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史称晋武帝。
坐享父祖之业温县司马氏是汉魏时期的名门望族。司马炎祖上的很多人在汉世担任过高级官吏。祖父司马懿入仕曹魏,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世,先后任相府主簿、御史中丞、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等职。嘉平元年(249)正月,司马懿乘魏帝曹芳和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拜祭高平陵(曹睿陵墓)之机,假借皇太后的命令,突然发动政变,杀死曹爽及其亲信,开始操纵大权。此后,司马懿一面在官僚、士族之中搜罗党羽,一面用残酷的手段消灭曹魏王室势力。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死,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继续执政。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另立曹髦,并亲自带兵击败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的联军反抗。正元二年(255)司马师死,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始专国政。司马昭除在朝内进一步清除拥曹力量外,还派军队镇压了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制造的兵乱。甘露五年(260)司马昭授意党羽贾充、成济将曹髦杀死,改立曹奂为新的傀儡皇帝。景元三年(263)春,司马昭兵发三路进攻蜀国。在捷报频传的时刻,司马昭加紧废魏自立的准备工作。当年十月,他担任相国职务并晋位为晋公,接受“九锡”(古代帝王为尊崇礼遇有大功的臣下而赐予的车马、衣物、卫兵等物,共九项。在后世,受九锡已成为权臣篡位前的必要程序)。次年七月,司马昭胁迫魏帝晋升他为晋王,同时命令党羽荀彧、贾充、裴秀分别主持制定礼仪、法律和官制,并在封国之内开始设置百官,王室子孙爵命皆如帝者之仪。至此,司马氏代魏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咸熙二年(265)八月,正准备称帝的司马昭突然病死。于是,改朝换代的主角便改由晋王的世子司马炎扮演。
虽然司马炎在司马昭的诸子中处于嫡长子的地位,但是他的世子权力却来之不易。这是因为司马昭更为喜爱学识渊博有才能的次子司马攸。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子,表示天下是景王(司马师)打下来的,将来的王位自然应该归属司马攸。司马炎极力拉拢、巴结父亲身边的要臣,通过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作手段,才终于在司马昭死前三个月正式被确立为世子。在此之前,司马炎曾在曹魏 中担任过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中护军、假节、中抚军等职务,初封爵为北平亭侯,后改封为新乡侯。在取得世子名位的同时,魏帝又授予他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等职。等到司马昭去世,司马炎遂继为相国和晋王,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咸熙二年年底,曹奂屈从臣下的压力,同意禅让帝位于晋王。这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在满朝文武的反复劝进之下,正式即皇帝位,更国号为晋,改元泰始。退位的魏帝被司马炎封作陈留王,从洛阳徙至邺城,曹魏亡国。这一年,司马炎三十岁。
改章易制,多所变革司马炎称帝后,总结前代亡国的教训,认为曹魏 束缚、防范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无援。为了屏卫皇室,司马炎实行五等封爵之制,把大批同宗的叔侄弟兄封作王。即位之始一次封王二十七人,以后又陆续增封,总计达五十七王,并允许诸王自选王国内的长吏。司马炎还委任几位宗王统领重兵,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处的战略要地,用以拱卫首都洛阳。宗王出镇是司马炎加强宗室权势的重要措施,对以后西晋的政局影响极大。由于凭借朝臣、士族的支持,司马炎才得以建立西晋政权,所以对拥戴有功的大臣和世家大族极力照顾。比较突出的是,他为防止功臣之间为官职高下而引起纷争,杂糅上古及汉代“三公”的名目,在中央 设置品级极高的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号称“八公”,成为历史上鲜见的因人设官的典型。此外,他对臣下也大加分封,前后受封的异姓公侯多至五百余人。按照规定,各等封爵的食邑标准是被封地区民户全部赋税的十分之一,后又扩至三分之一。
西晋立国之初,年富力强的司马炎雄心勃勃,意欲有所作为。泰始元年、二年他先后颁布过一些旨在移风易俗、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1、撤销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督军,宣布解除对他们的禁锢。2、罢除曹魏 对出镇、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3、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并把象傅玄、皇甫陶这样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吏委任为谏官,以广闻博见,开直言之路。4、提倡节俭。他把原御府的珠玉玩好之物分赐臣下,自己不留。又下令削减各郡国 对皇室的贡调,禁止乐府排演开支较大的靡丽百戏,停止有司制作各种游戏田猎的器具。此外,在用人方面司马炎尽量不计旧怨,启用某些原属于曹魏集团的官吏。太常丞许奇的父亲许允因参与魏主废黜司马师的密谋,事泄被杀。司马炎认为许奇有才,不顾别人反对,把他提升为祠部郎。以后,他还选用了一批原在蜀汉 任职的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谯周、文立等人以及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
泰始四年(268)正月,司马炎批准颁行新律。这部晋律因初施于泰始年间,故史称《泰始律》。
《泰始律》从咸熙元年(264)开始编修到是年完成,前后共费时二年半。修律的名义主持人是贾充,著名的学者羊祜、杜预等十四人参与了制定工作。与新律同时完成的,还有张斐、杜预为泰始律所作的注解一部。全部律文共有“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言”,加上四十篇全文,“凡律令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三百言,六十卷,故事三十卷”(《晋书·刑法志》)。
《泰始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法典。它对汉魏旧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整理,使其更加简约完备,成为巩固西晋地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泰始律》对后世影响很大,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无不打上它的烙印。它的体例比较严谨,虽然律文的篇目比旧律大为增加,但其条目却比旧律省减了两千有余,确实克服了旧律错杂重出的弊病,有简便易行的优点。《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宽。它“减枭、斩、族诛、从坐之条”,对女子的判处也有从轻从宽的用意。《泰始律》的这些变化,使其在实行中能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江山。另外,《泰始律》比汉魏旧律远为完善准确。它首次把作为规章制度的“令”与刑法典的“律”正式区分开来,并注意到犯罪与违法行为的界限,对加减刑、累犯加重和数罪并罚等制度也十分强调。
司马炎非常重视《泰始律》的颁行。他让尚书郎裴楷执读,亲临殿堂为臣下讲解,并接受侍中卢珽、中书侍郎张华等人的建议,将新律有关死罪的条目誊抄出来,张悬在各地的亭、传给老百姓看。
在颁行新律的同月,司马炎命令杜预草拟官吏黜陟的办法。杜预建议在各部门设置主持考课的官吏,逐年对考课对象进行评定,然后根据他们在六年任期中成绩的优劣予以升降。他特别强调,对不称职的人不能过分宽容。杜预制定的考课办法虽然比较合理,但是司马炎还是把它否定掉了。这是因为,西晋政权是司马氏与其他士族的联合专政,司马炎为了稳固帝位,就不能不想方设法地照顾功臣勋贵和士族的利益。只要不直接威胁他的统治,司马炎对他们一律取放纵包庇的态度。上一年,以山涛为首的达官贵人强占官田,为司隶校尉所弹劾。司马炎避贵施贱,只把参与其间的一个县令处决,而对山涛等人一概赦免不问。如果认真实施杜预制定的考课法,必然触犯许多士族的利益,就会出现司马炎所不愿看到的一些结果。
这年九月,司马炎解除了镇戍淮南的大司马石苞的兵权。石苞靠投靠司马氏集团起家,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他曾参与平定诸葛诞的兵变和劝说魏帝禅让而有功于司马炎。自从平定诸葛诞以后,石苞一直代镇淮南,已达十一年之久。淮南驻军士马强盛,靠近东吴前线,石苞又久著威名,这使司马炎十分不安。司马炎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优容功巨勋贵,但是绝不允许他们控制重兵,构成对政权的威胁。恰巧,石苞与淮北监军王琛不合。王琛密表洛阳,声称石苞私通东吴。同时,荆州刺史胡烈也上表说,东吴人准备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石苞听到风声后已开始筑垒遏水进行设防。一连串的消息加深了司马炎的疑虑。他对羊祜说:每次吴人进犯,常东西相应。这次偏师北上,难道石苞真要造反吗?于是司马炎以“不料贼势,劳扰百姓”的罪名将石苞免职,并派出宗室司马望率领大军开赴淮南,以防不测。石苞预先知道消息,主动放弃兵权,到寿春的都亭等候处理。司马炎这才松下心来,对石苞不再追究。
司马炎解除石苞的兵权,除出于对石苞的戒心,还有比较长远的战略安排。当时,江东的孙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之下,早已危机四伏,国力日衰,人心思乱。这一有利形势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司马炎决心加强对南线的军事部署,着手进行灭吴的准备工作。泰始五年(269),他把才识出众的尚书左仆射羊祜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的职务,坐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把镇东将军卫瓘从徐州调往青州,改派宗室司马伷为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
羊祜虽然不是司马氏的宗室,但却是司马师的内弟、西晋皇室的重要外戚。晋国初建,羊祜曾与荀勖共掌机密,后又为中领军,统领王国卫队。司马炎受禅后,他以尚书左仆射之职兼卫将军,仍是执兵之要,事兼内外。羊祜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到襄阳后,他努力安定民心,减轻赋税,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军事物资的储备,使晋吴对峙的局面不断向有利于西晋方面转化。河西之乱与平吴决策泰始六年(270)六月,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秦州刺史胡烈镇压失败,被杀。
汉魏之际,鲜卑拓跋族的一支由部落酋长秃发匹孤率领,从塞北迁到了河西,历史上把这支鲜卑人称作河西鲜卑。河西鲜卑活动的区域,大致“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牵屯(今宁夏固原县),西至湿罗,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县),北接大漠”(《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已同 杂居。司马炎担心河西鲜卑不易驾驭,特地从雍、凉、梁三州中分出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和阴平六郡组成秦州,把在西部颇有能名的胡烈委任为秦州刺史,以达到镇抚的目的。
纪元二百八十年,晋帝国开国皇帝司马炎指挥二十万雄师南下长江,向割据江东的吴帝国发起了最后的总攻。陆军总司令杜预统率的野战军势于破竹,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长江北岸,没费多大气力就把前来迎战的吴帝国主力兵团打得前军覆没。
水军司令王浚统率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出长江三峡,顺水放舟,在江碛要塞用火船焚毁了封锁江面的“千寻铁锁”,吴帝国自号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灰飞烟灭。吴帝国末代皇帝孙皓在石头城上看到南京江面的千艘战舰耀武扬威,听到甲板上的水兵擂响的震天战鼓,知道自己的迫害狂症快要痊愈,和平时代勇于杀人的勇气飞到爪哇国去了。在骂了一通部下贪生怕死和说了几句除了给自己壮胆外没一点用处的狠话后,虐待狂皇帝命令外交部长在城上树起了降棋,称雄江南近八十年的孙氏政权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上世纪甲子年(纪元一百八十四年)黄巾邪教徒挑起全国性的血腥内斗开始,到吴帝国“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噩梦连环的 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动荡后重归一统,一个光辉的时代在不远的前方向中国人深情挥手。新时代的开创者司马炎筹箸满志,在这一年有充分的理由处于感觉上的最佳状态。他开创的伟业惊天动地,在历史上只有赢政、刘邦和刘秀等区区三人可与之相比,但他的业绩似乎闪耀着更明亮的光辉。司马炎出身高贵、长发委地、两手过膝,是妙龄女郎爱得喷血的标准美男子。刘邦出身市井流氓,刘秀出道前干什么虽不可考,但肯定也不是什么体面职业,否则官修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八成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农夫!二人相貌中平,和丰神俊秀的司马炎没有可比性。赢政的出身和人品虽和司炎不相上下,但赢政统一中国大小百余战,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司马炎则在一年之内一战定天下!由此可见,司光炎似乎是前无古人且极有可能后无来者的伟大帝王,当时的各种迹象也表明他会领导饱经苦难的中国人再造辉煌;他的王朝也会光芒万丈千秋万岁。
和刘邦刘秀相比,司马炎确然有更多似乎“高明”的见识。二刘在辛苦得天下后,仍然没一刻放松过,终日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认为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有生之年一直不肯放开身心享受一下。刘邦在当皇帝后仍亲冒矢石讨陈豨战英布远征匈奴,征匈奴时差一点饿死,讨英布时胸部中了一箭,最后就因箭伤复发提前见上帝。刘秀得天下后仍勤奋自律,食无厚味,不好女色,裁减亢官,减税减负,与民休息。二刘在天下大定后并非没条件享受,或者没有享受的嗜好,而是二人有更为深远的智慧,对创立的王朝和自己的家族有强大的责任心,力求在有生之年尽心竭力加固王朝的根基,尽可能消除王朝内外的不安定因素,使辛苦打下的江山能够延续尽可能长一点的时间。司马炎不愧是空前绝后的开国帝王,在创立统一中国的惊天伟业后应该干什么,此君与前辈有绝然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天下一统,四境无敌,身为国家元首的他不用自寻烦恼,没事找事;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眼前的优越条件娱悦身心享受生活。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时光稍纵即逝,不称人生盛年及时行乐,等到“白了壮年头”再想找快乐就力不从心了……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醇酒和美女”,深谙享受之道的司马炎对这两样“物事”也特舍得下功夫。晋帝国大军征服吴帝国后,司马炎对江南的户口钱粮的兴趣远远小于对吴宫馆娃的兴趣。按常理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人国家后,第一要务就是统计户口澄清吏治和恢复社会治安,可司马炎的第一要务就是敕令军将在江南朝野搜罗美女。除了把供孙皓*乐的宫女全数运往洛阳皇宫外,还在民间强抢了一大批美女北上“候选”。司马炎的宫女一下子膨胀到一万多人!就算每天都有精力干那事,一天换一个女人也得三十年才能遍施雨露。就算司马炎是金钢不坏之身,能够在床上连续作战三十年,轮到后面的宫女见到皇帝时已成老太婆了!因为宫女太多,司马炎眼花了乱,每天退朝后发愁晚上去哪里睡觉。一个善于奉迎的太监想出了一个歪点子,建议皇帝每日散朝后乘着羊车,随意游历宫苑,既没有一定去处,也没有一定栖止,但逢羊车停住哪个宫门,就赏那位宫女“ ”。有位宫女为了早一天献身皇帝,情急之下想出了一条妙计:在门户上插上竹叶,地上洒上盐汁,引逗羊车停驻。羊喜吃竹叶食盐,走到门口自然停下来一饱口福。宫女遂出迎御驾,把司马炎弄上床全身心侍候。司马炎乐得随缘就份,就和这位宫女相拥而眠。没几天宫女的妙计露了馅,其他宫女纷纷仿效,于是皇宫户户插竹,处处洒盐……至于吃喝玩乐,变着法子寻开心,司马炎更是花钱与流水,把纳税人的钱不当回事,常常在吃过山珍海味喝够琼浆玉液后身心俱泰,以至忘了当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在一统天下之后,因为纳税人增多,很自然想到减税以收买民心。司马炎灭吴后纳税人增加了一倍,可他不但没减税,还想尽花样向老百姓要钱,甚至把官帽子拿去卖钱……
说句公道话,司马炎除了恣情纵欲,贪图享乐,对国家民族没有长远的责任心外,他本人的品格到不失大度厚道,象亡国之君刘禅、孙皓,前代末帝曹奂,从皇帝宝座走下来后几乎没受到什么迫害,好酒好肉安享余生。对于直言敢谏的臣子,武帝虽不能采纳其言,但也不因对方当众泼自己的面子而恼羞成怒。太康三年,司马炎在南效祭祀上天和列祖列宗后,自我感觉特好,随口问身边陪同的司法部长刘毅:“朕与汉朝诸帝相比,可与谁齐名啊?”吃了豹子胆的刘毅居然不领情,给了皇帝一个软钉子:“汉灵帝、汉桓帝”。众所周知,桓灵两帝就是昏愦无能,开创中国买官鬻爵先风的酒肉皇帝,大汉的铁统江山就是断送在两人手里。刘毅把一统天下,自诩英雄盖世的开国皇帝比成这两个现世宝,司马炎的震惊和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也仅仅是震惊而已,没有象别的昏暴帝王一样给对方脖子赏一刀,而是问:“怎么把朕与这两个昏君相比?”刘毅回答说:“桓、灵地二帝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还不如桓、灵二帝”。司马炎闻言大笑,“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显然比两人强些。”由此可见司马炎的明白和宽容。一个明白宽容的皇帝按理应该能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守成英主,但贪图享受和没有责任心抵消了司马炎的优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昏愦荒唐的开国之君(分列时期那些割据一方的小国皇帝除外)。对于一个平民百姓来说,好享受和不负责也许谈不上十恶不赦,但对于一个权力人物尤其是国家元首来说,这两个缺陷则是不可饶恕的,对国家民族的危害甚至超过昏庸和残暴。
国家元首奢华成司马炎那个样子,就不愁官僚队伍不竟相效尤。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开创之初,都有相当旺盛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君民臣子群策群力,生成活虎一样使山河动摇,为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深厚的根基。也许只有晋帝国是个例外,司马炎君臣在天下大定后,也象其他开国王朝一样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所不同的是晋帝国权力人物不是把富余精力用于开疆拓土抵御外侮和劝课农桑励精图治;而是用于骄奢*逸和追求享受上。这里有必要再现几幕晋帝国立国之初豪奢*逸的画面:
晋武帝统治中后期,国家无事,文恬武嬉,奢侈无度,宰相何曾每日三餐饭最少要花费一万钱,还愁没有可吃的菜,以至经常无处下筷子。以当时的购买力,一万钱相当于一千个平民百姓一个月的伙食费,何曾奢侈的程度简止荒唐得喷血!有其父必有其子,何曾的儿子何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不学无术的荷花大少“食之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每日的伙食费是乃父的两倍。有司马炎、何曾之流的高官显宦在上面垂范,帝国的各级官吏不再把安邦治国济世安民当回事,而是把全部精力用于追逐纸醉金迷、竟相斗富的荒唐生活。
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两晋总共存在156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那么您知道晋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吗?如果不太清楚的话,这个答案就由我来告诉你吧!
>皇帝
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据史书记载,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简介:
司马德文,字德文,即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母为淑媛陈归女。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官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
司马文德家庭成员:
曾祖父:晋元帝司马睿
曾祖母:简文宣太后郑阿春
祖父:晋简文帝司马昱
祖母: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父亲:晋孝武帝司马曜
母亲:德皇太后陈归女
哥哥:晋安帝司马德宗
妻子:恭思皇后褚灵媛
女儿:司马茂英,恭思皇后褚灵媛所生> 以上是我为您收集的晋朝的皇帝,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想要了解更多朝代皇帝的资料合集,就千万不要错过哦!
1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人物
西魏丞相,军事家。字黑獭。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少有大志,多谋善断。年轻时随父参加怀朔镇兵鲜于修礼领导的起义。修礼死后,随从修礼部将葛荣;葛荣起义失败后,投靠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任统军。因与尔朱荣部将贺拔岳系世交,乃以别将从岳。北魏永安三年(530),随贺拔岳入关,镇压万俟丑奴领导的关陇起义军,拜征西将军、直阁将军。永熙二年(533),加武卫将军。三年二月,贺拔岳被秦州刺史侯莫陈悦谋害,众将推其继岳位。四月,领兵冒雪兼程击杀侯莫陈悦,俘万余人,稳定了关中局势。以功迁侍中、骠骑大将军、关西大都督。十月,大丞相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宇文泰于长安(今西安西北)尊奉孝武帝与高欢相拒,进位大丞相。闰十二月,毒杀孝武帝。西魏大统元年(535),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自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总揽西魏朝政。三年正月,亲率锐卒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突袭西入的东魏骁将窦泰一路,大破之,俘万余人。其余两路东魏军不战自退(见东西魏潼关之战)。八月,率李弼等12将攻东魏,先克盘豆(今河南灵宝西北黄河南岸),继陷恒农(今灵宝东北)。十月,为抵御东魏高欢所率20万大军的进攻,采纳部将李弼之策,于沙苑(今陕西大荔南)设伏待机,大败东魏军,俘斩8万人(见沙苑之战)。战后,乘势东进,与高欢争夺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四年八月,率军与高欢战于河桥(今孟县西南黄河上)、邙山(今洛阳北),先败后胜,俘东魏士卒15万人。九年,以接应东魏叛将高仲密为名,发兵围河桥南城,后为东魏军所迫,退至瀍水(今洛阳东北瀍河)。旋又率军夜袭据邙山之东魏军,战败,损失3万余人。次日复战,自率中军,与左、右军进击,大破之,悉俘其步卒。高欢遁走,从者仅数骑。
十六年(550),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建立由柱国、大将军、开府等逐级统领制度,扩大了兵源,强化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制度经后世不断补充完善,一直沿用到唐朝天宝年间,历近200年,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推行均田制,发展经济,扩充军力,为后来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础。明达事理,任用贤臣,处险不惊,择善而从,因而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待俘虏亦能用其所长(见宇文泰的军事思想)。恭帝三年一月,迁太师、大冢宰。十月病卒。
2西晋有哪些历史名人惠帝司马衷 290年即位、48岁死、在位16年 石崇、段广、张劭、贾南风皇后、孙楚、蒯钦、和峤、裴楷、何劭、董猛、李肇、楚王司马玮、王允、刘颁布、朱振、阵观、傅只、武茂、刘豫、裴頠、阎篡、荀悍、荀恺、东安乡司马繇、贾模、郭彰、孙宏、歧盛、公孙宏、荣晦、刘繇、司马泵、解系、梁王司马肜、齐万年、夏侯骏、周处、卢播、陈准、孙秀、司马伦、慕容廆、杨筬、嵇康、阮籍、竹林七贤、向秀、刘伶酒德颂、王衍、李阳、乐广、王澄、程据、太子遹生母谢淑媛、鲁褒钱神论、阎缵、张衡、孙虑、司马允、司马臧、陈徽、伏胤、孙会、羊皇后、成都王司马颖、卢志、王彦、李毅、常山王司马乂、赵骧、石超、新野乡司马歆、孙洵、夏侯奭、王颙、李含、张方、许超、孙髦、司马潭、孙畏、李严、士猗、孙旗、王舆、赵泉、谢倓、骆休、王潜、孙弼、东海王司马越、河间王司马颙、王虓、葛旟、董艾、李特、李庠、李流、赵廞、二淑、张粲、许弇、罗尚、王敦、辛冉、冯该、李荡、李骧、曹元、张显、田佐、许雄、宗岱、孙阜、任睿、隗伯、何冲、符成、刘沈、张昌(李辰)、刘尼、靳满、华宏、刘乔、刘弘、刘佑、羊伊、陶侃、李杨、石冰、周圮、顾秘、刘准、陈敏、贺循、韩稚、冯荪、卞粺、诸葛玫、邵续、王粹、牵秀、马咸、孟玫、司马拯、祖逖、朱默、皇甫商、潘滔、衙博、皇甫淡、张辅、郭伟、刘寔、陈眕、逯芑、成辅、上官已、嵇绍、秦准、王炽、荀藩、孙惠、和演、东蠃公司马腾、刘景、刘延年、琅琊王司马睿、宋典、刘宣、范长生、罗尚、朴泰、李兴、李始、李离、刘曜、李云、李璜、李国、陈元达、乔晞、司马腾、聂玄、贾浑、马瑜、周良、石鲜、东平王司马茂、高光、公师藩、羯人石勒、师欢、汲桑、司马模、苟晞、刘洽、曹馥、王导、刘乔、刘蕃、刘舆、司马昆、刘琨、刘佑、田徽、缪胤、毕恒、祁弘、郑畏、缪播、宋胄、郅畏、梁柳、彭随、刁默、马瞻、郭伟、甘卓、李恢、陶侃、应鉴、钱端、张光、扈怀、顾荣、贺循、刘盘、郭劢、李毅、李秀、李钊、王逊、裴廙、贾龛、贾疋、麋晃、牵秀、冯翊 怀帝司马炽 307即位,30岁死。
在位6年。 李丰、冯嵩、王赞、丁绍、华谭、刘准、刘机、钱广、纪瞻、卞壸、张闿、陈敏、陈昶、陈宏、孔衍、和郁、王澄、王敦、苟纯、吕雍、陈颜、刘灵、魏植、王弥、王斌、北宫纯、王秉、王桑、刘聪、王育、宋抽、路述、呼延翼、裴宪、王堪、曹武、张宾、刁膺、张敬、何绥、高堂冲、王旷、施能、曹绍、刘欢乐、刘洋、刘延年、邱光、王浚、祁弘、裴邈、王如、李恽、何化、王粲、王曜、杜弢、魏浚、呼延晏、索綝、麴允、梁肃、竺恢、梁综、阎鼎、庾亮、桓彝、孙苌、向冰、张儒、荀组 愍帝司马邺 313即位,18岁死,在位4年。
卫玠、梁芬、谢鲲、华谭、陈頵、刘蜀、苏马、祖逖、枣嵩、赵染、段疾、陆眷、王昌、王豹、段末柸、董肇、石虎、朱硕、孙纬、鲜卑部慕容廆、游统、荀绰、郭默、猗卢、范隆、刘易、杜曾、梅陶、陈颂、王冲、王贡、石览、周访、周抚、第五猗、王廙、荀崧、荀灌、张寔、王该、史淑、韩璞。
3中国历史两晋人物
>; 魏晋南北朝 人物
·晋武帝
·南朝-梁元帝
·南朝-陈后主
·北朝-齐文宣帝
·北朝-北周文帝
·北朝-周武帝
·南朝-宋文帝
·南朝-梁武帝
·南朝-齐高帝
·南朝-陈高祖
·东晋帝王谱
·竺法汰
·法显
·周顗
·王戎
·刘伶
·向秀
·西晋帝王谱
·八王混战
·晋愍帝
·司马越
·甘托克
·鲁褒
·束晳
·司马炎
·阮咸
·山涛
·骊姬
·李密
·南朝孝武帝
·魏收
·沈约
·萧子显
·杜洛周
·葛荣
去这个网址看看很全
/artiList/history_xiqin_rw__indexasp
4两晋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西晋: 杨茂搜 宇文莫圭 段文鸯 段日陆眷 司马保 司马炽 陆机 陆云 苟晞 贾南风 司马炎刘琨司马越司马顒 东晋: 司马聃 司马德文 刘牢之 桓石虔 桓玄 郗超 桓温 王坦之 褚蒜子 汉赵: 刘粲 刘曜 刘渊 刘聪 刘和 游子远 刘宣 成汉: 龚壮 李寿 前凉: 谢艾 北宫纯 宋混 张骏 后赵: 石虎 冉智 孔苌 郑樱桃 冉闵 石弘 麻秋 佛图澄 石勒 前燕: 慕容仁 慕容皝 慕容儁 慕容暐 慕容评 可足浑皇后 慕容翰 慕容廆 皇甫真 慕容恪 前秦: 杨定 苻健 苻丕 苻生 苻洪 苻坚 苻登 苻雄 邓羌 苻融 王猛 后燕: 慕容麟 慕容隆 慕容农 慕容宝 慕容凤 慕容垂 慕容令 苻训英 清河公主 兰汗 慕容熙 后秦: 鸠摩罗什 尹纬 西秦: 乞伏暮末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始祖 乞伏炽磐 后凉: 吕光 吕纂 南凉: 秃发利鹿孤 北凉: 沮渠蒙逊 沮渠安周 沮渠无讳 南燕: 慕容德 慕容超 封孚 王始 慕容钟 西凉: 宋繇 李暠 胡夏: 赫连勃勃 王买德 叱干阿利 北燕: 冯弘 冯跋 桃仁 北魏: 叔孙建 拓跋珪 刘宋: 檀道济 谢晦 刘裕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晋十六国 王沈(?-266) 西晋大臣、史学家。
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与荀顗、阮籍等撰《魏书》,已佚。
何曾(199-278) 西晋大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人。
官司徒、太徒。生活奢侈豪华,日食万钱,其子尤甚,日食两万钱。
山涛(205-283) 西晋名士。字巨源,河内怀人。
“竹林七贤”之一。任晋吏部尚书时,每选拔人物,均亲加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王濬(206-285) 西晋将领。字士治,弘农湖人。
率军灭吴。 傅玄(217-278) 西晋大臣、文学家。
宁休奕,北地泥阳人。官至太仆、司隶校尉。
著《傅子》数十万言,已佚。今存为后人辑本。
贾充(217-282) 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人。
官尚书令、太尉等。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
卫瓘(220-291) 西晋大臣。字伯玉,河东安邑人。
曾杀邓艾。晋时拜尚书令,迁司空。
羊祜(221-278) 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人。
督荆州军事,数请伐吴未允。 羊琇 西晋大臣。
字稚舒,泰山南城人。 杜预(222-284) 西晋大臣、著作家。
字元凯,京兆杜陵人。继羊祜后筹划灭吴,追谥征南大将军。
博学多通,于政治、经济、军事、历法、律令、算术、工程诸方面均有著述或研究,号称“杜武库”。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之《左传》注本。
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杜征南集》。 裴秀(223-271) 西晋大臣、地理学家。
字秀彦,河东闻喜人。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以表明地理沿革。
序中论制图有六体,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基础。 王浑(223-297) 西晋将领。
字玄冲,太原晋阳人。官至征东大将军、司徒、侍中。
李密(224-287) 西晋官吏。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
有《陈情表》传世。 荀勖(xù)(?-289) 西晋大臣、著作家。
字公曾,颖川颖阴人。著《中经新簿》,开创图书四部分类法,将群书分成甲乙丙丁四类,即经史子集四部。
精通音律,参与整理汲冢竹书。 束晳 西晋史学家。
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撰《七代通纪》及《晋书》“纪”、“志”,多佚。
参与整理《竹书纪年》。有《束广微集》,已佚,今存辑本。
向秀(约227-272) 西晋玄学名士。字子期,河内怀人。
“竹林七贤”之一。有《庄子隐解》,已佚。
阮咸 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人。
阮籍侄,合称“大小阮”。“竹林七贤”之一。
精音律,善琵琶。 刘伶 魏晋间名士。
字伯伦,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
常乘鹿车,携酒出游,使人荷锸相随,曰“死便埋我”。有《酒德颂》及诗集《北芒客舍》等。
刘徽 魏晋间数学家。注解《九章算术》,首先计算出圆周率近似值314,提出“割圆术”探求圆周率和关于极限的概念。
《九章算术注》“重差”一卷,后独立为《海岛算经》,为我国最早讲测量术的专门著作。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
名熙,高平人。张仲景弟子。
曾编辑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著《脉经》十卷,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二十四种,为我国临床诊断学之发展颇多变化。
秃发树机能(?-279) 西晋时鲜卑族首领。 刘毅(?-285) 西晋大臣。
字仲雄,东莱掖人。 杨骏(?-291) 西晋大臣。
字文长,弘农华阴人。封临晋侯,官太傅、大都督。
司马亮(?-291) 西晋宗室。字子翼,河内温县人。
官太宰,辅政。 华峤(?-293) 西晋史学家。
字叔骏,平原高唐人。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后佚。
张华(232-300) 西晋大臣、著作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人。
官司空。著《博物志》十篇,后人辑有《张司空集》。
佛图澄(232-348) 十六国时后赵高僧。西域人,本姓帛。
兴立佛寺八百余所。 陈寿(233-297) 魏晋间史学家。
字承祚,巴西安 。撰《三国志》六十五篇,被誉为“良史”。
又编《蜀相诸葛亮集》,撰《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 王戎(234-305) 西晋大臣。
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司徒。 鲁褒 西晋名士。
字元道,南阳人。著《钱神论》以讽刺时俗。
齐万年 西晋时氐族豪帅,氐羌起义领袖。 司马炎(236-290) 。
5东汉至西晋有哪些出名的历史人物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封安平王。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即“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家门第。东汉前期,许多人已赖以被荐举。有些保门世家,甚至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团体。魏晋南北朝时尤重门阀特权,被高门压抑的中下级士族为突破门阀的限制,取得富贵,往往投靠诸王公、外戚和少数族酋豪。《后汉书韦彪传》:“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李贤注引《史记》曰:“明其等曰阀,积功曰阅。”《北齐书羊烈传》:“烈天统中与尚书毕义云争汴州大中正。义云盛称门阀,云我累世本州刺史,卿世为我家故吏。”《陈书傅宰传》:“后主即位,朝臣以[章]华素无伐阅,竞排诋之,乃除大市令。”《旧唐书魏玄同传》:“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齿之年,已腰银艾,已袭朱紫。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此女廉吏血胤,无惭阀阅。愿亲家即赐为儿妇,以践始期。”)引自(百度)。
不过我想提及: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促使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实我觉得堕落的制度没必要称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1)萌芽(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门阀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与士族对立的是庶族: 南朝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比起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来,更显得优越。世族、寒门两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论》)。因此,这两个阶层之间是不相往来的。寒人虽致位通显,上升为贵戚近臣,倘不自量而往见世族,亦不为世族之所礼接,甚至会受到侮辱。如宋孝武帝母路太后兄路废之孙路琼之,和王僧达做邻居,琼之「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身昔门下驺人路废之者,是君何亲」(《南史·王弘传子僧达附传》)。于是叫左右把路琼之坐着的床烧掉,搞得路琼之下不了台。宋吴郡张敷为正员中书郎,中书舍人秋当、周赳以为与张敷是同僚,商量是否应该去拜访他。周赳说:「他倘若不招待我们,我们会很难堪,我们还不如不去。」秋当说:「我们也已经有相当地位了,既是同事,随便坐坐总可以。」这样,他们两人就决定去看张敷。张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移我远客」(《南史·张邵传子敷附传》),表示不愿意和寒人共坐。秋当、周赳二人感到很窘,只得退出。齐中书舍人纪僧真,曲掌机要,曾请求齐武帝萧赜:「臣出身本系武吏,荣任高官,又替儿子娶得旧门荀昭光家的女儿作媳妇,现在我没有其他要求了,只请求陛下允许臣列入士族!」齐武帝说:「由江斅、谢沦,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便命左右曰: 移吾休让客。 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 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南史·江夷传曾孙斅附传》)。世家大族社会地位的优越与对当时官位身份的严格区别及世家大族之排斥寒流,即此敝端,已可概见了。
世家大族为了要表示自己门第族望的特别优越,为了不使混淆所谓「士庶天隔」的界限,他们就必须不与寒门庶族通婚。所以世家大族对婚姻的选择,特别重视门第,高门望族一定和高门望族结亲,吴郡顾、陆、朱、张四姓也一定自择素对,或者和会稽孔、魏、虞、谢四姓结亲。一方面他们不以连姻素门出身的南朝帝室为殊荣;另一方面,他们也以「营事婚宦」,不得及其门流为耻。因为「婚宦失类」,就会受到本阶层人士的排斥和非难,他们金字招牌的门第就会变得不光彩,他们以后的政治前途就会黯然失色的。
然而南朝寒门出身的将帅,也有很多位至三公,任总方面。他们在政治上的势力既是那么大,所以有少数世家大族与这一批暴发户结起亲来,如琅邪王锡(王尊七世孙)以女妻沈废之子沈文季,陈郡谢超宗(谢玄玄孙)「为子娶张敬儿女为妇」(《南史·谢灵运传孙超宗附传》),谢脁妻王「敬则女婚,像「东海王源(王朗七世孙)嫁女与富阳满氏」满璋之子满鸾,满氏「下钱五万,以为聘礼」;南齐御史中丞沈约上表弹劾,以为王源曾祖位至尚书右仆射,王源本人及其父祖也都位列清显,而满璋之虽任王国侍郎,璋之子满鸾任吴郡主簿,可是满氏的「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玷辱世族,莫此为甚,故请政府革去王源官职,剔出士族,「禁锢终身」(《昭明文选》卷四十沈约《奏弹王源》)。可见寒门、世族的界限,还是极严格的。
社会上士庶的区分愈严,世家大族愈互相标榜门阀,「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郡望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自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开始播迁渡江,一个世家大族,在其原籍是人人知其为世家大族,用不着自行表禄,迁徙到其他地方以后,就不然了。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王氏就不是;陈郡谢氏、济阳江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谢氏或江氏就不是,一处地方,新迁来一家姓王或姓谢的,谁知道他是哪里的王氏或哪里的谢氏呢?如此,就不得不郑重声明,我是琅邪王氏或太原王氏而非别的王氏,是陈郡谢氏、济阳江氏而非别的谢氏、江氏了。可见所以重视郡望,是讲究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由于重视门阀,于是谱牒百氏之学,遂成为专门的学问。平阳贾渊,祖弼之,父匪之,祖孙三代以谱学名家。弼之,晋太元中撰十八州士族谱。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均撰定《百家谱》,俾便吏部诠叙之用。「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唐人柳芳语),故宋、齐以下,不熟悉谱学的,即认为不能居吏部之职
齐梁时期, 以老庄之学为内容的清谈玄学随着门阀世族制度的衰落而逐渐销,唐代文人大都对六朝门阀制度及其观念深恶痛绝,当然我也相当讨厌那个时代!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
本文2023-10-13 09:28: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