它体现一个家族或姓氏在地方上的地位、势力、威信和荣誉。因此祠堂之间的互相攀比就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家各姓聚集族人,倾尽财力物力,务必把祠堂建得壮美无比,想要超过人家。

—宗法制度

—太庙

—祠堂

大年初六老祖宗 不请不送初六撤供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重要的节日,比如说结婚,每个地方都会有祭拜神人的风俗,有的供天地,有的供家谱,有的供财神,有的供“天地君亲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