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郡周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汝南郡周氏家谱字辈,第1张

1,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2,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3,湖南安仁县龙源村汝南堂周氏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传家诗礼崇、经国忠良继、远宗茂公学、长承元祖制,大和绵德泽、永定昌隆世。

扩展资料

周姓得姓始祖: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

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周姓

孙姓的五大来源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将复姓更为单姓,这样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先秦时期孙氏的三支主干

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

1、姬姓卫国孙氏

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为国。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今山西长安),杀了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护卫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国泰民安,颇受百姓拥戴,是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邑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氏,是谓孙乙、孙武仲、卫国孙氏便如此从姬姓分离出来。

姬姓可谓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皇帝和炎帝而著称。皇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皇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皇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约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弃。姜螈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戚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主要生活于其采邑地:戚(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2、芈姓楚国孙氏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羸生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及出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另尹孙叔敖,为楚国孙氏的源头。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楚国国姓。楚人的族源有中华华夏说、东夷蛮族说、土著三苗说等,其实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杂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融通汇合而结出的果实。

2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原斗争的激烈,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达汉水流域。而当地苗族部落的归附,楚人先祖又与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力量不断强大,季连后裔中最著名的人物为酋长鬻熊。此时商纣王的统治极为残暴,为求得楚族的生存与发展,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周成王时封功臣后裔,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疆域位于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熊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姓熊名眴,号蚡冒,其子蒍章,在当时楚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云:“蒍章食邑于蒍,故以命氏。”这样,蒍氏也逐步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见于《左传》的有关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吕成,字叔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蒍贾,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宫廷,评议政事,楚庄王时任工正。蒍贾之子蒍敖,字艾猎,即楚国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其后代便以孙为氏,楚国的孙氏一族由是产生和繁衍。

3、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

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而得妫姓,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舜的族源,存在两种说法:《史记·三代世表》中说,舜是皇帝族的后代;而《孟子》说:“大舜,东夷之人也。”从各类古史记载分析,舜的出声地、居住地、生产作工之处,既有山西、河南诸中原地区,也有山东、浙江诸东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测:舜族及其子孙,应是中原华夏族之一支与东夷部族融合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武王伐商时,虞阏父为周族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生产,管理从事制作、烧窑的陶工。由于管理有方,器用齐备,颇有劳绩,又因他是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女儿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陈为氏。

从陈胡公开始,陈国经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承,到桓公时发生了内乱。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杀了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兄报仇,联合蔡国又设计杀死了历公,三个弟弟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个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后去世。宣公继位后,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后又要改立宠姬之子款,便狠心杀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与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祸及自己,便于公元前672年逃往齐国。陈完到齐国后,谦让推辞了卿的职位,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

陈完的四世孙陈无宇为官“上大夫”,其五世孙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以采邑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带),于是齐国孙氏出现。

二、先秦各国其他孙氏支脉

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现“孙周”之姓名,杨伯峻注:“孙周即晋悼公。”《史记·晋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晋国贵族袭杀历公,才迎王室旁支孙周即位,是为晋悼公。《吕氏春秋·似顺篇》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家臣一般为平民阶层,说明晋国平民之中也已产生孙氏。

3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

《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记载:“郑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p孙击、孙恶便是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孙。

3、秦国孙氏

《庄子集释·马蹄篇》疏:“列兹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伯乐孙阳之识千里马,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就是说春秋秦国也出现孙氏,尽管其人祖籍不明。

4、商代孙氏

宋赵明城《金石录》卷17《汉安平相孙根碑》载:“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汤之苗;又云胜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后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纣王尹虐无度,国势危殆,比干犯颜直谏,遭纣王剖心杀害。传说比干被害后,其妻室逃进森林避难,产子便以林为姓,名坚,林坚为比干之子,此后林氏后裔都已比干为先祖。这里却冒出来一支孙姓的比干后裔,所谓“后裔分析”,应是比干家族中的另一支。

三、改姓赐姓为孙氏

1、荀姓与孙氏之关系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与孙氏也存在不解之缘。根据唐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和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因为要避宣帝名询之讳,巡行都改为孙姓,甚至说曾下诏令改姓,就连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当然后来有相当部分人将姓又改了回来,但终究有一部分认为改过来,由是它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不小的源头。

2、汉代有子女随母亲姓氏的情况

《汉书·夏侯婴传》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藤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令公子孙更为孙氏。”

三国东吴时,官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的孙河,字伯海,本姓俞,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裴注引《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所谓孙坚的“族子”,而“出后姑俞氏”,应是孙氏族中女子出嫁所生之子,自然随外家姓俞。他年少时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为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谓:“孙策爱子,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孙策不但重新赐他姓孙,还列之属籍,即回登上富春孙氏族谱。

3、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

如明代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的孙士美家族,孙士美累官深州知州,其父孙讷官仕天策卫经历,祖父本姓朱,乃太常寺卿朱奎之后,因出继孙氏,遂以孙姓家族显名。《江都孙氏重修族谱》谓:始祖孙谨行,生于明万历年间,“公本姓徐,继姓孙,因有明孙暗徐,祖遗风焉,立谱从孙氏,盖不忘本也。”此人由徐氏而为孙氏继子,改为孙姓,且成为江都孙氏一族之始祖。

四、复姓省字成孙姓

叔孙氏。一是源于姬姓,《姓谱》载,春秋鲁桓公的儿子公子牙,字叔,又称为叔牙,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德臣以“叔孙”为氏。春秋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德臣,西汉有叔孙通。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官氏志》载:“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后改为叔孙氏。”北魏有叔孙健,本姓乙旃氏。

长孙氏。长孙氏源头也有二:一是汉代已有此姓,《汉书·艺文志·孝经》著录有《长孙氏说》二篇;而《汉书·儒林传》载,有淄川(今山东昌乐西)人长孙顺,曾师从王吉,受《韩诗》之学,治学有显名,官博士。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说:“孝文帝以拓跋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唐代太宗的长孙皇后及名相长孙无忌,即为其后。另《周书》记有河南洛阳人长孙俭,为鲜卑族人。

士孙氏。“士”为先秦时期最低级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姓氏考略》载,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崔杼杀气庄公,“葬诸士孙之里。”杜注:“士孙,人姓,因名里。”里是国民聚居点,以人姓名里,说明当时士孙氏族具有一定的规模,至汉有士孙张,士孙睦、士孙瑞,北魏有士孙天与。

4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王孙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满为顷王之孙,所以被称为王孙满,其后人即以此为氏。其实类似大夫满后代的王孙氏的情况很多,凡各姬姓诸侯国及周王之子孙仕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孙氏源头纷繁,如卫有王孙贾、吴有王孙pp、齐有王孙挥、楚有王孙由等。还有贾孙氏,它也直接源于王孙氏,据《世本》,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而《姓苑》认为,其孙自以去周王室远,改为贾孙氏,之后讹为古孙氏,音已随变。便又出现古孙氏,《元和姓篡》这样说:“本姬姓,王孙贾之后,随音改为古孙氏。”所以,王孙氏、贾孙氏和古孙氏同出一源。

孟孙氏,据《元和姓篡》,源于姬姓,乃鲁桓公之子庆父号孟孙,其后人以祖辈名号为姓。仲孙氏,亦源于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共仲,其后子孙以仲孙为氏。而《姓氏考略》说:“齐亦有仲孙氏。”如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季孙氏,据《世本》,源于姬姓,春秋鲁公子季友之后,为季孙氏,鲁大夫有季孙肥、季孙行父、季孙意如等。又说孟孙、仲孙、季孙,乃春秋鲁公子庆父生有三子,以王孙之故,而以次序排列,分别称孟孙、仲孙、季孙。

室孙氏,一般认为即王室之孙,与共孙氏的起源相同;而《姓氏考略》说:“室孙氏即宫孙氏。”《汉书·艺文志》有宫孙氏。

大孙氏,系春秋楚国大孙伯之后人。

唐孙氏,据《世本》,一说出祁姓,帝尧之后裔唐侯,其子孙仕晋,号唐孙氏。一说出姬姓,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叔虞死后,其子孙仕晋,便称唐孙氏。

县孙氏,据《路史》,源于芈姓,楚公族有县孙氏。

颛孙氏,据《风俗通义》,源于妫姓,春秋时陈公子颛孙仕鲁,其子p孙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如春秋时孔子弟子有颛孙氏。

臧孙氏与杨孙氏,据《通志·氏族略》,都是以邑为氏,臧孙氏源于姬姓,鲁公子pp食邑于臧,其后代为臧孙氏,春秋鲁大夫有臧孙纥、臧孙达;杨邑,秦、晋皆有之,秦有杨孙皓。

五、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1、北方有关民族

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驰骋于中国北方大地,先后建立前燕、西秦、南凉等政权。《晋书·冯跋传》载,北燕国尚书令孙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叱支,一个叫乙拔,三人“俱有才力,以骁勇闻。”该国以鲜卑族人为主,从名字上看,就可知兄弟三人决非汉族,或为鲜卑族人。当时在辽东鲜卑族的慕容氏前、后燕国中,孙姓大将不少,据《晋书·载记》中有:前燕国有大将孙丁,安西将军、并州刺史孙希;后燕国有大将孙盖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高爵显的孙护不喜原鲜卑名,而改孙氏。鲜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所以,其中有人改姓汉姓孙氏,是很自然的现象。

契丹族,为鲜卑的一支,隋唐时建立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后又建立大辽政权。《旧唐书·北狄传》载,“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与营州城旁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至孙万荣,垂拱初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城州刺史,封永乐县公。”孙敖曹、孙万荣为隋、唐时契丹部落酋长,该部或即《辽史》契丹审密部先世。孙万荣虽授得官职,但不堪地方官员的侵侮,乃举兵反唐,屡大败唐兵,武则天很称“孙万斩”,终战败被杀。《旧唐书·孙孝哲传》谓,孙为契丹人,其母有姿色,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私通,因得亲近,天宝末(公元755年)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反叛时,受一殿中监的官职,且封以王位。为人残忍,果于杀戮。可以断言,唐代契丹族中孙姓已不少。辽被金灭后,契丹族人渐与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融合。

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聚居于吉林延边,分布在东北等地。今《福山孙氏谱书》称,晋灭东吴之际,东吴孙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迁居三韩(马韩、辰韩、弁韩,今朝鲜半岛)。《宋书夷蛮传》载,高句丽国王高琏,有大将叫孙漱,估计应是汉族孙氏移民之后裔。高丽学者金富轼所撰《三国史记》中说,新罗初期,朝鲜移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为朴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还分别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元代,蒙古军队屡次攻入高丽,将大批高丽人掳略到中国;同时还有一些高丽人,因其他原因迁入中国。如当时有高丽人孙袭卿,官至礼部员外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3“附载满州旗分内高丽姓氏”中有“孙氏”,《清朝通志》卷8《氏族略》,满洲其人中同样既有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

5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如今的朝鲜族人都是在近代时期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也同样有孙姓人氏。

女真与满族,主要聚居于东北,入关后散居各地,建立过金、清政权。女真建金国后,许多女真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且渐改为汉姓。金朝廷几次下令,禁止女真人改称汉姓,但实际上阻挡不住这股汉化潮流,金朝灭亡后,未曾改为汉姓的女真人纷纷改为汉姓。陆文贵《墙东类稿·孙公墓志铭》载,有女真人乌克逊氏为金明威将军,居京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金为元兵灭后,徙居河北大名,“始从汉俗,以孙为氏。”有子三人:孙信、孙义、孙仲,孙仲之长子孙泽为墓主。这部分女真孙氏,在元、明时期,完全融入汉族。

清雍正、乾隆年间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卷76、79“附载满州旗分内之尼堪姓氏”,记载了十余个有勋业孙姓者的简传,及其家族后裔有官位者的资料,主要居住在辽宁沈阳、抚顺、铁岭、大凌河一带。《清朝通志·氏族略》也同样在有“满州旗分内尼堪姓”的一些孙氏人物,居住在辽宁抚顺、盖县等地区。“尼堪”是满语“汉人”之意,但这里是指满洲八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八旗。尽管其中所载孙姓人物大部分有汉人血统,原可能为满人之奴隶,属有大量汉人投充的包衣佐领,但此时毕竟已与满族融合二类属满洲旗人。满族人在汉人入旗的影响下,加上逐步向关内迁徙,满族仿汉姓渐成普遍现象。清朝初年,护军统领孙达哩,一些满族文献中写成“荪达理”或“逊达哩”,原姓鲁布哩氏,正黄旗人。满清政府覆亡后,大部分满族融合于汉族,其中改用汉姓孙氏者也不少。如《满族姓氏录》记,原满族姓氏“孙佳”,后以单字“孙”为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草原,亦散居于北方各地。古代蒙古族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有氏族的族姓,为防名字的混淆,蒙古族人保留了附带父姓的习惯。但从元代开始,在汉人的影响下,不少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到明代渐趋增多,特别是临近汉族的地区,其中就有采用孙姓者。今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载,本县蒙古族人户有孙姓。

锡伯族,在清代,曾被编入蒙古八旗,后又分归满洲八旗。此后,东北锡伯族人与蒙、满、汉族人长期杂居,文化也颇受影响,而产生孙姓。

2、南方有关民族

客家人,为部分北方汉族南徙后,在江西赣州与福建丁州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民系。主要为晚唐及南宋时期迁入赣南闽西地区的北方移民之后裔,渐与当地的土著及畲族密切接触而融合,到元、明时期,形成了具有自己方言和社会风俗的客家人。明朝初期开始至清代,客家人向广东梅县及周围地区迁移。由于客家人中有中原汉族之后裔,自然有汉族孙姓之血脉。其孙氏名人有:孙权谋为福建玎汀州长汀的客家人,清康熙年间以武艺拔为武备,善于海战,缉海盗,抗倭寇,以功迁广东提督。广东孙中山家族也是客家人,孙中山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广东紫金县。再如福建《上杭县志》卷八《氏族志》中所载客家姓氏表,就有“孙”氏,其郡号为“太原”,“乐安”。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的河谷坪坝地区。清嘉庆《临安府志》为当时知府江浚源所编,卷18《土司志》载,明初,朝廷对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和寨长,大都赐以汉姓。如p“亏容甸”,“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普纳款,赐孙姓,授正长官司世袭。”朝廷赐云南临安府亏容甸土司以孙姓,且授以正长官的职衔。该土司以赐姓为荣,子孙以孙姓相袭,直至近代。阿普之子名略,其后所传世系为:孙略—孙蕃—孙武孙启荣—孙应寿—孙承祖—孙景元—孙大昌—孙永祚—孙世基—孙世业(弟)—孙荣—孙廷对—孙汉—孙安国—孙荫宗。其正长官职位从明传至清,改为副长官,直到1923年,孙荫宗袭位。该部土司是傣族人,而部民则以哈尼族为多,彝族、傣族次之,当时部民往往有遵从首领姓氏的习俗,所以这一赐姓对哈尼族等民众都会有影响。《新篡云南通志·土司考四·临安府》载有“商河亏容司孙斌元”之土官姓名。而亏容甸即今红河县东南的下亏容。

6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黎族,居海南岛。吴永章《黎族史》第七章“明代黎族”中有黎人姓氏表,所列明代黎族有姓名可考者183人,其中有明代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年),王宏海《水会所平黎善后碑记》中出现的定安黎首“孙恩弟”,然在183人中仅此一例,出现频率很低。海南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熟黎汉化程度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来自汉族移民。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熟黎多福建、湖、广之奸民也。”估计明代的定安黎首孙恩弟即汉族移民之熟黎。

苗族,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广东等地。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通过对湘西苗族生活的实地考察,指出苗民大姓有五个:武、龙、廖、石、麻,而小姓有数十个之多,其中就包括孙姓。凌纯生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也指出,纯苗族有五姓,其他如杨、施、彭、张、洪诸姓,乃外姓入赘于苗而习其俗者。孙姓自然应属后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乾州(今湖南吉首,属湘西)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孙文明,与石官保、杨正富等揭竿而起,后被官兵围剿而诱杀。

土家族,分布于湘西、豫东诸地,与汉苗杂居。湖南土家族在宋代就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兔家族中土官的汉文著述还不少。在此前提下,土家族人使用汉姓便很自然,并渐有采用孙姓者。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周围地区。在该族的26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许多姓都由他演化而出。至近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格亮姓的汉姓变码,就为孙姓。另有堵引氏、木如氏、喇松氏等小姓,其汉姓也为孙。如《景颇族社会调查(一)》载,云南梁河县帮角乡的盆都景颇村寨,是个有42户二百余人的大寨子,由于受周围含文化的影响,其每一个景颇族除去本族固有的氏族名称以外,都有汉姓,其“堵引”氏族,便汉姓为孙。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周围地区亦有分布。在古代,白族往往依照赘上门的方式,将当地汉人招做女婿,并实行长子随母亲白族姓,此子随父亲汉族姓,这样就把许多汉姓带到白族中来。加上白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自古以来就以汉字作为通行的语言文字,一些白族人为了读书、工作的方便,遂主动改取汉族姓名。由是,“孙”姓也逐渐在白族人中出现。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近代以来,滇黔广大地区的彝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除所修家谱其祖先号继续沿用彝族外,都已逐渐采用汉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孙。《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就出现了孙兴。今云南《通海县志》载,孙氏乃当地彝族人数较多之大姓。《嵩明县志》载,孙兴彝族有15户。

台湾土著(含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台湾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氏族编第四章“姓氏”中说,台湾土族居民近代受汉族影响,又改用孙姓者。台湾土族或山胞该汉姓,大都在1945年光复后。据1956年的统计,台湾“先住民”(即土族)中的孙氏人数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3%。

佤族,分布在云南沧源、西盟、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云南所编《瓦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其中《西盟大马散瓦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该族不同部落极少有相同的姓,而在一个部落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姓。如马散寨部落有19个姓,其中就有孙姓,该姓为分支小姓,分属“木依库”大姓。所谓分支小姓主要是在大姓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木依库”大姓包括鲁、扫、孙三姓,以及该大姓祖先“瓜”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在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分别以其三个儿子之名为姓而产生的。

阿昌族,分布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的一些县份中。云南民族出版社《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提到,阿昌族有孙姓人户,但其来源不详。参考阿昌族的赵、王、杨、曹诸姓原都为汉人,因迁徙和婚姻等原因而成为阿昌族,估计孙姓也有此可能。《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载,孙氏为今云南潞西县高埂田乡阿昌族的10姓之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37767html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族谱一卷,(清)阮应徵辑,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复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蕴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辑,阮钟琦增订,复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续谱存草一卷,阮家骏重辑,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扬州阮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写本。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鹿峰阮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吴之才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阮氏宗谱四卷,(清)阮开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阮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新会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有才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云浮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麦秋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阮氏宗谱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氏族谱二卷,(清)阮国珏纂修,清咸丰年间刻,清光绪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铜峯阮氏宗谱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绪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阮坞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阮彬华、陶念钦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西安西湖阮氏宗谱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安徽合肥阮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阮辑五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兴国阮氏宗谱,(民国)阮占魁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有李、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黄氏

行政区划

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淳安县

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

温州市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 、泰顺县

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

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

绍兴市: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

金华市 :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盘安县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

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

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地区别黄氏支派

杭州市

浙江杭州淳安遂安遂阳广川黄氏

 宋时有黄睶渊官歙州通判,遂家新安。其后裔黄荣于元末迁居广川。以黄荣为始祖。

浙江杭州淳安遂安西涧黄氏

梁太清二年黄允基自湖湘迁来遂安珠水,为迁遂一世祖。十三世任迁居东郭,十七世崇二始居市心坊,至三十四世先于明正统间迁居西涧。

浙江杭州淳安黄氏

黄钥为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朝熙宁之乱由中原避乱涉浙江淳安,为迁淳始祖。

宗祠:敬爱堂

新安江电站建成,淳安大部分黄氏族人迁移到浙江寿昌、衢州、江西资溪等地。

◇ 联系人01:黄振槐(29世孙)

浙江杭州淳安县白马乡黄氏

排行:四善池辰彦,仕宏天春万;世启文乾树,德贻芳永际;其昌毓俊钟,祥帮国之光。

 ◇ 联系人01:黄沫云(永字辈,积公45世孙)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衍昌村

浙江杭州富阳富春富邑青龙头黄氏

始迁祖鮧,自诸暨之花亭迁富邑青龙。

堂号:五桂堂

浙江杭州萧山县南门外埭上黄氏

始祖黄槻,原籍孝义,宋绍兴中提举两浙,遂卜居萧山竹塘。其地有王监埭上山,其后子孙傍山而居,故又称埭上黄氏。

黄槻,行重五,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自诸暨县孝义乡游居萧山县竹塘村(因本地有王监埭上山,又名埭上村)。本谱始修于明成化六年(1470)。

始祖重五,宋两浙提举,过萧山爱埭上山水,遂居焉,原籍诸暨。

民国十四年黄伯英编的《萧山埭上黄氏家谱》

字派(从1世起):重万曾添载敬礼本文琦明元高甲凤福寿临祥永顺康宁安富尊

堂号:萃涣堂

家族名人

黄中理,字子通,号循陔,行六,道光癸卯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学附生,候选知县,民籍。乙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19名;保和殿覆试第1等第1名;庚辰科会试中式第6名;保和殿覆试第2等第14名;赐进士出生,朝考第1等第1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大课第1名充武英殿协修。

黄丙寿,字见安,一字僴■,行一,咸丰戊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拔贡生,民籍,肆业诂经精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

世系源流

01世黄 槻,行重五,宋两浙提举,过萧山爱埭上山水,遂居焉,原籍诸暨。

02世黄万三 

 黄 范,槻公之子。

 黄 模,槻公之子。

03世黄 宽,范公之子。

 黄 宏,范公之子。

04世黄 容,宽公之子。

 黄 实,宽公之子。

 黄 宾,宽公之子。

 黄 宣,宽公之子。

 黄 定,宽公之子。

05世黄载一,容公之子。

06世黄 恭,载一之子。

07世黄伯和,恭公之子。

 黄仲和,恭公之子。

08世黄 荣,伯和之子。

 黄 贵,伯和之子。

 黄 本,仲和之子,一名彦常。

09世黄德忠,荣公之子。

 黄閠孙,荣公之子。

 黄福安,荣公之子。

 黄福玉,荣公之子。

 黄 旺,贵公之子。

 黄 安,本公之子,一名寿堂。

 黄 眞,本公之子。

10世黄 珍,安公之子。

 黄 珙 

 黄 瑾 

 黄 珪 

 黄 琳 

 黄 瑶 

 黄 铭 

 黄 钰 

 黄 �9�0 

 黄 鉴 

11世黄 涯,珍公之子。

 黄 淀 

12世黄 梧,涯公之子。

 黄 懿 

 黄 惍 

 黄 枢 

13世黄 葱,梧公之子。

 黄德贤 

 黄九川 

 黄学思 

 黄德华 

 黄首阳 

 黄一阳 

14世黄应铨,葱公之子。

15世黄三英,应铨之子。

16世黄元彦,三英之子。

17世黄卜吉,元彦之子。

18世黄诚发,卜吉之子。

19世黄 涛,诚发之子。

20世黄 昆,涛公之子。

21世黄道之,昆公之子。

22世黄中理,道之之子,字子通,号循陔,行六,道光癸卯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学附生,候选知县,民籍。乙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19名;保和殿覆试第1等第1名;庚辰科会试中式第6名;保和殿覆试第2等第14名;赐进士出生,朝考第1等第1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大课第1名充武英殿协修。世居南门外埭上新庄。

 黄中耀,道之之子。

23世黄恭寿,中理之子。

 黄丙寿,中耀之子,字见安,一字僴■,行一,咸丰戊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拔贡生,民籍,肆业诂经精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

 黄同寿,中耀之子,字子契,一字新庄,行二,同治甲子年正月初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咨部优行廪生,民籍,肆业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并诂经精舍。浙江乡试中式第二十一名。

24世黄祖恩,丙寿之子。

 黄祖培,丙寿之子。

 黄祖尧,丙寿之子。

 …… 

27世黄建义 

◇ 联系人01:黄建义(浙江萧山埭上黄氏27世)

◇ 地址:浙江萧山

◇ QQ:542056245

浙江杭州十五奎巷110号勉行堂黄氏  

字派:……人心本善,秉正为先……

◇ 联系人01:黄秉智 

◇ QQ:418529883

浙江杭州建德安徽潜山黄氏分支

北宋未年,潜山黄氏始祖景岱公,字鹤山,因慕黄庭坚“千金之节义”,自歙黄墩渡江而北,追山谷之芳踪。据《潜阳黄氏族谱》(清乾隆版)序言曰:“吾族始家潜山者山谷公也,厥后吾祖景岱公追山谷之芳躅自歙而至。卜居洙流河,历宋、元、明相传十有余世。” 

当时从歙县黄墩一同迁出的有兄弟三人,黄景岱排行第七,六兄落户宿松;八弟移居江苏盱眙西门,因当时盱眙县令是其族叔。

字派(五世名舒公以下始):日页金水木,文之应必昌。

续派:宏起千万世,开先光大显,承平乐有期,治宽思祖泽,书读造良师,纯孝名恒美,高风接早枝,桂兰同俊秀,余庆发英奇。

 站长注:字派与安徽安庆潜山县余井镇文治村黄氏“日月净水木,文志言必昌,宏启千万世,开先光大显”相类似。

小七公传

公讳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庭坚公族孙也,碧璇公世居歙黄墩,为新安望胄,传至公家颇饶昆季行监,元至治间鹾艘抵皖拜山谷祠,世传山谷葬怀邑红鹤……。

宗派引

吾族自五世名舒公以下始,暗用派如:日页金水木,文之应必昌是也。今因八股会修公同立派各宜遵循以昭划一,我股以立派改用光派,至立派以前定名已久,不便变更。兹始从开先两派编为派歌云:歌曰:开先光大显,承平乐有期,治宽思祖泽,书读造良师,纯孝名恒美,高风接早枝,桂兰同俊秀,余庆发英奇。

世系源流

01世黄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安徽潜山黄氏始祖。

 …… 

05世黄 �1�2 

 …… 

07世黄 锏 

08世黄 涓 

09世黄名舒 

10世黄君德 

 黄首大 

 黄可达 

 …… 

13世黄必先,生员

 黄必达 

 黄元选 

 …… 

18世黄节庵 

 黄廷襄 

 …… 

21世黄晓东 

景岱公以上世系

01世黄 积 

02世黄 寻 

03世黄原奕 

04世黄公襄 

05世黄达道 

06世黄伯随 

07世黄 昌 

08世黄章清 

09世黄 邈 

10世黄仲繁 

11世黄碧璇 

12世黄 德 

 …… 

18世黄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安徽潜山黄氏始祖。

◇ 联系人01:黄晓东(先字辈)

◇ 地址:浙江衢州

◇ QQ:1402640

浙江杭州建德大洋镇梓坛里黄氏

始祖黄钥,北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煕宁新政,社会动荡,因避兵燹,自中原辗转南迁至浙江青溪。

钥公传至24世孙雨文,从淳安双溪襁儿携眷迁徙到建德大洋镇梓坛里。今已传至10世。

字派:百千曾庆,文奉崇元;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正友爱俊,明良兴隆;祥盛衍康,宁福寿昌。

堂号:敬爱堂

世系源流

01世黄 钥,北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煕宁新政,社会动荡,因避兵燹,自中原辗转南迁至浙江青溪。

02世黄 茂,钥公之子。

03世黄 梁,茂公之子。

04世黄 文,梁公之子。

05世黄士荣,文公之子。

06世黄元龄,士荣之子。

07世黄友谊,元龄之子。

 …… 

24世黄雨文,从淳安双溪襁儿携眷迁徙到建德大洋镇梓坛里。

◇ 联系人01:黄文赞

◇ 地址:浙江省建德市

◇ QQ:1278669752

浙江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黄泥山和溪黄氏

 始迁祖黄仁仲迁到二十四都东边,到第10世黄思伦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后迁居广信府玉山县炳武山。再从炳武山迁到现居地建德市三都镇黄泥山。

名讳字母:德贵守孟廷,仲文永思明;良显成大用,国道世昌荣。

 巳上二十字派系,仁仲公始迁东边枫溪新编也,轮次周圆,不必另取,仍照老派,世代相承,即历久远,庶不祖同派异,后世续修志士谨毋违。

排行字母:庭际兰孙甫出芽蓝田奕叶秀琼华丰姿不数徐卿异宝树长生谢傅家。

世系源流

01世黄仁仲,字庭一,迁二十四都东边。娶严氏,生三子:德清、德荣、德华。

02世黄德清,仁仲之子,行际一,娶曾氏,生三子:贵琔、贵珊、贵综。

03世黄贵琔,德清之子,行兰一,娶颜氏,生二子:守良、守能。

04世黄守良,贵琔之子,行孙一,娶吴氏,生二子:孟荣、孟华。

05世黄孟荣,守良之子,名汝妹、行甫一,娶庐氏。

 黄孟华,守良之子,名圆妹、行甫二,娶官氏,继娶游氏,生二子:廷杰、廷钦、廷梧。

06世黄廷杰,孟华之子,由东边排移居今枫山头,子孙之由枫山头而迁居浙江白沙严州三都富阳等处。

 黄廷钦,孟华之子。

 黄廷梧,孟华之子,字新鳯,行出三,娶刘氏,生二子:仲香、仲祀。

07世黄仲香,廷梧之子,字左泉,行芽一,娶谢氏,生二子:文烜、文标。

08世黄文烜,仲香之子,字见吾,行蓝一,勅授修职郎,冠大宾,娶刘氏,生二子:永坛、永台,继娶龚氏,生一子:瑞。

09世黄永坛,文烜之子,行田一,娶朱氏,生六子:思经、思伦、思国、思顺、思欢、思赞。

10世黄思经,永坛之子,字欲华、行奕一,娶赵氏,生一子:明嫩。

 黄思伦,永坛之子,字用华,行奕二,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娶吴氏,生二子,明谦、明莹。

11世黄明嫩,思经之子,行叶一。

 黄明谦,思伦之子,行叶二,公父子迁玉山炳武山。娶杨氏,生一子:细牙。

 黄明莹,思伦之子,字广年,行叶三,迁居广信府玉山县炳武山,娶卜氏,生一子:良显。

12世黄细牙,明谦之子,行秀一。

 黄良显,明莹之子,号松柏,行秀二,居住严州府建德县和溪黄泥山,娶俞氏,生一子:朝佐。

13世黄朝佐,良显之子,字臣忠,行琼一。

14世黄成章,朝佐之子。

15世黄大鹏,成章之子。

16世黄用福,大鹏之子。

17世黄国祚,用福之子。

18世黄道仁,国祚之子。

19世黄小苟,道仁之子。

20世黄忠文,小苟之子。

黄仁仲以前世系

01世南陆 

 …… 

119世黄峭山 

120世黄 井 

121世黄大成,娶戴氏,生一子:昱。

122世黄 昱,娶官氏,生一子:顿。

123世黄 顿,姚会氏,生一子:绘。

124世黄 绘,娶郭氏,生三子:叔良

125世黄叔良,娶董氏,生一子:高。

126世黄 高,娶余氏,生四子:灏

127世黄 灏,娶李氏,生三子:溪

128世黄 溪,娶曾氏,生一子:元晦。

129世黄元晦,娶张氏,生一子:仲。

130世黄 仲,娶胡氏,生一子:兖。

131世黄 兖,娶李氏,生一子:野。

132世黄 野,娶周氏,生二子:恩。

133世黄 恩,娶赵氏,生一子:纪。

134世黄 纪,娶王氏,生一子:叙。

135世黄 叙,娶曾氏,生三子:逮。

136世黄 逮,娶赵氏,生一子:德孚。

137世黄德孚,娶郑氏,生四子:正色。

138世黄正色,娶周氏,生一子:甲。

139世黄 甲,娶朱氏,生三子:巽、艮、兑。

140世黄 艮,娶杨氏,生一子:仲宝。

141世黄仲宝,娶李氏,生三子:诗、诏、诰。

142世黄 诏,娶周氏,生一子:发。

143世黄 发,娶赵氏,生一子:干。

144世黄 干,娶李氏,生一子:哲。

145世黄 哲,娶胡氏,生二子:拱辰 拱才。

146世黄拱辰,娶曾氏,生一子:辅。

147世黄 辅,娶孔氏,生一子:雩。

148世黄 雩,娶张氏,生二子:溱 洧。

149世黄 洧,娶何氏,生一子:乾。

150世黄 乾,娶盛氏,生一子:筹。

151世黄 筹,娶郑氏,生一子:晔。

152世黄 晔,娶朱氏,生一子:辇。

153世黄 辇,娶朱氏,生一子:逸。

154世黄 逸,娶杨氏,生一子:简。

155世黄 简,进士崇觉,娶张氏,生三子:震、雷、霓。

156世黄 霓,娶周氏,生一子:履中。

157世黄履中,字正吉,好静冉,娶叶氏,生三子:俯、仰、侑。

158世黄 俯,字不怍,号如山,宋进士,虔州司理叅军,娶李氏,继娶曾氏,生一子:钺。

159世黄 钺,字子威,号原泉,绍兴乙卯(1135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娶曾氏,生五子:文昌、文晟、文昱、文暠、文晔。

   代距(1135-872)/(159-119)=6575年

根据《黄峭故里》网站:黄峭,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

160世黄文昌,字世东,宋朝进士,考授翰林院编修,娶戴氏,生一子:枢。

 黄文晟,字世成,号壶隐,见府邑志,娶曾氏,生五子:楫。

161世黄 楫,娶黎氏,生一子:焘。

162世黄 焘,娶章氏,生一子:量。

163世黄 量,娶吴氏,生一子:藏。

164世黄 藏,娶周氏,生一子:三五。

165世黄三五,娶官氏,生二子:景宣、景昌。

166世黄景昌,娶萧氏,生二子:鲁、敬可。

167世黄 鲁,娶游氏,生三子:通甫、吉甫、迪甫。

168世黄迪甫,娶陈氏,生四子:六承事、七承事、八承事、十承事。

169世八承事,即显忠,字臣佐,娶林氏,生二子:仁仲、仁涛。

170世黄仁仲,迁二十四都东边。另提一世祖。

 黄仁寿,迁居乌石岗。

◇ 联系人01:黄忠文(20世)

◇ QQ:790780051

浙江杭州 临安黄氏

字辈:开宗本祖德,锡福在天恩,士英志庆正,兴隆世业贞,清治嘉丰久,忠传启后昆。

 堂号:五桂堂

世系源流

01世黄开基,行轩一。

02世黄宗宇,开基之子,行辕一。

03世黄本瑢,宗宇之子,行洐一,邑庠生。

 黄本琪,宗宇之子。

04世黄祖时,本瑢之子,行派二,太学生。

 黄祖晖,本瑢之子。

 黄祖昶,本琪之子。

05世黄德培,祖时之子。

 黄德富,祖时之子,行江三。

 黄德贵,祖时之子。

 黄德全,祖昶之子。

 黄德荣,祖昶之子。

06世黄锡浩,德培之子。

 黄锡廷,德富之子,行夏三。

 黄锡炜,德贵之子。

 黄锡奇,德贵之子。

 黄锡理,德全之子。

 黄锡琳,德荣之子。

07世黄福星,锡浩之子。

  满族姓氏大全,统计满、蒙、汉八旗所有姓氏1115个。以拼音字头排序:

  A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

  B碧鲁氏 、 巴雅拉氏 、 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柏氏、边氏、

  C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崔氏、陈氏、车氏、曹氏、白氏 、程氏、柴氏、查氏、蔡氏、

  D董鄂氏 、戴佳氏、都拉喇氏、董佳氏、德敦氏、多尔衮氏、德都勒氏、多罗氏、都善氏、都理氏、都鲁氏、达尔充阿氏、都佳氏、多罗宏氏、都克达氏、都克塔理氏、都雅尔氏、都尔勒氏、都瓦尔佳氏、多锦氏、达瑚理氏、多兴氏、定纪理氏、达普图氏、多拉尔氏、多尔塔喇氏、东阿氏、多秦氏、都勒氏、达喇明安氏、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丁氏、董氏、邓氏、戴氏、杜氏

  E 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

  F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傅氏、方氏、冯氏、费氏、范氏、房氏、

  G瓜尔佳氏、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甘佳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 、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格尔齐氏、恭佳氏、关佳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高达玛氏、冈氏、郭氏、高氏、刚氏、龚氏、耿氏、顾氏、巩氏

  H 赫舍里氏、黄佳氏 、辉和氏、辉图氏、 瑚锡哈理氏 、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 、赫宜氏、洪鄂春氏、洪鄂氏、洪佳氏、瑚玉鲁氏、和和齐氏、海拉苏氏、瑚锡理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 、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韩佳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理氏、韩氏、洪氏、黄氏、何氏、胡氏、侯氏、衡氏、郝氏、

  J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觉佳氏、吉普褚氏、金佳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蒋佳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 、佳吉理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金氏、江氏、姜氏、纪氏、蒋氏、贾氏、靳氏、假氏、井氏、焦氏、姬氏、晋氏、

  K叩德氏、库雅拉氏 、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琨都勒氏、凯隆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孔果络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岱氏、科本氏、库布特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科尔亲氏、库布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康氏、孔氏、

  L李佳氏、鲁布理氏、赖布氏、勒第氏、刘佳氏、罗佳氏、禄叶勒氏、楞布尔勤氏、罗察氏、罗岳氏、林佳氏、良佳氏、拉颜氏、留济理氏、郎佳氏、刘佳氏、李佳氏、鲁布理氏、来默氏 、李塔理氏、李氏、刘氏、林氏、雷氏、吕氏、罗氏、梁氏、龙氏、劳氏、陆氏、卢氏、鲁氏 、赖氏、郎氏、

  M马佳氏 、穆尔察氏、满札氏、梅勒氏、蒙古尔济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孟佳氏、明安氏、穆察氏、墨尔齐氏、穆燕氏、蒙鄂索氏、梅赫理氏、蒙古楚氏、鄂穆绰氏、穆克图氏、梅楞氏、谟克拖氏、马察氏、蒙鄂络氏、墨勒氏、穆雅氏、墨佳氏、墨尔迪氏、墨克廷氏、玛尔丹氏、穆卢氏、墨克勒氏、谟尔齐理氏、穆尔德氏、穆齐氏、马尔屯氏、莽吉绰氏、墨尔吉氏、穆色陈氏、茂仪氏、蒙果资氏、密札氏、莽果氏、谟岳络氏、蒙果氏、梅佳氏、孟克宜勒氏、莽佳氏、穆达齐氏、穆佳氏、墨呼理氏、墨尔赫氏、蒙古尔济氏、满津氏、玛佳氏、墨尔吉济特氏、谟尔启特氏、玛尔吉特氏、马郎阿氏、玛喇拉氏、蒙古氏、马吉特氏、玛札克氏、墨尔启氏、谟锡勒氏、闵氏、马氏、孟氏、穆氏、梅氏、苗氏、莫氏、

  N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 纳喇氏、尼马察氏、 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尼竺浑氏、穆和林氏、尼阳尼雅氏、尼理氏、尼佳氏、钮瑚特氏、尼锡理氏、钮赫氏、纳塔氏、讷迪氏、尼格勒氏、尼玛哈氏、诺络氏、努尔汉氏、努鲁氏、努尔哈拉氏、纳哈塔氏、尼庸特氏、尼音图氏、钮图氏、农吉勒氏、那克塔氏、讷勒氏、宁佳氏、那木图氏、尼珠氏、南福禄氏、纳赖氏、耨勒特氏、奈曼氏、纳喇氏、纳雅氏、牛佳氏、纳伊氏、鼐奇特氏、钮氏、倪氏、牛氏、聂氏、宁氏、

  P培佳氏、普佳氏、庞佳氏 、朴佳氏、瓢佳氏、朴氏、潘氏、裴氏、彭氏、庞氏、坡氏、

  Q齐佳氏 、奇塔喇氏、强恰理氏、庆格理氏、齐达勒氏、齐克腾氏、奇德理氏、恰喇氏、秋佳氏、屈佳氏、全佳氏、秋舒理氏、齐穆克氏、奇垒氏、洽特氏、齐补齐努特氏、齐普齐特氏、启普樵氏、齐普楚特氏、秦氏、祁氏、钱氏、强氏、乔氏、屈氏、曲氏、戚氏、秋氏、邱氏、

  R仁佳氏、任氏、

  S舒穆禄氏 、 舒舒觉罗氏 、萨克达氏 、 赛密勒氏、萨哈尔察氏 、嵩佳氏、索佳氏、萨马尔吉氏、索绰络氏、苏佳氏、索尔多氏、苏都理氏、索齐勒氏、萨克察氏、舒墨理氏、萨哈尔济氏 、赛音萨尔图氏、萨察氏、孙佳氏、舒玛理氏、色穆奇理氏、沙拉氏、舒穆理氏、盛佳氏、索察氏、舒禄氏、石穆鲁氏、萨尔都氏、舍颜氏、顺布鲁氏、舒发察氏、苏拉喇氏、色勒理氏、舒尔都氏、塞楞吉氏、苏克察氏、舒克都理氏、索济雅喇氏、索彻理氏、申穆理氏、索络恰氏、沙达喇氏、苏尔佳氏、申佳氏、舒佳氏、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实宝禅氏、舒鲁氏、塞克图氏、沙喇图鲁腾氏、萨尔珠特氏、索诺图氏、沙岳特氏、苏穆察氏、苏尼特氏、色彻氏、沙查海氏、式勒氏、舒穆尔氏、孙尼耀特氏、索罗噶尔氏、孙津氏、孙氏、宋氏、沈氏、尚氏、苏氏、石氏、史氏、商氏、司氏、松氏、时氏、受氏、施氏、

  T他塔拉氏 、通颜觉罗氏 、 佟佳氏、泰楚鲁氏、托活洛氏、图色理氏、托谟氏、汤务氏、图克坦氏、塔穆察氏、图门氏、图普苏氏、托尔佳氏、图克敦氏、唐达氏、佟鄂络氏、佟塞勒氏、图尔敦氏、佟启氏、图佳氏、塔喇氏、泰瑚特氏、图尔塔拉氏、通阿拉氏、特济氏、塔坦氏、唐尼氏、田佳氏、图尔佳氏、托和尔秦氏、唐颜氏、陶佳氏、图萨喇氏、图勒理氏、通果苏氏、唐佳氏、塔他尔氏、佟尼果特氏、唐古尔氏、泰锡纳喇氏、通塞理氏、塔尔瑚努特氏、唐吉特氏、陶佳氏、托罗特氏、土默特氏、佟尼耀特氏 、佟氏、田氏、谭氏、陶氏、屠氏、唐氏、铁氏、图氏、谈氏、汤氏、

  W完颜氏 、吴雅氏、 兀札喇氏 、吴札库氏、乌苏氏 、温彻亨氏、温察氏、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

汝南郡周氏家谱字辈

1,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2,贵州思南汝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