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后裔姓什么?
1、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三儿子“叔堪”,为初姓得姓始祖。
清朝乾隆甲子年间初有绩等修的《初氏家谱》记载:初姓“受生季连,姓缘于楚”。《礼记�6�4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以上意思是从五音(角、徵、宫、商、羽)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远祖是颛顼、季连,属于荆楚部族,初姓从楚国开始。《初氏谱书》(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水道村)对初姓渊源的记载:“初氏乃楚王之后也。熊、初、荆、楚、庄、屈、项一脉同源,谓七闽,皆通芈。始祖公数堪是然。”
根据《史记》,初氏之前的世系(祖先):黄帝一昌意一颛顼(高阳)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内熊)--过若干世--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受周朝国封一世)--熊艾(二世)--熊黮(三世)--熊胜、熊杨(四世)--熊渠(五世)--熊挚红、熊延(六世)--熊勇、熊严(七世)--熊霜、仲雪、叔堪(老祖初公)、熊徇(八世)。
据以上文献考证,烟台芝罘后唐初慧安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第三子“叔堪”,即水道村谱书中提到的“数堪”。初慧安一脉的老祖是叔堪,是初姓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初与荆、楚、熊、芈(MI)、庄、屈、项等姓同源于荆楚部族,为同宗
能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286位。
一、姓氏源流
能(Nài)姓源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熊姓。周成王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熊绎的,因为有功,以子男爵受封,这就是楚国的开始。熊绎的儿子名叫熊挚,本来应该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是由于他有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就把他封在夔(今天的湖北省姊归县东),为附庸国,称为夔子。鲁僖公二十六年,楚国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理由,灭掉了夔国。这一国的人本来姓熊姓,为了避免被株连,于是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得姓始祖:熊挚(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周朝时候,朝廷里有一个大臣叫作熊绎被分封到楚地为王,建立了楚国。熊绎有一个儿子叫作熊挚,因为有残疾,不能继承楚国的王位。后来楚国的王族把熊挚封到夔地去,让他在那里建立了夔国。但是楚国宫廷对熊挚还是不放心,认为留着他迟早是一个祸患,就决心除掉熊挚。这以后,熊挚的后代为了避难,就将姓氏改为能,并世代相传,成为今天能姓的起源。能姓德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省太原)。
三、历史名人
能 监:明代良臣,博学多闻,官始兴县令,有政绩。
能 图:清朝满洲正红旗人。顺治帝的时候任内院笔贴式,翻译辽、金、元三史书。累官左副都御使,加太子少保。名声与史书都流芳千古。
能元皓:唐朝柳城人。是安禄山大将的部下,是一名武将。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勇猛善战,善用兵。安禄山造反,自称为武皇帝以后,升迁能元皓为淄青节度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以后,能元皓见大事以去,于是在大唐兵到来的时候,安庆绪跑到邺城求救于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能元皓率部将归降。乾元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以后,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广德元年,史朝义在唐军的追杀中自杀。从此结束了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能自宣:宋代名人,医术高超,当时人称他为“国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期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华阴县:本来是春秋时的晋地。汉高帝八年改名为华阴县,因为在太华山的北面,所以叫这个名字。故城在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淄青堂:唐朝的时候,能元皓为淄青的节度使。他开始的时候属于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反,归唐。
能姓宗祠通用对联
〖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夔国;
望出太原。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能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医称国手;
邑有政声。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能自宣,医术高超,当时人称他为“国手”。下联典指明代人能鉴,博学多闻,官始兴县令,有政绩。
〖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清代副都御史;
唐朝节度将军。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太子少保能图,顺治间任内院笔贴式,译辽、金、元三史书成。累迁左副都御史。下联典指唐代淄青节度使能元皓,原为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后,归唐。
〖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奋南城以登高第;
尹京兆而著贤声。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能自宣为一代名医。下联典指明·能鉴官始兴令,有政声。
〖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惠政及人,共颂花县品;
洪功济世,咸仰杏林春。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良吏能鉴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名医能自宣事典。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另有研究记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扩展资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参考链接:洪洞大槐树
排名前一百和分布统计
01王:总人口9520万,占全国717%。河南为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华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 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 湘鄂王氏宗亲网 华夏王氏网
02李:总人口9340万,占全国7%,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李氏网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李氏族谱网 李氏宗亲网 高明李氏宗亲会
03张:总人口8960万,占全国674%。河南为张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世界张氏 张姓全球网 中华张氏网 华夏张氏统谱 肥东张氏宗亲网
04刘:总人口6770万,占全国51%。山东为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河北。
世界刘氏 新加坡刘氏总会 汉家刘氏网 龙门刘氏网 刘氏宗亲网
05陈:总人口6130万,占全国461%。广东为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四川。
世界陈氏大联盟总会 陈氏大宗祠 陈氏研究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台湾陈氏宗亲会
06杨:总人口4270万,占全国322%。四川为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云南。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网 杨氏族谱 中华民族杨氏 杨氏宗亲论坛
07黄:总人口3260万,占全国245%。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西、四川。
黄族缙绅 黄氏宗亲网 浙南黄氏研究会 巴中黄氏网 客家黄氏网
08吴:总人口2680万,占全国2%。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安徽。
吴氏网 吴姓之家 中华至德吴氏宗亲网 吴氏在线 广西吴氏网
09赵:总人口2670万,占全国2%。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国赵氏家谱网 赵氏福泉堂 赵氏网 赵氏文化博览 安溪太湖赵氏家谱网
10周:总人口2520万,占全国19%。湖南为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四川。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 中华周氏网 中华周氏湖北联谊会 周氏藤县网站
11徐:总人口1930万,占全国14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浙江。
浙江徐氏网 徐氏宗亲网 皖西南徐氏宗亲网 深圳徐氏网
12孙:总人口1830万,占全国138%。山东为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
世界孙氏联谊会 中华孙氏 中华牛山孙氏网 河南孙氏文化研究
13马:总人口1720万,占全国129%。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甘肃、山东。
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 马氏家族网 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
14朱:总人口1700万,占全国128%。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安徽、河南。
朱氏家族网 朱氏宗亲网 观音堂朱氏家谱网 太湖朱氏网 无为朱氏宗亲网
15胡:总人口1550万,占全国116%。湖北为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湖南、四川。
中华胡氏联谊会 胡氏宗亲网 世界胡氏宗亲 安徽胡氏宗亲网 建潮胡氏网
16林:总人口1510万,占全国113%。广东为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台湾。
林氏宗亲网 世界林氏宗亲网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总会 沅澧林氏宗亲网
新会林氏宗亲网 中国林氏宗亲网 林氏论坛
17郭:总人口1500万,占全国113%。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北、山东。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氏宗亲总会 郭氏网 冀鲁郭氏网 淮海郭氏网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 百奇郭氏回族宗亲网 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 郭氏秉诚宗谱网
18何:总人口1400万,占全国106%。四川为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西、浙江。
世界何氏网 中华何氏网 江苏何氏网 湖北何氏网 河南何氏网
19高:总人口1330万,占全国1%。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浙江。
天下高氏 高氏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华夏高氏网 厦门高氏网
20罗:总人口1260万,占全国095%。四川为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东、湖南。
罗氏通谱网 中华罗氏网 中华罗氏联谊网 罗氏家园 罗氏宗亲网
21郑:总人口1240万,占全国093%。广东为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浙江。
世郑之窗 荥阳郑氏nbsp; 世界郑氏网 山西郑氏网 福建云霄郑氏网
22梁:总人口1130万,占全国085%。广东为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梁氏网 阳江梁氏宗亲网 中华林氏文化研究 南洋梁氏公会
23谢:总人口1010万,占全国07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中华谢氏网 岭南谢氏网 谢氏宗亲网 川渝谢氏网 化州谢氏网
24宋:总人口932万,占全国07%。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宋氏家族网 宝庆宋氏网 宋氏寻根网 中国琅琊(临沂)宋氏文化网
25唐:总人口917万,占全国069%。四川为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广西。
唐氏宗族 中华唐氏网 唐氏家园/span> 漳州唐氏宗亲网
26许:总人口881万,占全国066%。广东为许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安徽。
许氏宗亲网 庐江戴桥许氏宗亲网 许氏宗亲会 中华许氏网 世界许氏宗亲总会
27邓:总人口821万,占全国062%。广东为邓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香港邓氏宗亲会 宣汉县邓氏宗亲网 邓氏宗亲网 中华邓氏家族网 华夏邓氏宗亲网
28冯:总人口818万,占全国062%。广东为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香港冯氏宗亲会 中国冯氏宗亲网 中华冯氏网 冯氏论坛
29韩:总人口815万,占全国061%。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应城韩氏宗亲网 安阳韩氏宗亲网 华夏韩氏 世界韩氏宗亲联合总会
30曹:总人口791万,占全国06%。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山东。
江阴曹氏网 曹氏家谱文化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31曾:总人口772万,占全国058%。湖南为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四川。
曾氏宗亲网 曾氏网 广西曾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论坛
32彭:总人口766万,占全国058%。湖南为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北。
陕西彭祖文化网 大别山彭氏宗亲会 彭祖文化网 世界彭氏 彭氏文化网
33萧:总人口739万,占全国056%。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萧氏宗亲网 萧氏档案馆 漳州萧氏网 德化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苏盐城萧氏宗亲会
34蔡:总人口701万,占全国053%。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台湾、福建。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 蔡氏宗亲网 蔡氏宗祠 桃园蔡氏宗亲网
35潘:总人口687万,占全国052%。安徽为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广西。
潘氏宗亲网 潘氏族谱网 中华潘氏宗亲网 潘氏宗亲网 粤西潘氏宗亲网
36田:总人口685万,占全国052%。河南为田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田氏家谱网 华夏田氏网 华夏田氏论坛
37董:总人口677万,占全国051%。山东为董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董氏宗亲网 陇西董氏网 南雄珠玑巷后裔董氏网
38袁:总人口667万,占全国05%。四川为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宁波西袁氏联谊会 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网 袁氏研究网
39于:总人口642万,占全国048%。山东为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于氏宗亲网 于氏天空网
40余:总人口633万,占全国048%。湖北为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余氏网 余氏家族 余氏门户 余氏宗亲 余氏普庵网 中华铁改余氏网
41叶: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广东为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福建。
叶氏宗亲网
42蒋: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四川为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江苏。
蒋氏文化网 中华蒋氏宗亲网 一梅堂蒋氏网 中华武岭蒋氏宗谱网
43杜:总人口619万,占全国047%。河南为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杜氏宗亲会 杜氏族谱
44苏:总人口606万,占全国046%。广东为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永春苏氏宗亲会 苏氏宗亲网 广西苏氏宗亲会
45魏:总人口603万,占全国045%。河南为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世界魏氏宗亲网 中华魏氏网 河南魏氏宗亲网 兰州魏氏网
46程:总人口601万,占全国045%。安徽为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湖北。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 山东程氏宗亲网 新安程氏文化网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联谊会专题网 江西程氏联谊会
47吕:总人口596万,占全国045%。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吕氏家谱网 新加坡吕氏公会
48丁:总人口576万,占全国043%。江苏为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安徽。
大连丁氏宗亲网 中华丁氏
49沈:总人口550万,占全国041%。江苏为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上海。
沈氏宗亲网 沈氏家谱网 师桥沈氏宗亲
50任:总人口547万,占全国041%。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全球任氏宗亲网 中原任氏宗亲网 炎黄任氏 宜兴市筱里任氏宗亲网
51姚:总人口538万,占全国04%。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广东。
姚氏宗亲网 姚氏宗亲家园
52卢: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广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卢氏网
53傅: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河南为傅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傅氏宗亲网 江西傅氏宗亲网 安徽傅氏网 中华傅圣网 醴陵傅氏宗亲联谊会
54钟:总人口533万,占全国04%。广东为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四川。
钟氏宗亲网 安徽钟氏宗亲会
55姜:总人口523万,占全国039%。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姜氏族谱网 中国姜氏宗亲会
56崔:总人口509万,占全国038%。山东为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崔氏家园网 中华崔氏网
57谭:总人口499万,占全国038%。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重庆。
台山谭氏宗亲网
58廖:总人口487万,占全国037%。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广西。
世界廖氏宗亲网 巴蜀廖氏宗亲网 廖氏宗亲论坛 珠岩廖氏宗亲网
59范:总人口485万,占全国036%。河南为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范氏宗亲网 范氏家谱网 范氏宗亲
60汪:总人口483万,占全国036%。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江西。
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氏宗亲网
61陆:总人口480万,占全国036%。广西为陆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上海。
陆氏联盟 陆氏家园
62金:总人口467万,占全国035%。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吉林。
中华金氏宗亲联谊会 炎黄金氏文化网 金氏网 中国金氏宗亲网 少昊金氏宗亲网
63石:总人口455万,占全国034%。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贵州。
天下石氏论坛 天下石姓网
64戴:总人口449万,占全国034%。江苏为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中华戴氏论坛 老戴家 广西戴氏宗亲网
65贾:总人口439万,占全国033%。河南为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贾氏宗源吧
66韦:总人口430万,占全国032%。广西为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广东。
韦氏宗亲网
67夏:总人口426万,占全国03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湖北。
潜川夏氏宗亲网
68邱:总人口423万,占全国032%。广东为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中华邱氏网 仙游邱氏宗亲网
69方:总人口413万,占全国031%。安徽为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湖北。
华夏方氏网 方氏网 中华方氏文化网
70侯:总人口401万,占全国03%。河南为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中华侯氏联谊网 侯氏在线网 侯氏宗谱网
71邹:总人口394万,占全国0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邹氏宗亲网论坛
72熊:总人口384万,占全国029%。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熊氏宗亲网 熊氏宗族网
73孟:总人口383万,占全国029%。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中华孟氏宗亲网 徐州孟氏宗亲网 中华吉林孟氏宗亲会
74秦:总人口379万,占全国029%。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江苏。
秦氏联谊会
75白:总人口374万,占全国028%。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陕西。
中华白氏网 世界白氏宗亲网 新加坡白氏公会
76江:总人口369万,占全国028%。广东为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江西。
广东江氏网 江氏古国网 江氏源流网
77阎:总人口360万,占全国027%。河南为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中文百科在线
78薜:总人口347万,占全国026%。江苏为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山东。
薛氏家族网
79尹:总人口346万,占全国026%。湖南为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全球尹氏网
80段:总人口320万,占全国024%。河南为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云南、湖南。
古藤段氏网 段氏宗亲网
81雷:总人口319万,占全国024%。四川为雷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全球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 华夏龙氏网
82黎:总人口288万,占全国022%。广东为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湖南。
黎氏联谊网 黎氏大家族
83史:总人口285万,占全国021%。河南为史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史氏春秋
84龙:总人口281万,占全国021%。湖南为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四川。
龙氏腾飞网 涟源龙氏人文网 龙氏家园网 华夏龙氏网
85陶: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云南。
中国皖西北陶氏家亲会 中华陶氏网 陶氏会馆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
86贺: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陕西、河南。
中华贺氏网 贺氏家族
87顾:总人口272万,占全国021%。江苏为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上海、浙江。
中华顾氏网
88毛: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毛氏宗谱网 元庄毛氏家谱
89郝: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河北为郝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西、河南。
中华郝氏论坛
90龚: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龚氏宗亲网 中华龚氏联谊总会 龚氏网 龚氏商业网
91邵:总人口262万,占全国02%。山东为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浙江。
邵氏春秋 邵氏宗亲网 中华邵氏联谊会
92万:总人口254万,占全国019%。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万氏宗亲论坛 孝感万氏宗亲
93钱:总人口249万,占全国019%。江苏为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安徽。
长乐钱氏宗谱网 钱氏家族网
94严:总人口246万,占全国019%。江苏为严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漳州严氏宗亲网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
95赖: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东为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赖氏宗亲网 赖氏大家园 世界赖氏网
96覃: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谭覃氏宗亲会 覃氏宗族网 中华覃氏网
97洪: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福建、广东。
洪氏宗亲网 洪氏网上家谱
98武:总人口239万,占全国018%。山西为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河南。
武氏宗亲网
99莫:总人口233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湖南。
莫氏宗亲网 全球莫氏宗亲网 莫氏庄园陈列馆
100孔:总人口231万,占全国017%。山东为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孔氏宗亲网 孔氏南宗家庙
赵(zhào) 钱(qián) 孙(sūn) 李(lǐ)
周(zhōu) 吴(wú) 郑(zhèng) 王(wáng)
冯(féng) 陈(chén) 褚(chǔ) 卫(wèi)
蒋(jiǎng) 沈(shěn) 韩(hán) 杨(yáng)
朱(zhū) 秦(qín) 尤(yóu) 许(xǔ)
何(hé) 吕(lǚ) 施(shī) 张(zhāng)
孔(kǒng) 曹(cáo) 严(yán) 华(huà)
金(jīn) 魏(wèi) 陶(táo) 姜(jiāng)
戚(qī) 谢(xiè) 邹(zōu) 喻(yù)
柏(bǎi) 水(shuǐ) 窦(dòu) 章(zhāng)
云(yún) 苏(sū) 潘(pān) 葛(gě)
奚(xī) 范(fàn) 彭(péng) 郎(láng)
鲁(lǔ) 韦(wéi) 昌(chāng) 马(mǎ)
苗(miáo) 凤(fèng) 花(huā) 方(fāng)
俞(yú) 任(rèn) 袁(yuán) 柳(liǔ)
酆(fēng) 鲍(bào) 史(shǐ) 唐(táng)
费(fèi) 廉(lián) 岑(cén) 薛(xuē)
雷(léi) 贺(hè) 倪(ní) 汤(tāng)
滕(téng) 殷(yīn) 罗(luó) 毕(bì)
郝(hǎo) 邬(wū) 安(ān) 常(cháng)
乐(yuè) 于(yú) 时(shí) 傅(fù)
皮(pí) 卞(biàn) 齐(qí) 康(kāng)
伍(wǔ) 余(yú) 元(yuán) 卜(bǔ)
顾(gù) 孟(mèng) 平(píng) 黄(huáng)
和(hé) 穆(mù) 萧(xiāo) 尹(yǐn)
姚(yáo) 邵(shào) 湛(zhàn) 汪(wāng)
祁(qí) 毛(máo) 禹(yǔ) 狄(dí)
米(mǐ) 贝(bèi) 明(míng) 臧(zāng)
计(jì) 伏(fú) 成(chéng) 戴(dài)
谈(tán) 宋(sòng) 茅(máo) 庞(páng)
熊(xióng) 纪(jì) 舒(shū) 屈(qū)
项(xiàng) 祝(zhù) 董(dǒng) 梁(liáng)
杜(dù) 阮(ruǎn) 蓝(lán) 闵(mǐn)
席(xí) 季(jì) 麻(má) 强(qiáng)
贾(jiǎ) 路(lù) 娄(lóu) 危(wēi)
江(jiāng) 童(tóng) 颜(yán) 郭(guō)
梅(méi) 盛(shèng) 林(lín) 刁(diāo)
钟(zhōng) 徐(xú) 邱(qiū) 骆(luò)
高(gāo) 夏(xià) 蔡(cài) 田(tián)
樊(fán) 胡(hú) 凌(líng) 霍(huò)
虞(yú) 万(wàn) 支(zhī) 柯(kē)
昝(zǎn) 管(guǎn) 卢(lú) 莫(mò)
经(jīng) 房(fáng) 裘(qiú) 缪(miào)
干(gān) 解(xiè) 应(yīng) 宗(zōng)
丁(dīng) 宣(xuān) 贲(bēn) 邓(dèng)
郁(yù) 单(shàn) 杭(háng) 洪(hóng)
包(bāo) 诸(zhū) 左(zuǒ) 石(shí)
崔(cuī) 吉(jí) 钮(niǔ) 龚(gōng)
程(chéng) 嵇(jī) 邢(xíng) 滑(huá)
裴(péi) 陆(lù) 荣(róng) 翁(wēng)
荀(xún) 羊(yáng) 於(yū) 惠(huì)
甄(zhēn) 曲(qū) 家(jiā) 封(fēng)
芮(ruì) 羿(yì) 储(chǔ) 靳(jìn)
汲(jí) 邴(bǐng) 糜(mí) 松(sōng)
井(jǐng) 段(duàn) 富(fù) 巫(wū)
乌(wū) 焦(jiāo) 巴(bā) 弓(gōng)
牧(mù) 隗(kuí) 山(shān) 谷(gǔ)
车(chē) 侯(hóu) 宓(mì) 蓬(péng)
全(quán) 郗(xī) 班(bān) 仰(yǎng)
秋(qiū) 仲(zhòng) 伊(yī) 宫(gōng)
宁(nìng) 仇(qiú) 栾(luán) 暴(bào)
甘(gān) 钭(tǒu) 厉(lì) 戎(róng)
祖(zǔ) 武(wǔ) 符(fú) 刘(liú)
景(jǐng) 詹(zhān) 束(shù) 龙(lóng)
叶(yè) 幸(xìng) 司(sī) 韶(sháo)
郜(gào) 黎(lí) 蓟(jì) 薄(bó)
印(yìn) 宿(sù) 白(bái) 怀(huái)
蒲(pú) 邰(tái) 从(cóng) 鄂(è)
索(suǒ) 咸(xián) 籍(jí) 赖(lài)
卓(zhuó) 蔺(lìn) 屠(tú) 蒙(méng)
池(chí) 乔(qiáo) 阴(yīn) 郁(yù)
胥(xū) 能(nài) 苍(cāng) 双(shuāng)
闻(wén) 莘(shēn) 党(dǎng) 翟(zhái)
谭(tán) 贡(gòng) 劳(láo) 逄(páng)
姬(jī) 申(shēn) 扶(fú) 堵(dǔ)
冉(rǎn) 宰(zǎi) 郦(lì) 雍(yōng)
郤(xì)) 璩(qú) 桑(sāng 桂(guì)
濮(pú) 牛(niú) 寿(shòu) 通(tōng)
边(biān) 扈(hù) 燕(yān) 冀(jì)
郏(jiá) 浦(pǔ) 尚(shàng) 农(nóng)
温(wēn) 别(bié) 庄(zhuāng) 晏(yàn)
柴(chái) 瞿(qú) 阎(yán) 充(chōng)
慕(mù) 连(lián) 茹(rú) 习(xí)
宦(huàn) 艾(ài) 鱼(yú) 容(róng)
向(xiàng) 古(gǔ) 易(yì) 慎(shèn)
戈(gē) 廖(liào) 庾(yǔ) 终(zhōng)
暨(jì) 居(jū) 衡(héng) 步(bù)
都(dū) 耿(gěng) 满(mǎn) 弘(hóng)
匡(kuāng) 国(guó) 文(wén) 寇(kòu)
广(guǎng) 禄(lù) 阙(quē) 东(dōng)
欧(ōu) 殳(shū) 沃(wò) 利(lì)
蔚(wèi) 越(yuè) 夔(kuí) 隆(lóng)
师(shī) 巩(gǒng) 厍(shè) 聂(niè)
晁(cháo) 勾(gōu) 敖(áo) 融(róng)
冷(lěng) 訾(zǐ) 辛(xīn) 阚(kàn)
那(nā) 简(jiǎn) 饶(ráo) 空(kōng)
曾(zēng) 母(mǔ) 沙(shā) 乜(niè)
养(yǎng) 鞠(jū) 须(xū) 丰(fēng)
巢(cháo) 关(guān) 蒯(kuǎi) 相(xiàng)
查(zhā) 后(hòu) 荆(jīng) 红(hóng)
游(yóu) 竺(zhú) 权(quán) 逯(lù)
盖(gài) 益(yì) 桓(huán) 公(gōng)
万俟(mò qí) 司马(sī mǎ)
上官(shàng guān) 欧阳(ōu yáng)
夏侯(xià hóu) 诸葛(zhū gě)
闻人(wén rén) 东方(dōng fāng)
赫连(hè lián) 皇甫(huáng pǔ)
尉迟(yù chí) 公羊(gōng yáng)
澹台(tán tái) 公冶(gōng yě)
宗政(zōng zhèng) 濮阳(pú yáng)
淳于(chún yú) 单于(chán yú)
太叔(tài shū) 申屠(shēn tú)
公孙(gōng sūn) 仲孙(zhòng sūn)
轩辕(xuān yuán) 令狐(lìng hú )
钟离(zhōng lí) 宇文(yǔ wén)
长孙(zhǎng sūn) 慕容(mù róng)
鲜于(xiān yú) 闾丘(lǘ qiū)
司徒(sī tú) 司空(sī kōng)
亓官(qí guān) 司寇(sī kòu)
仉督(zhǎng dū) 子车(zǐ jū)
颛孙(zhuān sūn) 端木(duān mù)
巫马(wū mǎ) 公西(gōng xī)
漆雕(qī diāo) 乐正(yuè zhèng)
壤驷(rǎng sì) 公良(gōng liáng)
拓跋(tuò bá) 夹谷(jiá gǔ)
宰父(zǎi fǔ) 榖梁(gǔ liáng)
晋(jìn) 楚(chǔ) 闫(yán)
法(fǎ) 汝(rǔ) 鄢(yān) 涂(tú) 钦(qīn)
段干(duàn gān) 百里(bǎi lǐ)
东郭(dōng guō) 南门(nán mén)
呼延(hū yán) 归(guī)
海 (hǎi) 羊舌(yáng shé) 微(wēi) 生(shēng)
岳(yuè) 帅(shuài) 缑(gōu)
亢(kàng) 况(kuàng) 后(hòu)
有(yǒu) 琴(qín)
梁丘(liáng qiū) 左丘(zuǒ qiū)
东门(dōng mén) 西门(xī mén)
商(shāng) 牟(móu) 佘(shé)
佴(nài) 伯(bó) 赏(shǎng)
南宫(nán gōng)
墨(mò) 哈(hǎ) 谯(qiáo)
笪(dá) 年(nián) 爱(ài)
阳(yáng) 佟(tóng)
第五(dì wǔ) 言(yán) 福(fú)百(bǎi)家(jiā)姓(xìng)终(zhōng)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已知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这个版本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还附有人物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四句诗词。
扩展资料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参考资料
—百家姓
一、邓姓源流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史籍《路史》记载,传说崇伯鲧的妻子女志吃了薏苡仁之后怀孕生了禹,禹后来就被赐为姒姓,故夏之国姓为姒。禹之孙夏后仲康在位时,封其少子于邓(今河南邓州),为诸侯国,称邓君。邓君的后人以邓为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今河南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时期的邓伯温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它远早于殷邓。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2.血缘始祖:吾离和邓祁侯
邓姓的血缘祖先应该是邓国的君主吾离和邓祁侯。西周全盛时期,提及“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也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有周王派盂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铭载,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 。有说邓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赐姓曼,一传至辟方,二传至云都,三传至吾离,便以国名为姓。一般以最后一说为正确。 邓氏受姓的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邓侯吾离,史书上说,吾离为邓国君主,子孙以国为氏。《广韵》说:“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
但邓氏吾离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黄帝,或源自子姓,说法不一。
据《江苏无锡邓氏谱》中记载:邓氏系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封于戎,是为姜戎子,周时封侯于邓国,春秋时,吾离公朝于鲁,其后复归晋惠公,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但其子孙不屈服于晋国的管束,晋国准备把他们逮捕,时有范宣子从中调解,吾离子孙复归南阳,复有其国,此邓姓所由来。也有人说邓氏乐府,奏音属徵,这是邓姓源自姜姓的证据 。有说邓氏出于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阳邓氏谱》说:邓氏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他的儿子燮公把国名号改为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侯,他是邓国第一位君主。
二、邓姓源于邓林的异说
《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另有村名邓岗、邓营,这些村镇的命名,或许与古邓国有关,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另有一个与邓林有关的异说,据说邓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历史上至少有两个邓姓名人以“邓林”为自己的名字(即姓邓名林),一个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县,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号,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博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凡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这项任命,后来改授石城县(今江西省东南部)丞。有《虚斋文集》传世。另一个是明朝人,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原名彝,又名观善,字士斋,号退庵,洪武举人,授官贵县教谕,考满人京,预修《永乐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迁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顺从的意思)旨,谪居杭州,在那里去世。他善于写诗、古文和词,有《退庵集》、《湖山游咏录》传世。
(三)、邓姓源自邓析
据《元和姓氏纂》记载,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
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501年,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学”的倡始者。相传他“好为智巧”,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制成汲水用的橘槔,称便一时。又教人学习辩讼,懂得“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倡以“揭贴”之方式议政。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刻于竹简,名为《竹刑》,以补充郑国《刑书》之不足,由此遭执政者杀害。遗著《邓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邓氏发源的地望,据《春秋》所记,邓地有三:1.隐公十年,公会齐侯,盟于邓。此邓地在鲁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2.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此邓地在蔡国。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an)城县东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国,此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在颍川西南的邓城,秦汉时属南阳郡,隋改为邓州,今为河南省邓县。
(四)、外族改姓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 李姓改为邓姓: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中记载,其始祖从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后,从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孙散居宁国、宣城各地。《安化邓氏族谱序》也有相似的记载,“南唐后主李从镒,封邓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从镒子天和逃,改以父封为氏。”李从镒,或作从益,南唐国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国公,后改蒋国公。李煜嗣位,封邓王,留守南都。宋太祖开宝(968—975)初,出镇宣州。宋讨南唐时,遵后主之命奉金帛入贡,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传谕令李煜归附,李煜没有答应。开宝末(975年)南唐亡。李从镒之子李天和(衡),为逃避宋太祖的斩杀,隐姓埋名,改以父亲封号为姓,是为邓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来。在宋之后的邓姓族人中,有一部分当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2 熊姓改邓姓。
荆门《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友义,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县人,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娶邓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3两晋时有羌人姓邓。
4清朝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
5瑶族勒当氏改汉字单姓为邓。
6满族、壮族、蒙古族、哈尼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各支始祖:
潞城邓氏始祖——邓伯龄:元天历间官常州府教谕,因巩室潞城而居。为潞城邓氏始祖。
南湘邓氏始祖——邓扶念:原籍江西万年县,元季官广东平远知县,转迁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遂居邑内城隍祠前。为南湘邓氏始祖。
徐汇邓氏始祖——邓友义(熊友义):原姓熊,籍孝感县,明季自孝感避兵荆门象山,娶于邓,生子,因蒙外氏姓。为徐汇邓氏始祖。
渝北邓氏始迁祖——邓登班,清雍正元年由祁阳城山头徙居渝北。摘自: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
桂阳州上溪邓氏始祖——邓少十六郎,南宋初由九岩迁居桂阳上溪。摘自:桂阳州上溪邓氏族谱。
云阳邓家桥邓氏始迁祖——邓桂,南宋末自赤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圩迁居云阳之东乡七里桥之南。摘自:云阳邓家桥邓氏重修族谱。
无锡邓氏始迁祖——邓尔瞻,南宋初扈驾南迁,赐宅于无锡之兴道,子孙因家焉。摘自:邓氏宗谱。
湘潭塔岭邓氏始祖——邓瑞祯,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宁、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于湘潭。摘自: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
湘潭严衡始迁祖——邓信,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衡。摘自:湘潭严衡邓氏五修族谱。
宁都宣城邓氏始祖:徒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徒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摘自: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
六甲邓氏一世祖——邓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摘自:六甲邓氏族谱。
剑沙三元邓氏始迁祖——邓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子孙邓遂定居于剑沙。摘自:剑沙三元邓氏家谱
湖南长沙始祖、始迁祖——邓世通,字亨远号艮山,原籍河南南阳府登州钳卢陂人,宋淳佑壬子科奉人宝佑丙辰科进士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时贾似道颛公缮疏劾之疏未上似道知之即嗾 谏交章论,公安置公于潭州后迁龙阳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也详墓。元配:刘氏,生于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十五日戊申午时卒于元延佑,元年甲寅正月十九日癸酉巳时寿八十本月二十六日庚辰申,时葬夫茔合冢同向。生子三:长子邓法兴,次子邓法家,幼子邓法震女一:适孙邑监察御史名以忠之母,法兴籍辰洲法家籍宝庆惟法震居龙邑辰洲宝庆二,支道远未及合谱今仅叙震公一支于后。 通祖长孙桂发支系:一派:震公长子,邓桂发,字满轮,号月浦,生于元初至,元十五年甲午正月十二日癸亥丑时,没于元未至元六年庚辰二月十二日丙申丑时,年四十七于本月十九日癸卯时卜,葬法官堆壬山丙向有图。元配:李氏,颖川总管李公之女,生于元大德元年丁酉三月十三酉时,没于明洪武九年丙辰四月初八日酉时,寿八十附葬夫右向同。生子二:长子:邓文,女儿文秀 迁桃源寻阳平群迁徙志。摘自:湖南长沙《邓氏七修族谱》23卷首上中下,邓闻冰 等主修 民国37年 十贤堂 27册
资阳邓氏大宗始祖——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邺光武见之甚欢曰生远来宁愿仕乎,曰原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因留宿间合左右号曰邓将军兴定计议及王郎起兵光武使公发奔命将数千人攻拔乐阳旋击铜马贼连大克获北州略定赤眉西人光武授公西讨之略拜前将军。建武元年击破斩参首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老同志击公会日暮战罢明日傅发诸将鼓而并进匡等皆弃军走遂定河东光武使使者持节拜公大司徒封替候食邑万户,时年二十有四,遂渡分阳河入夏阳,更始将来歙引众十万拒公,公复破走之而赤眉入长安所过残戝百姓闻公胜独克师行有纪,皆望风迎降。公所辄停车劳来父老童稚满其车下莫不感於是名震关西,帝数赐书美。二年春遣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更封公为梁,食四县。十三天下平定封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公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下即常欲远名。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法资用国不修产得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复司徒事从东巡守封岱显宗即位以先帝元攻为太傅进见东向范史。赞曰侯渊谟乃作司徒明启略肇定秦都成智隐静其如愚。生於平元始年辛酉月初日来於永平元年戊五月十六 戌时 荣年五十七,谥曰元侯,墓河南怀庆府济源县东溴水上明统志载汉高侯邓万墓在湖广湘乡县西一百里旧湖广通志谓在县西龙都新志仍附存非是。元配:刘氏,爵封夫人,封太夫人,生薨墓兆未。摘自:《邓氏七修族谱》18卷 卷上下首上下 邓芯香等修 民国26年 两季堂 24册
湖南安化一世祖——邓饱仁,忠旺公长子居江西。妣李氏,生没葬未详。邓饱义:忠旺公次子,名连字仲高,原居东西临江府新淦县桃花溪,由乡荐这湖南常德府武陵郡守解组兵隔备三弟饱礼公同上辰州,公到溆浦泽栎杨乡居焉,生没未详,葬溆浦三都溥源齐姓垣内水口鱼蛇相会。至今刘姓谱内有不可侵犯姑公邓饱义坟茔之语。妣舒氏,生没未详,葬溆浦河边天螺晒掩地乾山异向。生子四:处厚;处恭;处仁;处义;复妣刘氏,生没未详葬怀夫合冢。三妣李氏,生没未详,葬溆浦打严路在车头铁牛山上首酉山卯向。邓饱礼:忠旺公三子,落业沅陵漪溪,生没未详葬溆浦三都燕子山右凤形。妣姚氏,生没葬未详。 摘自:湖南安化《邓氏续修族谱》46卷首2, 邓星僭,邓世英等主修,光绪辛丑年,壹经堂,木活字本,48册
(三)、迁徙分布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一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邓姓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新野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邓姓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邓训、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讷,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隐居麻姑山,后受玄宗征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郁,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隐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楚国的后裔姓什么?
本文2023-10-13 06:46: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