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史称新莽。
地皇四年(23年),新朝灭亡,共1帝、15年国祚。
李柷是武则天的后代
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07年在位)。
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
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李柷是武则天的后代吗
李柷是武则天的后代
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07年在位)。 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 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唐哀帝有哪些子孙后代唐哀帝李拀,904年登基,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没有子女。
唐哀帝李柷(chù)(公元892-908年),初名李祚,是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最后一个皇帝。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封辉王。天祐元年,朱温弑唐昭宗,立13岁的李柷为皇太子,于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天佑四年春正月,朱温逼迫唐哀帝下诏于二月行传禅之礼,将帝位禅让给朱温,奉朱温为帝。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温封唐哀帝为济阴王,迁居曹州。次年,朱温派人将唐哀帝杀死。 请问唐哀帝中的哀帝是后人起的吗?是的正如你说的
李柷(公元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原名李祚,史称“唐哀帝”。 他是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则天(武周皇帝)以外),公元904年9月27日-公元907年5月12日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后唐明宗李嗣源改哀帝的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李柷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哀帝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谥号,先后有汉哀帝刘欣,晋哀帝司马丕和唐哀帝李柷。 参考:《旧唐书·哀帝》 唐哀帝果然人如其名,李柷在位3年就被朱温篡位,17岁发生了什么?哀帝是李柷死后的谥号,在位时是没有这个称号的,估计是因为命运比较衰,所以才被称为哀帝。13岁即位,16岁被毒杀,问题里说的17岁应该指的是虚岁。至于17岁时发生了什么,当然就是发生了哀帝被杀事件。
唐哀帝的一生其实很平淡,毕竟他一共只活了16年,都没成年就被杀了能有多少故事。不过从这里能看出来,生在帝王家也要赶上个好年头才行,不然一不留神就成了亡国之君。
哀帝本名李祚,当了皇帝后可能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听,于是换成了柷(音同处)。他的老父亲唐昭宗李晔被杀后,估计是因为他年纪小,比较好摆弄,所以才会被架到皇位上。
哀帝在位时,朝廷的实际掌权者是朱温,原本是叛军头领,后来可能是发现这伙叛军也没啥前途,于是就投降了朝廷,跟着朝廷转头就去攻打自己原来的战友,当时的皇帝唐僖宗一看这人行啊!很忠诚嘛!于是就赐名全忠,于是朱温也叫朱全忠。
可惜朱温根本就是个白眼狼,骨子里一直想的都是怎么能爬到更高的位置上。所以,他一直都在伺机而动。终于在哀帝时期,成功了。
其实哀帝之前朱温就已经掌握了大权,只不过当时还有一些忠于唐王朝的大臣,所以没好直接动手,而是把哀帝扶上王位。然后借机会把那些忠诚的老臣都给干掉了,一共杀了三十多个朝廷高级官员,史称“白马之变”。
在没有了后顾之忧后,朱温大脚一抬,把哀帝也给干掉了。当然了,天道好轮回,上天饶过谁?朱温自己当了不过六年皇帝,就被自己的亲儿子给宰了,对老李家来说,这也算是报应了。
大唐的亡国之君,为何亡国之君的子孙却一代胜过一代,后来还在海外建国?因为他们自己十分努力,而且也有经商头脑。这个亡国之君是李柷,当时他也挺惨的,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唐朝已经没什么活力了,但是那时候朱温觉得自己篡位不能太明显,于是就把这个十三岁的李柷扶上了位。李柷即使有雄心壮志,面对这一堆烂摊子也没有什么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李唐延续香火,所以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有了孩子,而且给孩子取名为李熙照。
没几年,朱温还是篡位了,李熙照在堂叔的保护下一路南下躲在了福建的深山老林里。他在这里为李唐留下了血脉。到了南宋,这一脉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李火德,他带领李氏的后人定居在了福建上杭,而且自己也曾在南宋朝廷做官,他想要振兴李氏一族。
李氏后人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努力生活,勤勤恳恳,有的成为了有名的商人,有的通过科举入仕,可以说是鼎盛时期了。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位叫做李光耀的人非常出名。当时“下南洋”成为热潮,他的祖父带着家人一起来到海外做生意,因为他们非常有头脑,所以在国外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李光耀一出生,直接就是全家人的希望。
到了上学的年纪,李光耀直接进入了贵族学校,学习英国礼仪。李光耀为人聪明,又十分有政治头脑,几年后,他带领新加坡脱离了马来西亚的统治,宣布独立。李光耀也因此成为了新加坡的“国父”。李唐后人在海外建国,也算是完成了先祖的遗愿了。
唐朝皇帝李旦的后代列表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显 -- 唐睿宗李旦 --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肃宗李亨 --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适 -- 唐顺宗李诵 --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 唐武宗李炎 -- 唐宣宗李忱 --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晔 -- 唐哀帝李柷 后代(66)武则天(47)
中国历史悠久,产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朝代。史书上的朝代更替,无非是现代人眼中的一些文字。然而,今天的人们经常忽视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天翻地覆、战争、新鲜血液和火灾。
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所谓命运转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一个王朝的皇室和他们被征服的君主。说到前朝的国君宗室,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一句话,就是新朝铲除了他们。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对待前朝被征服的君主并不总是所谓的斩草除根。事实上,对被征服君主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善良到灭绝的漫长过程。
在我国的政治史上,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传统,就是二王三礼,有时也叫二客三皇后,或者三节二王。这个仪式属于嘉宾仪式之一。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给前朝宗室的后代封号,给王侯封号,给国家封号,负责给前朝祠堂祭祀。“二王三线索”制度的实施,对历代统治者都有诸多好处。
首先,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当时宗室手中有大量的资源。他们的利益和生存与祖先创造的王朝共存。所以他们往往是一个王朝最顽固的守护集团。新的更替势力如果要更替这个王朝,往往被逼得太紧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通过“二王三官”制度给他们一个保障和退路,往往可以减少更替过程中的阻力和伤亡,减轻建立新王朝的压力。
其次,善待前朝子孙,可以拉拢老幼,笼络人心,帮助恢复和重建统治秩序。最后说明新王朝的正统地位。通过裂土封爵,将前王朝的魅力型君主和宗室子弟置于新王朝的监管之下,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王三节”制度实施得非常好。
商汤灭夏时,把亡国之君夏杰流放到南巢,而夏杰则把它以前的臣子留在身边,基本上维持了奴隶制社会的贵族生活。周武王伐商,作为亡国之君,商纣王自焚。但是按照二王三俗,纣王的命运很可能和夏杰一样,从武王在纣王自焚后的叹息和纣王次子封为诸侯,允许他们裂土封爵就可以看出来。即使是后世所谓的暴力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秦始皇也没有屠杀六国原来的贵族,只是迁徙监视。
实行“二王三契”制度最典型的例子是汉献帝与曹魏、曹魏与司马氏的权力交接过程。汉献帝即位后,汉家天下摇摇欲坠。当曹丕表明自己的野心,准备取而代之时,汉献帝刘勰为了自保,与曹丕合作完成了一部退位剧。曹丕封亡国汉室之君为公,住在城中。同时,杨珊凌驾于群臣之上,享有极高的礼遇。不屈服,就不会被圣旨顶礼膜拜。也可以在封地里服侍汉朝的正朔,作为天子拍个仪仗照。这防止了曹魏建立过程中的大规模流血事件,汉献帝侥幸逃脱;同时也说明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一举多得,正好验证了上述二王三结制的好处。
曹魏巨族司马嘉按照曹丕的剧本重新翻拍该剧,曹魏政权割让给司马嘉。曹魏亡国之君曹桓,名陈留王,为魏所拜。在他的国家,他可以被魏正朔崇拜,仪式仍然按照皇帝。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汉朝的杨珊国还存在,也就是说曹魏灭亡了,二王三礼下的杨珊国还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二王三王都去了曹桓、陈留王和他的陈留王国,可以说是最好的待遇。惠今太安元年(302年),陈留王曹桓病逝,享年58岁。晋朝也给他谥号元帝,后来称他为“魏元帝”。亡国之君上帝在国家灭亡的时候还活着,这对于后世来说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和的封建国家经历了东晋,刘和宋。由此可见,在东晋以前的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二王三国治下许多被征服的君主所享受的待遇,与杀害后世是完全不同的。
杀亡国之君始于南朝宋武帝武帝。站在东晋的刘,开启了刘、宋两代。东晋末代君主司马文德协调完成了灭亡仪式。与此同时,在所谓的“三庭”开始之前,他就直接从皇宫里搬出去了。虽然刘裕一开始按规矩给司马文德封了爵位,但最后还是出兵杀了司马文德,杀了司马氏,开创了后人屠杀前朝最后一位君主和宗室的先例。
为什么历史进程到了刘宋两朝,不再按照二王三国志善待前朝君主?原因是这种现象的核心在于皇权家庭和个人的变化。先秦以前,直到东晋,政治实际上是一种“贵族政治”,其中的参与者都是承袭的家族,政治的核心是“礼”,维系着最强大的家族和最高统治者的统治。同时也让所有的政治参与者都有礼貌,不能只关心利益。仪式要求皇权的争夺者在血腥的竞争中吃好,要有风度有风度。
东晋末年,巨大的社会动荡使宗族贵族的荣耀逐渐成为历史。随着社会动荡,皇权争夺者由贵族变为平民,甚至兵痞流氓,统治艺术的内核“李”在此期间遭到极大破坏。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因改朝换代而产生的新王朝,很少有人能按照二王三密善待被征服的君主。
例如,宋武帝的曾孙刘准于479年被迫退守萧道成。今年5月,他在丹阳宫被萧道成杀害,年仅13岁。
萧道成的后裔萧宝荣,被萧炎逼着练禅,但萧炎即位后,立即派人追杀,年仅十五岁。
萧炎的后裔小方志给了陈霸先一个禅宗的位置。陈霸先称帝后,发兵杀了萧。小方志围着床跑,边跑边哭。士兵们转了几圈,他才十六岁被砍死。
后来,周景帝宇文禅把禅的位置让给了隋文帝。隋文帝在位第一年,九岁就派人杀了他。
最可悲的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在靖康之变中蒙受巨大屈辱,被流放到苦寒之地惨死。
所以按照二王三王的说法,中国的朝代经历了一个从和善到铲除前朝末代君主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争夺皇权的阶级的变化。“二王三礼”产生于贵族政治时代,有利于维护新政权的统治。当其生存的土壤发生变化,争夺皇权过程中的残酷性增加时,自然就决定了灭绝存在的必然性,也宣告了绝大多数后来死去的国王的悲惨命运。
李柷是武则天的后代吗
李柷是武则天的后代
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07年在位)。 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 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唐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最后一位是谁,那一年灭亡的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
最后一位是景宗李柷,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扩展资料
1、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2、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
3、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参考资料唐朝(中国历史朝代)_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是怎么死地?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唐哀帝李柷,被用鸩酒毒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李柷即位时,年仅13岁,未改元,仍沿用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天佑(古作天祐)”,使用时间:904年9月27日—907年5月12日。
唐哀帝当国,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在位期间,其实没有下达过任何实际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制敕,其实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办理,所谓“时政出贼臣,哀帝不能制”。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扩展资料
唐哀帝在位期间,对其有利或者说其本意主张的两件事,但都没有成功。
一件事是天祐二年(905年)九月以宫内出旨的名义加封他的乳母为昭仪和郡夫人。其中乳母杨氏赐号昭仪,乳母王氏封郡夫人,另外一个也姓王的乳母在昭宗时已封郡夫人,也打算准杨氏例改封为昭仪,此举被宰相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乳母自古无封夫人赐内职的先例。
后来因循此例,实在是有违典制。当年汉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安帝乳母王氏为野王君时,朝廷上就议论纷纷。臣等商量,当今局势下礼宜求旧,望赐杨氏为安圣君,王氏为福圣君,第二王氏为康圣君。”哀帝也只好依从。
另外一件是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哀帝准备在十九日亲祠圜丘(祭天)的事。当时各衙门已经做好了举行礼仪的各项准备,宰相也已下南郊坛熟悉有关仪式。可是,朱全忠听到后很不高兴,认为举行郊天之礼是有意延长大唐国祚。有关主持的官员很恐惧,就借口改期使此事不了了之。
新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
本文2023-09-22 03:51: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