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总面积14865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208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土家族。
县人民政府驻思旸镇,邮编:557800。代码:522626。区号:0855。拼音:Cengong Xian岑巩,古名思州,历史悠久,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距离省会贵阳有300多公里。在元代领府、州、县及蛮夷长官司六十八个,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地之一,史家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民国二年(1913)更名思县,十九年(1930)改名岑巩县至今。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大门,地外湘黔交界结合部,自古为楚、黔、滇交通要衢,唐代曾设置夜郎县、峨山县,从隋代后思州田氏土官统治800余年,元明清人都坪峨异溪,都素、黄道溪、施溪4个长官土司官”土流并治400多年,境内先后出土恐龙化石,战国甬钟,省级保护单位中木召古城遗址相传为西汉夜郎国都,征集有汉砖砚,石雕牛头,还有西晋时传入的宫廷傩戏傩技流传至今,并有在唐代就产销于市的思诈石砚,有仡佬族棺葬、石棺葬,元明清代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墓、陈圆圆墓,苏元春骨葬,将军墓,军屯遗址及思州田氏从隋唐以来世居之地的衙院土家族自然寨,大树林苗寨,丁家湾侗寨,都分布在省级风景区龙鳌河周边不到15公里的地方,又有200处寺庙遗址等等,被誉为“思州文物群落”古府雄基之地:建国后,县境也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正在建设的65号高速公路、舞阳河均沿新县城区而过,铜仁大兴飞机场距县城100千米(高等级公路约1小时),上海至瑞丽高等级公路也将通过县城,从县至乡镇开通了光纤通信,还有无线寻呼,数字移动通信等现代化立体信息通道服务。
岑巩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低中山丘陵地带。浓郁的民族风情,传奇的历史文化和“古、美、奇、特”的自然风光,正如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冯其庸教授在岑巩考察旅游资源时所题“龙鳌河风光,人间天上”。我们热忱欢迎中外有识之士前来岑巩观光旅游,揭开思州这块神秘的处女地面纱,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携手奔向二十一世纪,谱写开放、文明、富裕的岑巩新篇章。
田氏政权在乌江流域黔中地区的统治可以追溯到隋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止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统治时间长达831年之久。开皇二年(582),乌江下游的彭水(黔中)包括今黔东北一带,处于湖广、四川交界的“两不管“的地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历史上称之为“蛮夷之地”,加之,“夷苗屡叛”,人民生活贫困并难以安宁。为了黔中“蛮夷之地”的治理,隋朝皇帝苦于无计可施。此时,大臣苏威保荐田宗显为黔中刺史。田宗显与子田惟康(田世康)到任一年多,黔中大治,政通人和。隋文帝大悦,于是封田宗显为国公节度使。后来,白莲教金头和尚任则天举行农民起义,朝廷再次调遣田宗显前往征伐。战争胜利后,田宗显奉命管理黔中一带,接着,又被加封为 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由此,田氏确立了对乌江流域的黔中包括黔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唐初太宗统治时,二世田惟康世袭为黔州刺史,因为平叛有功,又加封为黔潭二州节度使。三世田阳明平“贼”有功,授都督府大总管一职。四世田克昌能以恩威服夷,接受义军兵马使。经过田氏十多代人的努力,乌江流域的下游的治理已见成效。但今贵州境内的广大地区,虽然均为 黔中田氏政权所管辖,然而,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人民生活仍贫困而不能安宁。直到宋代大观元年(1107),田宗显十四世孙蕃部长田祐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始建思州治。田氏政权重心已经开始从黔中的彭水移到黔中的务川,据史料记载:思州之名始于唐代,唐武德年间,有因务川当牂牁要道而设务州的记载,属于羁縻州。贞观中,又以思邛水之名改为思州。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思州辖有务川、思王、思邛三县,设址务川。政和八年(1118)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3县。宣和元年(1119),田祐恭以镇压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有功,加封贵州防御使(贵州之名始于此),赠封为少师思国公。宣和四年(1122),废州县,改务川县为城,邛水、安夷2县为堡,属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复置思州和务川、邛水、安夷3县,为羁縻州,州治务川,仍属黔州。至此,黔东及黔东北才得到有效治理。
之后,无论是羁縻或经治思州,都是田氏为知州,田氏世为思州守。进入元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推行土司制度,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思州田谨贤以地归附,乃置万户府。后改置思州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元至正间,田氏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农民起义首领的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其慰徙治都坪,而思州分为二矣。元顺帝至二十五年(1365),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归附,朱元璋仍置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仍为宣慰使;朱元璋改思州宣抚使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下辖务川县、镇远府及十四州、五十二长官司。其地域“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一线,北达四川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辽阔,远远超出唐宋时代的思州(1)”。元代是思州田氏地方政权管辖范围最宽、级别最高的大土司,难怪明初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初期还说:“两广覃黄,思播田杨”,即指思州田氏、播州(今遵义)杨氏,势力之大也、强也。思州宣抚使在元代就分为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抚司,故民国《贵州通志》卷6前事志曰:思州“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清江郡,因此称为思州,而改称故思州为思南”。可见,元至元时期(1264~1294年)思州田氏政权就一分为二了,其中一部分已迁入今思南。明代,思南宣慰司辖有水德江、蛮夷、沿河佑溪、思印江、朗溪、镇远溪洞金容金答、施秉、偏桥、邛水十五洞(团乐、得民、晓爱、陂带、邛水五长官司)、臻剖六洞横陂等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溶江芝子坪等17个长官司,加上思州宣慰司的地方,就相当于今天的岑巩、玉屏、石阡、凤冈、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德江、沿河、印江、施秉、三穗、镇远、铜仁、江口、万山、松桃等县和重庆酉阳部分地方。这些地方与四川、湖广相邻,地处要冲,自元代以来,为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干线所经,有水陆通往四川、湖广,又是川盐入黔孔道之一,流寓以四川、陕西、湖广、江西为多,经济较为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价值。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贵州四大土司中的两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巩)分别成为黔东北和黔东的两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改土归流的直接发生地,其辖大片土地也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础 。
田氏土司自战国至汉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从《太平御览》的记载知:“涪陵蛮时,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万户,小者千户太和十七年(493),蛮帅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户内附。”面对蛮夷地,土地之宽广,人烟稀少的黔中,能拥有四千户的民众,确实不易,这足以说明田氏系望族,拥有很大一片疆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
《沿河县志》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
又根据民国《沿河县志》引《田氏宗谱》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黔中夷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田)宗显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诰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旋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为乱,调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贼战,贼败奔四川、成都。宗显追至,贼复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追及复战,贼又败。兵至漆地安营,访贼至石马,问往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下居焉。迨贼授首,奉命镇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
依据《元史》、《明史》、《贵州通志》、《思州府志》、《思南府志》、《镇远府志》、《沿河县志》、《铜仁市志》、《岑巩县志》、《田氏雁门堂记》等史料记载: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授思州军民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乱,加朝烈大夫,管古州八万军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随即将田氏世守的二府、十县、三十四州(长官司)地方图册献纳明朝朱元璋。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贵州岑巩
本文2023-10-13 11:36: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