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大氏是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古代八大氏是哪些,第1张

有两种说法,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1、姬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新中国前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2、姜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

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

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

历史名人有姜尚、姜公辅、姜夔等。

3、姒

姒(sì)姓,中国汉族姓氏,上古八大姓之一。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侯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著名人物有上古有蟜氏、鲧(崇伯)、大禹、夏后启、有莘氏、少康、勾践等,以及周幽王之后褒姒。

4、嬴

嬴姓,中国姓氏,现今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

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著名人物有秦始皇嬴政、嬴渠梁、嬴驷、嬴稷等。

5、妘

妘姓,起源于祝融氏。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己本出自嬴姓,少昊德衰,颛顼兴起,固己姓复为颛顼所统摄。

6、妫

妫 ,中国姓氏,上古八大姓之一。也作妫水、妫水河等地名,另有古州名妫,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涿鹿、怀来等地。

7、姚

姚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历史最长的姓之一。

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7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若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内,姚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也数不清了, 是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

著名人物有虞舜,姚崇,姚平,姚弋仲等。

8、姞

姞氏是中华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单从“女”字旁就可以断定,姞氏是带有非常明显的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标志的姓氏。姞氏也是黄帝姬轩辕的直系后裔,据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中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又《国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这十二姓里的姞姓即由黄帝所赐,而姞氏后人去女傍而改成简写吉氏,才成为今天的吉姓。

9、妊

妊姓,是一个中文姓氏,是中国最早的上古八大姓之一。《左氏春秋》中载,妊姓为伏羲氏风姓后代。另说

妊姓即“任姓”一脉,是中国传说时代黄帝长子的后裔。

——上古八大姓

题[题,读音作dī(ㄉㄧ),亦可读亦读作xī(ㄒㄧ),但不可读作tí(ㄊ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少康裔孙东楼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夏朝少康的裔孙东楼公于杞邑(今河南杞县及开封陈留镇),出自东楼公之后,读音作dī(ㄉㄧ)。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达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到西周朝初年,周武王重封少康的裔孙东楼公到杞地,他重新建起杞国。

据史籍《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因此,“东楼”是称号,而非谥号。根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封东楼公于杞。东楼公生卒年月待考,逝世后传位于子杞西楼公。之后有史料可考的历史为传延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亡于楚国。

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杞国中的人物。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题侯张富昌,属于以帝王封爵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题氏以县名为姓。”另有史籍《汉书·功臣表》记载:“有题侯张富昌,或以县为氏。”读音作dī(ㄉㄧ)

山阳人“题侯”张富昌后裔以其爵位为姓氏,称题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

据史籍《姓觹》记载:“题,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这支古老的姒姓题氏,读音作xī(ㄒㄧ)。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而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却又说单于姓挛提氏,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本书认为,“挛提氏”原非匈奴姓氏,应为部族名称,后来仿学汉制,以部族名称为氏。

挛提氏,一称虚连题氏。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近似于汉王朝的世袭制,不过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继,经常是兄终弟及。挛提氏一族在匈奴最为贵重,其次是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大贵姓,常与单于婚姻,例如在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实施后,王昭君一个女儿就叫须卜居次云。

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逐渐融合于汉族中者,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题氏,读音作dī(ㄉㄧ);有以王族身份为姓氏者,称王氏、单于氏;亦有被汉朝帝王赐姓者,称刘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契丹贵族耶律题子,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耶律题子,字胜隐,辽国北府宰相兀里之孙。善射,工画。辽国保宁年间,为御盏郎君。辽保宁九年(公元977年),奉使于汉,具言两国通好长久之计,其主耶律继元深加礼重。

辽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耶律题子率军与耶律速撒共同征讨陀罗斤,大破之。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北宋将领杨继业攻陷山西城邑,耶律题子与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合军击之,败宋军贺令图于定安县,授西南面招讨都监。宋兵守蔚州急召外援,耶律题子获得消息后,夜伏兵道傍。黎明,北宋援兵果来,过未半而击之;城中宋军出,耶律斜轸复邀之。北宋两军俱溃,溃奔飞狐,地隘不得进,杀伤甚众,贺令图复集败卒来袭蔚州,耶律题子再战,破之,应州守将自遁。耶律题子进围寰州,冒矢石登城,宋军大溃。当耶律斜轸擒杨继业于朔州,耶律题子功居多。

是年冬,耶律题子复与萧挞凛由东路击宋军,俘获甚众。后闻宋兵屯易州,率兵攻之,行至易境而病逝。

耶律题子的后裔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题氏,读音作xī(ㄒㄧ)。

二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三.历史名人:

提挟左驹:(生卒年待考),三字名。齐国太书令提挟左驹,曾为大太子恩师。

氏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

而“氏”字的造字结构,在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宗,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著名文字,精要地阐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和区另1J:“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分封诸侯,根据出生而赐姓,又分封土地而称氏,诸侯以字作为谧号,后人便作为族号;担任官职而世代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受封采邑作为族号的。这里的族号,就是“氏”。

氏的出现较姓为晚,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即姓的支族。氏约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盛行于周代的分封制度,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说,先秦时期,氏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最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称,后来则逐渐演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承袭的尊号。传说中父系社会英雄人物的称号,均加“氏”以尊称,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即是例证。

最初的氏与最初的姓一样都是不多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后代的长期繁衍,同姓必然越来越多,加之有些家族、部族的分徙或孽变,往往以内含的血统支系分别出一些支系来,这些支系需要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名称,这样便分化产生出一些新的氏。所以,这时候的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这种区分不仅是血缘的亲疏,而且也表示地位与财富的差异。这种分化趋势,伴随着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而日益明显,进人阶级社会又大大加速了。如夏为拟姓,而在拟姓之下又分为夏后氏、有尾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商为子姓,而在子姓之下“其登名氏三百六十夫”(《史记•周本纪》)。据甲骨文的材料,亦可考察出商代氏至少在二百个以上。春秋战国时,见于文献的氏则进一步激增至六百余个,很多社会阶层都有了自己的氏。

和姓一样,氏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特殊社会作用。《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清楚地表明区别氏的社会作用是明贵贱、别等级。

关於氏的产生,也涉及我国上古社会的赐姓氏的制度。西周推行分封制后,赐姓仍较严格地遵循古制,而赐氏则大为松动,不仅天子可以赐氏,诸侯也可以赐氏,而且赐氏的因由也扩大了。因而自周代起,氏的发展极为迅速。所以顾炎武《原姓》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又说“(春秋)二百五十五年之间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可见氏的发展变化势头,大大超过了原来的姓。周代的赐氏,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情况:

(1)天子赐氏。如:郑捷(郑文公)、齐环(齐灵公)、蔡甲午(蔡庄公)、宋王臣(宋成公)。

(2)以祖先的字或谥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文种(周文王之后,姬昌諡文)。

(3)以封邑为氏。如:屈完(楚武王子瑕之后,瑕封地在屈)、知蔷(晋苟首之后,首封地在知)、解狐(唐叔虞之后,封地在解)、羊舌赤(晋公族靖侯之后,封地在羊舌)o

(4)以居地为氏。如:东门襄仲(祖居地在东门)、北郭佐(祖居地在北郭)、西门豹(祖居地在西门)、百里奚(曾家居于百里)。

(5)以官名为氏。如:司寇惠子(周司寇苏忿生之后)、内史过(周内史叔兴之后)、史墨(周史官尹逸之后)、祝蛇(周祭主赞辞官之后)。

(6)以职业为氏。如:匠石、庖丁、弈秋、徒人费。社会下层平民,受贵族立氏的影响,遂以自己从事的职业冠于名前为氏。

到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周代以来命氏的情况作了更详尽的考察,计有:以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以技、以事、以溢、以凶德、以基德、以国系、以族系、以名与氏、以国与爵、以爵与谱系、以邑与谱系、以官与名、以邑与谥、以谥与氏、以爵与谥命氏,以及代北、关西、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等32类。

这种以“氏”别贵贱的风尚,在从父系氏族社会到先秦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相当盛行,形成“同姓异氏,一姓多氏”社会格局。如炎帝神农氏本来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后裔却有烈山氏、祝融氏,及齐、吕、申、许等氏族分支;黄帝轩辕氏为姬姓部落的始祖,但他的25个儿子,却分为12胞族(氏族);太昊伏羲氏(庖牺氏),少昊金天氏,本是东方凤姓部落的首领,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凤即凤鸟),其后裔则蕃衍为凤鸟氏、玄鸟氏、丹鸟氏、青鸟氏、鸠氏、爽鸠氏、伯赵氏及“五雉”“九扈”等24个“以鸟名官”的氏族。

这样随着父权制的确立和氏的形成,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所取代,所有的血缘关系,均由父系来确认。所以母系氏族之解体,父系氏族之兴起,成为姓氏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夏代的姓氏情况,因缺乏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难以详知,但据《史记•夏本纪》和《世本•氏姓篇》载录,夏禹为拟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的部族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莫氏、斟戈氏及有南氏、有郭氏等十余个姓氏。

商朝是典型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机构已经形成,“胙土命氏”正式成为姓氏产生的主要途径。商朝帝王嫡子有继承王位的权利,某地庶子则有“胙土命氏”的分封权益。一些有功于王室的功勋大臣,及臣服于商王朝的附庸部落,依据其社会地位,也被封赐相应的侯国、采邑。因而商代的姓氏较夏代大为增多,史称商代有“八百诸侯”。见于《史记•殷本纪》和《世本》等文献记载的姓氏有数十余个。如殷氏、来氏、宋氏、稚氏、时氏、萧氏、黎氏、空相氏、北殷氏、目夷氏、祟氏、周氏、杞氏、耿氏、微氏、箕氏、阮氏等,皆是以国为氏,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仍在沿用。在《尚书•盘庚》中,将殷商贵族大姓总称为“百姓”。此处的“百姓”二字,是氏族社会时期,“禅让”制度流传下的大族旧姓,与万民相对,原意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被王室“胙土命氏”的贵族阶层。之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这些贵族阶层失去了原有的封邑和地位,沦为普通庶民,但却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为当今姓氏的重要来源,也是后世历代庶民统称为“百姓”的原因。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大封诸侯,胙土命氏。据史书所载,周朝共灭商朝属国99个,降服652个国,从而为周初大分封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这种大分封举措,对于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格局,含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显然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而大分封的结果,必然导致大批氏的产生。周朝成为“氏”产生最多的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激烈的诸侯兼并,为姓氏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特定的条件。

周朝的封邦建国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紧密相连。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长子(天子),上天赐给他土地和臣民,拥有分封赏赐臣民的绝对权威。据史书记载,周初先后分封诸侯国71国,其中同姓(姬姓)诸侯40国,异姓诸侯31国。这些受封的诸侯尊奉周天子为大宗,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又在自己国土内分封采邑给同姓或异姓的卿大夫,卿大夫尊奉国君为宗主,并在自己的采邑内再次分封给同姓或异姓庶民。这样自上而下一层一层分封,一姓所出的支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新的氏族也就越来越多,形成了一姓多氏,甚至一人多氏的情形。如周天子所封同姓诸侯都是姬姓,但因封国有鲁、郑、卫、晋、吴、虞、霍、虢、管、蔡、巴、随之别,受封诸候以国为氏,形成新的氏族。此外,还有以邑为氏,以爵为氏,以族为氏,以技为氏,以谥为氏等多种形式。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同一贵族一生中因多次受封,出现一人多氏的情形。如鲁孝公后代展禽,因其先人字子展而得展氏;因受封于柳,而得柳氏;死后諡号为惠,而得惠氏。公孙鞅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受封于商而称商鞅,因是卫国公族之孙,也称公孙鞅。再如晋国大夫士会一生中称谓有9个:士会、随季、武子、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其中随、范为封邑,士为官职,季为排行,武为諡号,会为名字。

“胙土命氏”也有其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则,天子等级最高,所以以其王朝的称号为氏,如周天子即以周为氏;而诸候国则以国为氏,如齐、鲁、郑、吴等;卿大夫以封邑为氏,如原氏、薛氏、杨氏等;效力于王室公族的职业技人等则以技为氏,如车氏、屠氏、陶氏等。由于“命氏”由上而下出自帝王、君侯所赐,能够封土命氏的,都是贵族诸侯,即使以职业技艺命氏的“百工”,也不是一般平民、贱奴,而是管理平民奴隶的工长、管事。因为氏可以表明出身家世和社会地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和尊号,所以氏有强烈的“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氏族成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演变、衰落的状况,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而的状况,氏族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认识和研究先秦史的关键。

这样,由“胙土命氏”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取代了氏族社会单纯的血缘氏族制度,氏族习俗则被提取、转化、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化、法制化的文化形态和宗法制度。由远古父系氏族社会中的族长制,演变为夏、商、西周的封建宗法制,标志着姓氏文化的日趋成熟和形成。

在既有姓又有氏之后,姓与氏之间的关系及其使用时的特点又怎样呢郑樵《通志•氏族略》也为之作了精辟的概括性阐述,他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为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郑樵的这段话,有三个方面是应该注意的。

首先,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是因为当时的妇女无权参加社会活动,她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而要与其他女子相区别,就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出嫁。为了“别婚姻”,不至于出现同姓通婚,她们的姓必须明确,所以她们必须称姓。女子未出嫁时,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盂姬、仲姜、叔媲、季姒之类。这里的盂、仲、叔、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不是姓,她们的姓分别是姬、姜、媲、姒。例如传说中的盂姜,是姜姓家的大**,而不是姓盂名姜。或者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秦赢、齐姜、褒姒之类。这里的秦、齐、褒是国名,而亦非姓,她们的姓分别是赢、姜、拟。女子出嫁以后,则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孔姬、裳姜、息奶之类。西周王室曾经长期是姬、姜二姓通婚,周王的王后在世时因而多称王姜,死后则在姜姓前加諡号,如文姜、哀姜、穆姜、齐姜之类。

其次,所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是说先秦时期的氏,一般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因而多数情况下只是有身份的统治阶级成员才有氏,社会下层平民人虽众多,但没有“别贵贱”的必要,也不大讲究宗法,所以一般是没有氏的。前文所提到以职业为氏的社会下层平民,毕竟只是个别情况。

再次,在有姓有氏的情况下,“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说明氏同姓不同的血缘关系较远,是可以相互通婚的;“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说明姓同氏不同的血缘关系较近,是不可以相互通婚的。在通婚的问题上,辨姓最为重要,这不仅是古制,也是传统,而且又符合优生学的原理。先秦时期有很多诸侯、卿大夫都是同姓,如齐国的崔氏与东郭氏都是姜姓,齐庄公时的权臣崔杆要娶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尽管是崔杆的下属,但他还是以“男女辨姓”的通婚古制为由,婉言拒绝了崔抒。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之后,严格的等级制度受到不断的冲击,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命运也在发生著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贵贱区别已无法维持,“氏”也就逐渐减弱乃至丧失了它的“别贵贱”的社会作用,而演化成社会各阶层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普遍标识。

中国四大姓是李、王、张、刘。

1、李姓占总人口的79%。

2、王姓占总人口的74%。

3、张姓占总人口的71%。

4、刘姓占总人口的538%。

扩展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

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

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2015年中国最新名义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参考资料:

-姓氏

古代八大氏是哪些

有两种说法,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1、姬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