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岩出生于什么年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明代李岩出生于什么年代?,第1张

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

  明代自万历以来,官府加派“三饷”,横征暴敛,民力枯竭。崇祯年间,水、旱、蝗、风交替肆虐,豫东大地歉收连年。其间督师杨嗣昌又率兵来杞,苛求供应,纵兵扰民,致使杞境饿殍遍野,斗栗千钱。李信目睹此状,挺身而出,请求县府“停征赈济”,知县不允,李信便拿出家粮200石救济灾民。官府以“散财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罪名将其逮捕入狱。饥民群起营救,在卖艺女红娘子率领下,攻破县城,救出李信,于崇祯十三年(1640)一起投奔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大喜,亲自改“信”为名“岩”。由于李岩多谋善断,带兵履创官军,战无不胜,很受李自成的器重。李自成积极采纳李岩“勿滥杀、济贫苦、招人才、收人心、据河洛以争天下”的建议,倡导“均田免赋”,整顿军纪,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崇祯十六年李岩被封为中营制将军。

  崇祯十七年起义军攻占北京,李岩与刘宗敏等分居明勋戚府第,拘捕明官吏“追饷”。刘等酷刑毙死千人,追银千万两;李岩执行宽松,不忍刑讯,追银不及其半,及与弟李牟及部下另筹银400两上交。当时起义军将骄兵惰,军纪涣散,戒备松弛。李岩及时提出“清六官,择日即帝位;分等处置降官,惟贪污抗拒者严惩;移军城外,不与民众混居;招降吴三桂,妥善安置明太子”等建议,自成不听。李岩则身体力行,与李牟各率部下秩序井然地移居城外,绝不扰民。

  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李自成于是年四月十三日仓促东征,李岩与牛金星留守北京。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二十六日退回北京。李岩与刘宗敏合兵迎敌,二十八日大败明总兵金某。三十日局势骤变,北京失陷。李岩随李自成撤离北京,吴三桂与清军前锋兼程急追。六月,起义军退至平阳,李自成闻河南明旧部大举逐杀其任命的地方官吏,急召部将研究对策。李岩主动请兵2万去河南平乱,李自成犹豫不决,私与牛金星商议。牛素忌李岩名高望重,乘机进谗言,谎说李岩欲分兵据河南,与自成争雄天下;又以童谣“十八子(李)主神器”煽惑自成,劝自成借机除掉李岩。于是李自成以“饯行”为名将李岩及其弟讨北将军李牟杀害。

李岩,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自成进京的关键智囊,更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悲情英雄。

然而,在李岩被杀之后,与他并无特别交情的刘宗敏,却勃然大怒甚至要为李岩报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自成得到李岩之前,虽然犹如打不死的小强,但却屡战屡败。然而,李岩加入队伍之后,李自成越战越强,最终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最典型的是“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

可以说,李岩对李自成事业而言,就是一个关键人物,能起到质变作用。但李自成败退京师撤往河南时,牛金星阴谋陷害李岩,最后李自成密令除掉李岩!

《明史·李自成传》牛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贼众俱解体。《明季北略》牛金星曰:李岩此去必不返,叛形早已露,不如诛之。自成信其言,令金星设酒诱而杀之。

牛金星杀李岩的过程很有趣,犹如演义小说中狗血套路“伏三百刀斧手于帐后,摔杯为号”,一声令下,将前来赴宴的李岩和其堂弟李牟砍死。总之,牛金星是直接谋杀李岩第一人,李自成是幕后凶手。

这里有一个问题,李岩对李自成帮助极大,李自成为何要杀了李岩?笔者认为,应该与秦昭襄王杀白起一样。

秦昭襄王攻赵不利,损失极为惨重,白起获悉之后却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由于白起三番两次不想担任秦军主帅,又说出这些反衬秦昭襄王无能的话,最终在范雎谗言刺激之下,秦昭襄王赐死白起。

李自成能够打到北京,李岩是一个关键人物,但李自成进京之后,李岩曾进谏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但李自成的态度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知道了’”,最终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因此,李自成的失败,反而衬托出李岩的正确。于是,恼羞成怒之下,李自成下令处死“反衬他无能和错误的李岩”,以后不用面对李岩了。至于牛金星的嫉妒谗言等,只是次要原因。

然而,除了李岩等之外,起义军在京城几乎集体犯错,包括刘宗敏(追赃索饷等,学者考证陈圆圆当时不在北京,刘宗敏抢陈圆圆是史家污蔑)。既然李岩死了,那么对刘宗敏而言,这也算松了一口气,至少不用在开会时,面对李岩可能的“鄙视”眼光了。

令人奇怪的是,至少史书记载来看,刘宗敏与李岩没有交情,那么李岩被杀之后,刘宗敏为何勃然大怒甚至要为李岩报仇?

《明季北略》:宗敏怒曰:彼无一箭功,敢擅杀两大将(李岩和李牟),须诛之。

刘宗敏获悉李岩被杀之后怒曰,牛金星没有一点功劳,却擅杀两个大将,我一定要除掉他。

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三个:一是李岩能文能武有谋略,当前局势艰难,这不是自断膀臂吗?二是在军中弥漫失败的悲观情绪之下,无理由的杀李岩,只会加剧军队离心离德,不利于未来作战,三是刘宗敏与牛金星将相关系不太好,涉及到大顺内部权力斗争,李岩被杀,刘宗敏有借机除掉政敌的想法,对牛金星“彼无一箭功”的评价,其实也暗指李自成宠信无能之辈。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的第一骁将,坐武将第一把交椅,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兄弟友情,可以说李刘班底是成就大顺事业的基石。

然而,在兵败一片石之后,通过李岩被杀之事,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巨大裂痕。虽然刘宗敏没有直接指责李自成,但刘宗敏焉能不知李自成才是幕后真凶?既然知道真凶,刘宗敏还勃然大怒,甚至要对牛金星“须诛之”,岂不是打脸李自成?

更为重要的是,从此之后,大顺内部不稳,《明季北略》记载是“由是自成将相离心”。一路败退之下,本身战斗力不如清军,内部又纷争不断,如此焉能不败?说到底,不是战争实力的问题,而是内部人心的问题,才导致大顺军一溃千里,所谓“祸起萧墙”,堡垒从内部被攻破,明朝、大顺之败都是如此。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李自成是成也李岩、败也李岩!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3月,中原大地上一片刀光剑影。首先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了西安后,一路摧枯拉朽,经山西,出居庸关,居高临下攻下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灭亡;其次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引清兵入关,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族贵族建立了清王朝,使得中国历史翻开了清初的一页。封建文人在劫余乱后,纷纷著述,开始了对明末历史的追述和研究。这些封建文人,或直笔,或增饰、或以闻传讹、或相互抵牾,终于留下了诸多疑案。关于大顺军李岩其人,即因史籍记载的不同,300多年来,域以为“子虚乌有”,或以为确有其人,众说不一。

持肯定意见者认为,诸多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比较一致地肯定,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举人,是魏忠贤党羽、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崇祯时,因魏忠贤案,李精白入狱判刑,李岩即家居未仕,人称李公子。时值河南大旱,灾民惶惶呼救,李岩遂力劝杞县府宋知县停征赈济,又出栗赈灾,被诬下狱。后又被灾民攻破县城,劫狱后,杀知县,逼上梁山,投奔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用为谋主,赐名李岩。

关于李岩投奔李自成起义军一事,无名氏《梼杌近志》有传奇式的记载,不妨迻录于此:“崇祯末,流寇四起,绳妓红娘子乱河南,虏杞县举人李信去,强委身之。信不从,逃归。有司疑信,执下狱。红娘子来救,城中民应之,信仍归红娘子。遂与李自成约为兄弟,决意为逆。李信妻汤氏劝不听,缢于楼,面色如生,不知何时死。”李岩入李自成军后,曾荐河南卢氏举人牛金星,牛又荐举阴阳先生宋献策。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攻下北京后,又派兵保护明懿安太后和河南状元刘理顺,藉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收买人心。其最后被杀,是牛金星谗言的结果。

史家们认为,上述史籍的作者,大多是治学严谨、颇有影响的学者,如顾炎武,他在《明季北略》中也肯定了李岩其人其事,他的记载应该说是可信的;又如《明史》,亦应视为信史,记载李信入伙李自成起义事也颇为细。这是其一;其次,上述史籍的成书时间,大多是在清顺治和康熙年间,距大顺军的失败时间不远,作者完全有条件广泛接触当时曾亲历其事、亲见亲闻的当事人,故李岩确有其人,应是可信的。近人郭沫若、范文澜等均持这一观点。

持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此案的是清初学者郑廉。他在《豫变纪略》中说:“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里,知交甚夥,岂无见闻?即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此后,论者从李岩的籍贯、家世及其在杞县举义的事迹等方面作了考察后认为李岩确无其人。证据之一是:除《豫变纪略》的作者、“距杞仅百余里”的郑廉否认李岩外,清初河南《杞县志》、《开封府志》的纂修者也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第二,李精白不是杞县人,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无论是在做官、还是削职之后,其均未迁居杞县;第三,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这一点,在《杞县志》和《颍州府志》中均有记载;第四,李岩在杞县劝赈举义的事迹,也属虚构。因检诸史乘,崇祯时的杞县知县,从四年至十三年间未有一个姓宋的;其间的杞县知县,并非有人死难,杞县城也从未为义军攻破。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野史、笔记、小说,甚至包括《明史》的纂修者在内,都众口一辞地把李岩说成是杞县人,是李精白之子呢?论者又进一步认为,这首先是明末统治者为仇视、诬蔑农民起义军的需要而捏造的。因李岩为自成“谋主”,而李岩则是李精白之子,李精白为逆案中人,海内之所切齿,故一闻有李氏从贼者,皆曰:“此必李精白之子也”。从此,“以讹传讹,遂登史策”。其次,抬出李岩,实为贬诋李自成,其始作俑者是西吴懒道人《剿闯小史》。实质上,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即李自成本人。《剿闯小史》创造出“李岩事迹”后,为统治者所认可,即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籍,《明史》纂修时,正值清初文字狱锻炼的高潮,自然没有人矫枉,“李岩”就从本无其人,成了确有其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两个妇女的事迹行踪,特别引人注目,至今还吸引着研究者们的兴趣。一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爱姬陈圆圆,另一个便是明末农民起义高级将领李岩之妻红娘子。

最早对红娘子作过一番研究,并认定红娘子确有其人的是郭沫若。他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明史·李自成传》中的记载:“会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放不下举人公子的架子,不肯就范,在被迫做新郎后又逃跑,被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率领杞县饥民,攻破杞县城,把李岩救了出来,结为夫妇,又劝李岩投奔李自成。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因此使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想改为历史剧。三年后,他在《关于李岩》一文中还提到,他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岩和红娘子逸事的叙述,“颇引起读者的注意”。后来他又在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发现了有关李岩和红娘子的一些记载,内容与《明史》中所述无甚出入。因此,他认为《明史》中的记载可能就是根据吴梅村等人的著作写成的。

解放以来的研究证明,绳妓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的故事,确实如郭沫若所言,最初见于吴梅村的《绥寇纪略》(即《鹿樵纪闻》)。吴梅村是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声望很高,他的《绥寇纪略》成书又较早,故此故事影响较大。稍后,戴笠的《怀陵流寇始终录》、冯苏的《见闻随笔》、毛奇龄的《后鉴录》中都采用这一故事。有人认为,《明史》中的《流贼传》系毛奇龄主稿,他根据《绥寇纪略》等书,将这一故事写入了《明史·李自成传》。《明史》在官修史书中较受推崇,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很广了。

明史专家谢国桢,也主张红娘子确有其人,写有《红娘子与卦子陈四》一文,引用了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中的有关红娘子记载。在他编的《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中,收集了毛奇龄的《后鉴录》。该书称红娘子为“踏绳妓也”。上述史料均为郭沫若当年所未见,但内容与《明史》中的记载也没有什么出入。所有这些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有关红娘子的事迹,都与李岩紧密相联而不可分,讲的都是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这件事。

前几年,史学界对是否有李岩其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顾诚在《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中认为,李岩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的口碑中并不存在,当年,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就矢口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此外,康熙《杞县志》中,还专门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明代大学士李精白之子,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据此,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认为,红娘子破杞县救李岩出狱“绝无其事”,“这个故事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岩虽不是李精白之子,也不是河南杞县的举人,但不等于无其人和其事。因为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塘报及一些在京目击者的记载看,李自成农民军中确有一个被称为“李公子”的担任都督的李岩存在。但认为即使李岩确有其人,而红娘子破城相救之说仍不可信。因为查乾隆《杞县志》,在崇祯年间,从未发生过饥民攻破县城杀死知县的记载。此外,许多记载有李岩事迹的史籍,都不提红娘子。

在《绥寇纪略》等书中,有关红娘子的身世和起事始末,都语焉不详。我们至今连她姓什么,都还不知道。仅知道她是一个“踏绳妓”,走江湖的杂技表演者。所称“红娘子”,恐系以穿红色衣为标志。这在明末农民起义中也并非无线索可寻。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红娘子率领的大概是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因为身穿红衣,被称为红娘子。

红娘子的最后结局,同李岩一样,也是一个谜,按《永昌演义》中的说法,红娘子后来成了白莲教首领,在李岩死后,还见过出家当了和尚的李自成。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而不是历史了。

关于有无李岩和红娘子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顾诚在1984年出版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重申了他的并无李岩其人的观点。而谢承仁在《李自成新传》(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一书中,则认为李岩确有其人。这两部书,都是研究李自成农民军的力作。究竟孰是孰非,只好留待专家们作出进一步的回答了。

人物李自成的后裔

有关李自成后裔,现今有两种说法,一是李自成没有儿子,他的大哥之子李过过继给李自成当儿子,所以李锦的后代可以说是李自成的直系后代。还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曾在战斗过程中有了一个后代,但由于战争原因将孩子托付给了一对姓蒋的夫妻,后来李自成的后代皆姓蒋。

李自成后代祭祖

著名的史学家李志强声称自己是李自成的第十五代玄孙,他的这种说法是根据其在老家发现的一本《李锦家谱》而提出的。李志强在整理家谱的时候发现其祖先就是当年随着李自成南征北战的李自成之侄李过,李过是在继承李自成之位后改名为李锦的,在经过实地的考察之后,李志强确信自己家谱上记载的李锦就是李过。

由于,当时地李自成没有孩子,而李过一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也在他三岁的时候改嫁别地。虽然李自成只比李过大四个月,但是,李自成是和李过父亲同辈的人物,按照当地的习俗,李过过继给李自成当儿子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李过的后代作为李自成的后裔是可以的。而且,再根据现在李志强老家村民的年代的推理,发现其存在的时间和李过的存在时间也是非常吻合的。

提到李自成的后代姓蒋,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个中国文坛的著名人物,那就是丁玲。丁玲,原名蒋伟,据说她就是李自成的后代。有传言说,李自成兵败逃到湖南的一个小村子里,看到这个小村子非常安宁,于是就改姓蒋,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但是,这种说法已经被现代人证明是错误的。

所以说,李过的后代为李自成的后裔这种说法在目前来说,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李自成有哪些谋士

明末风头最盛的闯王李自成麾下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现今为人们广为流传的谋士就只有李岩和牛金星这二人。

李岩画像

李岩,出身与官宦之家,父亲李精白曾官至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但因为“魏忠贤逆案”的牵连,被削职为民。李岩少时中举,文武全才,爱好打抱不平,时常接济穷人,在家乡的名声极好。

李岩是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军途径自己家乡的时候才加入起义军中的,他和李自成一相见就谈的很投机,两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中之后,李自成采纳了李岩的“安抚民心”的政策,使得起义军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大大改善。起义军得以由原来的流寇变成了义军,至此,李自成才能建国大顺。但是在李自成进军北京城之后,由于李自成信心的膨胀,再加上旁边同僚对于李岩的嫉妒,使得李岩的很多重要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导致起义军很快失败。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城的途中,由于听信了另一个谋士牛金星的谗言,杀害了李岩,致使军心涣散。

牛金星是明天启七年的举人,此人通晓兵法,善计谋,崇祯十三年,由李岩引荐至李自成麾下。

牛金星加入李自成麾下后提出了“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九字建议,并被李自成采纳,他是李自成称帝的坚实拥护者,正是由于牛金星的推动,李自成才会顺利称帝。但是,牛金星此人心胸狭窄,嫉妒心极强,同时又贪念权势。他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城的途中,向李自成进谗,导致李岩被杀,致使大顺军心不稳,很多大将出走。李自成兵败过后,牛金星带领其子投奔满清,当时地满清政府由于牛金星在官员中的名声极坏,所以一直没有安排其职务。最后,牛金星老死于官署之中。

李自成为什么最终失败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李自成全身像

第一个是阶级原因,李自成所代表的是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有着一种特有的局限性。虽然李自成手下有着百万雄兵,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来支持这百万大军的供给调度,大军所有粮草都靠沿途抢劫,这样的军队和土匪有什么不同。另外,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也没有将长安城当成自己的根据地来建设,反而在长安城内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对于李自成的军队,很多民众都以流寇称之。

第二个是李自成的个人原因,作为一个***,他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没有与时俱进的政治觉悟。李自成进京之后,做的最蠢的事情就是登基称帝,一旦他这样做,就表明自己是一个乱臣贼子,那么明王朝那些个藩王就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攻伐他了。其实,当时李自成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辅佐一个傀儡上台,稳定社会局势,大明王朝稳定之后,区区一个满族那是不足为惧的,要知道袁崇焕仅仅凭借一个宁远城都可以阻止满清十几载。

第三个原因是李自成用人不当,李自成用人不重品行,只重战力,所以手下的大将大都是土匪出身,大军所过之地犹如蝗虫过境,弄的民怨沸腾。不只是大将,还有一些谋士的启用,李自成也做的不好。李自成前期任用李岩为谋士,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但是后期的李自成由于自己对李岩的猜忌,从而重用品行不端的牛金星。

最后,阴险狡诈的牛金星向李自成进谗言,毒死了名士李岩,使得军心不稳,最终兵败如山倒。

(来源于网络)

因为刘宗敏觉得不应该要杀李岩,李岩对国家对江山都是非常重要,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来的,杀了他,上哪里找一个这么厉害,又有计谋又会打仗的李岩呢?所以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了,换做谁应该都会生气的,毕竟不可多得的助力就这样白白的给杀了。可气。

李自成有李岩和刘宗敏两个大将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的成功离不开两位大将的功劳,就是李岩和刘宗敏,要是没有他们,估计李自成没有那么容易取得成功了。就简单说李自成想要攻打北京,是李岩出的计谋,叫李自成先把民心搞定,让百姓都相信李自成,从而为攻打北京奠定了基础了。

但是李自成最后失败了,也是因为他杀了李岩,没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自然就搞不定了,可以说李自成成也是李岩败也李岩,因为李自成杀了李岩,一个是失去了军心,军队变成一盘散沙了,更重要是李自成自断手臂了。

军队管理不当

李岩就这样给李自成错杀了,可以说最生气就是大将刘宗敏,李岩一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军队的军心大乱,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跟错人了,李岩这么有头脑,还有远见的人,对李自成还忠心,还是给冤杀了。

军队的人就纷纷有想法了,大家也不用心打仗了,李自成还没有发现问题,没有过多久,就因为军队管理不当,导致李自成最后的失败了。

在历史上李岩与红娘子之事仍待考证。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都有李岩与红娘子的一些记载。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彭孙贻的《平寇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红娘子。有的学者认为,李岩是虚构人物,曾亲身参加大顺军的河南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康熙《杞县志》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

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谱》,上面写明李岩确有其人,不是杞县人,是河内人(今博爱),只是到杞县短暂居住过而已,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书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

明代李岩出生于什么年代?

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   明代自万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