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一家的基本信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孔孟一家的基本信息,第1张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

而且孔家和孟家的排辈字都相同,不差分毫。

孔繁森是孔孟第74代人孔令辉是76代人(昭,宪,庆,繁,祥,令)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自汉以后,学术界几乎异口同声地把孟轲(孟子)列入儒家,并将其抬到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更有“孔孟之道”一说。

其实从其学说的基本内容看,孟子与孔子绝非一家,把他划为区别于儒家的孟轲学派似乎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与孔子“克己复礼”、在政治上基本主张维护周制不同,孟轲提出了一套属于封建制度的经济政治主张。

在经济思想上,孔子主张恪守旧制。孟轲则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与周制截然不同,人人都有“恒产”的小农经济。他主张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恒产”,已经完全不同于奴隶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了。

在政治思想上,孟轲与孔子“卿大夫以序守之······贵贱不愆,所谓度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主张有着很大的区别,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思想。对于君权高于一切的时代来说,孟子的主张,具有大胆的启蒙、革新意义。

孟子认为,做国王的如治理不好百姓,使境内不治,则应将其废弃。他曾当面问齐宣王:“如果一个国家没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使齐宣王环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还认为,如果士大夫失职,应当主动辞职。所有这些,都是与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对立的;也是与对民众采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态度,对国君采取“色勃如也,足躞如也,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态度的孔子所不同的。

所以,从学术上来分,孟子不应划归儒家学派,而应成为独立的孟轲学派。

孔子的姓氏为孔。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 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不知怎么惹恼了桓(鬼隹),要杀了他;时孔子正于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樊须 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 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 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 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 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产

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语》作侈) 字子敛。

颜高 字子骄。(《家语》无此人)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驷赤 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 字子秀

石作蜀 (《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字子选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 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秦冉 字开。

公夏首 字子乘。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 字襄。(《家语》无此人)。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 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 字子叔。

荣祈 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 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 字行(《家语》无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恒(《家语》作子常)。

颜哙 字子声。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叔仲会 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狄黑 字皙(《家语》为字皙之)。

邦巽(《家语》作卦选) 字子敛。

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 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

陈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杂著。上古出版业之不堪恭维,远古所谓"遗迹""真本"之不可轻信可见一斑。这对盲目祟尚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看到这题目估计您会哂然一笑,这和我的爷爷五岁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有啥区别?孔夫子的后代历朝都受统治者礼敬,绵延至今繁荣昌盛,怎么可能会绝后?

不过历史上孔融确实是被曹操诛了三族,那么问题就来了,孔融被杀了那怎么还有后代传承呢,难道孔融还有子孙逃过一劫?

(一提起孔融咱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孔融让梨)

当然啦,我们现在一提到“孔融”肯定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这也成了家长们教导小朋友懂得谦让,好的东西要先让给别人,这事儿还上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然而真正让孔融天下闻名的则是他十六岁时一门争死的经历。张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士人,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作为名士的张俭无法容忍便上疏弹劾,自此与宦官集团结下仇怨,很快党锢之祸爆发,汉桓帝大肆搜捕所谓的“党人”(主要以士人为主),张俭也上了搜捕名单,于是他开始逃亡,东家躲一躲,西家避一避,总之是过着到处流浪借宿的日子。要说张俭这人正直归正直,但却很不地道,你自己是重犯,那些收留你的人家岂不成了同犯?因此许多借宿人家因此家破人亡—“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哥哥死了,十六岁的孔融名扬天下,他熟读诗书,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家世(孔子子孙),优异的名声(让梨、孝顺)成为士林领袖,如果在太平时代孔融还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在那个天下动荡的乱世,孔融文人习性的毛病显露了出来,他只通文教不谙军政,在北海时被黄巾军包围,在青州时被袁谭赶跑,终究一事无成,最后接受献帝征辟来到许都担任了少府一职。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多人已经看出了刘姓江山已成昨日黄花,但仍有人沉浸在大汉江山的余晖中不愿醒来,孔融就是其中一个,尽管此时的曹操已经“挟天子而令诸侯”,但孔融仍以汉献帝臣子自居,正所谓食汉家之禄就要尽汉臣本分,孔融经常就曹操的一些逾矩行为进行嘲讽劝谏,这一次两次还好,说的多了搞得曹操头疼不已。

官渡之战爆发前孔融就在许都大肆散布失败、悲观主义论调,什么“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其实就是希望曹操主动点投降袁绍,毕竟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子弟比起阉宦之后的曹操要优秀的多。这明显是和我不是一条心嘛!不过曹操碍于手下不少人同样抱有这种想法只能忍了。

这种事情还不止一次,曹操征乌桓时孔融跳出来阻止,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和曹操抬杠:你说喝酒容易亡国,那宠幸妲己和妹喜的商纣王和夏桀怎么说,那怎么不把女色也一起戒了?说的老曹哑口无言。

经过数年辛苦,曹操拿下冀州并自封冀州牧,为了增加权势,曹操打算恢复古代的九州制(东汉有十三州)来增加冀州的面积,其真正目的在于将冀州作为基地来经营(在曹魏集团,邺城也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铜雀台就在邺城),而孔融一眼就看出了曹操的小算盘坚决反对,为了限制曹操的权势地位,孔融干脆“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直接点明了“不以封建诸侯”,这就触犯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曹操是什么人?为了当上魏王连荀彧都能逼死,你孔融又算什么!于是老曹起了杀心。但孔融不能随便杀,人家是是孔子后人,儒学宗师,在士林中享有很高得口碑和声望,这样的人即使是无官无职为一介平民照样宾客盈门,掌握着舆论的风向,如果说杀就杀肯定后患无穷。

当然了,曹操也是个狠人,他给孔融扣的帽子让他非死不可。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荆州后迫不及待的诛杀孔融三族(南征荆州时孔融也极力反对),罪名有三:

第一,孔融有反心,他说过“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思就是孔融认为他乃是孔子之后,一样可以当皇帝,意图谋反,大逆不道。

第二,孔融不孝,他竟然丧心病狂的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啥意思?就是说父子之情不过就是老爸没管住下半身,一时情欲发作的产物而已,母子之情就是一件器物放在瓶子里(指怀孕),现在这东西从瓶子里取出来了,还和瓶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极度怀疑是老曹给孔融栽赃陷害,孔融老爹死后他悲伤的无法站起来,孔融在北海时还因为有人在父亲坟上假哭而将其杀死,这样的一个人会说出这种话?

这几招简直毒辣之极,第一条就足够让孔融永世不得翻身,但真正狠的其实是第二条,为什么?因为汉朝就讲究以孝治天下,除了汉高祖,咱们历数汉朝的皇帝,他们的谥号前都会加一个“孝”字,什么孝文孝武,孝惠孝景,为的就是教化万民,从皇帝开始以身作则,讲究孝顺敬老,此乃立国之本!曹操杀孔融用的是“不孝”这个罪名,那杀得就是光明正大,杀得堂堂正正,其他人还找不出借口,毕竟孝顺是做人的底线,杀了孔融曹操还能说自己是遵循孝道,维护汉室呢!

老曹不但要把孔融的肉体消灭,还要从精神上对孔融进行侮辱,你孔融不是不怕死么!那我就搞臭你的名声,让你永受后人唾骂!老曹也的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不孝”这顶大帽子实在太过沉重,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甚至不敢给孔融立传,由此我们能够想象在那个时代孔融会受到怎样的非议。

不过老曹可能没想到,被他批倒批臭的孔融在魏文帝时期迅速翻身,曹丕这个“不孝子”很欣赏孔融的文学,不但悬赏征募孔融的文章作品,还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得,孔融再次登上文学圣坛受后人敬仰赞赏,若是曹操地下有知估计会气的跳脚吧?而可笑的是诬陷孔融的郗虑和路粹也没讨着好,郗虑不过是曹操用的一条狗而已,后续又在曹操的指示下杀死伏皇后,随后便马上被罢官,可见这样的小人连曹操自己也看不起吧!路粹更惨,在汉中之战中自卖掉了军队的驴子触犯军法被杀头,死后诗词作品全部丢失,这也算是老天在某种意义上为孔融报了仇吧!

问题再绕回来,就算是孔融再无辜,他的三族也被曹操诛杀,那么后世代代相传的衍圣公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因为孔子的子孙不止孔融一家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明开国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孙二十余人,皆封为王,经过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就已经发展到了将近三十万的数量!而从春秋到汉末也过去了将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那咱们想想看孔子的子孙有多少?肯定数量会更多吧!

实际上也是这样,根据孔子家谱记载,在三国时期老夫子的子孙们已经繁衍了十九代,由此可想而知其数量之庞大而且从喜好儒术的汉元帝开始,孔子的嫡系后代们便被封为褒成君、褒亭侯和奉圣亭侯等爵位,这也就保证了孔府的繁荣兴旺,在汉灵帝时孔子的第十九代嫡孙、孔家家主名为孔完,他被封为褒成侯(公元169年),灵帝死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孔完这所谓的褒成侯很快就名不副实,随着曹操平定北方,孔府嫡系并不怎么受重视(老曹崇尚法家,对儒家并不怎么感冒),所以在孔完死后孔府子孙一直是平民百姓身份生活,一直到魏文帝黄初二年才由他的侄子孔完的侄儿孔羡继承了叔叔的爵位,已经足足过去了五十年。自始至终这褒成侯的爵位并未授予孔融,可见他并不是嫡系子孙,只不过孔融老哥的名气实在太大,身为文坛泰斗饱受赞誉,所以这才给我们一种孔融就能代表孔子后人的感觉。

所以曹操虽诛杀了孔融三族,他杀得也只是孔融这一分支。整个孔氏家族庞大,子孙众多,曹操杀的完么?更何况他也不敢杀,杀个孔融都费尽心机给他脑袋上扣“不孝”的屎盆子,要真把整个孔家连根拔起,这明显是给自己树敌,自讨苦吃,所以孔融一族虽死,但其他的孔子后人们并未受其影响,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曹操杀了孔府的嫡系子孙,孔氏族人们也会推举分支中的贤明之士继承孔府来保证家族永远兴旺,历史上像孔融这样有名的孔氏子孙还有很多,比如汉朝时期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孔光(曾经担任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坦、孔奂等人,就连写了著名戏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其实也是孔子的子孙,所以这也就是曹操虽然杀了孔融,但后世依然有衍圣公这一支的原因。

一是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首次录入世家谱,不仅有因通婚或生活所迫变更为回族、苗族、水族、哈尼族、景颇族、土族、东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后裔, 还有旅居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外籍后裔近四万人;

二是信息量增加,以往只收入姓名,这次增加了性别、配偶、学历等个人信息;

三是实现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被赋予分类统计功能,对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另外,在续修家谱过程中,寻得了失去联系的分布在台湾屏东、龙潭、桃园等地二百多年的九百多名孔子后裔,以及失散在山西昔阳和河南洛宁超过千年的两支族人,此次全部被录入新谱。

孔孟一家的基本信息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