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应氏家谱中的抗战诗及其他】读谱琐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兰溪应氏家谱中的抗战诗及其他】读谱琐记,第1张

余昔时亦曾留意家谱,曾于鹭塘应连昌家得见民囯三十年(1941)重修的《鹭塘应氏宗谱》。谱中载有唐汝楫万历十三年(1585)桂月撰写的《子和公传》、应镛于宝庆乙酉岁(1125)端阳所作的《天真寺碑记》和吴昂的七律四首。并记载了“三红秀才”应镛祖上于靖康二年(1127)随驾南渡迁居于兰溪城南驿前的故事。

其中犹以吴昂所作七律四首最富时代感。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接着就是淞沪会战失利上海沦陷;同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开始,13日南京失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命丧黄泉。日军步步紧逼,继杭州湾战伇杭州沦陷后,日军又于1941年4月发起了宁绍战伇,宁波、镇海、奉化、慈溪、余姚、上虞、绍兴及临海、黄岩、海门也相继沦陷,此时的兰溪正处在四面狼烟之中,应氏宗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重修的。

是年六月宗谱修成,友人吴昂作七律四首为贺,刊于谱中。录如下:

《和郑梦生先生题鹭塘应氏宗谱七律四则》——志雪斋主人吴昂

其一:卜宅塘西世泽长,山川灵秀兆祯祥。青枫荫地传千载,白鹭冲天著一乡。报囯卫家钦武德,显亲光族应文昌。管窥未足知全豹,已觉心仪只瓣香。

其二:高风敦厚屏强梁,廿代雍容卜世昌。族尚声名警鹊噪,儿孙意气绝鸱张。曾经夏日思冬日,莫谓刘郎胜阮郎。玉牒留传宁守黑,瓜绵椒衍自芬芳。

其三:芦沟肇祸数灜东,天锡干城美是钟。半壁河山居鬼域,一番雷雨起神龙。潜心鱼鲁宁逃世,学步欧苏肯自封。玉牒修成烽火里,信征愈战愈昌隆。

其四:关山万叠水千重,遥望开封陷贼中。数典岂容忘自出,志仇奚必强人同。漫天烽火修家乘,廿世箕裘印旧踪。夷夏分明齐敌忾,十年生聚竞前功。

时民囯三十年夏历闰六月下濣吉日

(又:应镛的天真寺碑记开篇云:兰邑之西几半,平山逶迤,环抱中有梵宫,曰天真寺……。尾云:晋天福中建,旧名贞心。治平中改名天真禅寺。落款为:太常寺主簿应镛书/宝庆乙酉岁端阳日。见仁见智,仅供识者参考)

2018年8月2日施福山补记于黄龙洞寓

何氏在中国的人口排名第十七位。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始祖

何大用:字太二,号毅齐。宋进士职,授宣议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诚齐迁四川资县中,因宋时之乱,公迁蒲折结茅庐於洪山之腰,后迁桑园葬蒲圻天石岭坟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

清嘉庆二十年合族接置家因安柴山护坟右边抵禁区一丈直下田堪坟左边以脚下走路田堪为界,土地柴树木一并在永卖之内。配曹氏,生殁未详,葬通城大水源金星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骏。配王氏,生殁未详,葬蒲圻上边头。配应氏,生殁未详,葬蒲圻竹园角。是为楚南何氏始祖。

以上内容参考 -何姓

应氏始建六和塔名人故事

 文章要点:本文提出了六和塔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为江南应氏始祖应詹的儿子因纪念父亲改葬钱塘赤水乡而建。

 关键词:六和塔始建应詹太和三年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苍茫四望收。

 落日背人沉野树,晚潮催月上沙洲。

 千家灯火城南寺,数点帆归海外舟。

 莫讶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头。

 这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杭嘉湖道署时咏六和塔的诗篇,写得大气磅礴,情景交融。读后谁不想一睹为幸、一登为快呢?

 六和塔雄伟壮观,它高高地耸立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远远望去,霞光塔影,风姿绰约,名闻中外,成为杭州标志性的建筑。它多层密檐,全部为砖木结构。塔座占地1亩3分,塔身高度为59米89厘米。从外部看,它有十三层,里面却是两层为一级,实际塔内只有七级。每级中心都有小室,小室外面是廊道。级与级之间铺有螺旋形阶梯,盘旋上升,可直登顶层。在每一级的须弥座上,雕刻着花卉人物、鸟兽虫鱼等各式图案,刻画精致,栩栩如生。塔外作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向上递减,檐上檐下,明暗相间,衬托分明。塔的每层檐角上挂有铁马,风起时,琮有声,悦耳动听。整座塔造形优美,比例适度,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尤其是在众多的古塔建筑中,可谓别出心裁,独树一帜。面对如此佳构,在登临远目之余,人们一定想了解:此塔建于何时?为何而建?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咸淳临安志》。清雍正时李卫主修的《西湖志》在“六和塔”条目下转引的《咸淳临安志》曰:“即旧宁寿观。开宝三年(970),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即其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长五十余丈,内藏舍利,或时光明焕发,大江中舟人瞻见之。后废。绍兴十二年(1142)奉旨重造。二十六年(1156),僧智昙因故基成之,七层而止。”(见《西湖志》卷十一“寺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记载更为详细:“六和塔,在月轮峰傍,宋开宝三年(970),智觉禅师建。”并说:“先是,梁开平五年(911),钱王于仁王废院得大钱,以为瑞应,因建大钱寺,设宝幢二座于寺门。入宋,寺废,禅师乃即钱寺南果园因建塔,以镇江潮。高九级,五十余丈,撑空兀突,跨陆俯川,海船夜泛者,以塔灯为指南焉。”从这些记载来看,一般认为:六和塔建于宋开平三年,即公元970年,在钱王寺废院即果园的基础上,为智觉禅师(字冲元,名延寿,吴越国忠懿王时为永明寺住持,著《宗镜录》一百卷,赐号“智觉禅师”。)“以镇江潮”的名义而兴建的。这种观点为当今很多介绍六和塔的文章所采信。

 但是,我翻查了1998年11月缙云《龙溪冠阳应氏志》和20xx年新修的《义乌应氏宗谱》,却纷纷发现一篇《六和塔溯源》的短文,其文曰:

 应氏四十六世祖詹公,晋元帝间仕太子舍人,又复镇江南,敕封忠国武平王、冠阳侯、镇南大将军。娶妻唐氏,诰封夫人。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9年),卒东晋太和丁卯(公元367年),享年79岁。逝后安厝永康小河头(前山阳,亦称官田)。

 詹公生二子,长曰玄,仕散骑侍郎兼御史大夫;次曰诞,仕六郡太守、龙骧将军。二子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将其父灵柩从永康官田转葬钱塘赤水乡,建六和塔,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祈镇一方风水,庇国泰民安,得太平和乐,即六和、太和之意。是为应氏始祖首建之塔。”

 又说:

 “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江南应氏始祖创建六和塔以来,历经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之兵扰(燹),屡建屡废。直至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钱弘为镇钱塘江潮,追效先贤,又重建此塔。至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又重毁于兵事,于绍兴22年(公元1152年)又行重建。从此,屡经修饰完善,日趋豪华庄丽,之延至今。”

 (摘自《缙云龙溪应氏志·应氏总谱》

 这就明确告知人们:六和塔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为移居江南应氏始祖应詹的两个儿子应玄、应诞因改葬父亲灵柩而在杭州赤水乡(今六和塔一带)所建的纪念塔。而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命智觉禅师所建的六和塔只是原塔倒塌之后的重建之举。两者名称相同,命名的含意相同,显然,两者之间有着渊源关系。不过前者为纪念先祖,祈求吉祥;后者为镇江潮,以免灾难,建塔的出发点有所不同。这段出于永康《姓氏志》的记载,填补了六和塔的一段空白,并为当今浙江各地新修的应氏宗谱所采用,除本文所引的《缙云龙溪应氏志》和《义乌应氏宗谱》外,如宁海梅林的《应氏宗谱》、永康芝英的《应氏宗谱》等等,或引述原文,或重新编述,但皆把它作为我江南应氏始祖的祖德宗功、应氏家族的历史荣耀而载入族谱。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笔者加以考察后,以为: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无中生有。

 首先,应詹是实有的进入史传的历史人物。考之《晋书》,有《应詹传》。其介绍传主的简略如下: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为三国时魏国名宦、诗人应璩之孙。以才艺文章名当世。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东晋)元帝雅重其才,加散骑常侍,累官至光禄勋。驸马都尉、征南大将军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平南将军。贼平,以功封观阳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以咸和六年(公元327年)卒,时年五十三(其生卒年与《姓氏志》记载有所出入。按《晋书》,应詹公的生年当为咸宁元年,即公元275年。而《姓氏志》应詹公的生卒年是生西晋太康己酉年,即公元287年,卒东晋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有待考辨。),册赠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烈,祠以太牢。

 其子应玄、应诞也附有简介,曰:“子玄嗣,位至散骑侍郎。玄弟诞,有器干,历六郡太守、龙骧将军,追赠冀州刺史。”

 从《晋书》的介绍中,应詹为东晋朝廷之重臣,深为元帝、明帝所倚重。东晋时,北方大乱,应詹从晋元帝渡江而南,因军功治绩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族志有的称冠阳侯),因留家于婺,占籍永康,成为江南应氏之始祖。

 其次,关于二子为其父詹公死后迁葬建塔之事,则更多地见之于各地的应氏宗谱之考证和记载。除上引的'据永康市《姓氏志》记载外,还有如下的材料可以佐证:

 据后唐天成己丑(公元929年)状元(仕秘书省校书郎,迁考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浙院应缓公之子,为缙云应氏65世祖)应公曾对应氏的源流进行过调查考察,他在《应氏源流序》一文中说:

 ……晋冠阳侯讳詹,又讳斌,字思远。西晋末,元帝大兴。庚辰,天下大乱,公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进授冠阳侯,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军事,厥境独全。百姓感德而歌曰:‘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东晋康帝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生太康十年(己酉),薨太和二年(丁卯),寿七旬有九,以明年戊辰葬于杭之赤水乡,建塔,号曰‘陆和’令人司马郡王夫人李氏、杨氏、唐氏。唐氏生一子,讳元,拜驸马。东晋义熙九年,有功于国,加封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食邑五百户义乌县,遂家于婺州义乌官田,为官田第一世祖。……

 (见《五云龙溪冠阳应氏宗谱·旧谱序跋》)

 后来,清嘉庆辛酉进士(公元1801年)、应氏第九十三世祖应文鸿公又进行多方考证,认为:应詹公晋时敕封忠国武平王“冠阳侯”。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7年),卒东晋太和二年丁卯(公元367年)于官田,翌年转葬钱塘赤水,建塔曰“六和”(见应子根《杭州六和塔溯源》)。

 鉴于以上的资料,宁波的宗谱叙应氏之源流说:

 应姓在历史中经历了3050余年,天下应姓一家人。公元前1050年,号仁寿讳韩即应姓始祖。周王朝灭商,封有功之臣,周武王四太子名姬达封为应侯。封土地,河南叶县平顶山一带。尔后立国为应国,并以国为姓,姬达改名应叔字儒林。应国在历史上生存了350年,被楚国所灭。至晋元帝,应氏第46世孙应詹,字思远,河南南顿人,随元帝渡江南,因立功封为镇南大将军,观阳候忠国武平王。镇武林、南平、天门三郡,而后住家婺州永康官田(后称诸英、芝英)。自东晋元年(公元317-20xx年)共1689年,在江南繁衍60多代子孙。应詹为南宗第一世,卒后葬钱塘赤水乡,建六和塔。有二子,长子应玄(元),次子应诞。长子留永康,子孙繁衍在江南各地。次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后代繁衍江西、福建等地。江南子孙除福建南平峡阳一支,从河南光州迁福建,不属应詹后裔外,其余汝南郡、汝南名门望族、观阳郡(淮阳部)、汝南堂均属其后。南方应姓主要集中于永康,迁居台州、仙居、宁海、奉化、宁波、鄞县、余姚、慈溪、东阳、浦江、温州、黄岩、绍兴、舟山(昌国)、衢州、处州等地。应氏名出文官武将,功绩不凡,赫赫有声。(见应义植《蜜岩显爵应氏·888年尘封的记忆》)

 此外,缙云龙溪《应氏宗谱》、仙居厦阁《应氏宗谱》等也有如此记载。

 在这些或考证或转述的记载中,虽文字有详略不同(如对少子应诞的介绍,应公在《应氏源流序》一文中未曾论及,而《蜜岩显爵应氏宗谱》中介绍得比较详细),对一些地名的认定有差别(如对官田的认定,有的说是永康芝英,有的说是当年称义乌官田就是后来的永康芝英等),但对应詹死后转葬钱塘赤水、建塔曰“六和”的事实却是一致肯定的。因此,当1998年缙云龙溪应氏修宗谱的时候,其应氏子孙应子根先生经过调查、考证,写成《杭州六和塔溯源》一文,澄清了六和塔为应氏祖宗始建的历史事实,在报纸上发表后马上得到全省应氏宗族的热烈响应,在新修的宗谱时得以采信转述。20xx年1月23日的《金华日报》还专们发表了《六和塔建造时间推前600年》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由此可见,六和塔当为应氏先祖创建。后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兵革之祸,朝政之争,屡修屡废,直至公元970年间(北宋开宝三年),吴越王钱弘为镇钱塘潮而追效先贤,又重整此塔。宋宣中(公元1119—1125年),毁于方腊之乱。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僧智昙募缘重建。今存塔木结构檐廊之塔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修建。后经多次修缮、加固,直沿至今,

 以上是我们一得之见,敬请学者、专家批评指教,不胜感谢。

 参考文献:

 1、《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

 2、《西湖志》(清李卫修杭州出版社)

 3、《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4、《义乌应氏宗谱》20xx年11月《义乌应氏宗谱》编辑部编撰)

 5、《龙溪冠阳应氏志》1998年11月缙云县龙溪冠阳应氏宗谱重修理事会编)

 20xx年6月25日完成初稿

 应子根为缙云龙溪应氏后裔应守岩为杭州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青年时报采访应子根关于六和塔的论述: ;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姓氏始冇祖

民冇国十年全冇国冇统冇修的《庐冇江冇郡何氏大冇同冇宗冇谱》,始冇祖为何允,韩王冇安次冇子。有关庐冇江何氏先冇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冇汉《东观汉冇记》,名为何修。全国还有部分族冇谱,以何庶、何瑊为始冇祖。还有川冇南、云冇贵部分地区族冇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还有一些人冇认冇为,何氏始冇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冇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冇后冇期韩王冇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冇掌冇国冇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冇安被劫冇掳,国冇破冇家冇亡,瑊与其妻流寓庐冇江,冇操冇舟为业。其后,秦冇始冇皇出游博冇浪冇沙被人冇袭冇击,疑是六国冇公冇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冇访六国之后,欲冇斩冇草冇除冇根杜冇绝冇后冇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冇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冇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冇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冇江,勤耕苦读为业,家冇道冇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冇山冇大冇学刘志伟教冇授等人在广冇东二十多年的调冇查与研冇究(为香冇港、英冇国、美冇国、中冇国冇社冇科冇院清冇史所课题),未发现明冇朝时以何瑊为始冇祖的族冇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冇江大冇同冇谱基本相同,有人冇认冇为是明冇末所编。

何允,韩王冇安之次冇子,幼封陈留侯,据江冇西瑞冇昌何氏家冇谱,前几代均葬于陕冇西冇扶冇风。

各支始冇祖

何大用:字太二,号毅齐。宋进士职,授宣议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诚齐迁四冇川冇资冇县冇中,因宋时之乱,公迁蒲折结茅庐於洪冇山之腰,后迁桑冇园葬蒲圻天石岭坟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冇嘉冇庆二十年合冇族接置家因安冇柴冇山护坟右边抵禁冇区一丈直下田堪坟左边以脚下走路田堪为界,土地柴树木一并在永卖之内。配曹氏,生殁未详,葬通冇城大水源金冇星冇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骏。配王氏,生殁未详,葬蒲圻上边头。配应氏,生殁未详,葬蒲圻竹园角。是为楚冇南何氏始冇祖。

何转音:号士元,世居庐冇江,周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国月十六日己时生,先冇祖出自韩冇战冇国之未韩王冇安被秦所灭其子冇孙避难转韩为此受姓之始也。转音公随汉冇高冇祖起兵出镇长冇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为忠烈侯,西汉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时薨,寿一百零九岁,葬庐冇西冇城三冇江冇口丰冇面冇村飞冇凤冇御苔形。子二。一世冇祖:何四宝,字发顺,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时生,殁年没,葬丰冇城冇铁冇宫冇凤冇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张氏,丰冇城焕达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时生,明冇宣冇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时殁。葬与夫合墓。是为浏冇阳何氏始冇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号庚二,元至正间由江冇西冇南冇昌冇府丰冇城冇县登冇仙冇乡黄冇埠冇里沧冇溪保何迁居湘冇乡二都冇城前实为始冇祖。元配:吴氏,生没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冇洪冇武二年己酉十月十七日寅时生,永冇乐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时没,葬湘冇邑二都冇城前区钤。是为湘冇邑何氏始冇祖。

何赓南:字光禄,少卿,宋冇咸冇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时生,至治平固从祖冇父徙滨冇阳冇城西冇殷冇市何家硚转徙迎凤铺徙十五里石笋开垦成业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时没,寿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赵氏,咸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时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时没,寿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献、何忠猷。是为益冇阳何氏始冇祖。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 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江夏黄氏义城堂源流考

  一世 黄香 字文强 ,出世东汉,名列天下二十四孝之一, 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儒学入仕初任中书郎,后拜尚书令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任左丞相,两年后为尚书令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出任魏郡太守后,不数年去世,葬于江夏云梦安陆源口香公夫人四位生八子长子琼乃郑夫人所生

  二世 琼公 汉顺帝永建年间入官拜议郎,后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桓帝年间又任太尉,封为分乡侯役赠车骑将军,谥为忠侯享年七十九,葬江夏夫人三位生子十余四子储乃陈夫人所生

  三世 储公 德配吴氏,生子三长子琬

  四世 琬公(公元141年) 字子琰,才思敏捷,名于京师初任五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部李催等攻陷长安时殒命夫人五位生子十余长子松寿乃赵夫人所生

  五世 寿公 字延年,德配刘氏生子远

  六世 远公 德配李氏,长子文

  七世 文公 德配严氏,生子期

  八世 期公 德配杨氏,生子三,长子积

  九世 积公 东晋三年任新安郡太守葬此郡之姚家墩(后改为黄家墩),德配张氏,生子二,次子芯

  十世 芯公 徙居金华郡浦阳县(浙江金华),官至金陵安察金华之始祖德配吴氏,生子二,长子居中

  十一世 居公 字畅外,官至侍讲学士原配赵氏继张氏生二子,长子梦祥

  十二世 祥公 长子铨

  十三世 铨公 子商英

  十四世 英公 长子沦

  十五世 沦公 生子四,长子文

  十六世 文公 子知(黄门侍郎)

  十七世 知公 子三,长子腱

  十八世 腱公(黄门侍郎),八子均入仕为官长子畦

  十九世 畦公 子二长子大正

  二十世 大正(庐州太守),娶周氏夫人生二子

  二十一世 福公

  二十二世 瑚公

  二十三世 说公

  二十四世 亿公 官蕲州节度使生子荣

  二十五世 荣公 后晋官任承事郎,娶董氏,生子二次之浩

  二十六世 浩公

  二十七世 汜公

  二十八世 瞻公 子元绩

  二十九世 绩公 生子三,中孚 中浼中宴

  三十世 中孚公江夏义城堂始祖唐肃宗二年任兵马司副使,节度军头官因劾

  奏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贬谪江西吉州,葬吉水县六十二都菰塘鹧鸪洞娶应氏夫人生子四:文、行、忠、信(行忠信不详)

  三十一世 文公 字显升,娶王氏,从父避居庐陵县四十九都菰塘生子四:梗 楠 杞 梓

  三十二世 梗公 讳嵩字高仲,唐文宗太和壬子六年徙居四十四都菰塘黄家坊德配王氏生子整

  三十三世 整公 字叔齐,又字绍泰葬四十九都菰塘德配张氏,生子璠

  三十四世 璠公 字国琛后唐昭宗宝应年间,李义兴寇江南,乡邑骚动公倡议集兵筑城备御,民赖以安因德之遂以所居之城曰义城其时楚王马殷聘留麾下屡立战功后弃官求归,太祖嘉焉,特授本州团练使,老辞归殁赠卢水郡侯,将卢水封为义城,故名义城侯我宗后代立祠始有江夏义城堂之称也,并进荐中孚公乃吾族开基始祖

  江夏义城堂新刻派字文

  兆(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继志昭本 天佑新群

  宪令功举 荣耀华英

  同辉先烈 远振家声

  本派序:谨承忠孝传家之人伦史,德能善行之人生观,以自尊自强爱国发家为宗旨而成立,望吾家族后昆钧遵之

  义城堂三祠联宗理事会

  一九九六年秋月

  江夏黄氏各祠堂派序对照表

  (均从东汉江夏黄香数起)

  一 昌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二 典兆孝允若 业纪崇伦

  三 植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四 景行先达仰 慕贤哲伦

  五 兴朝治理茂 修纪立伦

  六 昌吉可徽诗 礼克继善

  七 明昌毓风文 发祥支友本

  八 道进德必友 仁世文章

  九 正宗秉国钧 谨言超齐家

  十 明久道化城 诗书联甲

  修定人QQ425015264

  (二)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历史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清元:马来西亚歌迷王子

  黄纬纶:重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副秘书长

  黄小康:当代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电脑行家、作家。

英姓来源 

一,英姓由来: 

1, 通志氏族略:英氏出自偃姓,陶皋之后,以国为氏。 

2,《史记》记载:英姓后人有改为廖姓。 

二,郡望堂号:晋阳郡 。 

三,英氏分布 

现分布山东省鲁南一带,族谱记载明代为避倭寇从东海迁徙而 

来。清代有西安等地为官者。现陕西南部地区也生活着一支英氏后人,其来历待考 

四,英氏名人 

英布:汉淮南王。 

英敛之:清朝,满族人,是赐姓。 

■英姓家谱 

4500 福建晋江 武荣英山洪氏族谱 不分卷 洪承胃较修 曹钞本(后人均纂至民国年间) 福建师大 

4797 浙江德清 武康英溪宣氏宗谱 六卷 (民国)宣荣茂宣茂才等续辑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7951 浙江温州 东嘉英桥王氏重修宗谱 十卷 (明)王叔杲等纂修 明万历钞本 浙江温州市博 

12154 不详 芝英应氏宗谱 不详 不详 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一册 北图(残) 

12572 武荣英山洪氏族谱 (清)洪氏佚名纂修 清抄本(南安洪承畴族谱)2册110页 中国家谱网珍藏 

12937 (浙江缙云) 芝英应氏宗谱(存卷六、九、二十三) 木刻本,年代不详 著者不详 三册339 中国家谱网珍藏 

12938 (浙江缙云) 芝英应氏守常族 1995年胶印本 应宝容编 一册119 中国家谱网珍藏 

12939 (浙江永康) 芝英应氏明常族志 1999年排印本 应业基等修 一册118 中国家谱网珍藏 

12943 (浙江永康) 芝英应氏家谱(存卷 二 、二十九) 清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六年续修木刻复印本 应学和等修,(民国)应贻浩等修 三册428 中国家谱网珍藏 

12944 (浙江永康) 芝英应氏家谱 民国二十年抄,1994年补录排印本、抄复印本 应宝容补录 一册91 中国家谱网珍藏

【兰溪应氏家谱中的抗战诗及其他】读谱琐记

余昔时亦曾留意家谱,曾于鹭塘应连昌家得见民囯三十年(1941)重修的《鹭塘应氏宗谱》。谱中载有唐汝楫万历十三年(1585)桂月撰写的《子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