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后代分布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5收藏

李世民的后代分布在哪里,第1张

李世民有14个儿子。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

----------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

经过几千年的沧海桑田 李世民的后人和我们的先辈一样流散 我想他们应该已经广布全国各地了吧,偶尔能找到其中几只

据《珠堂李氏族谱》记载,唐朝有十四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开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近日,有读者向本报记者报料,冷坑镇有4万多李氏后人,而他们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昨天,记者前往怀集冷坑镇一探究竟。

冷坑人祖先出了14位唐朝皇帝

 

 冷坑镇谭福村委会谭拱村民小组的李初爱老伯,是该镇李氏理事会推选出来的官伞保管人,记者来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谱》,“祖先有谁,上面全有记载”,李初爱说,唐朝有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如果从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算起来,我是第25世,如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算起来,则是第115世了”,李初爱说,如从唐太宗李世民算下来,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孙。

冷坑李氏理事会会长李浩林带记者来到去年新修建起来的李氏大宗祠,记者见到,祠堂墙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绍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陇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孙”。

李氏后人隐瞒显赫身份千余年

谈起怀集冷坑李氏的来龙去脉,李什八23代裔孙、谭福村87岁的李朝纲告诉记者,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将,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什八多次与明军作殊死战斗,转战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372年败退至怀集冷坑,偶遇一姓郭放鸭村民,危急中他在桥底先拴好马,然后卸甲换装,化装成当地放鸭村民得以避过追兵,后遂在此解甲归田,立户开籍,繁衍后代。

冷坑镇是怀集县人口最多的一个镇,而李氏后人有4万多,成为冷坑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对于自己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1000多年来,当地的李氏后人从没提起过,他们唐皇后裔的身份虽然值得骄傲,但如今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做事。

祖先遗物·明帝赐官伞保存500年

采访中,李初爱老伯常常提起祖先留传下来的官伞,原来,这官伞是冷坑李氏一族的“传家宝”。“平时人们或许在戏剧或**中见过官伞,但真正的古代官伞现在已非常罕见。”李初爱说。李初爱小心翼翼地从房间里的一口木箱中取出折叠好的两顶官伞,我们见到,木箱底中垫放有鞭炮。“这鞭炮含有硫黄,可以驱虫防潮。”李初爱解释说。随后,他用两支竹架将两顶官伞撑开,举了起来,“村中遇有大喜事,才启用这两顶官伞,以缅怀祖先。”

记者见到,两顶官伞里衬均是纯麻布,外层分别用白、红、黄三种优质绸布缝制而成,外表绣有狮子、龙、凤和牡丹花等物;伞撑开时,高约12米,直径08米,伞面每隔一指头宽缀有一直径约1厘米的金属镜饰物,组成一圈,阳光下,闪闪发光甚为夺目。

记者从李氏族谱中发现官伞的记载,说李什八第七代裔孙李永通是明朝将领,从小聪颖,深谙孙子兵法,练就十八般武艺。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有边民叛乱,朝廷通过比武招将平叛,永通夺冠,因此朝廷降旨敕封永通为征叛主帅,并赐帅旗一面、大小凉伞(即官伞)、战袍、战马一批,这凉伞(即官伞)便是这次平叛战斗中由明朝皇帝赐给的。当年,李永通率众出征,他骑着高头骏马,大小凉伞左、右编排,众将士健步紧随,队伍旗鼓喧天,好不威风。

在平叛战斗中,李永通身先士卒率领精兵三千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后来由于中了叛敌奸计被围困后战死沙场。从此,李永通后人便将凉伞保存起来,至今已500多年。

祖先遗迹·古碉楼尽显祖辈文韬武略

古碉楼是谭拱村李氏一族的先祖遗迹,古时候村人居住较集中,村里建了两座碉楼,但现仅存一座。现存的古碉楼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青瓦。

记者见到残存的围墙高2米,宽40厘米,是用黄泥和石灰混合筑成的。据当地老人说,围墙上还设有很多枪眼,四周设有东西南北出入口,晚上派人巡守。近几年因修村道和村民建屋,毁掉了大部分古围墙,只剩下100米左右。从该村当年布局看,整个村建筑物呈“回”字形格局,外人要攻打该村的,的确有一定难度。看得出,李氏前人的防卫措施很严密,这与他们的祖辈文韬武略、久战沙场的攻防意识分不开。

说到李恪那是当时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儿子,话说当时李世民非常喜欢李恪,对李恪也是疼爱要加,不过,这位受宠的儿子也没有活多久便死去了,死因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小编也是在往常查询了一番,原来当时的李恪是被冤死的,当时的李恪性格温和,喜欢骑马,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据说当时李世民对李恪的好遭到了某些人的嫉妒,于是将李恪杀害,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李恪贤能无比,李世民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贤能无比的李恪,年仅39岁就死了,那么,李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资料简介?李恪究竟是怎么死的?

李恪简介

李恪,男,字为德,也叫做李德。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死于公元653年3月6日,享年39岁,年轻早逝。

李恪的父系家族:

曾祖父: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

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

祖父: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父亲: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李恪的母系家族:

外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

外曾祖父: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外祖父:隋炀帝杨广

母亲: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如意公主

另外,李恪的亲生弟弟是蜀王李愔。同时,李恪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由此可见,李恪与其胞弟李愔是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

李恪的妻子:杨氏、萧氏

杨氏是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的女儿,哥哥是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子是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杨志诚。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

李恪是怎么死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因此,李恪的四个儿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并流岭表;

李恪一生经历:

《旧唐书》对李恪经历介绍比较简略。好像他只是唐太宗李世民诸子中一个平庸的儿子。《新唐书》介绍较详。

李恪善于骑马射箭,有文韬武略。他的母亲是隋炀帝女儿,地位、声望一直都比较高,深为中外诸国所瞩目。李世民自废李承乾后,一开始以晋王李治为太子。后来又觉得李恪像自己,想立李恪为太子。这时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三个亲生的儿子中。李承乾、李泰因为争太子位而被贬到边远之地,李治又被贬的话,那么舅家长孙氏即将失势。因此,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立李恪为太子。李世民诚恳的对长孙无忌说: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这孩子英勇果断像我,即使保护舅舅的家族,也是可能的。长孙无忌道:晋王李治仁义忠厚,是个守祖业、文静的主公。而举棋不定就会坏大事,何况是王储的位置呢?李世民于是停止了换太子的想法。于是李世民将李恪封为藩王,让他回到自己的属地去。之后对左右说:我难道不想经常见到李恪吗?但愿他早有定位。让他屏护中央,我百岁之后,各庶出的子弟就没有危险了。看来李世民是想要子孙吸取自己这辈人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但长孙无忌非常讨厌李恪。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永徽年间,借房遗爱谋反一事,因而牵连到李恪,将他杀死,以绝天下前隋朝遗老遗少们的幻想。临刑前,李恪悲愤呼喊:如果社稷有灵的话,长孙无忌将要灭族!李恪死后,其子孙被流放岭南一带。到显庆五年,朝廷为李恪平反,追封为郁林王。

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儿子?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是怎么回事?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李恪,唐朝宗室,陇西滴道人,唐太宗、杨迪之女费阳之子,排行第三。

六十年六月,封他为长沙郡王;65年任汉中郡王。67年,升为汉王。68年改国号为蜀王,授益州总督。67年被封吴王,赐安州刺史。

李可

民国60年,官拜司空,并被封为凉州总督。62年,封他为太师。64年,李恪因卷入一起叛乱案被诬陷致死。

75年,李恪悔过,赠司空一份遗礼,重葬为太子。

吴公主喜欢

王昊洋,王皓,葬于安州,今湖北安陆。有没有孩子,今天很难考。

李可

根据李恪后代的家谱,萧家可能是二公主吴的第三子李琨的母亲,或者是。不知何故,族谱中没有吴公主杨的记载,有待考证。据李的墓志铭记载,生于贞观末年,“世子长”,即长子。如果说贞观中期吴公主幼时之死是确凿无疑的,那么二公主吴应该是大有作为的。萧的家谱记载,他和李恪葬在西长安城。原《萧飞,曾凤佩夫人》。公仆葬于西长安城”还有一封夫人萧的圣旨。公主是指王子的妻子而不是泛指。因为没有出土墓志铭,家庭背景不详。按道理,太子、妃子、老婆不可能同时被封为妾。所以有人推测可能是被降职平反后再提拔。但家谱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其中有疑点。

因此,吴阳公主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不与李恪合葬,二公主吴是否为萧氏家族,至今仍是个谜。只有在史料或考古上有所突破后,才能进一步揭示历史真相。

李世民的后代分布在哪里

李世民有14个儿子。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