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第七个丞相:李蔡,李广堂弟,为人勇敢聪明
史籍记载
李蔡(?--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在给天水人权德舆写的《墓志铭》中对他的高度评价。
《汉书·李广传》及《百官公卿表》记载:“李广有从弟李蔡,元狩二年三月(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御史大夫李蔡升任丞相之职。”
人物生平李蔡(公元前186年一前118年),生活在西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终年七十岁。陇西成纪(今秦安县西北)人。
汉文帝后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今环县)时,李蔡随堂兄李广参加汉军,两人同为汉文帝的侍从,后任武骑常侍。到了汉景帝初年,李蔡已有军功赐二千石禄。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的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任轻骑将军。后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右贤王乘夜暮遁逃,汉军捉得几十个匈奴士兵,俘获了民众一万五千余人。李蔡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显赫战功,被汉武帝封为乐安侯(今山东博兴北地),从此弃武从政。不久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银印青绶。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又因李蔡击战匈奴有功,被任命为汉武帝的第二个丞相。他在丞相的四五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汉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项大计中成就最大。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一块空地而被问罪,应送交法吏查办,李蔡不愿受审对质,也自杀了,他的封国被废除。
现代考古
位于甘谷县城东北10公里渭阳乡蔡家寺村北山坡的蔡家寺,凌山而建,为悬山顶式建筑,与当地其他古建筑风格迥异。此寺在当地名气很大,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学界的主要疑虑都集中在该寺名为蔡家寺,所属村寨也叫蔡家寺村,但该村却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蔡姓的记载。这个寺院究竟为什么会起这个名称呢?
记者在甘谷采访期间,西北师大教授、甘谷籍学者范三畏见解独到、娓娓道来,并引领记者参访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历史上文人的疑惑
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蔡家寺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当地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为何村寺同名,也没有记载。最奇怪的是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多应为蔡姓,就像离此不远的河对岸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没听说有过蔡姓之人。据范教授介绍,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著有《蔡家寺》、《登蔡家寺》、《蔡家寺即景赠僧寂成》等诗,其中《蔡家寺》一首即抒发了对以上问题的怀疑。
“伏羌东北境,一山常巍岿。下是吾家庄,上有蔡家寺。频来不厌登,柏古院幽邃。面南开前楼,山水随风至。好鸟各呼名,声声听有义!人人云‘蔡家’,谁解兹两字?释名觅无碑,迷乱心如醉!……在昔蔡家人,岂多蔡家寺?勉旃我同宗,柏何永苍翠……培根深枝叶,四时叶不坠。绵绵李家庄,常常蔡家寺,无复后来人,又名李家寺?”
诗末为什么会有由“蔡家寺”他日改为“李家寺”的奇想?这是因为蔡家寺村民十之七八皆为李姓,余为杂姓,故该村亦被人俗称为“蔡李家”,以与附近王姓村民聚居的“坡王家”并称,又与对岸中滩河村的“中洲李”区别。
两位学者的看法
据范教授介绍,他曾经查阅过《中国宰相大全》一书,据载蔡氏为相者,共有七人,全在宋代,蔡京为其一,但他是福建仙游人(北宋名相蔡襄亦仙游人)。又一人因罹罪而流徙,死于边地,情境、籍里与传说中的“蔡相爷”均不相似。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甘谷修新县志期间,当地的学人李承明老先生提出来一条十分引人注目的线索:蔡家寺传说中的“蔡相爷”应是汉武帝时的李蔡!
李蔡生平事迹比较简单,《史记》、《汉书》均附记于其堂兄汉将军李广的传记之中:
“李蔡,成纪人也,为李将军广之从弟。与广事孝文帝、景帝、武帝。孝文时,广与蔡俱为郎。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朔方击匈奴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按,今属山东高青县境)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
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广死之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阳陵神道之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范先生说,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思路和重要的发现!以前者言,“蔡”、“李”与“相爷”三者一沟通,不就是“丞相李蔡”么!何况李广、李蔡都是成纪人。西汉成纪县治据考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其县境与当时的郡治冀县紧邻。广、蔡都是公卿之尊,蔡故宅由县徙郡而居郡,也是人之常情。以后者言,历史上的李蔡丞相因侵占皇家陵地有欺君犯上罪而自杀;传说中的蔡相爷因大起甲第被指为篡逆而自杀,二者何其相似!
2004年春节,范教授亲访蔡家寺村李氏后裔德全先生,见到了其宗族的家谱,谁知却大谬不然。家谱分明记载,此李氏是明季由陕西白水(按今属蒲城)县迁徙至此的。可是,据德全抄录近年出土的伏羌北坪李氏五世祖三涧公李楷的墓志铭(李楷,明中叶隆庆年间曾为四川大足少尹),却说该族是元季由白水迁来的。这说明家谱是后修的,其修谱年限估计已到了清代。因追叙太远,所以有一个朝代之差!
当时,范教授从李德全那里还了解到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村里的李姓并非都出自同一个谱系,确实有些门户并不在家谱之列。
不过,范教授说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因为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元季白水李氏迁来之前,此处原来没有这样一个村子?若是此处本来就有一村庄,白水李氏只是有缘前来投靠或曰投奔并定居,那么这“缘”又从何来?是悲天悯人的同情呢?还是有亲戚关系呢?抑还是此村亦为李姓(或径是李蔡一房),有道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之故呢?若是后者,或地主无谱且日见凋零、客籍有谱而日见繁盛,以至于今日沧桑变化,也许形成类似于反客为主的局面,也未可知。这当然只是猜测,但谁又敢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呢!
民间传说据范教授介绍,至于诗中老僧所说替诗人解惑的“浪花横翻处,往年繁华第”二句所指为当地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蔡家寺本来是名副其实的蔡家村,全村本出于同一个蔡姓家族。某朝某帝时,村里出了一位大官,后来位极人臣,官做到丞相之位,人称蔡相爷。蔡相爷在京城自然有府第,他却喜欢住在家乡本村的自家院宇里,一年中倒是在京住的时日少,在乡住的时日多。但这样一来,他老爷又怎么能不误每天的上朝呀!原来这蔡相爷有一宝贝。这宝贝是一头青牛,那青牛尾下 眼里孵着一窝“牛屎火燕儿”(按,火燕,红尾鸲的俗称;牛屎,当因其常随牛后于翻地时觅虫吃而名之),但与牛却相安无事。要说这宝贝牛的好处,那可真是骑上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事急时且可日夜兼程。所以蔡相爷骑着它前往京城,可以说是晨去暮归,风雨无阻,从不误事的。这样过了3年,也是福极祸来,喜极悲生,合该有事。有一天,一位客人看到蔡相爷这青牛坐骑 尾下鼓鼓囊囊,骑上不甚雅观,就问其原因,相爷因此告之。客人大大不以为然,认为掏去鸟窝,牛可行更速。相爷碍于客人的面子,况且自己也不全明就里,便命人立即照办,为牛“轻身除秽”,掏去了鸟窝。这一天,蔡相爷照例骑牛从乡里家中出发进京,牛鞭一挥,天不明就起身了。可是,走出去不远,那牛趴在地上,说什么也走不动了。蔡相爷只好赶忙折回,改换快马兼程往京,但到京已是第三天了。
适逢前一天皇帝召集百官商议大事,却就是不见丞相踪影。早有大臣乘机参奏一本,说蔡相爷深居简出,素有篡逆不轨之心,宜下旨查抄其家。皇帝在气头上,龙颜大怒,遂下旨抄没了蔡相爷在京城的府宅。蔡相爷误了朝事,又被大臣乘机参奏,心中又悔又怕,情急之下,立即自杀。消息传到梓里,情势越说越怕,甚至有流言说蔡相爷准备篡位登基,在其家乡修了一座金銮殿;皇帝已派钦差前来查看,如有此事,就要满门抄斩。适逢蔡相爷最近在其乡里正大起甲第。族人立即把那新起的甲第改为庙观,而且全族一夜之间都改为“李”姓,以免遭九族灭门之祸。
但是钦差终于没有来,战战兢兢的族人好久都在恐惧中过着日子。后来,族人终于也没有再改回姓“蔡”,而以“李”姓相承至今。只是为了纪念蔡相爷,就把那座寺观称之为“蔡家寺”。
蔡家寺,默然的存在
记者在参访期间,看到蔡家寺依山而建,坐北朝面。从山脚至半山腰,营造有序,疏朗自然。山门为明次三间,采用单翘无昂五踩斗拱。寺内一位僧人介绍说,曾有人建议将该寺改名为“环水寺”,因为周围有渭水环绕。还介绍周围的山名地形,令记者浮想联翩。不管怎样,大地上这些无名却又不为人知的文化遗存,默然而在。他需要我们的关注,也需要史家的研究。
无论蔡家寺以村名或村以寺名,似乎都显得有些特殊,不过这还不是主要的。范教授介绍说,民俗上确有以祠改寺的事情发生。同样都是祭祀崇拜,二者相差并不甚远。假设蔡家寺村就是李蔡故里,那么,作为庙宇的“蔡家寺”本为“李蔡家祠”而后因避祸诡称“蔡家祠”,再后改变为“蔡家寺”的可能性也是成立的。
郭德纲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过范振钰,他与范振钰关系非常好,但却没有拜范振钰为师,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范振钰曾是郭德纲的搭档,在郭德纲最落魄的时候伸出援手范振钰(1927 2008),河北保定人,相声表演艺术家,1950年拜班德贵为师,是马三立的再传弟子,1979年与高英培一起调入全总文工团。
2001年,郭德纲邀请已经退休在家的范振钰来德云社演出,做自己的搭档。而范振钰对郭德纲很赏识,便欣然前,二人搭档三年,表演了很多经典段子。
范振钰那段时间属于德云社的工作人员,如果郭德纲拜他为师,显然不太合适,没有影响力,不被认可。
但范振钰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爷子,在郭德纲最落魄的时候帮了他不少忙。范振钰以前和高英培搭档40多年,郭德纲从小就喜欢听他们的相声,经常向范振钰请教。
范振钰曾经在北京和平里有一套房子,是全总文工团分给他的宿舍。有一阵子,郭德纲基本上每天都去范振钰家里听范振钰说活。
范振钰的徒弟马腾翔曾经爆料,有一次他刚从范振钰家里出来,与郭德纲擦肩而过,但并不认识,便问那人是谁?范振钰说“他叫郭德纲,很喜欢相声,由于没有师承,老被人欺负,以后你就叫他师哥吧。”从那以后,马腾翔就叫郭德纲“师哥”。
范振钰还把房门上的钥匙专门配了一把给郭德纲,邀请他来自己家里住。而且,郭德纲每次在那儿借宿之后,早上起来,范振钰就提前给他准备好他喜欢吃的早餐,自己则啃凉烧饼。
郭德纲当时没钱,但范振钰却从来没有看不起他,这点最让郭德纲感动。
范振钰年事较高,又不是北京人,不能提携郭德纲范振钰是河北保定人,不是北京人。而当初郭德纲是在北京的相声界闯荡,必须要找一个在北京当地有名气的人才能立足。
2004年,郭德纲拜侯耀文为师。侯耀文是北京人,又是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有一定的地位,不用搭理北京那些同行,就比较适合郭德纲为徒。
相比之下,范振钰就不适合。他和郭德纲都很清楚这回事,但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范振钰那时候已经70多岁了,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教郭德纲,对郭德纲的作用不大。
相声圈的是非恩怨太多,范振钰更没有心思去参与这些矛盾。范振钰虽然是马三立的再传弟子,但他认为自己的名声并不够,不能影响郭德纲。
但是,范振钰却收郭德纲为义子,二人情同父子。可惜,范振钰因病于2008年病逝,不能再续这段缘分。
范振钰在世的时候,把高峰推荐给了郭德纲,高峰才有机会进德云社当总教习。
现在,范振钰的另外一位徒弟刘春山也加入了德云社,对郭德纲来说就是如虎添翼。
郭德纲在成才的路上受过很多老师的提携,但范振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直到今天,他仍然记得那段与范振钰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发自内心感恩。
范振钰老先生是天津籍的相声名家,师从班德贵,班德贵的师父是马三立大师。按说范振钰的辈分、身份、本事都不低,和郭德纲关系又非常好,郭德纲拜他为师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什么郭德纲却最后拜侯耀文为师呢?
一来因为范振钰也是德云社的演员,郭德纲拜德云社内部的演员为师有些不合适。 2001年,范振钰先生与郭德纲认识,并在郭德纲的邀请下加入德云社,期间为郭德纲捧哏多时。当时郭德纲之所以渴望拜师,是因为他在相声界没有一个名分,需要通过拜师,来得到相声界的认可。而范振钰先生也属于德云社内部人员,拜师明显不合适。
二来因为范振钰年岁已大,不易招惹风波 。当时的郭德纲可以说在相声界并不受欢迎,而一旦收郭德纲为徒,那必将为范老先生带来很大的困扰。一方面范先生是天津相声演员,收郭德纲为徒等同于和天津相声界的部分人对立。另一方面当时的范先生已经七十多岁,郭德纲也不想为他招惹太多的风波。
三来侯耀文实在更适合收郭德纲为徒。 当时在相声界侯耀文的名气更大一些,并且有着父亲侯宝林的荣耀,在相声界很有地位。他可以不在乎相声界其他人给他的压力,可是范振钰却不行。
总之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最终郭德纲是拜侯耀文为师的。不过郭德纲和范振钰先生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范振钰在郭德纲的成名之路上给予很大的帮助,是郭德纲承认的干爹。最初郭德纲到北京闯荡十分困难,范先生甚至把家里的钥匙给郭德纲一把,让他随时可以到家里来。这段时间,郭德纲经常到范先生家里吃饭,并且同范先生学艺。范先生虽然是捧哏出身,但基本功非常好,对传统相声更是理解独到,教会郭德纲不少本领。
同时,德云社困的的时候,范振钰加入德云社为郭德纲捧哏。对外告诉自己的弟子称呼郭德纲为师兄,可以见得他其实是可以为了郭德纲而不在乎相声界其他人的看法的。后来他还把徒弟高峰介绍到德云社,成为德云社的总教习。
而在郭德纲成名之后,范振钰又约束自己的弟子,不要给郭德纲打电话,不要去打扰他。看得出来,当初帮助郭德纲其实是不求回报的。2008年,范先生去世,郭德纲痛哭流涕!
在郭德纲没有成名的那个年代,拜谁为师他说了不算
众所周知,郭德纲在没有成名之前,经历了很多坎坷和苦难,其中“师承”这件事是当时最困扰他的事。
他可以忍受苦难,忍受别人的白眼和排挤,但是在讲究师承的相声界,如果没有师承,没有门户的话,就算水平再高,再有志向,也很难立足!
初到北京的郭德纲就想办法“找”师父,可是他是天津人,初来乍到,谁愿意收他呢?
坊间流传最多的就是李金斗和郭德纲之间收徒与拜师的风波,郭德纲为了进入文工团,为了在相声界立足,费了很大劲,终于等到了拜师的机会,他十分开心,但是没过多久。李金斗收了别人,并把那个人调进了文工团,郭德纲白开心一场。
不过后来两个人都说那件事是一个误会而已,但是不管是误会也好,事实也罢,都从侧面说明了在当时,郭德纲想拜师真的很难!
郭德纲和范振钰的缘分
范振钰先生是最早帮助过郭德纲的人,为了捧郭德纲曾经给他捧过哏,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收郭德纲为徒呢?
范振钰是高峰的师父,他很喜欢郭德纲这个晚辈,但因为自己在相声界的地位并不靠前,自己也是天津人,他如果收下郭德纲,对郭德纲在北京立足并帮不上多大的忙。而且,自己年事已高,还能带郭德纲多久?
由于这些客观原因,范振钰最后没有收郭德纲为徒,而是让郭德纲做了他的干儿子。别人拜干爹都是为了蹭名气、攀高枝,而范振钰和郭德纲这对父子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感情、因为彼此欣赏而成为的父子。
如今,范振钰先生已经去世十余年,但我们在郭德纲的相声里,还经常能听到他老人家的名字,由此可见,郭德纲始终没有忘记范振钰这个义父曾经对他的恩情!
虽然没有拜范振钰为师,但郭德纲和范振钰先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不知道让多人羡慕呢!
听到范振钰先生的名字,你想到了什么?
郭德纲拜师不为学艺,他的才艺跟他所说的老师学完了,缺的是一个能发挥的平台,这个平台别人提供不了,只有侯三能提供。侯用郭的才,郭用侯的势。就这么简单
郭德纲和相声名家范振钰都是天津人,两人还一起合作过三四年时间,关系非常好,但为什么郭德纲没有拜范振钰为师,后来拜了侯耀文为师呢?
拜师这件事对于郭德纲来说,一直是一个痛点。 按理说他的师父最早就是天津相声演员杨志刚,然而两人后来关系决裂,师徒关系就变得扑朔迷离。但即使如此,在业内毕竟还存留这种关系,因此一般相声演员尤其是天津相声演员,都不太好出面再收郭德纲为徒。
唯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侯耀文,不管郭德纲与此前师父的关系如何,看到这个相声新人有本事,出于爱才惜才的目的主动提出收郭德纲为徒。
至于与自己关系也非常近的范振钰,郭德纲拜的是干爹,而不是师父。
在成名之前,郭德纲曾经多次闯荡北京,其中有一次就是投奔到范振钰所在的全总文工团。当时范振钰的搭档是著名演员高英培,后来两人裂穴,高英培开始和孟凡贵合作。
由于种种原因,郭德纲最终没有留在全总文工团成为体制内演员,多年后才拉上张文顺、李菁等人开办北京相声大会。 2001年左右,郭德纲曾经请年过70的范振钰出山为自己捧哏,两人合作了三四年时间,后来开始固定与于谦搭档。
这三四年时间里,郭德纲除了与范振钰建立合作关系,也从这位相声界老相声那里学到一些能耐,但始终没有拜他为师。
按理说从辈分来讲,范振钰与后来的师父侯耀文属于一个辈分,都属于文字辈,但由于郭德纲和杨志刚的师徒关系既不真的存在又不真的断绝,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作为天津相声人的范振钰也就不便收郭德纲为徒。
但相对来说拜干爹就自由很多,不用考虑各方面关系,因此后来郭德纲就拜范振钰为干爹,照样可以从他那里讨教。
2004年,在相声界地位显赫而且办事从来风风火火的侯耀文,提出让郭德纲拜他为师,郭德纲马上答应,而后举办拜师仪式。
侯耀文在相声界地位特殊,父亲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自己的表演又受到业内和观众认可,说话办事一直都个性十足,因此他收徒弟不会像范振钰那样瞻前顾后,看上谁有能耐就像收徒。 在郭德纲之前,他有好几个徒弟都是这么收的,其实人家此前有师父,他也照样收了过来。
对于郭德纲来说,能够身入相声侯门当然求之不得,尽管没有师徒关系他照样本领不减,但有了这样的正式关系毕竟更容易在相声界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与侯耀文这层关系,恐怕后来他在德云社收徒,都会受到名分的影响。
侯耀文2006年去世,范振钰2008年去世,郭德纲的师父和干爹都已经离世多年。 范振钰的徒弟高峰,是在范振钰的引荐下进入德云社的,如今也已经十多年过去,成为德云社的中流砥柱,表演越来越显出传统范儿,基本功扎实令人折服。
范振钰如果能看到爱徒和干儿子紧密合作,并取得如今的成就,应该也会感到欣慰吧。
娱乐 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师承对早期的郭德纲是个事,现在郭德纲翅膀硬了、财大气粗了,还拿狗屁师承说事吗?当年谁对他白过眼、说过他不好,他不都把别人的毛病、污点公开说事,此子小人,得志便猖狂,老虎屁股摸不得。
关系好的张文顺,范镇钰,石富宽,王文林(未退出时),邢文昭,李文山,皆是文字辈,与侯耀文同辈。
拜侯耀文,利益最大化,因为他是铁路文工团团长,是侯宝林的儿子,马季是侯宝林的弟子,而相声主流是马家军,面子终究要给的。
不过,如果侯耀文在世,他一定后悔收了这么个弟子,因为他爹在相声改进小组去除的荤段子,臭活,又被他徒弟捡了回来,他老子的努力,毁于一旦。
我的观点,首先范振钰先生是高峰的师傅,然后范振钰跟侯耀文比起来,无论在名气还是江湖地位,都不如侯耀文,再一个,郭德纲当时是被很多传统相声演员打压,一般人也不敢占位郭德纲,但是侯耀文很支持郭德纲,给予以上三点我认为郭德纲选择侯耀文是很正确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范振钰不唱地方戏,郭德纲起势离不开地方戏
以现在的角度去看待当年范振钰没有收郭德纲为徒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综合来说就三点: 第一点就是年事已高,不愿意卷入是非;第二点就是自己在北京立足不稳,不能给准备在京城发展的郭德纲站脚助威;第三点,范振钰搭档郭德纲并进入德云社,不合适。
一、年事已高,不愿意卷入是非郭德纲与范振钰相遇的时候,范振钰已经退休,70多岁的老人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郭德纲,都不愿意在让他卷入是是非非中。
要知道,那时候郭德纲准备进军相声界,受到整个传统相声界的抵制,可以说是上天无门,境地十分危急,如果将范振钰卷入,这对郭德纲来说实在接受不了,毕竟范振钰曾经帮助郭德纲太多,郭德纲在北京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住在范振钰家,范振钰对待郭德纲就像是自己的儿子一般。
因此,郭德纲不会开口拜师范振钰,即使范振钰开口,郭德纲也会拒绝,毕竟两人都不想卷入这场是非之中。
二、自己立足不稳,不能给郭德纲站脚助威范振钰是马三立的再传弟子,本身根基在天津而不是北京,即使工作在北京,但相对的,想要给郭德纲这个闯荡北京的子侄站脚助威,他本身的实力不够。
一旦郭德纲彻底与传统相声对立,他很难为郭德纲站脚助威,也根本不能带给郭德纲太多的帮助,这对于危机中的郭德纲来说,基本上等于没有拜师,仅仅只有一个名号而已,但是那时候的郭德纲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名号、一个师承,更多的是需要有人站脚助威。
因此,郭德纲闯荡北京,相比于范振钰,侯耀文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作为北京人,在北京的相声圈的影响力足够支撑郭德纲创造一番事业。最后郭德纲拜师侯耀文,相信范振钰应该是出了不少的力。
三、自己已经进入德云社,不适合再收郭德纲范振钰答应与郭德纲搭档表演先生,并且进入德云社,这也就不可能在成为郭德纲的师傅了,否则德云社未来的发展到底是师傅的还是徒弟的?
只有师傅打出一个名号,后面的弟子才能说我是某某地方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德云社中辈分最高的也不过和郭德纲平辈的原因,很难有师傅辈的相声演员进入德云社,就是怕乱套。
因此,当时答应搭档郭德纲,进入德云社,就注定两人之间没有了师徒的名分了。
以上就是三个我个人认为范振珏最终没有成为郭德纲师傅的原因,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下方评论!
1 翻译文言文(关于范正文公的)
范仲淹管理越地,百姓孙居中在任职期间死了,其家因此而变得穷困,家中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夫人,大儿子也才三岁,于是范先生便拿出自己的薪水百缗赠之,其他的郡官也随范先生这样做了,有的人捐赠的还是范先生的几倍,范先生为位亡人准备了一舟,让一个老吏相送,并对老吏说,过关防的时候,你把我的诗给他们看,诗的内容是这样,一叶轻舟泛大川,来时是初夏去时是秋天,关防若要知道舟中人,他们只是孤儿寡妇而已。范先生拯济孤贫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 范文正公镇越。民曹孙居中死于官,其家大窘,遗二子幼妻。长子方三岁。公乃以俸钱百缗赒之,其他郡官从而遗之,若有倍公数。公为具舟,择一老吏送,辖其舟且诫其吏曰:“过关防,汝以吾诗示之。”其诗曰:“一叶轻舟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乃是孤儿寡妇船。”公之拯济孤贫,可见也。
2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3 文言文三人市虎的原文加译文原文
庞葱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葱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1)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至,竟不得见。(17)
注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竟: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译文: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恭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恭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恭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恭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恭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诽谤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恭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恭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4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文言文和译文)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5 《肃王与沈元用》古文翻译7、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6 文言文殷不害翻译殷不害----孝悌忠信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则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处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则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你可是试着像第一句那样断句,就可以把文章读通的。
难懂的词义画上记号。读完文章,将不懂得词字用古汉语字典查出。一般古代汉语的意义是相通的,这样无论什么文章都可看懂。不说全通一知半解是可以的。应付高考应该没问题。
参考译文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极有孝心,在办父亲的丧事时,礼节甚恭,因此从小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节俭,平时家里很穷困,侍奉老母亲,抚养小弟弟,勤劳辛苦无所不至,士大夫都称赞他行为惇厚。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有文才的人,做官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何不让殷不害来呢?”他被皇上了解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乱,殷不害随简文帝进宫城。到了宫城陷落,简文帝住在中书省,侯景带领穿着铠甲的士兵入朝谒见天子,经过简文帝住处顺路进见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族人,在简文帝身边争执互斗,一点也不恭顺,侍卫无不害怕被惊退,只有殷不害与中庶子徐摛陪在旁边不动。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应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把它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重耳出奔,一个平民送给他土块,最终返回晋国夺得君位,皇上此梦,征兆正合于此!”简文帝说:“若上天有预兆,希望你的话不是谎言。”梁元帝即位,让殷不害做中书郎,兼任廷尉卿,于是带家属西上。江陵沦陷时,殷不害就先到别处去督战了,母亲所在的地方失守了。当时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冻死的填满水渠壕沟。殷不害哭着走在路上,远远近近到处都找遍了,遇见沟渠中有死人,就跳进水中,扶着尸体察看,全身都打湿冻僵,饭食不沾口,高声哭泣不停,这样经过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母亲尸体上痛哭,每当说话就憋不过气来,路人见了没有不为之流泪的。就在江陵暂且安葬了母亲,与王裒、庾信一起到长安,从此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7 积习难改的文言文翻译积习:长期形成的旧习惯。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
出处:巴金《论自己的创作·小序》:“真是积习难改,拿起笔,就象扭开了龙头,水荷荷地流个不停。”
这是文言文啊?没学过,只知道成语。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是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包含的道理: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8 文言文翻译 徐文贞宽厚许文贞回到老家,宴请所有的亲戚和故友。其中一个人偷偷的把宴席上的金杯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徐文贞恰巧看见了。宴席即将要完了的时候,主管检查餐具,发现丢了一具,急忙到处找。徐文贞却说:“(你要找的丢了的)金杯在,不要在找了。”那个偷金杯的人由于喝醉酒而摇摇晃晃,(一不小心)金杯和帽子都落在地上了,徐文贞急忙转过身去,让仆人仍然将金杯给他藏在帽子中。只这一件事,就可想见徐文贞前辈的宽厚。
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里设里长。相当于现在的村。
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
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 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2008年11月17日早上,我国著名相声演员范振钰老先生在天津总医院去世,享年81岁。
20日追悼会当天,相声界知名人士常宝华、苏文茂、郭德纲、于谦、孟凡贵等纷纷来为老先生送行,其徒弟16人现场跪别师父,还有数百位闻讯赶来的粉丝朋友自发前来,一起来祭奠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范振钰,于1927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经商大户中,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家庭中,但是范振钰并没有被经商的观念所引导,反而是喜欢上了传统艺术——相声。
于是,范振钰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放弃了家业,全部交给弟弟打理,自己专心钻研起了相声这门艺术。
1950年,23岁的范振钰拜相声大师班德贵先生为师,正式开始学习相声。 后来又拜入 “相声泰斗” 师爷马三立门下,专门学习捧哏艺术。
范振钰本就极具天赋,非常擅于研究人物心理、揣摩故事情节,捧哏时总能捧得恰到好处、严丝合缝,平日里又刻苦练习,喜欢钻研,再加上深得两位师父的真传。
所以,年纪轻轻的范振钰很快就出师了,顺利加入了天津和平区的曲艺团。
1979年,范振钰和搭档高英培一起被调入全国总文工团。 此时的范振钰已经成为了相声圈的大师。
范振钰和高英培搭档的这些年,产出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节目:《钓鱼》《皆大欢喜》《不正之风》《跟谁对着干》《白事会》等等作品。1985年,国内进行了一次笑星评比,范振钰和高英培二人均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
随着年龄增大,范振钰和高英培二人的身体都日渐衰弱,1991年高英培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问题,率先退出了相声舞台。
而此时的范振钰身体尚能支撑,这时正好碰到相声新人郭德纲,便起了惜才之心,为其捧哏。
据郭德纲回忆说:
那时候范振钰先生非常欣赏郭德纲,一度想把他收入门下,但是因为郭德纲早先就已经拜了杨志刚为师。
虽然两人后来决裂了,但是范振钰同为天津出身的相声演员,就不便再收郭德纲为徒,索性就收了郭德纲为义子,二人日后以父子相称。
范老嘱咐自己的徒弟对郭德纲都以师兄相称,让他们不管在相声还是生活上都要相互扶持。
所以,后来范老的徒弟高峰以德云总教习的名头加入了德云社,徒弟刘春山也于2019年加入德云社,二人都是德云社的中流砥柱。
不过,随着年岁的逐渐增大,加上一直有病在身,范振钰老先生身体还是支撑不住上台表演了。
2007-2008年,范振钰老先生因为股骨头坏死住了一年多的医院,08年2月份的时候,老先生病情恶化,并且股骨头坏死引发了心肺功能的衰竭。
老先生病重的消息一经传出,就有很多同行、朋友、观众赶来探望。
3月份的时候郭德纲前来看望范振钰老先生,此时老先生刚刚做完气管切开手术,身体非常虚弱,完全没办法说话。
但是见到郭德纲来看望自己很高兴、很激动,没办法说话,就用纸笔写字交流。老先生在白纸上歪歪扭扭写着的都是: 你忙、不用担心我、你注意身体、你带队伍回去吧,没有一句关于自己身体的话。
由于郭德纲前来探望,病房周围挤满了凑热闹的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了让老先生安静休息,郭德纲不得不早点离开,前后一共只待了不到半小时。一听说郭德纲要走,老先生眼泪就落了下来。
郭德纲后来回忆说:
范振钰老先生生病住院的这些日子里,一直很乐观。一直陪在老先生身边的徒弟赵津生说:
重病住院的范老也时刻不忘自己的工作,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在细心的搜集着身边的生活细节,想着怎么把它们融入到相声里面去。
“师父一直很感谢观众,说自己是被天津的观众捧出来的,所以对天津的观众情有独钟,即使躺在病床上也想着病好了之后办专场感谢天津的观众朋友,为亲爱的观众朋友抖包袱” 徒弟赵津生回忆说。
范老先生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也是相声圈所有人的榜样,他为人率真,从来不给你绕圈子,他平易近人,对谁都不摆架子,跟观众说话聊天也都是站住了再开口,对于长辈更是尊重
徒弟举例子说: “师父是班德贵先生的弟子,班老先生只比师父大五岁,但是师父把班老既当师父,又当朋友,师父自己挣了钱以后,第一时间就是给班老买了台冰箱。”
然而,范老先生终究还是没能撑过这次难关。11月16日,范老先生开始陷入深度昏迷,家人无论怎么叫都叫不醒,医生赶紧给上了呼吸机,但是根据病情判断,医生表示即使上了呼吸机也只是拖延几天时间,没办法再救回来了。
家人们忍痛协商决定:既然已经没有了希望,不如别再让老人受罪。当天下午,医院经过家属同意,撤掉了范老的呼吸机,范老先生撑了12个小时之后,停止了呼吸。
2008年11月17日凌晨5点12分,相声大师范振钰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范老先生病逝的消息一经传出,无数同行、观众为之叹息落泪,纷纷赶来为范老送行。
正在外地演出的郭德纲得到消息后痛哭流涕,仓促安排了工作后,火速赶往了天津为范老先生送行。
“我今年3月份的时候还去看望过范老,当时他的情况还挺危险的,不过后来一段时间稳定下来了,我们也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工作忙,没办法常去探望,我们就常常托高峰问好,今天得到范老突然离世的消息很惊讶,也很痛心,相声界又少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前辈。 ”郭德纲后来回忆说。
范老先生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于20日上午在天津北仓殡仪馆举行。 当天上午,告别仪式尚未开始的时候,就有很多观众自发赶到现场,胸带白花,很有秩序地走向告别室。
相声界同仁常宝华、苏文茂、郭德纲、于谦、孟凡贵等人来到现场祭奠范老,还有很多不能赶到场的相声界、曲艺界人士也托人送来花篮,以示哀悼。
告别仪式上,78岁高龄的相声大师常宝华也不顾家人的劝阻,在孙子常远的陪同下亲自到现场为范老先生送行。
得知范老先生去世之后,常老痛心疾首,仪式现场常老先生抹着眼泪说: “我们相声圈里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他们不光是相声圈的财富,也是整个 社会 的财富啊。” 说完泣不成声。
据常远介绍: “范老和我爷爷交情甚笃,范老大我爷爷几岁,但是爷爷比范老大一辈,这些年来,范老一直都是逢年过节就来看望爷爷。”
看着昔日好友一个个的离去,常宝华先生称: “还有很多年纪大的老朋友都来不了了,听说我要来,他们就让我全权代表了。李文华的身体不太好,实在没办法过来送行,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一定代表他过来慰问。”
常老先生还说:
“可能在观众眼里,捧哏工作很简单,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头有大功夫,‘七分捧,三分逗’这是实话,绿叶比红花还要重要。
没有范振钰就不会有高英培,他们这一对缺一不可,希望他们在天堂可以继续搭档。”
相声大师李金斗说:
“范振钰是我们相声界最优秀的‘绿叶’,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最著名的相声演员是高英培、范振钰,马季、唐杰忠,杨振华、金炳昶他们六位。
范振钰是最好的捧哏演员,他从不抢逗哏演员的戏份,他站在台上,始终是温而不火、妙语连珠,看似没说什么重要的话,但实际上他垫的活都很重要,他的话使得整个作品耐人寻味、包
汉武帝第七个丞相:李蔡,李广堂弟,为人勇敢聪明
本文2023-10-13 02:33: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