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氏-姓戎的名人-戎姓起名字-戎姓的起源与家谱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郡,汉置江陵县,南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戎(róng)姓,较罕见姓氏。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湖北利川、山东东明、河南偃师等地均有分布。
戎(Róng)姓源出
1出自姜姓,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2以职官为氏,周朝时有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其后代子孙亦称戎氏,成为戎姓一支。3出自宋微子之后,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上记载,上古周朝时(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其后世子孙以戎为姓,这是正宗戎姓的一支,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省江陵县)。4出自少数民族。
得姓始祖
獯鬻戎、微子启、戎胥轩、督戎、戎律。
迁徙分布
关于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起于周朝时候的一个叫戎国的小国。戎国灭亡后,王族的后代中的`以国名为姓氏,形成了另一支戎姓来源。
春秋时期,北方有少数民族叫作戎族,戎族后来建立了戎国(今山东省曹县东南),在往后戎族逐渐与汉人通婚融合,接受汉族的文化,取单姓,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戎氏。秦末汉初,江陵人戎赐任连敖、都尉等职,在攻秦伐项之战中,戎赐因统兵伐敌立有战功,被高祖刘邦封为柳邱侯(八千户)。高后(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戎赐让其子戎安国承袭柳邱侯一爵,自己退居淮阴。汉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年),戎安国之子驸马戎嘉成被封为敬侯。因戎嘉成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景帝下诏把先帝(文帝)设在曲阿(访仙境内)之东、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封赐给他。从此,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造苍院,砌方井,建有一条驸马街,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开辟了戎氏丹阳支,成为册堂戎氏的始祖。嘉成迁册堂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苍院仙井及驸马名街成了商贾贸易往来的闹市,文人名宦游览观光的胜地。但是,册堂戎氏家族在繁衍生息的岁月里,也曾累经沧桑,迭遭灾祸,致使后生家业萧条,子孙疏散,有的迁移扬州、广东,也有的迁移北直。至宋末元初,在这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谱载戎氏仅为29世。戎嘉成的29世孙戎国治(太学生),因不愿出仕外族,携妻来到册堂寻访祖宗旧址,于是卜居此地。嘉成生谋、谟、淇、词、诰四子和一女归宿后册,将已成家立业的长子谋单独留在大山。到戎谋的孙子辈时,又有良知、良能、良相、良栋等孙迁居后册。戎国治为大山戎姓始祖(余略)。
堂号
柳丘堂: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戎姓字辈排行
江苏兴化戎氏字辈:“彩定福九生中朝文”。
江苏邗江戎氏字辈:“兆长有鹤治国其家盛”。
浙江慈北戎氏字辈:前排行:“百千万亿元享利贞森荣孝儒端杲福寿仁义礼智文行忠信”;后排行:“正谊明道立德存诚敦伦饬纪显棠怀清诵芬咏烈克振家声”。
重庆沙坪坝戎氏字辈:“克斯柱元祺光宗万世兴成学开国祥德泽定邦长”。
广东惠来戎氏字辈:“振家光明正大”。
贵州戎氏一支字辈:“世德生龙绍家声”。
戎氏一支字辈:“应自起锦象子学希奇章圣泽怀先古仁德乐芬芳”。
戎氏一支字辈:“丁光正加玉美”。
江苏兴化戎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六卷,(清)戎臣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兴化戎氏三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清)戎福馀修,戎云程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一都天官第戎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戎祥富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慈北古窑戎明德堂子派龙望堂家谱,(民国)戎信铨、戎泰初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龙望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
1、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
“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著作《尸子》:“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 雒 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亦有记载。明顾从德撰书,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
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明朝杨慎著《稀姓录》中记载: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陈士元撰写关于姓氏的书,其中也提到雒姓。
2.另有一种考证称,雒姓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也有称,雒姓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了解,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岚埠村、胶南市王台镇雒家村,村中雒姓人占绝大多数。
:
雒字为姓,见于汉代。明顾从德撰《印薮》中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今天陕西礼泉县雒家村的人拜祭的祖先为唐朝进士雒腾云,据说从扬州迁徙而来(惜史志无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其铎部重申:“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十乐》中有“雒,秦中有此姓”的说法。由此可见,尽管从汉朝到明朝一千五百年雒姓没有出过一个名人,但是雒姓依然传承了下来。
参考资料: 雒
衡阳第一家
渔溪王氏宗祠
追根溯源——
编辑:王晓钟
:
1、 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蟜 (jiao) 极,玄嚣之子。
4、帝喾(ku),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 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姬后稷(ji),帝喾之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姬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姬鞠 ,不窟之子。
8、姬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 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 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姬庆节,公刘之子。
10、姬皇仆,庆节之子。
11、姬差弗,皇仆之子。
12、姬毁隃,差弗之子。
13、姬公非,毁喻之子。
14、姬高圉[yǔ] ,公非之子。
15、姬亚圉,高圉之子
16、姬公叔祖,亚圉之子。(从庆节至公叔祖这八位首领都是父死后子继位)
17、姬亶父,公叔祖之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 肥美,宜农稼。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8、姬季历,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9、姬昌,季历之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在位从公元前1182年——公元1133年。)
20、姬发,姬昌之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在位从公元前1133年至公元前1116年。
21、姬诵,姬发之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在位从公元前1116年至公元前1079年。
22、姬钊,姬诵之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在位从公元前1079年至公元前1053年。
23、姬瑕,姬钊之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在位从公元前1053年至公元前1002年。
24、姬满,姬瑕之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在位从公元前1002年至公元前947年。
25、姬伊(翳)扈,姬满之子,即恭王,一作共王。在位从公元前947年至公元前935年。
26、姬囏(jiān),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在位5年,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囏禧之子姬燮继位)在位从公元前935年至公元前895年。
26、姬燮,姬囏之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在位从公元前895年至公元前877年。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在位从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28、姬静,姬胡之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共和(一说为皇君姬和摄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
29、姬宫涅,姬静之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2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之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1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之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之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在位从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33、姬佗,姬林之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在位从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34、姬胡齐(僖),姬佗之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在位从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35、姬阆,姬胡齐之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在位从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36、姬郑,姬阆之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之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在位从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38、姬喻,姬壬臣之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在位从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在位从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40、姬泄心,姬夷之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在位从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41、太子晋,东周灵王姬泄心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42、王宗敬,子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43、王仕蠲[juān] (一名凤),宗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生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4、王知瑜(王智),(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45、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46、王 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47、王 颖(王硕),(一名芝,丰之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48、王 荣,(一名亿,芝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49、王 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50、王 坟,错之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51、王 渝,坟之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景。
52、王 息,渝之长子。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生子恢、愤。
53、王 恢,息之长子。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54、王 亢(王永、王瓦),字典羽,恢之子。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55、王 颐,亢之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56、王 翦,颐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武城侯。《史记》中有《王翦、白起列传》。
57、王 贲,字典武,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典武侯。生子离、武。
59、王 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 ,兵败自殉。称陵武侯。生子元、威。
59、王 元,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时间段处在公元前206年左右)
从太子晋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郁疾而终。太子晋之子、周灵王之孙姬宗敬长大成人,官至司徒,见周室衰落、天下大乱,心灰意冷请辞官位、避居太原,改姬姓为王姓,开创了中华大地上龙兴一支太原王氏。
王宗敬第二十代孙王离,封秦二世时大将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钜鹿之战,王离失败被俘,军营副将遭敌军杀害,家族亲人受朝廷追杀。王离的儿子王元得到消息后,深夜起程,举家逃迁至山东半岛琅琊郡(今山东省胶南),并在此落脚开基,被后世尊称王氏琅琊祖。经秦汉两晋、历南北朝,一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琅琊王氏一族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开枝派叶,繁衍生息。隋唐以后,琅琊王氏不断往南迁徙,开户荫槐,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各地,衡阳王氏均系琅琊王氏的后裔。
“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至北宋,琅琊王氏真定系后裔王绍冕,北直真定灵寿(河北正定灵寿)人,世代为官,祖父王志松,字继周,后周授安徽青阳县令。父亲王定忠,字邦靖,宋正五品奉政大夫,王绍冕本人宋建隆元年进士。绍冕公长子王万庄,字敬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科取进士,授文林郎,宋涥化四年(公元九九三)任湖广宝庆邵阳县令来到湖南。曾因公事往返于邵阳和衡阳,并娶衡阳长平乡周姓女子为妻,亲眼所见衡岳巍巍、丘壑连绵、水重山复,乃钟灵毓秀之地,因早就仰慕“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诗家化境,一颗“暮天飞旅燕,故国在衡阳”的归心,油然而生。
万庄公请风水先生即刻前往衡阳长平乡,堪察地相,遴选佳址。
穿山渡水掷金轮,八卦周易测乾坤。风水先生不负所托,踏破铁鞋,终于觅得一吉祥之地。此地背山有靠,山青发秀接衡岳之神韵;面水有照,水环泉抱聚湘支之灵气。山水之间平野宽阔,气清云仪,为有福之貌。而站在远处城基峰上瞭望,九道水口向外奔涌,竟似倒流回归,呈“九龙捧圣”之势,实帝王天相。万庄公激动不已,当即北上真定灵寿县,接来父亲绍冕公和胞弟万滨与万韬。父子四人仔细校察。虽无意帝王之说,但见这里山可狩猎、水可捕捞,渔米皆丰,适宜子孙生存,确乃藏积万金、发人振业、光宗耀祖之吉地也,万庄公非常高兴,买下此地——这就是当时的衡阳府长坪乡大渔塘,现在的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
万庄公任邵阳县令致仕(退休)后迁家带小定居大渔塘枞杨堂。大弟王万滨也慕名而来,选了一块好地,定居衡阳太平乡沙塘(今衡南县近尾洲镇义仁村); 小弟王万韬追随二兄,迁居衡阳怀节乡荷叶坪(今衡南县松江乡荷叶坪村)。衡阳渔溪王氏自北宋王万庄卜居大渔塘,至嘉祐六年(公元一零六一年)永贤公始建祠堂,大门悬挂“楚南第一家”横匾,称“崇本堂”。尊王万庄父亲王绍冕为衡阳琅琊王氏始祖。三宗谓称:渔溪王氏,沙塘清溪王氏,荷溪王氏。三兄弟合祠通谱,定子孙班辈歌,三宗后代照此排序,不得更改,四世之后各宗立祠,分修谱笺。“后乌衣巷而兴秀钟南岳,继黑头公以起望重东山”,衡阳历史不可替代的家族从此兴起——渔溪王氏。
字辈联歌:
志定绍万载,邦永思汝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 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典训,显扬集华英, 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丰亨
至宋仁宗时期,皇帝赵祯重文抑武、宽容治国,开创了国富民强的“仁宗盛治”。仁宗时期人才辈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义胆的名士。渔溪王氏不落窠臼,也出了文化名人——王永贤(王万庄公第四代孙),永贤进士出身,谦虚恭谨,为观文殿学士,得皇帝、宰辅以及同僚的赏识。有一次,他参加御史林悦组织的笔会,仁宗驾临,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赠给林氏家族,诗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盘根大,新出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三千年所万千年。这首诗赞美林氏家族忠孝门第,子孙贤能,并表达了殷殷祝福。王永贤从中感知宋仁宗是多么仰先贤遗风、爱忠孝子民。想到自己王氏家族自古以来皆满门忠孝,贤才辈出,是时候也该修谱正史,以励后人奋发图强,报效国家。见贤思齐,王永贤开始启动王氏宗祠修谱工作,谱序请上司恩师两部尚书(兵部、刑部)、大文豪、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写,欧阳修在序中言:乎文学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文浸浸乎跻华,则夫亢宗昭祖而光启后人,盖有日矣。赞美王永贤文章灿烂、才华超群,足可以光宗耀祖并启迪后人。又言: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斯谱也安知不若昔之贵且贤者而并传欤。 这是欧阳修在预言,王氏家族将不断涌现贤达显贵并代代相传。王永贤效法林悦,也组织了一场笔会,邀请状元、榜眼、探花,文坛才子、名流大家,题联作诗,书赠墨宝。永贤自己也题一序,一并将这些珠玑文墨送回家乡,交族人刻于宗祠、印在谱上。光华灿烂的衡阳渔溪王氏第一谱成时, 正是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
“培根深百尺,槐荫庇千秋。”话说王万庄公生有三子,名王载兴、王载文、王载武。长子王载兴又生二子,名叫王邦甸、王邦匀,从始祖绍冕公算起,邦字辈正是第四代,按族规可以立支祠了,王邦甸在衡阳江东酃湖立了祠堂,称载兴户,在此娶妻生子、定居传后。他的弟弟王邦匀随父亲王载兴回到祖籍地河北真定去了,在北方生根开花也不忘源出衡阳渔溪一脉,1999年,王邦匀的后裔回来认宗祭祖。王万庄的第三个儿子王载武,因官任江苏,婚配江南,定居在苏州吴县洞庭山。清同治十一年,王载武的后人、吴县县令、一个叫王昌期的子孙,来王氏宗祠认祖归宗,并敬匾一块,曰“世德昭垂”。万庄公第二个儿子王载文,一直留守渔溪,耕读传家,王永贤就是他的嫡孙子。王载文之后分祠开户:
宗福户、宗寿户、宗瑞户、宗尧户、庶叔户、庆叔户、宗志户、才叔户、忠叔户、雍和户、铭孙户、嗣孙户、胜夫户、通叔户、顺夫户、隆叔户、宝叔户、庆夫户、祥夫户、立夫户、寿夫户、宁夫户、益叔户、汝富户、庚叔户、荣甫户等。
戎氏-姓戎的名人-戎姓起名字-戎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10-12 22:49: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