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殷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姓氏源流-殷氏,第1张

殷姓是成汤的后裔。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子殷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代第十九位君王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或“殷商”。殷商王朝共传三十一王,六百十九年。由于末代君主帝辛(纣王)荒*无道,暴虐天下,被崛起的周族领袖周武王所灭。武王灭商后,建立周王朝,不久即病逝,传位于儿子周成王。成王继位是年龄太小,由叔叔周公旦、召公奭在朝辅政,地分东、西摄政。这引起了另几位叔叔的不满,结果周武王逝世前任命的三位监国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叛乱发生后,召公奭内守镇国摄政,周公旦外征率军平叛,用了三年之久方将叛乱镇压下去。之后,周公旦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国,以管理故殷商之遗民,殷商子孙后代中凡不得封赏者,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殷氏,世代相传至今。武王灭商是在公元前1122年左右,该支殷氏在距今三千一百余年前就出现了,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ān,到了唐朝以后亦皆改姓氏读音作yīn。到了宋朝时期,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在宋建隆元年(960年),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殷氏族人大多尊奉子姓一族的鼻祖契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自古就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氏者,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族人皆称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到了唐朝时期,有个“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所在的方国即为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曾为殷契的后代所统治,臣服朝贡于殷商王朝。这在典籍《诗经·商颂·殷武》中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商人是东来的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殷戎、戎殷、戎商。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所以,历史上记载的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了这种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就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后被周王朝视为“蛮人”,因居北方,称之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以怀念殷商故国。他们在人类史学界视为是氐族、羌族的祖先。这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也有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崆峒氏、稚氏、北磤氏、目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在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1]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颜部,金太祖建国时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之为王甲部,以部为氏,为满族著姓之一,满文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村(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拉沁)、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乃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从元朝时期起,即逐渐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颜·殷达呼齐,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称殷氏。

⑵满族殷佳氏,亦称音佳氏,满文为Y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殷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了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大戴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为尧司徒,封于商,成为商王朝之祖,赐姓子氏。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阏伯,曾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商丘火正,为中国天文历法创始祖,死后葬于商丘,即阏伯台。阏伯又称火神台、火星台、台形如墓,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坟乡,墓(台)根基长约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为夯土筑成,台上有祭阏伯庙、大殿拜厅、东西禅台门、配房、钟鼓楼等,台下盖有花戏楼,属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两朝均有修缮,现代又修葺一新,每年农历1月7日成太古庙会,四面八方群众前来朝台,热闹非凡。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王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王朝的统治很稳固。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商王朝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周武王灭了殷商王朝之后,有不少殷商的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大戴氏国的后人本就为殷氏,但为了纪念故国,后来就有改殷氏为戴氏者,再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2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微子启,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王朝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传岛宋国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姬静(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等一百多个姓氏。

宋戴公逝世后,宋国君位传给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兴旺,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为一世祖。

渊源3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载,春秋时期有一古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为诸侯。到了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后,辅佐成王的周公在东征后,又分封了一批诸侯,戴国大约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这在史籍《世本》中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关于古戴国的地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戴,故国在陈留”。史籍《春秋》中记载:“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而史籍《汉书》中记载:“梁国甾县,故戴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东汉章帝刘炟改甾县为考城,迄1954年考城、兰封两县合并为兰考,其间经历了长达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虽然北魏、北齐和五代梁时几度易名,时间均极短暂。原考城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一带。戴国灭亡后,戴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怀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戴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于隐公为得姓始祖。

渊源4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孙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罗氏,亦称岱簸罗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bolo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儿氏,亦称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陈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后人取汉字“戴”为姓氏,称戴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今有简笔写作“代”

姓氏源流-殷氏

殷姓是成汤的后裔。源流一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子殷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