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氏长字辈是多少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单氏长字辈是多少世,第1张

吾族姓氏源出于姬姓。周成王营建东部洛邑,称为成周,封少子姬臻于单,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伯,作为成周的甸内侯。单伯世袭周朝卿士,后代称为单氏。

东汉有车骑将军单超,隋末有名将单雄信,宋代有水利家单锷,明代有顺天巡抚单明诩、兵部尚书单安仁、词人单恂。单氏家族,历史悠久,老家在河南省中南部郑国,后来定居在山东西南部春秋时属鲁邑、秦设置单县,是吾族祖先发祥地,社会不断发展,历代封建王朝更迭与变迁,年深日久,族衍丁繁,遍及全国各地。

洪武朝苏州单氏一脉大谟公徙居阜宁北乡单家港;大海公徙居响水县境内;大来公徙居兴化南乡刘陆乡古庄;大江公、大海公兄弟二人徙居盐城南乡大纵湖北、北任庄,大江公择居北任庄,大海公分,居盐城西乡漕沟河南岸定名单家庄立足生根,并在单家庄东首建立一所宗祠,供奉列祖列宗,春秋祭祀。既可发扬祖先之丰功伟绩,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又可教育子孙敦厚和睦遵纪守法树立优良文明新风。源远则流长,根本盛大则叶枝茂。单家庄一脉又分三房,大房仍住家庄;二房分居小官庄人丁不旺,现住沿河乡祁骆庄;三房分居马鹿垛,奈因人丁旺盛难以集中同祭。一八七O年三房在马鹿垛建立支,分支祭祀。孰料抗日战争时期即一九四三年单庄宗祠被毁,列祖列宗木主、牌位、插屏荡然无存。民国初年先祖登祥公重修宗谱,化费心力,不惜代价,修成四本,分门头保存。在十年动乱期间保存人骇然烧毁,实属难以弥补之极大损失。由此祭祀停顿几十年。毋怪少数—子孙取名混淆,长晚班辈难分,有失庄重,岂非谱牒不修之过也。当今改革开放,国泰民安,乡村各族,多数举行祭祀修谱,吾族有识老人德锦、德宽、德生叔、上海启权、鸿潮兄弟不远千里,专程前来,共倡续修宗谱,为避免后世子孙数典忘祖。奈因族者老年凋零,事迹湮没,无法顺序,则有从十二世登字班辈起编成一簿简谱,以便认祖归宗。待后寻访古迹,寻根究底,正本清源,再行完善,防止今后取名再有混淆,族人共议,仍遵照先祖确定的二十个字,从十四世起用,“德启绍咸正,模维继有光,汉章传国志,济世振宏昌。”作为今后排班顺序、长晚班次。既无悖祖乱宗之弊,亦无犯上侵下之讥。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单(Sh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周成王给小儿子臻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记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少子姬臻于单邑(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其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世代相传姓单至今。

单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族弟,姓氏来源不明,可能是以地名为姓。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单高祖曾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周朝王室成员。在整个周王朝期间,单氏均为重要的公侯成员,并于东周期间一度把握周室大权,成为周王室的实际统治者,史称单氏取周。

源流三

源于远古尧、舜时期商贤哲善卷,善卷为九黎族首领蚩尤直系子孙。“善”通假“单” ,善卷,亦称单卷。父,即古人对长辈男子的尊称,是古人对单(善)卷的尊称。

古人为纪念这位先哲,把善卷所居之地称为单父,在夏、商时期为单父邑,在秦朝时期置单父县,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称为单县。单父城是山东菏泽地区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之一,与菏泽牡丹一起名扬天下。

源流四

源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羽父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春秋时鲁大夫羽父单之后。”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羽父单,其支庶后裔子孙一分位二,一支称羽父氏,一支称单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卿大夫单伯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单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单襄公之孙、单顷公之子,是姬姓单国的第三位君主。单国,是东周王朝京畿内的一个特殊地名,只有单伯家族,因以为“国”,伯爵。史书记载:“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从单文公之世皆称单伯,单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单伯逝世后,西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史称单靖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也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鄡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鄡单,字子家,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后世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不过,在《孔子家语》中没有记载。唐朝开元年间,鄡单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聊城侯。

在鄡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出自匈奴孪鞮氏。在匈奴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谐音汉字称之为“单于氏”,后其族亦因之,世代相传,后省文简改为汉字单姓单氏、于氏者,其单氏正确读音作chán(ㄔㄢˊ),不与姬姓单氏读音shàn(ㄕㄢˋ)混淆。

⑵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一并将这些部落氏族的姓氏改为汉字单姓为单氏。

⑶出自蒙古族斡鲁徳氏,亦称斡鲁朵氏,实际上源出古契丹族人的姓氏,是古契丹族人夫妻联名为孩子起的名字,后成为姓氏。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妻连夫名”的姓氏、部落构名形式。辽国被金国所灭后,该部契丹族人被融并入蒙古,遂成蒙古姓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单氏。

⑷出自回族。回族单氏实际源出女真族徒单氏。徒单氏,是金国时期辽王完颜·宗干(完颜·斡本)的正室亨妃,没有子嗣。完颜·宗干的次妃李氏生长子完颜·充,后封郑王,三妃大氏生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海陵王完颜·亮。为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回族在世系上有所区别,一部分徒单氏回族将已经汉化的单氏加“门”部首改为“阐”,称阐氏,以示先入为回,早就在教,读音仍为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

⑸出自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黑龙江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一带)、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敖拉氏多冠汉姓为单氏、敖氏、山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⑹出自满族。满族都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满语为Dusa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单氏、杜氏、沈氏等。

满族图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氏,以及金国时期女真徒单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uktan Hala,汉义“初始”,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单氏、都氏、图氏、杜氏等。

满族额木特理氏,满语为Emutri Hala,汉义“孤单、单个”,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单氏。

姓氏始祖

姬臻、单靖公、鄡单、单逨、单公、单于。

迁徙分布

综述

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三位,人口大约一百零二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五。

历史上单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单姓一直下活动于河南。宋朝时期,单姓大约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少数在湖南南部。明朝时期,单姓大约有5万6千人,占全国人口的0.06%,全国单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单姓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65%,江苏为单姓第一大省,约占单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安徽、湖南、山东等。

当代单姓的分布与图谱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单姓人口增加率与全国的平均值一致。当代单姓的第一大城市为上海,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13%。单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这五省集中了单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单姓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东苏鲁皖、北黑为中心的两块单姓分布区。在苏沪、鲁皖浙大部、黑吉辽、内蒙甘肃中部、新疆西北、云南中部、广东珠江口地区,单姓在当地人群中1%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居住了大约61.5%的单姓人群。在粤桂湘赣鄂大部、皖浙西南、福四川北段和南部、云南大部、豫陕、甘肃南部、宁夏北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西部,单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5%一o.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6%,居住了大约29%的单姓人群。彭州、资州本木本。前十卷等,类皆绛帖之别也。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2014年6月,由单姓族员发起成立的中华单氏宗亲联谊会,主要职责是负责联络全球的单姓宗亲,并定期举办单姓宗亲联谊活动,定期举办单姓祭祖活动。

堂号

梓桂堂:据江苏赣榆县志记载:翻阅族谱前言有记,我族单氏原址吴山惠王庙前单家集。长支迁居于本县单家留村,次支迁居山东高密,三支迁居于本县单家店村,四支迁居于本县半路村。

南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镛氏字单,封单叔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长治久安之意,单叔之后以字号赐封地为姓,后代遂成为单氏,是单氏家族最古老的堂号。

仁孝堂:待完善(单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辛亥年仁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孝友堂:待完善(有单氏宗谱十卷,(民国)单宗朴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孝友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燕诒堂:待完善(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清)单轮等修,清朝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如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如今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培心堂:江苏阜宁县大漠公后裔一支堂号。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自苏州迁移至阜宁。

忠孝堂:定居山东单县及周边地区的单氏分支,为本地古单氏消失后周边地区单氏返迁单县的新支系,立堂于明朝后期,是单氏家族出现较晚的堂号之一。

家谱文献

“诗礼彰庭训,家声周鲁培,洪昌谟自远,湘岳绪常恢,祖以初封显,系承可见来,本音原作善,忠厚启贤才。”

源流·派语:1938年(衡山)《单氏十修族谱》"源流序"称"吾族源流自周成王封少子臻为侯,赐姓单,则其音为善。厥然以有功王室进封公。而襄公、穆公皆其苗裔。"递传至南宋,"尚志官郎署,世居东鲁,上书论韩侂胄败,荫其子积庆知南昌,故以南昌家焉。积庆子流芳,乡进士,居南昌。至祖曰电,行小三郎,乡贡士,才优学博,随荆湖制置使赵范至衡山,足迹大都会,独有意于衡攸两境,于淳祐三年携家择里以居。此由吴之楚盖自电祖始也。二世传荣黻,三世祖仁昭,举进士,官重庆府同知,四世传汝城,五世祖曰国宾,仕元为武德将军,六世祖惟寅,七世祖万钟 。钟子四:长景南,派分东粤。次景明,子二:长侯孙,籍名尧佐,当明初分居攸之大旺田;次仁孙,籍名尧英,分居攸之渌田湖头。钟三子景真,子添孙,生子九:长葛政,当明初分居衡之螺岩村;次葛用,分住衡之旱塘;三葛华,分住衡之义塘;四葛琦,分住衡之三眼塘、铁塘;五葛琳,分住衡之龙塘、三眼塘;六葛瑞,分住衡之马口垅;七葛隆,分住衡之冬茅岭;八葛富,分住衡之柘塘;九葛贵,分住衡之木塘。钟四子景诚,子四:长瑚孙,籍名公石,当明初分住攸之江口、石湖头;次囗孙,籍名公胜,分住衡之大洲;三球孙,籍名公兴,分住安(仁)之南湖塘;四珍孙,籍名公瑞,分住攸之唐公渡。自是而支分派衍,人文鼎盛。"是谱即为衡山、攸县、安仁三邑单姓合修谱。又据1948年(衡山)《单姓氏族源流》云:开基祖电,字月朗,迄今递传29代,男女丁口11000多人。人口聚居最多之处在衡山县南市乡草市。分布于衡山、衡阳、攸县、茶陵、安仁、湘潭、醴陵、祁阳、邵阳、湘乡、益阳及江西萍乡等处。

天津宝坻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崐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通通州单氏族谱八卷,(清)单思恭编,单嘉居等增订,清道光年间刻版,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十六卷,(民国)单世雄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四明同道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鄞县鄞西古林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四卷,(民国)王静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五卷,(民国)竺子侃重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山东高密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嵩龄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单氏宗谱首一卷,(民国)单恩富、单恩棠等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新洲县单岗乡单岗村。

湖南攸县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东莞岭南单氏十修族谱一卷,(清)单广仁编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东莞星江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单绍圭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卷、第七~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单氏宗谱十卷,(民国)单宗朴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孝友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辽宁本溪关氏谱单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溪东营坊乡东营坊村。

辽宁本溪詹氏家谱单一卷,(清)詹恒悦纂,清光绪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汉市草河城满族乡沙河沟村。

单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仁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单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19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卷首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阴单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荷塘单氏重修宗谱二十卷,(清)单式梅等重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二卷、第十四~十五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崇明崇川镇场单氏宗谱十二卷,(清)单国宠等主修,单国华等编辑,清末民初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锡山单氏宗谱六卷,(清)单蓉坡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6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单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南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阳堂铅印本七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一~三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清)单轮等修,清朝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江苏赣榆单氏梓桂堂字辈:“继,文乐思基,鹏鹤升清,芝兰长茂,克念作圣,邦家永耀……”

江苏阜宁单氏字辈:大广在仲,五兆尔永,玉芝惟于,宗克连遐,宝如怀正,国学元华,其英曰步,可秀言嘉,观光尚廷,开启文章,基有以立,同本得长。

蚌埠固镇县湖沟镇单氏字辈:忠学钦玉(凤)桂 永乃祖训传家宝······

湖南平江单氏南安堂字辈:心树长荣茂楩楠国干桢动名纪青史诗礼振家声。

裕昆公房旧派:“士功年季干胜信宗德万志伏启嘉报说禹梦仲士功良文寇希天有拱玉庆惟士功九时宗文万福文升昭开本大用世楚希以为兴显达光明远攸隆福荫深衡应凤大世元文龙祖希邦永攸隆福荫深”;

峰仑两房旧派:“启嘉报说禹梦雄士功建立必昌隆壮志升霄汉玉友琢秀豪添仁仕显胜世代学归朝理道傅先圣心源继古贤”;

新合派:“心树长荣茂楩楠国干桢动名纪青史诗礼振家声”。

湖南湘阴单氏字辈:“开本大用世楚希以为兴显达光明远攸隆福荫深”。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仁孝堂字辈:

原派:“休嘉筑钧锡梦雄士功建立必昌隆”;

续派:“壮志升霄汉玉友琢秀豪添仁仕显胜世□学归朝”;

新派:“理道传先圣心源继古贤国家培植厚发达自珠聊”。

浙江湖州单氏字辈:“楚君涵克士朝林喜志明家学忠和厚功成育秀梁扬发前才美辉朗长兆延吉祥兴隆盛荣华富贵根”。

浙江温州单氏字辈:“华明君子道德良存荣祖亦可以正肇乾山世林忠光士文宗殿嘉永茂国定献金圣贤豪杰官员功勋”。

河南邓州单氏字辈:“仕福明清建振德丰化元兴仁世界昌”。

山东禹城单氏字辈:“树传兆吉玉”。

山东东明双井村单街单氏字辈:“大忠思琳克章美国文纲鸣世昭全德才宽惠泽长振家延富庶天道锡纯良广建志宏伟开进运吉祥”。

山东单县单氏字辈:“永怀继宗志 绍承衍世长法正联同德 绪乃兆延祥 恩誉仰师敬 吉盛庆恒扬 千秋传孝义 和睦繁荣昌 开来鸿康泰 隆运生晓光 文武家振远 礼智化万方”。

山东高密单氏:“祜传昭际亦既联葆体徯余人具旃胥今慕式心于兹弥睦与协勿自施原引普肖亘由而”。

山东滕州大坞镇东洋汶村单氏十五世起字辈:“孝若群荣家 祥之兆庆远 贤绍宜永长”

江苏盐城南安堂单氏字辈:

马鹿垛祠堂十六世起字派:“楚君涵克士朝林喜志明家学忠和厚功成育秀深扬发前才美耀朗长兆延吉祥兴隆盛荣华富贵根”;

马鹿垛祠堂二十二世起字派:“守同保眉春长宝兆玉昌”;

马鹿垛祠堂二十三世起字派:“全福凤堂涌公”;

马鹿垛祠堂二十四世起字派:“恒永佩堂”;

马鹿垛祠堂二十五世起字派:“九如金山玉胜长年庆”;

马鹿垛祠堂二十六世起字派:“洪观国有中根成俊”;

马鹿垛祠堂二十七世起字派:“干根彬玉春忠彩爱建军喜绍正秋东龙圣小金秀大芹兰凤银杰巧霞慧成招爱阿玉翠林洪汉燕兄娟婷建忠飞玢景海留友莹彩莲娣艳晓书珍靓雷腊琴”。

吉林德惠单氏字辈:“有永文国成魁(奎)清(青)亚宇”。

安徽单氏一支字辈:“玉永言孝……”

安徽颍上单庄单氏一字辈:“玄士德华家红"

贵州单氏一支字辈:“嘉升周鲁培……”

单氏一支字辈:“起克守宝”。

单氏一支字辈:“可洪尔言之普克大明学广有维士功勤茂思治佩”。

单氏一支字辈:“铭瀚楦肇云敦应分建文永月维谷开华恒元岳福”。

山东济南商河县单元村字辈:“文长传金祥天桂荣庆昌经济召梅林建凤世家梁”。

单氏一支字辈:“纪国正其礼兵新”。

湖南衡山单氏字辈:诗礼彰庭训,家声周鲁培,洪昌谟自远,湘岳绪常恢,祖以初封显,系承可见来,本音原作善,忠厚启贤才。

安徽定远单氏字辈:宏良学友廷,国正其新顺。

河南柘城以单桥为主迁居的字辈:从二十二世为:广修文德 传 继 恭 良 仁 义 礼 智 兴 国 其 昌

河南省邓州市刘集镇单坡村字辈:国进培魁金玉长洪天子贵宗政万书衡德明立奇功 同兴振家庭

江苏盐城响水单氏字辈:敬录前谱列序 秉体年以立金峰本正东 春山怀秀士 德兆达朝中续修列序 玉宇甲苏宁华章冠连通 高洁显宏志 楚云耀江彤

江苏沭阳马厂镇大单庄村单氏字辈:久可义士 步振兆顺 永怀明爱 华喜得祥("爱华喜得祥"是村里长辈后续)

山东龙口市东莱街道单家村及邹家村是单姓的主要居住地,现居住人口大约两千多人。现有排辈用字是:复丕基用汝世承德笃宗人福履宜常延。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单楼村(原山东峄县单家楼)单姓字辈:“邦芳楷润纯 文秉永茂成;立德绍先业 守世庆吉祥;孝宗重道恒,尧景兴纪长;志义传珍宝,舜化兆福强;”

湖北黄梅县单洲村单姓自辈:天地贻泽家升仕正,承前启后。

我觉得疑点很大,为什么这样说?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胜一生忙于听音乐生儿子,是中国 历史 上生儿子最多的人,生了120多个儿子,活了52岁。死于公元前113年。

刘胜死了274年之后的公元161年,刘备出生了。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这中间将近300年时间了,中间还出现过王莽篡权、绿林起义等等一系列的 社会 动荡,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刘备的家世的记载一直就是比较模糊的,《三国志》说,刘备涿郡涿县人,中山靖王的后人,爷爷做过县令,爸爸死的早,家道中落,和妈妈编席子卖鞋子为生,生活非常艰苦。

刘备家边上有一桑树很高,远看像车盖一样,认为此家必出贵人。刘备与同宗小孩在树下 游戏 ,指着桑树说:

这句话很像仿造《史记》里面陈胜说的那句话:

陈寿想用这个事情来证明刘备从小就有远大志向。陈寿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编的,又扯上了刘备的叔叔刘子敬。刘备叔父刘子敬对刘备说:“你不要乱说话,会让我们家灭门的。”我认为这个事情不是太可信,因为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刘备和同宗小孩听了叔叔的警告,是不敢和别人提起的,他叔叔刘子敬更不敢对人说,这可是灭门的大事。所以这个事情陈寿是不可能知道的。而且陈寿还是四川人,一百年前河北涿州发生的对话,他怎么可能知道。

《三国志》说

刘备15岁时,他母亲让他去游学,和本族的刘德然,辽西的公孙瓒一起师从老乡前九江太守卢直读书。刘备15岁的时候,应该是175年了。

卢直也是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的大儒,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建宁(168年-172年)年间,卢直被征为博士,做官去了。

《后汉书》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就让蛮寇服服帖帖。后来,卢植因身体 健康 原因而辞职。 这个时候卢直在扬州九江郡平乱,应该没有时间去教刘备学习,而且还身体不好。

《三国志》里面说刘备是卢直的学生。感觉是往刘备脸上贴金。刘备本来就不喜欢读书,又是个摆地摊卖鞋子的,卢直和刘备也没有什么交集。说刘备是卢直学生很牵强。

另外,曹操有很多老家的子弟兵,孙权也是有很多老家的子弟兵,而刘备的人马除了关羽、张飞是从涿州来的,其他人马都是后来从徐州、荆州、益州来的。他在涿州的同族,为什么没有人跟着他,或者投奔他呢?他不是弘毅宽厚吗?他一直也都是缺兵少将啊?总之,史书中记载刘备在涿州的情况虚多实少,可信度比较低。

我认为刘备可能是真的汉室宗亲,你可以骗皇帝诸侯,家乡的人你骗不了。估计刘备家乡同族人肯定不少,毕竟刘备祖宗中山靖王后人来到涿郡涿县已经几百年了。这些汉室后裔肯定是尽人皆知的,大家都承认。刘备创业是从家乡开始,大家都了解认识他,完全可以打起“汉室宗亲”的招牌,如果是假的,早被乡邻拆穿了。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姓刘的后裔那么多,为啥只有刘备敢打出招牌起事?因为刘备不但姓刘,还是一位枭雄,光姓刘不行,还要有两把刷子。刘表刘璋不也姓刘吗?另外,《三国志》上也记载,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虽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是听别人说的,不可能去查族谱,起码说明这事靠点谱。既然汉献帝都喊皇叔了,说明人家排辈也是认真的。

《三国志》上 也记载,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刘胜,据说有一百多个孩子。哇塞,生了那么多啊 ,怪不得这个王位传了28代,刘备是他的28代孙。

传到刘备这支,已经无官禄无封爵。类乎平民。刘备曾经卖草鞋求生。

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 东郡范令

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

也就是说到了刘备这一代彻底没落了。

刘备少年时拜名士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益州;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这个汉室宗亲虽然与皇帝不怎么亲,

但是当时汉室衰微,皇帝见到有一个亲戚愿意拥护保护他,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赶紧册封为皇叔,也在清理之中。

按照辈分,也确实是汉室小皇帝的皇叔,只不过亲缘不是很近,但是都是刘邦子孙。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说:刘备是不可能冒充汉室宗亲的。

当时,是有严格的判断方法的。

不是你说是皇亲就是皇亲的,不容信口雌黄,以假乱真的。

汉室虽然衰微,但是这个判断是否是皇亲的判断应该不会错误。

这就是我的分析。

以上是我的分析。

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有很多,而且散落在各地,如果刘备随口一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就有人相信的话,那天下姓刘的人都可以说是自己汉室宗亲了。

袁绍在当时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了,而刘备等人籍籍无名,不可能通过口述就能够得到众人的认可的。一来刘胜的后代众多,谁知道刘备是不是真的,二来即便是真的后代,刘备如今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于其进行抗争。

历史 上对于刘备是不是汉室宗亲没有明确的记载,只在一些非正史的书籍中提到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将来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当然以刘备前期的处事风格来看,还是不太可能撒谎的。

刘备也是白手起家,从底层人民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军队,乃至于之后建立了蜀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的一生可以说同样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这不仅仅从小说中可以看得出来,在真正的 历史 上,刘备凭借“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理念,笼络了大量的人才,为己所用。能在乱世之中横空出世,可谓奇人。

在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能够出山,与刘备本人的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备之所以有这样的理念和这样的气魄,一方面是他认为自己身上流淌的汉室血脉,理应为汉室重整旗风,作出自己的努力。

另一方面,刘备自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不易被人察觉的野心,他是一个政治家,也擅长运用手段在众人之间来回牵扯,不仅保全了性命,而且收买了人心。

无论刘备是不是汉室宗亲,或者说他只是一个旁系的亲属都没有关系,因为刘备本人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已经让人们心服口服。

而关羽和张飞并不仅仅是因为刘备口述自己是汉室宗亲才决心结义的,而是刘备身上展现出来的正义感,让二人很是钦佩。

总的来说,刘备不是一个好的治理国家的君主,他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蜀国大军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奠定了蜀国灭亡的基调。

至于他究竟是不是汉室宗亲,在我看来,他在展现出来的能力已经大于了他的这个空名。

不可能。

刘备说自己是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那么中山靖王是谁呢?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之一。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霸道的人,他不允许有任何威胁到自己皇位的存在,刘胜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自保尚且艰难,更别说在政治上有什么大的建树了。

政治上没有建树,子孙上可是了不起,汉武帝才六个儿子,而中山靖王则有一百二十多个,虽然汉朝是郡国并行制,宗室是可以有封地的。

但是汉武帝施行了推恩令,这个和平削藩的最佳政策。

不管中山靖王原先有多少封地,有多强的势力,经过推恩令,都会分成大小不均的一百二十份。

他的后代会迅速丧失作为宗室近支的特权。

当然,也不能就此认为中山靖王就是个沉迷酒色的昏庸之人,在汉武帝强势收回中央集权的铁腕下,如果没有野心,想要安全度过一生,以酒色自污是最好的办法。

而刘备就是这一百二十多个分支中的其中一支,含金量少的不能再少,别说刘备这一代,就是他的二代祖宗刘贞已经因为酎(zhou四声)金成色不足(诸侯给天子交的保护费)而失去了爵位。

西汉尚且如此,更别说东汉了,二者太庙里供奉的牌位都不一样,就算是西汉中山靖王本人都不一定认,更别说十几代之后的子孙了。

冒充这种汉室宗亲,跌份儿还不实惠。

刘备能拿的出手的履历绝对比所谓的“汉室宗亲”好使。

刘备几乎可以算是一个“草根”了,从小父亲早亡,全靠族叔资助才完成学业,学历倒是还能拿的出手:经学家卢植。与公孙瓒是同窗好友,这俩关系在当时也是比“汉室宗亲”要强的。

而且刘备从黄巾之乱崭露头角,到最后拿下益州根据地,那都是一步步打出来的,走过的路,迂回的战线,崛起的难度,远胜于其他诸侯。

一手炸全拆开打的袁术不用说,世族领袖,天下楷模的袁绍也不用说。

就连曹操也能依靠祖上实实在在的余荫,比如政治资源,财力,宗族等。

刘备几乎是从无到有打下了这么打的家业,熬到了三分天下。东汉末年所谓的“汉室宗亲”有上百万人,只有一个是刘备,再用这身份贴金就没用了。

刘备这一支再怎么落魄,也和平民百姓不一样,族里起码得有族谱,一代一代传下来,不是自己随便一说,别人就随便一信的。

三国演义里刘备父亲刘弘,已经不做官了,祖父刘雄以上的祖先都有大大小小爵位。刘备自称是孝景帝之孙,汉献帝令人查阅祖谱:

现代有人以有记载汉室宗谱理出如下:

这版比较三国演义版宗谱,刘备比汉献帝小五辈,那么刘备怎么皇侄变皇叔了呢?

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到东汉汉献帝为止四百多年,在东汉时期都无法捋清刘备是刘邦子孙后代哪一支宗室出处,我们如何肯定?

在古代,冒充皇亲国戚是大罪,刘备一介草民哪来那么大的胆子?可以肯定的是刘备是刘邦的后裔。

谢谢邀请。三国时期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可能性不大。

汉朝持续四百年,姓刘的当皇帝,那么天下只要汉高祖的子孙,都是汉室宗室。这个汉室宗室,全天下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其实并不怎么值钱。这其中,如果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子孙,就是东汉的宗室,地位还算可以;如果往上追溯是西汉皇室之后,那就更偏远了。

具体到刘备这个汉室宗亲,三国演义中给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传承排序:

这个传承不但是杜撰的,而且是错误的。按照这个世系算下来,刘备根本不是汉献帝的叔叔,而是汉献帝的侄玄孙。

真实 历史 上,记载刘备的身世比较简单:

这里明确说了刘备就是汉景帝孙子刘贞的后人。

那么,有没有可能,刘备这个汉室宗亲是冒充的呢?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刘备并不是某一天忽然从一个地方冒出来,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的。他是祖祖辈辈一直以汉室宗亲名分生活在涿郡,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他自己也是从小就在当地。他还有叔父,并且得到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古人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涿郡的汉室宗亲也是在一起的。要是有个外来家伙想偷偷冒充,没那么容易。

除非你说刘备本来不是他爹的孩子,是他爹从外面抱来的,冒充自己骨肉,混入刘氏家族,这倒是不能排除。但史书没有记载,你凭什么去预设一个这样夸张的场景呢?再说中华文化,父子本来就是按礼法而不是按血缘,就算刘备真是抱来的娃,身上没有汉室的血,但他既然已经被汉室宗亲刘弘当着亲儿子养大了,那他就是汉室宗亲,而且是堂堂正正的宗亲。

刘备并不是一个无名小卒。虽然出身低微,但依靠汉室宗亲的光环和本身的才能魅力,他已经小有名气,不但成为卢植的学生,公孙瓒的同学,也在黄巾起义中立下了不少功劳。诸侯会盟的时候,他虽然尚未能与诸侯平起平坐,但即使演义上袁术的轻视,都是比较不符合史料的。至于题主说的段子,更是无稽之谈了。

那肯定是冒充的,建立东汉的刘秀,他的皇室身份已经是好几辈以前的事了。更何况刘备又没有冒充东汉中山简王的后代,而是冒充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西汉中山靖王后代多了去了,当时天下大乱,谁会来指证他。而负责给他开具身份证明的汉献帝,当时需要拉到尽量多的人制衡曹操,所以又有求于他。

虽然汉献帝手上没有太多实权,但是查家谱属于自己的家事,应该还是有能力替刘备作这个假的。

所以刘备这个汉室宗亲,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可能是假的[呲牙]。

刘备决不会是冒充的汉室宗亲,从西汉到东汉末年将近400年,只能说是没落的汉室宗亲。至于他顶着皇亲国戚的招牌,在袁绍,曹操那些大佬的人眼里没人会高看刘备一眼,在他们眼里刘备就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但刘备能从最底层做到三分天下,也算是没有辱没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

古代的大家族都有家谱,皇室也有专门的谱系。刘备自己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中山一系的家谱上没有他的名字,所以诸侯不信很正常。

李白究竟是哪里人,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各种争议,关于李白的身世也有很多种说法,各种观点都不相同,而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是出生在西域的,但他本人却并不是西域本地的人,换句话说,李白的家族是因为一些缘故才来到了西域,并且在这里定局。那李白一家为何会流亡到了西域,李白究竟是哪里人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李白,无论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对他的研究都要算汗牛充栋,许多成果都是令人称道,值得后人好好学习和发扬光大。不过,认真说来,很多内容依然争议很大,不光是他留下的1000首左右的诗篇,其生平经历也仍然令人费解,疑惑重重。

最重要的一段争议恐怕就是他到底是否生在西域,如果是,为什么他这一家会来到西域。

1、李白的出生和家族争议

首先,李白的家乡基本可以认定是唐代绵州的昌隆,当时为剑南道,就是今天四川省江油市。但是,李白一家祖上并非属于巴蜀地区,而是来自陇西成纪,也就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同乡,今天基本认定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李白在一篇名作《赠张相镐二首》(卷十一)其二中介绍过自己家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曾属名门的李氏后裔为什么会来到蜀中绵州这样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其次,李白的出生,多数意见认为李白生于西域碎叶镇。最早似乎为郭沫若提出,但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也早认为李白生于西域,至中国后方改姓也,其人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虽然没有确指李白生在碎叶,但陈先生认为李白本是胡人出身,似乎比郭沫若走的更远,这一论断在学界引起过轩然大波,这一说法是以1935年发表在《清华学报》十卷一期上的《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引爆。

碎叶,就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但是,唐朝不止一处,今天新疆焉耆和哈密曾经都有叫碎叶的地方。虽然李白生在西域八成是事实,但其实至今并没有明确证据李白是在碎叶出生(有关史料仅能证明李白父祖等确实生活在西域较长时间,以及后来返回蜀中)。反而,李白青少年时期一直成长在蜀中是确凿无疑的,到24岁左右,李白离开四川家乡浪迹四方,南下洞庭湖,前往会稽,隐居安陆等,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吴筠本是一位隐士,后在嵩山学习修道(从北魏寇谦之那会儿起,嵩山一直为北方天师道中心,尽管北魏孝文帝时少林寺已经在嵩山立足,但要到李世民登基以后,佛教才在嵩山崛起),为上清道掌教潘师正弟子,唐玄宗召入京,很受推崇。吴筠和李白关系亲密,当时李白的文章风采已经名动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城仅待了三年就弃官而去(跟着吴筠也受到谗言,离开宫廷)。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似乎只返回过四川故乡一次(也与修道有关)。

李白的家族出身和生平经历其实有很大关系,可要弄清原委却很不容易。如果李白自己的话可信,这么讲似乎滑稽,但在唐朝,尤其文人的作品里,确实很多充满浮夸和虚饰的内容。历史上的陇西李氏都知道是名门望族,包括唐高祖李渊也号称来自这里,所以李白一家和李唐宗室自然要算出于一门。可事实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在代北武川镇出生,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不光李虎一人,他们一家祖上好几代都是武川镇的武人,和陇西成纪其实没什么关系,好比一代奸雄曹操也自认为是出自汉代开国功臣曹参一门。

宋代欧阳修、宋祁(需要注意:宋祁为今天湖北安陆人,而《新唐书》大部分内容正是他主撰糟,由于文笔出众,善于篡改史料文字,在历代史学界口碑很糟)、范镇等人所编《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这么一大段的家谱就很值得怀疑了。更加蹊跷的是,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算是认可他们为李唐皇室的金枝玉叶,偏偏李白一家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尤其令人费解的是,这时候李白因为名声远扬正被皇帝欣赏,恰恰在长安京师,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反而会单单将他们一家例外?李白这一家真的是李唐同宗么?

在攀龙附凤之外,李白在诗文里还经常提到自己为布衣,似乎又与身为豪放不羁的谪仙人相矛盾,这种话其实真真假假。不过,可以设想,在入京陪伴唐玄宗的时候,李白相对谨慎收敛,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家世,在唐玄宗这样的圣明君主前论资排辈。就好像编草鞋出身的刘备在汉献帝跟前认皇叔是属于小说情节,再说李白也不是刘备,而唐玄宗更不是那个可怜的汉献帝。所以,尽管李白素来高傲,也不敢造次。何况他的性格不容于朝廷官场,最后只能继续浪迹江湖。

2、李白掩饰出身和参与永王东巡的矛盾

以李白的家世来说,其实是十分关切李唐王朝命运的,他的内心不是不想做官,否则无法解释李白在安史之乱中会豪情万丈地参与永王李璘的勤王行动。

李璘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自小随着兄长李亨长大,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按说兄弟之间感情很好。但不能忽视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唐肃宗是擅自登位,唐玄宗相当于和当年高祖李渊一样被逼逊位,父子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最后唐玄宗凄凉的死去也几乎是一个谜团,疑点很多。而李璘先前是跟着唐玄宗逃亡蜀中,在路上正式接受唐玄宗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前往荆州江陵招兵买马勤王护驾,他可以统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不久,玄宗又再次下诏,任命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显然,玄宗对永王李璘寄予相当厚望,希望他能扼守江淮,出兵北上,剿灭叛军。而此时唐肃宗在北方灵武登位后,完全仰仗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在中原抗击安史大军,他自己是孤家寡人,一切成败都还未定。而李璘身处江淮,行动十分迅速,很快就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形成一股势力。李白前往李璘的阵营,就是希望跟着李璘建功立业,捍卫李唐王朝,至于将来谁应该做皇帝,或许并没考虑太多,但当时他对永王是十分期望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李璘选择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作为据点,这就是李白著名的《永王东巡歌》的永王东巡事件。这一行动被官方定性为割据自立,又和当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联系到了一起,引来官军的围剿。然而,李璘当真有割据作乱的意图吗?

据说李璘相貌丑陋,身体似乎有些缺陷,小时候颇受歧视,不过这些在他金枝玉叶的身份之下都不算什么缺点,最不幸的缺点是头脑也很简单。《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几乎一样,都称李璘有窥江左之心,也就是说想占据江南一带,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无疑是刚刚坐上龙椅的肃宗所不能容忍的。李璘大军进发江南原本是来自玄宗的授意,或许玄宗依赖李璘招募兵马,南下江淮原本就有要对付肃宗这个儿子的可能性。总之,头脑简单的李璘遵照玄宗的旨意前往扬州,吴郡(今苏州)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即致信李璘,责问他为何擅自发兵东下。李璘行至当涂,见李希言在信中对自己直呼其名,甚为恼怒,随即兵分两路,前去攻打吴郡和广陵。李希言从吴郡赶至润州,闻讯后随即派遣大将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阎敬之前去抵御,爆发一场战斗,官军大败。这一冲突更加坐实李璘有拥兵作乱的嫌疑,后来招来更多大军围剿。最后李璘被杀,李白遭到流放夜郎的结局。

肃宗之子代宗即位后,史书记载棣王琰、永王璘并与昭雪。棣王琰之死是冤案,永王璘既然与此并称,又云昭雪,则永王璘之死同样是冤案,已经明白无疑。那么,号称从小抚养李璘,感情深厚的肃宗李亨为何要向弟弟下此毒手呢?就是因为肃宗的皇位是趁安史之乱逼玄宗逊位而来,并非名正言顺,而率师北上平定安史之乱的李璘是玄宗亲自任命的,东往扬州然后北上出兵也是玄宗授意安排的,当时李璘招兵买马一呼百应,出兵行动也很迅速,假如让他北上成功,这天下还能再留给肃宗吗,显然令孤家寡人的肃宗很是担心。而肃宗出于保全皇位、戒备玄宗的阴暗心理,很自然会诬陷李璘大军为叛逆,进行剿灭。如果李璘果系叛乱,满腔热忱的李白怎会追随在他左右?《永王东巡歌》中的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显然是堂堂正正,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正能量啊!

照说李白性格和杜甫很不一样,他在诗文中更多时候都流露旷达、超然的精神,但其实李白也是典型的精神分裂。他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伪装,李白并没忘却自己的身份,他同样关心朝廷和天下苍生。甚至李白很多诗文都是献给权贵的,巴结的人实在不算少。李白将自己装扮成世外高人的模样,看起来和朝廷没有多少关联,这一点和孟浩然似乎是一样的,还是想以终南捷径获得朝廷器重。这在唐朝也是一种风气,还成为一种求官方式,如李白正是通过道士吴筠的推荐来到天子身边。

都知道李唐王朝和道教的关系非比寻常,为此,李家甚至攀上老子李耳的关系。著名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孙思邈、叶法善、张果老都是获得皇室欣赏和敬重的人物,甚至唐玄宗还曾向仙师罗公远学习隐身术。后来唐玄宗逃亡蜀中,罗公远护送他前往成都后飘然而去,据说他活到一百四十岁,唐代宗乾元初才离世。唐玄宗在位时其实是唐朝压制佛教,推崇道教的一个巅峰(不过一般人只看重唐武宗灭佛)。唐玄宗的两个亲妹妹玉真公主、金仙公主都身为女道士,她们周围也有许多有才华的名人学士。就连唐玄宗宠爱的杨玉环也一度当过女道士,甚至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的女儿也多为道士,其中一个李腾空与李白还颇有暧昧之情,后来她就前往李白多次描写过的庐山修炼。唐朝的女道士之盛已经单独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通过李白投奔长安和参与李璘勤王,确实看得出他可能就是出于李唐宗室,但为何他身处朝廷的时候又要刻意掩饰,甚至以炒作名声和采取终南捷径的方式谋得出路?早年有一说法,李白祖辈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后裔,因为玄武门之变被灭族而逃亡西域。这种说法过于猎奇,很不可信。因为事实表明,李世民屠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满门相当心狠手辣,连仅有三五岁的幼子都斩草除根,李白一家不可能是他们的后代。如果要牵扯到隋唐易代的时候,那么隋朝末年曾大量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谣言,隋炀帝当时嫉恨姓李的,导致许多姓李的逃亡,隐姓埋名,这一解释或许都要比李白一家因李建成、李元吉的缘故流亡西域要合理。但这一说法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3、李白一家为何要住在四川江油?

严格来说,比李白更加神秘的是他的父亲。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此外再无任何信息。隐姓埋名,这个李客做得很是彻底。

一千多年来,很多学者都根据和李白有关系的亲友描述来猜测李白和父辈的经历。例如他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硅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还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个范传正也与李白的关系非比寻常。他的父亲是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伦。范传正字西老,其父曾任户部员外郎。他是进士出身,又以博学宏辞及书判皆登甲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拜监察,殿中侍御史。范传正曾为李白迁坟,所以撰写新墓碑,在他任歙州刺史时。最重要的是,他在褐衣时曾游历西边,是亲自考察过西域的旅行家,并著有《西陲要略》三卷,后来失传。

正是根据这些亲友所记录,今天可以基本相信李白一家放逐西域是事实,可因为什么缘故却还不清不楚。范传正揭示是因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家族流离失所到了西域碎叶,然后隐姓埋名。而李阳冰说的更加隐晦,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他们都提到两个重要细节:隐姓埋名和神龙年间返回西蜀。如前面所说,隋朝末年可以认为是姓李的比较倒霉,犯了朝廷忌讳,遭遇牵连,因此李白一家逃亡西域。而另一个说法关系到神龙年间回到蜀中,就比较麻烦了。所谓李家后人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前往没什么关系的蜀中居住?

事实上,蜀中绵州昌隆和李家很可能有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的的确确是李氏真正的家乡,而且还是李唐王朝的祖陵所在。该地名为昌隆,已经表明非同一般,这个李唐祖陵正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安葬在此,唐朝建立的武德元年(618年)被追认为太祖。

李虎为西魏重臣,号称八柱国之一。据《唐会要》所载,他的陵墓为永康陵,应该位于今天陕西省三原县,今天这里还有这么一陵墓。不过,关于李虎下葬并没有确凿证据,三原县永康陵应该是唐朝建立以后才有的,而李虎死的时候连隋朝都还没有建立,甚至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史书如《魏书》、《周书》、《北史》等均未为李虎立传,其生平事迹也有不少疑点,他的主要事迹其实仅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十的《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其中以《册府元龟》所载最详细,可偏偏没有涉及李虎葬在哪里。所以,后来如甘肃清水也传出有李虎陵墓,甘肃陇南成县也有所谓安葬李虎的太祖山。因为李家提到祖上都说来自陇西,但实际上如清水下葬的和李唐先祖的李虎并非同一个人。

从安葬习俗来说,汉末到唐初几百年习惯为封土,并不依山起陵,所以从曹操到隋炀帝,一直以来都很难找到真正的墓葬,李虎的陵墓很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而且唐人并不习惯迁葬,即便永康陵后来是属于李虎的陵墓,但不一定就安葬在那里。

李虎究竟安葬在哪里其实已经成了一个谜团,而蜀中绵州也是其中一种说法。据《资治通鉴》之《唐纪》中胡三省注表明,李虎死后葬于龙州江油县西一里的牛心山;同时指出李虎又名李龙迁。胡三省虽然仅仅为通鉴作注释,但实际堪为一代史学大家,其一大贡献就在补充遗漏,而且他擅长地理注释,他的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历来评价都相当高,所以,他对李虎下葬地的揭示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另外,据《元和郡县图志》与《读史方舆纪要》载,李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之后即入蜀占据龙州,并臣梁于僭主萧纪。李虎身为西魏太尉,位高权重,其佐周伐魏属叛逆行为,他改名李龙迁的原因多半为此。而举一郡地盘以臣僭主萧纪,当然更不光彩,所以唐朝的史书没有他臣梁之事。

李虎真正的安葬地就是蜀中绵州,作为西魏北周一代重臣的人物,自然子孙众多。因此,李白祖上就有生活在江油的,所以,后来李客才会在神龙年间返回蜀中,重新认归李氏。

而且,这并非单独的孤证。唐末五代在蜀中多年的杜光庭编撰的《道教灵异记》载:梁武陵王纪理益州,使李龙迁筑城於牛心山。龙迁既没,即葬於山侧,乡里为立祠。武德中,改为观。武氏革命,凿断山脉。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坦奏曰:牛心山国之祖墓,今日蒙尘之祸,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即命修填如旧。明年,诛禄山,复宫阙。杜光庭本就是一个著名的道士,在青城山修道多年,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名士,所写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流传千古,深受后人喜爱。杜光庭虽然有为道教抬高地位的嫌疑,但毕竟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搜罗典故传闻还是有一定的依据。他提到江油城最早就是李虎所修筑,死后也就下葬于此,当地是李氏家族近祖的祖籍所在,名为昌隆显然寓意唐朝的根基兴旺正是在此。

再从另外角度来说,为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要逃奔蜀中?不光因为四川地势险要,同样还因为这里是李唐王朝极其重要的祖陵所在,当地李氏后裔比较众多,后来唐朝更将成都升级为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基本并列,显然是蜀中与李唐皇室尚有这样一段极为隐秘的关联。李白一家要返回蜀中绵州认祖归宗,定居在此,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4、李白一家流亡西域的真正原因

李白一家与李唐王朝确实有血脉关联的话,那么,他们当初流亡西域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孙楷第先生很早就认为李白的近祖其实是在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时逃往西域的,甚至是坐杨(徐敬业)、豫(李负)、博(李冲)党得罪。以扬豫博在神龙初犹不赦,故曰父潜还广汉,不敢露真姓名。而李从军先生则说:李白的祖父盖为永昌元年谋迎中宗的十二人之一,事改被杀。李白的父亲其时尚幼,被流巂州,后逃往西域,为逃避追捕而隐易姓名。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李白的父亲携家返回中国,因罪仍未被赦,潜还绵州昌隆,藏身埋名。

李白的祖父是谁根本无从知道了,就连他的父亲李客都非常神秘。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李客并不是李白父亲的本名,否则也就没有隐姓埋名一说了。而且《旧唐书》所记载李客担任任城尉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前面大半生他一直在西域,神龙年间大赦以后返回蜀中,也没有什么任职经历。

神龙,是唐朝一个特别而重要的年代,宰相张柬之等逼迫已经八十岁的女皇武则天退位,拥戴中宗李旦复位,恢复李唐王朝。正是这一年的正月宣布大赦,中宗得位一年之中又曾经八次颁布大赦、特赦令,最后,除发动扬州之变的徐敬业一人之外,所有被诬陷致死、连累配没以及除名削爵者皆予以平反昭雪、放还、叙官。李白随着父亲李客从西域返回,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背景。

虽然从这样一个结果推断原因还有些证据不足,但显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至少比隋末大乱和牵扯李建成、李元吉而逃亡西域要靠谱一些。

因为李白生于西域的可能性很大,很多研究者沿着陈寅恪先生的大胆论断,还堂而皇之认为李白和李客都可能是西域胡人,如已故唐诗研究名家陈贻焮先生认为,李白总是以汉人自居。并说,从各方面考察,这种认为李白父亲是胡人的说法都无法成立。仅从外貌上说,李白是贺知章目中的仙人,唐明皇想像中的绮皓,当是汉人的形象。

而李白的诗歌中的塞外元素和唐朝当时的文化包容有很大关系,正如李唐祖上确实有胡人血缘,而唐朝宗室都很崇尚塞外的感觉,所以导致社会风气胡化,许多文人都追求和渴望到塞外建功立业,边塞诗繁荣等等都与这一背景都关。所以,其实不能因为这种文风和李白生于塞外就推断他和祖上一定是胡人。

单氏长字辈是多少世

吾族姓氏源出于姬姓。周成王营建东部洛邑,称为成周,封少子姬臻于单,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伯,作为成周的甸内侯。单伯世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