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怎么读 阮怎么读法
阮,汉语汉字,读音为ruǎn,既为姓氏,又是一种乐器名,还可意为闽南话和湖南常德话中的“我”,“我们”。乐器阮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之分。阮姓,源于偃(yǎn)姓,出自皋(ɡāo)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阮字组词:
阮妇:指丽质之女。
阮舍:喻指叔侄之居。
拨阮:指弹奏乐器。
摘阮:指弹奏琵琶。
阮蔡生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另在城内勺湖建有草堂别墅,世代科仕,崇尚治学,热心乡里教育。
阮葵生曾祖父阮晋当时与同乡著名学者阎若璩齐名,撰有《自吟亭诗稿》,两人一起被大吏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浚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同被派至地方担任大权在握的乡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县令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当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的门上写着的对联“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
阮葵生的父亲阮学浩(裴园)系清代雍正年间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提督湖南学政,典陕西、山西乡试,铨京都会试同考官,阶儒林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他一生治学严谨,博识多才,曾刊《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及《学约》,以训士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十九岁的阮学浩,陈情辞官,回乡奉母,在他著名的书屋“勺湖草堂”读书讲学,“十余载遂不出山,日取淮海士,奖掖而成之者数百余人”。阮氏房舍建于勺湖南岸,而草堂建于勺湖之中,后改为书院。雍乾年间,淮安文风兴盛,当时丽正书院(旧址即今淮师),和魁文书院(旧址即今淮中),经常延请裴园公讲授经学。阮学浩见府、县两学维修不善,便发起创立公益团体“洒扫会”,邀约两庠人士集资修葺,而他总是资助银两最多。此外,他还将家藏的书籍百余种,赠送绐丽正书院,供诸生攻读。
阮学浩生有二子,长子阮葵生(1727-1789),字宝诚,又字萍庐、乐君,号吾山,晚号安甫,累官刑部右侍郎,以其《茶余客话》著称于世;次子阮芝生,因叔父阮学浚无嗣,“出为学浚后”,乾隆进士官德清知县,由于为政清廉,诰授奉政大夫直隶永定河北岸同知。
父亲阮学浩在翰林院任著作官凡二十年,著述颇丰,有《娱萱亭稿》、《职思亭诗文集》传世,叔父阮学浚著有《蔃村诗文集》,弟弟阮芝生著有《咏素斋文集》、《听潮集》等。出生在这样极富吟诗弄文风气的家庭中,阮葵自幼受到熏陶,养成写诗的癖好,“二十年间两千篇,丛编蠹简恣涂窜”(《邱丈桐园为予订〈十载删余集〉赋长句寄怀》),自癸酉(1753年)结首部诗歌集《十载删余集》(上、下)起,后来陆续编订《吴舠集》、《彭城集》、《越角吴根集》(上、下)、《红蕉馆集》、《勺湖集》、《晚移集》、《七峰集》(一、二、三)、《西山集》、《瓶花书屋集》、《春淀集》、《春草轩集》(一、二、三)、《听鸿集》(一、二)、《得请集》、《属车集》、《拙庆斋集》(一、二、三、四)等诗集。《拙庆斋集》编订于1789年,即他去世的那一年,可见诗歌创作伴随他一生。
阮葵生无论在成名之前,还是为官以后,都热心乡里的教育事业,一直赞助父亲亲手创立的“洒扫会”。为了使集资能够发挥“一劳永逸”之效,他建议筹款存典生息,还倡导购置田产,交庄民屯粮起租,以备办学之资。故阮氏庄园——鹅钱庄(在今东门外和尚庄东南),素有“一千庄”之称。阮葵生也生有二子,长子阮钟琦,候补布政司理问,但终身未仕,一直在家秉承先祖遗志,监督“洒扫会”同人恪守《会约》,严禁从中贪污作弊。次子阮钟景,顺天府北榜举人,岁在而立就早逝了。
从晚清开始,阮氏家道中落,一蹶不振。虽然遗稿和藏书较广,但逐渐散佚。所幸阮葵生的六代孙阮再庵老人,现年七十有五,尚能记忆追溯先祖遗事,尤其是乾隆四十七年由阮葵生、阮芝生重修沟《山阳阮氏家谱》(勺湖草堂收藏刻版,分上、中、下三卷),竟失而复得,尚存淮安图书馆。这对研究雍乾时期的淮安文化历史、地方掌故以及阮氏家世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山阳阮氏家谱》得知,阮氏原籍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枣儿村,从武德公一代起,于元末定居淮安。山东潍坊尚有阮氏分支。另据《续纂山阳县志·名人墓》记载,阮学浩、阮葵生父子殁后,均葬于七里塘(今城东乡赵徐村西南)阮氏墓地。著名的文学家天台齐召南,曾为阮葵主撰有《墓志铭》,全文载入《山阳县志》。
已目前的排名来看,道是最底的从大到小依次是 经、书、明、士、道,我也是姓阮的,这些我也是小的时候听长辈说的 呵呵 你如果是道的话还要跟我叫叔叔呢!!!
阮,音为ruǎn,既为姓氏,又是一种乐器名,还可解为闽南话中的“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阮的组词及拼音,希望大家喜欢。
一、阮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琴阮、阮肇、阮琴、阮妇、阮途、擘阮、王阮、应阮、摘阮、嵇阮、二阮、大阮、阮屐、阮巷、阮囊、阮林、阮狂、阮宗、阮舍、阮何、阮咸、阮步、阮刘、阮宅、阮曲、陶阮、贤阮、小阮、筝阮、阮家、南阮、马阮、龙阮、刘阮、荆阮、拨阮、北阮、阮郎、阮生车、阮生涕、阮元瑜、阮家会、阮籍途、阮家集、阮郎迷、阮太守、阮生嗟、阮孚貂、阮家贫、阮家屐、阮生集、阮咸宅、阮生狂、阮生恸、大小阮、阮始平、阮氏酒、阮郎归、南阮北阮、阮生据案、阮貂换酒、阮孚戎旅、阮囊羞涩
二、阮的拼音、阮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阮的繁体字和阮的QQ繁体字
阮的拼音:ruǎn
阮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
阮繁体字和QQ繁体字:阮→繁体字为:阮→QQ繁体字为:朊
三、阮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
阮字的含义:(1)(名)一种弦乐器。
(2)(名)姓。
阮字的相关资料:代郡五阮关也。从元声。虞远切
四、阮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阮字开头、阮字在中间和阮字在结尾的组词)
1『阮』字在开头的词语
阮步,阮貂换酒,阮孚貂,阮孚戎旅,阮妇,阮何,阮屐,阮籍途,阮家,阮家会,阮家屐,阮家集,阮家贫,阮狂,阮郎,阮郎归,阮郎迷,阮林,阮刘,阮囊,阮囊羞涩,阮琴,阮曲,阮舍,阮生车,阮生集,阮生嗟,阮生据案,阮生狂,阮生涕,阮生恸,阮始平,阮氏酒,阮太守,阮途,阮咸,阮咸宅,阮巷,阮瑀,阮元瑜,阮宅,阮肇,阮宗
2『阮』字在中间的词语
3『阮』字在结尾的词语
北阮,拨阮,擘阮,大阮,大小阮,二阮,嵇阮,荆阮,刘阮,龙阮,马阮,南阮,南阮北阮,琴阮,陶阮,王阮,贤阮,小阮,应阮,摘阮,筝阮
软耳旁
扩展:
阮,音为ruǎn,既为姓氏,又是一种乐器名,还可解为闽南话和湖南常德话中的"我",“我们”。
阮字的笔顺
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阮
康熙字典
《唐韵》虞远切《集韵》《韵会》《正韵》五远切,𠀤音邧。《玉篇》山名。又《玉篇》关名。《前汉·成帝纪》流民欲入五阮关者,勿苛留。又国名。《诗·大雅》侵阮徂共。又姓。《广韵》出𨻰留。又《唐韵》《集韵》《韵会》𠀤愚袁切,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
阮的意思:既为姓氏,又是一种乐器名,还可解为闽南话和湖南常德话中的"我",“我们”。
阮的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横、横、撇、竖弯钩。
阮的笔画:
阮的笔画数:6画
阮的读音:ruǎn
阮的部首:阝
阮的五行:木
阮字的起名意思:指一种中国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阮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5285次,用于第一个字占:76%,男孩名字占52%,女孩名字占:48%。
阮字取名的寓意:阮字用着取名寓指温婉、美丽、柔情、可爱之义,寓意吉祥又有内涵。
阮字取名忌讳:
1、阮字五行属性为木,根据五行木克土的原理,阮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土的字取名;
2、阮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uǎn或同声调上声的字起名,这样读起拗口,没有节奏感;
3、阮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阮字,晚辈忌讳用阮字取名。
带阮字的诗句:
降为嵇阮徒,动与尊_并。
左张精奥,嵇阮高寡。
阮巷久芜沉,四弦有遗音。
刘阮今何处,绝来书。
开径说逢康,临觞方接阮。
只惭燕馆盛,宁觉阮途穷。
拼音:ruǎn
简体部首阝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6画。
繁体部首阜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五笔BFQN,仓颉NLMMU,郑码YBRD,四角71212。
结构左右,电码7086,区位4078,统一码962E。
基本字义:
1、〔阮咸〕一种弦乐器,柄长而直,略象月琴,四根民弦,现亦有三根弦的。传说因中国晋代人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简称“阮”。
2、〔大小阮〕中国晋代阮籍和他的侄儿阮咸并有盛名,同为“竹林七贤”,世称“大小阮”。后“小阮”用作侄的代称,如“贤阮”。
3、姓。
相关组词:
阮咸[ruǎn xián]
人名。
马阮[mǎ ruǎn]
指马士英和阮大铖二人。于明亡后,拥立福王,共领朝政,相互勾结,专权误国。
阮妇[ruǎn fù]
指丽质之女。
阮生集[ruǎn shēng jí]
三国魏阮籍与侄阮咸同预竹材七贤之游。后因以'阮生集'喻指叔侄与友好欢聚。
摘阮[zhāi ruǎn]
弹奏琵琶。
刘阮[liú ruǎn]
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
南阮[nán ruǎn]
晋阮籍与其侄阮咸同负盛名,共居道南,合称'南阮'。
王阮[wáng ruǎn]
南朝齐王俭与南朝梁阮孝绪的并称。俭撰《七志》,绪撰《七录》。
阮籍途[ruǎn jí tú]
意思是喻指令人悲哀的末路。
嵇阮[jī ruǎn]
三国魏嵇康与阮籍的并称。
阮怎么读 阮怎么读法
本文2023-10-13 06:19: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