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姓的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柳姓的历史名人,第1张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物,并称“韩柳”。

柳敬亭

(1587~1670?) 名逢春,秦州人。明末著名的说书人。本姓曹,为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休于柳下,改姓柳。曾入左良玉幕府,良玉败,又游松江马提督军中,终不得志。善说书,使人驻足聆听,乐而忘倦。

柳庄

柳庄,字思敏,隋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生卒年不详。柳庄祖父季远,仕梁,官至司徒从事中郎。父也仕梁,官至霍州(治今安徽霍山县东)刺史。柳庄少怀远志,博览典籍.兼善辞令。他在后梁任中书舍人,之后还任黄门侍郎,吏部郎中、鸿胪卿等职。后梁明帝天保十八年(579年),北周孝静帝继位,明帝派柳庄入北周祝贺。

柳世隆

柳世隆(442年~491年),字彦绪。原籍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其高祖柳卓时自本郡迁至襄阳(今湖北襄阳)。少有风器,好读书,善弹琴,“涉猎文史,吐音圆润”,世称“马稍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他历仕南朝宋、齐两代,官至尚书令,是当时杰出的音乐家。卒于491年(永明九年),赠位司空,谥忠武。著有《龟经秘要》2卷。

柳恽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柳元景

(生卒年待考),字孝仁;河东解县人(今山东临猗)。著名南北朝时期宋国名将。

柳亨

(生卒年待考),字嘉礼。著名隋朝大臣。终检校岐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恭。

柳彧

(生卒年待考),字幼文,柳卓七世孙,柳仲礼之子。著名隋朝大臣。

柳冲冲

(生卒年待考),唐朝初期人。著名姓氏学鼻祖。唐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柳冲冲在此期间撰有《大唐姓系录》二百卷,并与柳芳合撰有《永泰谱》,指导柳璨撰有《韵略》等,从此开创了中国各姓氏研究和家谱创建之先河。

第一代是薛衍,第二代是薛轨,第三代是薛仁贵,第四代是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第五代是薛徽、薛直、薛畅、薛光、薛嶷、薛岌 、薛崿、薛嵩、薛岸 。

扩展资料: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 ,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有“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薛仁贵第三十代裔孙薛廷瑚明朝时迁居今静海县城东南25公里的薛庄子一带,搭窝棚,垒锅灶,垦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

清末民初,马厂减河开挖後,薛庄子村的部分薛姓又相继外迁垦殖。目前,静海的薛姓有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西勾禾、李八庄、周庄子等村镇。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于世。他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4年),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其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

参考资料来源:-薛仁贵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历经唐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累官右拾遗、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侍书学士、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郎等职,封河东郡公,赠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亦称“柳河东”。

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独具风格的柳体楷书,法度森严,内紧外拓,用笔斩截,骨力清劲久负盛誉。他与唐代另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以“颜筋柳骨”并称于世,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公权书法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神道碑》、《淳化秘阁帖》、《金刚经》等,柳体今由国家教育部列为必习字帖。

柳公权墓位于陕西省耀州区阿子乡让义村西北300米处,与其兄柳公绰墓于一处。墓地内东西并列两个墓冢,东为柳公绰墓,西为柳公权墓,两墓冢前各立墓碑一通,碑文上下款相同,均为:上款“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下款“大清乾隆岁次丙甲孟秋知耀州事张凤鸣立石”。绰墓正文隶书:“唐兵部尚书柳公公绰之墓”,权墓正文隶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之墓”。    墓址争议      2015年是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去世1150周年。许多书法家或爱好者要祭奠柳公权。一般人会立即想到铜川市耀州区的柳公权墓。然而一本柳公权后裔家谱的出现,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按照这本家谱的说法,柳公权墓在西安蓝田。     “诚悬置阁学士没葬诸此”    8月27日下午,在咸阳工作的柳国帜给记者出示了一本他保存的家谱。这本家谱发黄,没有了封面,而且前面肯定还有丢失的页码,不见序的首页,和整个家谱没有粘连且不完整的一页上有如下重要文字:    诚悬置阁学士食邑蓝田,没葬诸此。后之子孙遂家焉。蓝田之柳庄自此名。柳氏自此始矣。    从后面页数判断,该页应为第二页,也为该家谱所保留下的第一页。该家谱序末落款为:    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孟春著    成梅谨识    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距今214年了。从文中口吻判断,此为柳成梅凭自己所知做的家谱。《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柳公权“字诚悬”。该家谱中“诚悬”当指柳公权。按柳成梅所写,柳公权死后葬在其食邑的蓝田柳庄,此后其子孙安家于此。   柳国帜告诉记者,这本家谱,是其祖母去世时,他在祖母所住房屋发现的。他就是柳公权的后裔。不光他是柳公权的后裔,他的老家蓝田县三里镇柳家村还有大量柳公权的后裔。    几十年来,人们根据地图标识,认为柳公权墓在耀州,这本家谱却有如此记录,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前往柳家村访问。    曾有负责祭祀始祖公权“奉祀生”    在柳家村记者见到73岁柳义龙等人。柳义龙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村柳姓人每年清明到他们村北边李后村的柳公权墓祭祀,一直到解放后延续了两三年才停。当时只有男性才能去上坟,每次上完坟要给上坟的人分白蒸馍。每次抬两蒲篮馍,一人分一捧。他们村现有柳姓30多户、约百人。这30多户柳姓都是一个老祖宗。过去迁移出村的多。分到蓝田焦岱镇柳家湾村的现有30来户人,分到普化镇仓底村的现有十来户人。他们过去每年来跟柳家村人一起给柳公权上坟分馍。焦岱的一来就是几十人,还牵的马。民国时期,仓底的柳念春在陕南当县长,在柳家村修建了柳氏祠堂。在他的记忆里,平时祠堂里没有什么祭祀活动,他也没有见到祠堂里有牌位、祖先像之类东西,只是每年到柳公权墓烧完纸,回来到祠堂分馍。“文革”时祠堂被生产队卖给私人,后被拆了。    52岁的柳龙岗指着村中背靠背相连的两座院落告诉记者,那就是柳氏祠堂遗址,周围散落的柱顶石、石条,就是祠堂的建筑物。    柳国帜说,柳姓家族人离开柳家村的原因很多,比如有做官、读书的。    柳成梅所写家谱就记有多人成为举人,在福建、云南等地做官,死后有埋在西安南郊金滹沱、三爻村的。该家谱原为刻印本,刻印部分正文仅记录了10辈,即柳成梅上6辈,柳成梅同辈及下3辈。人数也不多。因刻本留有很多空格甚至空页,后有人手书续添。但也人数不多。    根据柳成梅记录,从其长曾祖续厚开始有多人继承皇帝恩赐的始祖公权公“奉祀生员”。奉祀生即香火秀才,系“贤圣”后裔,不经科举考试赐予秀才功名,其职责为管理其先祖的祭祀。    “柳家村只是过去柳庄的一部分”    “现在的柳家村只是过去柳庄的一部分。”柳国帜说,本来蓝田很大一片都是我们柳庄的,都是柳公权的食邑。    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村柳育龙告诉记者,传说,柳公权碑文刻得好,人们都让他刻碑文。正好蓝田有蓝田玉,为了方便刻碑,皇帝在蓝田给他封食邑。所以柳公权和他后裔就搬到蓝田。    三里镇人刘景文30年前经常在柳家村访问后著文称:“柳公权年老时,告老辞朝,承蒙穆宗皇帝之封赏加禄蓝田。自此柳氏府第迁徙蓝田,食禄奉养,经年病故,归葬蓝田中区,即今之李后乡焦王村(现归李后行政村)左侧。”    柳家村人李宏信曾听老人传说,柳公权墓园很大,柳公权的后裔为了守灵,在墓园南郭门搭棚建房,繁衍生息,于是得名柳家村。古时候有东西柳庄之称,方圆几十里地。柳家村南邻村涝池庄清雍正二年《王氏家谱》记有“居县东柳公权故里柳庄”的记载。史料提到的涝池庄、杨坡头村、苟家村等村庄,均有柳庄之称。据蓝田新县志记载,蓝田明代有个“柳庄寨”,清代有个“柳庄联”的区划,管辖这一带18保188甲。李宏信据此认为,可见当时柳庄之大。    “留有墓前华表、石羊”    记者到了柳公权墓所在的李后村,该村73岁张民前指着李后小学刚一进大门的广场说,这就是柳公权墓封土所在地。当地墓都面朝南,头枕北边金山。柳公权墓南原来有墓碑,宽15米左右,厚约50厘米。但墓碑上的字看不清,都让小孩拿石头砸着耍,砸掉了,光能看见一个个巴掌大的坨坨。社教前,墓碑被用来当桥板铺在小学西门外的水渠上,以后就不见了。村里现在还保留有柳公权墓地的旗杆。    张民前领记者到一户院墙外看。他所说的旗杆原是华表下半截,为六棱,长约18米左右,粗头直径40厘米左右,底部还有铆,当是为了和底座相连。细头直径大约30厘米。    “柳公权墓毁于‘文革’。”据李后村73岁何光汉回忆,柳公权墓园原占地约3亩多,墓地4个角有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石桩为界,封土堆在墓园中线以北。后来建李后小学教学楼时,还挖出许多方砖。    李后村66岁何汉奇说:“柳公权墓封土比二层楼还高,底部直径近20米。过去农村没有肥料,说土搁几年成肥料,拉着柳公权墓封土上了地。后来队上修梯田,在墓南掏出很多石羊、石人等。因没有人管,后来都损毁了。‘文革’期间挖防空洞,挖出墓砖。有人想让掏,支书说乃不敢,万一里头有啥暗器,把谁伤咧,谁负责任。因此,墓室没有损毁。”    柳义龙告诉记者,传说原来柳公权墓碑,是柳公权后裔、清朝景尧提督、嘉庆皇帝的镇殿大将军柳彪所立。在他的记忆里,过去柳公权墓地的柏树多、也粗,两个人抱不住。他们柳家曾伐了11棵,拿回来割了十副枋,一副让家族人用了,另外九副卖了,然后给祠堂置了10亩地。柳公权墓前原来有4尊石羊。刚解放时,他的父亲从柳公权墓上抬回来一尊石羊,放到祠堂。村里小学盖起来以后,石羊搬学校里头。后来被人盗走,幸亏没有卖掉。通过公安局要了回来。现在村里保护。    他领记者看了这尊石羊,高约12米,基本完好。    “禁民樵牌悬墓前”    有关蓝田柳公权墓,文史资料上也有记载。    清朝《雍正蓝田县志》记载:太保柳公权墓在县东三里,即柳庄。    清光绪年间吕懋勋修《蓝田县志》记载:柳公权……居蓝田,有故宅,名柳庄。邑东有唐太保柳公权墓。康熙二十五年设柳氏奉祀生一人。    这与柳国帜保存的家谱记载一致。    民国牛兆濂纂《续修蓝田县志》有关部分照录吕懋勋修《蓝田县志》原文。    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抄本《蓝田县乡土志》载:“柳庄:《通志》:‘蓝田有柳公权古宅,俗名柳庄。’旧志:‘在县东五里。’今为柳家村,有柳公权墓在焉……柳太保墓:旧志:‘在县东三里柳庄。’今柳家村前有冢是也,给有禁民樵牌悬墓前。”    可见当时柳公权墓受到保护,严禁在墓地砍伐。    蓝田县政府1986年所编《蓝田县地名志》称:柳家村为“柳公权故宅,并有墓葬,故名柳家村。”    1994出版的《蓝田县志》记载:位于李后村的柳公权墓原高8米,覆斗形,底部30×30米。    毕沅书写墓碑的柳公权墓在耀州    如果柳公权的墓在蓝田,耀州区的柳公权墓怎么解释?记者又前往耀州区关庄镇让义村采访。    让义村的柳公权墓园建得非常漂亮,柳公权的墓就在陵园西边,墓碑上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公权墓”。其东边为柳公权兄柳公琸墓,同为毕沅书写的墓碑。    在这里管护的赵学文告诉记者,当地传说,当年建墓时,柳公权兄弟俩产生了争执,柳公权认为柳公绰为兄,墓应建在为上的东边。但柳公绰说,柳公权名气大,应该把他的墓建在东边。由于父亲去世,长子为父,柳公绰就做主以太子太师身份,把柳公权墓建到东边。因此东边墓里边设置构造精致繁华,而西边的简陋。然而柳公绰去世后,柳公权把他哥哥埋到东边。为了纪念他们互相谦让墓地的情义,人们就把这里叫让义村。但现在让义村及周围村庄,没有柳公绰和柳公权的后人,过去也没有当地人在这里祭祀。传说,一次皇帝召柳氏家族中的朝廷命官到朝里开军事会议。柳家有匹宝马,跑得很快,每次去长安,只用一天就能赶到。有奸臣要陷害柳家,知道了柳家官员奉诏进宫,就尾随至中午歇脚的店铺里,偷走了宝马的飞毛。马失去飞毛跑不动了,柳家官员未能按时进宫,被判死罪。当时要满门抄斩。这里的柳族人闻讯隐名埋姓,四处逃散。因此这里没有柳公权后裔。    柳公权墓不止两处    耀州的柳公权墓也有史料记载,而且明代就有记载,比现在能看到的记载蓝田柳公权墓的史料还早。    有关柳公权墓历史记载的不同,早有真假之争,各执一词。实际上被称为柳公权墓的也不止李后村、让义村两处。    让义村73岁柳朝放说,在离他们村东北和东南方不远处,各有座传说的柳公权墓,但都是为了防止他们村的真墓被盗而建的假墓。    70岁的赵学文告诉记者,耀州有人到山西一地,听当地人说他们那儿有座柳公权墓。有人猜测,可能是柳家那次遭遇满门抄斩之祸以后,逃到那里的柳族人为了祭祖方便,建了座假墓。至于蓝田的柳公权墓,他认为,蓝田这个墓没有墓碑,不能证明是柳公权墓。    柳家湾村人柳银平认为,史料、家谱和传说、以及墓园留下的石羊、华表,可以证明李后村的墓是柳公权墓。    柳家村许多人认为,对于柳公权这么有名的历史人物,1994出版的《蓝田县志》没有大书特书,只是在《蓝田县古墓一览表》中简单提了一下,太不重视了。    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记载不清,根据以前考古经验,蓝田和耀州的柳公权墓有可能一个是真墓,一个是衣冠冢,也有可能两者都不是柳公权的墓,而是其他人的墓葬。未考古发掘前,不敢妄下结论。但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古墓,而且已经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文化,因此都有文化价值,不仅墓园建筑实物,而且相应产生的民间文化,都应得到保护。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创会会长柳哲说,他看到过不少柳公绰后裔家谱,但是之前没有看到柳公权后裔家谱。他策划2005年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大会时,还只知道柳公权出生地在耀州。从目前情况看,柳公权墓在蓝田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地面没有建筑物,现在勘探的话,成本也小。如果勘探出是柳公权墓,那肯定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发现了一部有2700多年历史的柳下惠后裔的《展氏族谱》,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了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全部生病亡绝。 \x0d\\x0d\  《展氏族谱》资料非常珍贵。有光绪十一年版;十八年版;民国5年版;1954年版的平阴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谱。该族谱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近20次。 \x0d\\x0d\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字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剻之判,平子怒,子仲因污卓与同谋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成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已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 \x0d\\x0d\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x0d\\x0d\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可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 \x0d\\x0d\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非常可信。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一发现,解开了许多历史的谜团。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在“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极难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许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x0d\\x0d\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下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遭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四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x0d\\x0d\  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哲

我研究家谱二十余年,收藏家谱不计其数。和圣柳下惠后裔世代传承2700多年的《展氏族谱》,尤为罕见,极其珍贵。根据该族谱的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如今闻之,仍不禁毛骨悚然,令人心有余悸!

我手头的《展氏族谱》,是光绪乙酉年木刻本、民国5年平阴共和石印局的石印本与展氏家族1985年的重修本。据说孔府档案,还保存有更加古老的道光版本。由于世代传刻,内容大同小异。该族谱传承有序,谱系完整,一代不缺,从柳下惠至今,约已传承90代。柳下惠上追溯至黄帝,下可代代相传到如今。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早160多年,毕竟孔子比柳下惠晚出了160余年。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其族谱记载道:“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承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续修,其家谱有这样的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达十余次。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子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相交善,遭南剻之叛,平子怒,子仲因误卓与同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戚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其后有仕于秦者,家于河东者,迁居解县者,散处远乡,不便合谱,故谨记其事,使族辈知柳展一本同体之由也。”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因为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蒙冤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戚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氏因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的传统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对于柳姓的来源,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新史料。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可信度极高。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的发现,对于许多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名下,有这样的记载:“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至今读之,作为后人的我,仍扼腕叹息,痛惜不已。至今鲜见柳下惠的著作,应该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此的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曾遭遇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4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的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可谓庆幸至极!

展氏族谱,从黄帝而下,周文王、周公、伯禽、鲁孝公、柳下惠直至当代,一脉相传,从未间断。该族谱应该是保存完整的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我与展氏族人将共同去努力,将它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做好展氏族谱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工作。

前 言

蔺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韩康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真实反映蔺氏二千多年的沧桑历史,全面再现蔺氏人的创业成就,是五十万蔺氏儿女的良久夙愿。

为了写一本蔺氏的小册子,6年来,我北上南下东征西进,遗憾的是因为资料的严重缺憾,几次动笔几次搁浅。是姓氏文化热不停的 了我,是全国各地蔺姓宗亲的热情鼓励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把笔拿起来。欣慰的是,经过半年的整理,《蔺姓源流》终于同大家见面了。她像一枝迟开的花朵,姗姗来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百家姓”花园,也许她并不美丽,但我希望能受到大家欢迎。

由于自己学识浅陋,水平有限,兼之资料欠缺,也因为第四届蔺氏网站会议在即,时间仓促,所以来不及补充更多的史料,也来不及对已形成的草稿做进一步的加工,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取舍失当,或亦有之,祈请族人不另指正。

从历史的角度看,蔺氏是一座富矿,一本厚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当然也不可能穷尽蔺氏的方方面面。倘能引发更多的有关蔺氏的文章或书籍,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小册子在筹备、编写、出版过程中,吸收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界朋友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内蒙古蔺氏族人的热心赞助,终使我梦想成真。在此,我谨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愿这本小册子问世后,能激励族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智尽力,浇和谐社会之花,建功立业,结经济腾飞之果,为蔺姓家族续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蔺朝国

2005年4月于和平寓所

蔺姓源流

第一章 姬姓后裔,食邑得姓

第一节 “根”在何处,蔺姓远祖

第二节 韩氏显贵、忠义之臣

第三节 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第二章 股肱之臣,蔺姓骄傲

第一节 历代名人咏相如

第二节 蔺相如的辉煌史迹

第三节 蔺相如的传说

第三章 蔺氏名人,光耀史册

第一节 蔺氏古代名人简介

第二节 蔺氏近现代名人简介

第四章 星光灿烂,蔺姓英杰

第一节 蔺氏古代名人录

第二节 蔺氏烈士录

第三节 蔺氏当代名人录

第五章 蔺氏文化,万世流芳

第一节 郡望堂号

第二节 文化遗址

第三节 成语典故

第六章 久怀慕蔺,百家争鸣

第一节 我与蔺相如研究

第二节 蔺相如祖先考

第三节 蔺相如墓冢何处觅

第四节 千古蔺墓草青青——蔺相如墓地游踪

第五节 依托蔺相如墓地,把蔺相如名人效应做大做强的思考

第六节 北贾璧蔺氏溯源

第七节 赵都寻“蔺”记

第八节 蔺相如出生地考

第九节 长凝蔺相祠

第十节 蔺相如故里寻踪 上篇

第十一节 蔺相如故里寻踪 下篇

第十二节 从蔺相如看《史记》

第十三节 浅论蔺相如与周瑜—-谈肚量

第十四节 浅论廉颇与蔺相如—-谈团结

第十五节 司马相如与蔺相如

第七章 其它

第一节 蔺氏宗族分布情况

第二节 蔺姓地名

第三节 蔺氏改姓

第四节 他姓改蔺

第五节 有关蔺的植物、酒类、公司

附录:

1、北贾壁蔺氏宗族与民俗

2、北贾壁蔺氏宗谱、字辈

第一章 姬姓后裔,食邑得姓

第一节“根”在何处,蔺姓远祖

据笔者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蔺姓乃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我们的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二人,分别为姬、酉、祁、己、任、滕、箴、荀、僖、姞、儇、依十二姓。黄帝居住在轩辕丘,娶西陵氏女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妻,曾经生下两个儿子:玄器、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高阳,高阳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颛顼帝。颛顼逝世后,由玄嚣的孙子高辛登位,高辛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便是黄帝。蔺姓便是由帝喾这一支演变而来的。

谈起蔺姓的演变,不得不提起后稷。后稷是黄帝的曾孙。他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关于后稷的身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姜嫄来到野外,看见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很是好奇,想踏进去试试,刚一踏进去,就感到腹内剧烈震动,像怀了孕一样。过了一年,生下一个儿子。姜嫄认为这个儿子来历不明,很不吉利,就把他抛弃在一个小巷里,但牛马经过小巷时,却避而不跺。又把他放到树林里,恰好有好多人。因此姜嫄又把他扔到水沟的冰面上。一群飞鸟又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姜嫄觉得他很神奇,才将他收养起来抚育成人。因为姜嫄屡次将其抛弃。所以给他起名叫弃。弃在儿童时代就很出类拔萃。做游戏时喜欢种麻和豆子,而且经他所种的植物长得非常好。弃长大以后,很喜欢耕田种地。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经他所种的植物连年丰收。帝舜发现了他的农业才能,任命他为农师,在弃的精心管理下,农业连年丰收,帝舜很高兴,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号曰后稷,居住在豳地(今陕西省栒邑县西部地区),并让他另姓姬。

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继承祖先的遗业,并且能够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爱戴。古公 亶父在位期间,戎狄族入侵,全国百姓要求群起应战。古公亶父不忍使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主动离开豳地,迁到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豳人感其仁德,举国扶老携幼追随古公亶父于岐下。旁国的百姓。感念古公亶父的仁德,也都来归顺他。古公亶父在岐山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设立官吏,使其国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的孙子昌,也就是我们习称的西伯侯姬昌(后来被武王追封为周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在西伯侯的治理下,他的诸侯国更加强盛。这个时候,商纣王宠爱妲己,整日沉迷女色,昏庸无道。他的臣子崇侯虎上奏纣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的臣子闳夭等人以美女、奇物、良马将其赎回。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沣水东岸)。周武王逝世后,他的儿子诵继位,也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年幼)。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游戏,把一片桐叶递给叔虞。接着随便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给你,封你为侯。”这一游戏之语被一旁的史官史俟听到,并记录了下来,因为“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只得册封叔虞,将其封于“唐”,后称其“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又被封于晋,成为晋侯。晋侯的七世孙费王即晋穆侯。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太子仇、少子成师。仇后来做了晋文侯,他的儿子伯做了昭侯。晋昭侯元年,封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桓叔之孙称后来做了曲沃武公。曲沃武公灭晋文侯的六世孙缗而自立,即晋武公。晋武公灭掉周成王的弟弟(名失传)所建立的韩国(也为周分封的诸侯国)封其小叔叔姬万(又名毕万)于韩,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的地方。韩氏一直在晋国被列为公卿。至春秋末战国初,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

由上所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则出自姬姓。

黄帝

│娶嫘祖生

玄嚣

娇极

帝喾

│娶姜 生

后稷(始得姬姓)

│下传三世

公刘(周道之兴自公刘始)

│下传九世

古公亶父(武王追封其为太王)

太伯 虞仲 季历(武王追封其为王季)

│娶妻太任

昌(西伯侯姬昌追封其为文王)

发(武王灭纣建周)

(周成王)诵 唐叔虞(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于唐)

唐叔子燮(晋国的开国之君)

│下传七世

费王(晋穆侯)

娶齐女姜氏

(晋文侯)仇 成师(昭候元年封成师于曲沃号桓叔)

(晋昭侯) 伯

历三世 历二世

(晋哀候)光

小子候 缗

称(曲沃武公)

晋武公

第二节 韩氏显贵 忠义之臣

由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知韩氏的祖先本来与周同姓,姓姬氏。后来韩的后裔姬万由于帮助曲沃武公夺得晋君的地位有功,被封在韩原,世称韩武子。武子后三代而有韩厥,自此该支姬姓子民因封为姓,这就是韩氏的起源。而韩厥就是韩氏的第一人,韩氏的显贵也是从韩厥开始的。

韩氏的显贵与赵氏息息相关。晋灵公在位期间,赵盾为国政,韩厥的父亲是赵家的门客,韩厥自幼在赵家长大。他少而聪慧,长而忠义,赵盾对其甚是赏识,推荐他作军中司马,负责军法之事。有一次,晋军赴河曲与秦国交战。赵盾亲任中军主将,韩厥任军中司马。三军行列整齐,正在进发,突然有一辆车子冲进了队伍,打乱了行军的行列。韩厥赶来,大声责问驾车的人:“你这是干什么?”那人理直气壮地说:“赵国政忘了带餐具,命令我回城去取, 过行列,我无法过去!”韩厥气愤地说:“打仗的行列,岂能乱闯,执行军法,立即斩首。”那赶车人立即下车求饶:“这确实是国政的命令。”韩厥果断地说:“既然打仗,我就只知道有军法,不知道有国政。”几位将军过来劝说韩厥,韩厥坚决执法。事后,赵盾召见韩厥,大家都为韩厥捏着一把汗。到了将帅的营帐,赵盾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盛情款待韩厥。席中,赵盾亲切地对韩厥说:“举贤任能是我的责任,军中之职,事关江山社稷,国家安危,我推荐你任职又怕你担当不起,所以考验你一下,你能严格执法我就放心了。”从此韩厥在军中威望大增,他对赵盾的知遇之恩也深埋心底。

晋景公继位不久,晋国与楚国为争夺郑国而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北)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荀林父为中军主将,赵朔为下军主将,赵同、赵括、赵婴齐为军中大夫。韩厥为军中司马。当晋军走到黄河边上时,才得知郑楚已达成和议,中军主将荀林父主张撤军,军中大夫赵同、赵括、赵婴齐认为“不与楚国交战,晋国就会失掉霸主地位。”赵旃贸然出战,擅自率领部分兵马渡河。韩厥见此情形,甚为着急,便对荀林父说:“赵旃等人孤军深入,势必会失败,你身为元帅,对此要承担责任。不如全军过河接应。”晋军虽然过河,面临来势汹汹的楚军。终因准备不足而大败,晋军在中原的豪气也开始衰弱。晋景公十一年,韩厥与郄克率兵八百乘攻打齐国,大败齐国,重新恢复了晋国的威望。晋景公十四年,晋景公把三军扩充为六军,增加新三军,提升近年在战争中的有功人员。韩厥被提升为新中军主将,位居十二卿之列。赵括为副将,赵旃为新下军的副将,赵朔仍为下军的主将。赵氏人才济济,在十二卿中,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

对赵氏的蒸蒸日上,他的仇家屠岸贾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晋灵公在位期间。赵盾(赵朔的父亲)与屠岸贾同为国之大夫,屠岸贾阿谀奉承,深得晋灵公的宠爱。而赵盾对灵公的暴虐十分不满,屡次进谏。晋灵公十分讨厌赵盾,派人暗杀赵盾。刺客感赵盾之忠义,不忍杀害,自杀身亡。赵盾得以逃离,还未逃离国境,赵盾的弟弟赵穿就在桃园杀死了灵公 (乙丑年)。赵盾被迎回国都。屠岸贾怀恨在心,但是慑于赵盾的威望,不敢贸然行事。晋灵公被杀后,他一直言行唯诺,委屈作人。赵盾、赵穿去世后,屠岸贾又施展他那套阿谀奉承的手腕,获得了晋景公的重用,担任了晋国司寇的要职,掌管国家的刑狱和纠察,他大权在握后,便开始收揽自己的党羽,羽毛渐丰,便开始向赵氏发难。

一天, 晋国境内的梁山(今山西吕梁山)忽然崩塌,山石堵塞了河流,大水泛 滥

成灾。晋景公想请太史占卜一下是什么原因。屠岸贾用金钱贿赂了太史。太史占卜完后,沉思了一下说:“是因为刑罚不公,所以使山河发怒。”晋景公说:“我就位以来,没有用过刑罚,怎么会用刑不公呢?”站在一旁的屠岸贾见时机已到,便走向前提醒说:“刑罚过宽或过严都叫做不公,当年赵盾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晋成公继为后不仅不加以追究,还让他执掌国政。一直到现在,赵氏子孙布满朝中,个个身居高位,象这样怎么能惩戒后人呢?梁山的崩陷,是为晋灵公鸣冤呀!”此事非同小可,晋景公不敢断然下决心,便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大臣屈从屠岸贾的威势,不敢仗义执言,推托其辞,不置可否,只有新中军主将韩厥听了,反驳说:“赵氏世世代代事奉晋国,忠心耿耿,为晋国屡建功勋。晋灵公被杀时,赵盾已逃之在外,晋成公都认为他是没罪的,现在赵盾已死,却要诛杀他的子孙,这不是扰乱朝廷吗!”

晋景公没有采纳韩厥的意见,命人将赵盾弑军的罪状写在版上,交由屠岸贾全权处理。韩厥见大事不好,忙暗中给赵家报信。赵朔说:“我如果逃跑了,必然要嫁祸后人,不如以我的身死来换赵家的清白,我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如果有幸生下男孩,望将军能替我保住这一骨肉,以延续赵氏的血脉,我在九泉之下也感激不尽。”韩厥忙扶起赵朔,伤悲地掉下眼泪:“我韩厥能有今天都是赵家的恩德,你我情同父子,我就是舍命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一早,屠岸贾亲自带兵,将赵氏居住的下宫团团围住,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朔、赵同、赵括及家人杀了个寸草不留。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躲避在宫中幸免于难,没过多久,生下一男婴。屠岸贾得知消息后,又派人到宫中搜查。庄姬将婴儿藏在宽大的裤腿里,未被屠岸贾发现,但屠岸贾并未死心,他一方面严守宫门,一面又发布告示:“有举报赵氏孤儿下落的,赏黄金千两,凡藏匿者全家处斩。”

宫中脱险之后,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说:“今天屠岸贾虽然没有搜出婴儿,但从目前他所造的声势看,绝不会善罢甘休,肯定还会再去搜宫,这样下去,赵氏难免绝后之灾。必须想方设法把婴儿偷出宫来,藏到外地,才能保住婴儿的性命。”面对屠岸贾的严防死守,他们最终决定实施调虎离山计,以程婴子代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藏匿于宫外,并由程婴向屠岸贾举报,一切都按计划实施。屠岸贾在程婴的带领下杀死了假孤儿,放松了对宫中的戒备。一日,居住在宫中的庄姬由于整天提心吊胆,身体虚弱,便患了疾病。韩厥看时机已到,趁机找到一个心腹医生装作为庄姬看病,把孩子藏在药箱里送出了宫。程婴与公孙杵臼的计策早已告知韩厥。韩厥救出婴儿后按约定的地点,找到了程婴,把孩子交给了他,程婴夫妇避开都城,远走他乡来到盂山(今山西盂县北)安家落户,精心抚养赵氏孤儿。而韩厥在宫中则无时无刻不在为赵氏复兴寻找机会。时光荏苒,一过就是十五年,赵氏孤儿在程婴的培养下已长成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有一天,晋景公接待完大臣,回卧室休息,忽然肚子疼起来,而且一阵疼似一阵,景公不禁痛苦地大叫起来,宫人急忙把太医找来,号脉察色,检查多时,也没有诊断出病因,所以也不敢随便下药,晋景公又派人请来卜者占吉凶。韩厥一看到赵家复兴的时机已到,派人串通占卜者。那位卜者早就倾慕赵氏的大名,愿为赵氏复出效力,当即不谋而合。卜者来到后,拿出龟甲用火烧烤,不多时,龟甲便裂出许多缝纹。他眯着眼睛,拿着龟纹,沉吟半响,缓缓说道:“大业的后代承受了冤屈,所以他的冤魂在作怪。”说完便行礼告退了。

晋景公不明白卜者的话意,便询问已升为中军主将的韩厥,韩厥解释说:“相传五帝之中的颛顼帝,有一个名叫女修的后代孙女,女修在织布时,有一只燕子落下一颗蛋,女修吞食了这颗蛋,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的后代大费曾跟大禹一起治理水患,为民造福。如今大业的后代有两宗,一宗在秦国为嬴姓,一宗在晋国为赵姓,他们对周朝都有过赫赫功绩。”晋景公疑惑地问:“难道大业的后代说的就是赵氏。”韩厥说:“周厉王、周幽王残暴无道,所以赵氏的后代才离开周朝来到晋国,从侍奉先君武侯到成公,代代有功,可以这么说,没有赵氏,晋国就不会象今天这样强盛,请君主为自己的国家认真考虑。”晋景公叹息一声,有些绝望地说:“赵氏已被满门抄斩,还有什么方法能挽回吗?”

韩厥内心一阵激动,压低声音,把赵氏孤儿尚存人间的真情告诉了晋景公。晋景公一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病情也似乎好了许多。为了不打草惊蛇,晋景公与韩厥秘密商议了复立赵氏的步骤和措施。韩厥先从盂山把程婴和赵氏孤儿接回都城,藏在宫中。

一天早朝,韩厥约请文武百官到宫中问候晋景公的病情。同时在宫廷内外布置了许多武士,以防意外。问候完毕,晋景公说:“我的病情已经好转,病根也找到了。”大臣们想听缘由。晋景公整衣肃神,从坐椅上站起来说:“是因为对晋国有功的赵氏蒙受冤屈引起的。”这时韩厥把程婴和赵氏孤儿领到大家面前,晋景公恢复了赵家的爵位和封地,并任命救孤有功的程婴为大将军。随后,韩厥带领武士查封了屠府,消灭了屠氏家族,并将屠岸贾的首级祭于赵朔的墓前,为赵氏报了深仇大恨。

在今日邯郸市丛台公园仍保存着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所建的三忠祠的遗址。三忠祠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邯郸县令卢龙云在丛台时所建的。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后清雍正年间知县郑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时,曾迁址于城西东名观右,郑以为公孙乃赵之门客,程为赵友,韩则同为列卿,“忠”字似未稳妥,遂改名为三义祠。但未沿袭下来,后仍以“三忠”名。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在南门外为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建四祠,后俱废。在今日邯郸丛台公园尚保存有为纪念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所建的三忠祠的遗址。1980年10月邯郸市 在“三忠祠”和“四贤祠”的基础上,重建了“七贤祠”,至今祠内尚存有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邯郸七贤的塑像七尊。

第三节 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在第一节中,笔者已对蔺姓源流做了考证,经考证我们得知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事实上,这涉及的是一个姓氏的来源问题。根据姓氏学界通常的说法,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由于各姓的具体情况不同,姓氏的来源也极为复杂。

大致说来,有以图腾为姓的,如龙姓、熊姓、姒姓、姬姓等;有以官职为姓的,如卜姓、钱姓、司马姓、尹姓等;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张姓、屠姓、顾姓、甄姓、陶姓等;有以山河名称为姓的,如姬姓、姜姓、妫姓等;有以先辈名字为姓的,如兰姓、盖余姓,庆忌姓,烛庸姓等(后三个复姓今天已不常用);有以排行、辈分为姓的,如伯姓、孟姓、仲姓、叔姓、季姓等;有以父祖名号为姓的,如文姓、武姓,哀姓、康姓、成姓、孔姓等;有以皇帝所赐为姓的,如李姓、朱姓、刘姓、金姓、厉姓等;有以外来姓为姓的,如独孤姓、完颜姓、商姓、王姓等;有以国为姓的,如齐姓、燕姓、赵姓、韩姓、魏姓等;有以居住地和封国所在地为姓的,如郭姓、西门姓、尹姓、常姓、丘姓等;有以某种事物为姓的,如车姓、林姓、李姓、苻姓等;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姓、万姓、陆姓、戚姓等;有以季节和时间为姓的,如秋姓、夏姓、月姓、分姓,秒姓等;有以天体气象为姓的,如虹姓、霜姓、昆姓等;有以地形地貌为姓的,如岛姓、岸姓、岭姓、江姓、山姓、田姓等;有以方位为姓的,如东姓、北姓、上姓、左姓、右姓等;有以人体部位为姓的,如耳姓、口姓、皮姓、眼姓等;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如狗姓、蛇姓、牛姓、羊姓等;有以树木花卉和民间称谓为姓的,如梅姓、兰姓、竹姓、菊姓、花姓、杨姓、柳姓等;有以金属为姓的,如金姓、银姓、铜姓、铁姓、锡姓等;有以朝代为姓的,如宋姓、康姓、元姓、清姓等;有以行政区划为姓的,如省姓、市姓、县姓、乡姓等;有以天干地支为姓的,如甲姓、乙姓、丁姓、丑姓、癸姓等;有以军队编制为姓的,如师姓、班姓、帅姓、兵姓、营姓等;有以文化用品为姓的,如墨姓、砚姓、琴姓等;有以食物为姓的,如米姓、豆姓、糕姓、饭姓等;有以日常用品为姓的,如镜姓、枕姓、盆姓、伞姓、席姓等;有以地名为姓的,如邯郸姓、长沙姓、长兴姓、唐山姓等;有以民族为姓的,如汉姓、满姓等。总之,姓氏的来源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一姓多源的,如尹姓既有来自官职的,也有来自方位的。李姓既有来自事物的,也有来自皇帝所赐的。诸如此类的一姓多源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多姓一源的情况,这个较容易理解,笔者不再举例。

那么,蔺姓的来源又出自哪种呢?《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有如下记载:“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这段话告诉我们,蔺姓是姬姓的后裔,确切地说是后稷的后裔。(这在第一节中,笔者已作了论证,这里不再展开)晋国的大臣韩厥的玄孙韩康,在赵国任大夫之职。(一说是由于战国时,韩氏在晋国失势,韩康逃到赵国)被封在蔺邑(地址在今山西离石县,或今陕西省渭南县附近)。于是韩康以地为姓,改韩为蔺,人称蔺康,成为蔺姓始祖。可见,蔺姓是以封地蔺邑为来源的。而蔺邑的得名则源自当地广泛生长的一种植被,它具有狭长中空的长枝,叶生于茎的根部,花侧生于茎之上部。它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仅节水抗旱,还耐贫 、抗杂草、抗病虫、鼠害。它不仅易管理,还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即茎可编席,茎髓可作灯心。它的名字就是蔺草,又称灯心草,马蔺。因此蔺姓的来源也与这种植物息息相关。

附:韩康与韩康子非一人考。

笔者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学界有蔺姓的始祖乃韩康子之说,但在笔者对蔺姓源流的材料进行梳理过程中,发现蔺姓的始祖,乃是韩康而非韩康子。而且韩康与韩康子并非同一人。据《史记·韩世家》可知,韩康子乃是韩庄子的儿子,韩庄子乃是韩简子的儿子,韩简子乃是韩贞子的儿子,韩贞子乃是韩宣子的儿子,而韩宣子乃是韩献子的儿子,韩献子乃是韩厥。由此可知,韩康子乃是韩厥的五世孙。而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姓名姓略》附录80页考:“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与蔺姓得名有关的韩康乃是韩厥的玄孙(即三世孙)。可见韩康与韩康子并非一个人。

展氏主要有四个来源,其中之一源于姬姓,始自柳下惠的父亲展无骇,他是汉族展姓人的受姓始祖。

  kāi

  开

  同姓名人:

  开 方(生卒年代待考):春秋时卫公子,为齐桓公宠臣,后与易牙、竖刁乱齐。

  开 赵(生卒年代待考):本姓赵,今山东临沂人,曾为南宋开国将军之一。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巨野、济宁、菏泽等地有开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河南、四川、广东、吉林、黑龙江、甘肃等地有开姓人分布。

  得姓于卫公子开方

  “巨野开氏”是为望族

  巨野开官屯

  90%村民姓开

  开百鹏祖籍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大义镇开官屯,“我们村属于因姓而得名的村子,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一看就知道‘开’是我们这儿的大姓,有两三千人,占了全村人的90%吧。”

  开百鹏告诉记者,他们这一带的开姓多为满族,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户籍证件上却显示为汉族,“我们村有族谱,字辈排行和汉族开姓的一样,起名字大多严格按照族谱来。不过,现在也有些家长希望自己孩子的名字能够标新立异,所以也有‘开心’、‘开天’、‘开怀’这样的名字,比较特立独行。”

  据网友开远生介绍,开氏主要有三大分支,一为西周文王后裔,现主要集中在安徽桐城;一为开赵后裔,现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开姓也是重要的一支,大多为满族那拉氏后裔。“其实应该说是‘富达那拉’,对应着汉语就是‘开’的意思。”开百鹏继续向记者介绍,“开”是个古老的姓氏,清初时,先是满族的乌雅氏、西林觉罗氏结为同盟加入开氏,随后才是富达那拉的加盟。“虽然曾经加盟开氏,但这三个典型的满族姓氏现在仍被保存下来,主要集中在辽宁凤凰城一带。”开百鹏说。

  另有说法认为山东开姓人多为开赵后裔,而满族开姓人多集中在东北地区。

  得姓始祖开方

  “忠君”而乱齐

  说到开姓的得姓始祖,人们多指向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开方,认为开姓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和《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开方是卫国王族公子,本为姬姓,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康叔的后代。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在贤相管仲、鲍叔牙的辅助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日益强盛,齐桓公也成了诸侯中的霸主。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 其中,竖刁本不是宦官,为了能贴身服侍他所敬爱的国君,自愿接受宫刑;易牙,是一位精于烹饪的专家,因为齐桓公一句”没吃过人肉”的玩笑话而用自己三岁儿子的肉为齐桓公做了一盘味道异常鲜美的蒸肉;而开方,为了表达自己对齐桓公的忠心,竟然自己父母去世都不回国奔丧。《韩非子·难一》中记录了齐国宰相管仲的一段话:“……闻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草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所以, 公元前645年,管仲在病危时特意警告齐桓公说:“您的三位亲信竖刁、易牙、开方,绝不可使他们掌握政治权力!”

  然而,齐桓公当时对于管仲的劝谏不以为然,结果,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而不能起床。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知道齐桓公已没有利用价值,效忠并不能带来利益,便决定杀掉太子姜昭,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姜无诡为君,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取得宰相的高位。于是,由开方出面下令,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入,后来桓公活活被饿死,尸体在床上放置了67天,蛆出于户外却无人敢收葬。随后,太子姜昭逃到了宋国(今河南商丘),竖刁、易牙二人杀群吏,拥立姜无诡为齐国之君,而开方则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为君,同时又有两位公子姜商人、姜元也自称为齐国国君。齐国的四位国君各自宣称是合法继承人,于是就在齐国首府临淄一带争相厮杀混战,一直混战到次年,直到宋国军队护送姜昭回国,才结束了乱局。开方与竖刁、易牙三位宠臣的“乱齐”之举最终使齐国这个时代霸主走向了没落。

  “巨野开氏”

  或为开赵后裔

  关于开姓的由来,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出自南宋朝初期开国将军开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文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宋朝时,有沂州临沂人(今山东临沂)浙西路总管开赵,本姓赵,是一位爱国志士。宋高宗赵构绍兴28年,开赵在沂州集结诸多豪杰起义兵,曾拥有兵将数万,一度收复了被金国占领的密州及日照县等处。后来,开赵被宋高宗任命为山东河北路忠义军马都统制,加官濮州团炼使,浙西路总管等职。开赵是南宋战功显赫的开国将领之一,为避讳君主的“赵”姓,且取“开国之疆”的意义,开赵因此改为开氏。据说,开姓人中开赵后裔这一支的望族在山东巨野,史称“巨野开氏”。

  zhǎn

  展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平阴、东平、莱西、新泰、汶上、兖州等地有展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北京、天津、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有展姓人分布。

  同姓名人:

  展禽(前720~前621)即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因此有“和圣”之称。

  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渤海(今山东阳信县)人,被后人称为“唐画之祖”。

  因谥号而得姓

  名人有柳下惠

  柳下惠本姓展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他因此而享有“和圣”之称。如今,“柳下惠”的名字可谓世人皆知,然而,知道他是中国柳姓得姓始祖的人却不多,了解其名字的由来,以及他与稀有姓氏“展”的渊源的人就更加寥若晨星了。

  泰山青年学者马东盈著有《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一书,据他介绍:春秋名贤柳下惠本为展氏,名获,字禽,一说字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记载云:“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其后)遂姓柳氏。”相关记载还见于《广韵·有》、《元和姓纂·四十四有》、《姓考》等文献中,“柳下惠乃鲁国公族之后,父亲是无骇,‘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马东盈说。《姓氏急就篇·下》是权威姓氏书籍,有关于柳氏来源的最权威解释,据其记载,柳下惠之后本氏复姓“柳下”,后省略为“柳”,“所以,柳下惠乃是展姓的名人,还是柳姓的始祖。”据马东盈介绍,历经2700多年繁衍传承的展姓如今不在百家姓前100位之列,全国仅有30多万人。

  山东是展姓分布的大省

  网名为“柳荫鸣蝉”的展姓网友介绍说,山东是展姓分布的大省,仅泰山西展家洼及其周边大约就有数万人。胶东、青岛、莱阳等地大约有1万人,泰安城周边道朗汶口等7个自然村也有约8000展姓人。新泰北师周边的3个自然村、莱芜城子坡3个自然村各有3000多展姓人。另外,济宁、兖州、滕州等地的展姓人也有不少。

  致力于姓氏寻根的柳哲,以柳下传人为荣,前几年曾发现了一部“连续”记载了柳下惠家族2000多年历史的《展氏族谱》,该族谱由莱芜的柳下惠84世孙展广瑞、85世孙展希奎和柳下惠后裔柳明瑞所提供,资料非常珍贵。“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柳哲说,“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我们准备将它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做好《展氏族谱》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工作。”

  据柳哲介绍,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唯一一个幸存者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他当时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至齐国并改姓柳。柳哲以家谱记载为依据,指出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而马东盈进一步指出:“无论由展姓改为柳姓,还是因柳下简为柳姓,都是柳下惠后裔,这是没有疑问的。”

  柳下惠之父乃是展姓始祖

  “展”作为姓氏是从何而来的呢?《左传·隐公八年》中有详尽的记载:“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展姓的由来,它也是最早、最系统地记载我国古代赐姓命氏制度的珍贵文献,在姓氏研究史上占有不同寻常之地位,从古至今,史学家们无不奉为圭臬。”原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解读柳下惠》一书的作者柳明瑞介绍说。

  无骇乃鲁孝公三子之一,字夷伯,又字展,谥亦曰展。“羽父”名翚(hui),史称公子翚,和无骇皆为鲁公室大夫。鲁隐公八年,无骇卒,羽父便出面请求隐公赐给无骇本人一个谥号,赐给其家族一个称号。众仲乃隐公从兄弟,也是鲁公族大

柳姓的历史名人

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