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历史上,羊献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她一生经历可以说十分传奇,曾五废六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八王之乱期间,羊献容因当时局势屡遭废黜,但每次都能恢复原位。此后永嘉之乱爆发,洛阳沦陷,羊献容成了俘虏,被刘曜强行纳妾,等刘曜继位后,羊献容再次成为皇后,还生了三个孩子。羊献容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下面就来介绍下她的生平,看看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羊献容是谁
西晋末年,天下重新陷入混乱之中,先有八王之乱,接着又是五胡乱华。在此期间,有一位传奇女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绝对是那个时代中最有魅力的人,居然先后六次成为皇后,并且嫁给了两个朝代的皇帝,此人就是羊献容!那么羊献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羊献容出身士族名门泰山羊氏,虽然这个姓氏现在很少见了,但在当时却是豪门。比如西晋名将羊祜、景献皇后羊徽瑜(司马师的妻子)、中护军羊琇(司马炎的发小)都出自泰山羊氏。300年,赵王司马伦将皇后贾南风废杀,之后与孙秀商议,立羊献容为皇后。原来羊献容的外祖父和孙秀是同族。
羊献容虽然成为了皇后,但却没什么权力,因为他的丈夫晋惠帝司马衷生性愚钝,一直被权臣控制,连皇帝都是傀儡,更别说皇后了。婚后羊献容为司马衷生下了一个女儿,即清河公主。不过好久不长,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以讨伐羊玄之(羊献容的父亲)为名义,向洛阳进军。304年二月,司马颖掌握朝政,废掉了羊皇后。
同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起兵,讨伐司马颖,同时还恢复了羊皇后的地位。然后,过了一些日子,张方率军来到洛阳,再次废掉羊皇后。之后,留台复后位。到了第二年,张方第三次废掉羊皇后,立节将军周权拥立羊皇后复位。可是周权很快被打败,于是羊皇后第四次被废,还差点被杀。直到306年,晋惠帝再度立羊献容为皇后。
五废六立
羊皇后的几次废立,都与西晋的八王之乱有着直接的关系。307年,晋惠帝司马衷去世,羊皇后担心自己无法成为太后,于是她派人,催前太子清河王覃入,将立之,但是计划没有成功,最终皇太弟司马炽即位,即晋怀帝。之后,晋怀帝尊奉羊献容为惠帝皇后,并让她居住在弘训宫。
可是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羊献容并不能安享富贵。311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洛阳,不仅晋怀帝被俘,连羊献容也被霸占。不过,刘曜被羊献容迷倒,他非常喜欢这位前朝的皇后,两人共有三个儿子。318年,刘曜发动政变,建立前赵政权,并在第二年攻破长安,之后立羊献容为皇后,并且立两人所生的刘熙为太子。
在西晋时期,晋惠帝是傀儡皇帝,羊献容是傀儡皇后,而到了前赵,羊献容才真正感受到了做皇后的感觉。据史书记载,时曜妻羊氏有殊宠,颇与政事,也就是说,在羊献容做前赵皇后的时候,她居然能够干预朝政。刘曜还曾经问羊献容,我比司马衷那小子如何?
羊献容回答道:他怎么能够和您并称呢?陛下开基之圣主,他是亡国之暗夫,他连老婆孩子和他自己都保不住,贵为帝王,却让妻儿受辱。当时我都不想活了,哪想到还有今天呢。我生于高门,觉得世间男子都一样。直到适逢您,才知道天下有大丈夫。322年,羊献容病死,刘曜非常伤心,举行了一场非常奢华的葬礼。没想到七年后,刘曜也成了亡国之君。
密云不雨龙挂尾,落叶辞风蝉噪林。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周末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各个领域上都有才俊熠熠生辉,有些人在文赋方面尤为擅长,留下了诸多篇章。 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那些年轻时就擅长属文者。
梳理了《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中那些年少时就擅长属文者,梳理了一份名单: 曹丕、夏侯荣、曹植、曹衮、裴秀、罗宪、郤正、沈友、胡综、韦曜、边让、羊祜、曹髦、陆云。 很多三国时期以文采见长者没有收录其中,主要是缺少相应的记载,或者难以推测他们年少时的状态。
“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
曹丕 ,同样是满腹经纶之辈,只是君主的身份遮掩了太多风采,也难怪有后人评价“文帝以位尊减才”
“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三国志·夏侯渊传》注引《世语》
夏侯荣 ,夏侯渊之子,由于他年幼时的优异表现,曹丕特地宴请宾客让夏侯荣表现他的记忆力,只是夏侯荣十三岁就随父亲战死沙场了
“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三国志·陈思王传》
曹植 ,陈思王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皆知,十余岁的他就已经学习了数十万字的诗词歌赋
“少好学,年十馀岁能属文”——《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
曹衮,曹操之子,显然曹魏宗室在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
“弘通博济,八岁能属文,遂知名”——《三国志·裴潜传》注引《文章叙录》
裴秀 ,裴潜之子,年少成名的他在地图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也留下了一些作品
“宪少以才学知名,年十三能属文”——《三国志·霍峻传》注引《汉晋春秋》
罗宪 ,他是从谯周,被人比作子贡,年纪轻轻就能做文章也是他扬名的因素
“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三国志·郤正传》
郤正 ,益州刺史郤俭之后,在汉末这种动荡时期随着父亲漂泊,但他也不忘勤学苦读,弱冠之年即二十岁
“弱冠博学,多所贯综,善属文辞”——《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录》
沈友 ,吴郡才俊,虽然才华横溢却触怒了孙权
“综少明经,善属文,有秀才”——《三国志·薛综传》注引《吴录》
胡综 ,曾与孙权一起读书,也深得孙权信任,吴国很多策命文书都出自他手
“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除西安令,还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三国志·韦曜传》
韦曜 ,有些人年少时饱读经典,有些人“能属文”,有些人“善属文”,彼时也有些人读不上书
“少辩博,能属文”——《后汉书·边让传》
边让 ,东汉末年的名士,年少时就展现了他的才能,留有《章华赋》一篇
“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晋书·羊祜传》
羊祜 ,还没出仕前就以博学著称,泰山羊氏也是才俊辈出
“时高贵乡公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逌以忤意见斥,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晋书·羊祜传》
曹髦 ,终年二十岁的君主,才同陈思呐
“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晋书·陆云传》
陆云 ,这是年龄最小有能属文记载的人物了,陆机、陆云这两兄弟在魏晋时期同样享有盛名
如有疏漏,还望补充。
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本文2023-10-13 14:19: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