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纪晓岚的四字词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描写纪晓岚的四字词语,第1张

1描写纪晓岚的诗句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1、为纪念初恋情人文鸾而题秋海棠诗: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花一怅然

2、纪晓岚小妾明王干(二字组合)曾有“花影”诗一首: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透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

3、七绝:山色空濛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

4、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

5、七绝: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

6、明王干绝命诗: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汝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记取苏州沈五娘

7、怀念明王干诗:其一: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其二: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却记铜瓶堕地时

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 《姑妄听之》 自序),加之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之是非,析文流派之正伪”(纪维九《纪晓岚》 ),主持风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纪晓岚为文,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后,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 《如是我闻》四卷, 《槐西杂志》四卷, 《姑妄听之》四卷, 《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内容上不仅有宣传因果报应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中国小说史略》)。其《纪文达公遗集》 ,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2写纪晓岚 诗词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

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1、为纪念初恋情人文鸾而题秋海棠诗: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花一怅然2、纪晓岚小妾明王干(二字组合)曾有“花影”诗一首: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透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3、七绝:山色空濛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4、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5、七绝: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6、明王干绝命诗: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汝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记取苏州沈五娘7、怀念明王干诗:其一: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其二: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却记铜瓶堕地时。

3纪晓岚诗词歌赋有哪些

“蹀躞骄骢”绝句四首 蹀躞骄骢看杏花, 樱桃会后暂还家, 烟波一片孤帆影, 便是仙人贯月查。

放眼澄江万里秋, 飘然一叶似渔舟, 谁知水驿停桡处, 楼上珠帘总上钩。 推篷看唱采菱歌, 十八王郞衣锦过, 游女无须频掷果, 从来丹桂近嫦娥。

(借用罗海东语,非其本意也) 莲烛携来照洞房, 宫袍新染麝兰香, 得看天际归舟画, 应悟箜篌字两行。 诗后有跋: “芝轩殿撰及第后,给假归娶,以《秋帆归兴图》索题,此玉堂佳话,世不数见者也。

然画中之景与本事颇不相应,融贯为难。余老景荒疏,益不能着语,勉成四绝,姑以博粲云尔。

河间纪昀题并识。” “白头萧散”绝句一首 白头萧散老尚书, 还踏香尘从玉舆, 自笑行装先载笔, 词林习气未全除。

诗后署曰: “癸亥重九前三日观弈道人戏题,时年八十。”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纪晓岚藏铜雀瓦砚 —王敏之 “铜雀瓦砚”,略呈银锭形,纵30厘米,厚4厘米,黑灰色,陶质坚密细腻,砚面中部以下设有倒“凹”字形墨池。

砚额硕大,满刻题铭,铭文为一首七言长诗。诗文隶书,十九行,三十一句,计二百一十八字,这是纪晓岚藏砚中镌铭字数最多的一方,为1954年保定刘秀臣先生所捐献,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铜雀砚铭为《阅微草堂砚谱》所遗者,现录全文如下: 铜雀台址颓无遗, 何乃剩瓦多如斯。 文人例有嗜奇癖, 心知其妄姑自欺。

齐征鲁鼎甘受赝, 宋珍燕石恒遭嗤, 西邻迂叟旧蓄此, 宝如商鬲周尊彝。 饥来持以易斗粟, 强置之去不得辞。

背文凸起建安字。 额镌坡谷诸铭词。

平生雅不信古物, 时或启椟先颦眉。 他时偶尔取一试, 觉与笔墨颇相宜。

惜其本质原不恶, 俗工强使生疮痍。 急呼奴子具励石, 阶前交手相磨治。

莹然顿见真面目, 对之方觉心神怡。 友朋骤见骇且笑, 谓如方竹加圆规。

三国距今二十载, 胡桃油事谁见之? 况为陶家日作伪, 实非出自漳河湄。 诸公莫笑杀风景, 太学石鼓吾犹疑。

嘻!太学石鼓吾犹疑。 此铭虽长,但颇值玩味。

铭文先说古物作伪与甘受伪欺之人古有之,继而叙述此砚之来由,与纪氏本人“雅不信古物”之态度。从中似可使人领悟:古今作伪欺人者太多,为人不可不慎。

砚额长诗已收入《纪文达公遗集·诗集》卷十。此砚经专家鉴定,并非真正铜雀台瓦,但确是纪晓岚遗物。

不过其砚铭,却是由他人代笔写的。 铜雀台瓦,由于历代文人争相歌颂,使得身份大增,正因为如此,早在宋朝就已有仿制的赝品。

王安石《铜雀台诗》:“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诧虚名动世人。”王安石感叹,世人因慕虚名,以致花费重金收藏的铜雀台瓦砚却多半是赝品。

纪晓岚就没有这么痴绝,他收藏器物很富有理性,而非一味搜古猎奇,沽名钓誉。他在考虑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该器物的实用性。

他对“得一宋砚,虽滑不受墨,亦宝若球图;得一汉印,虽谬不成文,亦珍逾珠璧”的鉴赏家,大不以为然。面对这方又有“建安字”,又有“坡谷铭”的瓦砚,纪晓岚没有被唬住。

“平生雅不信古物”的他,始终认为“瓦能宜墨,即中砚材,何必汉未央宫,魏铜雀台?”所以才有被朋友们笑作是“方竹加圆规”的杀风景,不止这一回。《阅微草堂砚谱》载有一砚,砚铭云:“石庵自江南还,以唐子西砚见赠。

子西铭灼然依托,砚则真宋石也。砻而净之,庶不致以铭损砚。”

由此亦可见纪晓岚高超的鉴赏水平。当然,他对石鼓文的怀疑当否,却应另当别论。

砚额题诗左侧,有行书“石庵鉴赏,嘉庆戊午六月”,右侧有隶书“梦禅珍藏于闻妙龛”刻跋。石庵,即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同山东诸城人。

纪晓岚乡试座师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

著名书法家,尤善小楷,与当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纪晓岚与刘墉关系极为密切。

“嘉庆戊午”,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梦禅,即瑛宝,字梦禅,号闲庵,姓拜都氏,满洲正白旗,大学士永贵长子。

曾官笔帖式,三十岁以疾辞归,以诗歌笔墨自娱,与刘墉为文字交。 另见徐珂《清稗类钞·鉴赏》录有“无锡王莼农(蕴章)孝廉藏铜雀瓦砚,长一尺有半,宽八寸,其背书隐起产‘建安十五年造’六隶字,甚清劲,明郭无敬大书‘玉质金声’四字于上,并有铭……”又有《张叔未藏王铎铭铜雀瓦砚》:“真铜雀台瓦,世不多有。

嘉庆庚午年初夏,张叔未得王文安铭铜雀瓦砚于松江肆中。质极莹润,盖滤泥为之。

上有王铎小楷书铭跋二,撰书刻俱精,可定也。”看来铜雀瓦砚真伪皆有,不过,真者寥寥,伪者比比也。

4谁有纪晓岚的诗词

纪晓岚诗稿绝句五首 “蹀躞骄骢”绝句四首 蹀躞骄骢看杏花, 樱桃会后暂还家, 烟波一片孤帆影, 便是仙人贯月查。

放眼澄江万里秋, 飘然一叶似渔舟, 谁知水驿停桡处, 楼上珠帘总上钩。 推篷看唱采菱歌, 十八王郞衣锦过, 游女无须频掷果, 从来丹桂近嫦娥。

(借用罗海东语,非其本意也) 莲烛携来照洞房, 宫袍新染麝兰香, 得看天际归舟画, 应悟箜篌字两行。 诗后有跋: “芝轩殿撰及第后,给假归娶,以《秋帆归兴图》索题,此玉堂佳话,世不数见者也。

然画中之景与本事颇不相应,融贯为难。余老景荒疏,益不能着语,勉成四绝,姑以博粲云尔。

河间纪昀题并识。” “白头萧散”绝句一首 白头萧散老尚书, 还踏香尘从玉舆, 自笑行装先载笔, 词林习气未全除。

诗后署曰: “癸亥重九前三日观弈道人戏题,时年八十。” 纪晓岚藏铜雀瓦砚 —王敏之 “铜雀瓦砚”,略呈银锭形,纵30厘米,厚4厘米,黑灰色,陶质坚密细腻,砚面中部以下设有倒“凹”字形墨池。

砚额硕大,满刻题铭,铭文为一首七言长诗。诗文隶书,十九行,三十一句,计二百一十八字,这是纪晓岚藏砚中镌铭字数最多的一方,为1954年保定刘秀臣先生所捐献,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铜雀砚铭为《阅微草堂砚谱》所遗者,现录全文如下: 铜雀台址颓无遗, 何乃剩瓦多如斯。 文人例有嗜奇癖, 心知其妄姑自欺。

齐征鲁鼎甘受赝, 宋珍燕石恒遭嗤, 西邻迂叟旧蓄此, 宝如商鬲周尊彝。 饥来持以易斗粟, 强置之去不得辞。

背文凸起建安字。 额镌坡谷诸铭词。

平生雅不信古物, 时或启椟先颦眉。 他时偶尔取一试, 觉与笔墨颇相宜。

惜其本质原不恶, 俗工强使生疮痍。 急呼奴子具励石, 阶前交手相磨治。

莹然顿见真面目, 对之方觉心神怡。 友朋骤见骇且笑, 谓如方竹加圆规。

三国距今二十载, 胡桃油事谁见之? 况为陶家日作伪, 实非出自漳河湄。 诸公莫笑杀风景, 太学石鼓吾犹疑。

嘻!太学石鼓吾犹疑。 此铭虽长,但颇值玩味。

铭文先说古物作伪与甘受伪欺之人古有之,继而叙述此砚之来由,与纪氏本人“雅不信古物”之态度。从中似可使人领悟:古今作伪欺人者太多,为人不可不慎。

砚额长诗已收入《纪文达公遗集·诗集》卷十。此砚经专家鉴定,并非真正铜雀台瓦,但确是纪晓岚遗物。

不过其砚铭,却是由他人代笔写的。 铜雀台瓦,由于历代文人争相歌颂,使得身份大增,正因为如此,早在宋朝就已有仿制的赝品。

王安石《铜雀台诗》:“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诧虚名动世人。”王安石感叹,世人因慕虚名,以致花费重金收藏的铜雀台瓦砚却多半是赝品。

纪晓岚就没有这么痴绝,他收藏器物很富有理性,而非一味搜古猎奇,沽名钓誉。他在考虑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该器物的实用性。

他对“得一宋砚,虽滑不受墨,亦宝若球图;得一汉印,虽谬不成文,亦珍逾珠璧”的鉴赏家,大不以为然。面对这方又有“建安字”,又有“坡谷铭”的瓦砚,纪晓岚没有被唬住。

“平生雅不信古物”的他,始终认为“瓦能宜墨,即中砚材,何必汉未央宫,魏铜雀台?”所以才有被朋友们笑作是“方竹加圆规”的杀风景,不止这一回。《阅微草堂砚谱》载有一砚,砚铭云:“石庵自江南还,以唐子西砚见赠。

子西铭灼然依托,砚则真宋石也。砻而净之,庶不致以铭损砚。”

由此亦可见纪晓岚高超的鉴赏水平。当然,他对石鼓文的怀疑当否,却应另当别论。

砚额题诗左侧,有行书“石庵鉴赏,嘉庆戊午六月”,右侧有隶书“梦禅珍藏于闻妙龛”刻跋。石庵,即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同山东诸城人。

纪晓岚乡试座师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

著名书法家,尤善小楷,与当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纪晓岚与刘墉关系极为密切。

“嘉庆戊午”,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梦禅,即瑛宝,字梦禅,号闲庵,姓拜都氏,满洲正白旗,大学士永贵长子。

曾官笔帖式,三十岁以疾辞归,以诗歌笔墨自娱,与刘墉为文字交。 另见徐珂《清稗类钞·鉴赏》录有“无锡王莼农(蕴章)孝廉藏铜雀瓦砚,长一尺有半,宽八寸,其背书隐起产‘建安十五年造’六隶字,甚清劲,明郭无敬大书‘玉质金声’四字于上,并有铭……”又有《张叔未藏王铎铭铜雀瓦砚》:“真铜雀台瓦,世不多有。

嘉庆庚午年初夏,张叔未得王文安铭铜雀瓦砚于松江肆中。质极莹润,盖滤泥为之。

上有王铎小楷书铭跋二,撰书刻俱精,可定也。”看来铜雀瓦砚真伪皆有,不过,真者寥寥,伪者比比也。

姓源、初祖、始祖、远年世系和联宗合谱 楼主

清代以前,人们编写家谱,叙述家族历史,往往讲述家族姓氏的由来,所以谱书多有得姓源流的内容,而且一追溯就追到黄帝、帝王、名臣、圣人、贤人那里,就以后世尊为楷模的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制作的家谱讲,都有姓源的内容,分别推到越王勾践和祝融氏。清人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多数人认为写姓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家族修谱,不讲姓源,纪昀说,汉将军纪成与晋司徒纪瞻不是一系,纪少瑜是吴姓,与中原纪氏无涉,因此纪姓之人虽都姓纪,但不是出于一个祖宗,是所谓“流合源殊”,因此修谱“不述姓源,慎也”。道光间江苏海门王氏修谱,处家馆的施桢为作序文,发表了王氏姓源非一的见解。他说,一般人认为王氏有三个地望,为太原、琅琊,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另一为京兆,出信陵君,是以这三望之王均被说成是姬姓后裔,然而几乎同时还有吴国王犯、晋国王良、秦国王稽、齐国王驩,难道都出于姬氏?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他又含蓄地批评儒家大贤韩愈,说韩愈写王仲舒神道碑,将所有王氏视作三者后裔,这是应当斟酌的。据此,他不主张写作姓源,及为此制作图谱:“总之,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者但略着其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他主要批评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创修于光绪四年(1878)、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的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就段氏姓源问题,在《凡例》上说,有的人说段氏是共叔段之后,有的说是老子李聃遗胤,还有说是战国时魏人段干木的后裔,“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况“古今姓氏之学,不足征信也久矣”,所以不必考姓源,“以免附会”。看来不写姓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即姓氏可能是多元的,而流传久远,资料有限,一个家族很难考证清楚;考辨不清,强作附会,仍是不明祖宗是谁,倒贻笑大方。

反对在家谱中考证姓源的,在修谱人中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视为大事,以为非写不可。雍乾时期官员曹一士讲修谱有二“道”,一是“慎而谱之”,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二是“考姓氏,溯时代,由我之从生以及乎初生,毋敢有率略放佚焉,此追而谱之也”。主张考论姓氏源流、始生之祖(初祖),只是在做法上采取谨慎态度,阙疑存信。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盐城李氏修谱,李成章序云:“窃怪今之为谱者,不慎考其所自始,详细其所自生,每排张其门地,影响附会,冒不可知之祖而尸祝焉,殂豆焉”。他批评人们将精力放在附会冒认上,而不下力气考证姓氏源流和始祖,可知他希望弄清姓源。咸丰间广东南海朱次琦修谱,强调学习纪昀谱法,但在姓源问题上看法相左,他说“姓氏源流,不可不考”,纪氏家谱为慎重而不写源流,不符合古人谱法义理。他叙述姓源的理由不外两条:不述姓源,是数典忘祖;记述是继承古人谱法传统。

纪昀谱法为许多人所尊重模仿,朱次琦谱法晚出,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在写不写姓源问题上的争论,反映清人修谱在族姓源流、初祖、始祖问题方面遇到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也知道难写,故取慎重态度,但应竭力而为之。两种态度,两种做法。这都要表示谨慎从事,愿望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误失。

关于家族的远年世系,许多族谱有著录,对于其真实性,怀疑者、批评者实在不少。康雍之世的李绂为江西南丰傅氏族谱作序,见谱上列有自商代传说开始的六十三代人的世系表,因而说“世次详明若此,岂别有所据耶”?明着说不知其制表的材料来源,实际露出怀疑其真实性的态度。又给江西新建赵氏作谱序,指出前此的赵氏谱书,所记述的始迁祖赵抃事迹,与苏轼所写的神道碑不合,家谱上载有朱熹的序言,可是《朱子大全》上并没有此文,这都是误失,靠这次修谱改正过来了。为李绂所赏识的全祖望讲到浙江鄞县西厢董氏族谱的世系表,在明初以来的人员准确,而在这以前的,与正史和志书皆对不上茬,真是“漫无依据,任心附会”,因而询问董氏修谱人,回答说是抄录的旧谱,对此也有怀疑,但是先人的东西不敢改,并表示愿意做得精确,于是全祖望为之作出改订。纪昀修谱不讲姓源,但作世系源流,“谱首上溯始祖,而中间六世,阙所不知”。制作远年世系,然而极其谨慎,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特别指出,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合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告诫人们不要抄袭姓氏、谱牒之书的成说,以免牵强附会,给他人提供说笑的资料。开启近世经世文编之作的陆燿 对此更其严格,批评欠缺严肃的家谱,“世次统系,冒滥相沿,甚者至引远代君王将相为始祖”,接着指明汉末以来江左著姓陆氏、顾氏后人的一些家谱世系不实的情形,说陆氏的各个支派,“世历千年,屡经变革,承传次第,安保无不可深信之处”?而所寓目的几种顾氏族谱,“大抵非两汉六朝显荣赫奕之人,耻以为祖”。他为避免陆、顾二氏修谱所出现的远年世系不确的弊病,所作之谱是十一世以来的“近谱”,十一世以前不予著录。安徽泾县包世臣的家族自称是俗传“包青天”包拯的后人,谓其祖先包辉是包拯第四子的孙子,赠封吏部尚书,包世臣对此颇有疑问,因为他查阅史书,知道包拯只传一子,哪里来第四个儿子?包辉赠封的事,显然是后人依据明朝的制度推测的,不足为据。批评族人世代相传的讹传,具有相当的勇气。道光元年(1821)江苏海门王氏纂谱,对老谱卷首的两个世系图,“考信无征”,然而先人留下的,又不便取消,只好写个跋语,使族人知其不实的情况。光绪末年,安徽祁门程氏纂辑家谱,发现明朝中叶自徽州迁出的程敏政所著程氏统宗世谱,将善和程氏仁山门下增添二代,后人不察,历次修谱,仍因其旧,至此次编纂,发现他的错误,予以改正,并在《世系谱图》附载程敏政的世系图,以及专门的辩驳文章。

关于远年世系的讨论,要点大致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勉强作远年世系,意图尊重祖先而实际上是误认祖宗。如李兆洛所说,“有谱而其世系乃益不明”,反而制造了混乱。全祖望说得更深刻:“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忘祖不好,诬祖更坏。第二是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这就是纪昀及道光元年海门王氏、光绪末年祁门程氏纂谱者所指出的,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第三个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第四是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世系中传疑的人物宁可不记载,而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

关于联宗合谱,谨慎者严格认定同宗,趋利者冒认求合,辨别不清者分合无常,实出无奈。同治间编著的江西《萍乡县志》,说当地人重视谱系,经常纂修家谱,对于“同姓异宗,必严辨之”,意即在同宗的情形下才能联合修谱。河间纪昀家族所在地,还有北杨村、小河、王家庄的纪姓,与纪昀家族仅仅是同姓,并不同宗,纪昀修谱,特在谱名上冠以“景城”地望,表示与北杨村等地的纪氏不是一个家族,自然更不会联合修谱。乾隆间江苏武进的奔牛、辋川里两个姚姓家族联合修谱,到道光间,奔牛姚氏续谱,找辋川里姚氏合修,辋川里的姚煦信等人经过细心考订,得知这两家人所尊奉的始祖并非一人,也即并不同宗,拒绝合作,并自行编纂辋川里姚氏宗谱,这种求实态度得到名流的称赞,为之作序,其他“乡先

辈见者,谓敦本睦族,崇实黜华,焕焉炳焉,洵家藏之至宝矣”。可见明辨宗派,为有识者所特加留意。

从现有资料看,奔牛姚氏道光间仍欲与辋川里姚氏合谱,倒并非有意作伪,而是辨别不清是否真正同宗,但是有些家族则是明知故犯了。如同李兆洛所批评的:“攀援华胄,合宗联谱,以为夸耀,诬祖忘本,抑又甚焉。”这是微寒之族,攀附望族,以图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江苏嘉定、宝山的黄氏都出了名人,道光间崇海的黄氏修谱,找到嘉定黄宗起的祖父,要求合谱,遭到拒绝,但是光绪间黄宗起修谱,寻觅家族史资料,发现崇海黄氏的谱书竟有本家族名贤的名讳,可知崇海黄氏盗用嘉定与宝山黄氏族望。苏州吴县洞庭安仁里严氏是大族,祖先有以“伯”字为辈字的,与同县王家泾、后山严望里严姓并非同宗,可是嘉庆十四年(1809)在祖坟边上冒出两个坟头,刻碑云“安仁里始祖之墓”,并书两个“伯”字辈的人名,引起安仁里严氏的警觉,进行交涉,对方同意铲去“安仁里”字样,可知同姓不同宗的严姓,羡慕安仁里严氏的盛名,加以冒附,而本主则严行制止。武城曾氏因系圣裔,享有优免的待遇,冒附的人自会不少,所以宗谱特作规定“严查混冒,杜紊宗也”。

处在一个地方的同姓之人,由于年代久远,是否同宗,有时分辨不清,修谱的分合不定,成为并不乏见的现象,前述武进两个姚氏的情形就是显例。先迁崇明,后又部分迁徙海门的王氏,向有太原、琅琊二望的岐说,可是又弄不清楚,因此族谱合而分,分而合,“其间得失未可深言,即后来续修诸谱,或远绍多收而适成附会,或衍讹踵缪而绝少折衷”。

是故意的同姓不同宗合谱,还是分辨不清而误合,都违背笃信“一本”共祖的家族宗法原则,也失去修谱合族的本意,李兆洛分析得至为深刻:“夫谱以辨昭穆,非其祖之昭穆何辨焉;谱以收族属,非其祖之族属何收焉”。

描写纪晓岚的四字词语

1描写纪晓岚的诗句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