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包 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 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省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间亦作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尝作山水图,载艺林月刊。卒年八十一岁。著有《艺舟》、《双楫》及《清朝书品》、《安吴》四种。
姓氏起源
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历史名人
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终年80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等。
只能帮到这了
1包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萨克达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吉锦氏(蒙古族)、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包多机根(蒙古族)、巴岳特氏(蒙古族)等。该姓知名人物有:
包翠艳(1952- )女,辽宁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历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等职务。
包天仁(1953- )吉林通化人。教授,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IATEFL CHINA)会长,通化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组长。
2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
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瓜尔佳演化来的。
家谱这东西一般不会在外人手里,而是在自己家族人的手里。你最好是回老家找上年纪的同姓同宗的老人问问,家谱究竟在哪个亲属家里。
您家究竟是姓包? 还是姓鲍?
您家如果是巴尔虎正黄旗的,那么很可能是 博尔齐吉特氏,姓包。
如果是 瑚图里氏, 或者 伊尔根觉罗氏,也姓包,可能是满洲镶蓝旗。
如果姓鲍,那就是随旗开户,属满洲镶红旗。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申包胥哭秦庭 “是第七天了”秦哀公坐在上朝的轿子里,掐着指头算了一下,“也不知怎样了……”秦王登上龙庭,见申包胥仍然趴在地上哭泣,只是声音已经很微弱了。他努力地用两手支撑地面,慢慢抬起头来,蓬乱的花白须发,黄中泛黑的一张瘦长脸,已经没有泪水,两眼里滴出的分明是点点鲜血,原来睿智明亮的眼神已黯淡了许多,但仍闪烁着执着哀求的光。他沙哑着干涩的嗓子,有气无力地继续哭诉:“伍员啊,伍员,当初平王枉杀了你的父兄,我帮你只身逃走。临别你愤愤地说,一定要回来灭掉楚国,我当即立誓,你能灭掉楚国,我一定能复兴楚国,否则断不苟活于世。可是,现在……”接着一句话一滴血,断断续续地说。“我,既然不能……求得秦王的……援助,不能兑现誓言……还有何面目,活着。”于是一头撞在石板地上昏死过去。秦王赶紧叫人抬下去交给御医诊治。 哀公也回房休息,但他坐不住了,申包胥求情的事又一一浮现在眼前。那天,早朝刚过,一个衣衫破旧满身风尘的汉子不顾侍卫阻挡闯进大殿,扑通跪倒,拜了又拜,语气急切地说:“在下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因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攻破了郢都,昭王逃难到随国,我请准王命,赶来贵国向大王求援。当今能救楚国的,只有大王了,恳求大王速速发兵,救楚于危难,大恩必当厚报。”哀公肚里一轮,暗想,吴若灭楚,必不能独吞,秦国正好借机东扩,当即以北方边境危机,抽不出兵来为由拒绝援救。不料申包胥一听绝望地大哭起来。那撕心列肺的痛哭声,至悲至哀,震颤了大殿,群臣闻之,无不黯然神伤。哀公却不为所动,心想看他能哭到几时。没想到从巳时哭到申时仍不罢休。衣衫已经湿透,地上的泪水流成了小河。大殿里已空无一人,他还在伏地痛哭。第二天,还是不吃不喝,时而哀号,时而悲泣,苦苦恳求秦王出兵,第三天依然如此。扰乱了朝事,搅乱了人心,哀公十分气恼,劝他,不听,拉他,不走。说是大王不答应出兵,就哭死在大堂上。真想命人拖出去砍了,又怕落下滥杀来使的恶名,只好随他去,自己哭死饿死算完。后来一连三天还是如此,不过哭诉的内容有些变化,断断续续听到的有这么几段:“伍子胥啊,伍子胥,你报父兄之仇,也该适可而止,千不该,万不该,把平王的的尸体挖出来,又鞭打三百下。上天会惩罚你的。”“郢都的子民们呀,你们遭大难了。大水灌城之后,又遭兵匪洗劫,我一心想救你们,可是……唉!”“国君啊,您颠沛流离,寄居他乡,指望我搬来援兵,您望眼欲穿,臣肝肠寸断。太叫您失望了。”说着朝东磕了三个响头。哀公越想心里越乱,慢慢地有些同情他了。今天,申包胥那泣血的哭诉及彻底失望之后的撞地,深深感动了他那颗不易感动的心。 第二天一早,秦哀公登上朝堂,向群臣宣布:“楚王昏庸无道,本不该救,但有申包胥这样的忠义之臣,楚不该亡。决定发战车500辆,前往救楚。” 已恢复了几分气力的申包胥,带领秦军杀奔回来,流散的楚军迅速集合在昭王手下,秦楚联合,击溃了吴军,恢复了楚国。楚昭王上朝,表彰了申包胥并问他想要什么样的奖励,一定应允。申包胥诚恳地说:“包胥在秦庭哭诉七日,全是为了救国救民。若要奖励,只有一条:国事已定,我亦年老,恭请大王恩准,让我返归山林,静养天年。”昭王本来就担心申包胥功高盖主,于是虚意挽留一番之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从此,申包胥带领家人躬耕田亩,褐衣粗食,最后安然寿终。
关于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本文2023-10-13 12:11: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