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丹寨县非物质遗产名录
贵州省丹寨县非物质遗产名录有苗族古瓢舞、苗族贾理、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祭尤节、苗族翻鼓节等。
1、苗族古瓢舞
丹寨县的苗族“给哈舞”俗称“古瓢舞”,现仅存于丹寨县东南面的雅灰乡送陇村,源于纪念洪水滔天之后幸存的葫芦兄妹。“给哈舞”至今已延续七十二代传人。
2、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
3、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
苗族最早的乐器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乐器“笙”和“匏”。在长期战争和迁徙的过程中,芒筒芦笙一直是苗族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
4、苗年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5、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6、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
7、苗族蜡染技艺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黄平、凯里、榕江、安顺、织金等县市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古老的蜡染技艺代代传承。
8、皮纸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
9、苗族祭尤节
“祭尤节”是苗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苗语叫“农尤”。“农”意为祭或吃,“尤”为人名,族名,每年农历10月的第二个丑日聚会祭奠苗族古歌传颂的祖先蚩尤的场所开展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10、苗族翻鼓节
在黔东南州丹寨、雷山、麻江、凯里等县市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每年三月即农历二月初的时候,都盛行着这样一个节日——翻鼓。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赶秋节、踩鼓节、花山节、芦笙节等。
1、苗年
苗年一般在谷子收割入库后举行。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社区。苗年的日期因地而异,但都是在谷子收贮后举行,即分别为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的陈(龙)日或毛(兔)日或丑(牛)日。苗年后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积极准备年货,比如做汤圆,酿米酒,做豆腐,豆芽,一般杀猪或者买猪肉等。
2、赶秋节
苗族赶秋节在每年立秋,赶秋节赶秋原意为赶秋“千”,流行于湖南湘西、贵州花桃一带的苗族地区。它在每年秋天的开始举行,持续一天。每年从农历“立秋”开始,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庄和山野,载歌载舞,寻求伴侣。
3、踩鼓节
流传于贵州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养猪场日,年轻的苗族男女自动聚集在当地的音乐场踩鼓。这个鼓是实心楠木镂空,两头牛皮拉伸。届时,一位有威望的老人会把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起搬进鼓场,用力敲鼓。人们听到声音就会过来跳舞,年轻人会趁机择偶;老人们也穿上新衣服,围着楠木鼓唱古歌。
4、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跳花田”、“踩田”、“踩山”,流行于黔西北、川南、滇东南的苗族地区。因为苗族居住的地方不同,服饰也不同,所以苗族的花山节的日期不同,节日的名称也不同。有些在农历正月,有些在六月,有些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铁魁地区,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举行年场,2月14日至16日举行桃花场,7月16日至18日举行稻花场。
5、芦笙节
芦笙节流行于贵州凯里、麻江、丹寨三县交界的周西地区。节日因地而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二月或三月;个别地区选举将于7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来说,节日前会举行一个仪式。同时,每个家庭都在自己家里祭拜祖先。然后各村的姑娘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戴着银花银器,小伙子们带着他们的芦笙从四面八方来到芦笙会场。
贵州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苗族贾理等。
1、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传统的纺织工艺,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涂抹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然后进行染色,最后将蜡烛融化以去除蜡痕,从而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色彩。
2、皮纸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是苗族传统的手工艺,利用植物的树皮制作纸张,然后用来书写、绘画或制作各种工艺品。
3、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的新年庆祝活动,通常在农历的十月或十一月举行。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5、苗族芒筒芦笙
苗族芒筒芦笙是苗族传统的乐器,由芒筒和芦笙组成。
6、苗族贾理
2008年6月7日,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苗族贾理等。
1、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传统的纺织工艺,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涂抹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然后进行染色,最后将蜡烛融化以去除蜡痕,从而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色彩。
2、皮纸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是苗族传统的手工艺,利用植物的树皮制作纸张,然后用来书写、绘画或制作各种工艺品。
3、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的新年庆祝活动,通常在农历的十月或十一月举行。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5、苗族芒筒芦笙
苗族芒筒芦笙是苗族传统的乐器,由芒筒和芦笙组成。
6、苗族贾理
2008年6月7日,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年
-皮纸制作技艺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叫瓢笙。
芦笙是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苗族文化中芦笙叫瓢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关于芦笙的传说
相传芦笙是苗族的祖先告且和告当发明的,在远古时代,告且和告当在造完日月之后,又从天公那里偷出一些谷种播撒在地里,但让他们烦恼的是谷子的收成很差。为了排解忧愁,他们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吹了起来。
让人稀奇的是,他们吹出的音乐不但十分动听,而且地里的谷子也在乐声中肆意地生长,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从那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都会吹笙来庆祝。所以,芦笙被苗族人民看成是亲密的伙伴,男子个个能吹,女子个个能舞。
-芦笙
贵州丹寨非遗项目有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芒筒芦笙、苗族贾理、苗族古瓢舞等等。
1、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
2、苗族蜡染技艺
贵州省丹寨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3、皮纸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贵州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
4、苗族芒筒芦笙
芒筒芦笙,是芒筒加芦笙的合称,当地苗族叫“敢懂”,即芒筒芦笙之意。
5、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6、苗族古瓢舞
苗族古瓢舞也叫苗族瓜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2021年,苗族古瓢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丹寨县非物质遗产名录
本文2023-10-13 06:24: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