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是满族的姓氏吗?请问它的起源是哪里?
惠姓并不都是满族。惠(Huì)姓源出有三:
1、源于黄帝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远古时,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称惠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周朝时,有个君主叫姬阆,称号惠王,于公元前676-公元前652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为姓,称为惠姓。
3、出自满族旗人和小数民族的改姓。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料佐证,清朝年间,惠氏还增加过新的血液,这就是当时满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间官拜陕甘总督的惠吉,满洲镶黄旗人;同治年间的广西提督惠庆,出身于正黄旗。此外,瓜尔佳氏、萨尔图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这一点与民传说的惠姓人与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证。)
满族惠姓,金时女真人吾鲁氏,汉姓为惠。通常的说法慈禧太后是满洲镶黄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 乳名那拉氏,故称叶赫那拉。
慈禧太后的姓甚至其身世,史学界尚有争议,比较复杂,山西一史学家经过17年考证,搜集了各种口述资料、文字资料及实物后认为,慈禧太后可能是汉人,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县(今辖属于长治市),并在此度过童年。
慈禧太后是中国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实际统治清朝近半个世纪,但她的出生地及童年经历多年来却一直是个谜。
从1989年开始,原山西长治市史志办副主任刘奇开始对慈禧身世之谜展开调查,经考证,慈禧可能出生于一王姓汉族贫穷农民家庭,出生不久被送给农民宋氏,后又被时任潞安知府的惠征收为养女。
据刘奇介绍,“慈禧生于长治”的依据分口碑、文字资料和实物三大类50余项证据,主要有38项(件)。
慈禧生于长治最主要的证据是长治县西坡、上秦二村民众及附近各村老人对慈禧生于山西长治的众口一词的口述传承。
考证发现,在长治县西坡村王氏家谱中有关于慈禧身世的记载,这个村还发现慈禧出身遗址和慈禧生母的坟墓;长治县上秦村发现慈禧曾生活过的“娘娘院”,宋家祖传的光绪、宣统年前清廷制作的两个皮夹式清朝帝后宗祀谱,慈禧给宋家的残信和照片;长治市区原潞安府衙后院的“慈禧太后书房”至今仍保存完好。
另外,慈禧生活行为中的许多相关表现也证明慈禧是长治人。比如,慈禧喜欢吃长治人爱吃的小窝头、团子、玉米糁粥,爱看流传不广,仅是长治本地人才能听懂的长治地方戏剧“上党梆子”等。
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认为,刘奇等编辑出版的《慈禧童年》及《慈禧童年续编》“初步解决了慈禧童年这个历史空白问题”。北京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王汝丰教授和中国近代史教授张革非在为刘奇主撰的《慈禧童年考》所作序中写道,“本书言之有据,并非凭空臆断”。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那么,黎氏家族究竟跟九黎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
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慈禧的出生地点以及身世仍存在着如下五种异说。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传说慈禧出生在当年他父亲住过的兰州八旗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但是,经过专家查阅文献、档案,发现惠征虽然做过笔帖式,但其地点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门,而不是在兰州的布政使衙门。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小文,题目是:《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这篇文章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间,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而慈禧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这篇文章又说:在现今乍浦的老人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当时的规定,京官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学者查阅清朝考核官员的档案记载:这时的惠征被考核为吏部二等笔帖式,三年后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档案作为吏部笔帖式进行考试,可见这时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笔帖式,为八品文官。所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时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职也不对,在京师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级也不合。 第三,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在芜湖,因此说她出生在芜湖。慈禧既然生长在南方,便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丰帝的宠幸。一些小说、影视多是这么说的。**《火烧圆明园》中有一个情节,兰贵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在圆明园“桐荫深处”唱一曲缠绵小曲,咸丰皇帝听得如醉如痴,从此博得宠爱。显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为她出生在南方的证据。就像北方人会唱黄梅戏,不能以此证明出生在安徽一样。根据历史记载:惠征当徽宁池太广道员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经在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档案中还保存有兰贵人受到赏赐的赏单。可见慈禧不会是生于安徽芜湖。 第四,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山西归(化)绥(远)道的道员。清代的绥远城,今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种说法又称为内蒙古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当年曾任山西归绥道,道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据说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落凤街,慈禧就出生于落凤街的道员住宅里,甚至传说慈禧小时候常到归化城河边玩耍。但文献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任山西归绥道道员时,慈禧已经15岁,所以说慈禧不可能出生于归化城。不过,慈禧可能随父惠征在归化城住过。慈禧的外祖父惠显,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年,在归化城做官,当过副都统。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过。以上就成为慈禧出生归化(今呼和浩特)说的一个历史的影子。慈禧的母亲不可能从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为这在当时既路途遥远,也不合礼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说法。此说认为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家谱,是后来重抄的。(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被认为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据说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上述动人的传说,真是太传奇了。经专家考证,在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征。既然惠征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征家呢? 总之,不管慈禧生长在哪里,她都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再加上慈禧在咸丰身边的政治阅历,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远见、胆识、机智、谋略和手腕。慈禧在咸丰皇帝死后,帝后集团与帝胤集团结合,发动宫廷政变,摧毁“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这场政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农历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本文节选自《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参考资料: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清朝“无冕女皇”,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
慈禧都是被世人丑化了,看看这个史实吧。
励精图治的慈禧太后 在林则徐一手挑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帝国痛打,最终以割地赔款收场。十四年后,战火重新燃起,此次清军以十二万精兵对阵两万英法联军,激战后阵亡三万,而英军仅仅阵亡四人,显见两军实力相差甚远。1859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烧杀劫掠,还焚毁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这次首都的沦陷把清政府的脸面丢失殆尽,却也深深触动了帝国统治阶层中的有志之士。统治层中以慈禧为首的新锐力量放弃了清廷一直奉行的保守消极的国策,开始试图变革自强,解决帝国日甚一日的困境。
1861年七月,号称“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昏君咸丰归天,慈禧于十二月二日垂帘听政,自此掌控了清帝国的走向。在掌权之后,慈禧整饬吏治,重用汉臣,先后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稳定了中国的局势。
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她对中国被列强频频欺凌感到很没面子,但她此时仍能冷静地意识到国力的差距,知道蛮干只会自取其辱。于是她一方面下令全国各地对洋人忍让克制,不要再像林则徐一样闹出事来,给列强提供压榨中国的借口。一方面锐意改革,暗暗发展军事,重用洋务派,学习国外的军事科技,大量引进先进武器,令袁世凯等人操练新军……更不惜斥巨资组建了北洋水师。此外,慈禧还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了一些军用、民用工业,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说慈禧昏庸无道,挪用了北洋水师军费3000万两,导致海军武备不足,才造成甲午海战惨败。这种说法出自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事实上,梁启超所述完全是伪造历史,目的就是丑化慈禧。至于挪用军费去搞颐和园工程,倒确有其事,但挪用的只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海军衙门经费本来就不是北洋水师的专款,即使不挪用也不见得会拨给水师。而挪用的数量也只有区区三十万两,并且很快就补还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真正热衷于修颐和园的并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帝,他希望早日修好颐和园让慈禧搬去住,尽快把权让出来,别总呆在皇宫里指手划脚。
维新变法:
七月十九日,在维新党人的挑唆鼓动下,光绪帝为了立威,打压阻挠变法的保守派,将礼部六堂官罢免。曾广汉因为阻挠王照上书言事,也被光绪帝革职。之前这些高级官吏的人事权都掌握在西太后手中,光绪此次的“侵权”行为彻底激怒了后党顽固派,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彼此攻讦愈演愈烈。
慈禧早已对光绪胡搞瞎搞的变法十分不满,对光绪和维新派的治国能力也已不再信任,全国上下大多数官宦贵族都排斥变法,拒绝接受光绪掌握实权,纷纷鼓动太后早日出来“激浊扬清”,慈禧便更不放心把万里江山和祖宗基业交托给光绪这个志大才疏的外甥。在失败的变法改革之后,感觉自己所托非人,这是慈禧最终打压变法的最大原因。
伊藤博文来访是慈禧下决心镇压维新党的导火索,伊藤博文是康有为向光绪帝大力推荐来的,康有为还倡议中国与日本、英国等国“合邦”,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草案,康有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不惜卖国当汉奸,比答应“二十一条”的袁世凯还要无耻。他与李提摩太交往多年,二人互相利用,康有为得到列强支持从而击败后党,自己同时获取权力,李提摩太则制订好了完备的分割中国的计划,只等着康有为撺掇上光绪帝入套……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惠姓并不都是满族。惠(Huì)姓源出有三:
1、源于黄帝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远古时,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称惠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周朝时,有个君主叫姬阆,称号惠王,于公元前676-公元前652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为姓,称为惠姓。
3、出自满族旗人和小数民族的改姓。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料佐证,清朝年间,惠氏还增加过新的血液,这就是当时满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间官拜陕甘总督的惠吉,满洲镶黄旗人;同治年间的广西提督惠庆,出身于正黄旗。此外,瓜尔佳氏、萨尔图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这一点与民传说的惠姓人与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证。)
满族惠姓,金时女真人吾鲁氏,汉姓为惠。通常的说法慈禧太后是满洲镶黄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 乳名那拉氏,故称叶赫那拉。
慈禧太后的姓甚至其身世,史学界尚有争议,比较复杂,山西一史学家经过17年考证,搜集了各种口述资料、文字资料及实物后认为,慈禧太后可能是汉人,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县(今辖属于长治市),并在此度过童年。
慈禧太后是中国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实际统治清朝近半个世纪,但她的出生地及童年经历多年来却一直是个谜。
从1989年开始,原山西长治市史志办副主任刘奇开始对慈禧身世之谜展开调查,经考证,慈禧可能出生于一王姓汉族贫穷农民家庭,出生不久被送给农民宋氏,后又被时任潞安知府的惠征收为养女。
据刘奇介绍,“慈禧生于长治”的依据分口碑、文字资料和实物三大类50余项证据,主要有38项(件)。
慈禧生于长治最主要的证据是长治县西坡、上秦二村民众及附近各村老人对慈禧生于山西长治的众口一词的口述传承。
考证发现,在长治县西坡村王氏家谱中有关于慈禧身世的记载,这个村还发现慈禧出身遗址和慈禧生母的坟墓;长治县上秦村发现慈禧曾生活过的“娘娘院”,宋家祖传的光绪、宣统年前清廷制作的两个皮夹式清朝帝后宗祀谱,慈禧给宋家的残信和照片;长治市区原潞安府衙后院的“慈禧太后书房”至今仍保存完好。
另外,慈禧生活行为中的许多相关表现也证明慈禧是长治人。比如,慈禧喜欢吃长治人爱吃的小窝头、团子、玉米糁粥,爱看流传不广,仅是长治本地人才能听懂的长治地方戏剧“上党梆子”等。
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认为,刘奇等编辑出版的《慈禧童年》及《慈禧童年续编》“初步解决了慈禧童年这个历史空白问题”。北京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王汝丰教授和中国近代史教授张革非在为刘奇主撰的《慈禧童年考》所作序中写道,“本书言之有据,并非凭空臆断”。
山西省长治
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连姓起源,名人及家谱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我来说两句 浏览评论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连氏属地]
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连氏来历]
连姓是以祖上的名字命名的姓氏。据《左传》记载,是齐大夫连称的后代。相传齐襄公因为违背了对连称与管至父的诺言,两位大夫就谋反作乱,助齐襄公的堂兄公孙无知袭杀了襄公。他们的作法不得人心,过了不久,公孙无知与连称都被大夫雍廪杀死。连称的子孙为了避免诛连,逃往国外,并以连为姓,称连氏。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连姓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惠连的裔孙以其字为姓,称连氏。
[连氏名望]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双贤连庶、连庠兄弟。相传连庶聪敏、清廉,清澈如水,人们叫他“连底清”。连庠看事透彻,像冰一样透明,处理政事严肃,像冰一样,人们叫他“连底冻”。
连姓名人,除上述兄弟外,宋代还有广东转运史连南夫,历知连三益;明有江西布政使连均、副都御史连标、按察副史连镛、连继芬等等。
”惠”是满族的姓氏吗?请问它的起源是哪里?
本文2023-10-13 18:16: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