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资料。,第1张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直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乡村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大量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结论。他还通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己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 “ 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 ” 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 “ 官逼民反 ” ,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 “ 逼上梁山 ” ,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 “ 不赦 ” 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据我所知,乐安里一甲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县三渡镇,但施家寨应该是小地名,三渡镇现在有一个施家寨,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这个,不过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指路,需要的话请私聊我。

遵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 60 1年)四月二十九日,明朝廷废除播州长官司,以其地建遵义县,县衙设遵义老城,配知县、县丞、主薄、典史、教谕、训导等职,其余机构人员有吏、户、礼、兵、刑、工6房及其他职能机构。管辖4乡1 3里1 30个甲。东乡置东隅里,通平里、乐安里;南乡置南隅里、忠庄里、清潭里、平水里;

三渡镇:分属东乡乐安里第一甲、第二甲(后坪)、第三甲(兴隆)、第四甲(杨柳田)。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嘉靖间出版郭勋家刻的《忠义水浒传》二十卷一百回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扩展资料:

施耐庵医术武功皆了得 曾制服4个手持铁棍恶霸

苏州城外灵岩山上,住着一个外地逃荒来的农夫,以种植经营茶园糊口。一日,本地一个恶霸路过,强夺茶园,毒打农夫,还赶了农夫下山。施耐庵赴苏州时,得知此事,决心打抱不平,便带这个农夫到衙门告状。

该恶霸慑于施耐庵的名气,极不情愿地将茶园还给了农夫。但从此,却对施耐庵恨之入骨。他出银两雇了4个武艺颇高的恶棍,企图暗算施耐庵。

这天,4个恶棍围截了正独自走在路上的施耐庵。一个使铁棍的恶棍首先扑上去,举棍就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施耐庵侧身让过,双手即刻抓住了铁棍,接着飞起一脚将对方踢出一丈多远。

这时,其他3个恶棍一齐冲了上来,欲将施耐庵置于死地。而此时的施耐庵不慌不忙,将已夺到手里的这根铁棍左拨右点,上挥下捣,不一会儿,众恶棍就招架不住,纷纷败退。

施耐庵又一横棍,一扬手,阻拦了他们的退路,4个恶棍无一能够脱逃。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好哭叫“施大人,棍下饶命”。

施耐庵见他们俯首求饶,便也罢手,朗声喝道:“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不服气可以再来。”恶棍回去向恶霸如实禀报,恶霸听后也胆战心惊,从此再也不敢在乡里寻衅。

从此,施耐庵武艺高强之名远扬。施耐庵一面专心著书,一面习武健身,一直活到74岁。

-施耐庵

人民网-施耐庵医术武功皆了得 曾制服4个手持铁棍恶霸

人间四月芳菲尽,枫叶嫩枝始盛开。四月春深,染绿了万水千山,催发了千枝万叶,仿佛昭示着一个泱泱大家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继往前行。在这生命茂盛的季节,盛世昌平,东至县菊江江氏各支房派,承上启下,相继发起倡议,续修家乘,以谱立世,演绎家族灿烂的春天。菊江江氏上谱修于清末民初,岁月遥没,风雨如晦,二房微公堂当地支谱痛失兵燹。族内宗贤二十世裔水宝、二十一世裔金明率承大任,风尘数月,幸在安庆市找回老谱。水宝族仁年逾古稀,皓然白首,终见久违家谱,不禁潸然泪下。

天以日月昭明,地以山川钟秀,人以祖先发脉。饮水思源,不忘血脉。菊江江氏宗谱自远祖以迄近亲,记载着家族的源流和迁徙,更传承着祖训和家风,是了解本族历史的一部教科书。纵观历史,朝代可替,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其义一也",家谱的家,即是家族的家,集万千家族便是国家的家。家谱之重,岂不令人视为瑰宝!

江氏之先,出自舜封江国侯元仲公,基肇济阳,传国四十七世,为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元仲公尊为一世始祖。三千年沧海桑田,自济阳至东流,从宰相到御史,列祖列宗创建了一部辉煌的江氏家族历史,前贤谱序,历历在目,鄙言何需一一缕述。唯菊江江氏自华二公始迁东流菊邑,简古详今,志以不忘,以祚孝思先人,福佑子孙。

古人言曰:"国之兴也,必有忠君之臣;族之兴也,必有敬祖之裔"。昔日,菊江江氏八房宗贤十九世裔永固先生,心忧老谱残缺,呕心沥血,整理资料,其学行足为江氏师范。江老搦管撰文,详细介绍了菊江江氏概况:

菊江江氏是江氏宗族的一个分支,自江氏一百十七世裔华二公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都鄱之界大湾迁居安徽东流南门道观嘴始。华二公敬为菊江江氏始迁祖。据《东至县志》记载,晋元兴四年,即公元四百零五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东流域属彭泽。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陶公种菊东流,不与浊世同流,深受后人景仰。南唐之后东流置县,县称菊邑,江称菊江,菊江江氏由此而得名。华二公生八子,长房得公官至提刑按察史,其子三,长子渊公世居道观嘴,次子涣公迁铁山渡,幼子濬公职居迪功郎,迁居上乡隅溪江家坝;二房微公迁居下乡黄石矶曾家湖;三房衍公迁居江北宏深宕;四房循公迁居西冲许村桥,越五世鳌公迁居施家坂青峰岭路边江,又有迁七里湖葛仙地;五房复公迁居徽州歙县,越二世文波、文源二公由歙县而迁东流下官吉阳及茅家嘴;六房从公迁居下乡黄石矶仙姑庙江家坝,从公生子灏,灏公官至文林郎,任县令,其子二,幼子汜公迁居桐城余属嘴;七房徤公迁居天林庄韩家桥;八房径公迁居濠口嘴江家坝,其后代镜公迁居后村庙,镜公后裔士华公讳有功,恩授武略骑尉,官至松江都阃府,迁居省城。

其中二、四、六、八房后代在从公定居地彭岭江坝头(现地名)建有"菊江江氏支祠",又称"石矶宗祠",堂号"生花堂"。祠联曰:"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尽心焉论富贫","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斯祠虽毁,其联含义深刻,令子孙后代永世受炙。江氏永固、水宝二老情系宗谱,制行念祖,享有遐年,当耄耋时而精神益固,乃得天独厚哉!二十一世裔金明工作之余倡修二房支谱,贤宗仁裔,后继有人。

二房微公卜居地黄石矶,临江抱湖,丘陵起伏,是古代水军基地。南宋赵构为防御金兵南侵,曾在此设控海水军。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南昌宁王朱宸濠率六万叛军起兵鄱阳湖,顺江而下,陷九江、经彭泽、掳东流,屯兵黄石矶,以待直取安庆、攻芜湖、占领南京。当他看到黄石矶怪石嶙峋,不禁询问:此处何地?随从吴人,口语黄王不分,将"黄石矶"说成"王失机",宁王叹然失色,随后一语成谶,终被南赣巡抚王守仁消灭。明朝王世贞据此作《阻风黄石矶》,清代冯荃书《黄石雄风》,黄石矶声名大振。

微公裔孙世居当地,族蕃派衍、分户别门,环黄石矶而越仙姑庙、彭岭周边,相互守望,族隆云兴。当今岁在戊戌之春,草木竞发,合族共修宗谱,谁支谁脉,秩然而有条;孰亲孰疏,井然而各当。更使祖德宗功宛然如在,左昭右穆焕然一新,俾后生来者,展仁孝之思,传礼让之俗。华牒玉成,菊江江氏宗谱正如奔腾不息的江水,滋润着它所流经的每一个生命。祝江氏后起之秀,激流勇搏,在生命的长河里,家风扬帆,演绎精彩的人生。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八年孟春之吉

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资料。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内容下一篇:谌姓的历史名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