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孙的历史名人
姓孙的历史名人有:孙武、孙权、孙思邈、孙膑、孙策。
1、孙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为孙姓著名的历史人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是孙武提出的名言。
2、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孙姓有名的历史人物。孙权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3、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有争议),别名妙应真人、孙十常、白山药王。孙思邈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
4、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
5、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者之一,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孙姓历史名人之一。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未完成的事业而屈事袁术。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
孙姓在《百家姓》中排列第3位,属大姓。迄今,共和国已进行了5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统计司通过随机抽样的统计方式,得出了全国当代100个大姓的排序表,孙姓排数第12位。《左传》记载:姓孙的源出于卫国,然而楚国有孙叔敖,齐国有孙书,吴国有孙武。据《中国姓氏大全溯源》载:孙姓来源有三说。一曰出自姬姓。“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周人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见《辞海》)。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一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二曰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字孙叔,官令尹,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又因教化民众有信,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开凿芍坡(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蓄水灌田,功卓,深得楚人拥戴,其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孙氏。三曰出自妫(妫河,水名,今北京市延庆县)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即为其后人,是为山东孙氏。“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古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书中,确认了孙膑为战国时齐国人,约与商鞅、孟轲同时期。孙武则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约与孔丘同时代。孙武为田书后世孙,史称孙子。“阖闾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二、迁徒与历史名人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乐安的孙氏,至孙武迁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黄初二年,孙权,字仲谋,自公安徙都鄂,更名鄂,曰武昌,建吴国加九锡。史典称其“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至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僖宗时孙利定居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迁至广东紫金县,传至孙殿朝又迁至翠享村,孙殿朝即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达成,次学成,三观成。达成娶杨氏,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即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因避战乱、瘟疫等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而弃家逃生迁徙,及接受官府组织移民等。孙氏后裔不仅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在海外国家也有不少定居经营谋生。
孙姓在历史上名人辈出,不乏在政治上驾御风云,在经济,医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名家流芳。兵圣孙武应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编撰的《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后世指导战争的兵学盛典。孙膑遭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成为指挥作战的用兵要诀,世称兵法亚圣。春秋时代的孙阳,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善相马闻名,称其“孙阳伯乐”。《通志氏族略四》云:“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三国吴国孙权位居王位,与曹魏、刘备称雄,《三国志》称其“至尊”,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称药王。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孙运球,创制显微镜、夜明镜等70余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有“清初三大儒”之称的孙奇逢,与李喁、黄宗羲齐名,著有《读易大旨》传世。诸如东汉浮阳侯孙程;三国时武烈皇帝孙坚,长沙桓王孙策、吴国大帝孙权,吴国皇帝孙皓祖孙四人,有 “孙氏三帝一王”之称;三国时魏经济学家孙炎,元初的孙威,明清之际受封秦王的孙可望等皆载史流芳;西、东晋时文学家孙楚,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唐代散文家孙樵,音乐家孙愐,画家孙位;北宋学者孙复,清朝乾隆年间编集《唐诗三百首》的文学家孙洙,现代著名生物学家孙云铸,在史学史上皆占有一席之地。
三、郡望堂号
孙氏族史久远,族人兴旺,族民居住分布广,因而获郡望堂号者不寡。郡望者: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堂号者:“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四、日照孙氏分布
日照孙氏多于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和江苏海州迁来定居。莒州大铁牛庙村和十字路孙氏,原籍江苏省海州东海县孙家山庄,于洪武初年迁居日照孙家村(一作屋雒村)。一世兄弟三人,名皆失考;二世长振东居孙家村,次振西迁居莒城状元坊;三失名,迁安丘县凌河。四世子孝,迁居大铁牛庙庄,并迁振西,墓于柩子村南茔。五世分三支,长镗,明嘉靖三十三年于吴越、淞三户一带弃商捐资抗倭报国,征倭壮烈阵亡,嘉靖帝敕封:“捐躯为国”,“朝廷之懿典”,“特赠光禄寺署丞,晋封光禄大夫”,第二年敕诏镗上封三代名号,下荫子孙福佑承袭,录其子为官。从祀乡贤后分住老公窝、钓鱼台、十字路、朱府村、拆李沟、孙家略庄、南铁牛庙,日照县潘庄、田家寨、大朱曹、西集后、曾家庄;次铠,后分住柞墩庄、桃花峪、中峪子、黄山前、西铁牛庙、沙铁、汪南、孙家沟,甘露坡、木东书院;有迁临沂之王庄、墨村;赣榆县枣行、下驾沟、东林子、孙家桥、西坡里等。三支钺,后分住朱芦、柳沟、黄泥沟、小茅墩、竹园集、前、北孙家沟、李家河、卢家庄;日照县卜洛子等,现传至二十一世。柳沟街孙氏于明天启六年由大铁牛庙迁此。
昔林泉孙氏,明初由东海迁莒,始祖名讳失考,闻先住铁牛庙,继迁昔林泉、梨行、弥勒寺、怪草、大官庄等,此支祖宏楼,后分七支,今传至十五世,祠堂在昔林泉。山沟庄孙氏于明迁莒孙家山沟。
五莲县孙氏多在明洪武年间迁住,来自山西洪洞和江苏海州十八村的当路村,自临沂、诸城、莒县迁此的孙氏多在明季和清代。东瓦窑沟、范家车村、苗家沟、孙家沟、涝洼等均迁自山西洪洞。自江苏海州迁入的有孙家官庄、北营、石场、罗家丰台、孙家岭、红杏沟、大旺、花崖。大马安孙氏于明嘉靖年间自临沂孙家老庄迁此后分迁墙夼、石汪崖。大将沟孙氏于清康熙年间自莒州大路西迁入。北店孙氏则于明洪武年间自莒州孙家柳行迁入。薄板台孙氏由庙后和圣旨崖迁入。辉沟子孙氏来自管帅孙家沟。我乐子孙氏于明中期自诸城迁入,相邻的孙家岭、小西岭分别于明万历和清雍正年间自我乐子迁出立村。小马安孙氏于明正德年间自诸城迁此立村。尹家坪孙氏于明洪武初年组织迁民时,自江苏海州云台寺迁至青州府诸城县巴山村,后辈支派分迁住本镇的泥沟头和崮寺头,及胶南市的东潮河村,后二支今传至二十二世,此文世称“巴山孙”。
孙氏辈份名讳多以五行相生之续确立延用。支谱记巴山孙氏,仅记自十七世以“桂”字作辈取名,依次为“桂炜培锡、洪相焕增、铃泉森炎、堂镇清林、炳地銮江”排列,依次按相生关系一辈接一行,一轮又一轮,以求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由于调研粗浅,定会挂一漏万,望知情者提供线索,加以补充,便于后人查阅
姓孙的历史名人
本文2023-10-13 09:33: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