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家姓你知道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中国百家姓你知道多少???,第1张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网 步氏 秘氏 别氏同姓会 巴氏 宝氏 补氏

贝氏家网 贝氏家族 贲氏家族 毕氏族谱 毕氏 边氏家族 卞氏 邴氏

卜氏文化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宾氏家族

C 程氏网 程氏家谱网 程氏家谱 淳氏 从氏 中华崔氏网 崔氏家园 崔氏宗亲网

仓氏 天下一蔡 蔡氏宗亲联谊会 蔡氏宗祠 蔡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蔡氏公会 巢氏 广西岑氏宗亲网

岑氏寻根 单氏 台山陈氏宗亲网 义门陈氏宗亲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陈氏宗亲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利川家族会

下坑陈氏续修谱志 陈氏家园网 曹氏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中国曹氏网 中国成氏宗谱 新马成氏宗亲会 成氏宗亲信息驿站

苍氏 晁氏宗亲网 柴氏网上家园 柴姓网 车氏 池氏宗亲 储氏 中华褚氏家族网

常氏家族官方博客 昌氏 畅氏

D 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华夏邓氏 戴氏宗亲网 狄氏 刁氏 丁姓人家 东氏 东方

董氏 窦氏 都氏 堵氏 杜氏宗亲网 中华杜氏宗亲 澹台 达氏

笪氏 丹氏 钭氏 段氏宗亲网 顿氏 多氏 第五 东门

东郭 端木世家 段干 党氏 段氏宗亲网

E 阿氏 鄂氏 恩氏文化

F 中华房氏 中华费氏宗亲会 封氏 世界冯氏宗亲会 中华冯氏网 凤氏 伏氏 富氏

符氏 扶氏 中华傅姓文化网 贲氏 法氏 方氏谱牒学 风氏 逢氏

酆氏 樊氏 范氏 丰氏

G 郭氏之源 干氏 甘氏 盖氏 郜氏 戈氏 葛氏 龚氏

弓氏 贡氏 巩氏 公氏 公羊氏 公冶氏 公孙氏 谷氏

顾氏 谷梁氏 公良氏 公西氏 归氏 广氏 缑氏 勾氏

宫氏 耿氏 国氏 高氏 桂氏 妫氏 昝氏 关氏

管氏 顾氏 辜氏家园

H 贺氏 韩氏 杭氏 郝氏中华 何氏英才网 和氏 洪氏 弘氏

中华侯氏家族 侯氏家族 胡氏宗亲网 汉川胡氏 花氏 黄氏 宦氏 滑氏

桓氏 皇甫氏 惠氏 霍氏 哈氏 海氏 衡氏 后氏

扈氏 怀氏 赫连氏 呼延氏 红氏 华氏

J 姬氏 计氏 纪氏 季氏 暨氏 冀氏 中华贾氏网 简氏

江氏 姜氏宗亲网 蒋氏 焦氏 揭氏 解氏 金氏 靳氏

井氏 景氏 琚氏 鞠氏 具氏 吉氏

K 卡氏 阚氏 柯氏公会 孔氏宗亲网 寇氏 匡氏 邝氏 阔氏

康氏

L 兰氏详解 兰姓名人 蓝氏 郎氏名人 劳氏 雷氏 冷氏 黎氏

李氏公会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网 练氏 梁氏 廖氏 蔺氏 林氏宗亲网

凌氏 刘氏家园 汉家刘氏网 隆氏 娄氏 楼氏 卢氏 芦氏

鲁氏 陆氏 鹿氏 路氏 吕氏 栾氏 罗氏通谱网 骆氏

联氏 连氏 赖氏 廉氏 龙氏

M 麻氏 马氏家族网 买氏 满氏 毛氏网 枚氏 梅氏 美氏

中国孟子 米氏 苗氏 闵氏 缪氏 莫氏 牟氏 母氏

牧氏 睦氏 慕氏 穆氏

N 中华牛氏家族 乃氏 南氏 倪氏 聂氏 宁氏 农氏 努氏

O 欧氏 区氏 欧阳氏

P 潘氏宗亲网 盘氏 裴氏 彭家网络 濮氏 朴氏 浦氏

Q 秦氏文化网 戚氏 漆氏 祁氏 齐氏 强氏 乔氏宗亲网 钱氏

青氏 邱氏 秋氏 裘氏 曲氏 屈氏 中华渠氏 全氏

权氏 瞿氏 邱氏宗亲网 乔氏宗亲网

R 任氏宗亲网 冉氏网 饶氏 戎氏 荣氏 茹氏 阮氏 芮氏

瑞氏 闰氏

S 商氏 赛氏 桑氏 沙氏 山氏 尚氏 烧氏 邵氏

申氏 沈氏 中华余氏网 孙氏宗亲论坛

盛氏 师氏 施氏 时氏 石氏 束氏 史氏 舒氏

司氏 斯氏 苏氏 宿氏 宋氏 索氏 生氏 隋氏

栗氏

T 唐氏 邰氏 谈氏 覃氏 谭氏 汤氏 唐氏 涛氏

桃氏 通氏 陶氏 滕氏 天氏 华夏田氏网 田氏宗亲网 田氏论坛

佟氏 量氏 中华涂氏 屠氏 托氏 脱氏 铁氏

W 魏氏魏网 韦氏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汪氏 危氏 威氏

卫氏 温氏宗亲网 闻氏 文氏 翁氏 乌氏 邬氏 巫氏网

毋氏 吴氏 吾氏 伍氏 武氏 宛氏 万氏 邬氏宗亲网

X 夏氏 奚氏 锡氏 席氏 夏氏 鲜氏 洗氏 向氏

项氏 漳州萧氏网 霄氏 小氏 肖氏宗亲网 肖氏家族网 辛氏 欣氏

邢氏 幸氏 熊氏 胥氏 须氏 徐氏 许氏文化网 序氏

宣氏 中华薛氏家族 寻氏 中华谢氏网

Y 叶氏 焉氏 鄢氏 延氏 闫氏 严氏 言氏 阎氏

颜氏 晏氏 燕氏 羊氏 阳氏 杨氏 姚氏 野氏

衣氏 依氏 易氏 栾氏 殷氏 尹氏译站 应氏 雍氏

尤氏 由氏 游氏 右氏 于氏 余网 俞氏 虞氏

禹氏 玉氏 郁氏 喻氏 无氏 原氏 袁氏 岳飞网

云氏 运氏 云氏宗亲网 于姓的天空

Z 新加坡张氏总会 中华张氏网 张姓论坛 泽氏 曾氏宗亲网 扎氏 翟氏 詹氏

占氏 湛氏 章氏文化研究网 赵氏宗亲 针氏 甄氏宗亲网 甄氏集团 郑氏

支氏 中华郅氏网站 自贡钟氏 中华周氏网 朱氏家族 诸氏 竹氏 竺氏

祖氏 邹氏宗亲网 中华邹氏族谱网 自氏 潮汕卓氏宗亲会 壮氏 庄氏宗亲会 祝氏宗谱

中华左氏 宗氏 正氏 昝氏 臧氏家谱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四)广东永忠公后裔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五)广西永忠公后裔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六)云南廖永忠后裔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二。谱牒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1、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

2、范仲淹编定苏州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

3、范仲淹后裔一支字辈:仲淹纯佑节亘三万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

4、山东青岛范氏字辈:“德学业佳”。

5、山东济南范氏字辈:“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

历史背景: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满族范佳氏,满语拼音为Fan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汉姓为范氏。

> 关键词花氏;元代;女性;墓志铭> 中图分类号:K23> 一九九八年初春,元代蔡国公张柔之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弘略之妾花氏墓葬,发掘于满城县岗头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柔及附属墓群”内。这一发现,为元史研究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范福生主编的《满城历代碑石刻辑录》就将花氏墓葬的情况记录了下来。> 目前学界对元代女性的研究尚较为缺乏,且在研究元代女性时,大多是从元代戏剧进行观照,对墓志铭这种文本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以墓志铭为切入点,着眼于对花氏墓志铭的个案研究,运用性别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元代女性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有错漏之处还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花氏墓志及其考释> (一)满城花氏墓概况> 张弘略墓、略之妾花氏墓在满城县北8公里岗头村西月明山下,附于其父张柔墓,柔墓居北,弘略墓在柔墓南稍偏西,花氏墓在弘略墓西稍偏北。> 花氏墓为青石质料,由篆盖、志铭两部分组成。篆盖:长067米,宽043米,高006米。志铭:长067米,宽043米,高006米。篆盖上用篆书阴刻三行十二字:“元故清河郡太夫人花氏墓志”。志铭上用隶书阴刻二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志文内容为花氏的生平情况及生活经历。镌刻时间为元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年)十月二十八日。现存于满城县文管所,保存完整。> (二)花氏墓志铭及释文> 花氏墓志铭录文如下:> 夫人花氏,出涿郡范阳人,年二十有三归张氏。性贞而,和而敬,上下仪式弥久,益孚一言一行,必主行善。曰:“我不能虚语取悦达。”正路以步,一衣一食必叩额。曰:“天福我,我知天。”终日端居,不逾闺,浮华侈靡,一皆厌绝。始,子早夭,继生瑾,年十六,蔡国忠毅公薨。夫人训以义方,虽贵如贱,虽富如贫。不使志骄夺学,遂自京来居亳。泰定元年,夫人年八十,六月六日生辰,封清河郡太夫人。三庆具贺,颂者百人。三年,年八十二,赐一帛。至顺二年,年八十七,以高年耆德旌门。至元元年,年九十一,赐二帛。至正元年,年九十七,生之明日,卒于亳第。阖郡咸祭,咸泣,咸叹,五福能具。孤子瑾以十月廿八日奉柩葬于满城岗头里忠毅公墓西异穴。边树石二柱一碣。碣书之曰:“有元旌门赐帛生封清河郡太夫人寿九十七岁张族贤母花氏之墓。”> □泣血铭曰:> 天之期我,我则多有,孰有其母,近百之祀,我之期天,何斯可山,勿使逾百,虽我母子,昔我母寿,人不我似,今边无母,人皆有恃,铭以告哀,痛与天始。> 刊者高远> 释文:夫人花氏,是涿郡范阳人,在二十三岁时嫁给了张弘略。性情坚贞柔顺,温和慎重,面对上下,长久以来都很有礼数,她的一言一行为人所信服,主张实行善行。她说:“我不能说虚假的话取悦于别人。”行路端庄稳重,穿衣吃饭一定做叩额礼。说:“上天赐福于我,我能理解(这份苦心)。”(所以)整日端正处室,不跨出闺户,对于浮躁奢华靡费的东西,全都厌弃废绝。起初,儿子早年夭折,然后又生下瑾,瑾十六岁的时候,蔡国忠毅公去世了。夫人训导他忠义正直,即使地位高贵要如地位低贱一般,即使家庭富裕要如家庭贫穷一般。不使他志气骄傲荒废学识,因此自己从京城来到亳。泰定元年,夫人八十岁,六月六日生日的时候,被封为清河郡太夫人。大家都来庆贺,称颂的有近百人。三年,八十二岁时,被赐给一帛。至顺二年,八十七岁时,以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被)旌表其门。至元元年,九十一岁时,被赐给二帛。至正元年,九十七岁时,她生日的第二天,在亳第去世。整个郡都祭拜她,都哭泣着,叹息着,说她五福全具备了。独子张瑾在十月廿八日奉着她的灵柩埋葬在满城岗头里忠毅公墓西边的异穴。旁边树立两根石柱一块墓碑。碑上这样写道:“有元旌门赐帛生封清河郡太夫人寿九十七岁张族贤母花氏之墓。”> □泣血铭刻到:上天对我的期望,我大多都获得了,谁有母亲,能活到近百岁呢?我对上天的期望,怎敢像这座可山一样高大,即使我们是母子,也不敢求让她的寿命超过百岁,因为以前没有人像我这样有高寿的母亲。其他人不像我一样,从现在开始就失去了母亲,别人都有所依靠,记述这些事诉说我的哀伤,悲痛与天地同生共存啊。> 刊刻铭文的人是高远。> 二、花氏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 从花氏墓的位置和其墓志铭来看,她作为张弘略的妾室,地位却是相当高的,“泰定元年,夫人年八十,六月六日生辰,封清河郡太夫人。三庆具贺,颂者百人。三年,年八十二,赐一帛。至顺二年,年八十七,以高年耆德旌门。至元元年,年九十一,赐二帛。”无论是被封为外命妇“清河郡太夫人”,还是被旌表其门,都体现了这一点。她不仅多次受到朝廷封赏,在郡内也有很高的威望,当她在九十七岁去世时,“阖郡咸祭,咸泣,咸叹,五福能具。”就此,试图结合元代的社会环境来浅析花氏取得这样地位威望的原因,并将其大致归结为以下四个因素:> (一)正妻早逝,妾以子贵> 花氏“年八十”时,就被封为外命妇“清河郡太夫人”。命妇制度,是封建 对妇女身份等级的公开确认,从而别门第、定等级、辨尊卑的一种爵誉制度。命妇有两种形式,内命妇和外命妇。“皇帝妃嫔及太子良娣以下为内命妇,公主及王妃以下为外命妇。”> 外命妇是对公主及王妃以下贵族妇女的封赠。唐时外命妇封赠制度完全确立。诸王母妻及妃、嗣王、郡王母妻,文武官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郡夫人;四品,母妻郡君;五品,母妻县君;散官同职事。“勋官四品,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各视夫子之品;其不因夫子别加邑号者,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云某品郡君,县君、乡君准此。”外命妇封号有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九个等第。金代“亲王母妻封一字王,正从一品次室封孺人;郡王母妻封郡王夫人;国公母妻封郡侯夫人;四品官母妻封郡君;五品母妻封县君;六品母妻封恭人;七品封宜人。”金代外命妇封赠之制大体沿用唐制,区别只是,在一至五品官之内封赠命妇,而金朝则封六品、七品为恭人、宜人。元代外命妇封赠制度是唐宋金制的继承与发展。元代法律规定,庶子为官到达一定级别后,其母可以因而获得封赠。母、妻封赠,依夫、子官品爵禄等第而行,即“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其夫张弘略袭蔡国公,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在朝地位很高,而花氏又生下瑾这一子,虽是庶子(弘略第二子),但是在朝为官有所建树,这无疑是花氏地位提升,获得封号的基础。 至治三年,“诏从新设法议拟与行,毋致冗滥”礼部从新分立等第……诸子应封父母,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并封”。若所生母未封赠者,不得先封其妻……“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如不遵守,将所受宣救追夺,断罪离异”。由这段记载我们看出,所生母获得封赠的权利位列嫡母之后,而先于庶子之妻。即,所生母只有在嫡母亡故的情况下才可以母以子贵,获得封赏;在所生母健在而嫡母不在的情况下,所生母优先获得封赏,其后庶子之妻才能被封。> 而张弘略墓神道碑碑阴处刊刻着这样一段话:“二夫人皆王姓,皆有懿行,皆前卒。子三人。,中顺大夫、卫辉路总管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丧公不上,诸侯之子不短通丧他日者,必自始之,可日贤文克世□家□。次瑾、琰、咸备宿卫。女二人,咸归名族。”可知张弘略的两位姓王的夫人都早逝了,也是花氏作为弘略的妾室和瑾的生母,获得封号等较高地位的前提条件。> (二)生者高寿,受到礼遇>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生存条件没有保障,人口平均寿命很低,元代也是如此。李莎在《试析<元史>中的元代个人寿命》中统计到:“男性351人,寿命总数22364岁,平均寿命637岁;女性12人,寿命总数898岁,平均寿命748岁”。“蒙古族65人,寿命总数3353岁,平均寿命516岁。汉族231人,寿命总数15832,平均寿命685岁。其他民族共67人,寿命总数5291岁,平均寿命608岁。”由此可知,元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长,另外, 还承袭了以往“礼高年”的做法,对老者加以照顾。按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存侍丁一名”,即免除一名子孙的杂役,使之侍养老人。90岁以上的老人,“存侍丁二人”。在皇帝即位时,往往还要特别赐给80岁以上老人绢帛等,以表示关怀。花氏“年九十七,生之明日,卒于亳第”。九十七岁的高寿,在现今也是比较难得的,况且是在当时而言,实属不易,所以受到礼遇,屡次被赐给绢帛等。> (三)品质优秀,教子有方> 从墓志记载来看,花氏具有元代社会阶层要求女性所具备的一些优秀品格,如坚贞柔顺、温和慎重、不出门户、节俭等,这也是她获得赞誉和威望的重要因素之一。> 1“性贞而,和而敬”> 元代社会妇女的贞节观念,应该说首先是对两宋王朝纲常伦理的直接继承。随着理学逐渐被蒙古统治者的重新启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元代上层社会传播。元代中期蒙古族统治者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地位,提倡:“饿死者事小,失节者事大。”。> 元代 士大夫大力对女子贞节进行鼓吹和旌表。他们强调“名节之于人,不金币而富,不轩冕而贵”。所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实际上是为了突出妇女忠贞。“则何家不从、何类不附。虽有他美,亦不足赎也”这样一种认识强化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从而使妇女贞节观念有了理论上的根据。> “妇德以顺为本,内能顺夫,外能顺族,行之以不欺,济之以不妒。”这样看来,“以顺为本”的妇德应该也是妇贤的具体表现。花氏在墓志中被赞扬到“性贞而,和而敬”,她坚贞柔顺的贤德,正是元代社会所尊崇的一种品质。> 2“终日端居,不逾闺”> 在元代,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有不少家庭对女性的交游采取种种极端严格的措施。燕(今北京)人张弘纲,官万户,“家法整肃,内外截截。女子无大故,不出中门”。汉中(今陕西汉中)王得舆,“家法之严,尤谨于内外男女之别,诸妇送其子女,止于中门;男宾未有辄至中门者。有事,择书童幼而谨愿者以将命”。花氏“终日端居,不逾闺”,她自主地把自己束缚在家庭中,不出门户,严格遵守礼仪之道,这种“端正”的行为受到世人的表彰。> 3教育子女,“训以义方”> 当女性扮演母亲角色时,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子女成长的道德教化。“相夫教子”,使其家中的男性健康成长、取得成就,是妇女生活中非常自觉的行为和重要思想。元人认为:“古今称妇人必日:‘功、容、言、德’,虽然,常事耳,不必书,为能教子者为贤母。”而花氏“训以义方,虽贵如贱,虽富如贫。不使志骄夺学,遂自京来居亳。”她对其子成长的道德教化,也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 4家族显赫,等级地位高> 在她“以高年耆德旌门”之类的墓志中体现出较高地位威望,也跟她丈夫及其家族的等级地位有关。> 元代节烈旌表制度始于世祖。有元一朝,代有建置而逐渐形成定制。元世祖时,以仁立国,“敦节申义”,“累下诏郡县,孝子节妇按实旌植”,从而开启元代节烈旌表之制。> 元代节烈旌表制度是由具体的旌表原则、程序及方式而构成的。旌表是对具备卓然异行妇女的激赏。品端节亮者,往往由基层组织(如里甲村社推排,里长、社长、乡老,以及所居地方儒士)向郡县举荐,郡县再上达州府,州府上呈行省,直至中央礼部。层层上达的事迹,朝廷派廉访司、宜慰司负责体覆核查。情况属实,再下文旌表门闾。旌表文状,一般是按照所旌表的对象的级别,由词臣撰写,再署以官府印牒。上传下达的旌表程序,是元朝旌表制度的明显特点。> 元代妇女阶层的地位是不一致的,妇女节烈事迹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地位的妇女,其事迹的旌表范围以及所享受的 优遇也截然不同。普遍妇女节烈事迹只是地方郡县官吏按例旌表,规格低、影响小、待遇薄。轮不上“有司旌门闾”的,便有“乡里称孝”,这种类型的旌表行为影响范围更为狭窄。属于统治阶层的命妇的旌表方式和普通妇女的旌表方式是大不相同的,它往往由行省一级的 官吏圆署旌表。> 以 名义旌表,且影响面较大的节妇义女,绝大多数是上层的贵族妇女。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旌表方式以及旌表对象的选择,具有浓厚的倾向性也是很自然的。> 正是由于花氏夫家的家族显赫,社会等级地位高,属于上层的贵族妇女,才为她被旌表其门的荣耀地位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相呼应的是,受旌表也是花氏这样的女性对家庭、宗族荣誉的一种贡献。> 三、结语> 一九九八年发掘于满城县岗头村“张柔及附属墓群”内的花氏墓葬,为我们研究元代女性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从花氏墓的位置和其墓志铭来看,她作为张弘略的妾室,地位却是相当高的,不仅在家庭中具有很高威望,而且还被朝廷封为外命妇“清河郡太夫人”,被旌表其门,多次受到封赏。> 花氏拥有较高家庭与社会地位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弘略正妻早逝,而花氏又生下瑾这一子,虽是庶子,但在朝为官有所建树,这无疑是花氏地位提升,获得封号等较高地位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其次,元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长,元朝 承袭了以往“礼高年”的做法,对老者加以照顾,花氏生有九十七岁的高寿,所以受到礼遇,屡次被赐给绢帛等。另外,从墓志记载来看,花氏具有元代社会阶层要求女性所具备的一些优秀品格和礼仪规范,“性贞而,和而敬”,“终日端居,不逾闺”,教子有方等,也是她获得赞誉和威望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花氏的丈夫张弘略,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蔡国公,花氏夫家的家族显赫,社会等级地位高,这是她获得荣耀地位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此看来,满城花氏获得较高社会家庭地位和声望的原因不是孤立的,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在元代上层统治者对于女性的规范和期许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对于元代女性墓志铭的研究,也是把握元代女性生存与生活状况的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唐]杜佑通典[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明]宋濂元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6> [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元典章[M]山东:齐鲁书社, 1996> [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M]上海:中华书局,1981> [5]李修生全元文[M]江苏:凤凰出版社,19982004> [6]范福生满城历代碑石刻辑录[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5]谭晓玲期许与冲突元代女性社会角色与伦理观念的思考[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舜为颛顼六世孙,而禹乃颛顼孙,何故禹与舜同代,又继其位。迷惑?

  史记 :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於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

  古人已有说法!!!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413550&sid=c229092df148460a6a3c66d75ac99a6b

  时间、天象、史册、家谱记载都是吻合的

  家谱记载 史册记载帝王 公历时间 甲历时间、天象纪录

  13 启昆

  14 黄帝 榆罔(参卢) 黄帝 前1831年 庚寅年

  15 昌意 (少昊)玄嚣 1821年

  16 颛顼 颛顼 1797年 4年1794年4月初1前后,5星正聚

  17 骆明 喾 1777年

  18 白马 尧 1749年

  19 鲧 舜 1731年

  20 文命 (就是大禹) 大禹 1699年 3年1697年8月初1,日妖霄出

  13 启昆 妣有蟜氏附宝 北迁于有熊(河南省西北部熊耳山1带)。

  14 黄帝 元妃西陵氏嫘祖 二妃方雷氏女节

  15长子昌意---------------6子玄嚣-龙苗;3休-7清

  16长子乾荒-次颛顼-3安-4始均-少子悃 蟜极 融吾 魁

  朝云之国 I 西国 北国 北狄 I I

  17伯称(服)-骆明--穷蝉- 喾 并明 颛顼孙女修清孙

  I I I I 白犬犬戎 I

  18卷章老童 白马 敬康-句望-桥牛-瞽叟 挚--尧- 大业

  19黎-吴回 鲧 敬、苟、文氏 舜-象 莘氏 房氏 皋陶

  20黎 陆终 文命-崇氏 虞氏 伯益--仲甄-理

  21 彭铿 启-姒均-余罕-杭氏 大廉-若木 甄氏 李

  I I 姒氏 余氏 黄氏 徐氏 利

  22 大彭 太康-仲康-鬲能-祭(计)-过弘-华观 费氏 贞氏

  彭氏 辛氏 I 鬲氏 祭氏 过氏 华氏 舒氏

  23 相-邓某 花氏 纪氏

  24 少康 邓氏 段氏

  25 鄫曲烈-窦龙-杼-越无余 邓氏

  26 鄫炫忠 窦氏 槐 越氏

  27 鄫坤仁

中国百家姓你知道多少???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