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求史氏家谱寻根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修成保存的《史氏宗谱》是清末民初时期由宝堰史氏55世孙起达公和起凤公倡议主修,后由56世孙施杰公和施坤公承修。前后共用十余年时间。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正式印刷出版,属线装木刻版,共6卷本。家谱中主要记载了史姓的溯源和宝堰史姓由何而来;历代史姓先祖的传记、赞文和遗像;史氏诰敕;史家词训;史姓一世祖到五十九世的年表和世系图等内容。
据研究,宗谱上面对宝堰史家的由来记叙甚详。据载,史氏始祖当推西汉时的史丹,他曾封为武阳侯,传数世有孙辈史崇被封为溧阳侯,为江南史氏第一世,居溧阳之埭溪。五十世数千公于康熙年间迁至宝堰东庄。数千公到宝堰后,后代以耕读为主,或有从商或手工业者,皆为普通百姓,未有显贵者出现。
宝堰史氏子孙以五十三世到五十六世最盛,其时正当清嘉庆、道光之时,也即1800年至1840年之间,鸦片战争之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由这一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宝堰史氏处于鼎盛时期。其后随着清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缓慢,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政局动荡,史氏人口于是锐减。
记者在老宅也看到了《史氏宗谱》,虽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还经历了“十年动乱”,能保留到现在,仅一个角落上被老鼠咬了一口,实属不易。据史修成介绍,这本家谱是他从家中其他史姓亲戚家处购买来的,他家原来也有一套,因文革时怕受牵累,被他父亲烧毁了。这本家谱是史姓旁支的一位伯母保存下来的。伯母没有生养,而是抱养了一个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也是史家后裔,于是伯母就想尽办法要将这本族谱保存下来。当时,伯母将族谱放在一个木盒中,然后藏进墙里,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被老鼠咬了一个角,还算好。
上世纪70年代,史修成回老宅的时候,被伯母喊到一边,告诉他“藏着一样东西”,因为伯母和她儿子的文化不高,看不太明白,于是就将族谱给他看。或许是伯母也觉得要让文化人来保存比较好,史修成告诉伯母“你放心,我会当个宝贝一样好好保管,让它能够在史姓的后人手中延续下去”。
宝堰史家老宅,坐落于宝堰下桥,是宝堰古镇保护相对完整的古式民居院落,属徽派与苏扬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代表。老宅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有倾覆之虞,经史家第五十九世孙史修成提议,家人集体商议后,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去年全家族集资对老宅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
史姓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道硕:西晋画家,他有四个弟子,皆以善画得名。
史务滋:唐代溧阳人,在武则天时任宰相。
史震林:清代文学家。
史姓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来源有十一种(列举部分)如下:
1、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黄 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氏仓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
3、源流三
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史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西域康国支系(今祁连昭武城)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昭武九姓”诸小国之一。
4、源流四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时,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汉姓为史氏者。如后来唐朝 发动 安史之乱的著名的营州宁夷州刺史 史思明,原本就是宁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
5、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史馆学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馆学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扩展资料:
名人
1、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2、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
3、史恭-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史崇高祖。
4、史崇-史姓家谱始祖。东汉溧阳侯。
5、史万岁-杜陵人(今陕西西安)。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
6、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开国功臣。
7、史务兹-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阳侯21世孙。
——史姓
你的意思是你父亲“玉字辈”之后就没有了?还是你们都不知道了?
如果是你们不知道了那我给您一个建议,这是我在腾讯上面找到的关于你们史氏族谱的,河北史氏文化研究会 这是企鹅群213929644,你可以在里面了解一下,看看有没有和你们家族能衔接上的
另外,如果不是你们不知道,而是你们之后没有辈分了,也就是说,是需要续谱了,那你就要和你们史氏族人的长辈商量是不是需要在一起重新修缮族谱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谢谢
求助:求史氏家谱寻根
本文2023-10-13 03:36: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