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谭姓是不是贵族?
谭姓不是贵族。
谭子:谭姓得氏始祖为谭子。谭国第一任国君,中华谭氏开姓始祖,称谭子。谭氏系出谭子,而谭子则为伯益之后。
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
姓氏相关: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
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
谭子是帝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氏“系出姒氏”。明朝时期的大儒苏平仲曾编纂了一部《谭氏家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
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具有药用价值,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薏苡又称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后来是常用的中药,又是一种人们普遍、常吃的食物。
薏苡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传说,大禹便因此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姒姓夏王朝灭于子姓商汤,商王朝则灭于姬姓周族。
谭姓族谱在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谭姓来源:(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谱》、《元和姓纂》及《谭氏家谱序》所载,春秋时代有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谭子逃亡至莒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原国名“谭”为氏。(2)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者。谭氏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者。
百家姓寻根祭祖谭氏祖籍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谭国古城。
全国谭氏目前还没通‘共"谱,各地不同,弘农堂六修谱(我家保存的家谱)为:
必秀添文永,汝庭元世兴,
仁能忠有德,孝顺显周清,
铬鼎动华远,登云际会新,
鸿基应福履,广业裕经纶,
睿智师书典,纲维道厚昆,
修齐开泰庆,贤哲户昌荣,
我为周字辈份
谭氏,发源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城子崖古谭国,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济南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另一说出自嬴姓,即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 4、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分布于湖北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5、秦末嬴姓一部分避难至巴,汉初改为秦,后发展至湖南、四川等地,部分演变为覃,后明末回巴部分为谭。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 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渝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 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 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亳州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其家谱有:
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11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谭姓起源来源详解,谭姓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位为第六十六位。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我相信还有很多的朋友们不知道谭姓起源,谭姓的来源!大家不要着急,为你排除一切烦恼!
01 谭姓起源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南,一支迁途队改姓谭。[1]
来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此来源基本属实,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为虚假)
来源四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2]
来源六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七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谭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范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谭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的家谱
山东: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湘乡上湘塘湾谭氏六修支谱[4] 七卷九册。
湖南常宁蓬塘谭氏家谱:元真辉祖德孝义重仁伦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四川:成都郫县谭氏族谱十三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谭姓的家谱目录
14479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清)谭廷魁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3)雷堂刻本四册美国
14480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清)谭鸣春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敬爱堂木活字本美国
14481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清)谭子性谭光熙等重修
清咸丰九年(1859)抄本四册日本美国注:封面作《狷石家乘》
14482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清)谭新嘉谭之梁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慎远义庄刻本六册北图天津图辽宁图吉林大学上海图,浙江嘉兴图日本美国
注:谭计仁首修於明代。
14483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民国)谭仁恺谭仁良等创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沙畈村
14484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谭承元等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十四册美国
14485湖南长沙善化谭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清)谭宗鍠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福荫堂活字本十四册
14486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功谭修龄纂序
民国六年(1917)宏农堂活字本二十册湖南图
14487湖南长沙朱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谭善译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思亲堂活字本十六同历史所注:明万历三十六年谭秉彝始修。
14488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清)谭明沁谭显谟纂
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宁乡双桂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2)
注:扉页作《谭氏家乘》。
14489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汉泉谭贡山主修谭显节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敦伦堂刻本二十四册湖北图(缺卷25)
14490湖南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清)谭祖陶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源本堂活字本二十四册历史所
注:扉页题《泽田谭氏族谱》,谭缙始修於明嘉靖十五年,此为七修。
14491湖南需县白沙谭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步熹谭怀堂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湖南需县档
14492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万隆谭致声修谭元泰纂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
14493湖南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清)谭继谭作州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升堂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明末谭秉胜始修。
14494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清)谭鹤亭谭哲堂修谭襄甫谭慎堂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首)
14495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民国)谭修晟谭成意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笃亲堂铅印本十五册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十八年谭汉疏、谭嵩礼首修。
14496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学知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焕荣堂活字本六册北图
14497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清)谭系均谭系莹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刻本十六册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湘潭锦石谭氏家谱》,版心作《锦石谭氏续修家谱》。
14498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民国)谭茳墀等纂修谭曙峰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活字本十六册历史所注:清乾隆四十二年谭启蕊始修。
14499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民国)谭本芳谭本杰主修谭本琪总纂
民国十三年(1924)济美堂活字本七册北图历史所广东中山图
14500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谭华镒修谭华祝谭国殷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活字本三十册湖南图
14501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清)谭兴平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一册湖南图(存首1-4)
14502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清)谭作唤谭作零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壹本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1、2)
注:版心作《七星谭氏族谱》。
14503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清同治元年(1862)敦睦堂刻本二册
湖南图(存卷2、3)
14504湖南湘乡塘湾谭氏续修宗谱八卷(清)谭声立谭安念修
清宏农堂刻本八册中央民院注:初修於清光绪十一年。
14505湖南湘乡上湘横塘谭氏五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谭玉明修谭显铭纂
清宣统元年(1909)馀庆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7,11-16,又一部存卷首)
14506湖南衡阳谭氏宗谱不分卷(清)谭绥之谭元吉等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序)木活字本七册日本美国
14507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谭尚秋谭毓士等编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08湖南临湘中湘谭氏支谱六产(清)谭嘉骏纂修主修谭福绪
清光绪间念本堂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初清乾隆四十三年修墨谱。
14509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清)谭正伦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湖南江永县档
14510湖南安化谭氏族谱□□卷(清)谭梧轩谭维新等修谭溶轩谭定思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首)
14511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谭兴汉等修
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清康熙间初修。
14512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不分卷(民国)谭鹤坡编
民国四年(1915)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3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缺卷1-9、11)注:封签《高明三玉谭氏族谱》。
14514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广州文元堂木活字本
广东台山图注: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九年。附录《广东乡试墨卷》。
14515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清)谭沂志谭永培续修
清光绪二十天年(1897)抄本广东新会县修志会注:卷端作《谭氏源流考》。
14516广东新会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谭兴祖编
民国六年(1917)抄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7广东新会新会凌冲谭氏族谱不分(民国)谭飞九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写本一册美国
14518广东阳江雅韶谭氏族谱十卷(清)谭伯钧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广东阳江县雅韶乡(存卷2、3)
注:谭可溪、谭雅棠首修於明万历间。
14519广西灵山东岸谭氏族谱一卷稿本广西灵山县档
14520四川涪陵涪州谭氏族谱八卷(清)谭孔铭谭泗箴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河清村注:此谱首修於明天顺二年。
14521四川仪陇谭氏宗谱一卷(民国)谭志儒谭经略撰
民国间木刻本四川仪陇县档
14522陕西宝鸡陈仓谭氏族谱三卷(清)谭仲修谭诏伦重定
清光绪十五年(1889)手抄本三册哈尔滨师大注:明弘历五年谭铠初修。
14523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抄本一册美国
14524望仙谭氏宗谱□□卷明万历间刻本北图(存二卷)
14525谭氏族谱不分卷(清)罗孔志等纂修
清乾隆间刻本北京大学
14526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清)谭福保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活字本四册人民大学
14527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清)谭兆连清抄本美国
14528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民国)谭永就
民国二十年(1931)写本一册美国
14529郫县安德(2013)现代人谭光著最新谭氏家谱
谭姓起源之男孩起名
谭边疆 谭家钦 谭立新 谭保强 谭奕曦 谭永达 谭奕竹 谭峻彦
谭健良 谭济平 谭湘云 谭晓渝 谭钰露 谭康誉 谭永忠 谭彦斌
谭刚峰 谭兴亚 谭汶童 谭沂桐 谭才高 谭欣甜 谭网俊 谭平成
谭德勋 谭璐黛 谭承国 谭帛鑫 谭凡宇 谭如意 谭佑勃 谭帆洋
谭润桐 谭扬杨 谭明珠 谭锡繁 谭学智 谭竣溢 谭申书 谭生灵
谭荣军 谭欣恬 谭佳硕 谭少秋 谭碧珞 谭毓博 谭国勇 谭俨峰
谭丽灵 谭玉琛 谭林敏 谭玉立 谭逸雯 谭浩云 谭醍杳 谭德清
谭文轩 谭肇临 谭思睫 谭博铧 谭家乐 谭雨廷 谭府生 谭役杰
谭荣华 谭敬午 谭徐懿 谭家成 谭灵术 谭小蝶 谭逦逦 谭弋善
谭姓起源之女孩起名
谭新燕 谭琪艳 谭琦艳 谭棋艳 谭淇艳 谭健婷 谭海莹 谭婉莹
谭萤娜 谭洁娟 谭玉娜 谭宜娟 谭宜娜 谭丹娜 谭绮娜 谭秀娜
谭韵琳 谭敏婷 谭梓琳 谭婷瑛 谭琦娟 谭丹颖 谭伦颖 谭俏颖
谭少颖 谭凤瑛 谭丽瑛 谭昭瑛 谭美琳 谭丹琳 谭舒琳 谭学梅
谭娟燕 谭琪妍 谭涓娟 谭笑妍 谭蕊芬 谭林倩 谭金倩 谭琴耀
谭淅文 谭兴娅 谭源丽 谭燕波 谭嘉莹 谭冬怡 谭咏梅 谭莹芬
谭启芬 谭瑶尧 谭长文 谭欧文 谭燕林 谭辉琳 谭莉菲 谭琴瑶
谭琴琳 谭琴玉 谭琴稼 谭琴珈 谭宝娜 谭忻倩 谭忻芬 谭崇梅
谭崇茹 谭人琼 谭怡佳 谭咏怡 谭梦雪 谭楚萍 谭雯霞 谭雨萍
谭熙婵 谭兮婵 谭楚文 谭诗瑛 谭莉娜 谭要文 谭红玲 谭宛茹
谭炽文 谭建琴 谭倩咏 谭咏倩 谭玉玲 谭漪悦 谭翠琴 谭槿梅
谭姓氏族的由来 谭姓氏族的由来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其家谱有:
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姓谭的来历与家史 一、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 的记载,高辛氏糠(音chi)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目覃)(shen)、包(目覃)、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
百家姓谭姓的由来 谭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欢迎您光临安康网查询更多详细信息,免费算命大全 ankangwang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讥>>
谭姓的老族祖先来自那里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9940
百家姓为什么没有谭姓 百家姓是有的
谭姓
编辑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起源
编辑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为谭姓,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子爵爵位。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欲到谭国,谭国国君不予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同盟国莒国,谭子以国为姓以爵为名,为谭氏。[1]
来源三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2]
来源五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六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以上内容存在都属实,及全虚假的极端情况,也存在几条同时属实的状况。
历史
编辑
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谭这个姓氏怎么来的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 出自姒姓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 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历史 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
谭氏家族的由来 5分 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谈姓与谭姓的区别和联系两个字在姓氏时通用吗 谭姓和谈姓不完全一致,属于两个姓,不能通用。但两个姓中的一部分支派有牵连,确属一个姓。
谭姓来源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s、包s、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
想知道谭姓是不是贵族?
本文2023-10-13 17:06: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