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姓氏的来源?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帝王国君之称号,属于以君王称号为氏。
昂,为自称,即男子称“我”,是古老的古代帝王、诸侯国君主自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改称“孤”、“寡”,秦始皇之后始称“朕”。称“昂”者,必为君王或贵胄,其后裔子孙有以其称号为姓氏者,称昂氏。
姎,亦为自称,即女子称“我”,是古老的古代帝后、诸侯国君妃自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改称“寡”,秦始皇之后始称“哀”。称“姎”者,必为君王后、妃,其后裔子孙有以其称号为姓氏者,称姎氏。
古代时期“姎”、“昂”、“昂”三字同义通假,后有避君讳改称昂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大夫昂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昂,周大夫昂叔之后。”这在史籍《姓氏词典》、《稀姓录》中皆有记载。
昂,为西周时期地邑名(今四川青城),昂叔被赐封于昂地,其后裔子孙以邑为姓氏,称昂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穆公之子公子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注:“宋公子昂之后。”在文献《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也记载:“昂,为春秋时宋穆公之子。此当系出子姓,乃以祖父名字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昂沁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漏江县,隶属群舸郡。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漏江地域改属建宁郡所辖。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设陇堤县隶属郎州。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南诏政权建立后,本境系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弥鹿部(阿庐部)地,为羁縻州,隶属黔州都督府。
宋宝祜五年(1257年),蒙古兵平云南,阿庐部归属蒙古政权,隶属蒙万府。
元十二年(1275年),置广西府,辖弥勒、师宗两个千户,隶云南行中书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西路改为广西府,以土官普德置府事。普得,又作普德,彝族姓昂氏,广西府第一代土知府。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者满作乱,杀死。职位由子昂觉继袭。时至广西府第五代土官知府昂贵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袭职。以不法事,于成化十七处(1481)年革职,置弥勒州为土照磨。
《广西府志》卷之三:建置(附官置)第九页记载“······明洪武十四年,颖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克云南该路为府,以土官普德领之,传至昂贵,肆力不法,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七官照磨赵通奏闻,下其议巡抚御史林符核实,逮贵下狱,革职。改土归流,领师宗、弥勒、维摩、三州十八寨所。
城子村中现存城子大寺即是昂土司府遗址上建立的,由于昂土司府的存在,使城子成为当时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民国年间,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将军幼时曾在城子村小学就读。
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邱北、路南(今石林)等县的武装斗争。
1949年2月6日,中共路西县委在永宁城子村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泸西县解放委员会,行使县人民政府职权。
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永宁城子村举办干部培训班,为军队和地方培训骨干90余人。
3月,中共路西县委、解放委员会进城接管工作。
明(míng)姓源出有: 源于谯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
在明由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者,后省文简称为明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明,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溪者,为虞国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溪,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百里视,字孟明,为秦国将军。百里视骁勇善战,取得过很多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击败过当时最强大的晋国军队,为秦国后来在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百里视,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另说为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是百里奚的儿子。是秦穆公赢任好执政时期秦军主要统帅。
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明氏、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斗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铁碗太后冯太后逝世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政体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就是他坚持执行的主体政策。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鲜卑斗眷氏族改为汉姓明氏。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明保,为西周初期重宰周公旦之子,为著名的西周宗室。在文物鼎器《令彝》上一百八十七个铭文中记载:周成王姬诵亲政时期(公元前1098~前1081年),姬明保在父亲周公旦去世后,袭承周公之职,职掌“三事四方”,即管理都城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所有政务。
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明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成周明氏(今河南洛阳)。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明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府,全称为明府君,就是对地方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太守的尊称。唐朝以后,多用“明府”称县令。
在明府的后裔子孙、门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职尊称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吏明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堂令,是南朝时期太常寺中设置的官位,主要职掌礼爵、宗庙、社稷的祭祀,下属有明堂丞,职位相当于后世隋、唐朝时期的太常寺郊社署令,在南朝宋、齐、梁、陈中,皆设有该官职。
在明堂令、明堂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明法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法掾,是在南北朝时期各国皆设置的一种官位,对刑律司法精通。到隋朝时期将其与律博士一起列归大理寺,职责是掌管议刑,并作为务法官的顾问,并列置有两员,官秩为从八品,相当于今天的副主任科员。
在明法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吏明纬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纬郎,是金国太租完颜·阿骨打模仿北宋王朝设置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司天鍳的具体事务,由精通天文历法之人承担,归属司天翰林管辖,官质在从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
在明纬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汉化称明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伊克明安氏,本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姓氏,世居准噶尔(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通古斯语为“Dzongario”。再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明朝时期即已多冠汉姓为明氏。
⑵蒙古族锡纳明安氏,源出蒙古察阿安塔塔儿部,通古斯语为“Ceynamin’an”,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库鲁默博尔(今俄罗斯库尔河上游),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明氏。
⑶蒙古族明安氏,是以官称为姓氏者,汉义“千户、千总”,通古斯语为“Min’an”,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inggan Hala。后多冠汉姓为明氏。 源于回部、回 族,是汉化改姓为氏。回 族中的明氏,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入云南后,随护的回 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氏,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氏。回 族中由此而产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动于回民反抗清朝统治最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氏回 族居多而产生的地名“明川”。
明氏回 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源于满族,是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在民国初多冠汉姓为明氏、耿氏等。 源于明朝,出自明朝灭亡后的汉族反满情节,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有许多明朝遗老旧臣、门阀豪绅、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称为姓氏,称明氏。但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残酷控制和镇压下,许多姓氏家族皆将“明”字拆开,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视听,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现了一些奇特的姓氏,计有旪氏、旲氏、旯氏、旷氏、旻氏、旺氏、旼氏、昂氏、昃氏、升氏、昊氏、昌氏、易氏、昙氏、昚氏、昦氏、昪氏、昮氏、昰氏、昶氏、昺氏、晁氏、晋氏、晸氏、暜氏、朗氏、月氏、朋氏、服氏、朙氏、望氏、朝氏、朞氏、朠氏、朤氏、昬氏、暹氏、暭氏等等,不一而足,均带有“日”、“月”的标志。而且,这些姓氏在后裔子女中或齿序交替使用、或排辈交替使用,合起来都是“明”字,为此,被满清政府识破而杀头灭族的人多不可数。
到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以及在民国初期,许多这样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为原姓氏,但也有少数人统其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明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昂”姓氏的来源?
本文2023-10-13 05:1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