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潘路口到射鹿台村的公交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张潘路口到射鹿台村的公交,第1张

驾车路线:全程约312公里

起点:张潘路口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瑞贝卡大道行驶20米,undefined进入瑞贝卡大道

2沿瑞贝卡大道行驶240米,undefined进入瑞贝卡大道

3沿瑞贝卡大道行驶260米,undefined进入瑞贝卡大道

4沿瑞贝卡大道行驶11公里,左转进入学院南路

5沿学院南路行驶17公里,朝前进路方向,直行进入学院北路

6沿学院北路行驶21公里,在第1个出口,朝徐州方向,右转进入莲城大道

7沿莲城大道行驶580米,undefined进入莲城大道

8沿莲城大道行驶220米,朝魏武路方向,直行进入建安大道

9沿建安大道行驶18公里,朝周口方向,直行进入花都大道

10沿花都大道行驶140米,undefined进入花都大道

11沿花都大道行驶120米,直行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2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13公里,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3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27公里,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4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560米,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5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70米,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6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160米,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7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320米,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8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940米,undefined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19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930米,调头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

20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行驶560米,直行进入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辅路

21沿许鄢城际快速通道辅路行驶80米,右转

22行驶80米,右转

23行驶30公里,直行进入小黑河桥

24沿小黑河桥行驶30米,直行进入G107

25沿G107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老潩河路

26沿老潩河路行驶950米,直行进入G107

27沿G107行驶22公里,朝新元大道,建安区,鄢陵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新元大道立交桥

28沿新元大道立交桥行驶630米,朝新元大道,鄢陵方向,undefined进入新元大道立交桥

29沿新元大道立交桥行驶30米,直行进入新元大道辅路

30沿新元大道辅路行驶210米,直行进入新元大道

31沿新元大道行驶29公里,左转进入张古路

32沿张古路行驶560米,直行进入X004

33沿X004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X007

34沿X007行驶16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射鹿台村

在河南省汝州市区西北十公里处,唐朝时与风穴山和崆峒山并列为汝州名山,唐《元和郡县志》、清《读史方舆纪要》、《汝州志》均将其列在名山条目中。这里曾是食疗鼻祖孟诜的隐居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和著名隐士元丹丘也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鹿台山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取自明《一统志》,“鹿台山,在南阳府汝州北二十里,有台状若蹲鹿。”;一说取自当地流行的说法,鹿台山山峦起伏,群峰林立,山崖陡峻,只有鹿台山顶是平的,远看像个台子。鹿台村在山南的一条山峪里,从村里向北到鹿台主峰有五个呈梯级状的山丘相连,山丘同鹿台山一样均是平顶,和鹿台相加正是六个平台,“六”字的汝州方言也念鹿音,因此叫鹿台山。

鹿台山在嵩山南麓,属嵩山余脉,海拔751米,是汝州北部诸山脉的最高峰。站在鹿台山顶,极目北望,少室山、太室山在云海中漂浮,犹如海市蜃楼一般。西、北、东三面诸峰相连,如围屏,还像太师椅,鹿台山就像坐在太师椅上的老者。 鹿台山向南距河南省汝州市陵头乡孟庄村4公里,有“村村通”水泥公路通到山前。鹿台山地处河南省汝州市陵头乡和尚庙行政村,过去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全村500多口人,分布在三个自然村。 天心寨上孟家庙 汝州孟氏族人的家庙就建在鹿台山巅一块平地上。孟家庙早已不存在了,代之的是附近群众新修的盘龙宫,里面敬得是“全神”,道教、佛教相会,连孙大圣也成了护佑神。 盘龙宫是北唐沟村民毛相臣等老人集资修建的,仅塑像就花费了15000多元,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将这些建筑材料运上山的。当天,看护盘龙宫的是毛相臣的儿子毛跃民。 鹿台山形似巨龙,山表全是红白相间的风化石,石质硬度不大。孟氏家庙占据的约1000平方米的土地很肥沃,没有沙石之类的杂质,种的棉花和蔬菜长势喜人。这块地被突出的呈圆形的石基包围,基内是土,由外向内逐渐增厚,最厚处有10多米。基外则是石坡,只有很薄一层附在山草下的沙土。 天心寨,是自然形成的,古时候寨墙很高;解放后,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传说唐宋时这里的寨墙很高,寨墙上挂的灯笼在河南省汝州城就能看到。天心寨过去很有可能是个火山口,火山喷发的熔岩呈放射状向周围堆积,形成了圆形的石寨。后来火山停喷,成了死火山。大洪水时期,洪水漫过这个地方,挟带的泥沙经过不断沉积将火山口淤平,成为一体。洪水过后山势重现,经过雨水的不断冲刷,火山口内的淤土得以保存,外边的就随着山洪流到了山下,成了今天的模样。试想,大唐时的天心寨一定很高大,足以阻挡野兽的侵袭。周围陡峻的山势可以与外界隔绝,是隐居的好地方。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山林,有数不尽的草药供孟诜享用。寨内肥沃的土地可以植花养草、种粮种菜。西北方不远处的一座山丘阻挡了风的流动,使天心寨少了寒风的侵扰。 鹿台仙踪鹿台山附近产一种叫山菖蒲的中药。孟新堂讲起《神仙传》中的一个传说:“汉武帝上嵩山,忽见有人长二丈,双耳垂肩。帝礼而问之。曰:‘吾九疑山中人也,闻中岳石上有菖蒲,一寸九节,食之可以长生,故来采之。’忽不见。帝谓侍臣曰:‘彼非欲服食,以此喻朕耳。’”宋人王敬美云:“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本性极爱荫,清明后则剪之,冬则以缸覆之,不唯明目,兼助幽人之致。”《李白传》载,唐天宝元年,李白因嵩山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至长安。当时的唐玄宗,昏聩骄纵,不理政事,召李白进京,不过是爱其诗名,让他供奉翰林,成为文学弄臣而已。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佞臣的谗毁,天宝三年,李白满怀激愤弃官离开长安,开始了云游生活。他过洛阳,出龙门,来到汝州,闻汝州北部的鹿台山曾是孟诜的隐居地,便放弃去南阳的念头,决定登鹿台、游嵩山。当年,李白来到鹿台山,在天心寨小息。他站在鹿台山顶看到嵩山上云海翻滚,心情异常激动。第二天一大早,便沿山路朝嵩山的方向走去。在鹿台山北侧的一个谷地,他见一位公子头戴草帽,身穿汗衫,脚穿厚底云鞋,手拿一把尖镢,文质彬彬,舞动着尖镢像是在挖掘什么。李白见此人气度非凡,便上前施礼问道:“先生在挖什么?”公子连看都不看一眼,说:“菖蒲!”李白又问:“采它有什么用?”公子说:“服之益寿延年。”这时,李白也发现身边崖缝中生长着几棵菖蒲。他走过去拔了一棵,仔细观看,发现此株高有尺半,叶呈剑状,两行排列,根部互相包围,顶部开满绿色小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李白看着菖蒲问:“公子贵姓?家住何处?”他问多时,没人应声,回头一看,一道白雾飞来,哪里还有公子的身影。晚上,李白来到鹿台山北的青石岭,住在承天宫道院内。他和道长谈起在山上遇见采菖蒲公子一事,道长对他讲,这位公子是将门之子,学识渊博,中了举人,却不肯做官,慕孟诜长命百岁,也来到嵩山南麓,隐居颍河岸边。闻孟诜爱食菖蒲,就选长在鹿台山附近的菖蒲食补。李白听罢,对公子萧然起敬,拨亮油灯,挥笔写下《嵩山采菖蒲者》: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遍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两天后,李白来到嵩山南的一个道场,众人正为一个叫杨山人的隐士饯行。杨山人早闻李白的大名,忙将李白让到主席。席间当谈到采菖蒲的公子,杨山人说,这位公子名叫元丹丘,常州府人氏。他和元丹丘很要好。元丹丘常在他的茅舍落脚,他希望李白能同元丹丘结交。当杨山人离开时,李白写下了《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过了几日,元丹丘来杨山人寒舍,得知在鹿台遇到的是李白时,忙问李白哪里去了。杨山人说:“诗人找你去了。”元丹丘听罢,骑上他的海龙马,忙找李白去了。双方互相找了半月余,终于在鹿台山与风穴山之间的颍河(今洗耳河)许由宫见面,两人相谈甚欢。当谈到许由洗耳的故事,李白写下了: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岭。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其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李白来到元丹丘的住所,二人“同衾卧羲皇”,极尽“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的安居之欢。看到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北依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李白心里非常仰慕,对元丹丘隐居生活甚为向往,于是接连写下了《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观元丹丘座巫山屏风》、《元丹丘歌》等几首诗。其中《元丹丘歌》最为著名:“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冯 村 村 村 志

冯村位于沁水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处,距张村乡政府驻地仅二点五公里,地处鹿台山之下,冯河之滨,三面环山,北翻山越岭,平沟穿洞至沁水,南劈地沿河,长道直驱达张村,自古就为张村乡的北大门,被誉为“鹿台山下的璀璨明珠”。冯村村北与龙港镇的南瑶村、中界村接壤,西与张村乡的芦坡村、胡家沟相邻,南与张村乡张村村为界,东与阳城县芹池镇大西沟村相连,全村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29公里,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所辖9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2295亩,林地面积6813亩,截止2011年12月31日统计213户,总人口614人。

全村有9个自然庄:冯村自然庄位于冯村村委驻地,地处冯村村的正南方向,距离张村乡政府2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709 亩,林地约400亩;丁家沟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南1公里处,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205亩,林地约600亩;上沟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北1公里处,面积约47平方公里,耕地361 亩,林地约1000亩;李家沟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25公里处,面积约33平方公里,耕地190亩,林地约1000亩;雨沟自然庄分为前雨沟、后雨沟两自然庄,两庄紧密相邻,位于冯村西北1公里处,面积约03平方公里,耕地140亩,林地约200亩;郝家山自然庄位于冯村西北5公里处,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林地约1200亩;安坪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1公里处,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耕地90亩,林地约300亩;柴坡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北5公里处,面积约06平方公里,耕地160亩,林地约1200亩大部分移居阳城大西沟村,目前村庄除有部分土地外,已荒废;李家坪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75公里处,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林地约1000亩,距县乡公路不足一公里。

冯村地质构造分别由古生界的石炭系、二迭系两种地层构成,石炭系距今约有270—350百万年的历史,是煤、铁、硫铁、耐火粘土等矿产的重要赋存部位,分中、上两统。中统为本溪组,上统又分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其中本溪组为褐黄、黄绿及灰色粘土岩、粘土页岩,下部及底部常有硫铁矿与山西式铁矿产出,太原组与山西组均是主要含煤地层,由灰岩、页岩、砂岩及煤层组成,亦是硫铁矿与粘土的产出层位。

冯村地处低山丘陵区,地表分割零碎,呈波状起伏,分低山、丘陵两种,村内拥有多处家庭式桑园,为沁水县的蚕桑大村。

冯村区内有一山一河。鹿台山:位于冯村西北。古时,山中常有鹿鸣,故名。东接夫妻岭、仙翁山,延入阳城,构成沁水与阳城的环形屏障,陈家山为其最高峰,海拔1463米,山顶夏日积雪,暑日不化,有“鹿台积雪”之景。冯村河:发源于鹿台山脚下,在大约一千米处与上沟河交汇,顺流而下汇入张村芦苇河。

冯村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雨雪稀少,地方性季风盛行。

冯村历年日平均最低气温是1月份:在-7℃—-10℃,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5℃—29℃,极端最低温为-11℃,最高温为37℃。冯村降水高度集中于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为6451mm。全年总日照为2610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村里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主要以小麦,谷子,大豆、谷子为主,和沁水丰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小杂粮种植基地。与“长治玉米种子公司”在李家沟成立了玉米种植基地。在养殖业方面,主要养殖羊、野猪、獭兔,先后分别成立了“晋栋野猪合作社”、“冯源獭兔养殖合作社”。针对留守村民,我村采取多种渠道带动农民增收,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种养结合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我村所在地山西煤炭有限公司鹿台山有限公司打工为主。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580吨,平均亩产450公斤。经济总收入58万元,人均村收入4990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608人,达到99%。两年制小学1所,一、二年级在校学生11人。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该村作为沁水县的红旗党支部的老典型,2008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10年12月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的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荣获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组织”、“十佳农村基层党组织”“文明和谐村”“爱国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冯村村附近有湘峪古堡、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柳氏民居、沁水示范牧场、沁水抗大太岳分校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沁水黄小米、沁水刺槐蜂蜜、沁水黑山羊、沁水黑木耳、七须黄花菜等特产。

商纣王*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

意义:商纣王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心脏解剖。

回答者:huan1232 - 魔法师 四级 9-15 22:57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听听《诗经》里唱的就知道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北达今天的内蒙,南到长江流域,西抵青海湖,东至渤海辽东半岛。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的事迹把他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

●立嫡

出卫辉市向北,15分钟车程就到了位于顿坊店乡的比干庙。记者赶得巧,几天前,这里才换了新“庙主”,“比干林园开发建设公司”刚刚挂牌成立。因为非典的影响,没多少游客,“庙主”郑秀博陪着记者边看边聊起了这座古庙的沿革。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封比干墓于此,到了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庙,后来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3个皇帝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维修。如今我们看到的比干庙是明朝弘治年间重建的,占地130余亩,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影壁、山门、二门、三门依次排列,主要建筑石坊、碑廊、拜殿、大殿保存完整,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院中古柏蓊郁成林,建筑古朴壮观,果真是千古名庙的仪态!(图一)

山门显然是新建的,“比干庙”3字是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所书;二门门楣上书写着“谏臣极则”4字,原为晋代书法家崔承灏所题,意思是说比干是历代谏臣学习的榜样。从庙里诸多的碑文题刻能看出,比干的言行对后世历代官吏有着深刻影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把比干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为敢言直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比干的事迹,在中国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

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梁顶住,再换上新柱子。帝辛说,你们别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吧!

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剖心

但很快纣王就“腐化堕落”了,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犹豫不前。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今天,当我们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的“模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另一方面,“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妇孺皆知、长盛不衰地流传,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国人传统文化的心理,首先是“报恩”的情结,纣王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干有恩于纣王,但纣王恩将仇报,立刻引起人们的巨大愤慨;比干忠心为国,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纣王做的种种坏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个和纣王差不多坏的夏桀身边不也有一个末喜吗?

■一篇美文一段奇史

自打“比干剖心”之后,这桩千古奇冤就成了历代文人名士的同题作文,比干庙里众多的碑刻诗文就是明证,英明的君主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仕途坎坷者则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的命运,还有许多为人臣者唏嘘感喟做忠臣的不易。

年轻的讲解员指着比干庙里的碑廊骄傲地对记者说:“这里可是比干庙文物古迹的精华所在。比干庙里共保存着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的碑碣86通。挨着看得好几天,我还是向你们介绍最珍贵的几通吧!”看来这小姑娘要从精华所在里挑出精华来。

“最著名的就是这通魏孝文帝的《太和碑》了,它上面刻录着孝文帝写的《吊比干墓文》。这是比干庙里最早的一通石碑。”大眼看去,这石碑并无特别之处,仔细看确实与众不同,碑身四面竟都刻有文字(图五)!石碑阳面的正文是魏碑字体,瘦硬峻峭,据说是南北朝大书法家崔浩所书,素与龙门20品齐名,为当今国内罕见的书法极品!

孝文帝写的这篇碑文后人评价也很高,文章的开端以犀利的笔锋痛斥殷纣王的“猖败暴虐”,接着热情地颂扬了比干忠贞正直,抒发了对这位亘古忠臣的敬仰与怀念,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不能为北魏的宏图大业直谏进言,最后,孝文帝还用较多的笔墨幻想比干驱龙驾凤,遨游在天国人间的情景。文章行文浪漫,语言瑰丽,依稀有屈原《离骚》的影子。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路过汲县(今卫辉市),以“太牢”之礼(最高规格的祭祀方式)祭拜了比干,又派大臣建庙立碑,从此才有了比干庙。拓跋宏为什么要建比干庙,他为什么如此推崇比干,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物,他本是鲜卑族人,但他却推行汉化运动,他禁止胡服,断鲜卑语,自己带头改汉姓元,公元493年,决意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这一系列奇特的举措,为中外历史所罕见。拓跋宏之所以敬仰比干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从小由太皇太后冯氏抚养,因拓跋家延续着汉武帝“立其子杀其母”的规矩,他的亲生母亲和祖母早就被赐死了。拓跋宏4岁登基,他的父亲献文帝被尊为太上皇,朝中大权完全由冯氏掌控。

冯氏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女人,《魏书》说她“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冯氏不喜欢拓跋宏,并决定除掉他。公元475年,孝文帝还不到10岁,冯氏私下里把咸阳王拓跋禧召进宫,毒死了太上皇,并嫁祸拓跋宏,准备以此废掉他,让拓跋禧即位。

孝文帝召集满朝文武,议论此事。冯氏首先发难,说皇上身边的宫女假借皇上的名义,晚饭时向太上皇进了毒酒。这名宫女则辩解说那酒是太皇太后指使她以皇上的名义送去的,自己并不知道有毒,冯氏哪会承认。孝文帝镇静地说:这件事情如果搞不明白,朝廷肯定会发生动乱。毒死太上皇一事肯定还有知情人,你们做臣子的平时说要为国尽忠,如今在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口,却没人站出来说实话,这叫什么“忠”?当年比干不怕剖腹挖心,也要直谏其君主的过错,所以才叫“亘古忠臣”,主子做了坏事,你们不谏阻,这是助纣为虐!

太皇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听了孝文帝的话,决心学比干冒死尽忠,站出来证实的确是冯氏指使送酒,揭露了太皇太后的阴谋。这件事情发生后,魏孝文帝仍请冯氏执掌朝政,并改年号为“太和”,取“太平和睦”之意。知道了这个故事,就能理解拓跋宏为什么推崇比干了,也能理解那篇《吊比干墓文》的碑文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生动。冯氏去世后,23岁的拓跋宏亲政,加快了汉化的政策。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拓跋宏两次亲临比干墓凭吊祭奠,并立碑建庙。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这与魏孝文帝的开明密不可分。

■谁能书阁下 忠胆千古存

讲解员给记者推荐的第二通珍贵石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立的,这也是一位开明君主。高大的石碑碑额上撰写着《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李世民为比干立碑很好理解,他手下的大臣魏徵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谏臣。尤其是他还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曾经分析过历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为人君者“护短拒谏”、“偏听佞臣”、“除谏官以掩其过”是重要因素。他甚至在文章中直斥桀、纣这样的暴君为猛兽。

李世民对敢于直言谏诤的魏徵非常赏识,他曾请教魏徵,怎么做才能叫做贤明?魏徵告诉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病逝,李世民伤心得痛哭不已。

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途经汲县时,他带领文臣武将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命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还给附近5户农民拨了地产,让他们为比干守墓。唐太宗在这篇祭文中告诫自己吸取比干剖心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唐太宗对比干的推崇,使“贞观之治”中出现了房玄龄、魏徵、虞世南、长孙无忌等一大批谏臣。记者看着眼前这通高大巍峨的石碑,历经千年依然傲然屹立,这珍贵的文物正是李世民以古为镜、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明证。

第三通被称做“精华”的石碑是乾隆皇帝的御制碑,仍然是一个皇帝立的。访古探幽时看到乾隆的诗文碑刻,实在不稀罕了,这位既高寿、在位时间又长、还特别好游山玩水的清朝皇帝到处题诗留字,有人统计过乾隆一生写了3万多首诗,每天不写几首甚至睡不着觉。既然他来了比干庙,肯定会即兴赋诗一首,既然写了,当然得刻石立碑以求千古,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正琢磨这通石碑能不能算是精华的时候,导游**开口了:“乾隆一生风流潇洒,题诗写字时都是用行、草,唯独这次用了规规矩矩的正楷。”可不是吗,真还不记得在哪儿见过乾隆的正楷字呢!导游告诉我,这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通乾隆皇帝用正楷书写碑文的石碑。(图二)

弄了半天,导游给记者推荐的3个精品中的精品都与皇帝有关,看来谁的官职高,谁立的石碑文物价值就越高……

除了3位帝王的祭文碑刻,历代官僚、文人名士来此凭吊比干,即兴感怀,都会留下诗赋歌辞,比干庙碑廊里陈列的简直就是有关比干的同题作文。大诗人李白在其诗作《比干碑》中感叹当一位忠臣实在不易;而“苦吟诗人”孟郊在《吊比干墓》的诗中写道:“……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他不但表达了仕宦不达的无奈和愤懑,还影射了自己所处封建社会的黑暗。

比干庙还可称得上书法艺术的宝库,碑廊里面的石碑上真、草、隶、篆,千姿百态,无所不包,有的气势奔放,有的清丽隽雅,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和诗人学士的墨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图六)

沿庙宇中心的甬道前行,穿过三门,就是比干庙大殿的院落了,这座建于明代的大殿,掩映在松柏的浓阴之下,房顶上鲜艳的红、黄、绿3色琉璃瓦异常夺目。

魏孝文帝建的那座比干庙,早已被战火所吞噬,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下令重建的。弘治七年四月八日动工,昼夜不停用了132天才建成,当时的情况我们今天可以从《重建太师殷比干庙记》中很全面地了解,基本上和今天的布局相似,但当年所建的38间廊房,包括祭祀用的“烹宰所”、供游人留宿用的“斋宿署”、作为小憩用的“清心阁”等建筑,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图七)据历史记载,孝宗皇帝6岁被立为皇太子,18岁当上皇帝,在位18年“兢兢业业保泰持盈之道”。他一登基,就果断地罢免了一批佞臣,一批忠臣良将得到提拔重用,他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像比干那样刚直不阿的臣僚,所以他要重建比干庙,刻石铭文,让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

■英才辈出的比干后代

比干被害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庙的正殿雄伟壮观,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上用彩色的琉璃瓦覆盖,并且装饰着脊兽,飞鸟,甚是醒目。正殿中央,供奉着亘古忠臣比干的高大塑像。我看着比干的形象,总感觉有点面熟,听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过年时大门上贴的文财神!民间传说,比干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为文财神,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形象贴在门上,希望能保佑平安,招财进宝。(图三)一个来烧香的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早就有这样的民俗,凡是遇到了烦心事,就到庙里拜拜比干,“拜拜文财神,事事都顺心!”

比干庙的东配殿里,供奉着比干的3位后代,中间一位自然是林坚,他长方脸型,棱角分明,拢袖正襟端坐,头戴蝉冠,一副上古公爵的威仪。右边是林放公,雍容华贵,他是比干的24代孙,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河南光州林姓的祖先,现为北林的始祖。

左边是林禄公,是比干的56世孙,晋朝人,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莆田林氏后来成了最大的林姓分支,由于地理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林姓都是这一支。所以称林禄公是南林的始祖。

比干庙的西配殿里供奉的是妈祖像,她就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代和台湾地区普遍供奉的妈祖神婆。到了比干庙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妈祖也是比干的后代。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是南林始祖林禄公的第22世孙女,比干的第78代孙女。妈祖的故事在内地知者甚少,但在沿海一带却是妇孺皆知。她的本名叫林默娘,传说她出生后,满月时还听不到哭声,故取名默娘。她十几岁时就开始在海上帮助渔民和商船,解救落水的渔民和船员,办了许多好事,在当地很有威望。默娘28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她在海上营救遇险的渔民,不幸被龙卷风卷走,羽化升天,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寺庙,尊其为海神。后来人们称她为妈祖、天妃、天后,是中国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如今在我国沿海一带,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妈祖以保平安。1900年,梁启超陪同孙中山先生朝拜妈祖天后宫时曾写下一副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比干庙的“庙主”告诉记者,林氏后裔繁衍昌盛,历史上读书做官的人特别多,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都少不了姓林的,所以自古就有“无林不开考,无林不揭榜”的说法。最近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林氏后裔纷纷来到比干庙寻根问祖。(图九)1993年,比干诞辰3085周年的时候,全世界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林氏宗亲会1500余人齐聚卫辉,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今年是比干诞辰3095周年,本来准备召开规模更大的纪念会,所有准备工作都搞好了,没想到碰上了非典,纪念大会不得不推迟召开。

说到比干庙的发展,那位新上任的“庙主”郑秀博立马滔滔不绝:“现在的130余亩的比干庙将来要扩大到1300亩!我们已经请省里的专家给未来的比干庙林园作了详细的规划。”他一边说,一边指给记者看:“将来比干庙南面的大片土地还要建两个人工湖呢,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环境就会有大的改变,现在我们正在搞附近农民的迁移和基础建设工作。”

卫辉市副市长王郑喜对记者说,卫辉市有山有水,还有文化,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这是“天生”的旅游资源,目前卫辉正处在旅游发展的起跑阶段。作为林氏家庙,比干庙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但厚重的文化还有待挖掘,它的内在魅力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卫辉市成立“比干林园发展建设公司”,就是想理顺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谋求更大的发展,厚重的比干文化将来肯定是卫辉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天下第一碑与比干庙

记者来比干庙之前就听说过,这座古老的庙宇里还保存着一块神秘的石碑——孔子剑刻碑,据说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的孔子真迹。但究竟是真是假,直到今天也没有科学的定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绕到比干庙大殿的后方,迎面就看见比干的墓宗,巨大的墓宗像一座小山,包围在矗立的古柏中间。墓宗上面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中间还夹杂着叫不上名字的鲜艳的野花。据说以前墓宗上面长的全部是空而无心的“没心菜”。民间传说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后掩袍不语,面如土色,他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走到南面的心地(今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当他行至牧野荒郊,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变的老妇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老妇人,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回答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他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将比干尸体埋在下面,所以后人就称此墓为“天葬墓”。

墓宗正南有一石坊,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的,石坊上部装饰着一颗“心”,左右分别为“日”、“月”,不用说,肯定是寓意比干的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两石柱上刻着“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的对联。石坊后立着一通石碑,高约两米,分上下两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碑了。“殷比干莫”4字位于下端,清晰可见。讲解员指着碑的上端说,这里原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宣圣真笔”4个字,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意思是说下面这4个字是孔圣人的真迹。

仔细观察孔子剑刻碑,4个字呈正方形排列,其中的“莫”字已经残缺。讲解员告诉我,这快石碑最初不是镶嵌在这里的,早先是在比干庙的围墙上砌着,1985年修缮时才搬到这里,成了现在的样子。

几年前,当比干庙发现孔子剑刻碑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专家都来看过,他们大多没有定论这究竟是不是孔子的真迹。持反对意见的说:碑刻是隶书,春秋战果时期隶书还没有出现,应该不是孔子的真迹;还有学者说,春秋时期还没有碑文出现,孔子也不可能去刻碑文。

不过这些学者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同时也认为不能光靠字体妄下定论,最终还得靠文物学家作出判断。

推断剑刻碑是孔子的真迹的人也有他们的理由:首先,比干和孔子思想很接近,所以孔子来祭拜比干很有可能;其次,文字的演变不能以绝对的时间段划分,况且挥剑刻字,只能削繁为简;再次,既然乾隆皇帝敢这么写,他肯定是先让人对剑刻碑考证以后才下论断的……

张潘路口到射鹿台村的公交

驾车路线:全程约312公里起点:张潘路口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瑞贝卡大道行驶20米,undefined进入瑞贝卡大道2沿瑞贝卡大道行驶240米,u...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