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姓 降氏家谱 降姓起源 降姓名人 降姓的来源 降姓简介
降[降,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亦可读作jiàng(ㄐㄧㄤˋ),但不可读作xiáng(ㄒㄧ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尨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国学大师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曾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帝匠在河南濮阳,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故为东夷族。
在古籍《五德志》、《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凯、捣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人谓之八凯。”
尨降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尨降氏,后分衍为尨氏、降氏两支,实为同宗同源,史称降氏正宗。
“降”,其字在在典籍《礼记·丧服小记》中有注:“‘不以贰降’,降,一本作‘隆’。”史学太公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业隆于襁褓”,汉书“隆”作“降”,著名的南宋朝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注解:“隆,读如‘厖降’之‘降’。”著名明朝学者王铎也注按:“降,读为‘隆’。”即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子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成王封唐叔姬虞于唐,其子为晋侯,周夷王姬燮继位后,晋侯迁国于晋水,改国号为晋,建都于晋水之阳安邑闻喜一带,其地晋国人称之为“隆”。
在春秋时期的古晋国,“隆”与“降”二字通假,因此又可称降城,秦始皇后来曾在该地焚书坑儒,并非今山西绛县。这在《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晋国后来亡于贵胄后裔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有其降城国人以地名为姓氏,称降氏,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高丽王朝王建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王建有后裔以“天降斯人而承天下”为得,取姓氏为天降氏(천강성←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明末清初有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者,按汉族习惯,将其姓氏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降氏(강성←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读音作jiàng(ㄐㄧㄤ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降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平定西南,最后留守在西南边疆,后迁驻广西地区,和当地的壮族同胞通婚,逐渐演变为壮族。
满族降氏,是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编外的姓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后金初年,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四处征伐,统一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各民族部落,凡在战争中俘获而又投降者,便随意赐予姓氏称呼,降氏即为其中之一,满语读音作Giang Hala,即jiàng(ㄐㄧㄤˋ)。
由于地位低下,或为包衣(家奴),或为兵勇炮灰、或为杂役,因此不入满清姓氏典籍。
二分布:
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偏关、介休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宁晋县、怀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黑龙江省的望奎县,以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降绍瑞:(公元1937~今),曾用名降绍睿;山西介休人。著名图书馆学专家。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59年至今一直在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工作。
先后做过借阅、图书宣传、阅读辅导,到工厂、郊区农村进行科技服务,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迁入新馆整理书库、采用中图法改编图书。可以说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大都做过,比较熟练掌握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规律、特点和方法。制定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对青年同志传、帮、带。
1984年到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担任馆长,上靠领导、下靠群众,克服人少,经济不足困难,发挥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书育人职能。1985年起使跨入市级文明图书馆行列。1989年成为天津市十二个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唯一的全国文明图书馆。
1989年10月起,担任区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队伍建设,开发利用文献资源,馆网协作,建设和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连续十年保持市级文明图书馆称号。199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1994年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
多次被评为先进上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学术研讨,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会议或刊物交流发表获奖。1998年8月编著《走进图书馆丛书——初中生读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其生平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
降绵续:(公元1939~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军工企业专家。
高级工程师,二重集团模锻分厂质管科科长。
1964年以来先后参与216火炮及航空模锻件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自行设计了大型圆形模锻件带斜度的切边模冲头、燕尾退楔装置等。
撰写“高筋模锻件放心品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其工艺改进”论文,获二重科技论文二等奖;1981年负责重型汽车复杂模锻件的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
降大任:(公元1943~今),山西忻州人。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1966年9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69年任山西忻县工交局干事,1975年5月调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1977年调任 日报社编辑、记者。
1980年10月调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院任《晋阳学刊》编辑,1995年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兼主任。兼任全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 特殊津贴。
多年于编务之余,从事历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女神的故乡》、《咏史诗注析》(与张仁健合作)、《美与艺术》、《元遗山新论》、《黄河古诗词》、《侯方域、汪琬、魏禧散文选》、《气生道成》等七种。
参与编辑了《山西地方史论丛》(第一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名词典》等,编有《唐风集》、《新诗精华》、《名联集锦》、《古人家训》等书。在国家一级报刊发表论文有《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趋向:自由体与逼近口语》、《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论元好向的气节问题》、《对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反思》、《文化研究15问》、《论 的文化扬弃论》等,被多种报刊转载,摘介。
另发表其他报刊文章三百篇左右。论文《仓央加措情歌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获1980年 自治区文艺评论二等奖。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153期、227期分别对专著《咏史诗注析》、《黄河古诗词》专文评价,认为填补了古典诗歌分类选注的空白,两书注释准确简要,足见功力。《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专文评介《元遗山新论》,认为该书系建国后大陆学界对金元之际文化名人元好向研究的第一部论著,该书被中国民族大学中文系列为研究生教材。
降玉琳:(公元1945~今),笔名降于斯;河北怀安人。著名现代国画工笔大师。
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现任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矿务局工会组宣部部长,海勃湾矿务局文联秘书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乌海市美术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曾下乡当知青,也当过煤矿工人,中学时曾从师于著名国画家白铭先生。
一直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乌海市展览,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同时有十余幅获奖。其中,《四季花鸟屏》获内蒙第三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二等奖;参加《中国煤矿第二届美术书法展》,作品《残荷图》在中国职工画廊展出;作品《荷塘》获内蒙古第四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一等奖,入选《晋煤杯全国煤矿职工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作品《仙人头》获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作品《荷塘情趣》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美展优秀奖。
多年来潜心于工运理论研究,有十篇论文在自治区论文评选中获奖,如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获内蒙古自治区工运理论论文评选一等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会工作运作的构想》获1994年度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十余篇次文章被收录于《中国工会理论文库》等十余部国家级论文典集。
曾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个人传略先后被编入,当代中国英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高级专业干部实绩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华百科英才大典》。
1992年荣获“全国煤炭系统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内蒙古总工会与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读书自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授予“自学成才”奖。
降 绛:(公元1945~今),壮族;广西上思人。著名民族文化专家。
摄影师。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副主编《可爱的上思》一书被地市、省区、全国性报刊、出版社采用的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章、三百多篇(幅),其中有二十多幅照片被《广西年鉴》、《广西画报》、《民族画报》采用。
论文《发展糖蔗生产对上思脱贫致富的作用》不仅被《防城港日报》、《中国乡镇、社科要论文摘》等九家报刊采用,还应邀到大连、西安、武汉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文被评为全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开发十万大山旅游资源的探讨》、《开发十万大山三大工程的思考》等分别获第二、三、四、五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或三等奖。选入《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中国当代社科文论丛书《改革开放文论》、《世纪文典》等十多部巨著。
二十多年来,先后获地厅级以上先进或奖励三十余次,其中省部级奖九次,晋升一级工资。学术研究成果选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1998年被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授予研究员,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降经元:(公元1946~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地方戏剧艺术家。
1965年毕业于山西晋中艺术学校。
1959年参加山西介休晋剧团,1960年随介休新艺晋剧团划归四川成都市。1961年回山西和原晋中青年晋剧团合并,送晋中艺校学艺,学业期满后,在晋中青年晋剧团和晋中晋剧团担任须生演员。
历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现任晋中晋剧团党支部书记、晋中文化局党委委员、兼任晋中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山西剧协会员。
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近四十年,演出剧目有四十多个。1982年获晋中地区优秀演员奖。1984年主演《杨儒传奇》参加华北四省振兴晋剧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7年在新编历史剧《齐宫外史》中饰晏要参加晋中地区调演获主角一等奖。1991年再获地区现代戏调演一等奖。1995年10月以《下河东》一折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1996年10月在新编历史剧《绵山祭》参加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出中扮演《晋文公》又获优秀配角奖。
1995年12月被授予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戏剧出版社为其录制了《墙头记》、《杨儒传奇》、《二进宫》、《将相和》等唱片。
1984年山西广播电台为其举办了戏曲专题节目。先后在省电台播出的节目有十几出戏的选场和选集。
降 云:(公元1952~今),女,笔名绛云、雨兆;北京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民革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北京市人民 特邀监察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委员。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李姓与公子》、《孔子》、《工熙凤》,评论集《艺苑撷草》、《拾遗集》、《艺海给珠》,工具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论文有《鲁迅论我国古代神话的散亡》、《评三泽玲尔否定屈原作 的五点理由》,编校《诗林广记》、《竹庄诗话》,主编、撰稿《中外小说大辞典》,编撰《中外儿童文学精华》、《新编世界童话一百篇》,编著《历代诗话论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史记》、《友谊词选》、《鹧鸪天词选注》、《贺新郎词选注》等,编辑图书数十种。
其所编《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屈大均全集》、《屈原与他的时代》等,分别获国家、省部级图书奖。
覃姓
一、姓氏源流
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án 音谭)姓,称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ín 音秦)。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 音谭)。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故谭与覃应为一家。
4、出自曋姓,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
得姓始祖: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韶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间,有竹氏迁出外地的有称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东的章丘、历城一带建谭国,后谭国被齐国所灭,在逃亡中去“言”字边以覃为氏,《姓篡》中说:“覃本谭氏,避难改。”故覃氏后人奉伯益为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覃氏演变过程: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
上古周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封远古颛顼帝的后代为谭地的首领,让他们建立了谭国(在今山东省历城县)。并封给子爵爵位,所以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继而兼并诸侯,废了孤竹国,孤竹氏被改为有竹氏。先后被遣送到洛阳(今洛阳市东)和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抵宫。为周穆王贵族的奴隶。修筑工程完成后,周穆王把修筑抵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国去耕田种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耕田种地,随谭国而姓,归宗谭氏。到古代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并吞谭国,国民分崩离析。国君谭子奔莒(今山东省莒县),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相传姓谭;原有竹氏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谭国名去言为姓,相传姓覃。覃氏“义勇隶属将军诗”立两广开阳之罗城(即广东罗定市)戍乾位,始建功东汉末年,据此纪念义勇隶的覃氏民间传说“覃公千子生百姓”指的就是公元前约一千年左右,覃怀河部族皇覃氏氏遭禹下令灭族时期,覃公命覃氏部族各人自行改姓四逃求生,以免灭族之灾。当时覃公命誉族部人几经周哲展转沿海地带南北大迁异,历经千载后于南北朝时代早期定居南海。《覃氏家谱》载辈排有“文星朝化日,明誉向中天。思永作元辅,发祥克绍先。”覃姓望居会稽(秦初置郡。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南海(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弘农(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三、历史名人
覃 昌: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覃光佃的儿子,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 达:明代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覃 吉:明代太子太傅,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老伴”这个称呼,原来是太子称呼老太监的,现在通用于老年夫妻之间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9岁儿子朱佑樘为太子,派宫中服侍多年的太监覃吉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习。几年间,覃吉对太子口授“四书”,还常常叙说民间情况,连历史上宦官专权祸国的往事也不避讳。覃吉对太子说:“我老了,也不想当富人,但愿天下有个圣君,我就满足了。”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老伴”。以后传到民间,老年夫妻之间互称“老伴”了。
覃 振:原名道让,字理鸣。当代湖南桃源县人,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护法运动。蒋介石隐退时,以主执委代行总统职权数月。系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好友,与毛泽东有密切交往。1947年在上海病逝,终年63岁。葬岳麓山,墓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覃元先:字流钦,名无克,南梁广东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齐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卫乡里,据有番禹。庆州刺史李坚,遣人说元先归梁。武帝召见问其姓名,元先以“衍”与“彦”同音,恐犯帝讳,乃以无名对帝渭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乎?遂改今名。拜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县)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合力讨伐,擒贼斩将,所向无敌,未凡卒于军中,年73岁。其后裔均落籍罗城。
覃光佃: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外筹军政,内肃朝仪,咸倚重焉。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
覃庆元:覃光佃之父亲,北宋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1006-1010年)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
覃应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云阳县人,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覃子豪:又名天才、覃基(1912-1963),出生于广汉县城西街。在广汉中学读书时,便喜爱诗歌。1932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孔德学院,与同学朱颜等成立诗社,研读法国浪漫派诗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诗集《剪影集》。1934年,覃参加中共党员夏奇峰、蒋代兹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高尔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读书,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国,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主编《扫荡简报》、《前线 日报》副刊、《新时代》周刊,创办《东方周报》、《太平洋日报》等,并创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后》等诗集,宣传杭日。抗战胜利后,覃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覃子豪去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专员、粮食局督导员、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创作委副主任,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1951年主编《新诗周刊》。后与钟鼎文等创建兰星诗社,编印《兰星》诗刊。先后创作、翻译出版《海洋诗抄》、《瓶之存在》、《论现代诗》、《法兰西诗集》等诗集、诗论。其诗作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有过极大影响,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湾文艺界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覃绍殷: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人,壮族。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画院院长。作吕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有作品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或限表。有作品被全国人大会堂,天安门管理处、毛主席记念堂等收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郡、会稽郡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
弘农郡:①汉置弘农郡,现在河南省内乡、宜阳县以西,黄河、华山以南,陕西省柞水县以东地区,治弘农县。②弘农县,汉置。为弘农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废。故城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2、堂号
覃姓的主要堂号有“务滋堂”等。
============================================================
覃姓宗祠通用对联
〖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授九岁太子;
传各龄儒生。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宪宗时,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联典指宋代国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后闭户讲学,有文集。
抱歉,我无法提供金乡县大棠树张庙张氏家谱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提供一些修谱建谱的步骤。
1 成立编委会,确定编写队伍。
2 准备需要购买的资料,包括族谱、姓氏源流、迁移路线、族谱序跋等。
3 准备需要采访的对象,包括长辈、同族兄弟姐妹等。
4 准备采访工具,包括录音笔、录音机、相机等。
5 查找旧谱,收集资料。
6 整理采访资料,撰写家谱初稿。
7 核对族谱初稿,确定族谱定稿。
8 排版印刷族谱,进行装订。
9 举行祭谱仪式,发行新谱。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步骤,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你有更详细的需求,我会很乐意帮助你。
胡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五位,在台湾则排名在第三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胡氏族谱字辈排列如下:
1、湖北长阳胡氏字辈:仁德胡继文应廷水秉公启祖玉正绍应宗家懿行光耀友庆祖德昌明世寿国仁传必远新文渊华林吉安水清松滋荆辰长阳融景亮永照民。
2、贵州黔西胡氏字辈:元绍德世玉金正士应连国朝天万相清恩端锡贤昌荣族乃大裕后续光前安定家声远经治永为先。
3、贵州雷山胡氏字辈:朝北国之祯武功佐冶陵开基凡后品应学有贤明诗书宜可读月下海水清忠良光胜典风鉴绍前因。
4、湖南宁乡胡氏字辈:克仕旭□四秉九宗懋衷孝锡泽本光培镇湘麓荣增锦清集耀在鉴治业炳均。
5、湖南湘潭胡氏字辈:锡泽由于宋洪基盛在湘孝廉开甲地永世得荣昌作述家声远贻传世系长修明逢泰运继序有余芳。
6、浙江东阳胡氏字辈:云城百千万亿元正益恒覆泰怡友端恭启仁义理智信福禄寿康宁光裕荣华盛修齐均治平缵绪维新运。
7、福建永定胡氏字辈:博厚特载柔顺谦光礼义忠信恭俭温良苏湖济美淮海传芳华林育秀安定发祥经文纬武陈纪立纲。
8、 四川资阳胡氏字辈:孝义永兴国礼志信忠昌清德嘉明远宁君教授长光前坤多仕玉后大书香。
9、广东信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
10、 云南胡氏一支字辈:寿义德绍升仕廷光青龙正显世运中阳兴国定泰洪发绪昌。
11、辽宁沈阳胡氏字辈:万亮明成仁芳显世立德可光宗礼义常言孝善良久安荣宏鹏高锦志路桥亦青松勤俭创伟业谋勇建奇功。
降姓 降氏家谱 降姓起源 降姓名人 降姓的来源 降姓简介
本文2023-10-13 07:06: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