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彝族六祖广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昭通市彝族六祖广场,第1张

六祖文化广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郊10公里处的旧圃镇,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

规划用地面积800余亩,规划为AAAA级景区。有:祭祖广场、阿普笃慕铜像(21米)、六祖铜像、彝族祠堂、彝族博物馆、停车场、栈桥、梯步等。

历史渊源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判断“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的格局。

六祖文化广场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经文,别名《阴路指明》、《教路书》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毕摩文献,同时也是史诗性文学作品。《指路经》产生于民间,与一般民众联系紧密。流传于滇南的《指路经》和彝文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云南禄劝、会泽、东川及四川会理一带)迁到昆明的,然后到晋宁、通海、建水以至滇南各地。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较多的记载。

布、默后裔遍及黔西、黔西南、滇东北、滇东和昆明部分地区,其中德布氏的势力在东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普安,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德施氏后裔发展成为东川土司、芒部土司、水西土司和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所属。”

六祖文化广场在云南省昭通市西郊十余公里处,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这里陈放着新旧攀藤和新钵、旧钵,凡“六祖”子孙到此,都用新藤攀登、开拓,好自为之;用新钵吃饭、喝水,“口渴得喝三坛水,不渴得喝三坛水”。

《指路经》是彝族“六祖”后裔迁徙的信史。毕摩必须准确无误地念诵《指路经》,方能指引死者魂灵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各地的彝文《指路经》证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饮用过的甘泉,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攻破天梯土城(今云南昭通境内)后,大肆屠杀当地居民,有一部分彝民经葡萄井逃往四川凉山幸存下来。历经劫难之后,他们回到故里烧一笼火,让青烟和火焰告慰祖先:“子孙仍活着”;再去葡萄井喝上3口祖先饮用过的泉水,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崇拜之情,然后离去。

说起贵州,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那么大家知道贵州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吗?知道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吗?土司指的是元、明、清时期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的官职。遵义的播州土司和黔西的水西土司你应该有听说过,但水东土司和思州土司你应该很陌生,今天我要介绍的是面积最小的水东土司,它与贵州名字的由来息息相关。

看了电视剧《奢香夫人》才知道贵州原来是由四大土司变化而来,知道了在历史上水西土司是贵州土司家族中最大的,那么最小的土司又是哪里呢?

查阅了一些贵州历史之后才知道,最小的土司为水东土司宋氏,就在水西土司的对岸,以现在的鸭池河为界,河西岸为水西,河东岸为水东故名水东土司。

水东宋氏是最早从中原迁入贵州的汉族之一,水东宋氏原籍镇州(河北正定),隋代入黔。北宋初,真定(正定)人宋景阳奉命征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氏在拿下蛮州后即系进攻驱逐乌蛮,乌蛮推举至沿江(乌江)之南夹水之地(鸭池河),形成水东、水西的格局。宋王朝在今开阳设置宁远军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出任总管府都总管。也就是说,今贵州开阳就是水东宋氏的大本营。

南宋时,宋永高势力强大,先后攻下谷龙(龙里谷龙乡)、新添(贵定)等地;宋朝嘉定二年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并迁居矩州(贵阳),从此矩州改名为贵州,并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沿用到现在。

水东文化的核心是水东宋氏土司文化,即以水东宋氏为代表的布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千余年交流融合,并吸收了苗族等其他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水东包括今贵阳市的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平坝县、普定县、龙里县、贵定县和惠水县的大部分地方,水东地区在宋氏的统治下直至明末崇祯三年,崇祯四年以洪边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崇祯乃取名开科的开字赐名开州,元代杨家寨在明代被水西土著占领聚集开场并取名开科龙场,即今贵阳市开阳县城,宋氏在水东地区世袭600年的统治结束。

现在的水东土司故地位于在开阳县禾丰乡马头寨(洪边十二马头之一),水东土司文化广场距贵阳50公里车程。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教授给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部头目。

    在贵州有四大土司:水西安氏(毕节)、水东宋氏(贵阳)、思州田氏(铜仁)、播州杨氏(遵义)。这些土司家族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生存,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可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二是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三是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四是民俗文化。

    现在我们侧重分析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土官由于是朝廷钦准的世袭官,七品及以上赐予官服、官帽、官带。由于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土官只有在审案时、出巡等重要政治活动时才穿官服、戴官帽和系官带。平时则穿土民进贡的颜色多为白色、青色、黑色棉麻或布等布料做成的便装。冬着青色棉质外套,夏着白色棉麻轻装,款式有对襟短衣、圆领长衫。鞋袜亦用青色或黑色棉布制作,粗糙暖和。平时土官着装除颜色有所限制外,其它与土民无异。

    在贵州四大土司中,以水西安氏中的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性。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镶嵌有气泡,在贵州省博物馆三楼陈列的彝族服装就是代表。

    形成这种独特的服饰文化的原因可分析为:主观条件上,土司家族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性的融合,并吸收了当地居民的部分民族文化,原籍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客观条件上,由于屯军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定程度上对当地人文环境不适应,使其还保留着自己的原始文化。

      在屯军到达并定居贵州后,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并吸收部分当地文化,最终在服饰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

☞〖万人坟〗

        贵州织金有座万人坟,位于贵州织金县的八步镇,是一处距今350多年的古战场遗址。1980年已被织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墓中间,镌刻着“清康熙三年水西之役 万余双方阵亡将士合葬墓”字样。左侧写着该万人坟修建的经过。 在右侧,则是“古人吊词”:清康熙帝为水西事件平反后,乾隆十年,平远州(今织金县)都司吕文魁为万人坟勒石砌坟,并题词吊唁。

      据有关史书记载,康熙三年,清政府西王吴三桂为扩充实力,制造水西土司安坤“蓄意谋反”的谣言,使得朝廷派军前往“讨伐”。在“讨伐”中,其下属李本深奉命从大方六圭河到织金对安坤进行围剿。行到六圭河时,李军粮草大已耗尽,只得屯集于六圭河,并檄文向吴三桂求援,而在檄文中误将“圭”写成“广”,致使援兵迟迟未到。李军因粮草欠缺,人困马乏,行到倮陇汛时,遭到安坤率领的少数民族军的伏击。交战中,双方死亡人数达万人,当地群众不忍目睹战死的将士露尸荒野,将其尸骨收投于路旁一个洞穴中掩上泥土,便形成了“万人坟”。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水西万人坟的来历。康熙二十年,吴三桂叛清败亡,康熙下旨为水西平反。乾隆十年,都司文魁为该坟修坟立碑并题词。

        传说这也是历史上因为一个‘情’ 字而发生的惨烈战争典型例子之一。当然,这是史书记载,而在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是安坤知道自己地位即将不保,便将自己的一个小妾许给吴三桂,但送亲队伍行进中,却被安坤家族中的人抢了回去。吴三桂知悉后,感觉自己受到羞辱,随即假借安坤“蓄意谋反”之名兴师问罪。

        贵州大地历史上,除了夜郎古国外,便是水西土司(水西府)了。还有四川辖制的‘乌撒府’,亦名盐仓府(今威宁)。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吴三桂平水西安坤及南明旧臣皮熊,盐仓被毁。康熙四年迁乌撒府治于卫城;‘乌蒙府’(今云南昭通);‘芒部府’(今云南镇雄);当时称‘四大府’。水西土司从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延续至清康熙三十七年,历时长达1400多年。其主要管辖范围为乌江上游流域。当水西府衰败以后,清雍正五年大力退行改土归流,云南广西总督鄂尔泰坐镇两广指挥西南,派属下总兵刘起元镇守,刘起元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烧杀抢夺、见人妻女色美者皆掠夺之,打压当地民众,未认真落实‘雍正皇帝’改土归流一事,引发当地‘夷民’极力抗争,刘起元‘谣言’上奏鄂尔泰说乌蒙夷众不听调度,蓄意谋反,鄂尔泰未实地勘察了解下属所为并随性上报朝廷,于是至雍正八年引发了空前的乌蒙之战,朝廷命颚尔泰调大军直指乌蒙战场镇压‘义军’,遂当地‘民众’同由副将徐成贞和参将韩勋所率领清军展开了激战,战斗持续了几天几夜。拒说乌蒙一役镇雄大地死亡人数约15万之多,血流成河,白骨成山。致使很多族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迁移他乡、严重者还改名换姓、隐身山林等,其中云南‘芒部阿沽’一脉在战乱中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迁徙四面八方。

        西南一片神奇而又苍白无力的大地,被历史铭镌,转回贵州万人坟,据说,在万人坟周边的土地里,有一种黄豆至蚕豆大小的黑色块状物,名曰“土子”,是生漆熬制后的固化催干剂。“土子”实际上是人的鲜血滴入土壤中后与矿物质混成的结晶体,可见当年战事的惨烈。

        如今,战事已过350多年,这座万人坟成了历史最好的见证。在毕节所辖区域等地,还有不少的‘水西’后裔。每逢清明节,万人坟前有人祭祀扫墓,还残留着一些清明节时点燃的香烛等。这也不排出崇拜英雄的社会各界人士前去祭祀缅怀!

        后来年久失修,墓碑渐渐消失,留下的只有约50平方米墓地。而这一坯黄土掩埋的已不仅仅是民族英雄们的尸骨,还有他们为了自由不断抗争的壮烈精神。为了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再展“万人坟”百年前雄姿,织金县八步镇人民政府在多方筹措下,对该墓进行修复。修缮后的“万人坟”水西古墓高39米,直径108米,是目前贵州省最大的古墓。

昭通市彝族六祖广场

六祖文化广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郊10公里处的旧圃镇,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