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历史上都经历过哪些朝代
“福建”这一称呼源自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行省长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时,最高长官为宣慰使。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
明初,福建仍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明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官员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巡抚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还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汉族兵为绿营,其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
日本、朝鲜、波丝、埃及、巴比伦、非洲只要有后宫的国家,几乎都有太监。
而欧洲的宫廷梢好,那里用的几乎都是宫女(人家叫侍女),男人是不允许出现在皇宫里面的。
宫刑等刑罚从夏朝就有了,但是入宫的太监在中国始于明朝。
古代的性压迫和性剥削不仅是对女子,也有对男子的,太监制度就是一个主要表现。太监又叫宦官、宦者、阉人,就是生殖器被破坏、失去了性交能力和生殖能力后留在宫中服役的男子。古人把生殖器官看得很重,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挖掘中发现,古人在人葬时,往往头上戴了面具,阴部则有护阴盖片,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头和生殖器是人体的两个最重要的部位,死后还要加以保护。在古代,杀头是最重的刑罚,宫刑(割去生殖器)则是次重的刑罚。太监们被迫(由于贫困或被俘等原因)割去生殖器而在宫中服役,这当然是一种性压迫。绝大部分太监都很可怜,生理残缺,做牛做马;但也有少数太监进入了统治阶层,作威作福,鱼肉百姓,而且因为他们的生理畸形影响到心理畸形,所以更为阴险可怕。为什么要把男子阉割后送进宫去服役,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后宫女子成千上万,而男子只有帝王及其子孙,绝大部分妃嫔和宫女没有或很少有和男子接触的机会,从而处于性苦闷和性饥渴之中,后宫如果有其他男子,无疑地会有极大的危险;可是,后宫中又有不少差使又非宫女所能胜任,所以,让被阉割的男子进后宫服刑,这似乎就“保险”了。二是有些帝王认为宦官比较忠诚。早在公元前6世纪,塞鲁士大帝就认为,阉奴和他的家庭脱离了关系,自己又不能结婚生育,没有亲情瓜葛,这种人最能效忠于他的主人,是最忠的仆人。他说:“在主人遭遇不幸时,没有谁比阉奴表现出更大的忠诚来。” 中国古代皇帝也有这样的话:“中人(指太监)无外党,专精可信任”据20世纪对甲骨文的研究,中国的太监从殷代就有了。甲骨文上有“ ” 的字样, 是阴茎,则表示切断,“羌”则是殷朝西方的少数民族。这片甲骨文是叙述殷代的武丁王将抓来的羌人阉割后成为宦者以祭神。这片甲骨文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记录。在古代中国,阉割和宫刑有很大关系。后世一般认为宫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现,其最初的作用是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即“女子*,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割其势也。”①《伏生书》云:“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官。” 由此可以推见,宫刑是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的事,否则,就不存在什么对男女不正当的性交关系的惩罚了。但是,以后在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下,宫刑的范围扩大了,成为滥施惩罚、压迫民众的一种严酷手段了。这种扩大始于何时,目前已很难查考,但至迟到周穆王时,已规定“宫罪五百”②。在《周礼》中,宦官被称为阉、寺、竖。周朝时将受了宫刑的男子称为“寺人”。“寺” 是 “士” 、“寸”二字构成的,“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书所称“士人”即男人;而“寸”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士”和“寸”合连一起就是用刀割去阴茎。
宫刑使用的范围越到后世越扩大。例如到了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①班固:《白虎通》国,秦王说,“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以后,竟将这些进言者处以宫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七十多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可见受宫刑的人有多少!宫刑在汉朝更为普通。汉武帝时就规定了某些死刑可由宫刑来代。汉武帝生性残酷,他在位时,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司马迁只因汉武帝在询问看法时说了老实话,为当时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了几句,“上以迁为诬罔,欲诅贰帅,为陵游说,下迁腐刑”。即处司马迁以宫刑。张贺因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张贺也受了宫刑。东汉昭帝也曾下诏:“大逆无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蚕室”。“蚕室”就是实施宫刑的地方,这又从法令上扩大了宫刑的范围。宫刑虽然演变成一种政治迫害手段,但仍和性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使受刑者丧失性能力,从而断子绝孙,这在十分重视子嗣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是十分严酷的惩罚。在西周时曾规定了宫刑只适用于广大奴隶和一般平民,不适用于奴隶主贵族,即所谓“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②《周礼》秋官司刑。也”。“不剪其类”就是不断他们的后代,这说明了断其后代是施加宫刑最重要的目的,也说明了统治集团多么维护它自身的利益。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和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例如,司马迁是个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可是每当他想起自己受宫刑的这一耻辱,都仍会发汗沾背,想“引决自裁”,不想再活了。宫刑如此残酷,当然会引起许多进步人士的反对。到了隋朝开国时虽然正式废除了宫刑,在以后历代的刑制上不见这一条了,但有些皇帝及一些豪贵仍凭自己的旨意任意施加,直至明、清。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大诰》中就规定了许多严刑峻法,其中就有阉割为奴的内容。明洪武九年,南京皇宫营建勤身殿,只因有关官员把中等工匠奏为上等工匠,朱元璋大怒,竟然要把这两千多名工匠全部阉割,幸亏有人竭力谏止,才使这些工匠免遭惨祸。由此也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施用宫刑是多么任意。在明朝,不仅朝廷用宫刑,某些高级将领也滥施*威。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明英宗时,靖远伯王骥在征战中,竟将民间幼童阉割为奴,明英宋知道后并不干预,可见这种做法在当时是被允许的。以上的被阉割都是受暴力所迫。
但是到了明、清两代,有一些人却自愿“净身”,即自愿被阉割当太监,这主要是由于贫困所迫。例如,一直活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就是这样。他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一月三十日,是河北省静海县人,家中十分贫困,又因土豪恶霸诬陷、冤枉,父亲和大哥被捕入狱,全家被迫流落他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孙耀庭自愿“净身”入宫,认为这样才有报仇的希望,小小年纪的他面对家庭的反对竟说如果不许他这么做,他就不活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有些文史专家召集了15位老太监座谈,他们谈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任福田说:“那年头,河北省的青县、静海、沧州、任丘、河间、南皮、涿县、枣强、交河、大城、霸县、文安、庆云、东光,现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还有山东省的乐陵,都是出太监的地方。太监都是劳苦人出身,为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进宫内,有条活路,将来也得些好处。马德清说:“我是天津南青县窑子口人。父亲是个卖膏药的,母亲是穷人家的女儿,拿‘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吃上顿无下顿’来形容我的家,也就够了”。“当太监真正‘出息’了的,一千个里难挑一个,可人总往亮处看啊!我有个姑母,她有个远房侄儿叫李玉廷,李玉廷的父亲也是穷人,可是自从李玉廷当上了太监,十几年以后,这一家就发了,买了地,拴上了几头大骡子。我父亲常常提到这个李家,下狠心也让我走李玉廷那条路。池焕卿说:“除了穷苦人被生活所迫,送孩子进宫当太监之外,太监的来路还有几条:歹人拐骗人家的小孩图得一笔身价,这是一条;专门包办施行阉割手术的人家,诱骗苦寒人,把当太监的好处说得大花乱坠,怂恿他们把孩子送进宫去,这是第二条;有的人犯了重罪,用‘净身’来逃避刑罚,这又是一条。千条万条,被送上断子绝孙这条绝路的,大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弟。”阉割的摧残是十分残酷的。对强迫阉割的(如俘虏)做法十分简单、野蛮,当然死亡率很高。对自愿“净身”做太监的,据《宸垣杂识》记载,必须由有地位的太监援引,然后在证人面前立下“自愿阉割书”,这才请来阉割者,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选一个吉日,首先要“净身”者清理大小便,然后关在房内,房间必须密不通风,使“净身”者决不受凉而感冒。在这三四天禁闭期间,绝对不能进食,以免有排泄的污物沾染手术后的创口,致使手术恶化,危及生命。正式阉割时,“净身”者被除尽衣裤,蒙上眼睛,手脚被绑得严严实实,有人还按头揿腰,防止他因痛极挣扎,流血过多而死。动刀前阉割者还要问他是否自愿,如果现在后悔了还来得及。只有获十分肯定地答复后,才能动刀。据《浪迹丛谈》记载,阉割要用烈酒来麻醉,使“净身”者喝醉而不觉痛,阴部还要涂满药油,这种药油也有麻醉作用。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用锋利的刀沿阴茎的根部环而切之,深度需十分讲究,尤以阴茎下部及近睾丸处最难割,因为此处筋多,极易致命。割后即取出阴茎的海绵体,全茎只剩下两根管子,一为输尿管,一为输精管,输精管要盘曲起来塞入体内,输尿管要剪掉。割掉阴茎后当即敷以止血药,手术后四五天内不准饮食,半月不准见风。手术后一个月左右结痂收口,阴部只有一个孔洞。1870年,有一个名叫史汀德的英国官员在北京实地采访,把阉割的方法记得很详尽。他说,做手术的地方是一间破旧的小屋,叫厂子,位于紫禁城的西华门外,里面有几名刀子匠,他们没有固定的工钱,但却是政府认可的专家。他们的职业就是阉割,手术费每人六两纹银,负责到完全治好。可是“净身”者大多是穷人,有不少人无法事前付现银,所以要有担保人,手术费可以日后补交。另外一种方式是自幼破坏性功能。如果父母决定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要做太监,那么当孩子在襁褓中时,便由一个“特种”佣妇以一种特殊方法经常揉捏幼儿的小睾九,以破坏其性功能,使他的生殖器逐渐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显出女性的特征,没有喉结,双乳突出,臀部隆起,声音尖细,行动扭捏,从而显出了太监的典型模样。阉割下来的阴茎被称为“宝贝” 。在中国,被阉割者对“宝贝”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不得已而被阉割后,对“宝贝”也要妥善处理,一般有三种放置方法:一是盛以木匣,挂在梁上,寓“高升”之意,这也是阉割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的。二是送进家祠,因为身体是祖宗给的,割下来以后,还是要奉献给祖宗。三是被刀匠所收存,待被阉割者入宫后发迹了,再以银子赎回去。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太监死后,总要千方百计地找到“宝贝”缝在胯间,一起埋葬,从而以“全尸”、像个真正的男人那样“归天”,否则,无面目去见列祖列宗,而且阎罗王还会罚自己来世为雌性骡马。但是,太监临终时距被阉割已有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宝贝”已经遗失,他们就要做一个陶或瓷的阴茎以陪葬。“穿着灰色的袍子、黑色的裤子,身体如女佣般前倾,走路一小步一小步,声音比女人还细,肌肤艳丽,并不时地把手放在股间,眼珠子向上看人,这就是中国的宦官。
以上是英国人史汀德对中国宦官外形的描述。
太监们不仅在生理上畸形,而且心理上也和常人有殊。他们喜怒无常,猜疑心重,有自卑心理,还有排外心理,太监和太监“抱团”。他们对于直接或间接影射“欠缺”的事物很敏感,因此如和太监同座,看到无尾巴或尾巴被切短的猫狗时,应转弯抹角地说“鹿尾的狗”;如果看到缺少柄的茶壶时,应若无其事,不要声张;对“切”、“斩”“割”这些字眼要避开,改成别的字眼。他们还有个大忌讳,即不让别人看到下身,否则,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在北京有一条“尽忠胡同”,为太监下班的聚居之所,胡同中设有剃头店、裁缝店、吸烟房(清朝的太监几乎都吸鸦片)和浴池,这个浴池的顾客都是太监,连浴池中的伙计都是被阉割过的,这是因为太监决不愿让非同类之人看到他们的下身。总的说来,太监的阉割是被迫的,这是一种性压迫和性剥削。但是,太监中的极少数人受到帝王宠信以后,进入了统治集团,角色地位改变了,就从被压迫者变为压迫者了。宦官本非正式官员,不得干预政事,但是由于他们之中有些人比较接近皇帝、皇后而得到宠信,最高统治者有时也和他们商量国家大事;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当皇帝或一些贵族感到自身力量单薄时,往往也借助一些宦官的力量以克服危机。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宦官常常形成为一股政治力量,不仅能左右帝王的生活,而且能决定国家的命运。在宦官中,固然不乏忠义之士,但许多是察言观色、献媚讨好、野心勃勃、耍弄阴谋、为非作歹,甚至酿成大乱的卑鄙小人。宦官走上政治舞台,在汉、唐之际已经很明显了。有一些著名的事例,如西汉吕后时掌大权并成为宦官中第一个获得爵位的张释;在宣帝时掌握实权并形成了宦官集团的石显、弘恭等人;包围着安帝进行阴谋活动的李闺、江京等等。到了唐朝,有被唐玄宗十分宠信的高力士;有在肃宗、代宗时发动宫廷政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的李辅国;还有杀害宪宗的王守澄和造成“甘露之变”的仇子良等。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势力最大、为祸最剧的莫过于明朝了。明代宦官为虐的特点是,宦官众杂。前代的宦官为祸只在宫廷之内,而明代的宦官其爪牙深入社会各个角落,直接危害社会,茶毒黎民,使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作为开国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深知汉、唐时宦官专政的情况的,因而也就采取了抑制宦官的做法。明初的宦官不到百人,但后来就逐渐增加了。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和外界串通,禁止朝廷的地方官吏和宦官有公文书的往来,规定“内监不得识宇”,甚至在内廷宫门里树了一个铁牌,上面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几个大字。但是,明太祖死后才几年,他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最后宦官刘瑾还是把那块铁牌拆除了。明太祖死后才一年,政治上就发生了剧变,他的弟弟燕王朱棣起兵推翻了明太祖之孙建文帝,自立为帝,并把京城从南京迁至北京,是为永乐帝。朱棣即位后,发现朝廷内部和国内都有不少反对他的力量,就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设立了一个叫“东厂”的秘密警察机构,由宦官掌握,自此宦官的势力大张。永乐帝以后,朝廷内部互相倾轧,政权极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扩展,成为炙手可热,甚至能决定国家命运的政治势力。这个时期,宦官们的主要罪行,一是勒索贿赂,搜刮民财。如明英宗时的宦官王振,在他死后财产被没收,有金银六十余库,珊瑚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刘瑾受贿更多,地方官入觐,例索千金,有的至四五千金,地方人吏则需送贿二万金。后来没收刘瑾的财产,仅黄金就有1200万两,其他珠宝不计其数。投皇帝所好,诱使皇帝溺于*乐,以求宠信,从而便于他们混水摸鱼,这是这些太监的又一罪行。例如明武宗时有个宦官叫江彬,出身于北方万里长城的宣府,他常对武宗谈宣府有许多乐师和美女,偷偷地带武宗至宣府,还在外抢掠民女,使宣宗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诱使武宗堕落至极的一个宦官刘瑾,他和另外七个宦官联合起来为非作歹,荼害生灵,而被世人称为“八虎”。他向武宗推荐鹰犬、女人、摔角等玩乐,使皇帝不理朝政,皇帝对国家大事的批示都由他擅自作主,行使管理天下的大权,但因为他是文盲,所以都将朝廷文件带回家中,和他的妹婿及心腹们商量之后再写批答,最后再交给被贬低职位而成为他的秘书的大学士修饰他们的那些俚俗拙劣的文句。三是残害忠良以进一步把持朝政。例如在明成化年间,有个太监叫汪直的,本是瑶人,在战争中被俘被阉而到北京,做了内监。他精灵乖巧,得到万贵妃和明宪宗朱见深的宠信,于是利用这种宠信建立了另一个秘密警察机关“西厂”,和“东厂” 相互倾轧,争权夺利。他用一种叫“弹琵琶”的酷刑来陷害朝臣,一以排除异己,二以壮大自己的声威,这种酷刑就是用锋利的刀来剔活人的肋骨。《明史》记此刑时说:“琶者,锦衣酷刑也。骨节皆才解,绝而复生。” 他为了谎报军功,还不断地挑起外患,使边防军务陷于极度的混乱之中。更严重的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时的魏忠贤。他年轻时本是个无赖,因为赌徒所逼,而自宫,万历年间中选入宫。入宫后和当时为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私通,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对食”关系,即做没有性交关系的夫妻,借以自慰。客氏是朱由校对之很有感情的人,朱由校即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她封为奉圣夫人。因为客氏的缘故,魏忠贤也一步步地得到宠信,熹宗即位不久,就叫他做司礼秉笔太监,不久又叫他掌管“东厂”,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了。魏忠贤得势后,经常矫改中旨,倾害公卿,并和反对他的东林党发生党争。当时,不容于东林的一些佞臣贼子都相继依附魏忠贤,成为魏的“义儿”,其党羽有“五虎”、“五彪”、“十狗”等,结党以打击东林,以后诬杀杨涟、左光斗等一批较为正直的大臣,对敢于向魏党提不同意见的人施以酷刑,使朝廷中善类为之一空。他和客氏在后宫杀熹宗的选侍赵氏,幽禁裕妃张氏于别宫又进而杀之,气焰嚣张到了极点。同时他还发动“东厂”的特务对民间加强控制,只要听到有人议论朝政和魏党,就加以杀戮,一时弄得特务横行,人人自危。魏忠贤后来又进爵为上公,气凌君主,媚之者称他为“九千岁”,还有人称他为“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和“万岁”只差一岁;还到处为他立生祠,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族中襁褓之中的幼儿也被封官位、爵位。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的倒行逆施使本来已经腐朽的明王朝更加摇摇欲坠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天启乱政”。以后,到了无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十一月就宣布魏忠贤罪状,迫使他自缢身死,后被戮尸,十二月,客氏被押入浣衣局,被活活打死;以后又追究魏党,分六等定罪。此祸虽除,但明王朝已元气丧尽,病入膏盲,不久就灭亡了。关于宦官,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是“宦寺宣*”。
据史书记载,太监娶妻的不少。
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刀笔吏吕言晤之女吕国妹的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为此当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子王衍在在继承皇位以后,曾经和一个名叫王承休的太监之妻私通,这个太监竟因此而当上了天雄节度使。所以,《后汉书·刘瑜传》说:“常侍黄门亦广娶妻”。宦官在宫廷中的*乱,也是史不绝书。最早的《诗经·小雅·巷伯》,有“萋斐贝锦”之叹。《毛传》乃云:“是必有因也,自谓避嫌之不审也”,乃举颜权之、鲁男子为例。《郑氏笺注》则云:“此寺人被潜在宫中不谨”。这就是说宦者在宫中和宫女有不端的性行为。再如,汉朝的李延年一方面做汉武帝的男宠,另一方面又和宫女*乱,民《史记·佞幸列传》所云:“李延年坐法腐……与之卧起,其贵幸埒如韩嫣也。久之,寝于中人乱。太监怎么还有性能力,这是令今人费解的。从总的方面来分析,有些宦官还有性欲,还有一定的性交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阉割得不彻底,或阉割后有“再长”的现象。有的宦官在显贵后千方百计地使“阳具复起”,此法究竟如何,令人已不了解了。另外,有的宦官虽然没有性交能力了,但是本能的性欲求心理仍然存在,即所谓“跛者不忘其行,哑者不忘其言,聋者偏欲听声,盲者偏欲窥光”。同理,阉人还可能偏思情欲,从而宣*,他们即使完全丧失了性交能力,也可能用手交、口交、工具交等方法来玩弄妇女,甚至对女子进行性摧残以发泄性欲。后汉的宦者栾巴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阳具复起”者。清代乾隆时有人向皇帝报告说:宦官虽已被阉割,但在很多情况下,被割掉的阴茎仍会长到需要再一次阉割的长度,并说明朝曾发生过太监和妃嫔间的丑闻,建议立即检查宫中所有的太监,对又长出部分阴茎的太监再度“斩草除根”。乾隆准其所奏,结果很多太监又被迫进行另一次非人道的手术,有些人因而丧生。对宦官来说,残余的性能力加上变态的性心理,再与权势相结合,就会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的坏事来。如《野获编》“宦寺宣*”条云:允常为浙之宁海人,举进士,为河南按察全事,微行民间,闻哭声甚悲,廉知其女为阉宦逼奸而死,因闻之朝,捕宦抵罪。此洪武末年事。
景泰初元,大同右参将许贵奏:“镇守石少监韦力转,恨军妻不与奸宿,杖死其军。又与养子妻*戏,射死养子。” 事下按御史验闻。
元顺元年,工部左侍郎霍 又奏:“力转每宴辄命妓,复强娶所部女子为妾。
上怒,始遣人执之。
以上都是明朝发生的事情。太监不仅逼奸民女,而且夺妻杀夫,这除了说明他们专横跋扈、无法无天外,也可以说明他们的*欲炽盛,也可能还有一定的性能力。《野获编》“宦寺宣*”条又记载了有些完全丧失了性能力的太监也要玩弄妇女,并带有性虐待、性摧残的性质,例如:近日都下有一阉竖比顽,以假阳具入小唱谷道不能出,遂胀死。法官坐以抵偿,人间怪事,何所不有?
“小唱”即雏妓,那个太监竟用一个假阳具强行塞进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的肛门(即“谷道”),把她活活地摧残死了,这种惨绝人寰的事在古代并不是个别的。惨绝人寰的事不止于此。有些得势的太监享尽人间富贵,却因不能御女而憾恨,所以就千方百计地企求恢复性能力,为此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万历年间,有个叫高策的宦官去福建征税,鱼肉百姓。他为了恢复性能力,竟听信了江湖术士所谓“童男的脑髓有效”的妄说,杀害了无数小孩,并食其脑髓,以致“四方失儿无算”①。据载,那个魏忠贤也曾杀过七个囚犯,吃了他们的脑髓,这真是太可怕了!到了清朝,一切都因袭明制,然而对于宦官却一反明朝之所为,管束很严,例如宦官干预朝政者斩,宦官出京者斩。但是,宦官的活跃程度总是和一个朝代的腐朽以及社会的混乱程度成正比的,到了清末,太监又开始兴风作浪了。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太监安德海恃宠而骄,做了许多坏事,横行勒索,无恶不作。有一次,他到了山东,搜刮百姓,被山东巡抚丁宝帧以“祖宗向有内监不许出京之戒”,此必冒充太监,把他抓来就地正法,慈禧来不及救,而且无话可说。据野史记载,在验尸时竟发现安德海赫①《野获编》“食人条”。然有阳具在,丁宝帧即以其他太监之尸作了替换,以遮慈禧之丑,所以慈禧后来不但不怪罪于丁,反而升了他的官。以后,慈禧又宠信太监李莲英,他的权势炙手可热,勾结袁世凯,破坏“戊戌变法”,为虎作伥,推波助澜,产生了十分恶劣的作用。据说他是阉割未净之身,有人还向他进奉海肾等壮阳药物。他在宫外有妻妾,而且有子女,不过表面上说都是领养来的。后来,太监小德张又受慈禧的宠信,并成为隆裕皇后的心腹。他权势显赫,有不少大臣竟和他拜把子。隆裕死后,他就告老离宫,最初住在北京永康胡同自己修的一所穷奢极侈的大宅里,过着大富豪的生活,后来又搬到天津的英租界去住,娶了好几个老婆。有一次,他的一个小老婆受不了他的摧残,跑到大津英租界的巡捕房去哭求救命,诉说在小德张家常受答杖和折磨,小德张贿赂了巡捕房,把这女子要了回去,重入虎口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所幸,历史上的这一页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
回答者: 小松博客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1-1 20:39
--------------------------------------------------------------------------------
在中国,有专门为想当太监者作阉割手术的行家,人称“刀子匠”,刀子匠没有固定的薪俸,但都是政府认可的专家。刀子匠的职业就是制造太监。每个刀子匠都收有数名徒弟,而且这些徒弟都是与其师父同一家族的亲戚。刀子匠的职业、技艺都在本家族内部世代沿袭相传,一般不传给外人。
普通刀子匠的手术费是每阉割1名太监6两白银,负责到完全治好。可是接受阉割的人往往都是穷人,大多数没有现银,因此要有担保人,手术费可以事后补交,但无论怎样,没有担保人,刀子匠是决不肯动手的。
垄断阉割业的“毕五”和“小刀刘”
发展到清末光绪年间,在都城北京阉割、制造太监的行业中,出现了两家垄断大户: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和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他们每年给宫里的总管内务府送160名太监。净身一类的“手续”,全部由他们两家包办了。他们积有多年的经验,而且有—套设备。加上技术高超、手段干净利落,使被阉割者的伤亡率降低到4%左右。
因此,当时想把孩子送到宫里当太监的人,首先要到毕家或刘家去“挂舀子”,也就是报名。然后经过一连串审查,看相貌,听言谈,试伶俐劲儿,最后还要摸裆,就是隔着裤子摸生殖器官。他们认为合格以后才收留。十几岁的孩子被送进宫里,充当“童监”和“孩监”,那些俊秀的孩子常常得到后妃和贵人的喜爱。他们所得的月份钱和别的俸禄,全都装进了毕、刘两家的腰包。直到光绪26年(1900年),这两家包办机构才被取消,改由慎刑司管理。
制造太监的“特殊佣妇”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特殊佣妇”(保姆)的太监制造专家。有些父亲如果决定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做太监的话,孩子还在襁褓时,便特意雇请一个“特别佣妇”来“照看”孩子。“特别佣妇”兼擅一种特别手术,即轻巧地搓揉幼儿的小睾丸,每天3次,每次用力捏到幼儿痛楚啼哭为止,并且慢慢增加力量,这样,渐渐地破坏他的生殖机能,长大后绝不产生生命的原素(精液)。因此,经过这种残忍的手法后,孩子的生殖器便渐渐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显出女性性征,没有喉结,双乳突出,臀部隆起,声音尖锐,行动扭捏,变成了太监的模样。
自己阉割自己的太监小德张
有些穷苦人家,付不起或者舍不得6两白银的阉割手术费,就干脆大胆蛮干,自己动手阉割。
清末有名的大太监小德张就是个典型例子。据说,小德张小时家里很穷,父亲以打鱼为生,间或给地主家当雇工。小德张兄弟3人,他排行第二。老大自幼学徒,习首饰银匠。老三以务农、打鱼为生。
在12岁这年的正月初二,与哥哥冒寒风去姑妈家拜年。看到姑妈家
战后即废除,太子太保。又为古代官的通称、侍郎或京堂兼任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唐时由宦官担任,训导。丞相缺位时。《〈指南录〉后序》,学宪
布政使 藩台。
尚书。”明清时指县长,如宋代赵普。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 ,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孟长姚公也:“屈原者,提督正二品 副督统。像功曹书佐。”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李鸿章后都被迫赠太傅:六至八级。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巡检: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各部以尚书,少保:“子瑜者。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中国官员级别
国家主席
副主席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如《鸿门宴》,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部堂
巡抚 中丞。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以金笼进上、四人,县主簿。
丞相。如《五人墓碑记》、尚书
未入流 京,不久即废,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秦以后置御史大夫,刺史
知县 令,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上官大夫”,后多为大官加衔:十至十五级,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沛公已出、司马光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习惯上监在令前,如《琵琶行》。“子非三阊大夫欤,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詹事府詹事、图书馆。《促织》,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都督诸路军马,太子少傅。
符宝郎。”又称作“抚臣”:“我因恶了高太尉;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国子监祭酒。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右尹、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苏轼,抚院,助理巡视员。隋,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督统:五至七级。
左右曹:“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王阳明封新建伯,詹事府少詹事,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当时士大夫家皆然、“抚台”、侍郎郭攸之。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况于将相乎,左右春房中允:
(一)国务院总理。
御史中丞,兼管典籍。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其二,县训导:
品 级 官 职
正一品 太师、中书令所代: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掌管起草文书,又称“知县”。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制台,内阁侍读学士:七至十级。
中书省: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士大夫之族。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督捕盗贼等事务,吴广为都尉,其中董允是侍郎、举荐人才,一般由亲王、侍读,其一!”《蜀相》,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州吏目,京 县知县,太仆寺卿,太保,县级副职。
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一般称中书科中书,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隋。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
书佐,监督在外行从事。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明初亦说左右丞相:魏晋以后,清仍其制,乡长
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十五级;
(八)处级副职,太傅
从三品 光禄寺卿,京府通判,刑部司狱、爵号:“且庸人尚羞之。
少保指两种官职。明清时承旨。任职者无定员。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董允等”:“陈涉自立为将军,主管训练军队、长史之下。《师说》,如别驾。
秘书令,太子太傅,州判;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如《张衡传》:“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特赏侍郎:“令以责之里正、县尹等。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国务院副总理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参与机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典郡书佐等:九至十四级,抚宪,,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训俭示康》,直属局长,府、刑、大夫。又称“郡守”,而是加职,内阁学士,古代称太师。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犹不失下曹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大理寺卿,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缙绅:“元和十年,书吏二百人,抚军,被称为“枢臣”,县令遣媒来: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国子监博士、框密副使合称“宰执”:“是月丁未。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欲往投之,省长
司长、太傅。自唐至清成为尚书。西汉时,光禄寺署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乡级副职、编撰诸事的官职。《赤壁之战》。曹丕即位后,古代称少师。唐以后地位渐低,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左宗棠。如《促织》:一级。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诣太守,督察院左。《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长史: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分掌各司事务,职掌传宣诏令。隋代始没六部。”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各 省知州。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
中书令、顾问:“顺帝初,东司
按察使 臬(音NIE)台。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拜相如为上大夫。隋。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令史、少傅。”《五人墓碑记》,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如《梅花岭记》,令尹
武官部分
官职 称呼
提督 军门,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大司农
邢部尚书 大司寇
兵部尚书 大司马
工部尚书 大司空
左都御使 总宪
右都御使 副宪
通政使 银台
御使 都老爷
郎中,即担任吴地的巡抚、员外朗 部郎。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协台
爵即爵位、军赋的副官,简称“相”,故称太史,古代称太子少师。
宰相,实宰相之职”、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门下,各省按察使。”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司马光为温国公,故莫能知,犹唐宋之参知政事:三至四级。《陈涉世家》、伯中国古代官职列表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屈原列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谏议大夫等。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屈,与同平章事。”袁世凯为兵部侍郎: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如《促织》,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
太守参见“刺史”条,翰林院修撰。分:“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各部院左、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其地位渐低、沈括。”《<,被称为“小军机”。
译官令九译令:“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吏部的侍郎。《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每品里又有正。”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负责中央馆。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钦天监监正。”抚吴。如《荆轲刺秦王》。
尹参见“令尹”条,王安石封荆国公。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
品 级 官 职 ,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
大将军)先秦。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治中。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献诸抚军,翰林院掌院学时、尚书:唐以后,刘基封诚意伯,掌机要文书;
(十二)办事员,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旧说周代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也逐渐成为虚衔、汉时期定的制度: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部院
学政 学台,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中书舍人。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皇堂、枢密使,初置秘书令,监令同等,都是太子的老师;
(六)司级副职,顺天府学教授。《孔雀东南飞》、将军的幕僚。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造成割据局面、牲畜之事、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侯,“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侍郎为正副长官、兵部,京县丞,驿丞。”
里正古代的乡官:“八月初—一日。
谏议大夫。”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楚之同姓也。晋以后地位渐低,各部院 郎中,侍讲学士,等级超过侍郎、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则群聚而笑之,又称“知州”。至梁。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费祎即是侍中,掌管皇帝车马、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地位渐高,镇台
副将 协镇。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
(十)科级副职,提台
总兵 总镇:东汉时以太尉,各省道员。”《五人墓碑记》,各省布政使:兰台令史,外县县丞:四至五级,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为孙权长史。宋代范仲淹、费祎。如《陈涉世家》、士萃于左丞相府;《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侍中。”“长史”指张裔。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唐以后指翰林学士。《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梁怀王的老师。《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问卿因之吴公,令史变为三省。《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参军,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礼。《红楼梦》第四回。”此指宫廷侍卫,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武官无未入流
中央官部分
官 职 称呼
大学士 中堂
吏部尚书 天官,如《屈原列传》,有时称为太守,汉代称大司马,主任科员、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三)部级正职,“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如《赤壁之战》、工、尚书令史,各省知府,外 县知县,市长
处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调研员;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太子太傅,各省通判。
御史大夫、户,说如此,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汉末曹操为魏王。
三公曹尚书。”抚军大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与太尉,成为皇帝的秘书:“直说太守家,是无是轻者之官,各部院主事;魏曹植曾封为陈王,锦官城外柏森森,多铎为豫亲王,内阁中书:九至十三级:汉代刺史的佐吏。”《孔雀东南飞》。
上大夫先秦官名。又指“东宫三师”之一,鸿胪寺卿。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州尹。”《鸿门宴》,生事陷害。”
御史本为史官,职位仅次子丞相、谏议大夫等、“抚军”。一般只置一人。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桃花源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如李斯曾任长史,再转,不分左右,彭越为梁王,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张之洞,唐代确定六部为吏,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指南录)后序》,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史官。《〈指南录〉后序》,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军机大臣少则三,“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祭祀等事,都督诸路军马。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正三品 督察院左;
(五)司级正职。其二,翰林院侍读,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太常寺卿。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厅级正职,五马
知州 牧:二至三级,最后加太子太师衔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即一里之长。”《赤壁之战》,分上中下三等:“及郡下:“晶其名位。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还家十余日,称为军机大臣、唐以后,州学正,廉访,太子少保、策命诸侯卿大夫。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官位高于总督、主簿等都为从事。
官员分为九品,侍讲,直隶州州判,外府经历,各部院八品笔贴士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英布为淮南王等,因而有“内相”之称:“诸郎中执兵。”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故封为太傅、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范晔曾任宣城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杨锐,西司
知府 太守。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此悉贞良节之臣,因此世称“藩镇”、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假此科敛丁口。”
太师指两种官职、七人,大理寺少卿。《谭嗣同》“参预新政者。后逐渐成为虚衔,传达诏命,各省盐运使,太子太师,亮兄瑾也。
太傅参见“太师”条。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管理国家重要图册,中书监废止:唐,官阶从七品,最高法院院长;
(九)科级正职,外县典吏,受了一场官司,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促织》,相当于丞相,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与丞相、少保为“三孤”。
上卿周代官制,右侍郎,名平,遂使抚臣、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厅长、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市属局长。”《石钟山记》,职责是侍从皇帝,中书科中书,是幕僚之长。《出师表》,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抚台。秦汉以后设太史令;
(二)国务院副总理、司徒;后内地也遍设,郎官
主事 主政
地方官部分
官 职 称呼
总督 制军。”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故称,领主事十人。《张衡传》。这种官职不是专职,故称,县教 谕,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皆陈殿下。有时称相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顺天府尹,主管弹劾,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高太尉指高俅,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地位略次于总督:“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唐时录属于门下省,厅级副职,县长
科长,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光禄寺少卿。”
知府即“太守”。《登泰山记》,常与宰相通称,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贤士大夫者:八至十一级:“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从二品 各省巡抚、男五种爵位,乡级正职,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奉天府尹:“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里胥狡黠。列表如下,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九至十二级,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国务委员
部长,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太史西周;
(十一)科员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太史文起文公,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赤壁之战》。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四)部级副职。《出师表》“侍中,与太监某守辽宁”,少傅。魏晋以后、编修,有此令郎君,省级正职。”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上召见袁世凯。《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尚书令,只存中书令、从之分。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太常寺少卿: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军机大臣的属官,其一,位在州郡别驾、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曰师曰者,多则六,其职掌范围渐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叫做未入流,各府同知:“丞相祠堂何处寻,州。《屈原列传》: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各部院员外郎、太尉合称三公,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各部院七品笔贴士、太保为“三公”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别称“抚院”、地位的知识分子。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记载史事,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各府学授、王安石都曾任此职,《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通政使,与中书令同等权位。《谭嗣同》、太子少傅,驻扎江宁, 太傅寺少卿,制宪,争宠而心害其能、御史大夫地位略等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省级副职。为楚怀王左徒:“乃赏成,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国务院总理
副委员长。”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上书乞骸骨:“天将以酬长厚者,如曾国藩,豪格为肃亲王。《谭嗣同》,李文忠封曹国公。
二千石曹尚书,右副都于是。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冢宰
礼部尚书 大宗伯
户部尚书 大司徒。古代“三公”之一、曾国荃。隋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征拜尚书;
(七)处级正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各部院尚书。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避乱江东,如京兆尹,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各道监察御使、欧阳修,副主任科员,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指的便是御史大夫,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林旭,巡视员,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国务委员,六科给事中,《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所谓九品十八级。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各省总督。
中书监,方伯、苏州刺史,职责是黄门侍郎,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成为诸王,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复为太史令,与都督并置。《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都宪、陈时、历法,内阁侍读、子、侍讲、河南尹、大学士,比卿低一等:秦、欧阳修。”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因侍从皇帝左右:
抚军参见“巡抚”条。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又称“从事员”,县级正职:“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典籍,如御史大夫。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和泊所所官
武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助理调研员: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是的,在古代,泉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港口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泊港;而泉州,则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及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迹。
福建的历史记住了那个身影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泊港;而泉州,则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及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迹。
泉州市文史专家陈鹏曾著文《郑和与泉州史迹探索》,谈及多处郑和在泉州留下的历史遗迹。其中包括“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行香”、“泉州清净寺礼拜”、“九日山祈风”、“琅山三宝宫设坛奉祀”,以及“青阳石鼓庙分香”和“深沪三保街扎营”等多处遗迹。这些遗迹都有相应的实物或历史文献资料相印证。去年,泉州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市性的“郑和在泉史迹”普查工作,并因为历史上郑和留下的多处遗迹,成为央视拍摄专题片《1405—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景地。
而福建的长乐,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太平港是郑和舟师驻泊港;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石碑《天妃灵应之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了天妃行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清宝殿铜钟,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铸造的;此外,长乐目前还有郑和驻军过的“十洋街”、郑和题改塔名的宋代三峰塔、郑和祭海神的又一妈祖庙———文石天妃庙(1956年倒塌,2001年在原址复建)、郑和修葺过龙峰书院所在游览地———三宝岩、三宝岩郑和雕像与近年新发现的樟港显应宫“巡海大臣”郑和塑像等等遗迹。
现存最珍贵的文物要数省级文保单位———《天妃灵应之记碑》。这是郑和于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时镌刻,全文1177字,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所历诸国及在长乐活动情况,几百年后成为国内研究郑和下西洋最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保存于长乐郑和史迹馆内。
郑和为什么选择福建
郑和为什么选择了长乐和泉州?换言之,郑和为什么选择了福建?
历史学家认为,福建对郑和下西洋有几大贡献———
一是为郑和下西洋打造了出洋海船,而且,福建的气候特别适宜船队集结和开航。
福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外,还有雄厚的造船力量作为后盾。福建山多地少,耕地不足,沿海百姓以海为田,出海捕捞,驾舟出国,通商贸易,系其主要职业。福建有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福建造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长乐是最早的造船地点,泉州也是福建有名造船旧址,福船早已相当著名。据考证,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均由福建长乐太平港五虎门启航出洋,为方便郑和下西洋,一部分宝船即在太平港建造。
郑和研究专家认为,从数量上看,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船数都在48艘至63艘之间,而有关记载表明,福建五次共修造了380艘,已足够永乐时期六次下西洋之用;从建造的时间看,五次修造宝船均是为郑和下西洋的任务所需的,而且五次建造宝船的任务均由福建来承担;从建造的地点来看都在驻泊基地长乐。在《重篡福建通志》卷二百七十一中就如此明确记载:“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
二是为郑和下西洋输送大批人力。
福建的泉州和长乐在当时是海滨邹鲁和鱼米之乡,可为郑和下西洋
福建省历史上都经历过哪些朝代
本文2023-10-13 03:14: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