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家谱的家谱根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高氏家谱的家谱根源,第1张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十六支宗族,世世代代都能增益他们的美德,从未毁损过他们先人的声誉。他们管理农业生产,总揽各项事务,都处理的非常及时,井然有序,到四方传布“五教”。于是:“父亲威严,母亲慈爱,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国内太平,世代楷模,域外向往”。另:“泰安郡东奉高作明堂。明堂始建于黄帝,五帝于明堂上座。”简呼:高堂。春秋时代齐卿高傒之裔孙汉礼经博士高伯,食采高堂,传呼高堂生。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孔庙,宋大中祥符二年,封莱芜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儒”以先儒配享孔庙东庑。至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龙廷镇玉皇山下“独公墓封树虽微,人人至今犹能指述”。附近村民在每年古历二月十五日高堂生诞辰之日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两千年前的先贤。

在以玉皇山为中心东西向大北岭至两县,南北向北崮山张家洼至老虎岭,纵横各60华里。龙廷镇村民80岁老人赵克俭介绍说:“在我为镇建筑队技术员拆迁大墓以盖**院礼堂时,墓前共有碑五座,其中四至碑所记详址为“高家陵”。在高堂生墓正南方,圣水河畔,有一“宝坛”,是夏朝古人祭祀用地,“夏宝坛”。现今土台高约五米,面积约600余平方米。今人口误:“夏宝蛋”。蛋丸之地,历经五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依然顺天承运,和谐自在。在古东平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的后人们,世代耕作,生生不息,立根于泰山之东平阳。为社稷、为羽化民众,沿海滩成南北向,沿黄河西向陕西、山西部分高姓氏族去四方传布五教”。

春秋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更是高姓祖人,万古流芳。我今悼念祖人赋诗一首:

屈子不平投江去,魂兮归来隐平阳;

求平索衡万世的,礼之天籁贯阴阳。

但愿先祖在天之灵,洞开天目,明察阴阳。

自春秋战国,秦皇称霸。坑灰未冷,天下又乱。我高氏一族,自河北蓟县一万八千余口人,扶老携幼,长途跋涉,沿途井然有序,回迁到古东平阳故乡。受到了古东平阳高氏族人的欢迎和周到按排。

至明初,山西洪洞县高氏一族不断回迁至故乡新泰,同时从安丘回迁的有今高佐一族人。

高林一家,始自我祖高柴(高傒之裔孙)与林放的志同道合,深情厚谊。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城南放城即林放故里。与之东西楼德柴城即高柴故里。两处先贤故里遗迹尚存,民间有口皆碑。汉代所作描绘孔子及孔门先贤的巨型画作《礼殿图》,特为高柴林放绘制了肖像,唐玄宗李隆基追赠林放为清河伯,高柴林放从祀孔子庙廷。

於今云、贵、川柴姓(实为高柴后裔),网上发布 信息,要求回新泰寻根,欲将柴姓复归高姓,期待新泰高氏族人回应。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承袭《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说法,认为早在黄帝时已有高姓。理由是:“考之《春秋传》,高傒乃天子命卿,其得氏在桓公前,非以合诸侯之功而后得氏;傒之前已有高渠弥,高克(更有高阳、高辛氏)为郑大夫,则齐为高氏,其先已仕郑,亦非待侯而赐也”。又按《世本》云:“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穆天子传》有车石高奔戎。则高非自侯赐氏明矣!张澍所引之《世本》,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

我祖高傒昭示后人:乃瞻高氏,祖居平阳,齐称世裔,德戴吾乡。河分支派,源远流长,木有连理,兰征异香,福兆人瑞,庆发吉祥,孝子之间,日月并光,积德悠久,变乎沧桑。

我祖高柴为后人亲选二十字为世字行辈:尚自阳希(傒)继,隆兴兆林祥,化玉成学仁,荣庆德永昌。

从远古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八元、八恺到四方传布“五教”。“五教”实则是华夏礼仪之始端。华夏精神文化传统的星光大道之萌芽。依至高傒裔孙高柴,高堂生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流布、传承,高氏一族默默无闻的奉献,视功名利禄身外物,唯求人类和谐自然美的崇高内心精神世界,为今天我们后人树立了楷模。今代伟人周恩来生前曾说:“我少年时代得山东高亦吾老师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亦吾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周恩来弥留之际,河北高氏后人高振普卫士陪护身边,默默目送了一代伟人的仙逝。是巧合、仰或是天意……?!!落叶归根,归来吧!归来吧!为传布“五教”客死他乡的游魂,归来吧!归来吧!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以玉皇山为中心纵横(3600)三千六百平方华里的“高家陵”,有您们的安息之地!让故乡的高氏后人为您们的归兮,培一抔土,举一柱香,愿您们在天之灵,护佑这一方沃土,护佑您们的子子孙孙,和谐自然幸福安康。

归来吧!归来吧!今代高氏一族四处漂泊的游子、壮士,让我们聚首古平阳——高氏发祥故地——山东省新泰市,互相倾诉衷肠,以谢千百年来的思乡之情。玉皇山下几千年前的祖坟等待您们培一抔土,添上一柱香。归来吧,归来吧,这是远古祖先对后人招唤,更是了却千百年来高氏族人寻根的心愿。玉皇山下,我祖高堂生墓前的圣水河、清清地,静静地流淌着,等待您们的归来,洗一洗身上的万里征尘,喝一口故乡的水。构建和谐的天籁之音,一定会带着高氏族人宽阔的胸怀,依如二千年前迎接回迁的两万族人的古道热肠,迎接四方高氏族人常回家看看。

纵观远古至今,我高氏一门,犹如路旁之小草,山膀之竹花,在自然和谐中生长,并同时也点缀着自然的美丽。

劲草无须疾风扰,沃土根健火欲燎。

来年和风润窗花,江山依然着绿袍。

陜西西安市,陜西西河郡

「茅」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公第三子茅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茅,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茅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大夫茅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迁徙分布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是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南。周公旦是西周时周文王的儿子,他的第5个儿子名叔,叔受封于茅邑,世称茅叔,茅叔建立了茅国。后来茅国被与其接壤的邹国所灭,茅国的王族子孙就相约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茅姓。茅焦是秦始皇时的一个客卿,当时秦皇太后与嫪毐私通,蓄谋作乱,事情败露后,秦始皇把太后打入阳宫,并且下令,凡为此事进谏的人一律处死。茅焦则冒死进谏,晓以利害,秦始皇悔悟了,于是,把太后接回咸阳。茅姓现今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武林旧事》记载,位于西湖以西的茅家埠,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明朝归安人。好谈兵,自负有文武才能。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行于世。著有《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等。

茅鸿儒:又名兆儒。清浙江钱塘人,字子鸿。工诗词,喜远游。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

茅星来:字岂宿,号钝臾。清朝归安人。工文辞,才气勃发而有义据。后专攻经史及程朱书,年70以诸生终。著有《近思录集注》、《钝望文钞》。

到赵州桥

·交通:从石家庄火车站乘213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

·门票:25元

·开放时间:09:00-16:00

交通路线:到秦皇古道滑雪场玩当然是开车比较好,从307国道到上安电厂西侧公路下道,南行1500米到秦皇古道景区,或从高速公路井陉出口下,经县城过五里铺村至秦皇古道滑雪场。若您没车,也可从西王庄客运站乘坐石家庄到井陉矿区的客运班车到上安电厂下车,南行1500米即到。

滑雪场门票:20元/人(学生、军人持有效证件享受半价)

滑雪费用:平时滑雪的价格是2小时80元,4小时120元,全天180元。周末和节假日则在此基础上每小时增加20-120元不等。自带雪具,费用打5折。本滑雪季节内推出滑雪次卡,1880元/张可享受滑雪20次。每套雪具押金300元。请教练1人1小时80元,请的教练越多费用越低。咨询电话:88629379

在金鼎公寓上长途车去石头村,返回石家庄有6:00、13:00的两趟汽车;自驾车走京石高速路,经石太公路到井陉。石头村距井陉15公里,可吃住农家,门票16元,有导游陪同讲解。

蔄拼音:màn

一、释义

姓,聚居于山东省威海文登市埠口镇嶅山村,不足千人,后陆续迁出,现在在七台河市以及承德市都有较多蔄姓聚居,加之其他散户,约三千人;现在蔄字已有简化上"艹"下"问"字,此姓者身份证都也修改成简体字,可能是当地政府自造字,不过计算机字库还无此字。无奈此姓者外出打工一般用苘字代替姓氏。

二、概述

总笔画:14 ;

繁体部首:艸;部外笔画:11;

五笔86&98:AUKF;仓颉:TANR

笔顺编号:12225112511251;四角号码:44227;UniCode:CJK;统一汉字;U+8504

一、蔄姓由来:

由于蔄姓的特殊性和蔄氏族人较为鲜见,使我从小对蔄姓和蔄氏祖居地充满了好奇和憧憬,而后来几乎从事了一生的史志专业,让我对蔄氏家族的了解和编纂家谱萌生了强烈的使命感。然而,由于蔄氏家族历史奇特而又悠久,人员分布极为广泛,加之我本身工作也十分繁忙,这项工作一直未能顺利进行。

蔄姓为造字作姓,少有字典刊登,就连《百家姓》中都没有此字。读高中时,我才知道蔄字能够在《康熙字典》里查到。这部编自清初、解放后有少许印刷的辞典,是通常人难能得到的。但我由此得出判断,蔄字不仅存在,而且在清代就有。后来,我随辽宁省市、县参观团前往文登考察工作时,特意到老家嶅山,并得到祖传《蔄氏家谱》。家谱开篇写道:"蔄氏一族于明洪武二年从云南迁至文登嶅山"。这就又把蔄姓来源追溯至元明以前。而后又查到宋代的《广韵》、唐朝的《唐韵》刊载蔄字,又把蔄姓追溯自隋唐以前。蔄字后又见自于三国时代的《埤仓》。这部由魏国大学士张揖编写的辞书这样记述:"蔄,姓也"。而遍查我国东汉以前各种辞书,都没有关于蔄字的记载,从而把蔄字的产生确定在"三国"前的东汉时期。

可以说蔄姓产生自东汉,蔄氏家族是一个主要以辞书谱谍维系传承、繁衍发展起来的氏族,从汉至今已跨越近二千年。蔄姓是一个十分古老、奇特而又充满睿智的姓氏。

二、蔄字解析

蔄氏家族世代相传,"蔄"字是蔄氏先人为躲避官府追查而造。如今,由于蔄氏先人造字作姓刻意隐藏,造字人的身份已无从查考。但从蔄氏口口相传的族史中,以及"蔄"字产生的时间和文字结构来分析,"蔄"字应为东汉末年政权更替期间的士大夫所造。

其一,造字作姓应为有较深文化造诣的官宦阶层。古代平民百姓多不识字,造字更不可能,即使是个别乡绅雅士遇有灾难而隐名埋姓,也不能造字作姓。

其二,造字作姓,需要在辞典刊登以前的一个时期出现。造字开始时人数不会很多,寥寥几人的姓氏是不会被朝廷认可、并被收录编纂在典籍中的。而只会在延续一定时期后、氏族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被辞书收录。"蔄"字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年间出版的《埤仓》一书。据此可以推断,造出蔄字作姓的时间应该在三国以前的东汉末年。

其三,蔄氏先人造字为姓,不应是非局部的或临时性的产物,而应是在国家政局激烈动荡的年代产生的。《埤仓》收录"蔄"字的数十年前,恰是群雄逐鹿、狼烟烽起的东汉末年。从种种迹象看,造字作姓的蔄氏先人很可能是那些王朝覆灭后的东汉皇室成员或权贵人士,他们在朝代更迭后只能更名改姓、潜入民间,进而繁衍生存延续下来。

解析所造"蔄"字,上面为草字头,表明自己成为"草民"中的一员,而"草民"恰是朝廷权贵对黎民百姓蔑称的习惯用语。此时的民间也正是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最好所在。"蔄"字的下面由"门"和"口"组成,口为人口,门为门路。框架结构设置独特、精当,充满睿智,意喻隐藏在民间的家人,定会门路畅通,人丁安康。而标音"慢"字,意喻更名改姓后更需行事谨慎,韬光养晦,进而假以时日,图谋大业。

三、蔄字的使用与推广

造字作姓并得以收入辞典,彰显了蔄氏先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社会根基。但由于蔄字为造字,又只为姓氏使用,加之深藏其故的原因,所以在蔄姓传承和推广使用中存有许多困难。尽管从汉代已经出现蔄姓,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清代的《康熙字典》中也均有此字,又均为姓用。可是在此后的旧中国和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辞书却没有载有"蔄"字。

特别是解放后发行量最大的《新华字典》、《学生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最具权威性的《辞海》也没收录,给蔄字的使用带来不便。但在实际上,源自三国时代中原地区的蔄姓,历代王朝的辞典均予收录,并标以(慢)音,蔄氏家族也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我于80年代便开始从事地方志和年鉴编纂工作,并长期在中国年鉴研究会担任地县工作秘书长一职。而中国年鉴研究会会长尚丁、常务理事胡均又恰是负责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和编委,我就于此捷径向其反映此事,他们均予应允并表示在今后再版《辞海》时给以刊出。但由于再版时间相隔很长,一时未能解决。而后,我听到国务院责成四川出版社编纂《汉语大字典》的消息。这部文字浩繁的大型辞书又引起我的注意,我当即给《汉语大字典》编纂处写信,反映蔄字的使用现状与困惑,希望能将蔄字收入其中。编纂处很快复函,告之"蔄"字将收录在《汉语大字典》中。回信说:"蔄字除注有màn(慢)音外,还有lòu(漏)和biàn(辨)两个读音,在即将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将尊重你们一族人的意见,蔄字将以'慢'音出现"。

这部收录56000多字的辞书于1986年出版,成为建国后第一部收录蔄字的辞书。而且标注蔄姓以màn(慢)为唯一读音,这对蔄字的使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此后,含有85000多字的《中华字海》收录蔄字。含有20000多个姓氏的《中国姓氏大字典》和40000多个姓氏的《中国姓氏书法大字典》也都收录蔄字,也都标注màn(慢)音。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收录蔄字,并标注"慢"音,这对蔄字的推广使用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值得说明的是,有个别省、市对蔄字予以简化使用,而这种作法与国家语委关于"姓氏不能简化"的精神相悖,因而不能进入规范字字库,微机不能输出此字,由此就给先行使用简化蔄字的地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人口状况

蔄氏家族分布广泛,但主要聚居区有四处。一处为山东文登,一处为河北滦平,一处为黑龙江七台河市。另外,散居在辽宁各地的蔄氏后裔人数也较多。然而,由于蔄氏后裔散居在祖国各地,相互之间鲜于联系,给编写族谱带来困难。

1998年,我去河北丰宁参加全国年鉴会议返回途中,专程赶到滦平县碾子沟村会见蔄氏族人。2014年,我又去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寻亲考察。我还于1982年、1998年、2014年三次前往文登老家祭祖探亲,从而对蔄氏家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据最新统计,蔄氏后裔在山东文登(嶅山村为主)约800人,河北滦平(碾子沟村为主)约260人,在黑龙江七台河市(以七台河煤矿为主)约100多人,而散居在辽宁各地的蔄氏后裔也有100多人。另外在云南、山西、吉林、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福建、广东、陕西、浙江、江苏、湖北、内蒙古、新疆及台湾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有蔄氏后裔,总计2000余人。

相传,蔄氏一族祖居云南。据《蔄氏家谱》记载:明初,蔄氏一族从云南迁至嶅山,原有两支。其中一支西去,以上仅为嶅山一支。而始自河南迁往云南和其他地区的蔄姓族人,或因战乱,或因灾荒,或因读音不清已难见踪迹,但约有数十万之众。一般情况下,古代姓氏人口按奇数发展计算,近两千年间的氏族繁衍至今可达数十万之众。如春秋时代的孔子后裔已有数十万人,而文登始于汉代的丛姓已达四十万之多,蔄姓的情况应当大体相同。但缘于古代发生的重大战事和严重自然灾害及其它不可知原因,人员锐减乃至稀少亦有可能。

从云南迁至嶅山的蔄氏一族,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开拓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进入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蔄氏家族成员更展现出了罕见的聪明才智,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解放战争中,蔄氏一族有50多人参军支前,一些人光荣牺牲,一些人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蔄氏一族在文化素养上亦属上乘,清代就有太学生,这在有"文登学"美誉的文登市倍受推崇。

目前,仅于解放前后从嶅山村走出来的蔄氏后裔,有军级、厅级及以下各级领导干部近百人,高、中级知识分子也达50余人,并有数十人在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留学、定居。这表明,蔄姓人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有的还正向其他国家迁徙。

五、三点说明

1、辞书谱牒与蔄姓

和中华民族大多姓氏不同,蔄氏家族主要是靠辞书谱牒延续传承、繁衍发展起来的氏族。从首次载入三国时代的《埤仓》开始,唐、宋、明、清和现代辞书都收录蔄字,并注明仅作姓用,这在全国两万多个姓氏中是极为罕见的,并以此使蔄氏一族跨越十几个朝代、历经1800多年而经久不衰、繁衍发展。蔄氏一族的发展还与谱牒记录相关。从明初迁至嶅山的蔄氏一族,也已历经600余年。其间,于清雍正八年、嘉庆十九年和光绪十三年三次编修家谱,对家族历史予以详实记载。而地方辞书--《文登市志》、《滦平县志》也对蔄氏一族发展变迁予以记录。如将作为地名的蔄山、蔄子沟分别记述为'始于清初和清代中叶',标明均由为嶅山蔄氏后裔所建。

《蔄氏家谱》记载:蔄山系嶅山蔄氏近祖第四代开发,后因人丁不旺折回。只留下两座坟茔,命名蔄家坟山(简称蔄山)。蔄山是蔄氏先茔地,但并无蔄姓人居住。蔄山村因蔄山取名是在民国年间,演绎成蔄山乡、蔄山镇,更仅仅是近二、三十年中的事情,那种凭想像或道听途说认为嶅山蔄姓是从蔄山镇而来显然是极为错误的。而后又因在蔄山出土秦权(秤锤),网上由此引发蔄姓为秦皇所赐的言论,这更是不着边际的戏言。河北滦平蔄子沟系嶅山蔄氏近祖第五代的开发。不过蔄氏后裔在蔄子沟北边的碾子沟居住,也不在蔄子沟居住。

2、媒体宣传与蔄字

蔄氏家族的繁衍发展和兴旺发达,首先取决于蔄氏家族自身。由于几乎遍及全国的蔄姓后裔日趋活跃,他们中一些人或成为某个单位的排头兵,或成为某条战线的****,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影响广泛,并通过媒体宣传使蔄字成为中华字海中较为活跃的一分子。而以蔄家坟山发展成的蔄山乡、镇,原为文登市倒数第一,现一跃而居文登市、威海市首位,山东省十大名镇,全国十大园林镇,又被国务院树为"蔄山模式"加以推广,使蔄字在中央各大媒体和省市宣传机构频频出现,这无疑对蔄字的使用是一个有力地推动。

另外,对于这一古老奇特姓氏的宣传推介,作为现代信息手段因特网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于本世纪初紫光3输入法开始使用蔄字,使蔄字在现代便捷的网络信息中开始出现,对蔄字的推广使用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根在河南

山东嶅山为明初从云南迁来蔄氏后裔的祖居地,不仅《蔄氏家谱》记载,就是在明初从有"小云南"之称的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800多个姓氏中也有迁徙蔄姓的记载,两者之间完全契合。那种把明初嶅山先祖说成是元代中叶移民,并经过荣城、蔄山等地再到嶅山的说法毫无史料依据。蔄字最早见诸于曹魏政权的《埤仓》,说明蔄氏先祖始自三国以前的东汉时期。而东汉和魏国的都城均在河南洛阳。被迫改姓的东汉上层人物当时应当在中原地区的河南一带。尤其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政权只是盘踞在黄淮流域的中国北部地区,并没能统辖全国。所说蔄氏始祖出自更远地区或边陲地带不太可能。

清代编制的《蔄氏家谱》所记蔄氏一族从明初洪武二年迁至嶅山,仅记载着600年前蔄氏家族的一次迁徙。所记蔄氏一族从云南迁入,应该是经过从汉至明1000多年演变的众多蔄氏家族的一支,并不是全部,其根还应在河南。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等。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赤 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记行诗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羁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如 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表思想怀亲之情时常用意象:明月、鸿雁、家书、梦境等,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节日。

明月皎夜光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咏怀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抱负、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

月上瓜州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爱情诗

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幽恨诗 (唐) 安邑坊女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宫怨诗

春宫怨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①,相忆采芙蓉。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讽喻诗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轻肥》、《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讽喻诗出题较少。

官仓鼠 (唐)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哲理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咏玉 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题画诗

题画诗来源于画面,但又不为画面所拘束,它往往是从画面的内容或其一点生发开去,敷衍成篇。“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年代古久到作者、诗体等都已不可考的诗词,一般就称之为古体诗。但是,我们现在习惯把文言文写的诗歌统统称为古体诗或者古诗。最早的古诗据称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其实是一首民歌。载于《吴越春秋》,系上古炎黄曲。《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你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又秋声。——南宋/朱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等闲:轻易。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清/钱鹤鸿《明日歌》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学而不厌,诲人不卷。——《论语 述而》 诲:教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赵恒《劝学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孙洙《唐诗三百首集》

1、思乡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7、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8、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9、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10、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花名

1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2接天莲叶无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花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4沾衣浴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5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6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8.十分秋色无人管, 半属芦花半蓼花。 (黄庚《江村即事》)

9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10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11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12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浣溪沙》)

15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16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17不是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18桃花一树鱼三尺, 不醉月明船不归。 (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

19桃花流水突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山中答问》)

20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21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22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3 竟说田家风味美, 稻花落后鲤鱼肥。 (朱凤翔《村处闲吟》)

24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

25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卢梅坡《雪梅》)

26不是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27荷叶罗群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28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9荷变弄水一身香, 竹里招风满扇凉。 (杨万里《青坐池亭》)

30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1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香。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2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谬[谬、缪、嘐,读音作miào(ㄇㄧㄠˋ),亦可读作lù(ㄌㄧㄡˋ),但不可读miù(ㄇㄧㄡ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

谬氏,就是缪氏。在上古时期指麻,或绞麻的行为。后来也当作形容词,指麻丝混乱,延展至形容差、错、误。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记载:“春秋时,秦穆公称霸希荣,谥号为‘缪’。”

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前621年)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期,他出兵攻打古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使秦国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并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史称“秦穆公霸西戎”。

秦穆公位期间功绩彪炳,后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后,其弟弟赢英即位,是为秦康公,尊其谥号为“缪”。

秦穆公病逝后,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殉葬而死的臣子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子舆奄息、子舆仲行、子舆针虎。因为这三个人十分善良、勇武,得到了国人普遍的爱戴,所以秦国人对此都悲痛万分,专为其事赋有《黄鸟》之诗,诗中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其意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秦穆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位姓氏者,称缪氏;在春秋战国时期,“谬”、“缪”二字有时通假,因而有称谬氏者。

注:

谬字读音:

谬,在上古时期同“缪”,指麻,或绞麻的行为。缪字作名词使用时读音作miào(ㄇㄧㄠˋ),作动词使用时读音作lù(ㄌㄧㄡˋ),只有当作形容词指差错时读音方为miù(ㄇㄧㄡˋ)。

秦国君主世系: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三百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襄公:(公元前?~前766年),佚名,秦庄公二子。公元前771~前766年在位。

秦文公:(公元前?~前716年),佚名,秦襄公之子。公元前766~前716年在位。

秦宁公:(公元前?~前703年),佚名,秦文公之孙。公元前716~前704年在位。

秦出子:(公元前?~前697年),佚名,秦宁公幼子。公元前704~前698年在位。

秦武公:(公元前?~前678年),佚名,秦宁公长子。公元前697~前698年在位。

秦德公:(公元前?~前663年),佚名,秦宁公二子。公元前698~前663年在位。

秦宣公:(公元前?~前663年),佚名,秦德公幼子。公元前663~前663年在位。

秦成公:(公元前?~前659年),佚名,秦得公二子。公元前663~前659年在位。

秦穆公:(公元前?~前620年),赢任好,秦德公长子。公元前659~前620年在位。

秦康公:(公元前?~前603年),嬴罃,秦穆公之子。公元前620~前610年在位。

秦共公:(公元前?~前605年),嬴稻,一名嬴和,秦康公之子。公元前609~前605年在位。

秦桓公:(公元前?~前576年),佚名,秦共公之子。公元前604~前576年在位。

秦景公:(公元前?~前536年),佚名,秦桓公之子。公元前576~前536年在位。

秦哀公:(公元前?~前501年),佚名,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

秦惠公:(公元前?~前490年),佚名,秦哀公之子。公元前500~前490年在位。

秦悼公:(公元前?~前476年),佚名,秦惠公之子。公元前490~前476年在位。

秦厉共公:(公元前?~前443年),佚名,秦悼公之子。(公元前?~前443年),公元前476~前443年在位。

秦躁公:(公元前?~前30年),佚名,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3~前430年在位。

秦怀公:(公元前?~前415年),佚名,秦躁公之弟。公元前430~前415 年在位。

秦简公:(公元前428~前400年),佚名,秦怀公之子。公元前 414~前400年在位。

秦灵公:(公元前?~前384年),佚名,秦怀公之孙。公元前425~前384年在位。

秦献公:(公元前?~前362年),嬴连,一名赢师隰,秦灵公之子。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

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嬴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25年自称为王。公元前337~前310年在位。

秦武王:(公元前328~前307年),嬴荡,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嬴则,一名嬴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前250年),嬴柱,秦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1~前251年在位。

秦庄襄王:(公元前280~前247年)。赢异人,一名赢子楚,秦孝文王之子。公元前251~前247年在位。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秦皇二世:(公元前230~前207年),赢胡亥,秦始皇幼子。公元前209~前207年在位。

秦皇三世:(公元前?~前206年),嬴子婴,秦始皇之孙。公元前206~前206年在位。

《黄鸟》原诗:

黄鸟黄鸟,无集于□,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莫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二历史名人:

谬 生:(生卒年待考),鲁国人(今山东曲阜)。著名汉朝时期学者。

据史籍《史记·申公传》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到鲁国巡视,申公(申培)率弟子数人见于鲁南宫。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以为中大夫。吕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楚元王之子刘郢同师。汉文帝时,申公立为博士,楚元王刘交逝世后,刘郢袭为楚王,以申公为儿子刘戊的太傅。

在申公的众弟子中,有一名叫谬生,一直跟随申公。后专门从事研究《诗经》和以训诂为主。在史籍《前汉·儒林传》中有谬生的记载。

高氏家谱的家谱根源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十六支宗族,世世代代都能增益他们的美德,从未毁损过他们先人的声誉。他们管理农业生产,...
点击下载
上一篇:景氏家谱下一篇:钭氏宗族发脉记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