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孔、南北孔,还有蒙古基因,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相当复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内外孔、南北孔,还有蒙古基因,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相当复杂,第1张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 即家谱体系 。提到家谱就不得不说一下孔氏家族的家谱了。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 历史 上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族谱。 修编家谱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按照孔家世系严谨的修撰程度,孔家的谱系在汉族内部应该是最为严谨和纯正的。

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当代二百多万的孔姓人口之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孔氏家族DNA与蒙古高原贵族后裔十分相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这样解释孔家世系的: 是以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为中心建立的家族谱系 。这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最为庞大的家族体系。

孔子作为中国 历史 上最为出名的文化名人,他存在的意义可谓非凡, 他创造了中国 历史 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学派 ,其光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 ,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正统学派,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费心费力的发展儒学

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家谱的修订已不仅仅成为孔家一门的任务,而成为了整个统治阶级内部的任务, 甚至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任务 ,这也就是孔家家谱为什么能保存那么久,而且一直在延续在编撰的原因。

公元442年,宋文帝免除了孔景等500户的徭役, 让他们专门负责打扫和维护孔林孔墓 ,然而这个人却并不是孔子的后裔,他本姓刘,不过是进入了孔门, 后来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之后才改姓孔的。

虽然改了姓氏,可他终究还是一个外姓仆人,自然是无法进入孔子家族的嫡系—— 也就是正统

当时 历史 有太多的变数和意外,狠人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470年后,也就是公元913年,那是一个群雄逐鹿中原的乱世,有一个叫做孔末的人出现了,他虽然是孔家人,但却是入不得正统的孔景的后裔,乱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 文化永远会输给暴力

这个叫孔末的人带了一帮子叛军或者说是暴徒,暗戳戳的到达了曲阜,曲阜是什么地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此人杀了孔子的第四十二世孙孔光嗣 ,夺了他的家产,冠冕堂皇的号称自己是孔子的嫡系子孙。

俗话说斩草除根,孔末已然是夺得了正统的地位, 自然是不会放过孔光嗣的家人 ,但 历史 总是有太多的意外构成的,孔末在大肆屠杀孔光嗣家人的时候, 有一个叫孔仁玉的孩子 ,因为意外度过了一劫。

虽然孔仁玉是躲过了一劫,后来也在官府的帮助下恢复了正统的位置,但因为孔末之乱,孔氏家族出现了内外孔,之后 孔仁玉的后代被称为内统,而孔末的后代就成了外孔

内外孔的形成与 历史 脱不开干系,是一个 乱世演变的结果 。南北孔的形成以及孔氏家族的蒙古基因,自然也与 历史 脱不了干系,说到底其实和政治也有些关系。

靖康之难 发生之后,皇帝丢下北方的一群烂摊子急匆匆的跑到了南方,虽然说人是跑到了南方, 但作为封建正统文化象征的孔庙还在北方, 1128年,赵构在扬州举行祭祀大典,号召孔子的后裔前来参加,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 孔家在南方建立了南庙

北方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毕竟所投降的地域内汉人众多,为了标榜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了说服那些不安分的汉族士大夫, 金国人在北方也弄了一个"衍圣公" ,南北割据,孔家世系自然也被一分为二,出现了所谓的南孔和北孔。

但 历史 还在发展, 南北割据的局面随着忽必烈铁蹄的逼近而结束 ,在乱世烽烟下建立的这几个正统自然也不能并存,忽必烈下令让南宗为正宗, 孔洙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并没有从浙江衢州搬到山东曲阜。

对于孔洙的这一行为,所有人都很感动,但是政治中心毕竟在北方,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元朝统治者假模假样的册封了一个蒙古姓改姓孔的人入住孔祠,这一招虽能糊弄普通百姓,可要糊弄那些老学究未免有些困难, 于是统治者想到了一个两全的办法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会把自己的 宗亲女子嫁到孔家 ,一方面彰显皇恩浩荡,一方面也想拉拢这个天下第一大家,说到底还是拉了那些以儒家为正统的学子们,让他们为朝廷卖力, 元朝自然也不例外

以此来看孔家出现蒙古基因似乎也并不见怪了。毕竟北宗的孔家几乎都是蒙古人,而南宗孔家的骨子里曾经也流淌了一半的蒙古血液。

孔加世系严谨,却在现在研究之中出现了蒙古基因, 说到底是文化正统与政治正统之间的联谊 ,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标榜文化传统对人而进行的一场博弈, 孔家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孔子世系的发展,其实具有复杂深沉的 历史 原因,王朝的更迭与时代的兴衰,战争的爆发与盛世的繁荣, 文化的活跃与文化禁锢,其实都会对其有所影响, 统治者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

再加上从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常处于一种割据,分裂,战乱频繁的状态,相对稳定的南方变成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无数人向往南方, 南方的温山软玉其实更适宜人的生存 ,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到底也是爱上了南方的温柔与浪漫。

但北方作为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不会被人所舍弃,于是很长时间出现一种对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逼近中原,再加上 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时间统一 ,他们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繁衍生息,早就 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原汉族人的血统基因。

孔家家谱出现的蒙古基因,说到底是一种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之后, 中原汉族的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

时代一直在变化,民族一直在融合,发生改变的,又何止是孔家一家, 孔家家谱不过是北方民族基因变化的一个缩影罢了。

其实在当代 社会 ,孔家的血统是否正统,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文化,重要的是它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刻内涵, 重要的是那被世人标榜的伦理道德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观念

祖先信仰在当代 社会 其实是缺失的,这并不是一种封建文化糟粕,而是一种对逝去人的怀念和一种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现代 社会 因为缺失而发生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免让人无奈,清明节请人哭灵, 请人祭祀的一些事情让人不解 ,其中所形成的巨大商业产业链更是让人不免无奈,祖先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家谱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值得现代人深思。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第80代孙孔文泰。根据查询古今历史网显示,孔子在传统中国一直被作为“至圣先师”来信仰,其后裔所在的孔氏家族也是中国传承不绝的第一家族,孔氏家族正式编修家谱,是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当时的朝议大夫、孔子46世孙孔宗翰主持修撰,孔家族谱最后由第80代孙孔文泰谱写。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族谱

  孔孟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 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曾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内外孔、南北孔,还有蒙古基因,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相当复杂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 即家谱体系 。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