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第1张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家谱里的乾坤

春节回老家探亲,团圆饭桌上有人提出,最新的百家姓排名,“董”这个姓排到了第29位,相较从前,是下降了的。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数据,董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061%,全国来看,也有700多万人。我们这一支所在的浙江,算是董姓较为密集的省份之一,但虽说那些排名前50的姓氏一概而言称为“常见姓氏”,许多姓氏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怎么常见。

以我自己为例,念书至今已经超过15年,与我同班过的同学约摸有200人了,从没有哪怕是碰巧地遇上一个同姓的同学,二百分之一的百分比为05%,对比061%普遍比例,我属于运气比较差的。当然同校的人中是有过这个姓的,但基数毕竟大了。

我很小的时候大伯就给我讲有关家族的历史。大伯对于历史颇有研究,虽说纯粹属于业余爱好,但也做到了《余杭镇志》的编委,且是编纂领导小组的组员之一。地方志的编纂在我看来是一件相当繁琐的工程,幸而余杭是一个小镇,这部1992年出版的不过300余页,总算是一个“见得底”的工程。

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一些宗室的大概,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周围的环境毕竟不比农村,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已经丢失了,有心的才会在后来一点一点地拾起。后来在老爸的抽屉里找到一份手抄的董氏家谱,一页一页翻过去,排到自己这一辈,乃是第21世孙,而可考最早的第11世祖董公如英,生于1746年那是清代顺治年间。

中国人多有修缮家谱的习惯。我就读的宁波大学是船王包玉刚捐资兴建的,刚来宁波之初就听说过包玉刚在天一阁查阅包氏宗谱,而得知自己是宋代包拯后人的美谈。这几年来大伯整理董氏家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有次他提及我们的先祖,很有可能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因为根据史料,董仲舒曾经在江苏江都为官,而据故乡青坛老辈留下的传说,青坛董姓先祖始于十二世三兄弟,从江苏江都逃难而来,南下谋生。当然这只是一个臆断,汉清之间千年的间隔,如此一贯延续的可能,其实并不大。

更早的渊源,根据家谱所志,董姓源于甘肃陇东之地,为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裔。2002年之时,百家姓排名为全国第25位,061%也大致是当时的数据。我们这一支,是为董氏绍圣公宗族(正伍公支族),爷爷死后,大伯长兄为父,一家12人姓董,11男1女,用旧时的话说,可谓人丁兴旺。近年来每逢春节,大伯总会带着这边的一些家人到绍兴青坛一带探访亲友。爷爷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年轻时也是由于逃难离开青坛老家到了余杭,青坛那一支至今家风浓厚,全村数百户基本姓董,我去年春节到过那里一次,相当有归属感。

60年代的一场“四旧”运动使许多有关家族历史的典故付之一炬,相当可惜,如今修订起家谱来,想必也是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说前十世的祖先已不得而知,使得家谱上多少显得有些不完整。大伯有一句说法令我觉得很有道理,修缮这样一部家谱本身具备着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宗或有看到的,结合本宗的族谱,合计一番,或许能补充得更加完全。这需要有心人,一代又一代地去完善。

这便是家谱里蕴涵的乾坤,愿所有的董氏族人,为自己的姓氏感到骄傲。

漳县董姓家族的迁移和演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漳县董姓家族的迁移和演变

漳县董姓家族的迁移和演变董宏儒董显儒漳县董姓族人和现有诸姓族人大致都是域外迁入的。发掘证明,史前时期域内为原始人居住。史书记载,战国前为西戎之地。战国秦穆公37年(公元前623年)戎人由于归秦,遂逐步并入秦国,则有秦人迁入漳县境内,为最早向域内移民。以后因王朝兴衰换代,各民族迁入退出,诸姓族人频繁迁移,则有开发漳盐而迁入的营盐家族,民族融合产生的同化家族,为官迁入的官僚家族,随军而来的戌边家族,服务于各姓族人的技术家族,因政策驱动和自然迁入的农耕家族。董姓家族就是这最后一种迁入的类型。一个县域文明是域内主要大家族共同创造的。域内经济的繁荣,是主要家族经济体发展的总合,就像世界经济以500强大公司来表证一样。一个县域的发展史,实际是大家族经济体的发展史。家史、家谱的研究,对区域经济、文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董姓族人由于社会变迁频繁,族人经济文化落后,对迁移演变缺少记载,……

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