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族谱贵州字辈
贵州毕节赵氏字辈:定系页臣壁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贵州威宁赵氏字辈:永万世承殿,士大文明远、德英庆泽长、学本崇胜治
贵州天水赵氏夜郎字辈:东山文智房老字派:天世昌国,应运正兴,立福久远,命必维新,长发其祥,万代显荣,振奋光大,仁心克成;民国三十八年綦江总谱编新字派一百字:发祥兹有本,益乃肇其元,善御勤周后,荣封手自天,晋阳开大业,充国克恢先,顺平钦伟绩,三辅豪杰传,远历中唐际,守遵复留川,施政崇贞宪,乾符锡爵年,盛德兴炎宋,朝言直道宣,重光科及弟,仕楚恩威全,百代承余阴,耀宗衍万千,虔恭绳祖武,庶可为象贤。(新老字派使用对照:正兴立福久=发祥兹有本)
桐梓县,贵州省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是“中国方竹笋之乡” [1] 。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桐梓县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总人口715万人(2012年)。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
中文名称
桐梓县
外文名称
Tongzi Country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贵州省遵义市
下辖地区
2街道、20镇、2乡、1民族乡
政府驻地
海校街道
电话区号
0852
邮政区码
563200
地理位置
贵州省北部
面 积
3202平方公里
人 口
747万人(2015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
著名景点
娄山关,“桐梓人”遗址
机 场
遵义新舟机场
火车站
桐梓站、桐梓东站、夜郎镇站
车牌代码
贵C
代 码
520322
不知道你是哪一支自己看吧
字辈排行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成都新都字辈:"祖德开鸿儒光宗绍盛图大廷登国彦永世启新模“。
四川宜宾江安魏氏字辈:“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
大房支派:“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
二房支派:“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
三房支派:“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
四房支派:“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魏氏字辈:“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魏氏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魏氏字辈:“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魏氏字辈:“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魏氏字辈一:“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
湖北长阳魏氏字辈二:“正大光明启先德永兴昌”。
湖北新州魏氏字辈:“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魏氏字辈:“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魏氏字辈:“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魏氏字辈:“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魏氏字辈:“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魏氏字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魏氏字辈:“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魏氏字辈:“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魏氏字辈:“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天门魏氏字辈:“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据族谱记载,始祖自江西迁移,后来有三个儿子,十一位孙子,统称“三浦十一郎”。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魏氏字辈:“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青州安丘(石埠子蒯沟)、莒州东莞(魏家官庄)
“魏国尽忠”字辈: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天下平) (平天下)
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国治)↑ ↓(治国)
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家齐)↑ ↓(齐家)
基业永绪,崇稼思源。(身修)↑ ↓(修身)
弘扬先贤,州泰民本。(心正)↑ ↓(正心)
金声玉振,瑞集祥增。(意诚)↑ ↓(诚意)
安富尊荣,文章兴邦。(知至)↑ ↓(致知)
廉洁奉公,礼义孝忠。(物格)↑ ↓(格物)
“魏国尽忠”字辈简释(个体责任)(家族使命)
山东莱芜魏氏字辈:“春元甲振广传述庆灿长”。
山东青岛城阳魏氏字辈:“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济南商河魏氏字辈:“···龄 希志 继宝寿从文世肇 基开永绍兆景树宗家之恩“。
山东日照魏氏字辈:德延绪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锡元,勋光廷振,功业世博。
山东枣庄薛城魏氏字辈:“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魏氏字辈:“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魏氏字辈:“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魏氏字辈:“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魏氏字辈:“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盛”。
山东临沂魏氏字辈:“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魏氏字辈: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
修正道德,全载天经。
同宗敦庆,世纪长存。
基业永远,崇稼思源。
弘扬先贤,州泰民安。
金声玉振,瑞集福增。
荣华富贵,文章兴邦。
廉洁奉公,礼义孝忠。
江苏高淳净行寺魏氏字辈:晋建鸿(宏)猷(元)广,唐兴浩烈扬。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31-50世)。
江苏沭阳魏氏字辈:“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魏氏字辈:“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魏氏字辈:“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魏氏字辈:“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魏氏字辈:“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魏氏字辈:“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商丘魏氏字辈:文行经典付 德俊兴天关
河南新乡魏氏字辈:“怀远震绍铭兴乾坤宁万世荣开新秀贤耀忠文武全英才增。”
河南新郑魏氏字辈:“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省林州市河顺魏氏字辈:怀泰英通整,子友进邦天,朝中三大士,立学君可用,敬德勉存善, 万代永方明 ,新法宗文化, 建国保红光。
河南南阳镇平魏氏字辈:“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魏氏字辈:“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省新建县石埠镇魏氏字辈:“……宗功祖业,源远绪长,福贻茂德,……”。
江西九江魏氏字辈:“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魏氏字辈:“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魏氏字辈:“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盘锦魏氏字辈:“万世怀立永,久凤朝祥春。”
辽宁鞍山海城魏氏字辈:“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魏氏字辈:“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魏氏字辈:“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魏氏字辈:
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
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魏氏字辈:“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魏氏字辈:“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凤凰街魏家(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周而复始。
安徽六安魏氏字辈:“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山西忻州魏氏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河北景县魏氏字辈:“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河南省南阳市魏氏字辈:“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魏氏字辈:“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一支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魏氏一支字辈:“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
魏氏一支字辈:“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河南省光山县魏氏源本堂宗谱字辈:“元亨光昌庆圣明,文章道德振家声,开基忠厚发祥永,继绪绵长启祚宏,世泽广延同福寿,宗传济美重贤英,一堂孝友承兴运,玉干金枝万代荣”。
贵州桐梓魏氏一支字辈:正向元巍儒,天学光明应,大家发齐祥,永远世代兴
修谱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编辑本段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谱序
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
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世家
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诰敕
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像赞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世系
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传志
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家训
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祠规
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祠堂
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编辑本段文献目录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编辑本段某支系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唐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
唐乾宁三年(896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宋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
宋治平三年(1066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
宋熙宁八年(1075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
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
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1239年),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宝祐六年(1258年),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
宋咸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属乐源、绥阳两县隶于播州。鼎山县和溱溪砦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
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杨应龙,改土设流,废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政使司遵义军民府。首任知县何珩始立县衙署于荣德山东南麓的冬青坪(今县委工作区地段,清代袭用明代县衙旧址)。
崇祯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年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改称遵义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遵义市)。
赵氏族谱贵州字辈
本文2023-10-13 16:06: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