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氏家谱
1,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2,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3,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4,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5,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6,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8,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9,山西五台边家庄支系《五台边氏家谱》,清中叶时,约于1750年间边成谋创修,1840年由成谋孙边藩吴第二次续修,1951年由边奏联、边奏镛第三次续修。
2005年由边新文主编续修出版。所收录包括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入边家庄的始祖边敬后人,包括支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会村、定襄县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县等多个聚居村的族人。现有该支系族人超过3000人,为山西省边姓人口大户之一。
10,山西省五台县坪上支系《五台坪上边氏家谱》,1960年边安棨修谱作序,2003年边宪章主编续修。传该支系自洪武年间志亮志宽二兄弟由洪洞圪针沟大槐树下移至五台县坪上村。
该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还包括移居于五台雷村、官庄、南北涧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岚、右玉,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过1000人。
-边姓
山西太原耿家,原来是官宦世家,宅院宽阔,气势弘大。后来家势衰落,接连成片的楼房瓦舍,大多都空废着,于是发生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屋门总是自开自关,家人常常半夜里惊醒呼喊。耿家房主对此很担忧,便搬到别墅里去住,只留下一个老翁看着门。从此宅院更加荒凉败落,有时还能听到里面说笑唱歌吹奏乐器的声音。
耿家房主的侄子叫耿去病,性格狂放不羁。他嘱咐看门的老翁只要听见或看到了什么,就跑去告诉他。到了夜里,老翁见楼上灯光闪烁,就去告诉了他。耿生要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作怪,老翁劝阻他,不听。耿生本来就很熟悉院内的房屋门户,便手拔蓬蒿,顺着曲折的路径进了院子。他登上楼房,没看见有什么奇怪的情景。穿过这座楼再往后走,听见有轻微的说话声。偷偷看去,见两只巨大的蜡烛燃烧着,照得四周通明如同白昼。一位头戴儒冠的老头朝南坐着,一位老妇人坐在他的对面,二人都在四十以上的年纪。朝东坐着一位年轻人,约有二十多岁;右边坐着一位女郎,才刚十五六岁的样子。酒菜摆了满满一桌。四人正围坐着说笑。
耿生突然走进房内,笑着喊道:“有一个不速之客来到!”里面的人大为惊慌,奔逃躲避。只有老头出来喝叱道:“是谁闯进人家的内室来了?”耿生说:“这是我家的内室,却被您占了。美酒自己饮,也不邀请主人,岂不有点太吝啬?”老头仔细看了看他说:“你不是这里的主人。”耿生说:“我是狂生耿去病,主人的侄子。”老头致敬说:“久仰大名!久仰大名!”作揖请耿生入坐,喊家人撤换酒肴。耿生不让他换,老头就为耿生斟上酒。耿生说:“咱们是老世交了,刚才酒席上的人没必要回避,还请他们来一起喝酒吧。”老头喊道:“孝儿!”不一会儿,年轻人从外面进来了。老头对耿生说:“这是我的儿子。”孝儿行了个拱手礼坐下。耿生大致问了一下他们的家族姓氏,老头说道:“我叫义君,姓胡。”耿生一向豪爽,谈笑风生。孝儿也很超脱,不同凡俗。两人倾怀畅谈,意气相投,非常喜悦。耿生二十一岁,比孝儿大两岁,就称他为弟。胡叟说道:“听说您的祖父曾经编纂过一部《涂山外传》,您知道吗?”耿生回答说:“知道。”胡叟说:“我是涂山氏的后裔。自唐朝以后的家谱世系我仍然记得,五代以上的就失传了。希望公子能够指教。”耿生大致叙述了涂山女嫁给大禹并帮助他治水的功劳,言谈中丽词妙语,犹如泉涌。胡叟听了大喜,对孝儿说道:“今天有幸听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事情。公子也不是外人,可请你母亲和青凤一起来听听,也好让她们知道我们祖宗的功德。”孝儿便走进了帐幔里面。
一会儿,老妇人带着女郎出来了。耿生仔细看去,女郎柔弱的身姿现出万般娇态,美丽的眼睛流露出聪慧的神色,人间再也找不出比她更漂亮的女子了。胡叟指着妇人说:“这是我的老妻,”又指着女郎说:“这是青凤,是我的侄女,很聪明,所见所闻总是牢记不忘,因此叫来让她听听这些事。”耿生叙述完了又喝酒,两眼紧紧盯着青凤,连眼珠子都不转了。青凤察觉了,就低下了头。耿生暗中去踩青凤的脚,青凤急忙把脚往后缩,脸上也没有怒色。耿生神摇意动,控制不住自已,拍案大声说道:“若得到像青凤这样的妻子,南面为王都不换!”妇人见耿生渐醉越狂,便急忙和青凤一同起身,撩开帏幔走了。耿生很失望,便辞别了胡叟出来。但心里老挂念着青凤,时刻都忘不了。到了夜里,耿生又登上楼去,里面兰麝芳香仍存。凝神等待了一整夜,始终寂静无声。他回家和妻子商议,想把家搬到楼上去住,盼望能再遇见青凤。妻子不同意,耿生于是自己前去,住在楼下读书。
夜里,耿生刚刚靠在桌子上,只见一个鬼披头散发地进了门,脸黑如漆,瞪着两眼看着耿生。耿生笑了笑,用手指蘸着墨汁涂黑自己的脸,目光灼灼地和鬼对视,那鬼很羞惭地走了。第二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耿生吹灭了蜡烛正想睡觉,忽然听见楼后面的门插销发出呯的一声响。耿生急忙起来过去探看,原来门扇半开了。不一会儿听到细碎的脚步声,有人拿着点燃的蜡烛从房子里出来。一看,竟是青凤。青凤猛然看见耿生,吓得往后便退,急忙回去把两扇门关上。耿生直挺挺地跪下,对门内的青凤说:“小生冒着险恶而来,确实是为了您的缘故。幸好这里没有别人,您能让我握一下手,我死了也不遗憾了。”青凤远远地隔着门说:“您对我情深意挚,我岂能不知道!只是叔父管束得很严,我不敢答应您的要求。”耿生苦苦哀求说:“我现在也不敢再有和您握手的奢望了,只想见您一面就满足了。”青凤好似同意了,开门出来,抓着耿生的胳膊拉他起来。
耿生喜出望外,两个携手到了楼下。耿生把青凤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膝上。青凤说道:“幸好有缘分,过了今夜,就是相思也没有用了。”耿生问:“为什么?”青凤回答说:“阿叔畏惧您太狂,所以变成厉鬼来吓唬您,您却纹丝不动。现在他已另找好了别的住处,全家人都搬东西到新居去了。我留下看守,明天就走了。”说完就想离去,说:“恐怕叔叔回来。”耿生硬不让她走,想和她亲热。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胡叟不声不响地进来了。青凤又羞又怕,无地自容,低着头倚在床上,手拈衣带不说话。胡叟愤怒地说:“贱丫头辱没了我的门户,再不快走,就用鞭子抽你了!”青凤低着头急忙走了,胡叟也跟了出去。耿生尾随在后面,听见胡叟不住地怒骂,又听见青凤嘤嘤的小声抽泣。耿生心如刀割,大声说:“罪在小生身上,于青凤有什么关系?倘若饶了青凤,任你刀砍斧剁,小生甘愿自身承受!”过了很长时间,一点动静也没有了,耿生这才回去睡觉。
从此以后,宅院里再也没出现过怪异的声息。耿生的叔叔听说后认为耿生不同寻常,愿意把房子卖给他住,也不计较价钱多少。耿生很乐意,便把家口搬了过来。住了一年多,耿生觉得非常舒适,但一刻也没忘记青凤。
正巧清明节上坟回来,耿生见到两只小狐狸被大狗追逼。一只钻进荒草丛中逃窜了;另一只惊慌失措,沿路奔跑,看见耿生,便依依不舍地哀啼着,很温顺地伏首垂耳,好似求他援救。耿生很可怜它,便解开衣襟,把它提起来抱回了家。关上门,把它放在床上,一看竟是青凤。耿生大喜,赶忙慰问她。青凤说:“刚才和丫鬟在外面游玩,遭此大难。如果不是郎君相救,我必定葬身狗腹无疑。希望您不要因为我不是人类而厌恶我。”耿生说:“我天天都思念你,真是魂绕梦想。现在见到你,如获至宝,怎会厌恶呢!”青凤说:“这也是天数,不是因为遭此大难,怎么能够跟随您呢?而且这真是太幸运了!丫鬟一定以为我已经死了,这样正好可以和您终生在一起了。”耿生很高兴,便整理好另一间屋让青凤住下。
过了二年多,一天夜里耿生正在读书,孝儿忽然进来了。耿生放下书卷,惊讶地问他来干什么。孝儿跪在地上,悲伤地说:“家父将遭横难,非您不能拯救。他本想亲自来求您,又恐怕您不愿见他,所以只好让我来了。”耿生问:“什么事?”孝儿说:“您认识莫三郎吗?”耿生说:“他是我同窗学友的儿子。”孝儿说:“明日他将经过您的门前。倘若他携带着猎来的狐狸,希望您能把它要过来留下。”耿生说:“那一年楼下的羞辱,我至今耿耿于怀,他的事我不想过问。若非要我效微劳的话,非让青凤来求不可!”孝儿落泪说:“凤妹已死于荒野三年了!”耿生气愤地用袖子一拂衣服,说:“既然如此,那怨恨就更深了!”说完拿起书卷高声朗读起来,再也不去理他。孝儿从地上爬起来,失声痛哭,用衣袖遮掩着脸走了。耿生到了青凤那里,把事情告诉了她。青凤大惊失色说:“你究竟救不救他?”耿生说道:“救是肯定救他;刚才之所以没答应,是想报复一下他以前的蛮横罢了。”青凤这才高兴地说:“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叔叔才长起来。过去虽然受到他的责罚,按照家规也是应该那样的。”耿生说:“的确是这样,只是使人不能不耿耿于怀罢了。假若你那次真死了,我决不会救他。”青凤笑着说:“你的心可真狠啊!”
第二天,莫三郎果然来到,他骑着胸带饰金的骏马,佩带着绣有猛虎的弓套,侍从众多,很有声势。耿生出门迎接他,见他猎获的禽兽非常多。其中有一只黑狐狸,伤口流出的血把皮毛都染红了;用手摸了摸它,身上还温和。耿生便假说自己的皮衣破了,请求要这只狐狸的皮来补缀。莫三郎很慷慨地解下它相赠。耿生把狐狸交给了青凤,这才去与客人欢饮。客人走了以后,青凤把狐狸抱在怀里,过了三天它才苏醒,一转身又变成了胡叟。胡叟一抬眼看见了青凤,怀疑这不是在人间。青凤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给他听。胡叟于是向耿生下拜,面色羞惭,对以前的过失表示歉意,又很高兴地看着青凤说:“我本来就说你不曾死,今天果真证实了。”青凤对耿生说:“您若爱怜我的话,还求您把楼房借给我家住,好让我能够对老人尽点孝心。”耿生答应了她的要求。胡叟面带愧色道谢告别而去。
到了夜里,胡叟全家果然搬来了。从此两家亲如家人父子,不再互相猜忌。耿生在书房居住,孝儿经常来与他交谈。耿生的正妻生的儿子渐渐长大了,就让孝儿作他的老师;孝儿循循善诱,很有老师的风范。
邳州市:碾庄镇岱山村(邳州市西43公里)大耿庄(邳州市西28公里)、耿埠(邳州市西北10公里);宿迁市:耿车镇(宿迁市西南10公里)、耿东南庄(沭阳县东南27公里)、耿桥(沭阳县东南25公里)、耿圩镇、耿圩(沭阳县西南10公里)、耿庄(沭阳县南17公里)、耿庄(泗阳县西20公里);南京市:耿岗村(江宁长途车站东南4公里)、耿家庄、沙耿、小耿家、耿家(溧水县南22公里)、耿家岗(南京东北2公里)、耿家岗(南京东南15公里)、耿涧村(江宁区西南10公里)、南耿(南京偏东北19公里)、下耿家凹、上耿家凹(浦口区西南12公里);盐城市:耿葛庄(盐城西南22公里)、耿家祠(射阳县西南22公里)、耿庄(滨海县北15公里)、耿伙村(盐城市解放路启明星计算机培训中心);扬州市:耿管营(扬州市东南8公里)、耿家圩(宝应县东南18公里)、耿庄(仪征市北4公里);徐州市:耿河(徐州市东南46公里,观音机场)、耿集(贾旺区东南20公里)、耿李庄(丰县西北23公里)、耿孟庄(沛县西10公里)、耿庙(沛县南5公里)、耿小楼、耿新庄、耿攒楼(铜山县,徐州市西北30公里)、耿朱园(贾旺区西北6公里)、耿庄(丰县东南28公里)、耿庄(沛县东南20公里)、耿庄(邳州市西北28公里)、耿庄(睢宁县西22公里)、耿庄徐州东北20公里,贾旺区)、耿庄(贾旺区东20公里)西耿集(徐州东33公里,铜山县)、张耿庄(沛县西北22公里);常熟市:耿家坝(常熟市北10公里,王市镇)、耿径门(常熟市东北15公里,王市镇);无锡市:耿家村(江阴市西南10公里)、耿家村(江阴市东南15公里)、路耿下村、路耿下后村(无锡市客运西站南10公里、湖滨区)、朱杨耿家村(江阴市南15公里)、耿家巷(江阴市东南12公里);金坛市:耿家村(金坛市东北4公里)、耿庄,西村,小耿庄等十个村庄(金坛市西北20公里);镇江市:耿家梨园(镇江市偏东北20公里,大港客运站北6公里));泰州市:耿家园(泰州市偏东北28公里)、大耿家庄(泰兴市东北6公里);淮安市:耿老圩(淮安市北30公里);连云港市:耿庄(灌南县东北22公里,灌云东25公里)、小耿庄(灌南县偏北15公里)、小耿庄(连云港东南16公里,灌云县板浦镇)。
时间: 2017年11月12日
地点 :汤原县太平川乡太安村孔家
采访人员: 张志刚、谢伟、冯福才、冯雨
抗日战争时期,汤原县是下江中心县委所在地,太平川地区,更是著名的红地盘,抗日组织遍布,抗联活动频繁。八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太平川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老人们故去,老房子拆除,老物件消失,很难再寻找到当年抗日的踪迹了。2017年秋冬时节,在太平川一家简陋的农舍里,在屋主人古老的家谱的末页,一首七律抗日诗篇被发现。它像一缕阳光,照射进漫漫历史空间,让人们窥见了昔日下江军民共御顽敌的画面。
患难兄弟手足般,枪淋弹雨几多年。
优秀儿女齐参战,同心同德灭敌顽。
庆余屯中孔庆余,舍死忘生助抗联。
但愿抗日成功后,你我兄弟乐晚年。
东北抗联第六军 夏云杰 、冯仲云。
伪满康德三年仲秋。
这首七律抗日诗篇的发现,引起了抗联斗争史研究人员和抗联后代极大兴趣,汤原县博物馆、抗联后代联谊会等前往考证。2017年11月9日,笔者也前往太平川,采访了珍藏抗日诗篇的孔祥吉老人。
笔 者 :请您说说家谱书上那首七律抗日诗的情况。
孔祥吉: 我岁数小,我接家谱才几年呀。我是七几年接的家谱。原来在我父亲家搁着,我父亲去世了,才传到我这经管。俺家老头活着他也没说。为啥写这顶上,我这么考虑,日本子来了顶架(东北方言,总、经常的意思。)搜查,他再搜查不能搜查家谱。就这么地,就写在这谱书后面了。
笔 者 :怎么来的不知道?
孔祥吉: 不知道。
笔 者: 那你爷爷识字吗?有文化吗?
孔祥吉: 他识几个字不多,会打算盘。那时候,虽说我家是大户,就父亲私熟念了二年,我老叔,一个字不识。那时候没地方念书去,都不识字。
俺们家不像老耿家(注释1),吃小灶,俺们家人都和劳金(长工)一样吃,半夜起来,吃完饭你该干啥干啥去。我四叔那时候,还整个狗皮箍脖灵盖(膝盖)上。现在跟人家说人家都不信。缝脖灵盖上干啥?抗磨(保护裤子耐磨)呗!
结果有些令人失望,那首七律抗日诗篇背后的故事没人知晓,那显然是精彩的,而它随着历史的烽烟隐去了,几乎不可能再被人们所知了。
遗憾之余顿笔思考,我只好再询问主人陈年古事,力求给读者一个完整解释,还原一段抗日传奇。
家谱的主人姓孔,叫孔祥吉,依照家谱的排序,他该是孔夫子的第75代后裔,是“焚书坑儒”之后逃亡云南的一支,这一孔姓旁系后迁徙山东福山,那就是孔祥吉的祖先。
孔祥吉采访笔录:
笔者: 请您谈一下老孔家的情况,包括家史和抗日的事,咱们就打开话匣子唠家史吧,随便唠。
孔祥吉 :我叫孔祥吉,今年74岁,1944年6月30日出生。我爷爷孔庆余,父亲孔凡喜,我是爷爷的长孙。
我们家山东省福山县人,闯关东过来的。那时候(晚清时期)我祖太爷只身一人,挑八股绳(指做生意的担子,前面四股绳,后面四股绳,拢起了两边的担子,民间称为八股绳。)过来的,边走边做小买卖,卖个针头线脑的。就好象货朗扁担似的,走那那是店。后来到了江南吉林省三姓城火龙沟站住脚了。后来祖太奶打听其下落,没打听着,其实,我祖太爷在江南那嘎,就派大儿子孔宪和来找。二儿子又来找,可下打听着了,在江南火龙沟。那就是我的祖爷爷。后来就给我祖爷爷结婚了,和当地范家女子结婚。
在家里这边,我祖太奶奶抽签,抽到一个凶签,说是五个小孩围着一口棺材哭。她再也坐不住了,谁劝也不行,着急忙慌,只身出发奔北大荒寻亲,抿装脚,走了半年,到江南火龙沟还真找到了家人。
结果,我祖爷爷死了,他的二儿也死了,扔下五个孩子。我祖太爷爷的哥哥,终生未娶,就为扶持侄女侄子长大成人,谁劝也不行。那时候也像现在扶贫似的,官家给一挂车,全家就来汤原县了。开地,有良田几百倾,开油房。后来,日本人来了,缴地照,缴枪照。地就没那么多了。
孔祥吉所述的孔家先祖闯关东的事,汤原县志有记载:
民妇孔刘氏,山东福山县人。于前清光绪三十二年,举家由吉林三姓迁居汤原县城东北太平川地方,系甲长孔庆余之祖母,生而贤淑,又秉母训。十九岁于归孔氏。翁姑早逝,佐夫、子紫勤俭持家,生二字,长宪和,次宪周。时因年荒。抚夫远出谋生计,二十余载无音耗,历尽艰辛,抚养二子成立 ,乃命长子宪和出外寻父 。时宪和二十一岁,东奔西驰数千里,遍历城乡里,年余无耗。恐母忧念,不得已旋里。又二年复遣次子宪周寻父,行至吉林三姓界北大垃子地方,父子得相遇。又数年无耗,适有邻人郑性者,道及其父子在外做小负贩,次子已娶妻生子。乃复遣长子宪和往寻,乃得相遇。又数年,闻夫昭魁、次子宪周相继病故,氏哭望天涯,痛不欲生。至光绪二十五年,长子宪和迎母就养吉林。三十二年举家迁居汤圆,一门孝友,诚该氏训迪有方之所致也。
邻里述其形状于大府,于民国十五年5月,奉大总统令,给与红绶银章一座,“乡里矜式”匾额一架。
此段文字记述,与孔祥吉所述稍有偏差。意思是说:孔祥吉爷爷孔庆余的爷爷孔昭魁,灾荒年别妻离子,挑着货郎担子独闯关东谋生,落脚于依兰县火龙沟地方。其妻在家独自抚养两个幼子,历尽艰辛抚养大孩子,先后遣其去关东寻父,终于得见。又十余年后,长子回乡接母去关东就养,其夫已亡,二儿子亦亡,抛下寡妻刘氏并三子二女。其后,全家迁徙汤原县垦荒务农,开办油房,置办家业,家业渐兴,富甲一方。民国大总统令,授与红绶章一座,“乡里矜式”匾额一架。
这是一段凄惋传奇的经历,孔家人勤勉贤达,悯贫,虽少有文化,却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熏淘,继承了优秀的民族精神。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孔家在乱世中舍命与日寇周旋,为抗日出力的义举了。
孔家为抗联筹集布匹、粮食、药品。冯仲云遇险获救,夏云阶(注释2)被护送上山。老孔家为抗日贡献了一切,包括两个儿子的命……
笔 者: 老孔家抗日的事,您都有啥记忆,都说说吧。
孔祥吉: 赵尚志、夏云阶、张寿篯,周保中,祁致中、戴洪宾、谢文东、李华堂都来过我家。王明贵(注释3)也来过我家,王明贵就是在我家参加抗联的,他就是顶俺家去一个人,他替我们家去的。王明贵外号叫王十老三,金沟刹金子的,那时候兴拜把子,嗑头联香,他排行十三,叫王十老三。
我说这个你们可能不信,这是我母亲说的,我们家一宿放六回桌子没亮天。一会儿抗日队来了,一会日本子来了,一会又是三十八团来了,一会儿又是山林警察来了。谁来了你都得招待,人家说要吃猪肉,你得马上去给杀猪去。不管黑天白天,来了就是先吃饭,旁的不讲,先吃饭。正吃饭呢,就起队了,到那得先吃饭。那时候也别说胡子和抗日队了,都穿的靰鞡,系的靰鞡草,这鞋呀,两只都不能一堆脱呀,这只系好了,那只再脱。你知道啥时候来令起队呀,正吃饭呢,端饭腕起队走了。到那得先吃饭,这顿饭吃了,那顿饭到那吃,到那去不一定呢。
那时候俺们家,那时候粮食也不值钱。那时候不卖粮不给你布,给抗日队整多少布呀,白布,整到山里去染了做军装,我们家都没少整。药,我姥爷于药铺(孔祥吉姥爷绰号于药铺),药都没少给整。
笔 者: 据说冯仲云在你家遇险,是假扮你太奶奶的儿子脱险的。
孔祥吉: 当年冯仲云在我家,表面上就是我家的长工,以长工做掩盖(掩护),顶架(东北方言,长时间的意思)在我们家。他有个名号,叫冯瞎子,他不戴眼镜嘛。
有一天,日本子来搜查来了,又是警察署,又是宪队兵的,来了不少。来的挺突然,想躲躲不了了。我太太和我爷爷一看,就给弄炕上去了,假装有病了,搁那守着(在那守护着)。日本子来了,问,老太太几个儿子?其实我太太她三个儿子。四个儿子。炕上躺的谁?炕上躺的我老儿子。他乍了?得伤寒病了。日本子寻思半天呀,一看也挺属实,一看真四个儿子,我爷爷老大,我二爷我三爷,加他四个,这样就给他掩盖(掩护)过去了。还有一回,抗联和日子干仗,退却了,打的日本子的洋白面和枪啥的,就来不及了(来不及带走了),就塞到我家的黑天棚里了。这日本子来了就搜查呀,这要是搜去了还了得了。都上去了,登梯子上去了,用枪在那搁楼(东北方言,拨拢的意思。),拨拉半天,寻思寻思又下来了,没发现,那要是发现就完了。
笔 者: 老孔家为抗日贡献的太多了。
孔祥吉: 今天我说实话了,我大爷我二大爷都是为抗联死的,为抗日死的。怎么说呢?我大爷是肺结核,那不是送剁子嘛(剁子,用骡马驼运物资送往某处,称送剁子),偷着往山里送小米,走半道遇到山林警察队。就跑,在山里能有好道嘛,还牵着马,驮着小米。后来可下跑出来了,还掉炕洞沟(东北方言,指沼泽、漂垡甸子、沟塘等山林难行地域。)里了,那让人撵的就没个样了。我大爷他是肺结核,他肺结核挺严重,肺结核就犯了,我二大爷还掉炕洞沟里了,腿摔折了,没让人抓去还挺好。那时候乱巴地(东北方言,指混乱荒蔽的年代。)的时候,缺医少药的,也没有先生(医生),买药也没有地方买去。我大爷的肺结核就拖严重了,那时候他俩就差两三岁,我大爷不超过二十五岁,我二大爷也就二十二三岁,就先后都死了。
夏云阶在我家养病,警察来搜查来了,我爷爷让我父亲护送上山,自己出面应付敌人。我父亲护送夏云阶上山的时候,可能都不到二十岁,顶多二十岁,也喜欢摆弄枪,想参加抗联。两个弟弟都小,才十来岁,两个哥哥都死了,家里没人,脱不开。老夏说,不去就不去吧,不去也能给抗联做事,在家里也一样抗日。他就参加了青年队,晚上把鬼子的电线杆子拉折了,白天再给埋上,日本人白天还得让你大户人家出人给埋上。
老孔家炕热乎!老孔家小米粥香!老抗联们记着老孔家的好,回访老区多次探望孔家。老孔家和抗联心连心,为解救蒙寃入狱的抗联老兵,孔庆余两进京城找冯仲云。
笔 者: 你爷爷后来见过冯仲云吗?
孔祥吉: 五几年的时候,好像是五五年,我父亲还去北京找过冯仲云,还是为别人的事。怎么说呢,这事说也行不说也行。
笔 者: 没事,现在无所谓,说吧。
孔祥吉 :张传福你知道嘛?张传福的四哥张合(注释4),他不也是抗联的团长嘛。好像五几年,他家不有点啥事了,就让人搁(关押)起来了,掐尖入狱了。完了,他家人就来找我爷,要不怎能上北京呢。头一次去接待了。那个时候接待行呀,你一个老地主,随便去呢。冯仲云给说一句话,就把老张头子放了。具体怎么说的,说的啥,不知道。给说话就行了呗,人家那么大的官。就是为他的事去的。
为啥事蹲芭篱子呢,好像老张头吧,在我的记忆里,大跃进那几年受管制,戴个牌子,扎个麻绳头子,在车站晃悠晃悠。老张头家成分不也高嘛,像我们似的,都富农地主的。
笔 者: 你不是说去冯仲云那两次嘛,那第二次怎么个情况?
孔祥吉: 还有一次人家没接见,说是去开会了。
笔 者: 有这种可能。
孔祥吉: 八几年的时候王明贵王钧(注释5)回访革命老区,都上我们家来过。在乡里会见后,我父亲要回家,王明贵不让,非拉我父亲吃饭,还得挨着他坐着。老孔家炕热呼,老孔家的小米粥香,好喝!他们都还记着老孔家的好。王明贵家,王钧家,我都去串过门,还在他们家吃过饭。
土改中,孔家被划为地主。孔家没有因为帮助抗联抗日受到褒奖,却因为地主成分饱受歧视。这应该是民族的悲哀!
笔 者: 土改时老孔家的情况怎么样?
孔祥吉 :说实在的,俺们家成分吧,头前是地主,后来整个富农,后来化中,后来又整个富农。怎么回事呢?说起话长了,五八年,我五七年我小学毕业,考中学没考上。五八年不大跃进嘛,我十五,就考那个汤原有个奇克职业学校,属于中传。考上了,考上了我就去村上开介绍信,人家要介绍信。那时候有个文书,叫王天成。那时候咱岁数小,好像低人一等似地。他说你是谁家的?我说我是老孔家的。孔庆余家的?我说嗯那。你家什么成分?瞅瞅本,我说化中农。他说你家乍能化中呢?我说人家定的就是化中呀。你家不是化中,是富农。拿就给改了。完以后又是富农了。
完考上学校,念了三年书。60年毕业了,荣丰鱼场实习二年,完了分配。在那念书吧,你成分不好,另眼看待。完了毕业了,分配了,都分配了。我们分配在依兰。人家不接收,又回来了,回到荣丰鱼场。那时候赶上精减嘛,下放自留人员。那时候归佳木斯水产局管,水产局王局长李科长,说你们已经安排不了,我们三个,你们先回家等待吧。你们吧也不算下乡,也不算插队,也不算知识青年。等待分配,一定给你们安排。这话说的挺死,我们就等,等到七几年了,62年回来的。去找了两回,我两个同学去找的,佳木斯水产局找,人家说安排不了。去荣丰鱼场找,人家说,哎呀,你们来晚了。人家都安排完了。那完了,咱们也没有门路。回来再等吧,后来也放弃了。我们同学大多数都安排了,后来都退休了,有的都死了。我那是岁数最小的,人家都安排了,都退休了。
笔 者: 那是荣丰鱼场,你应该是荣丰鱼场的职工。
孔祥吉: 嗯那。
笔 者: 你这个家谱上写的这首诗,如果经专家考证,确定是冯仲云夏云阶写的诗,那就是革命文物。它本身没有啥经济价值,但是它有重要的历史与政治价值,对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属于你们家,它更重要的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所以,我建议你,要妥善地保管好这个东西,不要谁来了都给人家看,那些照片也是一样。你们孔家勤勉贤达,伸明大义,为乡里称道。孔老夫子的七十五代后裔,能为抗日做出贡献,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后记
孔庆余,汤原县太平川乡兴隆村(庆余屯)之首住民。庆余祖辈晚清年间独闯关东,初落脚于江南火龙沟,民国初年举家迁居汤原太平川,开荒种地,置办油房,家业渐兴,始有庆余屯。
《汤原县志》载:1934年日本侵略军进驻太平川后,孔庆余避之唯恐不及很少抛头露面。同年6月抗联派人下山,与孔庆瑜会晤,孔庆余毫不犹豫捐出抢二支、马八匹、粮食若干。从此以后孔庆余曾多次为抗日武装筹措枪支弹药粮食衣物,其家亦为抗日武装下山停留,随时提供方便。夏云杰军长曾在其家养病休整。伪军警察觉孔庆余与抗联往来,于1936年5月至八月间,连续数次突袭搜查。一次日军进村恰逢夏云街患重感冒,发烧在孔家治疗。孔庆余令儿子套马车将夏军长迅速送出转移。自己出面应付敌人,使夏军长免遇敌人遭遇。
1957年,孔庆余七十岁,因病逝世于太平川。
抗日战争时期,汤原地区抗日民众四起,高潮时军队数千,抗日组织遍布城乡。仅汤原东北太平川一带,既有孔庆余、黄友、贾友等开明士绅筹措枪支马匹粮食药品支援抗日。孔庆余家仅为一代表人物。此番景象正印证了毛主席的著名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引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注释 :
1、老耿家,汤原县太平川反动恶霸地主耿子修。耿家勾结日寇,捕杀抗联及抗日群众,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2、冯仲云,东北抗联六军政委,东北抗联三路军总政委。解放后任松江省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副部长。夏云阶,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牺牲。
3、王明贵,抗联六军三师师长,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队长。解放战争中任嫩江军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八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60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铁道兵副司令员、公安十九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
4、张传福,东北抗联六军二师师长,1938年西征途中牺牲。张合,张传福胞兄,抗联六军团长。光复后加入三江人民自治军,参加剿匪斗争。
5、王钧,东北抗联六军保安团政治部主任,三路军三支队参谋长。解放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省体委主任。
本族十二世以前,未统一命名,故重袭者多,十三、十四世谨按数字稍微更正,自十五世后,按世命字,使闻名而知世,知世而自知尊免,今将原谱命名恭录如下:
15世 以升恒际盛
16世 原本溯欣香
17世 之选振敬道
18世 滋乐夏琴章
19世 大有履丰泰
20世 业显裕光扬
21世 允修继世远
22世 笃守延年长
23世 化泽兴书俊
24世 令绪溥芬芳
25世 名儒建谟烈
26世 志士立纪纲
27世 经营学恭俭
28世 谦和致吉祥
29世 传声时保佑
30世 作正汝其康
31世 念诒应锡福
32世 景祚遇明良
33世 承荫连金桂
34世 清怀萃慕棠
35世 秉文仪式玉
36世 奉晋度如璋
37世 象复绵贞利
38世 体乾静审详
39世 克仁维卓尔
40世 云代衍馀庆
附记
昌乐赵姓(北关赵)分布简介
自始祖赵成定居昌乐已六百余年,其后代在本县和外县散居多处。今将有记载的居地介绍如下:
北关 城里 懒边 北三里 管庄 耿家庄子 北黄埠 孤山庙 大北庄 石家庄 孙家庄子 青田胡 吴庙 赵庙 水南流 九级 任疃 南楼 后牟 邢家河 东田 曲家庄 商家庄 东西徐 马家庄子 西崔 北郝 梁家庄 西耿安 泉尔头 郭齐 泥沟 解召 石人坡 安上胡 石庙子 七里沟 大刘庄 南郝街 高村 朱家庄 下楼 边下 乔官街 苗埠 西河下 君求庄 龙泉院 下庄 颉头仓 康家庄 北岩街 黄村 赵家庄子 庞家庄子 青上 三冢子 小河西 荣家阳阜 丛家阳阜 高家阳阜 和睦官庄 刘家河岔 傅家河岔 花园 黄家洼 陈木匠庄 王疃 花家岭 崖头 营丘 耿家店 孟家宅科 冀家庄 斟灌 嗑达 贝子府 张潮庄 西郝 石埠 翟家庄 官地 韩家宅 小王庄 金家庄 夏仪何家 郝家老庄 古疃 石陇子 四道房 申明亭 博罗僧沟 娄家庄 潍县南关 潍县南小田庄 益都洱河西 祝家庄 临朐五井 安丘景芝 老龙沟 诸成相州 昌邑赵家庄 莱阳苑上 朱茂庄 高密崔家庄 内蒙赤峰等地及东北多处。
现在的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乳山市司马庄村
司马庄于氏资料整理(高林)
于,是当代中国一个大姓,于氏来源却并不多。于氏主流是源于姬姓,始祖为邘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夺得天下,武王大举分封,其第二子被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史称邘叔。后来邘国灭亡,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另外据《路史》所载,东海(东海郡为于氏之郡望)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有此可知,此支于氏仍然为邘叔之后。于氏第三支便是不同于以上两支,中国古代有淳于氏,历史记载淳于氏原为姜太公之后,唐朝宪宗李纯时期为了避讳宪宗名讳而改为于氏,宋代以后部分后人依然恢复为淳于氏,还有一些则依然采用于姓。自然这部分于氏后人并不多。由此可知于氏之主流正宗仍为姬姓邘叔之后。
两千多年以来,于氏族人多居于北方,尤其在山东、河南等省份人数众多。其中山东乳山司马庄于氏是长久以来于氏家族的一支优秀代表。 乳山信息港资料显示:于氏第一代(邘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代表人物第九代于劂、第十代于乾、于坤;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迁至山东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为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据司马庄《于氏谱族》记载:广公世居文登之赤山,大宋南渡时,金兵乱华,公自赤山迁居宁海州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赫家疃,离城一百四十里,历宋而元明清,国朝乾隆元年奉宪裁登州四卫,而以大嵩卫为海阳县,割莱阳之行村林次嵩山三乡宁海之乳山亦柰丐盖,自文登入海阳迄今千余年。(于春喜先生提供)
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可能是在唐朝时期从山东临沂郯城迁往山东荣成赤山。东汉时期有著名的于氏族人于定国,于定国乃东海郡人(郯城即属于东海郡),因此司马庄于氏有可能为于定国后裔。
但是对于司马庄于氏和大水泊于氏的迁徙顺序至今为止仍有疑问,到底是赤山于氏是先到了司马庄后来又搬到了大水泊开辟了大水泊于氏,还是分别从赤山搬到了司马庄和大水泊或者分别搬到司马庄和大水泊之后,司马庄又有人搬到了大水泊,这个恐怕还要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才行。不过据司马庄于氏二十四代于春喜先生介绍,大水泊于氏第三代于坚的墓在乳山,建国前大水泊仍有人到乳山扫墓,且司马庄人一致认为司马庄于肯定不是从大水泊迁来的。
今年暑假回家之后我曾骑自行车数十里地到司马庄于氏祖居之地——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司马庄村(该村现分为南司马庄、北司马庄、东司马庄三个行政村,三个村除了少数高姓等人家之外几乎都姓于。南司马庄为明朝天启年间于氏第十三代孙于象泽、于象渭兄弟所立)了解情况。司马庄于氏原有族谱,可惜该谱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值得庆幸的是,司马庄于氏部分族人仍保留了部分手抄本族谱。经过打听,我在南司马庄村见到了司马庄于氏第二十五代孙于开国老先生所藏的族谱。从于开国老先生那里了解到,司马庄于氏始祖于广,金时自荣成赤山迁于现在的司马庄。于广六世孙于仲保,字元卿,元朝至正二年赐进士第,授兖州路军民总管,诏拜兵部司马督理戍务。司马庄村的名字由此而得。于仲保每次回家探亲之时都会在棘子沟下马,走的时候又在棘子沟上马。棘子沟就是现在的乳山寨驾马沟村,驾马沟村的村名便是由此而来。明朝万历十四年司马庄于氏始修族谱。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字子寿)兄弟主持编修。此后分别于清雍正年间由十六世于淳耀,乾隆年间由十七世于化鹏、于载栋,嘉庆年间由十八世于良嗣、于国玉,道光年间由十九世于钟彦,光绪年间由二十世于景义,民国十年由二十三世于雅亭,民国二十五年由二十一世于魁建进行了于氏族谱的重修,共历八修。不过历经八修的族谱在文革时期却未能幸免。幸亏于开国老先生的父亲参与了最后一次修谱,于开国老先生就是利用他父亲所留下的手稿整理出了现在所存的司马庄于氏族谱。但这份族谱除了前面部分,从第八世以后基本只有司马庄当地的分支。不过现在了解到在其他司马庄于氏后裔分布地保留了部分于氏家谱资料,像乳山寨镇管村的于春喜先生(年字辈),乳山寨镇改造夼村以及辽宁部分宗亲。并且没有家谱的于氏族谱亦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挂谱,如果司马庄于氏重修族谱的话,在资料收集方面应该不难。司马庄于氏亦有字辈传世,明朝万历年间第一次修谱的时候,定下二十字“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民国二十五年最后一次修谱又定下二十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于氏族人皆依于氏先人所定字辈来取名字。至于现在司马庄于氏族人的辈分分布情况,虽未实地调查过,但是据乳山寨镇到根见村我高氏一位升字辈曾祖爷说在赤家口村有于氏二十一世崇字辈在(昨天晚上在网上碰巧认识了一个司马庄于氏二十三代天字辈的人,他岁数不大辈分却非常大,据他说赤家口已经没有二十一代了,尽管如此其他村子里还是有可能有的),另外于开国老先生说在司马庄村有于氏二十八世间字辈在,据我一个表哥说在夏村于家庄有六十多岁的二十七世性字辈在,那么于家庄应该有二十九世之字辈,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庄于氏的最大辈分与最小辈分了。
作者:218802442006-10-26 15:25 回复此发言
--------------------------------------------------------------------------------
2 乳山司马庄于氏资料整理(高林)
我的母亲属于司马庄于氏二十五世开字辈。
需要补充一下,网上看到对司马庄于氏字辈有很多误传,有传为“祠际维崇心”有传为“天年开福性”有传为“天年开复幸”有有传为“天世年复行”等等,这些都是错的,我所写的字辈是从司马庄于氏族谱中抄出来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对于这些字辈司马庄人已经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了,当年祖上修谱的时候为何选用这几个字可能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另外,已经迁出威海地区的于氏族人,有很多都说自己是出自司马庄或者大水泊,在这里需要更正一下,司马庄原属于登州府宁海州,原名为赫家疃,因为于仲保官诏兵部司马而更名为司马庄,现在司马庄分为东、南、北三个行政村,后来曾一度归属于烟台海阳县,现在属于威海乳山市乳山寨镇;大水泊原属于登州府文登县,现在仍属于威海文登市大水泊镇。许多外地宗亲对司马庄和大水泊属于哪儿,经常有搞错的情况。
根据于开国老先生手中的族谱记载于氏后人迁徙分布情况:
兴友公(十一世)长子贡甫公(十二世长支)后裔:北司马庄、台上、大管村、西岚村、平岚村、黄埠崖村等。
兴友公次子贡禄公后裔:赤家口、沙沟子、楼村、山前、小管村、水道、曲化庄、江村、官庄、南耿家、柳家、野子、北司马庄、乳山寨、西周格庄、凤台顶、腾河、崐嵛山、玉皇山后、于家庄、康家、河口、高家屯、胡仑、东耿家、西北岛以及外迁等。
兴友公三子应祯公:北司马庄、汪水西庄、宋家河、赤家口、丛麻院以及外迁辽东等。
兴友公四子应祥公(生六子:象泽、象洷、象渭、象渚、象澜、象):南司马庄、滕河、高家兴、于家庄、江村洼、南兴善、七家、台上、北司马庄、平岚、猪栏夼、沙沟、圈港等。
兴友公五子应聘公:院里山后、台上等。
另外第十世才富公后裔迁东司马庄、赤家口、打磨、腾河、横山后、独家、仇家兴、井子、夏楚、石巷南头、徽湛、于家河、小疃、申家等。
十一世伯友公后裔迁杜家、金(石青)岭、小安、桑行埠等。
十一世胜友公后裔迁改造夼、乳山寨、官庄等。
除了十二世以前有迁出司马庄到了牟平和诸往流水头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十二世以后迁出司马庄的。另有乳山寨村后裔迁往人石等村。于开国老先生介绍司马庄可能有人迁到大水泊,可能是广公六世孙于渊(于广—于全—于三公—于大春—于德仁—于渊),不过即使有这么一支迁到了大水泊,那么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在于渊之前大水泊已经有于氏族人了,所以于渊不是最先到大水泊的于氏族人,大水泊家谱记载大水泊第一代为于敬祖,大约为北宋时期的人。在司马庄谱中也有一个于敬祖,但是这个于敬祖是广公的四世孙,应该是元朝末年的人,所以这这个于敬祖与大水泊于敬祖是两个人。
从乳山市县志得知,于氏为乳山市为第一大姓,于氏遍及乳山各个乡镇。其中司马庄于氏分布于夏村镇、诸往镇、乳山寨镇等地,司马庄于氏也是乳山于氏人数最多的一支,另外一部分虽不是司马庄于氏但却属于司马庄于氏同宗,是同出于荣成赤山的文登大水泊于氏,还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属于明朝云南戍边而来的。
有一次无意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寻亲帖子,帖子中说道
“各位老乡,久违了,这里是我从前所记录的关于于氏祖先的点滴文字,希望知情的同宗圆我一个寻根梦!
于氏宗谱补记
据现存之墓碑皇清于尚志(此碑现立于庄河市栗子房镇永记村同春队的北面丘陵之上,于尚学兄或弟)碑文记载:“□□山东登郡海洋县乳山乡石山社司马庄人……乾隆18年(1754年)徙居奉天岫岩所□□社五甲转本□□子民……道光17年3月初刻(1838年)”(此碑及先人于崇佐、于维潭之残碑已于2004年5月被后生拍照)。吾之先祖,由今之山东,漂洋过海至渤海湾之大连庄河,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二代之多,距今整整二百五十一年。向有(1984年)吾长辈于天贵(已故多年),传于氏先祖列宗名录,距现在业已20年。遗憾的是可、载两代没有记录。于氏祖传属字如下:
前20字: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
后20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今以列表方式谨缉如下,有望示于后辈,使其铭记之:
不才后生于开旻于公元2003年8月5日记。”
我第一次知道司马庄于氏的完整字辈,就是从这个帖子里面看到的。后来我也在于开国老先生那里了解到,辽宁确有于氏族人前往司马庄寻根,而且根据司马庄于氏族谱的记载,于尚志并非十五世尚字辈,而是十七世载字辈。
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族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司马庄同宗的文登大水泊于氏更是遍及胶东半岛乃至东北的广大地区,有理由相信,荣成赤山于氏是于氏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威海地区于氏族人也是非常有出息,单乳山市而言,张学良将军结发妻子于凤至出自司马庄于氏,乳山市市委书记为于永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为司马庄于氏二十五世于开路等等。我想,作为乳山第一大姓,于氏族人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于氏族谱中记载司马庄于氏家训:
吾家清白门第诗礼旧族 务要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专意以办国税 勤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面心安平治 勿怀奸诈 事贵含忍勿轻斗争 勿为奸诱 常改己过不谈人非死丧相助 患难相恤 善相劝勉恶相告诫 务行礼义之风以成义和之主各共勉之 勿忽家教
司马庄于氏家庙大门对联:
祖德堪追想当年 垂训遗谋 原志在繁荣百世
云祁感集虽此日 分枝别派 勿忘了骨肉一家
边氏家谱
本文2023-10-13 12:51: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