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湖北天门魏姓家谱?天门魏姓与江西魏姓,湖北公安,黄陂魏姓的关系
本人老家天门市马湾镇,我们哪里的魏姓,族谱字辈是,: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据传始祖是江西迁来,叫做“扶万”,下面有三位祖先:新甫,乔甫,彦甫。孙辈共有11位堂兄弟,号称十一郎。我们家祖先是六郎的后人。万六郎(继苏)----纯礼----存善-----志高----道清---
小时候听我爷爷大致讲过,还有一本很破旧的族谱。现在爷爷已经过世多年,很多东西,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任城郡: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
「魏」源出
1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今山西芮城县)。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山西夏县),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2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3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②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①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②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
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巨鹿堂: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此外,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爱堂”、“治礼堂”、“十思堂”等。
宗族特征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时发展。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较多,且分布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个领域,为历朝都做出了突出贡献。3、魏姓人早在宋朝时就已广播于全国,成为我国一大姓氏。4、魏姓家训严明,颇具时代与家族特色。5、魏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谱》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姓宗祠通用对联
〖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望出任城。——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魏姓源流和郡望。系承毕万;望出巨鹿。——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春秋晋国大夫毕万,受封于魏,子孙以封地名为姓。
书屏志画;图像表功。——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字玄成,巨鹿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失败后归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时升任谏议大夫,贞观年间任秘书监,后任侍中(宰相),封郑国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为茂陵令,升河南太守,能抑制豪强势力。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魏绛,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符救赵。
信陵世泽;明鉴家声。——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魏无忌,战国魏昭王子,封信陵君,为“四公子”之一。下联典指唐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为鉴。
誓成宅相;绰有祖风。——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晋人魏绛,即魏庄子,历官中军司马、新军之佐、下军之将。曾极力主张与戎族和好,被晋悼公采纳,使晋国领地得以扩展。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人。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北魏时官太学博士、散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奉诏编撰《魏书》,后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鹤山受业;虎观谈经。——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华父,号鹤山。官至权工部侍郎。后知道潭州,(今湖南长沙)、绍兴、福州,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他推崇朱熹,近乎陆九渊,有《鹤山全集》。下联典指东汉五官中郎将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学,习鲁诗,举明经,永平初为博士。时会嵇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问难。再迁骑都御。
鹤山守道;虎观谈经。——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同上。
〖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穰侯家跻四贵;伯起名列三才。——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人,几登相位,封于穰,号穰侯。五国破齐后,加封陶邑,富比王室,为当时“四贵”之一。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三才子之一。
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阮元撰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阮芸苔赠魏春松联。
〖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通经致用,拜夷为师。——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用舟与水比君与民,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其谏二百余事,见于《贞观政要》。下联典指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研究经术颇深,和龚自珍同属“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厂,炮舰,练军经武,以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称政谱,德薄黎民。——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人即负国,何忍负之。——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名人魏向恒撰书联。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东汉任城人魏应,字君伯,少年时学《鲁诗》,举明经,永平年间,历官博士、光禄大夫,建初年间任五官中郎将。弟子有数千人,很受章帝器重,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学者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庆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嘉庆知府、汉州知州、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西父忧时,曾大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反对佛家、老子的“无欲”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远;一湖临庙,万顷波涛眉宇清。——魏乾成撰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边魏氏宗祠联。
窍符救赵,战国雄风,莫恋遥遥华胄;问难谈经,传家儒学,当思穆穆文宗。——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四里墩魏氏宗祠联。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徒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姓魏的祖宗是魏毕万(http://bbstiexuenet/post_3367585_1html)
简 介:
魏姓才华杰出 功名显赫光彩
读过《史记》的人,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姓魏的杰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长的春秋和魏国时代,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出色人物,而他们,正是后来魏姓人的祖先。魏,岂不是一个显赫而光彩,足以傲视群伦的姓氏?
魏姓光彩的起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他一个人,极少的,人家前面的是一家族人口);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由此可见,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来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到晋国做了官,食采于“魏”这个地方,他的历代子孙并且都是晋国的高官,后来权势日隆,到了魏斯的时候,干脆与韩、赵两家同时瓜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春秋与战国的分野,就在此时。战国时代,魏国并被列为“七雄”之一,他们当时叱咤一时,不难想见。
战国时魏国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因此,魏姓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就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各地。现在,在河北省和山西省,魏家仍然是当地的望族。
谈起魏家早期的光荣历史,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完的,因此,只好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简单来说明魏姓祖先的杰出才华与显赫事功了。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魏姓先人,可能要算是春秋时代的魏武子,也叫魏 ,当时,魏家仍然是晋国的大夫,还没有独当一面。而这位魏 ,却被“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为魏家以后的飞黄腾达,铺设了平坦的大道。魏 有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结束春秋时代,揭开战国之幕的魏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魏国是在他的手里,一跃而列为诸侯,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举足轻重。据《史记》的记载,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结果四方的贤士都向他投归,他的声名也因而大噪,他并且曾派乐羊攻陷中山,派西门豹守邺,从此河内称治,为魏国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战国时代,魏国在群雄争立的混乱局面中,仍晃∪灰倭ⅲ�潦尤郝祝�盖�昀慈巳硕贾��男帕昃��褪堑笔蔽杭业慕艹鲎拥堋
魏征,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唐代名臣,他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唐太宗在位的那些年,是汉族声威最为远播的时期,不过,被四夷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对于这位敢犯颜直谏的大臣,却显得有点敬惮。魏征的文才也非常好,曾经撰写《隋书本纪列传》,还撰有《类礼》二十卷,十分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曾命藏之秘府,奉为国宝。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魏
wèi
<名>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班固《典引》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古国名 [Wei state]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朝代名 [the Wei Dynasty]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古郡名 [Wei prefecture]
魏郡,县十八。——《汉书》
今县名 [Wei county]。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姓
…………………………………………………………………………………………………………………
[编辑本段]魏:
wèi
<形>
高大。也作“巍” [tall and big]。如:魏然(独立不动的样子);魏魏(高大的样子。同“巍巍”)
魏碑
wèibēi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阙wèiquè
[gat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编辑本段]魏:
wèi
ㄨㄟˋ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姓。
郑码:MFZN,U:9B4F,GBK:CEBA
笔画数:17,部首:鬼,笔顺编号:31234531325113554
[编辑本段]魏姓何来:
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编辑本段]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安徽、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编辑本段]魏姓家谱: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魏徵:一作魏征,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侯。
魏忠贤(明末阉党罪魁魏忠贤)
魏忠贤,初名进忠,号完吾。明代熹宗年间大宦官,河北肃宁人。年少时无赖成性,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曾娶妻冯氏,生一女。因赌博输光了钱,负债又多,躲入酒店藏匿,被赌徒索债揪住槌打辱骂,羞忿至极,恚而自宫,改名换姓叫李进忠,逃到北京,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选入宫,复称本名魏进忠。他投靠在熹宗奶妈客氏手下,曲意迎逢,深得客氏宠爱。熹宗即位,封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也一步登天,任命为宦官二十四衙之首的秉笔太监。秉笔太监近侍皇帝,批答奏章,传达圣旨,制约内阁,有二皇帝之称。魏忠贤目不识丁,正由客氏之故,才担任了这个要职,被熹宗赐名忠贤,权倾宰相。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兼掌特务机构东厂,更加炙手可热,朝廷内阁完全由魏忠贤走狗掌握,他们竞相拜魏忠贤为父、为祖父,自称干儿义孙。魏忠贤阉党核心人物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天启五年(1625),兴大狱,杀东林党人杨涟等,激起民忿,江阴、苏州等地发生民变。天启六年(1626),浙江巡抚潘汝桢首倡为魏忠贤立生祠,接着各地效仿,生祠遍布全国。祠中供有魏忠贤塑像,行人经过要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魏忠贤自称九千岁。内阁拟旨,将“朕与厂臣”联名并称。更有人提议把魏忠贤列为圣人与孔子并尊,认为魏忠贤贡献高于孟子。全国上下疯狂效忠于一个皇帝家奴,由此可见明朝政治腐败到何种地步。1627年,明崇祯继位,贬客氏,黜魏忠贤,发配去凤阳守坟,半道命逮治,魏忠贤畏罪自缢而死。
宦官是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肿瘤,它始终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而周期性地为祸社会,流毒全国,给当时的政治带来危害,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灾难。绝大多数宦官,都是自小入宫,有个别野心家还自阉入宫,更多的是家贫为阉寺,或犯罪为阉寺,如赵高就是一个罪犯。由于宦官是刑余之人,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宦官处在深宫之中,目睹皇上及嫔妃花天酒地的豪奢生活和不可一世的权势,日久天长,也染上权力之欲。特别是宦竖多不知书,魏忠贤就目不识丁,因此不懂礼义,又不知稼穑之艰难,那能体恤人民疾苦。因此宦官一旦擅权,十之八九皆为祸患。所以个别宦官的贤明,不能改变整体宦官的卑污。宦官的身份是奴才,他们掌权本来就不合法,而是假借皇权以肆虐,如同狗仗人势。大多宦官奴性十足,是十足的“狗奴才”。尽管宦官多数遭遇可悯,但他们“狗奴才”之本性,也自其遭遇和地位所铸成,无法为他们唱赞歌。赵高乱政,加速秦王朝的覆亡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宦官是专制制度的毒瘤,制度不死,宦官不灭,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宦官肆虐的根本原因。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唯有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著作: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编辑本段]战国之魏: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编辑本段]三国之魏:
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终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政治稳定,航海业发达。
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蜀、吴争夺荆州的战争,蜀、魏争夺汉中的战争,和魏灭蜀、晋灭吴的战争。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三国曹魏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君主名 年号 年期
- 魏高帝(世祖追谥) 曹腾 - -
- 魏太帝(世祖追谥) 曹嵩 - -
太祖(世祖追谥) 魏武帝(世祖追谥) 曹操 - -
高祖(世祖)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220年-226年
烈祖 魏明帝 曹睿 太和 227年-233年 青龙 233年-237年 景初 237年-239年
无 齐王(厉公)废为「邵陵县公」 曹芳 正始 240年-249年 嘉平 249年-254年
无 废帝废为「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 254年-256年 甘露 256年-260年
无 魏元帝 曹奂 景元 260年-264年 咸熙 264年-265年
曹魏是三国时代的其中一方,且实力较强的一方,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
[编辑本段]北朝之魏:
北魏(386年-53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也是南北朝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圭建立北魏,北魏道武帝采用曹魏时期的制度,北魏日益崛起。最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
他的孙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大业:向北马踏漠北,柔然被屡次击溃;向南又震慑刘宋,兵锋从黄河沿岸直抵长江北岸;439年一统北方,终结了从八王之乱起,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北方混战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他的卓越改革,为最终的北隋灭南陈并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拓跋宏493年起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 逐步败坏。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此后,内乱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灭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郦道元的《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
冉魏(350-352)
十六国时期汉族冉闵所建政权。都邺城(见邺)。历二主三年,冉闵为平帝,其子冉智为惠帝。
冉闵,字永曾,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父瞻原属乞活军,闵为石虎养孙。改姓名石闵,是石赵统治集团中较重要的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349年石虎死,诸子争立,互相残杀,闵乘后赵政局混乱,又得大司马李农之助,于350年正月杀石鉴,自称皇帝,国号大魏。复姓冉氏,仍都邺城,史称冉魏。石鉴死后,石只(石虎子)据襄国称帝,联合羌酋姚弋仲和鲜卑族前燕慕容儁,与冉闵常相攻伐。351年石只为其部将刘显所杀。352年闵攻破襄国,杀刘显,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其时,慕容儁势力渐盛,南下冀州,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冉魏亡。
冉闵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对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诛杀,共死二十余万人。冉魏建立后,立即与东晋政府联系,请求派兵共同讨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实行九品官人法(见九品中正制),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在经济上,开仓散粮,以求得百姓的拥护。在军事上,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只、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争衡。由于残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馑,先前被迁到冀州、司州的胡汉各族人民数百余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甚众。冉魏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于352年终为前燕所灭。
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由鲜卑人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为帝,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宇文周取代,总止经历两代三帝,享国二十五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权,在他努力下,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屡败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献宗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实,中国大陆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公元550年,元善见被高欢之子高洋所废,东魏亡。东魏传一帝,享国十六年,此后东魏全境进入北齐的统治。
谁有湖北天门魏姓家谱?天门魏姓与江西魏姓,湖北公安,黄陂魏姓的关系
本文2023-10-13 10:26: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