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海世家陶氏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济海世家陶氏在哪里,第1张

潮汕地区。济海世家陶氏在潮汕地区。济海世家是各姓的郡望共用的姓氏,济海世家包括陶、江、葵、柯、丁、左、庾七个姓,起源于中国的潮汕地区,所以如今在潮汕的乡村宗祠建筑的大门上,仍然会悬挂有济海世家的牌匾。

陶婴:春秋时代,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陶渊明:田园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千古美谈

陶谦:东汉末年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璜:西晋交州刺史、冠军将军、宛陵侯。

陶浚:陶璜之弟,三国时期东吴镇南大将军、荆州牧。

陶侃: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

陶弘景: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

陶蛮朗:齐戎招将军,因平定侯景之乱有功.被齐主授封袁水、渑池两县敕授平赵将军。

陶守立:五代时南唐画家。

陶弼: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

陶裔:宋代画家。

陶复亨: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

陶宗仪: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

陶成:明代画家。

陶澍: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

陶窳:清代书画家。

陶峙岳: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陶勇: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铸:中共高级***,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国家副主席。

陶行知:近代教育家。

这与历史上的争议有关。可以搜到文章。

《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作者 杨忆鸿 2013520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新版四本谱中,可以发现新增了庐陵吉水系,而民国版谱原有的新昌谱系却在新谱中被删掉了,这套由全国杨氏编委会主编的新谱为何做这样的改动,改动正确吗。说来话长,这与千年来历史上的族谱争议有关。

盐城杨氏的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始祖杨邦乂是著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被俘不屈为金人所害于南京雨花台,他的家乡就是江西庐陵吉水的杨家庄。杨邦乂的生父是新昌谱的杨庆,为宋史所记载的著名孝子,割肉医治双亲而早卒,曾祖杨申知吉阳军才迁来吉水,所以他家并不是庐陵吉水本派。因生父早逝,杨邦乂为遗腹子,养父杨同进士出身,为庐陵吉水本派,始祖是著名江南杨氏之祖杨辂。杨邦乂与曾氏生五子杨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上了吉水庐陵谱,接在杨同之后,杨邦乂的侄孙诗人杨万里撰写的行状里有详细记载。

杨邦乂与另一房刘氏,生三子杨璿、杨瑾、杨再兴,为无锡鸿山杨氏之先祖。杨璿居住钱塘,每年去南京祭父扫墓,在无锡鸿山建居,作为中途休息之所,鸿山宗谱所载的杨璿墓志铭详细记录了这段家史。之后鸿山谱以杨邦乂为始祖,接在其生父新昌谱杨庆之后。近千年来,杨邦乂既在庐陵谱又在鸿山谱,两谱同属陕西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但互不提对方,留下了千年争议和误解。在这场争议中,庐陵谱以较大的影响力和杨万里的行状为证占据了优势,而鸿山谱虽有杨璿墓志铭为凭,但被种种误解而居下风。鸿山谱在清代续谱时,添加了“杨理早卒、五子失名”,将杨璿、杨瑾、杨再兴三人也凑成五人,这一主观性的做法弄巧成拙,使后人产生了更深的误解:古人有名有字多号,两房都是“五兄弟”因此被误认为只是同一房、名号多个而已,所以《盐城杨氏宗谱》的全国杨氏编委会与杨氏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维森及《杨氏命脉回溯》作者杨年建等,都把杨振文与杨璿当成是同一人,硬是把两人的不同资料勉强拼合一起,其实这俩异母兄弟的生卒年份都不同。除此外,一些史料说鸿山为杨振文后裔的另一原因是,杨振文真正的后裔分支一直未浮出水面。

另一误解是客观性的。杨再兴跟从岳飞奋勇抗金而战殁,宋史有记载。一是历史上有瑶人杨再兴同名相混,二是小说演义渲染夸张,失去了历史真实,杨再兴被写成了杨家将后代,千军难挡、气吞山河、敌闻丧胆,这神话般的英雄气概令陈列在吉水同一祠堂里的杨邦乂、杨再兴父子关系都不敢被“相认”了。所以,鸿山谱中杨再兴是杨邦乂之子的事实使人进一步增加了对鸿山谱的疑问。盐城新谱中,用庐陵吉水系取代新昌谱系、并把杨振文等同杨璿的做法,正是这些千年误解的结果。

鸿山家族的廿七世后人,祖籍江阴的化工博士杨斌峰,自二O一二年底开始,为努力了解鸿山家世之真相,查阅了大型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杨氏古谱、县志、四库全书中有关杨万里诚斋集、其师王庭珪的卢溪文集等大量古籍资料,及现代的杨氏书籍。《杨氏命脉回溯》一书中,作者杨年建首先破解了杨邦乂身世之谜,得出了杨邦乂生父杨庆、养父杨同的考证结论,杨斌峰从史料中亦证实了杨邦乂为新昌谱始祖杨于陵之后、杨再兴为杨邦乂之子。证实黄黼所撰杨璿墓志铭是正确的,杨振文并不是杨璿,其子杨相分支及杨邦乂另三子的分支也被一一找到。吉水房杨振文五兄弟与鸿山房杨璿三兄弟实为同父异母、一家二房,杨斌峰的考证结论破解了鸿山家族的又一道千年之谜。

杨同 嗣子

杨庆 三子 杨邦乂 1085—1129年,字晞稷,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及第,历任骛源

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溧阳知县、建康府通判等职。

南宋建炎三年(1129)抗金被俘,誓死不降,殉节而死,被誉为抗金

名臣,“庐陵四忠”之一,谥号:忠襄,葬雨花台。无锡鸿山谱尊

为第一世祖。

配傅氏,女一:嫁陈思范,居江西新淦县;

继曾氏,为庐陵谱吉水房,子五: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

娶刘氏,为新昌谱鸿山房,子三:璿,瑾,再兴。

没有。自古言官是不能处死的。

明朝陶姓学⼦中,学⽽优则仕者⼈数众多,且多能静俭养性修⾝,成为清正廉洁之⼠,扬名青史。现将其姓名列⽰于此,

明朝是科举的⿍盛时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贡⼠,贡⼠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排列名次。殿试录取分三甲:⼀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及第;⼆甲赐进⼠出⾝,三甲赐同进⼠出⾝。⼀、⼆、三甲统称进⼠。

陶仕宗:永乐⼗年(141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31名;

陶圭:永乐⼗六年(1418年)戊戌科殿试⾦榜三甲16名;

陶元素:正统元年(1436年)丙⾠科殿试⾦榜⼆甲第6名;

陶铨:正统⼗年(144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名;

陶复:景泰⼆年(1451年)⾟未科殿试⾦榜⼆甲第56名;

第 2 页

陶镕: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26名;

陶玺:天顺⼋年(1464年)甲申科殿试⾦榜三甲第58名;

陶永淳:成化⼆年(1466年)丙戌科殿试⾦榜三甲第251名;

陶琰:成化⼗七年(1481年)⾟丑科殿试⾦榜⼆甲第38名;

陶嵩:成化⼆⼗年(1484年)甲⾠科殿试⾦榜⼆甲第3名;

陶缵:成化⼆⼗三年(1487年)丁未科殿试⾦榜⼆甲第86名;

陶怿: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殿试⾦榜⼆甲第81名;

第 3 页

陶煦: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94名;

陶照: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202名;

陶廷威: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殿试⾦榜⼆甲第71名;

陶谐:弘治九年(1496年)丙⾠科殿试⾦榜三甲第165名;

陶骥:弘治⼗⼋年(150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64名;

陶⾦:弘治⼗⼋年(150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76名;

陶麟:正德六年(1511年)⾟未科殿试⾦榜三甲第93名;

第 4 页

陶俨: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48名;

陶滋: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33名;

陶廉:嘉靖⼋年(1529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55名;

陶谟:嘉靖⼗⼀年(153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122名;

陶钦夔:嘉靖⼗⼀年(153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142名;

第 5 页

陶⼤年:嘉靖⼆⼗年(1541年)⾟丑科殿试⾦榜⼆甲第83名;

陶⼤有:嘉靖⼆⼗三年(1544年)甲⾠科殿试⾦榜⼆甲第40名;陶钦皋:嘉靖⼆⼗三年(1544年)甲⾠科殿试⾦榜⼆甲第79名;陶承学:嘉靖⼆⼗六年(1547年)丁未科殿试⾦榜三甲第5名;

陶天忠:嘉靖⼆⼗九年(155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65名;陶应龙:嘉靖⼆⼗九年(155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88名;陶⼤临:嘉靖三⼗五年(1556年)丙⾠科殿试⾦榜⼀甲第2名;

陶幼学:嘉靖三⼗⼋年(1559年)⼰未科殿试⾦榜⼆甲第28名;陶⼤顺:嘉靖四⼗四年(1565年)⼄丑科殿试⾦榜⼆甲第69名;陶

第 6 页

允淳:嘉靖四⼗四年(156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07名;陶允宜:万历⼆年(1574年)甲戌科殿试⾦榜⼆甲第44名;

陶明礼:万历⼗四年(1586年)丙戌科殿试⾦榜三甲第92名;

陶望龄:万历⼗七年(1589年)⼰丑科殿试⾦榜⼀甲第3名;

陶嘉璋:万历⼗七年(1589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07名;陶登:万历⼆⼗年(159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230名;

陶⼈群:万历三⼗⼆年(1604年)甲⾠科殿试⾦榜三甲第243名;陶朗先:万历三⼗五年(1607年)丁未科殿试⾦榜⼆甲第29名;陶珽:万历三⼗⼋年(1610年)庚戌科殿试⾦榜⼆甲第48名;陶镕:万历三⼗⼋年(1610

第 7 页

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54名;陶崇道:万历三⼗⼋年(161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23名;陶尔德:万历四⼗⼀年(1613年)癸丑科殿试⾦榜三甲第58名;陶起虞:天启五年(162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62名;

陶廷烨: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51名;

陶嘉祉: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18名;

陶元祐:崇祯⼗六年(1643年)癸未科殿试⾦榜三甲第57名;

陶履卓:崇祯⼗六年(1643年)癸未科殿试⾦榜三甲第134名;陶作楫:顺治⼗六年(1659年)⼰亥科殿试⾦榜三甲第112名;陶

第 8 页

虞飏: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50名;

陶式⽟:康熙⼗五年(1676年)丙⾠科殿试⾦榜三甲第117名;陶⼠铣:康熙⼆⼗七年(1688年)戊⾠科殿试⾦榜三甲第31名;陶⾃悦:康熙⼆⼗七年(1688年)戊⾠科殿试⾦榜三甲第57名;

第 9 页

陶尔穟:康熙三⼗年(1691年)⾟未科殿试⾦榜⼆甲第14名;

陶彝:康熙三⼗九年(1700年)庚⾠科殿试⾦榜⼆甲第46名;

陶元运:康熙四⼗五年(1706年)丙戌科殿试⾦榜⼆甲第49名;陶国奇:康熙四⼗五年(1706年)丙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88名;陶成:康熙四⼗⼋年(1709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35名;陶贞⼀:康熙五⼗⼀年(1712年)壬⾠科殿试⾦榜⼆甲第4名;

陶必达:康熙五⼗⼀年(171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27名;陶德焘:康熙六⼗年(1721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64试⾦榜三甲第20名;

陶思深:乾隆⼗年(1

陶其愫:乾年)⾟丑科殿试⾦榜⼆甲第31名;陶鉴:乾殿试⾦榜三殿试⾦榜⼆甲第6名;

陶运和:嘉庆⼗三年(1808年)戊⾠科殿试⾦榜

陶⽂植:嘉庆⼗四年(1809年)⼰巳恩科殿试⾦榜三甲第26名;陶廷皋:嘉庆⼗四年(1809年)⼰巳恩科殿试⾦榜三甲第44名;陶镕:嘉庆⼗六年(1811年)⾟未科殿试⾦榜⼆甲第66名;

陶克让:嘉庆⼗六年(1811年)⾟未科殿试⾦榜三甲第27名;

陶廷杰:嘉庆⼗九年(1814年)甲戌科殿试⾦榜⼆甲第25名;

陶惟辉:嘉庆⼆⼗⼆年(1817年)丁丑科殿

第 14 页

试⾦榜⼆甲第35名;陶际清:嘉庆⼆⼗四年(1819年)⼰卯恩科殿试⾦榜⼆甲第81名;陶⾦烇:嘉庆⼆⼗五年(1820年)庚⾠科殿试⾦榜三甲第95名;陶青芝:道光⼆年(1822年)壬午恩科殿试⾦榜⼆甲第73名;

陶沅:道光⼆年(1822年)壬午恩科殿试⾦榜三甲第68名;

陶福恒: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殿试⾦榜⼆甲第7名;

陶沄:道光九年(1829年)⼰丑科殿试⾦榜⼆甲第15名;

陶⽂潞:道光九年(1829年)⼰丑科殿试⾦榜⼆甲第36名;

陶春元:道光⼗三年(1833年)癸巳科殿试⾦榜三甲第6名;

第 15 页

陶庆增:道光⼗五年(1835年)⼄未科殿试⾦榜⼆甲第3名;

陶恩培:道光⼗五年(1835年)⼄未科殿试⾦榜⼆甲第11名;

陶汶:道光⼗五年(1835年)⼄未科殿试⾦榜⼆甲第48名;

陶銞:道光⼆⼗七年(1847年)丁未科殿试⾦榜三甲第69名;

陶松⼭: 道光⼆⼗七年(1847年)丁未科武殿试⾦榜三甲第29名;陶绍绪:道光三⼗年(1850年)庚戌科殿试⾦榜⼆甲第50名;

陶云升:咸丰⼆年(1852年)壬⼦恩科殿试⾦榜三甲第17名;

陶宝森:咸丰六年(1856年)丙⾠科殿试⾦

第 16 页

榜三甲第28名;

陶模:同治七年(1868年)戊⾠科殿试⾦榜⼆甲第47名;

陶福同:光绪⼆年(1876年)丙⼦恩科殿试⾦榜⼆甲第6名;

陶⽅琦:光绪⼆年(1876年)丙⼦恩科殿试⾦榜⼆甲第69名;

陶锐:光绪⼆年(1876年)丙⼦恩科殿试⾦榜⼆甲第128名;

陶清安:光绪⼆年(1876年)丙⼦恩科殿试⾦榜⼆甲第138名;

陶缙绶:光绪⼆年(1876年)丙⼦恩科殿试⾦榜三甲第19名;

第 17 页

陶家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80名;

第 18 页

陶福祖: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试⾦榜⼆甲第66名;

陶守愚: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试⾦榜三甲第113名;

陶福履:光绪⼗⼋年(189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51名;

陶联琇:光绪⼆⼗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榜三甲第23名;

陶世凤:光绪⼆⼗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榜三甲第140名;

陶邵学:光绪⼆⼗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榜三甲第177名;

陶陈章:光绪⼆⼗年(1894年)甲午恩科武殿试⾦榜三甲第10名。

第 19 页

陶荣:光绪⼆⼗⼀年(1895年)⼄未科殿试⾦榜⼆甲第78名;

陶之藩:光绪⼆⼗四年(1898年)戊戌科武殿试⾦榜三甲第79名。

注:标注红⾊者为武科进⼠。明清以来,陶姓学⼦中,学⽽优则仕者⼈数众多,且多能静俭养性修⾝,成为清正廉洁之⼠,扬名青史。现将其姓名列⽰于此,以励后⽣。虽反复核对,亦恐有误漏,敬请指正。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种制度。从隋朝⼤业三年(607)开始实⾏,⼀直到清光绪三⼗⼀年(1905)为⽌,历经1300多年。明朝是科举的⿍盛时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贡⼠,贡⼠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排

第 20 页

列名次。殿试录取分三甲:⼀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及第;⼆甲赐进⼠出⾝,三甲赐同进⼠出⾝。⼀、⼆、三甲统称进⼠。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趋没落。明清以来,陶姓学⼦中,学⽽优则仕者⼈数众多,且多能静俭养性修⾝,成为清正廉洁之⼠,扬名青史。现将其姓名列⽰于此,以励后⽣。虽反复核对,亦恐有误漏,敬请指正。

陶仕宗:永乐⼗年(141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31名;

陶圭:永乐⼗六年(1418年)戊戌科殿试⾦榜三甲16名;

陶元素:正统元年(1436年)丙⾠科殿试⾦榜⼆甲第6名;

第 21 页

陶铨:正统⼗年(144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名;

陶复:景泰⼆年(1451年)⾟未科殿试⾦榜⼆甲第56名;

陶镕: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26名;

陶玺:天顺⼋年(1464年)甲申科殿试⾦榜三甲第58名;

陶永淳:成化⼆年(1466年)丙戌科殿试⾦榜三甲第251名;

陶琰:成化⼗七年(1481年)⾟丑科殿试⾦榜⼆甲第38名;

陶嵩:成化⼆⼗年(1484年)甲⾠科殿试⾦榜⼆甲第3名;

第 22 页

陶缵:成化⼆⼗三年(1487年)丁未科殿试⾦榜⼆甲第86名;

陶怿: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殿试⾦榜⼆甲第81名;

陶煦: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94名;

陶照: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202名;

陶廷威: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殿试⾦榜⼆甲第71名;

第 23 页

陶谐:弘治九年(1496年)丙⾠科殿试⾦榜三甲第165名;

陶骥:弘治⼗⼋年(150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64名;

陶⾦:弘治⼗⼋年(150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76名;

陶麟:正德六年(1511年)⾟未科殿试⾦榜三甲第93名;

陶俨: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48名;

陶滋: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33名;

陶廉:嘉靖⼋年(1529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55名;

第 24 页

陶谟:嘉靖⼗⼀年(153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122名;

陶钦夔:嘉靖⼗⼀年(153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142名;陶⼤年:嘉靖⼆⼗年(1541年)⾟丑科殿试⾦榜⼆甲第83名;

陶⼤有:嘉靖⼆⼗三年(1544年)甲⾠科殿试⾦榜⼆甲第40名;陶钦皋:嘉靖⼆⼗三年(1544年)甲⾠科殿试⾦榜⼆甲第79名;陶承学:嘉靖⼆⼗六年(1547年)丁未科殿试⾦榜三甲第5名;

陶天忠:嘉靖⼆⼗九年(155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65名;陶应龙:嘉靖⼆⼗九年(155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88名;陶⼤临:嘉靖三⼗五年(1556年)丙⾠科殿试⾦榜⼀甲第2名;

第 25 页

陶幼学:嘉靖三⼗⼋年(1559年)⼰未科殿试⾦榜⼆甲第28名;陶⼤顺:嘉靖四⼗四年(1565年)⼄丑科殿试⾦榜⼆甲第69名;陶允淳:嘉靖四⼗四年(156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07名;陶允宜:万历⼆年(1574年)甲戌科殿试⾦榜⼆甲第44名;

陶明礼:万历⼗四年(1586年)丙戌科殿试⾦榜三甲第92名;

陶望龄:万历⼗七年(1589年)⼰丑科殿试⾦榜⼀甲第3名;

陶嘉璋:万历⼗七年(1589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107名;陶登:万历⼆⼗年(1592年)壬⾠科殿试⾦榜三甲第230名;

陶⼈群:万历三⼗⼆年(1604年)甲⾠科殿试⾦榜三甲第243名;陶朗先:万历三⼗五年

第 26 页

(1607年)丁未科殿试⾦榜⼆甲第29名;陶珽:万历三⼗⼋年(1610年)庚戌科殿试⾦榜⼆甲第48名;陶镕:万历三⼗⼋年(161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54名;陶崇道:万历三⼗⼋年(1610年)庚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23名;陶尔德:万历四⼗⼀年(1613年)癸丑科殿试⾦榜三甲第58名;陶起虞:天启五年(1625年)⼄丑科殿试⾦榜三甲第62名;

第 27 页

陶廷烨: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51名;

陶嘉祉: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殿试⾦榜三甲第118名;

陶元祐:崇祯⼗六年(1643年)癸未科殿试⾦榜三甲第57名;

陶履卓:崇祯⼗六年(1643年)癸未科殿试⾦榜三甲第134名;

1,陈汉采,字汉采,派名道碧,号肖严先生,廪膳生,约生于1480年前后(即明成化后期),第12世孙,妣张氏。生子伯鏆(陈林始祖)、伯金(陈河始祖)、伯镒(中畈始祖)、伯锐(蕲春某村陈姓始祖)。他是陈中畈村陈姓人之始祖!

2,陈国宝,字国宝,派名伯鏆,号旋川,廪膳生,约生于1502年前后,(即明弘治后期),第13世孙,妣何氏。生子恪。他是陈林墩陈姓人之始祖!

3,陈克恭,字克恭,派名恪,号新村文字,约生于1525年前后,(即明嘉靖初期),第14世孙、妣陶氏。生子万梁。

4,陈大用,字大用,派名万梁,号前塘文学,约生于1548年前后,(即明嘉靖后期),第15世孙、妣胡氏。生子正言、善言(我的先祖)、嘉言。

5,陈乐徙,字乐徙,派名善言,号竹轩文学,约生于1573年前后,(即明万历初期),第16世孙。生子训、谟、诰、试、谅(我的先祖)。

6,陈益吾,字益吾,派名谅,号约菴处士,约生于1603年前后(即明万历后期),第17世孙,生子楚俊、楚杰(我的先祖)。

7,陈顺初,字顺初处士,派名楚杰,约生于1626年前后(即明天启年间),第18世孙,妣徐氏,生子王道、宏道(我的先祖)、宗道。

8,陈希任,字希任,派名宏道,约生于1648年前后(即清顺治初期),第19世孙,妣吏氏,生子士蔚、士华(我的先祖)、士万、士蕃、士市。

9,陈云占,字云占,派名士华,约生于1670年前后(即清康熙初期),第20世孙,妣吴氏,生子其朴(我的先祖)、其则。

10,陈朴臣,(1691—?),字朴臣,派名其朴,第21世孙,清康熙三十年辛未生(即公元一六九一年),殁不详,生子继亮(我的先祖)、继盈、继熙(1735—1790)。

11,陈采亮,(1725—?),字采亮,派名继亮,第22世孙,清雍正三年乙巳生(即公元一七二五年),殁不详,生子世寅(我的先祖)。

12,陈胜友,(1737—?),字胜友,派名世寅,第23世孙,清乾隆二年丁巳生(即公元一七三七年)殁葬三斗丘园内乾向,他是我高祖之高祖!妣张氏,生子文焰[(1757—1819)字尚烈]、文远(我的先祖)。

13,陈象高,(1763—1807),字象高,派名文远,第24世孙,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八月十七日亥时生(即公元一七六三年),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殁(即公元一八零七年),葬三斗丘下岸壬向,他是我高祖之曾祖!妣黄氏(1771—1819),清乾隆三十六年癸巳六月十九日辰时生(即公元一七七一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十六日辰时殁(即公元一八一九年),葬三斗丘,生子应晋(1802—1871)妣戴氏(1802—1875)、应斗(我的先祖)。

14,陈先文,(1807—1868),字先文,派名应斗,第25世孙,清嘉庆十二年生(即一八零七年),清同治七年九月十三日殁(即公元一八六八年),他是我高祖之祖父!妣梅氏(1807—1871),清嘉庆十二年生(即公元一八零七年),同治十年殁(即公元一八七一年),生子盛宫(我的先祖)、盛室即陈美焕(1848—1899)。

15,陈美轮,(1836—1898),男、派名盛宫、字美轮,第26世孙,生于一八三六年十一月初四日未时(清道光十六年),卒于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戌时(清光绪二十四年),享年六十二岁。葬染布墩父墓东同向有碑,他是我高祖之父!其妻是柯氏(1837—1899):生于一八三七年二月十三日亥时(清道光十七年),卒于一八九九年正月十一日巳时(清光绪二十五年)。葬西远布墩亥山巳向有碑,生子传中(高祖父),并七女。他兄弟两个,其弟是陈美焕。

16,陈和顺,(1862—1907),男、派名传中、字和顺,第27世孙,生于一八六二年八月十四日未时(清同治元年),卒于一九零七年八月初一日午时(清光绪三十三年),终年四十五岁。他是我的高祖父!其妻石氏(1862—1917):生于一八六二年九月三十日子时(清同治元年),卒于一九一七年三月初五日酉时,终年五十五岁。与其夫合葬次窝林帮祖墓侧戌向有碑,生子家鸣(曾祖父)、家琳(1889—1903)字保龙、家龙(1894—1940)字海龙即细曾祖父。其父只生他一个男丁,其姊妹共有七个。

17,陈海乔,(1886—1952),男、派名家鸣、又名“麟凤”,字来仪,号海乔,亦号孔殷,前清上痒生!第28世孙,生于一八八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子时(清光绪十二年),卒于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五日子时,享年六十六岁。他是我的曾祖父!其妻袁氏水英(1886—1961):生于一八八六年二月十七日戌时(清光绪十二年),卒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初六日未时,享年七十五岁。生子义荣陈淦生(1910—1948)即大祖父、义华(1913—早夭?)、义富陈汉生(1920—1960)即二祖父、义贵(1926—1940)、义春(陈春生)即祖父。曾生有14个子女,但只有三子三女幸存并成人,都有后代子孙。

18,陈春生,派名义春,生子国防(父亲)、国阳即叔父(1961—1994)、并一女陈国珍(姑姑)。

19,陈国防,生子陈昌英(陈志刚)、并一 女陈慧玲(妹妹)。

20,陈志刚,生子陈经纬(陈嘉幸)、陈经纶(陈嘉玺)。

注释:—以上人物均以我为尊称!

  一满族姓氏加“隹”字的由来:

  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常常让人弄不清。明珠是姓明名珠,还是明珠只是名字;弄不清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是名字还是姓纳兰名性德。若说索尼只是名字,而人们为何称他为索大人?好像索尼姓索名尼似的。其实,明珠、索尼都是名字,因为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

  满族人虽称名而不举姓。但他们都是有姓氏的。汉族人多以单音字称姓氏,满族人姓氏有很多是多音的。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3/10是见于《金史》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清代一些汉军进入满洲,成为八旗汉军,改入旗籍后,通常是在汉姓下加一个“隹”字,如姓陈的改为满洲陈隹氏,姓李的改为李隹氏。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人原来并非是满族,同样,八旗满洲也不全是满族人。八旗中除纯正的满族人外,还包括部分汉人、蒙古族人、回族人、朝鲜人等,满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几个民族形成的共同体,其姓氏除与《金史》相符的姓氏是纯女真人的后裔外,还有汉姓、蒙古族姓等。

  二满族陶氏的由来:

  满族陶氏一支原籍上海,明洪武年间,犯罪罚遣关外绥中县,明末已发展成一大家族。当明、清交战之际,陶家56人死于战乱之中,其余陶姓族人,被迫投充旗下,编入旗籍(汉军八旗)。解放后八十年代大多改为满族。 另一支亦迁自南方,明朝时充军到东北,世居伊苏(吉林敦化)长白山二道沟。康熙十三年(1674)归降满清,改为双字姓陶佳氏,驻京师、盛京、广宁及义州等地,编入满洲正白旗第三旗,世袭佐领。蒙古正黄旗陶佳氏,世居察哈尔。 再一支陀阔洛氏(托活洛氏、托和罗氏)原系长白山西错草沟人,康熙3年拨到广宁西山板石沟,又于康熙8年转到旧站屯西居住。陀阔洛氏、陶国浑氏、那图拉氏、绰络氏、托谟氏,分别于清末民初改汉字姓为“陶”。

济海世家陶氏在哪里

潮汕地区。济海世家陶氏在潮汕地区。济海世家是各姓的郡望共用的姓氏,济海世家包括陶、江、葵、柯、丁、左、庾七个姓,起源于中国的潮汕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