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皮姓名人
中国姓氏里有姓皮的吗
姓氏起源皮氏起源有二: 春秋时,一是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二是郑大夫子皮的后人,亦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聚集地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
历史名人1、皮日休——字袭美,唐朝时襄阳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咸通八年(867年)进士任太常博士。性情高做,善于诗文。撰《鹿门隐书》60篇,多讥闭时政。与陆龟蒙友好唱和,时称皮陆。乾符中黄巢起义军人长安,授日休翰林学士,后以讥刺被杀。著有《皮子文薮》、《松陵唱和诗集》等书。
2、皮豹子——后魏渔阳人。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累破宋师,积功升内都大官。豹子沈勇笃实,一时推为 名将。卒溢襄。
3、 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举人出身。他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 。后在学堂、书院研讲学术。所言皆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扬保种保教,纵论变法图强,听者无不动容。其讲义及答问,均刊《湘报 》中。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所著《五经通论》、肿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则是经学入门书。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历史上的管姓名人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职他没有接受。称为卧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管师仁:宋代吏部尚书,龙泉人,进士。作官时政绩颇佳。 35作文网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字幼安,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
管宁:三国时学者,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魏文帝想让他当官,他没有答应。明征帝让他出来做官,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士科的。”后来果然灵验。
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历史上的薛姓名人1薛涛(770-832):字洪度。
父薛郧是一京都小吏,安史之乱后居成都,薛涛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出生。薛涛幼时即显过人天赋,八岁能诗,其父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即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薛涛的对句似乎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十四岁时,薛郧逝世,薛涛与母亲裴氏相依为命,迫于生计,薛涛凭自已过人的美貌及精诗文、通音律的才情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
唐德宗时,朝廷拜中书令韦皋为剑南节度使,统略西南,韦皋是一位能诗善文的儒雅官员,他听说薛涛诗才出众,而且还是官宦之后,就破格把乐伎身份的她召到帅府侍宴赋诗,薛涛遂成为成都著名营伎(供镇守各地的军事武官娱乐所用的乐伎)。一年后,韦皋惜薛涛之才,准备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后虽未付诸现实,但“女校书”之名已不胫而走,同时也被世人称为“扫眉才子”。
后来,韦皋因镇边有功而受封为南康郡王,离开了成都。继任剑南节度使的李德裕,同样非常欣赏薛涛之才,在薛涛的有生之年,剑南节度使总共换过了十一位,而每一位都对她十分青睐和敬重,她的地位已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绝色红伎。
当时与薛涛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等,都与薛涛有诗文酬唱,但真正让薛涛动了深情的却是元稹,薛涛初见元稹时已四十二岁,比元稹大十一岁,当时元稹任监察御史,于唐宪宗元和四年春天奉朝命出使蜀地,两人在蜀地共度了一年。薛涛在闲雅之余,常把乐山特产的胭脂木浸泡捣拌成浆,加上云母粉,渗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粉红色的特殊纸张,纸面上呈现出不规则的松花纹路,煞是清雅别致,她便用这种纸来誊写自己作的诗,有时也送些诗笺给友人,人们把这种纸笺称为“松花笺”或“薛涛笺”。
唐人喜用彩笺题诗或书写小简,其实都是学了薛涛的样。晚年,薛涛在成都远郊筑起吟诗楼,隐居其中,直至唐文宗太和五年逝世,时年六十二岁。
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薛涛诗集名《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可惜未流传下来。
在全唐诗中收录其诗八十九首。史存 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狭小之,蜀中号薛涛笺。
或以营妓无校书之号,韦南康欲奏之而罢,后遂呼之。胡曾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唐诗纪事》诗存 井梧吟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父郧句)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涛句) 鸳鸯草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2薛素素(西元16—17世纪),女,字素卿,又字润卿,江苏苏州人,寓居南京。
工小诗,能书,作黄庭小楷。尤工兰竹,不笔迅捷,兼擅白描大士、花卉、草虫、各具意态,工刺绣。
又喜驰马挟弹,百不失一,自称女侠。后为李征蛮所娶。
所著诗集名《南游草》。薛素素(生卒年不详),名薛五,字润娘,号雪素。
她是位相貌俊美,而于诗文、书画、箫、弈、马术、刺绣等又无所不能的江南名妓。绘画上的造诣更使她从容地走进文人们的笔墨酬答之中。
她“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
(胡应麟《甲乙剩言》) 女棋手薛素素,她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她是苏州人,多才多艺,棋、诗、书、琴、萧、绣等,无不工绝,有"十能"之称,是位有才气的女子3薛涛,768~832,字洪度,唐朝长安人,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父死家贫,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后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诗词。
创“薛涛笺”。薛涛正式集子叫《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惜未流传下来。
后世各家所本的明本《薛涛诗》一卷,是从《万首唐人绝句》等选本拼凑起来的。涛於晚岁迁入城内西北隅之碧鸡坊,创吟诗楼,栖息其上。
韦皋镇蜀之初(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献孔雀一只,皋依涛意,於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秋,孔雀死。
次年夏,涛亦卒。一些诗词中提到的“韦令孔雀”也就是指的这段史话。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
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若公孙大娘舞“剑器”,黄四娘家花,托於杜甫而后有传也。
然涛字真迹今皆佚。薛涛自贞元初被罚赴边回,即退隐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
浣花之人多业造纸,涛惜其幅大,不便写己所作小诗,因命匠狭小之,又性喜红色,乃创深红小笺。后世流行之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也。
至于称浣花笺、松花笺、十样蛮笺为涛笺者,实误。浣花殆假借地名;松花恐浣花笔误,况松花嫩绿色;而十样笺出自北宋。
时谢景初於浣花溪专造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号谢公笺。薛涛井旧名玉女津,“水味甘冽,异於江泉。”
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无考。
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
历史上的游姓名人游 吉
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 恭
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 复
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游 酢
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 芳
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游 寿
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
游明根
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日章
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历史上姓名最长的人是谁葡萄牙人的姓名之长堪称世界之最。一位普通的公民,往往名字也由五六十个字母组成,除了父姓加所起之名,还得加上母亲的姓、教父母的姓名、祖父母的姓名、因感念某位圣人而起的圣名,七零八落地加起来,不长才怪。据说葡国国内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从前一位国王外出打猎迷路森林,只好去某农夫家投宿,听见敲门,农夫问道是谁,国王答:“我是唐·若热·多明戈斯·保罗·巴戈多罗·阿纳斯塔西奥·孔塞桑·皮涅里多罗……”还没等他说完,屋子里传来惊恐的声音:“快走吧,这么小的屋子哪里住得下这么多人。”
这么长的姓名也让葡国人不得不在生活中互相以绰号相称。比如德科的本名叫作安德斯·路易斯·索萨,菲戈则叫路易斯·菲利佩·马德拉,现在的叫法不过是琅琅上口的“艺名”。
有时,葡国人也仅用姓名中最普通最顺口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符号。比如西芒·萨布罗萨就直呼其名“西芒”,门将亚历山德雷·里卡多·佩雷拉则简化成了“里卡多”。这样的称呼自然会让人闹笑话。里斯本竞技的门将里卡多,在一些人眼里与曾效力于曼联的西班牙门将里卡多混淆在一起,都叫里卡多,都是门将,都来自伊比利亚,谁让他们不是齐丹式的出名人物呢?
历吏上的计姓名人有那些计然:春秋时越国学者,一名计研。其先为晋国亡公子。本姓辛。后改姓计。他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博学善计算,为范蠡师,著有《文子》(早于《淮南子》)。
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
计有功:宋代右丞议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简州时,有政绩,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因功为张浚从勇,尝居浚幕府。绍兴中谴诣行在奏封,献所著《晋鉴》。又有《唐诗记事》传世。
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以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
计宗道:字惟中,明马平县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第一,是柳州历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熟知县,衡州知府等职。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临事有主见,遇灾歉之年,为民 ,力争减免赋税。在常熟知县任上时,与诗文名流酬唱于虞山尚湖,筑雅集亭,建览翠楼。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图、地理图碑。今存的《天文图碑》被称为“在我国古代天文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还收藏铜铸字铜活字,并亲自设计行动吸水机械桌,又校订宋人著作《诸史偶论》。
计楠:清代画家。官函吉安训导,耽著迷,精绘事,尤喜画红梅,时称计红梅。有《一隅草堂稿》。
计默:清代诗人,文学家计东之子。濡染家学,以诗文游四方,工入太学。有《菉村诗抄》。
计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卒年不详。无锡县兴道乡(今前洲、玉祁一带)人。曾于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年两次乡试,不举。计六奇把明清之际的社会巨变记录下来写成《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共42卷,按编年体记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康熙四年70年间明清易代的史事。另著有《粤滇纪闻》、《金坛狱案》、《南京纪略》、《辛丑纪闻》等历史著作,记载了明清之际的史事与掌故。
计昭:字叔明,三国吴武康人。黄武(222—229)中,为车骑将军,见孙皓荒暴,乃弃官隐居德清禺山(在今三合乡),晋宣帝司马衷(290—306在位)屡诏不起。
“皮”这个姓的由来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卿士樊仲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鲁献公姬具的次子仲山浦,曾辅佐周宣王姬静(姬靖)中兴周王朝,因功受封于阳樊(樊邑,今河南济源)。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皮氏为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而樊仲皮,就是建立樊国的那位仲山甫的后裔,曾承袭祖职,担任过周王室的卿士。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由于在当时樊氏家族中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的继承人,因此他被分封在今山西省的河津县一带,后人就以他名字的末字来号称其地为“皮氏邑”。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干脆就将该行政地域定名为皮氏县。在樊仲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为该支皮氏一族的最初之源。该支皮氏后来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榆中一带)发展为望族,并融合了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是为运城皮氏,又称天水皮氏、榆中皮氏、陇西皮氏等。
皮氏族人大多尊奉樊仲皮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郑国大夫子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大夫中有个人叫子皮,为执政上卿子展的儿子,接替父亲为执政上卿,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相国。
在子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皮氏后来在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一带发展为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
河津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龙门,最早记载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战国时期魏国的军事要塞皮氏邑位于河津市,汉代在此置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龙门县,从此“龙门”专指今河津。“河津”一词首见于汉代地理名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意谓黄河津渡。
金天会六年(1128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
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侯上甲微灭皮氏国(又叫皮氏部落)。
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
1524年,商祖乙封弟弟祖丙于耿,建立嬴姓耿国。
西周建立后,灭商耿,封周室族人于耿,建立耿国,为姬姓耿国。
前611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把耿地赐给大夫赵夙为采邑。
战国时,邑地属魏国皮氏。
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属河东郡(今运城市)管辖。
汉天凤元年(14)更名延平县。
东汉时复改为皮氏县。
三国时属平阳郡(今临汾市)管辖。
北魏真君七年(446年)改为龙门县。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为河津县。
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
河津市在古代的名称如下:
1、殷商时期商祖在此建都七世,国都名耿;
2、公元前611年春秋时期为耿国;
3、公元前211年,秦称皮氏县;
4、汉天凤元年更名延平县;
5、东汉时复为皮氏县;
6、三国时属平阳郡管辖;
7、北魏真君七年改为龙门县;
8、宋宣和二年改为河津县。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前后一共记载了计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历经十四年的伟大著作,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完成这一伟大著作的司马迁,也被后世给予极高的评价,尊称为“历史之父”。历史教科书中这样记载:“司马迁(公元前145-公远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加之司马迁墓地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大家便认定其为陕西韩城人。对于此,黄河对岸的山西河津人并不承认,坚决认定司马迁是山西河津人。
司马迁到底是哪人?山西河津这个小城市的人有话要说。
河津是山西晋南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市。在夏代之前,因最早从事畜产品加工制作皮革,这个地方被称之为“皮氏”。同“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一样,是创造华夏民族的开创者。到夏朝时,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到商代七世君祖乙时,迁都“皮氏”之地,易名“耿”。周朝建立后,分封姬姓诸国,设“耿国”。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国,再度设“皮氏”为采邑。战国时《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是最早出现“龙门”的文史记载,指的是“皮氏”之地。
秦灭六国后在此设“皮氏县”,汉代《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到北魏改名为“龙门县”,自此,“龙门”专属河津。北宋年间改为“河津县”。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最后一篇,是司马迁的自传,文中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西汉时期,黄河对岸的陕西韩城称之“夏阳”,山西河津称之“皮氏”。司马迁生于“龙门”似乎也并不能证明确切在哪里,但肯定的是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但河之北称阳,河之南称阴,山之南称阳,山之北称阴。“河山之阳”明确划定了黄河以北龙门山以南,正是当时的“皮氏县”所在。正因如此,北魏时期才改为龙门县,现在的河津仍称“古耿龙门”。
如果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的话,“耕牧河山之阳”,得天天渡过黄河来种地放羊了?
二
在河津有一通刻于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的固镇村古兴教寺遗碑,碑文记载:“河津,古龙门县,大禹疏凿经之地,如司马迁弘文巨笔者,往往间出。”碑文作者是陕西西安府判,这是陕西人称司马迁为山西人的一个有力证据。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载:“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这是郦道元当年实地考察,一路沿着黄河南下的写下真实的情形,司马迁之墓正在河津境内。更何况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墓是宋时期所筑衣冠冢,郦道元当时是无论如何都看不到的。
明代文学家李贽在《藏书》中干净利索地称司马迁父子是“绛州龙门人”。他是这样记述得:“司马谈,绛州龙门人,谈为太史公,有子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清嘉庆年间《河津县志》载:“龙门胜地,代有名儒,如司马太史公、王文中子、薛文清公者,后先相映,卓越千秋。”
现在河津市西辛丰村,尚有司马迁后裔二十余户。依旧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布牌神符,上边从始祖司马谈夫妇至上祖司马迁及以下十一代子孙爵名。目前已经排至六十多代了。
关于历史名人之争,近年来比比皆是。对于司马迁的籍贯,陕西韩城似乎并不那样的“理直气壮”,而与其一河之隔的山西河津人也似乎并不因理直气壮而据理力争,反倒心平气和?
三
当地传说司马迁十来岁随父赴京,后因李陵之祸牵连,自请腐刑,历经十四年发愤著出《史记》。油尽灯枯,终于呕血身亡。随从家人置办棺木入殓后扶灵返乡,在芝川坡安放一晚。因有体肤不全不能归葬祖坟之俗,恐不能进村,于是便以衣冠在徐村凤凰岭上入葬以掩人耳目,其实随船渡河抵达故土入土。
司马迁后裔慎重传承并将此秘密延续,千百年来,遂有了司马迁到底是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人之说了。故而陕西韩城人后世修建法王神庙,宣称司马迁葬于韩城,黄河对岸的山西河津人仅仅只是微笑并不作辩解。直到近代陕西韩城宣称司马迁是陕西韩城出生韩城长大的韩城人时,要强自傲的河津人不得不有话要说了。
河津自古是富庶之地,百姓要强自傲,对于吃喝穿戴极为讲究,骨子里极为自负。并不仅仅是因为出了司马迁这样的大儒,而是当地这种自古有之的风骨影响了司马迁。
“鲤鱼跳龙门”便出自河津。
春秋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
孔圣人“七十二贤”之卜商在此西河设教。
这些典故的由来,逆流而上奋发向上,深受灾祸而不怨天尤人,刻苦修身等等,正是河津人的品行,司马迁不也是这样吗?再看后世所出现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还有名将薛仁贵等,不都是这样的吗?
一、 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 、顾颉刚与史念海 、杨宽 、雁侠 、陈伟 、徐少华 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 ,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原出不同的历史面貌。以往从事这段历史研究的学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都会感到一个很大的不便,即很多事件发生的年代,由于文献记载的矛盾,很难判断确切的时间。仅有的可作为年代参考依据的《史记·六国年表》,又包含有大量无法理顺的问题。现在这一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解答。日本学者平势隆郎经过潜心的研究考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编纂了一部《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古代纪年の硏究序章》 ,该书将纷繁矛盾的先秦史料做了梳理,可谓目前最为完善的一部先秦历史纪年表。这一年表不仅将战国时期的事件做了统一的排序,而且也相应地澄清了一些史实 。不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该书的编纂是将《史记》所载之事完全做为信史而进行的,而对《史记》所记之事的真伪并未做进一步的考订,这是此书略显不足之处。在此书出版之后,又有一位日本学者藤田胜久刊布了其研究成果——《史记戦国史料の研究》 。此书主要对《史记》的《本纪》及主要《世家》中所涉及的战国史料的编年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其大部分结论与《新编史记东周年表》相同。因此本文在下面所从事的具体疆域考证的系年,基本上即以《新编史记东周年表》(后文简称平势《表》)为准。另外,缪文远又有《战国史系年辑证》 问世,但因此书仍主要是以《史记·六国年表》及《资治通鉴》的《周纪》与《秦纪》为线索,并未跳出传统的战国纪年的窠臼,故本文不采缪氏之说。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此地。《左传·闵公元年》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魏世家》所载略同:"献公之十六年(前661),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魏城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后来毕万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从其国名而称为魏氏。战国时期的魏国即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晋文公即位,令毕万子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据《魏世家》,魏武子之子悼子时,又徙治霍(今山西霍州西南)。晋悼公之十二年(前562),魏绛又由霍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伐灭知伯,分其地。随后,魏又与韩、赵两国三分晋国 ,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由于战国前中期韩国北疆与赵国南境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使魏国疆域分为东、西两个地理区域,因此本文拟分别考证这两个区域四至的变动情况。二、魏国西部区域边界的变化战国时期,魏国西部区域主要指魏河西、河东地区。在这一区域魏主要与秦国、赵、韩三国接壤。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讨论一下魏这一部分疆域的变化情况。(一) 西境魏西境的变化是魏、秦两国相互争夺土地的结果。魏、秦之间的领土争夺先从西河地区展开。魏文侯执政后,任用李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措施,使魏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二十一年(前422),魏为防范秦国的侵袭,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筑城 。少梁在西河以西,加之《秦本纪》说在魏筑少梁后,"秦击之",所以可推知该地其时与秦地相接,为魏西境上地。魏国此时西境已有西河的部分土地。二十二年,魏国再次向位于自己领土西境外的秦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渭水南岸的郑(今陕西华县)地才收兵,并在雒(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河南岸)、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筑城 。二十三年,魏复城少梁 。此年复城少梁,当是此地邻秦,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之故。二十八年,魏派太子击围攻秦之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出其民",将庞地占为己有 。三十一年,魏将吴起率军伐秦,夺取了秦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等地,并在该二地筑城 。临晋、元里亦在西 河地区,加上前此魏所据有的少梁、洛阴、合阳、庞等地,魏将河西地区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春秋时期,河西之地本为晋地,公元前645年,晋将河西地献给了秦国 。现在魏又占领了该地。于是魏置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以抵御秦、韩等国的进攻 。四十六年,秦又侵位于渭水之南的魏之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 。魏、秦两国在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四十八年,秦伐魏,再败魏于渭南的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俘虏了守将识 。魏国渭水以南领土缩减了不少。惠成王五年(前366),魏为了巩固其在渭南的疆土,于是在武堵(都)(今陕西华县东) 筑城,但仍被秦国所败。因此时秦为献公执政,通过一些改革,秦国力已由弱转强。同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该地也当为秦所得 。自此,秦开始了逐步重新夺取魏河西之地的行动。八年,秦又向北攻打魏河西的少梁,赵再次出兵相救 ,才得以抵挡秦军的攻势。九年,魏继续与秦在少梁作战,结果被秦庶长国所率的军队击败,魏将公孙痤等被俘,位于少梁东北的庞为秦所取。庞原本属秦,故此次秦当是收回之。十七年,魏与秦战于元里,秦攻占了魏的少梁。十九年,魏在河西筑长城,南起于渭水南岸的阴晋,向北越过渭水、洛水,经大荔、澄城、合阳诸县,最后止于少梁。三十年,魏在西境与卫鞅所率的秦军交战,结果魏军败北。至迟三十三年,合阳属秦 。三十三年,秦攻魏,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俘虏了守将魏错 。惠成王更元三年(前332),魏将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献给了秦国,以求和好。秦得该地后,更名为宁秦。更元五年,秦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大败魏将龙贾所率之军,斩首四万五千。与此同时,迫于秦的压力,魏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 。这样,魏与秦当以黄河为界。更元六年,秦攻取了魏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东)、焦。至迟于哀王十二年(前307),皮氏复由秦归魏。十三年,魏又在皮氏筑城。昭王六年(前290),魏又将河东四百里之地送给了秦国 。同年,皮氏又为秦攻取。(二) 北境武侯九年(前387),翟败魏于浍水。二十五年,魏败赵于蔺(今山西离石县西)。惠成王十年(前361),赵与魏又易地。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二地给了赵国。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了秦国 。魏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之领域,杨宽以为有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在魏上郡属秦之时,原为魏十五县的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亦当同时属秦。更元十三年,秦攻取了魏的平周(今山西介休县西)。(三)东境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王垣(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惠成王九年(前362),魏与韩、赵发生利害冲突,魏相公孙痤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擒赵将乐祚,伐取了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惠成王更元十三年(前322),秦攻取了魏的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北)。昭王四年(前292),秦大良造白起率军攻魏,夺取了魏之垣邑,旋秦又将该地归还给魏国。六年,垣又为秦攻取。至迟九年,魏绛(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地属秦。绛本春秋晋国之都,战国时期,绛入于魏。(四)南境文侯三十九年时,秦对魏发动攻击,一直打到魏国的阳狐(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此时两国当以此地为界。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惠成王二年(前369),魏与韩、赵联军战于浊泽。结果,魏军大败 。其地应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七年,秦向东进军,越过黄河,攻打魏的河东之地。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六万。赵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十九年,秦大良造卫鞅率军围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后安邑又还属魏(见下文)。更元五年(前330),围魏在黄河南岸的焦(今河南三门峡以西)、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二地。更元八年,秦复将焦、曲沃归还魏国。哀王五年(前314),秦将樗里子攻取魏的曲沃、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焦。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反)(今山西永济西)、阳晋(山西永济县虞乡西)、封陵(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三地 。此三地都位于魏河东地区。十七年,魏秦又将蒲阪(反)归还魏国。二十三年,魏、韩、齐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秦复将河外之地与封陵还给魏国,以示和好。昭王六年(前290),蒲阪又为秦攻取。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打魏之河内,魏将安邑献给属秦。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秦取魏之吴城(今山西平陆县北)。至此,魏在河东之地尽失于秦。三、魏国东部区域疆界的变动魏国疆域的东部区域是指魏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一) 西境魏国河内及中原地区西侧为韩国疆土,魏这一段疆界的变化,涉及到战国前期的魏与韩和后期的魏与秦之间的领土变化与争夺。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在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筑城。惠成王十三年(前358),魏将龙贾率军在魏大梁西侧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北起黄河南岸的卷(今河南原阳西),东南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再折向西南,最后至密(今河南密县东北)。魏筑此长城主要为了防备秦国越过崤关向东的侵袭。十四年,魏又从韩国手中取得了穿越太行山的要道轵道,并将鹿(今河南浚县东南)给了韩国。昭王七年,秦攻取魏河内六十一城。九年(前287),秦取得魏新垣、曲阳(河南济源市西)二城。十三年(前283),秦得魏安城(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安釐王元年(前276),秦将白起伐魏,又攻取魏二城 。依据当时的形势推断,此二城应在魏大梁附近。二年,秦再攻取魏二城,并兵临魏都大梁城下,韩派暴鸢率兵前来救魏,结果被秦击败,暴鸢退走启封(今河南开封西南),秦军追至该地 。魏最终将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割给了秦国,才求得议和局面。三年,秦客卿胡阳攻魏,又得魏卷、蔡(阳)(今河南上蔡西南)、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及中阳(今河南郑州东)四城。四年,秦将白起攻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败三晋军,斩首十五万,魏将芒卯被迫逃走,魏献南阳以求和。九年,秦夺取了魏的怀地(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至迟十一年,韩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平皋东北隅)属魏,十一年该地又属秦。二十九年,秦拔魏高都(今山西晋城市)及汲(今河南汲县西南)。《秦本纪》:"(庄襄王)二年(据平势《表》,当三年 (前248)),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三十二年,秦麃公将军攻卷,斩首三万,复取魏卷 。卷本在安釐王三年已属秦,此年秦又攻之,当是得而复失,故再次攻取之。景湣王十二年(前231),魏献地于秦 。从当时的形势来推测,魏所献之地当在魏都大梁附近。王假三年(前225),秦将王贲率军攻魏,将魏都大梁包围,引河水及大沟水灌大梁,结果大梁城坏,魏王假被俘,于是魏亡于秦。(二)北境魏文侯三十五年(前408),魏越赵界伐中山,至三十七年(前406)而拔中山 。因魏与中山之间有赵国相隔,所以魏对中山当是遥领之。魏文侯为守中山,将太子击封于中山,乐羊封于灵寿(《乐毅列传》),并任命李克为中山相。四十年(前403),魏文侯令西门豹守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至迟此时魏已有邺地 。以该地所处位置来看,当在魏、赵两国交界处。武侯六年 (前390),赵进攻魏的河北地区,攻取魏的棘蒲(今河北魏县南)。二年之后(八年),赵复取魏黄城(河南内黄县西北)。至迟十年,因魏不能越过赵国而对中山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因此中山趁机复国,魏不再控有中山。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大败赵军,怀当属魏。九年,魏伐赵,攻取了赵列人(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与肥(今河北肥乡西)二地 。列人、肥两邑地近赵都邯郸,魏占据之后,对赵十分不利。十年,魏攻取了赵的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亦在此年,赵与魏又易地。赵将其旧都中牟县送给了魏国。而此时魏亦将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两国易地,使魏北界与赵南界发生了变化,因此《水经·渠水注》曰:"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十八年,魏伐赵,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于是向齐求救,齐便派田忌、孙膑率兵求赵。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赵世家》、《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孙膑列传》)。《孙膑兵法》中所记载的智擒庞涓的"围魏救赵"著名战例,即指的此次战役。二年之后(二十年),魏又将邯郸归还赵国。三十年,魏与赵在魏之北境交战。至迟惠王更元元年(前334年),黄城复由赵属魏。昭王八年(前288),魏河阳之地为赵所得 。此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十四年,乐毅率领赵国的军队攻取魏伯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十六年,赵与魏伯阳。安釐王元年(前276),赵国大将廉颇又领兵攻取了魏国东北境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二年,赵攻取魏的防陵、安阳 。防陵与安阳都在今河南安阳西南。二十年,魏宁新中(今河南安阳市西)属秦。景湣王元年(前242),秦拔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等二十城,随后即建立了东郡。景湣王二年(前241),魏朝歌(今河南淇县)为秦所取。三年,魏汲被秦国所攻取。安釐王二十九年(前248),秦已从魏国手中夺取了汲,此时又复取,当是汲在公元前248年后又复属魏之故。四年,魏将邺给了赵国 。五年,秦将杨端和攻魏,夺取了魏的三城: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蒲阳(今河南长垣西)、衍(今河南郑州北)。随后,秦军又先后攻占据了魏的仁(当近平丘)、平丘(今河南长垣西南)、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甄城(今山东甄城北)等地。(三)东境魏文侯四十五年(前398),襄陵(今河南睢县)为齐所攻取 。襄陵地处魏东南境上,其时当与齐为邻。而由《汉志》陈留郡襄邑下颜师古注引圈称所云"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春秋战国 )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县西三十里有承匡城"之文又知襄陵为承匡之襄陵乡,是至迟此时魏已有宋之承匡地。承匡,亦作承筐,本春秋宋邑,其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南匡城。战国初期承匡属魏,《齐策二》载"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可证。武侯九年(前387),魏又使吴起伐齐,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县南,一说在今山东滕州市东) 。十四年,魏再次伐齐,至齐桑丘(今山东平原县西)。惠成王三年(前367),齐败魏于观(今河南清丰县南) ,观当属齐。观位于河水东岸,于此说明其时魏与齐在此处以河水为界。十四年,韩派使者许息至魏,将韩伸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等地送给魏国。至迟十九年,襄陵由齐还属魏国,该年诸侯围魏襄陵。二十九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结果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齐军设下埋伏,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俘,魏将庞涓自杀。三十年,齐国大将田朌与宋人一起联合攻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三十一年,魏在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筑城。更元十二年(前323),楚伐魏,魏襄陵属楚。哀王二年(前316),魏与齐战,齐败魏于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八年,魏攻卫,得卫二城。安釐王十二年(前265),魏据单父(今山东省单县)。至迟三十四年,秦陶郡之地为魏所取。陶春秋时期为宋国属地,战国时期齐灭宋后,为齐所据。后来燕等五国联合破齐,秦又占有该地,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又益封穰侯魏冄于此。魏冄死后,方又设郡。陶郡乃因陶邑而得名,陶邑即定陶,该郡当有今山东省宁阳至定陶县一带。三十四年,秦将蒙骜率兵夺取魏畼、有诡二地。(四)南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向南进攻郑国。武侯二十年(前376),魏伐楚,得楚之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 。魏得鲁阳后,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大败韩军,马陵当属魏。六年,魏伐宋,取仪台(今河南虞城县西南)。十年,魏为了使地处河东的国都安邑免遭秦国的侵扰,决定将都城由安邑徙都中原地带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国的政治中心也因此由西部转到了东部。十六年,魏侵宋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不久,宋复取之。至迟在惠成王更元六年(前329),楚上蔡属魏。哀王二十三年(前296),魏趁楚怀王新立,政权不稳,出兵伐楚,攻取了楚陉山。昭王元年(前295),秦取魏南部的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四、小结以上我们对战国时期魏国的疆域变动情况,按地理方位分别进行了考察。为了使魏国疆域的整体变化更易了解,下面再按时间顺序选取一些主要时段做一综述。在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之前,魏国的疆域主要分为以安邑为中心的西部区域及以大梁为中心的东部区域。前一区域主要包括魏河西与河东地区。后一区域主要是魏河内及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在这两大区域之间是韩国的疆土。文侯三十七年(前406)时,魏国疆域的大致范围是:1)西部区域:西境在渭水以南有武都、武下、阴晋,渭水北岸洛水及黄河以西有洛阴、临晋、元里、合阳、少梁、庞、皮氏、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与秦为界,北境有榆次、阳邑、平周、蒲阳与赵相接。东境有绛、曲沃、垣等地与韩接壤。南境大体以黄河为界,有黄河北岸的阳晋、封陵、焦、阳狐等地。2)东部区域:西境有曲阳、温、怀、卷、酸枣、衍、密、华阳等地与韩为界。北境有棘浦、黄城、宁新中、朝歌、汲、山阳等地与赵为邻。另外,魏向越过赵界还控制有中山国领土。东境有观津、观、平阳、济阳等地。东南境有襄城等地。武侯二十年(前376):1)西部区域:西境无武下。2)东部区域:北境无棘浦、黄城,但增加了邺,且中山国地亦不再控制。东境又增灵丘、桑丘二地,但东南已有襄陵。南境拓展至鲁阳。惠成王十四年(前357):1)西部区域:西境无武都、洛阴、庞。北境无榆次、阳邑。东境增皮牢、安邑。2)东部区域:西境增轵道,无鹿。北境无繁阳,增列人、肥、泫氏、中牟。东境无观、增平丘、户牖、首垣。南境增马陵、仪台。且此时魏都已由河东的安邑迁到黄河以南的大梁。哀王二十三年(前296):1)西部区域:西境无少梁、合阳、阴晋、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河西及上郡之地,亦无汾阴。魏、秦接壤处已从河西东移至河东。北境无蒲阳、平周。东境无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北),南境无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岸门、焦。2)东部区域:东境无观津,得卫二城。南境增陉山,北境增黄城,无河阳。昭王十三年(前283):1)西部区域:无垣、蒲阪、皮氏、绛、安邑。2)东部区域:西境失河内六十一城、新垣、曲阳、安城。南境无襄城,北境无几、防陵、安阳。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魏西部区域尽为秦所得,魏疆与其时的东部区域重合。西境无温、怀、高都、汲、卷、蔡阳、长社、中阳、华阳,北境无宁新中,东境增单父。景湣王五年(前238),北境无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朝歌、邺、垣、蒲阳、衍、仁、平丘、小黄、济阳、甄,东境增陶。王假三年(前225),秦破魏都大梁,魏亡。战国时期魏国疆域的沿革主要情况,已如上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战国时期的疆域还不具备后世那样的封闭性,在没有修筑长城的地方,往往会有城邑交错。在有象太行山险的地方,韩、魏二国城邑的错综复杂更是可以想见。本文在此所勾画的魏国疆域只是一个理想的疆界,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出入。另外,在此尚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即魏国东、西两大区域是通过哪条路线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的?对此问题已有学者做过一定的探讨。钟凤年推测其时魏可能是通过借道于韩来保持两区域间的往来的 。史念海先生则指出:"在魏国更为重要的却是新旧两都间的道路,也就是由河东经过河内通向河外的道路。尤其是河东和河内间的道路在较早的时期就更为重要。梁惠王就曾经说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条河东河内间的道路当是由安邑,经过晋国旧都绛,再东南行达到河内。由河内东南行,前往大梁,是要渡过黄河的。渡河之处当在卷。" 其论可备一说。另外,在《淮南子·说林篇》所载"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及高诱所注"魏徙都大梁,闻秦通治崤关,知欲来东兼之,故筑城设守备也"之文中,似亦可窥出一些消息。这段文字虽然是讲述魏所筑的中原长城之事,然从中可推知,秦从崤关攻魏当是沿黄河进兵的。如此,则不知是否魏还可通过黄河沿岸的道路来沟通魏河内与河东地区?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杨宽先生所认为的魏通过上党山区一线来联系河东与河内的结论 ,则是不可靠的。这不仅因为魏当时绕行赵、韩上党地区于理不合,更因为这一区域在战国时期始终为赵、韩的领地,魏从未有过据有赵、韩上党之地的记载 。总之,在魏国的东西两大区域之间一定存有沟通的道路,只是由于史料的不足,目前尚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要准确复原这种情形,还有赖于新的相关文献的发现及对太行通道以及南阳诸邑归属的详尽检讨。
皮氏也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在江苏南京,等等,有愤怒,这些都差不多。它们的起源都是一样的。源于姬姓,西周初年,都是一样的,有很多不同的后裔。我们来看看Pi的名字,是最好听的名字。
皮氏
pi当前常见的姓氏。今江苏南京、邳州;长沙、益阳、沅江、常德、张家界、澧县、攸县、平江、湘乡、武冈;湖北鄂州、大冶、襄阳、宜昌、荆州、嘉鱼、桐城、麻城、老河口,江西高安、新余、樟树、吉安,河北黄骅、威县、景县、阜平,山东冠县、莘县、平度、龙口,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广西灌阳、桂林,云南昆明、大理,汉族、瑶族、彝族都有这个姓。魏有北方带皮豹子,渔阳人,名士;皮景和,琅琊人,作家;唐末有皮日休,襄阳人,诗名。
皮氏源流
源流
它源于春秋学者范仲丕的姬姓,并以其祖先命名。据史籍《风俗通义》、《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巨的次子钟在周中行辅佐于周宣王,因有功被封为杨凡国号。据史书记载《元和姓纂》,“丕之名,以周清时之士范仲丕为后。”范仲丕是创建者钟的后代,他继承了祖业,担任周王室的进士。范仲丕,本名樊姬,字仲丕,是当时樊氏家族的第二号人物,不可能是郭帆的继承人。故分封于今山西河津县,后人以其名的最后一个字称其地为“皮氏之城”。到了秦朝,秦始皇干脆把这个行政区命名为郫县。范仲淹的后代中,以祖先采邑之名或以祖先之字为姓的,称为皮氏,是这个皮氏宗族的原始来源。后来直丕氏族发展成为天水郡的贵族家族,与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合并。是运城皮氏,又称天水皮氏、榆中皮氏、陇西皮氏。
大多数皮氏宗亲尊范仲丕为氏祖。
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大夫皮,属始祖氏。据史书记载《姓谱》:“郑达大师的皮肤。当心。”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名医,名叫子丕,是执政的商卿子瞻的儿子,继父为执政的商卿,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者和宰相。
子丕的后代中,有以祖上之字为姓的,称为丕,代代相传。芝罘氏后来发展成为下邳县的贵族家庭,所以也叫下邳氏。
皮的姓怎么取?
可以把姓氏和给人酣畅淋漓感觉的词语搭配起来,让整个名字呈现出清新简约的感觉。如果一个清新质朴的名字与人们爽朗淳朴的气质相吻合,就会加倍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清新爽朗感觉的名字,比如/秦/浅浅/宁/青/志/英/爽/小/,非常适合给新生儿取名。
用带有性别色彩的词语来区分新生儿的性别,让人们在听到或看到新生儿的名字时,能立即分辨出新生儿的性别。例如,新生的男孩以常见的词/杰/关/凤/婷/明/刚/等命名,就像演员的名字一样,所以男孩以常见的词“婷”和“凤”命名,以突出他们的性别特征。
典型的女孩名字
3354是一个典型的漂亮女孩的名字。“白”和“舒”合起来就是美、美、温顺的意思。
——典型的女孩名。“雪”与“然”的搭配,寓意温柔、侠义、温柔、善良。
——“英”是一个典型的女孩子的名字,它和“李”搭配在一起意味着光明、灿烂和温暖。
3354一个典型而简洁的女孩名。“宜”和“非”合起来就是美好的,德高望重的意思。
——典型的女生名字。“小舒”和“舒舒”的搭配意味着安全、舒适、无忧无虑。
典型的男孩名
3354是典型的美男名字。“弘博”与“博”的搭配,寓意智慧、博大。
——个典型的男孩名字。“金”与“秦”的搭配,表示尊敬、钦佩、有为。
——个典型的男生名字。“君”与“惠”的搭配,寓意荣耀与成功。
——个典型的简单男孩名。“生”与“玉”的搭配,意为懂事、聪明。
——个典型的男生名字。“松”和“华”的组合,寓意强大、吉祥、高贵、长寿。
——一个典型的大气的男生名字。“一”和“生”的搭配,表示有见识的意思。
在名字当中,更多的是不同的意思,如果是白树,也不错,因为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女孩子的名字,而对于白树来说,都是一个美好,漂亮等等的意思,也不错这些都是漂亮女孩的名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北京市禁毒委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专家咨询委员、团中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专家顾问组成员。《心理学审讯方法初探》 望出天水;
源自河津。
指皮姓源流和郡望。
鹿门隐逸;
陆地神仙。
上联:唐末文学家皮日休,字逸少,襄阳人,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咸通年间进士,曾官太常博士。能诗文,善辞赋。下联:唐代名人皮文通。
勋高荆楚;
赋丽鹿门。
上联:北齐琅琊人皮景和,善于骑射,天统初年官侍中,积功封文城郡王,官至尚书令。下联:皮日休。
勋高荆楚;
赋丽桃花。
同上。
鹿门间气;
豹子将才。
上联:皮日休。下联:北魏名将皮豹子,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累破宋师,因功擢内都大官。沉勇笃实,一时推为名将。
天水世泽;
西河家声。
北齐皮景和,官至尚书令,封文城郡王、西河郡开国公。善骑射,尝一箭得豕,人皆善之。
景和骑射;
子信风神。
上联:皮景和。下联:北齐皮信,景和之子,为人机警灵悟而有风神。北齐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官至洮州刺史。 大唐云南王;
北魏淮阳公。
上联:南诏第四世王皮逻阁,唐开元间统一六诏,击败吐蕃,在南诏早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唐王朝封他为“越国公”,赐名“义归”。入于唐朝,受封为“云南王”。下联:皮豹子。
沉勇称武略;
机悟有风神。
上联:皮豹子。下联:皮信。 贝多纸上经文动;
台意瓶中佛瓜飞。
唐末诗人、文学家皮日休诗联。
池纹带月铺金簟;
莲孕含风动玉杯。
皮日休诗联。
行人折柳轻和絮;
飞燕含泥带落花。
五代吴越丞相、诗人皮光业诗联。 学透春秋,灼灼君臣褒贬;
胸藏兵甲,赳赳公侯腹心。
上联:宋代淳祐直进士皮龙荣,起霖,醴陵人。累官参加政事,封寿沙郡公。下联:皮豹子。
河津,上古属于“皮氏”之地,“皮氏”既是古帝氏之名,亦为古部落之名,为殷所灭。西周时,河津为诸侯国冀国、耿国、韩国所在,均被晋灭。春秋时期,晋国宗法分封制度开始瓦解,陆续在边疆地区乃至内地推行县制,曾设皮氏县。秦汉为皮氏县,北魏改为龙门县,宋时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名河津县。
河津市区西紫金山麓,原九个山头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庙宇,蜿蜒如龙,俗称九龙庙。后惟九峰之中最大的建筑群——真武庙尚存,后人便陆续把其他山头已毁的庙宇迁建到此,此地便延续称为九龙庙。
真武庙 所在山头,地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山坡高下,松柏如麟,环境清幽,古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11年,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麟岛”之名由此传开。真武庙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庙,创建于元末明初,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咸丰、道光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建或重修。
山门兼戏台,常见的建筑形制。
进入山门,是一个四合院式道院,右手(东厢)八仙阁,左手(西厢)功德坊,正面地势抬升,依次为香亭、献殿、真武殿。
升香、居歆,居歆是安然享用。
真武庙重修工程竣工后,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将军题词“堪壮三晋”。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无量祖师、真武荡魔大帝等,为道教神仙中有名的北方之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王位时,假借得到真武大帝的神助,使得真武大帝的信仰在其后达到鼎盛,宫廷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娘娘殿西是玉皇阁,上层玉帝阁,下层三皇洞,合称玉皇阁。
玉皇阁西南是崇文阁。崇文阁下有纯阳院,相比主要建筑真武院,建筑群相对简单,略过。
崇文阁上嵌有清代碑刻,内容为小草“麟岛八景”等,书法、刻工俱佳,应该拓印流布。麟岛八景为: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
崇文阁西北方往上,过南天门,通往真武庙最高处——朝天宫。
通往朝天宫的栈道,沿山脊修建,山势蜿蜒而上,两边深沟。登临此境,董其武所谓“堪壮三晋”,当非过誉!
我国古代建筑,常利用天然台地,建成一组建筑,整个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种错落有致、波澜壮阔的变化。其中最高处的建筑能使人感到庄严、尊贵,登高远望、眼界开阔。
俯瞰
下来到纯阳院,向西穿过小凤桥,又是一院。
真武庙是典型的郊外山林道教建筑,如今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区。
借两幅网络上河东拍客的航拍图,体验俯瞰全貌的效果,声明并致谢。
连伯村的 高禖庙 ,距此不远。转场途中发现一碑楼,石雕精美。
河津高禖庙 ,位于阳村乡连伯村,始建时间不详,宋元明清皆有修葺扩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新建的山门、戏台、高禖宫,古建之香亭、献殿、正殿、东西厢房。
高禖之庙历代皆有,通常设于都城南郊。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于郊外又称郊禖。高禖之祀是很重要祭祀活动,仲春之月,“玄鸟至之日”(即春燕来时),由皇帝亲率后、妃、嫔御等前往高禖之庙祭祀媒神、祈求多子。
通常设于都城南郊的高禖庙何以建在连伯村,有人考证不远有什么远古方国的都城。我想,这里或许是民间祭祀高禖的场所。古礼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士祭门户,庶人祭其先祖。高禖之祀,夏人所祀为深山氏(即女娲),殷商人所祀为简狄,周人所祀为姜嫄,高禖就是母系社会的氏族母祖,普通百姓祭祀先祖,并不越礼。
献厅两侧山墙绘有大禹治水及后稷出生、教民稼穑等内容的壁画。
轿内为姜嫄
主殿内正位供奉女娲,左祀大禹,右典后稷。
新建的高禖宫
台头庙 ,位于河津市内新耿南大街与龙岗路交叉十字口东北隅,庙址已建为广场。台头庙未知创建于何时,据庙内碑文记载,明成化年间重修,因其基本构件为元代,于2013年3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有前殿五大间、中殿五大间,后为献殿、正殿,正殿左右有配殿。
台头庙是以奉祭“泰山神”的东岳庙(德云殿)为中心,其它西岳庙(灏灵殿)、后土祠(圣母殿)等为辅的综合神庙。
修村 薛仁贵寒窑, 市级文保单位,位于修村村东一土岗上,土岗形似伏虎,名 白虎岗 。这是白虎岗及新建的广场、平辽王薛仁贵塑像。村南是汾河,白虎岗东向2里百底村东侧,即当年薛仁贵汾河湾射雁处。
历史上的皮姓名人
本文2023-10-13 14:20: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