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第1张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在隋唐河东裴氏(在今山西闻喜县)是个大族,出了很多的名人,其中出名的有裴仁基,裴行俭父子,还有唐朝的四宰相,唐明皇开元年间的裴光庭;历事德宗、宪宗、敬宗、文宗4朝,以人德始终的裴度;导致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的裴土;以及被誉为“太平宰相”的裴坦。总之裴氏出了很多人才的,

  1、在山西闻喜裴柏村。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2、姓氏简介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3、人物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全国裴姓哪里人口最多 山西

裴姓在中国有多少人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裴姓在中国约有137万人。

平凉市裴姓人口聚集地在哪? 这个去派出所问哈户籍上的人或者问哈搞人口普查的应该靠谱,我是崆峒人,这个姓很少见!

中国姓裴的人有多少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金殿一带)。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子聪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浮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荆、豫、兖等州就食。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裴姓虽然起源于山西,但是他们很快就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不断开拓进取的家族精神,又引导他们走向邻邦,飘洋过海,走进世界各地。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就有裴姓族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裴姓族人开拓进取的徽音。

裴姓全国人口有多少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九十七位。在中国,此姓主要分布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编辑]

中国有多少裴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哪? 裴氏起源姓氏: 裴 祖籍: 河东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姓氏来源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姓裴的在中国有多少人 按姓氏排行裴姓排第一百位,裴姓人口蛮多的,记不得具体数字,百家讲坛上有一期可以搜一下

全国裴姓有多少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一日零时)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三百名姓氏。裴姓排名第168名。全国裴姓人口有一百万人。

裴姓族谱,辈分表 河东裴氏一支字辈:“度绣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谦宝善绥启后昆”。

河北永年裴氏一支字辈:“勤俭身家本经书世代珍修文重圣学居敬守天真”

一九四六年河南孟津裴坡村裴志玺修《裴氏世谱》时的排行字:(七言诗六句42字)

逢志元敬绍先声,诗书执礼乐继绳,孝 众道德远,百代勋业万枝荣,正直端方有文庆,福禄寿禧统发兴。

河南信阳裴氏排行字:(有两万人)世 本 起 传 广 仁 志 善 则 长

四川成都《裴氏族谱》排行字:(五言诗八句40字)

世永代万从,文朝思登弘,应成美良玉,元嘉锡昌宗,光国平大用,始守自慎堂,续志行邦远,再起茂开隆。

(2)四川华阳裴氏支排行字:

齐送世大,绎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广。。。。。。,

清光绪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谱》。寄托了家族昌盛,风范长存,志气高远的愿望。经南阳宗亲裴兵多方查询考证,成功与故里《裴氏世谱》接续。

(3) 裴雪梅四川乐至县金顺镇裴刘村裴氏排行字:(20字)

天长安邦定,世代永远昌,书中才子贵,一发显荣光。

(4)重庆大足县龙水镇永益社区5组家谱排行字:(共40字其中后20字)和(同(3))

天长安邦定,世代永远昌,书忠朝子贵,一发显荣光

(5)重庆裴氏的排行字:

“世文天永远,百代启祥光。纯武开洪兴,英锐品儒香。以德全民泰,家兴振国邦。”

(6)裴邦儒 四川字辈普:员兴文化胜安邦定红机

(7)裴文龙 四川重庆字辈普:志良文邦国 万代得方园

六1福建安溪《裴氏族谱》。其中一支排行字:(32字)

文章 ,诗礼传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段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之天灾不断,最终引起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战乱,中原大地一片荒芜,人口稀少。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规模移民,即从地窄人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迁徙人口。此次移民时间长,包括地区多,迁出地主要是山西,迁往地主要是豫、冀、鲁、皖等省。河南洛阳自然是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至今在洛阳城乡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已成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共同根源。那么,移民与大槐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需要从元朝末年说起。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至元顺帝从大都(今北京)败逃塞外,历时不足百年,虽也曾盛极一时,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冲突及自相残杀不断。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到顺帝即位(1333年)的25年中,元朝九易其主,故有“席不暇暖”之说。 特别是到元朝末期,由于蒙汉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不断流亡,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黄淮多次决口泛滥,农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351年终于爆发了元末最大规模的红巾起义,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随后,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纷纷响应。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朱元璋逐渐消灭了其它势力,推翻了元朝统治,并于1368年建立了明政权。 但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朝统治者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局面。由于多年的战乱,战争最惨烈的中原地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死的死,逃的逃。据清乾隆《偃师县志》记载,早在“至正五年(1345年),伊洛河泛滥,淹没千家,生灵涂炭,十室九空”,“至正廿二年(1362年),洛阳、偃师、孟津大旱,人相食”。天灾人祸并至,遂致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渐绝”((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而这个时期,相对远离战区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所以人丁兴旺,并逐渐出现了地窄人密的矛盾。 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首要解决的便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果断地从洪武初年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山西就被指定为最主要的移民迁出地。令“疏散山西两府(平阳、太原)五州(汾、辽、蒲、潞、沁)五十一县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等广大地区”,使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好景不长,接着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战乱达四年之久,天下被破坏的程度,甚于明太祖时代,结果造成“中原田多荒”(《明史、食货志》),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荒凉局面。于是,明成祖朱棣不得不继续大量移民,补充人烟稀少的地方。因此,移民高潮历三朝五十年,这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明初移民的事实,在《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日知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政府对移民采取了鼓励和奖励政策,被迁徙的老百姓每户发给银锭二十两,作为安家费,使其置耕牛、种子、建房等,并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赋役。 那么,山西迁民,为什么仅洪洞大槐树影响最大呢这是由于山西人口之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县正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它地处南北交通咽喉,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且是晋南平阳一带人口最为稠密之县。明代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作为迁民重点是很自然的。 洪洞县西周为杨侯国,秦汉置杨县,隋代改为洪洞县至今。在县城北郊贾村西,有一处公园式建筑。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这里是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常驻驿官,办理公差。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即从树下通过。 为此,明政府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移民“凭照川资”。 元末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因天灾战乱,造成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中原地区又是明政府的重要根据地,所以,河南必然成为移民的重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63个县有移民。我国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山西迁民于河南者,以彰德府(今安阳)、怀庆府(今沁阳)、归德府(今商丘)为最多,河南府(今洛阳)、汝宁府(今汝南)、南阳府(今南阳)也不少。”洛阳所在的河南府中,据记载永宁(洛宁县)、孟津、偃师、洛阳县山西迁民为数不少。据一些氏族家谱、碑文上看,都记载有迁民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多数正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迁来,虽然有些村庄氏族无所记载,但他们都知道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通化《河南通志》记载:明初洛阳县有人口82841人,永乐十年(1412年)83124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85124人。《偃师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3961户,29125人,永乐十年(1412年)4017户,30000余人。这些都是迁民以后的数字。 现就看到的部分家谱、石碑所记载的情况,摘录如下:偃师山化乡游殿村道光二十三年十月续写的(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年。……考《明史》洪武朝户部郎中刘元皋上疏,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欲地无余利,人无失业也。上从其言,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则滑氏之来偃,其在明初无疑矣!”游殿村西滑氏老坟有一碑载:“自山西洪铜(洞)迁来……”。 偃师寇店韩寨《赵氏族谱。引》:“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河南府洛阳县东南路偏五里孙贺庄,后改名杨裴屯。”韩寨{大明处士张公大老之墓碑}载:“大老系张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长子县南和村人也,因国祸世乱,随母到偃师县治。” 洛阳《王氏祠堂碑》载:“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明中期由洛阳北窑迁到洛阳府高崖寨。” 清道光廿四年所修偃师山化乡王窑村《王氏家谱·序》载:“吾王氏聚族邙山角下,洛河北岸,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长子县迁移已来至四百余年。”山化乡关窑《王氏家谱·序》及祖茔碑文均记载:“祖讳贵,原籍山西阳城县大王庄人,于明洪武初年迁偃,至今六百余年。” 宜阳县城关乡河下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创修谷氏祖庙碑记》载:“明初,谷氏仁美公自山西洪洞迁居宜阳县寿安之左,迄今四百余年。” 据宜阳《裴氏家谱》载:其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闻喜迁来,当时是裴成夫妇携五子,现已繁衍到2700多人,分布于三乡的可乐湾、杨圪塔、赵堡乡的油路口及盐镇等地。 宜阳《许氏老八门家谱》载:先祖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迁入宜阳鱼泉,至今已繁衍至19代。 宜阳莲庄《王氏家谱》载:王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夏邑小李庄迁入。当初仅为母子四人,现已繁衍到1927人,分布于宜阳县的莲庄、张坞、韩城、盐镇、石陵、赵堡等乡。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邦瑞即为此支王氏之名人。 东赵保(张氏祖茔碑文)载:始祖友谅公系山西洪洞县八政村人,于大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南省宜阳县东赵保。” 新安县《陈氏宗谱》载:先祖于明代由蒲坂迁至河南省新安县窨兴村。六百年来,人口繁衍流迁,今分布于宜阳、新安、济源、渑池、孟津、洛阳、嵩县、卢氏等地。 由以上所列资料看,洛阳一带在明初有许多山西迁民,说明大槐树处集中迁民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究竟有多少人,则无从查考,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考证。也许有些已不知由山西何处迁来,但大家公认是大槐树处迁民的后裔。迁民到了新的居住点后,他们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门口栽种槐树,借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总之,明朝初年大规模迁民,客观上缓解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因此,迁民政策应该说是一项成功的政策。 有关当时大槐树迁民,还流传着不少传说故事,其中“复形小脚趾甲”、“背手走路”、“解手”的来历最为生动形象。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据说凡是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都有一裂缝好象是两个小趾盖。据说明朝政府为实行迁民垦田政策,也实行了优惠政策,如发给川资盘缠及安家费,但人们故土难舍,谁不留恋自己的家,而去千里迢迢投奔异乡因此,明政府在迁民前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晋南、晋东南、晋中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暗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大官员在官兵簇拥下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犹如晴天霹雳,他们这才明白上当受骗了。人们哭着、骂着、呼爹唤娘,混乱一片。但这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者脱掉鞋子,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因此,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被砍一刀的缘故。 在押解迁民时,为防止逃跑,被迁者都用绳反绑,然后用一长绳联结起来。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告诉小孩子:“这里就是咱的老家,这里就是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一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自然要经常有人要大小便,这时,只好央求官兵:“老爷,请解手,我要拉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明白了。以后,“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裴仁基一氏出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中(参见河东裴氏百科条目)八裴中定著五房之一中眷裴(参见中眷裴百科条目),裴仁基(隋左光禄大夫)祖父裴伯凤( 北周骠骑大将军)父裴定高(北周 袭封琅琊公)子裴行俨(唐朝名将) 裴行俭 (为隋末猛将)女 不详 

裴寂(唐名相)也是河东裴氏出身但他是属于西眷裴   裴世矩为(隋末重臣)也属河东裴氏之一的

西眷裴。裴世矩大裴寂两辈。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据考证与赢秦氏颇有渊源。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到了隋唐更是盛极,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 真可谓是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啊。

    我只找到西裴氏和中裴氏的部分的 世系图 裴氏你可以自行到搜索山东裴氏家谱

 裴氏家谱参见http://copiessinoshucom/jiapuclass2_187/   这已经是我能找到的最全面的裴氏家谱 具体你能自己找下,这个我无能为力。

楼主 你丫的没看我的答案

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有一村落,叫裴村。裴村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还专门写了一篇《裴村记》赞之。《辞海》中注曰:“古地名,今山西闻喜东。”《闻喜县志》记有:“裴村,古为裴城,裴氏祖受封之地。”而欧阳修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写道:“非子之支孙封裴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由此看来,裴村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裴村的闻名是因为裴氏,裴氏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过59位宰相。在裴氏家族耀眼的光环下,人们常常遗忘了裴村的另一个望族——宁氏家族。裴氏家族自宋以后逐渐衰落,而宁氏家族自元以来逐渐兴起。据《宁氏家谱》记载,从明正统到清康熙年间,宁氏家族就出了进士11人、文举人21人、武举人5人、明经14人、例贡28人、武科2人,无怪乎康熙年闻喜知县沈光瑀感叹道:“宁氏不数传而文物蔚起,习弦诵者若而人,服先畴者若而人,子姓之繁衍,且耕且读,几偏裴村间,昔以名裴村者,今竟俨然为宁村!”宁氏家族何时居于裴村?众说纷纭。顺治年间的中州学使者李震成认为,“宁之先世为稷山人,唐时徙闻喜八裴村,盖晋公故里也。”清初,根据在裴村汤庙灌底景云宫出土的元代碑记记述来看,元时宁氏已族殷人繁。《宁氏家谱•源流考》记述,“余祖则自(稷山)钟楼巷徙闻喜之西裴村,占藉甘泉里三甲,亦以顺为户名。”宁氏自始祖宁景先居裴村,至清末,传二十世,其间人文蔚起,俊杰不绝,烂勋名于当代,流声施于奕礼,声名渐近裴氏。在闻喜县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套雍正六年(1728年)的《宁氏家谱》,家谱共四集,十卷,一集曰孝,二集曰弟,三集曰忠,四集曰信。“孝弟忠信”也正是宁氏的治家之本,也是宁氏成功的秘诀。宁氏家族有庭训十八条,如:身不可不修也,尊卑不可不辨也,孝思不可不永也,教子不可不严也,出仕不可不清也,邻里不可不睦也,输粮不可不先也,等等,不正是宁氏家族对“孝弟忠信”的最详实的注解吗?宁三翰,明万历丁未(1607年)科进士,初仕河南武安县知县,有异政,调陕西泾阳县知县,京兆有“青天”之颂。后以直言忤上官,遂挂冠而去。临行前,两地士民拥马前,号泣之声响彻天地。任山东布政使兵备霸州时,一年秋天,霸州发生蝗灾,蝗虫遮天蔽日。三翰公率领大家扑杀蝗虫,并规定,凡得蝗一斗者,予粟同蝗。很快,蝗虫灭净。皇帝嘉其能,赐之诰命,进阶通议大夫,赠其祖、父同其官,祖母、母、妻为淑人。宁七翰,明万历丙午(1606年)科乡试见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至十四年(1641年),天下荒歉异常,人食人肉。七翰公闻而痛其心,捐粟数十车赈灾。看到邻里朋友家不举火,人人面似菜色,他就在门前架起锅,熬粥以果其腹。日就食者四十有九人,期间至者不计其数。大家送其牌匾旌奖之,曰“公之为人,富而能恭俭”。宁光野,清顺治戊戌(1658年)科进士。辛卯(1651年)冬,父文正公遇疾,光野侍汤药,数月有余,目不交睫。父殁,痛不欲生。葬父后,与弟宪野矢志力学,苦不少懈,先后中进士。凡此中人,数不胜数。宁氏就是靠着“孝弟忠信”四字经来平身齐家治天下的。宁氏家族的功绩也得到了历朝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从明朝的泰昌帝光宗到清朝的雍正帝世宗的一百年间,六位皇帝给宁氏家族下的诰(敕)命就有26道。宁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清初,宁氏家族的书斋书院有“淇园”、“我园”、“暇园”、“谁楼”、“品斋”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卫蒿在《淇园记》中写道:“淇园也者,宁耀野先生读书训子之所居也。”宁氏的“品斋”更是广丈二有余,中堂左檐匾曰“修德”,右檐匾曰“讲学”,东廊檐匾曰“尊师”,西廊檐匾曰“亲友”,三屋对峙,形似“品”字,意为重“品”。宁氏族人多建书斋,以居内专心读书,辄晓大义。宁元胄在“淇园”里读诗书,每诵必百遍乃止,夜诵非三鼓不休。宁宪野在“暇园”里夜研经史,昼论天下。有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闻喜廪生董象贤、张齐尹、杨莪呈山西学政的折牒,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儒士张国宠年仅十五岁的长女张氏嫁入宁家,做了四十二岁的宁奇翰的继妻。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初一,宁奇翰病故,二十六岁的张氏强忍悲痛,把年仅六岁的儿子世珩送外延师受业。每每世珩回家,张氏必询以所为何事,所读何书。每晚织纺伴攻,稍懈,即切责之,以为负先君之遗命。由于张氏的严厉督教,世珩终中康熙丙子(1696年)科进士。县、府、道感其行,批示予以表扬。山西督学道刘梅的旌匾曰“柏舟永矢”,平阳府知府梁继祖的旌匾曰“操同水筠”,闻喜县知县王士美的旌匾曰“彤管芳徽”,闻喜县儒学教谕田茂、训导阎文炳的旌匾曰“苦节凌霜”。正是宁氏子弟的勤勉自强和宁氏长者的严格要求,才使的宁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蝉联,为祖上增添荣耀,替家族声播万世。从宁光野身上就可以看出宁氏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光野的曾祖锦川为通奉大夫、山东右布政使,祖父为增生、遥授贡士冠带,父二翰为进士、刑部云南司主事,祖上三代皆从仕;光野兄希野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祀县知县,弟宪野为进士、内阁撰文中书候补府同知,而光野本人为进士、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兄弟三人都为官。为官就要治学。光野任汾州府教授时,创建汾州府儒学;宪野任河南遂平县知县时,重修河南遂平儒学;其从兄凤翔为三晋书院文衡。光野有《文稿》、《义经近编》,宪野有《文稿》、《联捷真稿》,凤翔有《缄庵文集》。正是宁氏子弟的过人才学,才使抚院赞其“风雅渊博,人文蔚起”,监院赞其“才学兼优,西河再观”。

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