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倪氏家谱,请求解答
滕阳倪氏族谱》——怡丰堂,山东滕州倪氏,滕州为倪氏发源地,子孙已经传到邾友父85世左右;辈分排行(邾友父79世起相当于宽公59世起):崇、继、守、洪、道、士、义、培、明、良、圣、源、晖、靖、久、大、业、硕、荣、扬、邦、裕、维、新、浩、诗、韶、颂、祖、堂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倪家村、倪寨村、北辛村、小常庄村倪氏,倪家村为宽公老家,宽公子孙已繁衍到68代;辈分排行(63世):文(福)等
《倪氏家谱》——山东济宁任城倪家所修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市阚家镇倪氏,辈分排行:连、敦、仲;自江苏赣榆迁入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倪氏,辈分排行:宗、鸿、仁、世、培、承、显、绪、同、修、智、德、傅、衍、永、富;一世祖守经、守约
《倪氏家谱》——民国17年修;山东郯城县重坊镇倪村倪氏,约3000余人;原籍安徽合肥洪乡;明弘治年(1488——1505)迁郯。一世祖讳臣,字经远,二世祖讳守信,字福可,三世祖讳应聘,字景汤。以下辈分为:士、德、宾、国(圣、兆)、永、祝、在(子、浩)、文(汉、克、朝)、绍、宝、训、敬、维、怀、贞、敏、毓、秀、作、善、逢、祥、百、世、其、昌;宽公后裔
《倪氏家谱》——山东兖州高庙村倪氏,辈分排行:文、丙、之、庆、冠。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苍山倪氏,其中五房有宗谱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汤头薛家店子村倪氏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夏津雷集镇倪庄1500人。夏津新盛店镇季庄200人,其他约100人;祖籍莱州府即墨县倪家道沟;家族分四支,二支长:士、文、万、毓、从、道、方、明。自“明”后二十二世全村统一;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谱)——经锄堂,山东成武县倪楼村倪氏,分布于秦刘庄、大赵庄、二泉庄、冯集、田庄、满白寺、孔楼、田塔,金乡县牌坊林,济宁城区,荷泽城区,枣庄城区,河南新乡、范县、焦作,安徽,东北等地。全族人口1800多人,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字(18世起):钦、华、延、世、修、庆、宪、显、荣、昌、尚、德、兴、万、代、宝、善、增、景、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谱)——经锄堂山东曹县桃园镇倪寨村、倪集倪氏,永乐2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布于倪集、砖庙北倪庄,河南民权县吕花园,柘城县,全族2000多人,派字(19世起):荣、光、先、世、克、振、家、声、继、述、古、训、咸、恒、庆、隆;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谱)——经锄堂 山东荷泽牡丹区安兴镇大倪庄倪氏明初由山东青州迁来,另分布于都司乡宝什口、沙土,定陶倪庄,巨野倪塘,郓城吕氏冈屯,全族1700多人;八世祖国治公,派字(9世起):文、普、广、守、成、宪、自、丙、良、兆、银、星、庆、殿、祥、靖、忠、运、维、祚、繁、绪、佑、宗、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谱)——山东郯城倪五湖倪氏,辈分排行:清、殿、步、瑞、维、槐
《倪氏宗谱》——山东郓城黄集乡良友口倪氏,辈分排行:天、三、允、子、丕、兴、成、永、振、宗、景、化、崇、效、广、超、法、传、万、清、善、思、木、修、养、春、好、绍、瑞、祥、君、如、尚、文、选、登、朝、近、隆、昌;约有2000人
倪氏家史(谱)——山东邹城看庄镇倪看村倪氏,始祖倪贵公,系宽公55世孙,辈分排行(宽公56世起):克、万、敬、延、士、登、学、印、锡、洪、善、为、振、作、宝、德、厚、玉、光、荣
倪氏家史(谱)——山东淄博淄川区倪氏,辈分排行::廷、、维、继、怀、远、守、德、宝、石
倪氏家史(谱)——山东莱阳城南倪氏,称砣倪;先祖原居莱邑望石乡瓦马村
倪氏家史(谱)——山东莱阳龙旺庄街道倪家店村倪氏;辈分排行:万
倪氏家史(谱)——山东莱芜牛泉镇倪氏,祖籍泰安范镇倪家庄,辈分辈分排列:九、桂、灿、培、西、庆、传、家、书
《倪氏家谱》——山东潍坊临朐倪氏,辈分排行:落、化、光
倪氏家史(谱)——山东临朐倪氏,辈分排行:昌、守、士(佃)、丰、文、仲(修)、瑞、金
倪氏家史(谱)——山东潍坊倪氏;辈分排行:继、学、洪
《倪氏家谱》——潍坊安丘倪氏,祖籍山西,辈分排行:炳、守、子、培、顺、照、建
倪氏家史(谱)——山东文登倪氏,辈分:培、玉、永、远、在
倪氏家史(谱)——山东济宁曲阜市倪氏,辈分排行:念、成、洪
《倪氏家谱》——山东泰安范镇倪家庄倪氏,有2000余人;辈分分两支一为(17世起):灿、培、西、庆、传、嘉、盛;二为:中、正、和、平、继、世、昌;最老的辈分还有广、九、桂;宽公后裔;江苏省公安边防总队队长倪荣(19世,西字辈)就是该族
倪氏家史(谱)——山东海阳市西哲阳村倪氏,辈分排行:乐、金、廷、庆、祝
倪氏家史(谱)——山东海阳倪氏,始迁祖倪里,系洪洞大槐树移民,现已传到21世,倪萍为18世
倪氏家史(谱)——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倪屯村倪氏,辈分排行为:云、小、西、贤、汝、延、培、思、起
倪氏家史(谱)——山东梁山倪氏,明朝洪武2年迁入,始祖倪仲宽有四子:临、顺、钦、海。第二世是顺、三世是枕、四世是聪、明;五世是敬、祥;六世后依次是:彬、孟、天、三、允、子、丕、兴、成、永、振、宗、景、化、崇、效、远;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谱)——山东日照莒县店子镇倪氏,辈分排行:修、佰、田、守、善、明
倪氏家史(谱)——山东莘县古城倪氏,辈分排行:德、兴、鸣、麟、相、福、景
倪氏家史(谱)——山东微山倪氏,约2000余人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市南坊街道前小寺村倪氏,约900人,现已传至17代即宽公68世,始迁祖倪全,系洪洞大槐树移民,系宽公52世孙,后裔有分居到临沂汤头薛家店子村、沂南孙祖、白沙埠镇马和庒和东北的,家谱在1990年续修过;辈分排行(该村2世起):应、国、单名、云、康(志)、秉(建)、大(氏)、一、逢(兆)、洪(学)、宗(连)、明(永)、振(立)、佳(祥)、世
《倪氏宗谱》——山东临沂汤头倪氏,始迁祖倪全,宽公52世孙,辈分排行:仕、光、朝、秀、仲、怀、庆、永、华、祥;2010年续修家谱
《中华千乘倪氏家谱》——山东倪氏,一册
倪氏家史(谱)——山东临清市松林镇尚官营村倪氏,辈分排行:西、树、洪、瑞、守、景、万、安、普、志、召、永、名、凤、祥
《倪氏家谱》——山东乳山塔庄倪氏,祖籍莱阳,称砣倪。据说称砣倪一世始祖祖居山东莱阳县东宅村岚山乡石水社四甲。大约在第八世前,后裔又迁居到莱阳瓦马村。“秤砣事件”发生后,当事祖先的长子避难落居于莱阳宅上村,次子避居于海阳倪格庄,三子避居于乳山塔庄”。其他族人主要分居在:“文登,荣城,宁海,海阳,平度,福山城和莱阳七个县内。”具体重点村有:“望海,垛山,水门口,庙园,夏庄,岸头集,逍遥,赵家,相瞳,垛兰埠,产里,鹊山,徐村,北峰头。
《倪氏族谱》——山东潍坊市临朐县邵家峪村倪氏,约200多人,辈分排行:云、洪、文、绍、宝
浙江
《富春倪氏宗谱》(小源版)——杭州富阳锄经堂倪家(老谱尚有50卷 2003年17修盈公派简介:富春倪氏,长标名门、久称望族;溯自黄帝、源出曹挟;为,郳国苗裔、黎来之后;富春倪氏世系,自倪宽、倪若水
这个真没有。以下是108位好汉的名字(按出场顺序依次排列):
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武松、董平、张清、杨志、徐宁、索超、戴宗、刘唐、李逵、史进、穆弘、雷横、李俊、阮小二、张横、阮小五、张顺、阮小七、杨雄、石秀、解珍、解宝、燕青、朱武、黄信、孙立、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单廷珪、魏定国、萧让、裴宣、欧鹏、邓飞、燕顺、杨林、凌振、蒋敬、吕方、郭盛、安道全、皇甫端、王英、扈三娘、鲍旭、樊瑞、孔明、孔亮、项充、李衮、金大坚、马麟、童威、童猛、孟康、侯健、陈达、杨春、郑天寿、陶宗旺、宋清、乐和、龚旺、丁得孙、穆春、曹正、宋万、杜迁、薛永、施恩、李忠、周通、汤隆、杜兴、邹渊、邹润、朱贵、朱富、蔡福、蔡庆、李立、李云、焦挺、石勇、孙新、顾大嫂、张青、孙二娘、王定六、郁保四、白胜、时迁、段景住。
一、免贵姓滕
山东省梁山袁口滕氏家族的来历一直都是未解之谜。前几年国内兴起宗族文化的时候,大部分家族成员都愿意追根溯源,了解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做为袁口滕氏之一的我在和全国滕氏家族联系上以后发现,我所属的这支血脉和全国各地的滕氏哪一支都没有交集。从我父亲口中得知,我们袁口这支滕氏是从黄河北的王坡村(现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王坡村)讨荒来到这里的,但在王坡村老祖宗到我祖祖爷爷那辈再往上就找不到源头了。
人对自己怎么走的可以不知道,却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天下滕姓出自山东滕州,但袁口一脉祖宗的脉系成谜,这样的谜惑让我很是纳闷:一个家庭必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有可能会走散,但是,一个人得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吧,怎么在老祖宗那里,袁口滕氏脉系就不能理清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打听了全国很多滕氏家族的人。众说纷纭,对于揭开我的祖上的身世之谜,依然没有收获。
袁口100多口滕氏子孙寻根梦灭,成了我们这支滕氏血脉的最大的心事。
我滕氏家族在山东梁山县的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袁口扎根生活不到20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人的繁衍,至今100多口人。全国姓氏人口排位第211,算是人口不大的姓氏。
二 细述袁口滕氏渊源
解放前,滕氏第一位从山东聊城东阿的王坡来到袁口的是一个叫滕元高的先祖用手推车推着他父亲滕秉(又说是昺)一路逃饭来到袁口的。
袁口的名字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开挖疏浚大运河后,袁氏在此建村,并设有渡口,故名袁口”。
众所周知,古代京杭大运河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航运一直是古代交通、经济的主要枢纽。所以,人口最多、最活跃的地方就是运河两岸。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沿岸村庄名字有一溜十八口的说法。因为是人工河,所以我姥姥家的村名叫“开河”。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闸于此地,也称开河闸,设运河水驿,也称为开河驿,明清时期设置开河镇,镇政府驻地于此地,开河村因此也被称为开河镇,当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于此,集市繁华,也称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说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记载有关此地风情。关于村名的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说是“因明朝永乐9年(1411年)开挖疏浚大运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开河停靠上岸驻留,据老人们说当地曾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字匾。
袁口是古代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元代会通河沿线的八大重要城镇之一,(八镇:南阳镇、鲁桥镇、开河古镇、安山古镇、长沟、南旺、袁口古镇、靳口古镇)和济宁北到安山镇之间“百里十八口”的十八个重要渡口之一(十八口:袁口,常仲口,王仲口,王思口,靳口,马口,王口,湖口,太口,温口,孙口,坝口,桥口,唐口,何长口,小门口,路口,欢口)。其中,袁口渡口因为一条贯穿东西主要交通干道,成为当年最为繁荣的古镇。
历史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袁口建起节制闸(南距开河闸6公里)后,这里的运输及商贸业快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清 代遂成汶上(旧时属汶上县)“首镇”,镇内“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是汶上漕粮收兑 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沿京杭运河,自袁口向北有靳口、安山二镇,向南有开河、南旺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袁 口则处于五镇中心。每至河水汛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陆地交通,则有东西方向的驿道, 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至水泊梁山,与郓城、鄄城相通。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过闸待运的船只帆墙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位居百里五镇之首。
观祖上从王坡一路来此的原因:王坡村是黄河北岸防洪堤下的一个小村,土地贫脊,交通闭塞,村民很是贫穷。我的祖上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到的王坡已无从考究,往上可追溯三代,先祖国瑞,其子井山、到滕秉(又说是昺)。因为过度贫穷,聊城王坡的滕氏一族实在是走投无路,为了生存,我的祖爷爷滕元高当年带着他的父亲一路要饭逃荒到袁口,发现这里来往人多,便落脚于此。开启了袁口滕氏一族的先河。
三 艰难创业
先祖滕元高在袁口做馍房生意,管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吃饭。他育有两个儿子三女,长子滕文选,次子滕文章。
我的爷爷滕世荣是滕文章的次子。滕文章夫妇因病早世,大爷爷滕世昌年少时因为牵了别人家的几只羊,被告到衙门,得到消息的太爷滕文选(当时滕文选开药房,太爷滕文章夫妇已去世)匆忙到我大爷爷家,拿了五块大洋给我大爷爷出去躲躲,从此下落不明,至今都音信全无,据说是去了东北,但是我和东北的滕氏家族也建立过联系,都没有人知道滕世昌这个人名的,也没有承认祖辈是山东袁口的。从此,家谱上滕世昌这支就后继无人了。但是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滕世昌老人怀揣5块大洋闯关东,从此杳无踪影。
再说长子滕文选有六个女儿,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滕世玉,也是最小的儿子。滕文章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袁口滕氏除了我的祖上滕元高的后人外,其实还有一个太爷滕文秀,滕文秀是滕秉的二哥滕街的孙子,其父为滕元善,兄弟五人,家中排行第二(长子文远、三子文魁、老四文烂、老五文禹,可惜元善这支传到现在已无后人),滕文秀在王坡实在无法生活,到梁山县袁口投奔堂叔滕元高,后来也在袁口成家立业,只可惜只有四个女儿,也分别嫁人,四个女儿因为嫁人就没有联系了。
因为滕家在袁口人丁稀少,同姓之间也就显得非常亲,太爷滕文选六个女儿、滕文章三个女儿、滕文秀四个女儿,所以我们才有了十三个姑奶奶的传说。假如当时这十三个姑奶奶都是男丁,袁口滕氏传到现在必然是名门望族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话说滕氏一族在袁口因为人丁稀少,常常受到人多势众的外族人欺负,我爷爷滕世荣也为了糊口被抓壮丁去了南阳当兵。尽管滕世玉当时开药房做中药生意,“聚泰和”中药店相当有名。当时家中经济有所宽裕,在袁口有了一定的地位,但终究还是人少受气。为了稳固滕氏家族在村上的地位,他长袖广舒,结交三教九流,八拜磕头兄弟十三人,南袁口杨家、东袁口于家等等,当时名气骤升,与此同时家族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一时间滕家门前很是红火。他结拜庞记染布房、“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外地人前来做生意而扎根于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景不长,滕世玉英年日浙,享年46岁。当时袁口滕氏家族只剩有五口人,滕文选夫妇、滕世玉遗霜滕于氏,其子滕保庆(7岁)、滕保志(5岁),老的老、小的小,刚刚起飞的滕氏商业帝国随之坍塌。当时因为我的爷爷滕世昌在南阳(只传说在南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河南南阳,我侄子说是在山东金乡的南阳)当兵,太爷滕文选托人用三百块大洋把我爷爷赎回,帮他成家立业。当时家在梁山鹿弯的15岁的我奶奶丁兰芝跟随她父亲逃荒并住在袁口运河西岸堤上的破草房里,离滕世玉的中药铺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年三寸金莲的她跟着他父亲到袁口要饭逃荒到此地,经热心人说合,嫁给了我快三十岁的爷爷滕世荣,后来就和我爷爷一起,经营着我家的馍房生意。
四 人丁兴旺
我奶奶过门后,因为她年纪太小,我爷爷非常疼爱我奶奶,尽管我奶奶嗓门高,做事风风火火、马马虎虎,但终究因为我爷爷宠着的原因,我奶奶的性格一直就没有更改过,她与人为善、同情弱者,也爱施舍好客,所以在村上的口碑很好。
后来我奶奶生我小姑的时候,给同村上一个郭姓的出生就死了娘的小孩子喝自己的奶,为了让喝奶更加名言正顺,人家干脆认了我奶奶做干娘,结果比他大几天的我小姑长大了又瘦又矮,肯定是我奶奶怕人家说闲话,说她不疼干儿子,再加上她乐善好施的性格,一准儿就把奶都给了干儿子吃,饿着我小姑姑吧。我其他两个姑和我爹兄弟四个都长得人高马大。乍一看,我小姑都不像我奶奶的孩子。这就是我家有一个干大爷的来历,这是后话。以后再细说。
且说我奶奶非常争气,开枝散叶,十几年功夫一口气生了七个孩子,四儿三女,男孩子个个威武、高大、英俊;女孩也漂亮、知性。奶奶为壮大滕氏家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此滕氏在村上站稳了脚跟。
滕世玉有两个儿子。加上我奶奶生的四个儿子,那个时候,为了家庭显赫,叔伯兄弟也一起排行。因此,我爹最小,排行老六。他就是人们口中的六叔。
七个孩子也把我爷爷累得不轻,以至于他去世的时候,我爹才九岁。
但是,我爹滕保林从小就爱打报不平,天不怕地不怕,打遍整个村。又因为兄弟六个,大哥滕保庆又是村里的大队长(现在叫村长)、袁口管区的主任,从此,老滕家人在村上没有人敢欺负。十里八乡都知道袁口有个滕老六。
赶上五八年挨饿,国家兴起参军热,我奶奶把四个儿子整整齐齐送到了部队。我爹参军那年才15岁,他给人家记录报名的说16岁了,人家才让入伍。
因为我爷爷儿女众多,所以到我这一代,我爷爷共十个孙子九个孙女。
再说滕世玉的后妻滕于氏,其娘家是王堂村于家,也是大家族,丈夫去世后,家中老的老、小的小,虽三寸金莲,但坚强好胜、支撑整个家庭。
大爷滕保庆,二大爷滕保志。其中滕保庆大爷是村里的大队长,宅心仁厚,清正廉洁,不仅在家族里威信很高,在村里也是一言九鼎,村民们对他都非常尊敬,谁家里有矛盾,只要他出面,就没有不给面子的。1983年在主持盖好袁口村中学学校后退休,于2000年10月因病去世,当时乡里专门举办了追掉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盖棺定论。他是我们滕氏家族的荣耀。
五 寻根问祖
滕保庆长孙滕宪斌现在一所广州高校做教师,他小时候经常听老奶奶说滕家的旧事。后来随着阅历的加深,他为探究袁口的滕氏家族来源做了很多努力。所以,又因为亲得老奶奶的口述,所以他了解的比较全面。
我爹滕保林退伍回家务农,和我母亲结婚。育有两儿两女,我是长女。
我爹也非常热衷于探究滕氏的来源。1991年冬季,他和我一个堂哥滕长海去了聊城东阿王坡。
一个周以后回到袁口,带回来了几个代表辈份的字。以前我爹说我家的辈分是“永世保长久”五个辈,从王坡回来后我侄子的辈份就从“久”字辈变成了“宪”字辈。
2012年,我侄子滕宪斌也去了一次王坡,后来带上我们家族的几个男孩子又去了一次。大家回来后一致的反应就是幸亏祖上到了袁口,那个王坡实在是太穷太落后了。
我很想不明白,既然那么穷,为什么还要在那里守着呢。
滕宪斌的老奶奶曾经告诉过他,我们这支滕氏祖先最早落脚于王坡的年代也许是明朝。
据传,我祖上曾是明代大奸臣刘瑾的轿夫。后来,刘瑾犯了事,皇帝杀了刘瑾,并诛连九族,他的轿夫也就四下逃散。
为了不牵连族人,滕家祖上一路乞讨到了王坡。那个地方,在黄河下游,地广人稀,鸟不拉屎。全村只有几户人家,只有一个出口。一有风吹草动也利于逃跑。于是他就安顿下来,对外人不敢说出来自己的经历。
就这样,过了四五百年,这样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作为同族人不敢声张这件事的,因为封建社会,为了避免杀头之罪。
所以,我祖上只是记住了自己的姓。而他老家的家谱上是没有他的名字记录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祖上没有源头的原因。
我听说了这个事以后,就开始搜集刘瑾的资料,发现刘瑾老家是陕西兴平。
百度词条上记载: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轿夫相当于警卫员的身份。刘瑾这样的作恶多端的人处处得小心,他选轿夫的人选就得是信得过的人,不但有力量,懂分寸,长相还要说得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对他忠心耿耿。
这个时候,他极有可能从他的老家找人选,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去兴平找贴身保镖是最有可能的。
联想到袁口现在的滕氏家族人的长相和性格,男孩子个个英俊威武,身材高大,而且性格豪爽,语文细胞发达,对文字敏感,亲和力强。如果传闻属实,极有可能祖上老家是兴平的,推测陕西兴平不会只有一家姓滕的。于是我在网上全家滕氏家族群里找到了陕西兴平滕氏一族。
史料记载: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滕家滕氏宗亲,世世代代居住在西汉武帝刘彻陵墓脚下,据茂陵有关资料记载,早在西汉即公元前,汉武帝临终前为了给他守墓在全国迁徙了名门望族数十户,于当时的茂陵县(今兴平市)。滕氏便是其中之一。
历代分适外出情况,世代定居于渭北高原上、茂陵脚下。据考证清代曾有迁徙山西。现如今共有202户,810余人。
这样说,我滕氏家族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
我侄子说,你看看滕这个字,拆开了,就是月关水。月关是什么字。我突然大吃一惊。这是皇帝的自称啊。原来如此。
我对滕这个姓氏又多了一层敬畏。想起来我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字太难写了。就觉得小时候好无知啊。
得知兴平有滕氏的时候,当时我内心激动得不行。赶紧联系他们,让他们打听有没有滕家一个当年给刘瑾当轿夫的人。
让我失望的是,没有人听说过这个事。老辈子人也没有听说过此事。也许是年代久远了吧。
线索又一次中断了。
后来湖南衡阳滕氏家族有名望的宗亲滕文国先生分析,可能出于保护族人,害怕被诛连,当年滕家人都不敢说出来自己家里人有给刘瑾当轿夫的。
由此,袁口滕氏家族的祖上成迷。
我想,如果有机会,去那里做个DNA鉴定,也许有一点希望吧。
找到自己的祖上,追源溯本,是灵魂归一的朴素愿望。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追到尽头都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惩前毖后,竞相奔走在正道上的,都是炎黄子孙。
2022年4月18日
牛氏字辈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某支牛氏字辈: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某支打锅牛字辈:文积德成思梦,芳显青山日月明。
山东梁山牛氏字辈:大清正学永,昌斯文恒存。
河南济源牛氏字辈: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湖北十堰郧西及黄冈浠水某支打锅牛字辈:士朝宗国贤绍家邦
忠孝文理顺
培林清传恩言朝常
宗先学道克
树法宜宗孔,家铭继世昌,诗书倍兴道,兰桂延士方
陇西家乘孝友堂湖南祁东牛氏家辈:安定宏家庆/先儒锡有光/贤良惟式序/忠孝永嗣芳/
祖德纪传勇
河北省涿州的牛,是山西洪桐打锅牛,字辈谱:贯,亚,伯,志,林,井,玉,成
山东古滕牛氏族谱近12世字谱辈:成、安、廷、允、传、家、广、善、士、恒、毓、光
山东淄博淄川龙泉的,我们这现有的是玉
泰
运
兴
胜,
安徽淮北
正
心
孝
友
付
贵
才
华
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山东潍坊,牛,金水木火土。金,金;水,满、清、志;木,茂、栋、根;火,炳;土,坤。
玉、福、臣、文、长
玉、振、国、洪
念,洪,福,阎,家庆
效、忠、昔、福、德、耀、盛、时
山东牛氏字辈:同逢圣世,庆展得华,延长宗绪,振兴涣发
河北字辈:惠、文、春、其、书、国,
福太守永平世
创新互动
专业摄像
028
6609 7773
中国的姓氏有那么多梁山好汉只有70多个姓氏,所以有很多姓氏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是很奇怪。
但是梁山好汉中一定不能有的姓氏,肯定是赵这个姓氏,因为赵姓是当时的国姓,所以如果一旦梁山好汉中有人姓赵,那么就代表着谋逆谋反。虽然梁山伯当初是是一心想要反叛朝廷,因为当时的朝廷确实是昏无道,百姓以为因为皇帝的昏庸而怨声载道,梁山伯的很多英雄好汉当时都是因为朝廷的逼迫而造反上的梁山,所以当时晁盖在世之时梁山伯是一心想要推翻朝廷的。
但是自从晁盖死后,梁山的第二个首领宋江却一心想要投靠朝廷希望能被朝廷招安,虽然梁山伯中有很多人的不愿意宋江的这一做法,但是他毕竟是老大所以还是要听宋江的,最后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所以宋江是不可能让好汉中有姓赵之人。
并且没有赵姓的人也是作者的一个意思,因为作者不希望姓赵的人去反赵家的天下。并且梁山泊农民起义中间也没有姓高的,就是因为他们要造反的对象也是一个高俅高太尉,所以他们当中也没有人姓高。因为高俅是当时的大奸臣,梁山好汉中有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才逃上梁山,所以梁山好汉中没有姓高的也就在情理之中,基于这几点来看,梁山泊好汉中没有姓赵和姓高的也就不奇怪了。
并且在一百单八将中,李姓是最多的一个 个姓,分别是李应,李逵,李俊,李衮,李忠,李立,李云着七个人,并且在天罡的有三位在地煞的有四位。也表明了作者不是没有将那些大姓给写出来,单独没有赵姓和高姓也是因为上面的一些原因。
梁山108条好汉中,确实没有赵姓。但是,文本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条赵姓好汉。或者说,施耐庵暗写了一位赵姓梁山好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梁山好汉姓氏简析梁山好汉108人总共只有77个姓氏,只占当时百家姓五百余姓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很多姓氏在梁山空缺。其中,百家姓第二位,有可能是有意回避吴越国钱氏。据说,《百家姓》便是吴越国钱家人时期鼓捣出来的。
潘姓肯定无法挤进梁山,施耐庵很不屑这个姓氏,以潘金莲、潘巧云隐射张士诚手下两个不忠的潘姓将领潘元绍、潘元明。这二人深得张士诚的信任,却在朱元璋攻打西吴时,苟且偷生,背叛张士诚向朱元璋部队投降。梁山以忠义相聚,不忠之人怎么能进梁山呢?
这两个姓氏明显有寓意,施耐庵没让“他们”上梁山自有道理。如果再深入一步,恐怕还会发现其他一些姓氏没进梁山大名单的缘由,比如洪姓、高姓等。梁山好汉都是洪太尉放出来的,洪姓也就不能进入妖魔行列。高俅是《水浒传》中最坏的角色,梁山上容不得这个姓氏可想而知。
施耐庵没有太黑蔡京,甚至在一些章节中还流露出几分肯定的意思。比如,江州、大名府战役结束后,分别迅速统计官军百姓伤亡情况,组织烧埋等善后。这是照应“楔子”的隐喻,写北宋时期的民政救济制度,而蔡京就是这项制度最坚定的执行者。所以,梁山好汉有蔡姓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类现象不可能穷举,并不是每个姓氏都经过筛选,都隐藏着施耐庵的寓意。但是,梁山上没有赵姓则肯定如上述所说的那样,必定是大有深意的。
《水浒传》中的赵姓这部书最早出场的角色,就是赵姓,写的是北宋开国之主赵匡胤。然后,接着写赵恒(宋真宗)、赵祯(宋仁宗)、找曙(宋英宗)、赵顼(宋神宗)、赵煦(宋哲宗)、赵佶(宋徽宗)、赵桓(宋钦宗),一共九个姓赵的。鲁达拳打镇关西,逃到了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抓获宋江,后来又把宋江赶进九天玄女庙的,又是两个姓赵的兄弟,赵能、赵得。这样算下来,《水浒传》这部书出现次数最多的,反倒是是百家姓的排名第一的赵姓。
施耐庵如此频繁的写赵家人,意图很明显,《水浒传》就是一部北宋的兴亡史。得江山的是赵家人,葬送江山的还是赵家人,与梁山好汉无关。因而,梁山之上没有姓赵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北宋九代皇帝有八位在《水浒传》中出场,只有一位被隐写,就是第九代皇帝赵桓。宋钦宗出场时,是以“龙”来隐喻的,这是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的事情。宋江看到的“二龙相戏”场景,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的历史真实。那么,又是谁让宋江预见了这一幕呢?还是姓赵的,也就是赵能赵得。
施耐庵写了北宋九位皇帝,分水岭则是误走妖魔的宋仁宗。仁宗皇帝虽然放走了妖魔,但这一朝也是风调雨顺的太平天下。这些妖魔在经历了六十二年时光后,在宋徽宗朝出来作乱。鲁智深禅杖重六十二斤,则是告诉读者,梁山故事从宋徽宗宣和二年便开始了。
宋仁宗误走妖魔是1058年,这一年就是嘉佑三年。六十二年后,也就是1120年,梁山人物纷纷出场,妖魔开始兴风作浪。在鲁智深打造禅杖这回书中,施耐庵专门安排鲁智深吃了一回狗肉。这是因为,宋徽宗是属狗的,还曾经下诏在全国范围内禁吃狗肉。施耐庵以如此诸多的信息,隐含了《水浒传》的内在主题,姓赵的人物都是赵氏皇帝的暗喻。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水浒传》故事的隐喻赵匡胤是道家雷部的霹雳大仙,陈桥兵变后结束五代战乱,开创太平盛世。在宋徽宗之前的历代北宋君主,都是天下太平的世道。宋徽宗时期,天下失道,赵家祖先需要一个“替天行道”之人,还道以“辅国安民”。于是,赵能赵得出场了。他们在施耐庵的笔下,忽然成了郓城县“新参”的都头,取代朱仝、雷横,把宋江赶进了九天玄女庙。
宋江从梁山悄悄潜回家中,却早被埋伏在附近的赵能赵得看见,便一路追赶,把宋江逼进了九天玄女庙。为什么偏偏是姓赵的追赶宋江,而不是其他姓氏的人呢?别认为施耐庵就这么一写,没有别的意思了。施耐庵想表达的,当是赵家人也在寻找拯救危机中的王朝,他们应当是奉九天玄女之命,来请宋星主的。
把宋江捉去江州充军,逼宋江进九天玄女庙的不仅都姓赵,而且又是兄弟俩。这种写法很奇怪。施耐庵这样写,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徽宗的祖先不能让妖魔作乱,要灭掉妖魔首领。但是,宋江是道家紫府中的星宿,是九天玄女选定的“替天行道”之人。当赵能赵得追赶紧急之时,九天玄女出手保护了宋江,并且,点醒魔头。
另一层含义就是赵能赵得也在物色“替天行道”之人,看似把宋江赶进了九天玄女庙,实则是把宋江“请”到了道家最高阶神的宫殿,让他接受训导,从魔道还于天道,帮助赵家重建太平盛世。
赵能赵得完成这个使命后,立即被梁山好汉杀死。这一点都不奇怪,这两人原本就是“死人”,倘若再留在书中,就不好讲故事了。施耐庵写故事绝不会有头无尾,但凡无缘无故神秘失踪的重要人物,恐怕会在七十回后出现。而赵能赵得便交代得非常清楚,他们已经没有故事了。他们的故事在北宋开国时已经讲完,施耐庵在《水浒传》开头便交代得非常清楚。
另一位赵姓人物,则是把鲁达变成鲁智深的赵员外。这段故事隐写的是宋徽宗压制佛教,窜通金国灭辽,让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赵员外对五台山的压制和无限的权威,就能够看出此人暗藏的信息非同小可。智真长老因为赵员外而预见了鲁智深的非凡正果。智真长告诉僧众,除自己而外,谁都不及鲁智深。因而,鲁智深的正果可以达到智真长老的级别,成为五台山或者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
这是《水浒传》有关赵姓的几点隐喻,既然他们的身上都具备北宋皇帝的符码,又怎么能上梁山呢?
宋三郎另有其人梁山好汉中的三十六天罡,都是有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与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所开列的名单中,没有一个是姓赵的。七十二地煞也因为上述原因,没有一个姓赵的好汉。但是,姓赵的却一直不在梁山上晃荡。
宋江出场时,施耐庵说他行三,诨号有“宋三郎”、“黑三郎”、“孝义黑三郎”等等。但是,书中并没有交代宋江上面还有哥哥。那么,是不是宋江的哥哥早就夭亡,施耐庵为省笔墨而略去不写呢?也不会。施耐庵在介绍宋江时,专门写到了其家庭成员,无论故去的,还是在世的,一笔都不漏:
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宋江是没有哥哥的,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绿野老道备细考证了《宋史·本纪》的有关记载,很惊喜的发现,有一个赵家人与“黑三郎”有关。这个人就是梁山故事中的皇帝宋徽宗。
宋哲宗死后,因为没有儿子,便在兄弟中选一个继承人。端王赵佶排行第十一,按讲是轮不到他做皇帝的。此时,在赵佶之前的哥哥中,有好几位都去世了,于是,他的行序排到了第二位。但是,在赵佶的后面还有一位简王,是宋哲宗的同母弟弟。按照皇位继承规制,赵佶应当是第三顺位继承人。但是,由于皇太后的坚持,力排章惇等大臣的非议,将赵佶送上了皇位。皇太后的理由很简单: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施耐庵把端王写成了一个不务正业、宠信奸佞的亲王,自然是要黑他的,皇太后夸端王是福寿仁孝之人,这就是“孝义黑三郎”的由来。
施耐庵的两难创作在宋江的身上,隐含着宋徽宗的符码,这也是施耐庵写这个人物充满矛盾之处,也是施耐庵写梁山好汉的两难之处。《水浒传》前七十回写梁山聚义声势浩大,108个妖魔在宋江的引导下,纷纷归还“正道”,一心拥护“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聚义纲领。但是,又不能推翻北宋王朝,自己做皇帝。于是,按照历史真实,让宋江走上了投降招安之路。
按照施耐庵在开篇中所阐明的观点,《水浒传》中所强调的“道”,就是天下太平。赵匡胤以道家雷部霹雳大仙的身份,结束五代战乱,实际上就是“替天行道”之人。以这个逻辑来看宋江以及梁山的“替天行道”,就是要取宋徽宗以待之。但是,历史真实又是宋江被张叔夜打败后,全伙投降。
施耐庵写《水浒传》不是随意编故事,而是通过梁山聚义、招安这一个文本故事,隐含历史真实。梁山最终确实被招安了,这在《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侯蒙传》以及《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中都能找到依据。而《水浒传》的最基础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也是这样记载的:
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去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因而,在九天玄女庙这段故事中,施耐庵就为宋江的结局定了调:“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
这一番话充满矛盾。明明是要“为主”替天行道,却又叮嘱宋江“为臣”。宋江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重登紫府”,做了什么事又将被“罪下酆都”?
上文所述,“替天行道”不是替宋徽宗这个“天子”行道,反而有取宋徽宗而代之的意思。但为臣却又是做宋徽宗的臣子,摆明了是要招安的。
施耐庵这样两难的创作,实际上也体现在宋江这个人物的纠结上。天魁星及时雨宋江既是梁山聚义的首领,又隐含了赵家皇帝的符码。当宋江被青衣使女推下石桥,参与到“二龙戏水”的游戏之中时,实际上也是寓意这两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体。或者说,宋江做了赵家人的殉葬。
梁山好汉中没有赵姓,但《水浒传》却是写的赵家的事。
不知道倪氏家谱,请求解答
本文2023-09-22 03:52: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