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有多少姓出自姬姓?为何说姬姓是姓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百家姓中有多少姓出自姬姓?为何说姬姓是姓氏起源?,第1张

姓氏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形成了独特的姓氏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具体的来源。几千年来,它一个接一个地演变,在自然社会状态下衍生出了今天的许多姓氏。不像我们的邻居日本,老百姓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姓。明治维新以来,出现了10万多个姓氏。

中国最早的姓氏出现在5000多年前。可以说,姓氏文化本身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古老。在古代,第一个姓氏的人叫伏羲,是中国文学中最早记录的创造神。他创造了文字,教会人们使用工具狩猎,使人们逐渐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社会。

也就是说,伏羲开始界定人们姓氏和婚姻的规则。古人从群婚制演变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婚姻制度,因此姓氏也随着婚姻制度的出现而广泛出现并代代相传。姓氏成为中国后裔用来区分家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姓氏的延续性被认为是家庭延续性的优先标志。

现在我们有很多姓氏。据有关部门统计,单姓6931个,双姓4329个。然而,虽然现在姓氏的数量很大,但由于对祖先的崇拜,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许多姓氏都记载在官方历史和当地县志中,每个姓氏的家谱更为详细。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根据这些史料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如今有大量的姓氏,这些姓氏基本上可以归并到古代。也就是说,主要是由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所八个姓氏演变而来。我们注意到,这八个姓氏大多以“女”字为基础,这主要是由于姓氏文化的诞生。人类文明仍然是母系社会。

把这些姓氏的演变和派生过程与表中的姓氏一起列出来,就可以得到“中国最完备姓氏分支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姓氏,并判断我们是黄帝的后代还是蚩尤的后代。

司马迁的《黄帝本纪》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但由于常年住在姬水边上,后来改姓姬。我们还可以看到,从姬姓中衍生出来的姓氏是最大的。据姬姓记载,姬姓衍生出来的姓氏占《百家姓》的82%,被誉为“万姓之祖”。

要知自己的姬姓辈分,先要知道自己家族的渊源历史,只有知道自己家族历史才能知道并承认自己家族的辈分。淅川原本没有姓姬的,那是明末马守应回族大起义后期,马守应为发展壮大力量,在淅川建立了根据地,李自成在遭受重大创伤后也到哪里养过伤。陕西省渭河一带有条姬水河,那里的人们以水为姓,回族多尚武,创立了姬氏心意六合拳,姬家青壮年也响应起义,随马守应转战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淅川建根据地。后其兵士多落户在淅川及淅川临近的其他地方,这大概就是淅川姬氏的来源吧。

但是,由于日久年远,与恶劣的环境造成后人都忘了自己是回族人的民族属性。记得一次在姬家岭,发现一自认为汉族的姬姓人家,有祖上留下的一幅中堂画,其上有穿明朝服饰的孝图12幅,有回族的清真寺,及望月楼,以及寺上的拱北、邦克楼,有圣人剑,有汤瓶壶等还有几代始祖名字,这与周围其他汉族人的中堂完全不同,充分表明了其祖上是回族人的特征。

后来这里的姬姓也有迁往其他地方的,如镇平姬林、柴庄,内乡下关、邓州小西关等地方都有,这里可以给你提供他们共用的辈分谱:大明元朝占,振国玉成善。文化仁义志,太平修身安。仅供参考。

宗兴士起

上承祖光

训遵礼制

学景濂芳

才可治国

德足安邦

宏绪远裕

万亿祥昌

时逢盛世

福寿昭彰

荣登科第

今古颂扬

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姬姓来源有三:

1、据《姓氏考略》、《帝王世纪》、《史记·三代世表》所载,黄帝生于寿丘(故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因以居地为姓。另据皇甫谧《索隐》所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原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一说,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中含姬姓。又说,姬姓系黄帝族系之姓,而姜姓系周之外戚之姓。

2、据《姓氏考略》所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均因事改姓姬。

3、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鲜卑人有姬姓;据《金史·宗端修传》所载,金章宗诏,为避睿宗名讳,凡太宗诸子之宗姓皆加山为崇姓,其余宗族皆改为姬姓;清满洲人有姬姓;云南白族以鸡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有姬、纪、奚、高、黄等;今苗、土家、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其在四位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的辅佐下,迁徙往来,致力于削平暴乱、缔造国家之伟业。其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创造发明甚多(如宫室、蚕丝、医药、舟车、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其卓越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其长于姬水,遂以居地命姓,称姬姓,并被尊为姬姓的得姓始祖。

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的嫡系子孙,却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距今三千一百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寿祚最长的王朝。在周王朝长达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室子孙由于封地、采邑的不同而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改为他姓,致使天下姬姓人数大为减少。西汉武帝时,武帝巡幸河洛、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后访得周朝之后裔姬嘉,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嘉子姬置、孙姬延年、曾孙姬安、玄孙姬世、六世孙姬党、七世孙姬常、八世孙姬武俱相袭,尤在姬党时进爵为公,地满百里,地位仅次于诸侯,为后世姬姓盛大于河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此际尚有姬南、姬廉见诸史册,二人均为广陵王属臣,可见汉时姬姓已有因仕宦今江苏者。东汉中叶以后,姬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形成望族,其人丁兴旺,子广孙多,后世散布全国各地之姬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两晋南北朝时期,姬姓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者。随着周弘正、周石珍改姬姓而来,姬姓在南方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也渐至增多。唐时世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部郎中姬居逊因明皇以嫌名更为周姓,使姬姓人数再次减少。历唐末五代、宋元之乱后,姬姓在南部区域的分布进一步扩大。明初,山西姬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姬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历民国至今,姬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姬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姬姓约占全国汉族姬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姬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堂号:“寿丘”、“南阳”、“赤舄”、“至圣”、“志爱”等。

1、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无疑是最为荣耀、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2、姬姓衍分出了众多姓氏,包括王、张、刘、杨、周、吴、孙、林、何、郭、梁、郑、韩、唐、冯、于、董、曹等众多姓氏。

3、姬姓在周时名家辈出,其后由于改姓众多,使姬姓渐趋冷寂。

4、姬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姬昌: 即周文王,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在任五十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剪商,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

姬发: 即周武王。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他联合各方国部落,经牧野会战,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

姬旦: 即周公,文王第四子,周初政治家。曾佐武王代商,多所建功。后摄政于成王,东征平叛,居功至伟。

姬友: 周厉王姬胡少子,西周末年郑国建立者,史称郑桓公。

姬重耳: 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姬夫差: 春秋末吴国国君。中勾践美人计,不用忠良伍子胥,落了个身死国亡。

姬澹: 代(今山西大同)人,西晋时将领。在晋为州从事,随卫操入鲜卑拓跋部,以战功官信义将军,封楼烦侯。后挟众归晋,在与石勒交战中阵亡。

姬威: 隋太子杨勇幸臣。杨广与杨素谋废立,令段达私以财货贿之,遂背叛杨勇,反诬杨勇非法,由是杨勇被废。

姬汝作 :汝阳(今属河南)人,金代将领。哀宗时聚众自保,被任为北山招抚使,守汝州。招集流亡,复立市井,升同知汝南防御使,蒙古屡招不降,后为州人所杀。

姬敏 :河南孟津人,明初官吏。博通经史,兼精律算。洪武中以才干举,官西安知府。

姬规 :保定府博野(今属河北)人,明初官吏。永乐间知淮安府,政平讼息,民安其政。任满,民常赴京乞留,在任凡二十二年。

姬文胤: 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明代官吏。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天启二年授滕州知县,视事三日,徐鸿儒义军薄城,民什九从之,其率吏卒抗拒,被执死。

中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除了目前已知的正史记载,还有三皇五帝时期,距今4600年前,黄帝和炎帝联手攻打蚩尤,后蚩尤战败,炎黄两帝的部落便在中原之上不断的发展了下来,黄帝炎帝的姓氏也开始流传了下来,后来黄帝以姬作为姓氏,炎帝以姜为姓,两大姓氏也是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了不少的姓氏,因此我们现在也自称炎黄子孙。 但是在百家姓中,有一个姓氏却不属于炎黄子孙之类,这个姓就是安姓,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伊朗的血统,而且安姓在中国是没有起源的,没有任何分支衍生这种姓氏,在五代十国时期,安姓就突然冒出来了。 汉代的时候,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世界的桥梁,在《史记》中,安息国王子来华的时候改了姓氏为安。隋唐时期,月氏人被匈奴击败,他回到中亚一带,分别建立了九个国家,也就是后来说的「 ”昭武九姓”,唐高宗时期将其全部收服在唐朝之下,其中一个国家的百姓就是以安为姓。 后来北方战乱频发,安姓人就往南迁徙,在今湖南、甘肃一带安姓人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在其家谱中也有提到当初迁徙的事情。后来满清入关的时候,也有部分氏族改为安姓,因此安姓人氏也不全都是伊朗后代,还有部分满族人。 今河北地区,安姓人数是最多的,占据了河北省总人口的13%。

崔桥延陵吴氏三让堂宗谱壬辰续修序

延陵吴氏遍天下,三让美誉传千秋。吴氏源出姬姓。商末周初,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奔荆蛮,居梅里,建勾吴。始祖泰伯,至德让贤,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第十九世季札,亦以三让,退隐故里,封于延陵(今常州),为江南人文始祖。孔子题“十字碑”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门联有:“泰伯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延陵为首要郡望,堂号以“三让”、“至德”、“让德”、“思让”等为主要堂号。今冠以崔桥地名者,不忘始迁祖地,使于检索也。

当今吴氏,我国百家大姓位列第十,人口二千四百六十多万,占全国总人口2%,广东为第一大省,约占吴氏总人口85%。常州市现有吴氏常住人口七万一千三百多人,约占全市常住总人口351%,列全市大姓第五位,可见常州吴氏人口密度之高。

历代名人辈出,难以列举。兹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德,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全国政协常委、基督教领袖吴耀宗,金陵大学校长、女教育家吴贻芳,物理学家吴大猷,画家吴作人、吴大羽,人类学家吴泽霖,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女),数学家吴文俊,语文学家吴文祺,金属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吴学蔺,社会学家吴文藻等。

常州吴氏,冠盖甲天下。历代150个姓氏共有1494名进士,其中吴姓82人,位列第一。《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共146个姓氏,吴姓115人,以1名之差列庄氏之后为第二。可见吴氏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明隆庆进士、侍讲学士吴中行;子吴亮,万历进士、湖广道御史、大理寺少卿;侄吴宗达,明万历三十年探花、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近代以来,尤为辉煌。有辛亥革命元老、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央科学院首届院士吴稚晖,辛亥革命元老、江西省都督、上将吴介璋,著名摄影家吴中行,数学家吴在渊,音乐家吴伯超与吴祖强,剧作家吴祖光,著名导演吴仞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女画家吴青霞,著名医学家吴蔚然,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历史学家吴泽,儿科专家吴瑞萍,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吴旻,运载火箭专家吴兴元、吴林芳,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院长吴德昌,四机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诤(吴人鉴),纺工部部长、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著名中医专家旅台同乡吴惠平等。

宋以来,郡城吴氏有十三族望,以洗马桥(县学街北首,大宗祠原址即今实验初中)、薛墅巷(今遥观)、大南门三族望为最著。其次为北后街(局前街)、雪堰桥、锁桥湾、大北门等处。

本族统宗泰伯第六十一世珏公,于宋代徙居西门外锁桥湾西直里。第六十八世兰坡(自健)公,生于元代延祐七年庚申,卒于明永乐六年戊子,寿八十九岁。公隐居教授,不屑城市生活,于明洪武二年自锁桥湾迁徙郡城之东隅龙㘭(又名青墩、寺西),为第一世祖。

其地即今崔桥古镇,镇之东南,隋代建宝云寺,东濒芙蓉湖,北望芳茂山,钟灵毓秀,风水宝地,古刹钟声,名闻十方。古称龙㘭、寺西、青墩,俱已堙没不闻。今尚有“吴家塘”,当年祖地也。章埼、荷花圩、狄坂(横林东)、麻皮桥(今郑陆镇),皆吴氏子孙分居之地。近代以来,商贸发达,有迁居省内外、海内外者,难详其数,益叹延陵之遗泽流长也。

兰坡第十三世孙子明公,清雍正初,自以无嗣,愿捐所居基址,创建宗祠。雍正八年,族尊云章等即其地建享堂三楹,祀远祖泰伯、季子,以兰坡公为一世祖。乾隆四十七年重建。风雨沧桑,早已不存。今又原址重建,两进六楹一天井,粉墙黛瓦,江南风格,古色古香。

本谱创修于清顺治五年戊子,第十世讷庵公次子元甫及孙广三主修。讷庵,讳宗上,邑庠生。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终于崇祯十六年,寿七十九岁。明末状元杨廷鉴同年同学李确庵为讷庵所聘请之塾师,教授其子元亮、元甫及元亮之子广三。元亮早逝,元甫及广三创谱,杨廷鉴为之撰序并为讷庵像赞云:“伟哉斯人,……屡踬乡闱,五试未克,宿学未酬,敦本益力,缅想音容,邈不可即。”谱序落款不用状元衔而署“同邑年通家眷弟杨廷鉴拜题”者,示谦逊也;或因其为明末遗臣,清初政治未允故。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十五世令德续修,稿成藏于宗祠未刊。道光二年壬午三修,山北等五支,未及汇修。有著名史地方志学家、进士、翰林庶吉士李兆洛为之序。光绪五年己卯四修,每部十二卷,共印三十六部。今为五修,失修长达一百三十三年之久。旧谱之修,可见当年艰难困苦,但有名家撰序,可称名谱。

旧谱为宗亲康成君保存,一九九○年七月,因破损虫蛀,不堪翻阅,委托老三房宗亲玉生君重新整修,装订封面,撰有跋语。一九九七年秋,宗亲永平拾取保存,得以续修。转辗保存,功不可没。

谱牒者起源甚早,与国史同时,为朝廷史官掌管。宋以后始为士大夫个人著述,如苏洵、欧阳修、曾巩等人所纂撰。明嘉靖十五年名相夏言奏准民间建祠修谱以后,成为广大民众最关注最主动积极参与之文化工程。尤其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谱牒成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经万劫而不殒灭之草根平民史册、宗族百科全书。

欣逢盛世,经济繁荣,政治文明。今吴氏族贤再兴、清华等乘此大好形势,应时顺势,发动续修,重建宗祠,工程浩大。并聘请吾友张琪祥先生为顾问,指导并协助纂修。琪祥先生,修谱行家,邀余为序,余虽年迈,兴之所致,乐此不疲,愿为效劳。

余谓:本届修谱,承前启后,意义非凡,揆之有四:

其一,属于抢救性质,时不再来,机不可失。近百年来,欧风美雨东渐,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加之左倾思潮,文革浩劫,谱牒文化尤为重灾,损失之惨重,史无前例。如不抢救,后人不知谱牒为何物,视宗亲为路人,不知根本,不知报恩。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机,续修宗谱,慎终追远,是其时矣。

其二,弘扬中华文化,有利民族团结。续修宗谱,开发利用宗族文化,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

其三,续修宗谱,弘扬传统道德。有利于发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精神,有利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弘扬教化,促进社会和谐。

其四,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共存互补,互为辉映。谱牒为人口迁徙、群体遗传、教育、战争、民俗、社会等多种学科之资料宝库,有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价值,传承保存,开发利用,近年尤为史学界所重视。

可见续修宗谱,功在当代,德泽千秋。新谱玉成,可喜可贺,并为之赞云:

泰伯一脉兮三千年,延陵世泽兮源流长;

本固枝荣兮遍天下,追根溯源兮三让堂。

始迁崔桥兮兰坡公,郡城高士兮隐东乡;

宗风淳厚兮思祖恩,朴耕秀读兮传书香。

政通人和兮今盛世,续修功德兮赞无量;

中华文化兮大弘扬,子孙繁荣兮更辉煌。

公元二○一二年岁次壬辰仲春之吉

季子九十八世裔孙吴之光谨撰

时年八十又四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

百家姓中有多少姓出自姬姓?为何说姬姓是姓氏起源?

姓氏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形成了独特的姓氏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具体的来源。几千年来,它一个接一个地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