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这个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姓氏源流
池(Chí)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氏。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出自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为池氏。
3、在蒙古、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池为姓的。
★★★池姓始祖:公子池。迟姓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据考证,池姓大致出现在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源出赢姓,秦国公族大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为了拯救秦国不被列强国家所歼灭而赴汤蹈火,为保卫秦国其他国土,立下汗马功劳。公子池的后代子孙以公子池的字“池”为氏,渊源始此。又据《姓氏考略》上说,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公子池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故池氏后人奉公子池为池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池姓起源于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姓。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姓。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当今池姓是一个族不繁,人不多,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在我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
三、历史名人
池子华:战国时赢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相,魏秦惠文王以子华为相。
池圣夫:浙江平阳县人。宋嘉定四年辛未(1211年)文科进士。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端平间知建昌军,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浴德:号明洲,福建省同安人,明朝的好官,明嘉靖(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池显方:字直夫,福建省同安人。明天启年间举人,池浴德的儿子,工诗文,以诗词、文章出名的文士。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池逢功:字玄三,黄岩人,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四年春夏间民多饥死。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土民立碑歌颂。后署福建提督,卒于官。
池生春:字龠(Yuè 音跃)庭,号剑之,楚雄人。清朝名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文章和书法都好,举为进士,以不欺人为本,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流传于世。
池峰城:原名凤臣。河北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国9年(1920年)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站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民国25年1月,受陆军少将衔;10月受陆军中将衔。民国27年参加徐州会战。民国28年3月,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民国34年11月起,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民国38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终年53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
西平郡:后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西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2、堂号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
池姓宗祠通用对联
〖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秦国;
望出西河。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池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生春仪法;
显方诗文。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楚雄人池生春,字龠(Yuè 音跃)庭,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举止有仪法(讲礼仪,有法度),以诚实为本,工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代同安人池显方,字直夫,天启年间举人。工诗文,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诗书启后;
仪礼传家。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联(上下联联释互易)。
中牟循吏;
咸淳大魁。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池瑗,池氏(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孙,汉献帝末年、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县令。下联典指南宋状元池梦鲤(约1224-1279),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进士出身,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中甲戌特科状元,是赣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今江苏省吴县)府。
-----------------------------------------------------------------
〖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宋代状元裔;
秦朝宰相家。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秦朝宰相池子华。
北宋家声远;
西平世泽长。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池氏望族居西平郡。
莆田家声远;
池渡泽流长。
——佚名撰广东省揭阳县玉镇池渡村池氏宗祠联
据原《揭阳县地名志·玉镇·池渡村》记:“始祖(名字失传)于宋代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徙到原大×创村,命名为池渡村。距原县城(今榕城区)约16公里。”池渡村有的公厅或祠堂,陈列“中牟循(池瑗)、咸阳大魁(池梦鲤)”及这副楹联。全村包括池家渡村、东后村、寮头村等村,现今有八九千人口。自明清两朝以来,池渡村中药商行(店)鳞次栉比,治病救人兼经营中草药材,成为一道璀璨亮丽的风景线。及至民国时期,潮汕各县市,都有池渡村人驻足务医兼经营中草药材商店;或移居江西、福建等省,及省内梅州市、兴宁、老隆、和平、连平、翁源、韶关等市县,以至全国各城市,都有池渡村人务医兼经营中药材生意,其总人数比池渡村人口还要多。因而有“无池不成市”的美誉。
-----------------------------------------------------------------
〖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生春宏文直庐记;
显方力作晃岩集。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道光进士池生春,楚雄人。举止文雅,以不欺为根本。工书法。著有《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代天启举人池显方,字直夫。工诗文,著有《晃岩集》等。
-----------------------------------------------------------------
〖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城门武侯,伟绩巍巍共仰;
中牟良吏,贤声处处相传。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名人池仲鱼,是池姓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孙,北魏孝文帝朝(220-265年)城门侯。下联典指汉代名人池琼,是池姓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孙。唐商宗朝时封宁海节度使。
============================================================
附录二:池姓典故、趣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公子池第池氏四十九世之裔孙,北魏孝文帝朝(公元220-265年)城门侯,家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比喻无辜受连累。
这个成语来源于《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杨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南北朝时,北方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因为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 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
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对联
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
中仙乡地处闽中,与德化、永泰、闽清比邻。虽为山区,但乃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乡政治、文化、经济之中心。池氏祖祠位于村南,名曰“坡兜坊”,坐丁兼未。其地形如“金鸡孵蛋”,又似“眠牛卧地”。始建于明嘉靖中叶,是中仙池族之发祥地。池氏祠堂具有独特的感应力、凝聚力,发展旺盛。现在全村近四千人口皆为池姓,统归一族。故远近乡邻称颂“坡兜”为风水宝地。祖祠内原有诸多珍贵文物。曾有遵循祖德的女性,教子义方,蒙清同治圣旨赐予“节操水霜”;在不同时期蒙府县太爷题赞的“重游泮水”、“父子文魁”、“兄弟文魁”、“书香有种”、“苦节方甘”、“五代同堂”、“刚柔合德”、“德同孟母”等荣誉牌匾,琳琅满目。因为历代匪乱和文革冲击,几经毁建。1980年秋按原址原向,复建现在规模。
在封建时代,中仙池氏出有府州同、县丞。科举时期仅清代有十八庠生,并有“蝉联三代秀”的荣誉。道光时期池长江任福宁府教谕,敢于为民请命、抨击贪官污吏,当时官吏见到他的帽子或烟筒便不寒而栗。现在有大专以上毕业生160多人,其中硕士5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他们都在四面八方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留学生8人在外深造,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池钟瀛列入《世界名人录》,誉享海内外。
宋代状元裔;
秦朝宰相家。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名匾侧楹]
此联为池氏宗祠通用联。
固始宗功显;
坡兜祖德承。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
永慕宗功业绩,光辉垂后代;
怀恩祖荫房兴,族旺并长隆。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
1999年祭祖时有积基公之后代由仙游、莆田赶来,并提此楹联一副。“积基公”为中仙池氏第十六世以后之后裔。
坐丁向癸水朝堂,永发千年不替;
砂抱山环峰耸秀,长徵万代繁荣。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前堂楹]
固始宗功盘福荫,贤生贵出姓名扬;
坡兜祖德永流芳,族衍房兴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偏房柱楹]
下联“坡兜”乃池氏宗祠所在地之名,系中仙十景之金鸡展翅。
西平祖德永昭彰,贻厥孙谋,唯耕唯读;
坡兜宗功垂福泽,承先启后,在俭在勤。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大拱住楹]
守国法,重教育,亦文亦武,建设四化美景;
遵祖训,讲道德,克勤克俭,创造五好家园。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四扇立柱新楹]
自池州赐姓以来,汉唐宋代兴固始,宗功昭日月;
由邹宦开基于此,元明清世守坡兜,祖德巩山河。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正殿楹]
上联“池州赐姓”尚存疑,若是由池梦鲤而来,应在宋末,述及汉唐则为假借。
钟英毓哲,万载昌隆创业,垂统克振家声,其在子孙维光邦国;
开后守先,许多拔萃诵诗,学礼能承祖德,如君忠厚福有祯祥。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正殿楹]
联中对联嵌进此支池氏排辈用字,例如上下联首句末字“哲”、“先”:指池哲秋,排“哲”字辈,取名“哲秋”,字“先实”。即名用上联,字用下联,名字套“春花秋实”一词。其兄弟取名“哲春”,字“先华”。
潮汕地区20大姓氏
1陈,约152万人;
2林,约105万人;
3黄,约90万人;
4吴,约60万人;
5郑,约56万人;
6李,约54万人;
7张,约51万人;
8,王,约425万人;
9蔡,约42万人;
10刘,约37万人;
11杨,约36万人;
12许,约31万人;
13谢,约26万人;
14庄,约23万人;
15方,约186万人;
16郭,约185万人;
17周,约153万人;
18曾,约146万人;
19洪,约138万人;
20余,约137万人
(资料选自:陈泽、吴奎信主编《潮汕百家姓》)
《潮汕前100名的姓氏排名》
1、 陈,潮汕约152万人,全国约5800万人,排第5位;
2、 林,潮汕约105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6位;
3、 黄,潮汕约90万人,全国约2800万人,排第8位;
4、 吴,潮汕约60万人,全国约2600万人,排第10位;
5、 郑,潮汕约56万人,全国约1000万人,排第23位;
6、 李,潮汕约54万人,全国约1亿人,排第1位;
7、 张,潮汕约51万人,全国约9200万人,排第3位;
8、 王,潮汕约43万人,全国约9600万人,排第2位;
9、 蔡,潮汕约42万人,全国约600万人,排第44位;
10、 刘,潮汕约37万人,全国约7000万人,排第4位;
11、 杨,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4000万人,排第6位;
12、 许,潮汕约31万人,全国约700万人,排第35位;
13、 谢,潮汕约26万人,全国约930万人,排第24位;
14、 庄,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120万人,排第138位;
15、 方,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470万人,排第62位;
16、 郭,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8位;
17、 周,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2900万人,排第9位;
18、 曾,潮汕约15万人,全国约650万人,排第38位;
19、 洪,潮汕约14万人,全国约210万人,排第107位;
20、 余,潮汕约14万人,全国约530万人,排第15位;
21、 邱,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350万人,排第77位;
22、 马,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1300万人,排第19位;
23、 朱,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1640万人,排第14位;
24、 赖,潮汕约12万人,全国约250万人,排第98位;
25、 萧,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770万人,排第30位;
26、 詹,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65万人,排第152位;
27、 廖,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440万人,排第66位;
28、 姚,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455万人,排第64位;
29、 江,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340万人,排第79位;
30、 罗,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1100万人,排第20位;
31、 苏,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610万人,排第41位;
32、 卢,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600万人,排第42位;
33、 钟,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500万人,排第56位;
34、 叶,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550万人,排第49位;
35、 温,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180万人,排第114位;
36、 徐,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2000万人,排第11位;
37、 沈,潮汕约8万人,全国约650万人,排第37位;
38、 胡,潮汕约8万人,全国约1600万人,排第13位;
39、 翁,潮汕约75万人,全国约78万人,排第177位;
40、 潘,潮汕约75万人,全国约500万人,排第52位;
41、 彭,潮汕约74万人,全国约630万人,排第39位;
42、 孙,潮汕约7万人,全国约2000万人,排第12位;
43、 何,潮汕约68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7位;
44、 杜,潮汕约63万人,全国约520万人,排第53位;
45、 赵,潮汕约63万人,全国约2980万人,排第7位;
46、 魏,潮汕约6万人,全国约585万人,排第45位;
47、 邓,潮汕约55万人,全国约700万人,排第34位;
48、 高,潮汕约54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5位;
49、 纪,潮汕约52万人,全国约95万人,排第157位;
50、 柯,潮汕约5万人,全国约65万人,排第188位;
51、 吕,潮汕约45万人,全国约600万人,排第40位;
52、 连,潮汕约4万人,全国约38万人,排第239位;
53、 唐,潮汕约37万人,全国约850万人,排第26位;
54、 佘,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10万人,排第500位;
55、 倪,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180万人,排第111位;
56、 韦,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145万人,排第122位;
57、 丁,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550万人,排第47位;
58、 袁,潮汕约35万人,全国约700万人,排第33位;
59、 文,潮汕约33万人,全国约220万人,排第100位;
60、 陆,潮汕约33万人,全国约400万人,排第70位;
61、 侯,潮汕约32万人,全国约330万人,排第82位;
62、 欧,潮汕约32万人,全国约80万人,排第161位;
63、 颜,潮汕约3万人,全国约195万人,排第110位;
64、 章,潮汕约29万人,全国约150万人,排第118位;
65、 邹,潮汕约28万人,全国约430万人,排第67位;
66、 蓝,潮汕约27万人,全国约26万人,排第260位;
67、 梁,潮汕约26万人,全国约1100万人,排第21位;
68、 冯,潮汕约25万人,全国约830万人,排第27位;
69、 邢,潮汕约24万人,全国约130万人,排第131位;
70、 辜,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55万人,排第201位;
71、 麦,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13万人,排第300位;
72、 官,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26万人,排第274位;
73、 韩,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880万人,排第25位;
74、 戴,潮汕约22万人,全国约510万人,排第54位;
75、 范,潮汕约2万人,全国约470万人,排第61位;
76、 汤,潮汕约2万人,全国约250万人,排第90位;
77、 池,潮汕约2万人,全国约40万人,排第210位;
78、 卓,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33万人,排第256位;
79、 傅,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660万人,排第36位
80、 金,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400万人,排第69位;
81、 房,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52万人,排第199位;
82、 夏,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508万人,排第55位;
83、 田,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500万人,排第58位;
84、 秦,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340万人,排第78位;
85、 巫,潮汕约17万人,全国约26万人,排第283位;
86、 严,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180万人,排第112位;
87、 宋,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1050万人,排第22位;
88、 游,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83万人,排第166位;
89、 薛,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550万人,排第48位;
90、 史,潮汕约14万人,全国约320万人,排第80位;
91、 施,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210万人,排第105位;
92、 石,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450万人,排第63位;
93、 程,潮汕约12万人,全国约740万人,排第31位;
94、 曹,潮汕约12万人,全国约750万人,排2位;
95、 柳,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130万人,排第130位;
96、 贝,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13万人,排第300位;
97、 辛,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120万人,排第139位;
98、 汪,潮汕约1万人,全国约490万人,排第57位;
99、 董,潮汕约1万人,全国约800万人,排第29位;
100、 古,潮汕约1万人,全国约48万人,排第208位。
池姓起源参考之一
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汉语中,城是指城墙,而池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个城邑的防卫系统,后来就用来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有的以“池”作为姓氏,称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另一支池姓。
http://wwwhackchicom/chi/originuphtm
潮[潮,读音作cháo(ㄔㄠˊ)]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有巢氏,出自帝尧时期有巢父,属于以先祖称号避难改姓为氏。
潮氏原本为北方巢氏一族,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渡,才在江南落居。目前安庆潮氏多为同一支,先祖居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原为巢氏。
相传,潮氏上祖为有巢父,尧帝时期是一位隐士,久居深山老林,有大智慧。他倚树筑巢而寝,后因拒绝尧帝让位而出名,被称作有巢父。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有巢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
南宋时期,为避战乱纷扰,江西洪都的巢氏族人避入长江岸滨,分别改姓为“潮”、“晁”二氏。其最初移民至安徽安庆的时间,约在明朝洪武初年,移居起始地点也同其它安庆移民一样,由江西瓦屑坝走水路离开老家。
安庆潮氏的一世祖潮善长,携家眷横穿鄱阳湖直入长江,顺流而下,过雁汊镇后,江面豁然开阔,木桅帆船借四月轻轻风力,渐渐驶近安庆西城外白云缭绕的万松山。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潮善长远远看见老城门巍峨壮观,心当时就动了一下。这一动,就为潮氏在安庆七百余年的发展,写下了深刻历史的一笔。
据《皖怀潮氏宗谱》记载:“明初,善长公迁皖,见龙山巍之,长江浩之,南岭之阳,大有佳气,俗醇土沃,舍此奚适,遂率其子若孙而家焉”。
潮氏东迁的真相远不是这般诗情画意。元朝末期,安庆周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前后血战了十九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该地区与陈友谅两军频繁血战,这一方肥沃土地早已是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江西十余万移民,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瓦屑坝为迁徙口岸,离乡背井来安庆寻求生路的。
目前能见到的史料,在叙述此次江西移民时有两点大致相同:其一,移民多为单身未婚青年,偶尔弟兄结伴同行;其二,来安庆落户之前,移民的历史全部空白。据《皖怀潮氏宗谱》记载,潮善长外迁时曾带有家谱,但后来毁于兵燹。凭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移民迁徒的被强迫性。安庆潮氏一世祖也不例外,潮善长孤身一人,挤在又饥又冷的移民队伍中,能快尽快地从浩瀚的长江水面寻到落脚点就相当不错了,哪有闲情逸致对未来的家园挑挑拣拣?
潮善长怀着绝望与希望交融的心情,一步步地踏上安庆八卦门外那片陌生的土地。
潮善长的勤劳与智慧与众不同,他来自洪都府,而且是洪都府一名出色的玉匠,这就使潮善长不仅很快在万松山下立足,而且小有殷实,并娶妻生子,建家立业。由于年代久远,潮善长公“玉匠”的身份只是一种猜想,理由是他的两个儿子一名为琢琼、一名为琢工。不是玉匠,怎么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
潮氏二世祖潮琢琼、潮琢工也相当了得,长者“为乡进士隐居不仕”,一心一意以商为业;幼者读书出来为官西蜀,从此天各一方。潮琢琼的后代也就是潮氏三祖四祖,更是“以忠厚传家,以耕读服贾孝养为业”。从此,有潮氏族人在此地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到明朝中期,围绕二祖老宅子建造的潮氏族人房屋越来越多,渐渐就形成一条窄巷。周边居民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潮家巷”。此期间,安庆八卦门外的商业区,也因皖河口水路码头的繁荣,向西一直延伸至大王庙,扩展成繁华的西门外大街。
潮家巷作为地名,延续的时间大约在二百年左右。到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潮氏九世祖潮康庶动手修撰《皖怀潮氏宗谱》,序中已有“善长公由瓦屑坝迁皖,宅白云山下(万松山),即今太平境,旧名潮家巷。”
潮家巷为什么会被“太平境”所替代?太平兴国禅寺简称太平寺,原址在城西正观门外的万松山麓,相传最早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潮氏一世祖潮善长迁徙安庆时,太平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潮善长以太平寺为邻,建起潮氏落户安庆的第一间房。在潮氏家族缓缓发展并最终形成潮家巷的同时,太平寺也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明洪武末年重增旧制,明天顺年间进行大规模重修。又经二百来年,太平寺在历代官员的重视下,先后建起万寿阁、古鉴堂、文殊院、华藏楼等建筑,初步形成大禅林气势。而这二百年中,潮家巷因潮氏后代不断外迁而衰落,又因太平寺扩建需要被吞噬。一条移民老街,就这样在老城版图上悄无声息消失。而太平寺,又继续辉煌了二百年,并在寺东寺西建起白衣庵、西竺庵,成为安庆四大寺院之一。太平寺前的那段老街,也因此被称之为“太平境”,其中“境”为边界、疆界之意,由此也可见太平寺当年的规模和气势。
二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安庆市老丰镇、怀宁县老客头孙家圩等地有潮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皖 郡:亦称古皖国、宜城、今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金贞佑五年(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760~1938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安庆。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 、“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四家乘谱牒:
皖怀潮氏宗谱,(清)潮康庶编修,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安徽省安庆市老丰镇潮家宗祠。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
主要分布有二:
⒈西平郡: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⒉陈留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池这个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本文2023-10-13 03:12: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