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故里的河北邯郸说
据资料载,蔺相如幼年曾因水灾随母逃荒到磁县羌村,长大后在赵国为相,晚年病逝后葬于羌村。
蔺相如在赵国几十年,在赵都邯郸周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如:中华街南门里社区的“蔺相如回车巷”;邯郸县西南6公里处蔺家河村的“蔺相如故宅”;邯郸西南16公里处的“蔺相如墓”;丛台公园湖水北岸的蔺相如祭祀重地“七贤祠”;蔺相如后裔明以后的北方祖源地磁县北贾璧乡北贾璧村等。这些成为后人缅怀先贤,启迪心灵的珍贵古迹。
关于蔺相如生前在邯郸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已著述甚详,蔺相如在邯郸的主要遗迹记述如下:
将相和遗址:回车巷
回车巷,位于邯郸市丛台区串城街社区,为战国时赵国内城南门里路西。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该巷呈东西走向,巷宽23米,为古代一车之距,巷深约300余米,两旁原有官邸住户二十余家,后因历代移迁,城市改造,将西段拆除。现仅存东端75米左右,两旁新建古建院落约十余户。
回车巷在此处,历史上的地方志多有记述。据明·万历《邯郸县志》载:该巷于明代万历十二年,邯郸知县肃察曾在巷墙上镶有“蔺相如回车巷”石刻。宽097米,高049米(1957年修民房时将石刻取下镶在水泥座内,文革中被毁)。清·雍正《邯郸县志》亦载:“回车巷,在南门里。世传蔺相如引车避颇于此,故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中也有回车巷在南门里的记载。现回车巷东头南侧,于1981年,由市政府拨款在原墙镶石刻处建一碑坊。该坊背依西墙,双檐青瓦,石柱擎顶,青石为基,通高45米,南北宽23米,进深055米,基宽075米。坊内置放回车巷纪念碑,碑高163米,宽11米,厚027米。汤振宇撰文,李守诚书丹,张水旺镌刻。碑坊两檐之间上面墙面上镶有石刻横额“蔺相如回车巷”六字,为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书。
邯郸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就开始恢复赵国时期的有关名胜,将回车巷所在地的原赵国古“御街”规划为古赵文化一条街。该街从邯郸书院始,到南门外菜市,全长约2华里,已陆续启动建设。现除回车巷东段已全部完成古院落重建外,并将其对面辟为20米×15米的回车巷文化广场。广场西与御街相通,东、南、北三面古式两层楼阁已建成,为书画,工艺、文具、赵特色纪念品等商行。
蔺相如故宅—蔺家河村
蔺家河村,位于邯郸市西稍南十公里处,属邯郸县蔺家河乡管辖。该村民间传为蔺相如故里,但方志记载为故宅。清·雍正《邯郸县志》载:“邑地,有蔺家河,蔺家河村。”“传为蔺相如故宅”。民国二十八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载:“蔺家河,在城西南二十里,亦村名。相传为蔺相如故宅”“蔺氏族人曾聚居此地。”今《邯郸地名志》(1984年)载:蔺家河,位于县人民政府145公里处,……相传,战国时,赵相蔺相如故宅即在此村。又因村旁有一河流,故名蔺家河。据旧县志载,蔺相如故宅在城西南。清同治年间,邯郸县令英棨曾作“蔺相如宅”诗。
现蔺家河村东南隅的关帝庙旁,仍有清、民国时的古宅院。村民介绍说是蔺相如故宅所在地。该村虽名为蔺家河,但无一蔺姓人家。据传,秦灭赵前,蔺家河的蔺相如后人按照蔺相如嘱托,为逃避秦兵的追捕,全部更作他姓。但事实亦非一说,现该村关帝庙内仍有明时重修关帝庙的功德碑,碑上镌有不少蔺姓人捐资名单。村民说,这可能是逃到外地的蔺家河蔺姓人家对故乡修庙的捐款,但也不排除当时村上有蔺姓人家居住。
磁县羌村蔺相如庙
蔺相如庙坐北朝南,前面有小溪咕咕流过,环境清幽,是个风水极好的地方,庙宇呈三进院落,即戏楼所在地的前院(戏楼院),享堂所在地的中院(庙院)和墓冢所在地的后院(墓院),占地面积约五亩,建筑三十余间。
第一进院是前院,迎面的第一座建筑物,就是古戏台,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十米,台下有一劵洞。因其临河而建,南侧的台基立面约五、六米高,甚为雄壮。
穿过券洞,沿主神道进入中院,首先看到的是高大宏伟、金碧辉煌的山门,山门是一个复合型的建筑,它把古代经典的牌坊和传统的卷棚式过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山门的正额“蔺相如庙”四个鎏金大字为当代书坛副主席刘炳森所书,而山门正厅两侧的楹联,更是书文并茂,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所书:“精忠贯日月,一代名相安社稷;肝胆照河山,千秋正气满乾坤。”;中国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所书的“名相卧太行,千秋功绩垂青史;琼宇祠先贤,八方黎庶乐尧天”楹联。
跨九级石阶,进入山门,则为中院,亦称为庙院。主建筑为赵上卿蔺公相如的享堂大殿,面阔明三暗五,进深三间,南有前廊,北有后厦的硬山式连体建筑。
穿过享堂,沿阶而下,或从享堂两侧,均可进入墓地院落。这里就是千古名相的长眠之地。
磁县羌村蔺相如墓
蔺相如墓,位于磁县南城乡的前羌村,属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原墓地面积约20余亩。自南向北有戏楼、山门、香亭、享堂、墓碑、墓冢等。蔺相如墓冢呈圆形、封土高约十余米,周长约100余米,四周古柏虬松。后因自然、政治、经济诸因素,墓地逐步变小,享堂屡建屡毁,先贤遗址,倍感沧凉。
蔺相如墓,呈园形,座落在一宽阔的方台上,寓意为天圆地方,象征着蔺相之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在蔺墓不远的正前方,矗立着一道黑色的青石墓碑,上书:“林末赵上卿蔺公相如之墓”。这碑文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这“林末”两个字当如何解释呢?因为其来自一位老人记述的碑刻所载,至今仍众说纷纭。一种解释为“临末”的译音,是指蔺相如的晚年;另一种解释则更趋于合理,说是“夕阳下的荒林”。因为蔺相如归葬羌村,就是秦攻邯郸时,蔺相如带家人离都出走,傍晚到达羌村东南的一片荒林之中,结草过夜后,在羌村南河北岸上抵御秦军,尔后隐姓埋名,融入村中,最后葬于羌村的。
蔺相如墓地在羌村,虽然《史记》无载,但多部地方志却记载甚详:(一)明·嘉靖己酉年(1525年)《广平府志》载:“蔺相如墓,舆地要览云,在邯郸县今去县南三十里白村里,有庙故址,墓堙灭。”(二)明·嘉靖元年(1522年)《彰德府志》载:“蔺上卿相如墓在羌村。”(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磁州志》载:“赵上卿蔺相如墓,在州西北四十里羌村,尚存大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四)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载:“蔺相如墓,距城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有蔺上卿相如墓,堙没。”(五)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黄希文撰《曾修磁县县志》载:“赵上卿蔺相如墓,在县西北四十里羌村,尚有古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清·雍正六年,奉文保护。”
不但上述多部方志记载了蔺相如墓地在羌村,而且清·嘉庆二十四年《安阳县志》在记述安阳县许家沟乡岗西村蔺相如的祖茔时,却记有“唯独蔺相如墓冢未在此处。”这史志上的一笔,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作为蔺相如墓冢在羌村的佐证。如今,蔺相如墓地原基址区内的建筑和设施,如戏楼、山门、廊庭、享堂大殿、墓冢等相继恢复,形成了戏楼院、庙院、墓院三进院落的宏伟建筑群。又在享堂大殿两侧的廊房内,建起了千古名相――蔺相如纪念馆。羌村蔺相如墓地这一千年永存的名相福地,有望成为赵文化的闪光载体,国家级的历史名胜。
蔺相如纪念馆―七贤祠
七贤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七贤而修筑的祠堂,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的湖北面。
七贤祠,是由原“三义祠”和“四贤祠”合建而成,其渊源和变迁大体梗概是:三忠祠早已有之,始祠难考。据《史记》载:“程婴死,赵武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具体立祠时间,司马迁未写。明万历十九年县令卢龙云于丛台下重建“三忠祠”。清·雍正《邯郸县志》载:“‘三义祠’,明万历年间修建。祀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原名‘三忠祠’,今知县郑方坤以为杵臼赵朔门客,程婴其友韩厥同列公卿者也。忠字似未稳帖,为更今额。”该县志还记载知县郑方坤于县城南门外恢复“三贤祠”时,原祀廉颇、蔺相如、李牧,又把马服君赵奢加入,改为“四贤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驻军孙禹行、邑绅王文山合三义、四贤于丛台湖北岸建“七贤祠”,为卷栅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1982年,陈相卿主编的《邯郸市志》和今人张建华主编的《邯郸辞典》均载:七贤祠后毁,1981年重建于丛台北,为歇山式琉璃瓦建筑,进深一间,面阔五间,建筑面积为131平方米,占地524平方米,内有高两米左右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和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彩色塑像。七贤祠的门楼有原国务委员、副总理方毅题写的“七贤祠”匾额、七贤祠院内建有“邯郸碑林”,镶嵌和矗立碑刻42块,其中有关七贤祠的碑刻2块,是研究邯郸文化和七贤祠的珍贵史料。
蔺相如庙(享堂大殿)
关于祭祀蔺相如的祠庙,因其影响之大而分布很广,邯郸大地上的不少县,尤其是邯郸县、磁县的乡贤祠中均塑像享祭,而专殿祭祠的庙宇,当数羌村蔺相如墓地的蔺相如庙,即享堂大殿。该庙在明清的州志县志中均有修葺记载。现原址恢复的蔺相如享堂大殿为面阔明三暗五、进深三间、南有前廊、北有后厦的连体硬山式琉璃瓦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当地均在蔺相如的生日(民间为农历七月二十日)和每月的硕望日举行奠基,而已七月二十日为最甚。
蔺相如后人分布区域
据磁县北贾璧乡北贾璧村明代的《蔺氏家谱》记载:“始祖(蔺相如)居邯郸,寄住羌村,(后人)避兵科泉移居磁州贾璧村。”并明确记载,明时的蔺相如嫡传后人蔺皋在洪武初年从科泉率子移居贾璧。
从实地考察的情况看,蔺相如后裔在邯郸主要分布在一县一区,即磁县、峰峰矿区,其分布的村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初,蔺相如的嫡传后人蔺皋从河南科泉移居贾璧后,世代繁衍,形成了明以后蔺相如后人在邯郸的祖源地。该村六千人口中有75%以上的人为蔺姓,并有蔺氏祖坟,蔺氏祠堂,蔺氏家谱保存完好。二是蔺皋的次子蔺诚、三子蔺让分别外迁的村落。据北贾璧村“蔺氏家谱”记载,蔺皋生子三人,分别以广、诚、让为名。为了缓和贾璧人多地少的矛盾,除长子蔺广留居贾璧外,次子蔺诚率家人迁到了磁州城内的鼓楼西侧,三子蔺让带领家人迁到了峰峰矿区彭城镇的蔺家庄,逐步形成了蔺氏聚居地――蔺家胡同。该胡同形制非常特殊,一门进出,五座院落。相传,该胡同内的蔺姓人家在清咸丰年间出过举人。三是因种种原因从贾璧散迁的村庄。如:峰峰矿区义井镇的山底村、临水镇的石桥村、大峪的蔺家沟村和磁县的时村营乡的上七垣村等。
此外,在邯郸各县区中,还有一些蔺姓人家。据传,这些人除有贾璧外迁的人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战国赵亡后,因被形势所逼改名换姓的蔺相如后人,后逐步恢复蔺姓。
邯郸十大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瑰宝
1 永年古村落
位于永年县城区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习俗。
2 寿张古村落
位于寿张县城东南,是河北省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保留了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迹,代表了中国传统都市社会的发展历程。
3 丛台古村落
位于丛台区城西,是邯郸市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这里有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民居,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
4 邱县古村落
位于邱县西部,是中央文化部公布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里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5 大名古村落
位于大名县城东北,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保存了大量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建筑,代表了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6 沙河古村落
位于沙河市东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是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
7 磁县古村落
位于磁县城内,是河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民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8 广平古村落
位于广平县城西南,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以其独具魅力的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成为国内外游客眼中的文化瑰宝。
9 邯郸西水关古村落
位于邯郸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的代表之一。这里保存了大量汉代、唐代、明代的古建筑和遗迹,成为研究古代军事与文化的重要遗址。
10 武安古村落
位于武安市城内,是华北地区最具规模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这里的古建筑、古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受游客喜爱,是领略中国乡村文化的绝佳去处。
以上是邯郸市著名的十大古村落,它们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河北邯郸涉县大洼村是一处极具魅力的特色自然古村落,保留了浓厚的太行山文化元素气息,这里的一切都彰显了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周边详细游玩攻略。
大洼村位于河北邯郸涉县,受地理环境影响,村中土地稀少,最多的资源就是太行山石,于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凿石垒壁,前筑高崖、后拓山坡、木头搭拱、青瓦铺顶、建造屋院,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小的村落,竟然上榜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镇,成为今天摄影人追捧的拍摄热点。
大洼村的房屋大多建在高高的石堰上,村内60%的石头房子保存完整,少部分翻盖重修,大多为三层楼加四合院的格局,高低错落的石头屋层层叠叠,显露出太行山居古朴粗放的气质,曾有一首诗赞誉大洼村:悬崖峭壁筑石堡,巧夺天工皆奇观。与世隔绝藏特色,原始古老蕴内涵。
大洼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古称“凤凰窝”,后改名为大洼村,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户张姓人家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根据老案(家谱)记载已经传了28代,这个村子也从没有过外姓人来此定居,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戏称“一洼不容二鸟”。
直到2015年,一位涉县籍摄影师以大洼村为题材拍摄的《家乡的桥》,在第三届希腊国际摄影展中获得金牌和评委推荐奖,才由此揭开了大洼村的神秘面纱,喏,就是图中的这座桥,可惜我们拍摄的时候由于天气原因,未能感受到获奖照片中的夕阳美景。
这也是大洼村的第一座桥,连接山两侧的民居,大约也有500年的历史了,全部由石头搭建,没有任何粘合剂,堪称奇迹。
上世纪沿用至今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农家用具,和石头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气息,见证了古村的悠久历史和古老的传承。
河间县令张志斌的故居也保持完好。
每年过年大洼村都要集体祭拜老案(家谱),传了28代的老案是村民的“根”,老案上形象地绘画着先祖的小像,标注着名字,村民们很珍惜这份传统,并由每家轮流保存一年。
现在的大洼村,以乡村旅游为基础进行开发,在这里品明清石头村、赏太行美景、尝山珍野味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这里免费参观,而且,现在去的人还不多。
村里没有什么商业色彩,不远的王金庄也不错,那边的月亮湖边有个西坡书院,住宿条件应该是附近最好的。
这里算是休闲自驾的好去处,没有什么特别优美的景点,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印象,或许就是那里有些名气到一点也不喧嚣。
河北邯郸涉县大洼村是一个迷人的自然古村落,保留着浓郁的太行山文化元素气息。这里的一切都展现了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旅游指南给你。
大洼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歙县。受地理环境影响,村里土地稀缺,资源最丰富的是太行山石。于是,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就地取材,依山而筑石墙,前筑高崖,后延山坡,木拱,青瓦铺顶,盖房子。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小村庄被列入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镇,成为今天摄影爱好者的热点。
大洼村的房子大多建在高高的石堰上。村里60%的石屋都是完好的,少数是翻盖式装修。大部分都是三层四合院的格局。高低错落的石屋层层叠叠,尽显太行山淳朴粗放的气质。有一首赞美大洼村的诗:建在悬崖上的石头城堡是不可思议的。与世隔绝,藏族特色,原始而古老的内涵。
大洼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古称“凤巢”,后改称大洼村。明嘉靖年间,一个姓张的家族隐居于此,繁衍生息。根据老案(族谱)的记载,已经传了28代。这个村子从来没有其他姓的人在这里定居过。是典型的家族式村庄,被戏称为“一洼不容二鸟”。
直到2015年,一位涉县摄影师以大洼村为主题拍摄的《家乡的桥》,在第三届希腊国际摄影展上获得金奖和评委推荐奖,才揭开了大洼村的神秘面纱。这里,就是图中的桥。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原因,我们在拍摄时没能感受到获奖照片中美丽的夕阳。
也是大洼村的第一座桥,连接着山两边的房子。大约有500年的历史了,都是石头做的,没有任何粘合剂。真是奇迹。
从上个世纪开始使用的石磨、石磨、石臼等农具,与石头房子一起散发着古朴传统的气息,见证着古村落的悠久历史和古老传承。
河间县完好地保留了张志彬故居。
大洼村每年都会集体祭拜老案(家谱),传了28代的老案是村民的“根”。老案上绘有栩栩如生的祖先小画像,并标有姓名。村民们很珍惜这个传统,每个家庭轮流保持一年。
现在大洼村是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尝明清石村,欣赏太行山美景,品尝山珍海味,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免费参观这里。而且,现在去的人也不多。
村里没有商业色彩,不远处的王金庄也不错。月湖边有个西坡书院,住宿条件应该是附近最好的。
是休闲自驾的好去处。没有特别好看的景点,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许那里有一些著名的地方一点也不吵。
甘肃东乡,山东临沂
「禹」源出
1源于姒姓,出自远古“三皇”之一的帝王大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附庸国鄅国,属于以国名为氏。3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安康市的恒口地区。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夏禹。禹姓姒,名文政。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后,故禹也被儿为夏禹。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尊夏禹为禹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到2009年1月为止,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门阀。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宝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禹之鼎,从而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中国江苏的阜宁县,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崇山铺、团山县,河南省的泌阳市、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云南省的通海县、昌宁县,安徽省的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的永川县,山东省的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禹显: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之鼎:清代画家。康熙中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蔺相如故里的河北邯郸说
本文2023-10-13 14:11: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