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家文化的起源,第1张

“团圆春节—我的家”活动之一

关于“家”字的起源,有学者这样解读:“宀”下一“豕”。“宀”,山洞之象形,可以认知为洞穴和房屋;豕,指猪。远古时期,人没有定居之时,过着游猎生活,而在游猎的过程中,抓到了野猪,就把捉来的猪绑在山洞里,与人同居一洞。这样以来,人也因训化猪而定居下来,不再游猎,所以家取音为枷,即枷索,人在给猪带上有形的枷索的同时,也给自己带上了无形的枷索,使自己再也没有游猎时那样自由了。另外,家音佳,即定居下来,比游猎好;家,音甲,即从此以后,安家成了首要任务;不管这些依据是否被全部猜中,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对于家的认知是深刻而全面的,同时对于家的重视也是不比拟的。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家”字下写了一大段文字。原文较为生僻,这里就不摘抄了,总之翻译过来就是:“家”不是形声字,是会意字。本来指猪居住的地方,后来引申为人的居所。还顺便给我们扩充了知识:在周代,天子所有的叫天下、诸侯所有的叫国、大夫所有的叫家。

对于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社会人们必须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衍化到各部落之间为食物进行互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以女性为主的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起来。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的原始部落的家,到黄帝时期,黄帝是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对于黄帝来说,天下的人都是他的子民,天下是一家人,他则是最大的家长,由他制定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对国家的体制和黎民百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的组织结构是皇帝领导的中央政府,皇帝是天子,是万物苍生的家长、老百姓是皇帝的子民,利用天下一家具有的这种家庭自然属性的父子关系,建立国家的管理制度,确定领导者的合法性。地方政府是地方百姓的父母官,宗族血缘关系产生了小家庭,自然生命属性产生了父子关系。这种父子的等级关系,就是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管理思想基础,家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有效地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

在随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兴起过程中,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天下是一家”的家文化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对家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思想理论,并在信仰、思想、行为上给予理论支持,从而丰富了家文化思想,是对家文化的信仰和管理思想的补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结合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比如说家规、家教、家训!并代代相传下来!就在西方国家追求人人享受独立、自由的同时,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秉承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家和万事兴的儒家理念,依旧延续着家庭生活的习惯,甚至祖孙三代生活同一屋檐下的情况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直到今天,无论传统文化和人的精神层面发生怎样变化,“家”依旧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中国人一生受到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成长影响巨大,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影子,而“家”显然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春节回家过年,这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春运”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到处是拿着大包小包急匆匆的人群,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是家的驱使,那是家人的期盼。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春节家人团聚有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家是春节活动的核心,人们收拾起平时的锐气和倔强,回到家里,贴窗花,包饺子,其乐融融。在中国,也只有回家过年才有这样伟大的感召力。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 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颛顼和舜帝后代一说: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1],李姓祖先之一:赢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帝辛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商周之际,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这一带荒无人烟,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叛军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南方的林姓也有支改姓过李,林姓是商代殷比干之后)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文化中,家谱文化可以说是伴随着我国民族文化起源一同发展的,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到如今,家谱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绵延了几千年历史,可以说是贯穿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的一种重要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家谱这样的东西了,家谱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而使得很多家谱都丢失了。首先,家谱文化萌芽于原始社会,完善于唐朝以后。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代先民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氏族,因此为了适应氏族繁衍的需要而为家谱提供萌芽的土壤。到了周朝时期应社会发展而产生了宗法制,而家谱正是巩固宗法制的一项举措,后来汉朝的分封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家谱愈发重要,唐朝时候更是为了巩固士族的地位而多次修编谱牒,当时家谱可以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得这段时间是家谱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到了唐以后,家谱文化进入了完善期,家谱主要作用于教育、伦理等方面。

然后,家谱的丢失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家谱有着延续着家族血脉、继承着祖上遗训的重要作用,并且还是我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但是如今因为很多因素而导致家谱文化的丢失。在现代社会中,修家谱是一件非常少见的事情,主要原因是以前同一个家族的人都是生活在一起,感情会比较熟络,而发展到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远走他乡,经历几辈人之后,对于原始家族的人接触变少,从而家谱的意识就会变得薄弱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家谱就会慢慢被遗忘了。

最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一规范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承载了国人的传统信仰,忠孝理念和行为规范,家谱里都有姓氏源流,支派迁徒,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内容。解决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重大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组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自心力和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子女家庭教育需要修谱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梗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标准。所谓刀有刀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庭子女,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人物井喷。

三实现幸福家庭,需要修谱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弟子规》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即颁布著名“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由传说三十年不修谱视为不孝,六十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九十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由此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来源,因此实现幸福家庭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四延续家业兴旺需要修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往往是富不过三十年甚至富不过三年,古人云,由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家庭,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家庭,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业兴旺的环境。

五为了家族团结需要修谱

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文化因素,纵观历史,唯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大团结,有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汇总的档案。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庭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家族是民族大树的枝叶,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档案史,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后人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信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谱具有明辨世系,尊宗问祖,寻根谒祖,承前启后,敦亲睦祖,凝聚血亲,治家齐国,教化子孙,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不但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心灵皈依。因此续修家谱即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是中国古代用来记载家族史的谱集,是一个家族必需的史籍。古代奉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家之治。家谱既是珍贵的历史材料,也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家谱主要记载该家族的姓氏源流和世系成员。

中国从古代就重姓氏,百家姓收录了中国大多姓氏,这与原始部落文明有关,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按照这个特征,追本溯源,各家有回归本家的意愿,从而找到自己的祖先,以待后嗣。即,要想有家必先有姓氏。一个家族相当于一张大网,而编织这张大网的最中心最主要的那个结点就是姓氏。家谱开篇以姓氏来源为首,追本溯源寻到祖先,然后记述祖先的生平与创立本家的事迹,继而才记述后世。这其中不乏夸大成分,为了提高身份巩固本家团结。

世系成员就是子孙后代,从祖先到家庭的所有子孙。古代家谱成员以男性为主,嫡长子为主轴,女性只允许正妻上家谱,本家女儿是不允许上家谱的,因此家谱上的女性并非本家。对于重要的家族功臣,会有详尽的功绩记载以示表彰和崇敬。家谱的修撰必须严格按照血缘关系分列分层,有三六九等亲疏远近,有横体式、垂珠式、宝塔式、碟记式四种世系表记载方式,记载鲜明有致,家族成员一览无遗。

由于家谱的修撰并不容易,而且由于战争等因素家谱很容易亡佚,所以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著名的家谱有《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珍贵价值,是研究家谱的重要资料。另外其中关于“家训”的内容也很重要。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家文化的起源

“团圆春节—我的家”活动之一 关于“家”字的起源,有学者这样解读:“宀”下一“豕”。“宀”,山洞之象形,可以认知为洞穴和房屋;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